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

2022-07-03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之一,也是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 篇1: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诉讼管理的几点建议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项工作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在不良资产管理中,诉讼贷款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如超诉讼时效、超执行期间、贷款“一诉了之”、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如何加强贷款诉讼管理成为各家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一是债务人不配合。部分债务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拒绝在履行责任通知书上签字,造成超诉讼时效。二是催收难。债务人或外出打工或搬迁后失去联系,催收困难或无法催收。

(二)内部原因

一是人员素质偏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因缺乏诉讼管理知识或工作经验,对贷款的管理仅停留在简单的提起诉讼上,诉讼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二是内部管理缺失。因为人员变动等原因,存在管理空白,诉讼贷款无人管理,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甚至丢失,导致超诉讼时效现象发生。三是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诉讼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二、加强贷款诉讼管理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诉讼时机

在诉讼清收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诉讼时机。本金逾期或欠息3个月以上的贷款要及时提起诉讼,原则上不超过1年。实行董事长负责制,对本金逾期或欠息超过1年未提起诉讼的贷款,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形成会议纪要并说明未起诉的原因,董事长要签字确认。对超时效贷款负总责。

(二)科学运用诉讼方式

要根据债务人自身状况,科学制定诉讼目标、诉讼策略,灵活适度运用清收措施和力度。一是要确保现金收回率。回收贷款现金是农村商业银行诉讼清收人员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现金清收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催收和依法清收强制措施。学习借鉴不良贷款依法清收工作经验做法,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检法、农村商业银行参与的依法清收长效机制。二是要善用以诉促和。对部分怠于履行偿还义务行为人,通过强制措施收回贷款可能性较小,可以通过诉讼迫使债务人接受农村商业银行规定的债务重组条件,从而推动其债务重组或迫使其以物抵债。三是要制定诉讼策略。根据不同案件,从诉讼对象的选择、管辖法院的选择、诉讼请求的确定、保全措施的运用、诉辩理由的取舍、证据的收集与运用、诉讼和解以及诉讼案件的执行等方面考虑制定诉讼策略。

(三)确保诉讼时效合法有效

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及时分析不良资产有关数据,强化时效预警机制。对已超诉讼时效的贷款,要通过各项措施加以弥补;对新形成的超诉讼贷款,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存在怠慢,延误贷款诉讼时机,造成超诉讼时效情况发生的,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农村商业银行有关人员要认真学习《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学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至第20条关于诉讼时效中断条款,积极采取贷款时效应对措施,避免贷款超时效情况出现。

(四)强化诉前保全措施

诉前保全是贷款诉讼效果优差的关键,农村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诉前保全工作,建立诉讼保全模板化流程,灵活运用系统数据,通过单笔或批量查询方式,提前“锁定”拟诉讼债务人有效资产,利用最短时间,果断出击。

(五)完善贷款送达流程

201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法发〔2016〕21号)明确规定:“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约定送达地址的,人民法院可以将该地址作为送达诉讼文书的确认地址”。“当事人起诉或者答辩时应当依照规定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积极运用电子方式送达,当事人同意电子送达的,应当提供并确认传真号、电子信箱、微信号等电子送达地址”。农村商业银行要将最高院《意见》传达至每一名干部员工,特别是信贷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贷款送达流程,从源头上防范贷款法律风险,不断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依法收贷工作效率。

(六)确保贷款诉讼工作的连续性

贷款诉讼后,应保持贷款诉讼管理和清收工作的连续性。在不发生移交的情况下,贷款管理人不能“一诉了之”,因诉讼行为而放松对贷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在发生移交的情况下,接收人要强化对诉后贷款的管理和清收;移交人也不能“一交了之”,应积极配合接收人做好贷款诉后各项工作,做到贷款移交前后的有效衔接。原则上,贷款移交人要参与对移交贷款的诉讼审理、文书送达等日常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七)确保诉讼贷款移交的完整性

诉讼贷款的移交不仅是贷款基础档案资料的移交,对于起诉书、判决书等相关法律文书也要作为贷款诉讼基础资料一并移交,确保移交贷款资料的完整性。贷款移交过程中,要明确移交工作各环节的责任,移交工作要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的合规性。

(八)强化诉讼档案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相关管理部门对辖内全部已诉未结案件要逐案建立诉讼案件档案。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指定专人及时记录案件办理的进展情况并确保诉讼信息的完整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监督职能,根据诉讼档案记录情况,至少每月对辖内的已诉未审结案件排查一次,對超出既定案件办理期限未达到诉讼目标的,要与案件负责人、经办人研究具体的执行方案,督促其协调法院加大工作力度。

(九)强化贷款诉讼工作监督检查

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现场检查等方式不定期对辖内诉讼工作进行监控,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督导意见、落实责任追究、约见相关机构领导,并定期在辖内通报,全面做好贷款诉讼管理工作,要针对存在的潜在风险拿出预防措施并制定考核措施,确保此项工作的稳步、科学推进。

(十)建立健全电子系统,提高诉讼贷款管理效率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电子化水平不高,手工依赖性强,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农村商业银行要研究开发简单实用的电子系统,强化不良贷款数据管理,收集详细完备的债务人信息。通过电子系统完成诉讼时效监控、预警,批量查找债务人住址、资产,统计分析等职能,提升诉讼贷款管理效率。

作者:祝仁燕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之一,也是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而构成违约,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指贷款本息不能全部收回,而使商业银行直接遭受资金上的损失;二是指贷款到期不能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困难。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 尽管银行和企业已经具有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特征, 但是仍保留着很明显的非市场经济特征, 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干预力量,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生了新的信用风险源。

企业经营和银行经营的非市场化, 导致信贷方面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 产权不清晰导致银企决策的非理性, 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导致决策难以达到最优; 其二, 存在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外部环境问题, 如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等; 其三, 市场结构问题也对我国银企之间的信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潜在的风险, 直接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积累, 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加和银行系统的不稳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而银行业风险集中于不良资产,银行的信用风险远大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受到很多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并且取得初步成效,然而银行风险积累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缺乏,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管理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信用业务发展的需要,无法应对复杂的风险环境。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够完善,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并且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种风险的管理体系和管理部门,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银行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

3.商业银行内部没有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大多都有一套比较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而且还有比较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资信评级。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着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4.信用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缺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长期都是基于手工操作,信息层层上报,指令层层下达的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应的风险信息披露意识、也有相应的渠道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但仍停留在“各自为政”的状态,由于授信前的风险分析和审查力度不够,不少信贷人员都存在侥幸心理,致使业务发生后存在的问题交由贷后管理部门化解,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落到实处,整体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统一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无明确的管理部门负责信贷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

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控制问题具有显著的体制性,根据以上提出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完善贷款信用风险机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工作,银行工作人员树立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起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落到实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审查依据。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信用风险评估对银行来说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要求银行的信贷人员具备准确地识别借款人的风险和实力,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为客户评定出统一且准确的信用等级。

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当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明确贷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并且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风险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运用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保障。

4. 建立适合中国银行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评级模型。我国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就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和设计结构,又要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鉴于巴塞尔委员会高度评级内部评级法(IRB)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模型和配套的信息系统,所以,内部评级法作为《新巴塞尔协议》的一项核心内容,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

5.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控制机制。信贷管理部门要通过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能准确判断风险的预警办法,对不同的贷款管理阶段分别建立不同的贷款风险预警操作流程,制定不同的工作细则,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加强对客户个人风险进行预警分析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系统性风险的整体监测,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增强风险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永明,李宏主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J]. 财税金融,2011(5).

[3]张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有效防范[J]. 经济导航,2011 (1).

作者简介:蒋艳玲(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银行治理。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蒋艳玲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对贷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是银行长期以来颇感困扰的问题。我国贷款定价体系并不完善,研究贷款定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探讨有关贷款定价活动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当遵守的原则。本文提出的相关定价策略,将试图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切实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款定价 利率市场化 贷款质量

一、绪论

贷款定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能否实现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过去,我国长期地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行管制,以至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问题上管理水平较弱,定价的策略单一。2004年,央行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不再限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可以自主地根据贷款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定价,拥有了贷款定价的灵活性,增加开展业务经营与市场拓展的空间,有利于目标市场的细分和优化,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将企业评级作为贷款定价基础,这也是为争取达到新巴赛尔协议,即《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内部控制要求做出的努力。

二、贷款定价原则及注意因素

(一)贷款定价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定价非常复杂。广义的贷款价格包括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及服务费、提前偿付或逾期罚款等,贷款利率是贷款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过高的贷款定价,会造成客户为解决过高的债务负担倾向于进行风险较高的经济活动,或压抑客户的借款需求,使客户从事其他间接或直接筹资活动;过低的贷款定价,会造成银行可能无法覆盖成本,而其承担的风险也无法得到补偿,不能达到其盈利目标。

贷款定价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则:

1.当期利润最大化。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动力,银行必须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费用,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

2.扩大市场份额。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现状下,商业银行求生存、求发展,应该在信贷市场份额方面不断扩展。

3.保证贷款质量。贷款质量是指贷款资产的优劣程度,反映了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大小,即商业银行收回贷款资产本金的可能性程度;反映了贷款资产的合法合规性,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经营贷款业务活动有无违法违规行为;反映了贷款资产的效益性,即商业银行经营贷款资产的增值和盈利能力。

4.改善银行的社会形象。作为经营信用业务的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贷款的定价不能损害银行的流动性,若出现流动性危机,银行不能应付客户提款或满足本身的要求时,将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业务发展并增加经营成本。

5.促进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进步。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中介人,肩负推行政府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责任,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时应重视社会公共利益。

(二)贷款定价注意因素

贷款定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三大方面需要注意。

1.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影响银行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是银行选择资金来源、筹资方式的基本依据,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资金成本在利用净现值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也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2.贷款风险度。贷款风险通常对贷款人而言的,贷款人在经营贷款业务过程中面临各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贷款风险是可以度量的,我们可以通过综合考察一些因素,在贷款发放之前或之后,测算出贷款本息按期收回的概率。所谓贷款风险度就是指衡量贷款风险程度大小的量化指标,贷款风险度越大,说明贷款本息按期收回的可能性越小。

3.目标收益率也称基准收益率,是企业或行业或投资者动态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最低标準的收益水平;是投资决策者对项目资金时间价值的估值。目标收益率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有投资者的主观愿望。目标收益率表明投资决策者对项目资金时间价值的估价,是投资资金应当获得的最低盈利率水平,是评价和判断投资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依据。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及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

由于我国对贷款利率的长期管制,以至于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均缺少实践的经验。

1.信贷决策机制中未包含贷款定价。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中主要衡量的是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贷能力,很少对贷款的低价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讨论,很显然这种贷款的决策机制并不是科学和系统的。

2.定价系统没有定量化。现在市场环境已经是复杂多变的了,一种灵活但精细的定价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完善党的贷款定价系统中应当包含对业务管理的资金和非资金成本的量化分摊,同时包含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估计和客户的信用量化评估。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属于粗放型管理,复合型的特质让其几乎很难精确地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的各项业务中。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时间较短,贷款风险分类的起步和标准也很不统一,可供于量化分析的数据严重缺少,因而精确评估的能力很弱。

3.银行贷款定价自主权有限。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对贷款研究定价的研究不太深入,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贷款利率的升降空间较小,很难调动其研究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利率的过程中,缺少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而这方面的缺失也导致当前的利率浮动不能够反映出客户的实际信用和所贷款项目的运作风险。贷款定价中需要能够反映出商业银行自身承担的风险,但我国商业银行经常的做法是,在贷款需求旺盛时期不加区分地对所有贷款执行最大上浮幅度,而在贷款需求不足时,简单对优质客户执行最大下浮比例。这样的贷款定价原则并不能够做到信贷管理中贷款收益与所承担风险相匹配的风险相补偿,反而对银行信贷管理很不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与结论

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情况极其复杂,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结合西方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多方面设立特定的贷款定价策略。

1.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贷款定价模型

根据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更适应当前的客观条件。西方银行普遍实施的成本收益定价模式尽管对会计测算要求较高,但是这一模式以银行客户为核心,可以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前进方向。因而,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应以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开发符合我国现有经济状况和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贷款定价模型,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2.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贷款定价机制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价格是贷款定价的参考。任何一个贷款定价的模型得到的是一个定价区间,最终的价格应当是银行和客户间的谈判博弈。这个过程中必须确保这个定价区间中的下限不被突破,同时尽量地接近市场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贷款业务中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2)资金成本是必须衡量的。追求价值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必然遵守的原则,但贷款所创造的价值是要除去资金成本后的税后净利润,因此资本成本是贷款必须计量的成本。

(3)贷款收益应与风险成本相协调。根据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根据客户的项目效益,银行所做出的定价应该与银行所付出的成本及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4)客户关系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在决策贷款的定价中应当实行差别化定价,不同的行业、区域和项目品种有所区别,以实现贷款经营目标的实施。

3.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应当建立

资金融通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资金的筹集部门和运用部门协同合作,以保证银行资金活动的盈利。因而这个过程中就应当精确地核算成本,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以便于合理确定贷款的价格,科学运用商业银行的资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是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其目的便是科学实现银行各部门的资金的分配,而其分配的标准是资金的边际成本率。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在定价决策中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剥离,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管理部门主要决策资产的负债期限和带培,对资产和负债实现对称性管理。

4.科学信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要想科学地测量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水平就必须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贷款风险水平决定着利率风险水平补偿的高低。西方商业银行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信用风险矩阵。这种方法的引入,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科学系统地度量借贷人的贷款风险,并使之量化。量化的数据才能够合理反映出贷款项目的风险水平,使贷款定价与之匹配。已有的商业银行定价风险评估体系中较为健全的一般包括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计算模型。微观的客户利润贡献度、中观的贷款利率结构分析监测、宏观的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分析。科学获得的客户信用和贷款项目风险是贷款决策的基础。可惜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评估系统的指标并不完善,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贷款的实际风险和收益,因而亟待建立合理有效的客户风险评价系统。

5.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亦须建立

无论何种定价模式的确定都应当以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成本为基础,因而精确地测算商业银行自身的成本就尤为重要,就需要商业银行拥有较为完备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准确地获得银行的经营成本,并合理地分摊到日常的各种业务中,这需要日积月累的数据和大量的历史信贷项目损失率分析,才能够获得各类信贷业务的量化处理。同时完善的客户资源信息系统随之建立,该系统包含了客户的信用等级,经济能力及社会地位等,以合理实现客户群划分和量化度量系统内客对的银行贡献水平,成为区别贷款利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明强.基于贡献度分析和客户关系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2004(07).

[2]曹清山.商業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和模型设计[J].中国学术期刊,2005(02).

[3]徐晶.西方贷款定价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8).

[4]张海鹏.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海南金融,2008(231).

[5]张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原则和模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50).

[6]Lars N. and Wolf W.,Credit derivatives and loan pric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8(04).

(编辑:陈岑)

作者:朱文龙

上一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论文下一篇:能源审计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