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教育的片面性

2022-09-11

1 思想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1.1 思想教育的内涵

思想教育则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2 思想教育的内容

1.2.1 第一, 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

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知识教育、心理健康与调适的基本知识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咨询教育等。现代思想教育是一种涉及人们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特殊社会活动, 必须以心理教育作为起点和前提, 换言之, 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形成, 都要从一定的感知、情绪等心理活动开始, 都要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以及情绪、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推移, 都要受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决定着其它教育内容的效果。因而, 心理是政治、思想道德、法纪等的初级形式, 是德性形成的起点和前提。

1.2.2 第二, 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

政治教育指引思想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治教育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这些内容解决了立场、方向和道路问题。首先, 思想教育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三个基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总方向的就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 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它们是思想教育的主旋律。

1.2.3 第三, 思想观念教育是根本性内容

思想观念教育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三观”教育是思想教育最根本的内容,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开展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

1.2.4 第四, 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

首先, 道德的涵义和作用决定了道德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在社会生活中, 任何社会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受道德的调节和制约。同时, 道德也是政治、法纪的精神基础。政治、法律、纪律的创立和实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才会有强大的力量。

2 思想教育的特征

2.1 自律性

自律一词, 起源于古希腊文A U T O S (自己) 和NOMOS (规律) , 是指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这种状态必然要经过对外在规范的同化才能达到, 也就是说, 自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追求。这时, 一个人能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这是限制任性、以道德作利己手段的低级自律阶段。二是接受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融相洽, 从而去除道德规范的外在性, 而转变为自我需要、自我的生命形式。这是以道德为利己目的和需要的高级自律阶段。从其内容来讲, 自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第二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第三是道德主体的善良意志对爱好和欲望的把握。这三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 体现了自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由于思想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影响的活动, 所以它主要是依靠教育者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 努力在受教育者的内心建立起内在的约束机制,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 因此具有明显的自律性。

2.2 非强制性

思想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说服教育是解决思想性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 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 不但没有效力, 而且是有害的。[2]可见,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去解决思想性质的问题主要要用说服教育这种非强制的方法, 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对方, 努力感化对方,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循循善诱, 以使对方心悦诚服, 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3 渗透性

不论是实体性的思想教育 (如上理论课、过党团组织生活等) , 还是寓它性的思想教育 (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等) , 归根到底, 是要教育人们“懂得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 又必然要求结合着经济业务、管理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教育工作。否则, 就是脱离实际, 就是“空对空”。

3 单纯思想教育的片面性

首先, 要知道什么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首先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从现象上看, 群体生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 动物的群体生活是出于本能, 是一种遗传行为。所以动物的群体生活只是一种生物现象, 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的群体生活, 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种以生物本能为基础而又超越了生物本能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群体生活。人的社会性更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

其次,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个人的存在要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要靠别人提供。任何人都有不同的需要, 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 又有求知、娱乐、自尊和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尽管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 水平与层次不尽一致, 但是, 最基本的需要从来都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

第二, 个人的行为要受他人的规定与制约。对此, 萨特曾经作过生动的阐述。他以“羞惭”为例说, 如果我是一个人, 我摆出一副粗鄙的姿态, 我既不会去评头论足, 也不会去责怪非难, “但是, 我现在突然抬起头来, 一些人在那儿看着我”, 于是我便意识到我的姿态的粗鄙, 产生“羞惭”心理。“羞惭”就是由别人的“目光”造成的。这种所谓别人的“目光”, 就是制约个人行为的外在力量。社会规范之所以能够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约束作用, 正是因为存在着他人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规定和制约。

第三, 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完善要以他人为鉴。任何人的自我认识都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实现。自以为是, 只能导致片面和狭隘。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镜中我”理论, 完整地阐释了这种思想, 即别人是自己的镜子, 只能通过社会交往, 通过自己的行为在他人那里的映像, 才能客观地、公正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进而扬长避短, 完善自己。马克思则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某种意义上, 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 既没有带着镜子, 也不像费尔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 说什么我就是我, 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从个人的存在、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自我认识这三个方面来看, 人是社会的人, 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人的存在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因此, 单纯进行思想教育难以规范个人的行为, 只有与规范性、调控性强的行为管理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摘要:本文试从人的社会性这一角度来论述单纯思想教育的片面性, 从而得出单纯进行思想教育难以规范个人的行为, 只有与规范性、调控性强的行为管理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思想教育,内容,特征,片面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6.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对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下一篇:老幼复合型养老机构推广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