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教育理念

2024-04-09

谈孔子的教育理念(通用6篇)

篇1:谈孔子的教育理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理念 孔子教学思想

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是一个保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的范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空手搏虎,徒步过河,临死也不知悔改的人,我不赞赏他;我赞赏的是遇事心理害怕,喜欢通过谋略来使事情成功的人。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难看出,几前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顺势引导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教师施教,不论求教者来自贫或富、贵或*的家庭,都要一体施教,而且他认为只要施教,那么人都会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不管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类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教育正是这光明的枢纽。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以学会高质量的生存”和“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正是要让全体学生得到学习、锻炼、发展的机会,提倡普及意识而并非选拔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并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应该是园丁,应为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信息化,没有广大高素质的人民,只凭几个英才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的。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色满园,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是孔子进行教学时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上必须勤思,只有勤思才会不断总结、吸取前人的精华,才能实现不断的创新。而且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又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而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程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孔子早就认识到通过实践学习的妙处,这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自己周游列国后也曾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如果有重用我的国君,我一定能在一年内做到纪律严明,三年内能做到国家大治。孔子是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明君呀!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新课程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学识高的学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从而能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孔子的教学策略鉴今,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仍是当前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三、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表明孔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游,或与学生席地而论,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说:我的确比你们年岁大一点,但是你们在我面前也别拘束。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由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但孔子一点也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来压人而是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或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因此也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真情实感的流泻。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他一生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一生弟子三千,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都与他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他不仅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说》(2)《语文教学之友》第288期

第291期(3)《中国人的圣书——论语》(4)《孔子思想研究》

篇2:谈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教育理念论文【1】

[摘要]本文从当代视角分析孔子的教学背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孔子关于教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三方面的教育理念,最后提出了孔子教育理念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 理念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平民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春秋时代已经有相当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太学,孔子开办的学校比太学的层次低,但不属于启蒙型的初等教育,应该相当于中等教育。

据考证,其学生年龄均大于十五岁,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最大的学生子路小孔子九岁。

学生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涉及到鲁国、卫国、陈国、吴国等,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河南、江苏一带,但还不是全国性的学校。

其教学规模在100人以内,平均学习时间1年以内,除了孔子外,应该有类似助教的辅助性教学人员,多由其学生兼任。

招收学生没有录取标准,也没有毕业考核,应该属于来去自由型的“本期学不会下期免费再学”的中等职业培训学校。

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一下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

一、关于教师素质和能力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加强自身修养。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其中的“仁”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

第一,告诉学生一个事理,即在仁义的面前,老师也没有特权,有了过错,你们不要迁就、谦让,要大胆、勇敢地站在仁义一方,对老师的错误加以抵制、批评,仁义高于师尊。

第二,表明一种态度,即孔子是一个开明的教诲者,而不是一个压制学生的专权者,给学生话语权的广阔空间。

这种气度更显示孔子的高尚品格及科学的教育理念。

第三,有趣的是大约孔子这些话约百年之后,在希腊也有人说过相似的话。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因与老师柏拉图意志有分歧,他说:“吾爱老师,吾更爱真理。”所不同的是,孔子主动向学生说出这话,亚里斯多德是以学生的角度,近于被迫说出这话,应当说孔子的见识更高人一筹。

孔子是一位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老师,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并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保证了较好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教学内容

孔子的志向是推行他的治国理念,因此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公务员考前培训”,德智并重,以德为先,可以归纳为“文行忠信”。

文是指历史文献如《诗》《书》《易》等可称为有字三书,学了文可增加各种知识;行是指社会实践即通过对外界――自然、社会、人的观察、分析、综合来获得知识,这属于读无字之书,“文行”仅两个字就把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都包括其中了;忠是指尽职尽责、以诚相待,信是指诚信守法。

德育为先主要体现为志向教育,教育学生要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学生将“文行忠信”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关于教学方法

首先,孔子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法。

其次,是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孔子不仅是教师更是导师。

上述方法的集成就是因材施教,在对学生透彻了解后进行一对一的启发式教学。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向他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与他讲高深的学问。”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深切体会与经验总结。

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基于对每个学生的深刻了解,老师能将学生分出等级差别,可见孔子作为一个育人者的敬业精神。

第二,人的水平、悟性有别,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中等为合格的标准。

对三种不同等级的学生,要传授与其水平、悟性相应的知识、事理。

第三,对中等以上(包括中等)要讲最高的学问,使中等以上的人在学习上要超前而行,具有积极向上的施教原则。

第四,学生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的积累、悟性的提高每个人都可以依次升入上一等级。

第五,对中等以下的人是暂时不讲,待他们升入中等水平以上后再讲授。

由此可知孔子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加以育人的良苦用心,当今的育人者应深为借鉴。

四、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夹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社会重视程度不高,比如当前的“蓝翔技校**”,反映出职业教育诸多缺陷。

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要紧凑,各个方面要高耦合性,知识体系完整,使学生掌握之后立即学以致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各个高校现在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走向因材施教的一步,职业教育不像高等教育那样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虽然比基础性的义务教育要宽松,但是比高校要严格。

因材施教最终体现在教师身上,孔子在这方面一直是为师楷模,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成为享誉古今中外的伟大教育家。

【参考文献】

[1]赵宝泰.论语重编译疏[M].吉林人民出版社,.

孔子的教育理念【2】

摘要:通过分析概括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

一、这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

二、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言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

(三)、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 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陶铸一个人的才性,而不是养成专家,也不在学习一技之长。

(四)、因材施教: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的高下、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五)学思并重:孔子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六)、能近取譬:藉生活讲大道理。

然后将中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与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和“教育的四大理念”进行对比,得出孔子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 理念 素质教育 影响

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首开讲学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学术大众化,并且以教育为职业的学者。

故此,自古以来,便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思想的来源依据是《论语》,《论语》是部记言体,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使我们可以从中体悟他的想法。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主张: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

一、这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

孔门弟子多出身于贫寒之家。

颜回、原宪、曾参等人,生活往往饥寒交迫。

据说,原宪住在只有一丈见方的茅屋里,房门用蓬草编成,还残缺不全,门轴用桑条做成,窗户用破瓮做成,房间用粗布隔成两室,屋顶漏雨,地面潮湿。

曾参常常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制衣,以致于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一穿鞋子鞋后跟就被扯了下来。

孔子招弟子不要学费。

那些亲自送上十条干肉作薄礼的人,他都统统收下来施以教诲。

从地域方面看,孔子常见于古籍的弟子,鲁国有颜回等四十五人,齐国有公冶长等五人,卫国有端木赐、卜商等九人,陈国有颛孙师等三人,蔡国有秦冉等两人,宋国有司马耕一人,秦国有秦祖等五人,楚国有任不齐等三人,吴国有言偃一人…..可见“国籍”也没有限制。

二、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生性粗鄙好勇,曾当面羞辱过孔子。

可孔子还是设法诱导,使他拜在门下,改变了操守,成为最亲密的弟子之一。

其他弟子品行千差万别,曾皙狂妄,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公冶长曾坐过牢,颜涿聚是大盗……这一点孔子非常清楚,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品性把哪一个弟子逐出门墙。

孔门弟子布衣养徒三千,不分身份,四方召集于孔门之下,以智、仁、勇为教本,以诗、书与执礼、执射为教条,授予全人的生活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正是基于他提出的伦理原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站立(生存),也帮助别人站立(生存);你自己想通达(发展),也帮助别人通达(发展)。

”)的自然引伸:你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贫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言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学而不厌”与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与当今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 不谋而合。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读师范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可现在不会电脑就等于文盲,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篇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

一、对话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作为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更是思想火花迸发的渠道。“对话”中的角色, 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也是平等“对话”的引领者。

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至今仍不乏鲜活的对话观。《论语》一书,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录, 也是当今“对话观”教育理念的源头。这里不必搬出孔子有多少的对话理论, 仅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看, 就闪耀着“对话”的光辉, 是孔子对话观教育思想的生动写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的劝导来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 态度热情谦和, 亲切大方, 一开始就营造出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接着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来激发学生自由地大胆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子路性格坦诚, 有一些鲁莽、轻率, 于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子路不假思索地表达了他的抱负。

冉有的性格则比较谦虚谨慎, 他是在孔子点名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求!尔何如?”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观。如果孔子不适时鼓励学生参与对话, 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交流, 恐怕只有子路独揽发言权了, 也不会有下文更多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了。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话观中的普遍性原则, 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话, 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对话中来。

依据分析可以看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具备平等对话的先进教育思想: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师生之间更是平等的。孔子没有把自己的“志”强加给学生, 更没有轻视或贬低学生的志向。孔子一开始并未直言提问, 而是用谦和语气, 解除弟子们在老师面前的顾虑, 引出学生平时的牢骚话, 敦促和启发学生尽情畅谈自己的志向, 故此, 这段“言志”对话流传至今。孔子没有板起老师的面孔, 更没有严肃有加, 唯师独尊, 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与他的学生一起谈论将来的志向。这里既没有就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怎样立志等预设, 也没有教师权威的一家之言, 而是心心相印, 娓娓道来, 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火花, 抖落出来点点滴滴都是韵味。在课堂上孔子始终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 而是与学生席地而谈, 平等交流。同时他也没有规定固定模式, 更没有打击不同志趣的学生, 而是平等对话,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将来的向往或追求, 并进行适当引导。语文课堂本身与数学等学科课堂不同, 不求唯一答案。平等对话, 让思想自由驰骋, 如此, 智慧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产生。

二、实践观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语文来自生活, 因此应在生活中发现语文, 在生活中实践语文, 从而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

孔子发现了实践学习的妙处, 他除了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之外, 还喜欢带着学生去游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眼所见生活现实, 还能使儒家思想得以推广并发展壮大。如有一次,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 落在后面, 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 五谷分不清, 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 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便留子路住宿, 忙着杀鸡做饭给他食用, 还介绍自己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 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 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孔子重视实践, 提倡学以致用, 这一点其实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孔子还认为应“学而时习之”。“习”的本义是“鸟数飞”, 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认为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书、数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 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 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孔子的这种“实践观”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来自社会生活, 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脱离活生生的生活实际。所以, 笔者认为, 语文综合实践课尤为重要, 绝非走走形式, 应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生活, 在实践中感悟语文, 学习语文。

三、个性观

新课程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 即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 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重视个体间的差异和特长, 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作为“东方圣人”, 孔子深刻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他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孔子一生三千弟子, 七十二贤人, 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 他几乎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 这可以说就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含义。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彰显了教育个性化特色。颜回、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但子贡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 颜回却能闻一知十, 因此, 孔子对待子贡和颜回的教育也不同。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 当孔子认识到子贡的学识也精进了一层后, 与之对话的深度也由此深入了一层。可见, 孔子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何尝不是新课程个性化教育的典范和渊源呢?因此, 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创新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创新, 也呼唤教师的创新。孔子的教师观就体现出了要求教师创新。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对学生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孔子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举一隅之“故”, 却不能反三隅之“新”, 则不是好教师;教师不能“循循然善诱”, 不能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 则不是好老师。孔子教师观的内核其实就是一个启发、诱导、促进。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善于引导学生, 设置情境或角色换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才会有创新火花迸发。“愤”, 朱熹说是“心求通而未得”;“悱”, 是“门欲言而未能”, 这就是教育的契机和火侯。孔子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十分注意把握火侯, 采取不同的启发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乐于探究, 勇于创新, 能够举一反三,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善于启发、懂得创新的老师, 可以说, 是学生之大幸, 也一定会为学生所喜爱。

综上所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人类教育思想最高的几座山峰之一, 但它不是险峻而高, 而是平坦而高, 任何人只要愿意, 都能攀上这座平坦而高耸的大山, 成为优秀的教师。

篇4:浅谈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一、这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言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

(三)、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 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陶铸一个人的才性,而不是养成专家,也不在学习一技之长。

(四)、因材施教: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的高下、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五)学思并重:孔子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六)、能近取譬:藉生活讲大道理。

然后将中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与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和“教育的四大理念”进行对比,得出孔子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 理念 素质教育 影响

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首开讲学之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学术大众化,并且以教育为职业的学者。故此,自古以来,便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思想的来源依据是《论语》,《论语》是部记言体,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使我们可以从中体悟他的想法。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主张: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一、这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孔门弟子多出身于贫寒之家。颜回、原宪、曾参等人,生活往往饥寒交迫。据说,原宪住在只有一丈见方的茅屋里,房门用蓬草编成,还残缺不全,门轴用桑条做成,窗户用破瓮做成,房间用粗布隔成两室,屋顶漏雨,地面潮湿。曾参常常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制衣,以致于一拉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一穿鞋子鞋后跟就被扯了下来。孔子招弟子不要学费。那些亲自送上十条干肉作薄礼的人,他都统统收下来施以教诲。从地域方面看,孔子常见于古籍的弟子,鲁国有颜回等四十五人,齐国有公冶长等五人,卫国有端木赐、卜商等九人,陈国有颛孙师等三人,蔡国有秦冉等两人,宋国有司马耕一人,秦国有秦祖等五人,楚国有任不齐等三人,吴国有言偃一人…..可见“国籍”也没有限制。二、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子路比孔子小九岁,生性粗鄙好勇,曾当面羞辱过孔子。可孔子还是设法诱导,使他拜在门下,改变了操守,成为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其他弟子品行千差万别,曾皙狂妄,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公冶长曾坐过牢,颜涿聚是大盗……这一点孔子非常清楚,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品性把哪一个弟子逐出门墙。孔门弟子布衣养徒三千,不分身份,四方召集于孔门之下,以智、仁、勇为教本,以诗、书与执礼、执射为教条,授予全人的生活教育。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正是基于他提出的伦理原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站立(生存),也帮助别人站立(生存);你自己想通达(发展),也帮助别人通达(发展)。”)的自然引伸:你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贫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真做到“有教无类”,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对于学习要永不满足,努力学习,决不言弃;教育他人要永不疲倦,认真施教,情绪饱满;“学而不厌”与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与当今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 不谋而合。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读师范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可现在不会电脑就等于文盲,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每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教师自己要“终身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们“终身学习”。

(三)、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雅教育”。 “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孔子著名的教育理念包括:“不教治生产”以及“教之成人”而非教之成一家的学者,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思想对教育所持的基本理念颇似近代意义的“素质教育”。孔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陶铸一个人的才性,而不是养成专家,也不在学习一技之长。

孔子所主张的“六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博雅教育,他在《论语•述而》中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知书达礼,谓雅。孔子一生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君子问题,也就是人的塑造问题,所谓“博雅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的教育。它特别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强调人的心灵陶冶与自由。有关专家指出:“博”是博学多才,它讲究的是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讲求做人的品味。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旧时私塾中的学习两三年所积累的人文底气和语文功底要比现在一个普通大学本科生强得多。

在美国,坚持博雅教育的高等学院仍然拒绝职业性的教育。专注于博雅教育的教学机构被称为「文理学院」,其毕业生要在其他的学院如专业学院才能得到专业的培训,例如:商业、法律、医学、神学等等。

(四)、因材施教

大家耳熟能详的“因材施教”也是出自孔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的高下、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有些时候,对同样的问题,他会给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子路、冉有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实践它吗?)孔子给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亲、兄长还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实践它呢?)孔子给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听到了就实践它!)公西华不解地问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即冉有遇事犹豫退缩,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行;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着冷静。)

孔子认为教育者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适才适性的指导,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发展出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着实值得后人景仰与学习。

(五)学思并重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点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他才会启发。他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六)、能近取譬

此外,孔子的教育也讲“生活化”,他说:“能近取譬”(能就近拿自己打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意思是藉生活讲大道理。孔子常常通过评论人物、事件,来阐明思想观点,启发大家思考并做出抉择。他评论过的人物,上有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伯夷、叔齐,下有管子、子产、晏婴乃至自己的一些弟子。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教育,比抽象地谈论社会人生道理要深切、明白和有趣。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三:喻——喻于学、喻于义、喻于道;安——安身、安心、安人;乐——乐学习、乐善、乐山、乐水、乐游于艺,喻所以求慧,安、乐所以得福。

二、孔子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实施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价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的“四大理念”是:“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就是要遵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理,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共同求发展。“回归生活”就是要遵照“能近取譬”的原则,藉生活讲大道理。“教育民主”就是要遵照“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国际上公认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和“教育的四大理念”正是从孔子的智慧中吸取了不少精华,或者说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孔子的生命早在2488年前就结束了;然而,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

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重新反思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继续发扬。不可否认,《论语》的一些内容,有着历史的印迹和局限,但它在两千多年前所完成的人格典范,所达到的理想高度,以及那些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不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宝库。

参考资料:

1、查有梁《教师的生命与使命》传播学论坛2004年9月11日编发

篇5: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摘要:“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这种教育方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他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防止其流于形式。

关键词:启发诱导,积极主动,灌输,形式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现在我们把它总结为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它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

启发诱导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和借鉴的。

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原则呢,这里有几方面的的原因:

一、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的合作关系,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学民主,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以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增强。

四、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孔子说过:“我是无所不知吗?我实在无知啊!如果有一个粗人来问我,虽然他一无所知,却很诚恳的求教,我也只是就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源头之处就是了。”可见启发诱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开启学生智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呢?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启”呢?“启”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启发需要教师在洞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设定开启的知识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在学生思考得智穷虑竭之时进行指点,使学生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首先就要想到怎样能把学生的思想抓住,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积极性,来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课一开始就没有兴趣,就会导致启而不发。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开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条件。

有些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呢?“发”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获得了一些思想体会,这些思想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得经过大脑的整理,要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用什么词汇来概括那个思想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加以阐发,学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于是特别感谢老师把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话给说了出来,老师所要说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以抽象的理论为主,如果教师再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缺少反思则领悟有限,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也就谈不上应用了。所以教师在施教时,应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关系融洽。

所以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学生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时再开导他,以便他能充分思考;在学生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时再加以引发,使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认。

最后,启发诱导式教学还要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教材,拟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篇6: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

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三章)

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

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十八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为女死矣。”曰:“子在,何敢死。”(《先进》第二十三章)。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章)。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此说不足以全信,但是确有改变过《诗》《书》《春秋》,即文学、政事、历史三种适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书。他重视编写合适时代的教材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2.4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二十一章)。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性格也不一,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3.有关学习方法:

3.1要以学习为一种乐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章)。孔子倡导学习之后就要经常去练习使用它,并把它作为一种乐趣。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二章)。孔子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病的的源泉,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谦虚的品质。

3.3在学习上,要注意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十一章)。孔子指出,如果一个人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时而能有新的知识,并且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3.4要学思并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十五章)。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学习应带上自己的思考,这样学习才能进步。同时也指出光思考也是不行的,有些问题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解决的,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3.5要学会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十五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十七章)。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3.6学习要学以致用。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第九章)。孔子非常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并且也看出他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

3.7品德修养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并重。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十六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信和仁。当然做其他学问也是这样的。

3.8知识比生命更重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十八章)。孔子把修身治国的学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修身治国的学说。当然这种精神也适用于对一切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二、评孔子的教育思想

1.贡献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授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等,依然基本上以孔子为楷模。就算是在当代也是对我们的教育影响甚大的。

孔子从古代文献、社会实践、为人忠诚、忠言可信四个方面教诲学生,我们可以把他看成孔老夫子的教学总纲。如果我们再把这个教学总纲进行实质性的归纳,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教育(文)、道德教育(忠、信)合作社会实践(行)。在孔子教育总纲

①中,他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放在一起,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有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人生抉择。就业、考研,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我强烈建议大家:向孔子学习,规划一下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孔子颁发一个大奖: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突出贡献奖。绝对名副其实,我们读读《论语》,就会感悟到,在教育界,这个老孔不简单,他的教育思想,渗透到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教育体系完整、独立,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②

2.弊端与不足

② 洪志漠.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1朱保安.读《论语》 谈教育——孔子教育思想解读[J/OL].3 [2011-5-12]

http:///wz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4&Page=

3对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有弊端的,他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相信教师的提示、书本的内容都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读书去思索。同时,这种方法又显然只适于孔子所谓的“学而知之”的高材生。他们理解能力较强善于适蹑孔子的思路,因而可以举一反三不用重教,至于那些基础较差的,仍旧只能尝着强制灌输的苦头。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发只能说是范围有限的改进。①

忽视科学这点是中外不少人对孔子的批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孔子那个时代,中国自然科学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和积累。在天文学方面,如李约瑟先生所讲:“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测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在数学方面,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当然这没有《九章算术》中的内容那样高深。但只要有这些概念和最粗浅的运算技巧,在当时世界上也明显居领先地位。另据考证在物理及机械工艺在当时也是有较大发展的。但在《论语》和其它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机械工艺等自然科学方面,均无丝毫反映。如果考虑到西周教学中本来有重数的传统,我们只能说孔子未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他之前的文化知识。

3.我为孔子鸣不平

有人说;“孔子对人说话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等级分明的。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能言善辩,与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温良谦恭,孔子在国君面前就更谦卑了。如果国君在场,孔子总是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谨慎小心。进入朝廷之门,总是弓腰曲背,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在国君面前,说话总象中气不足的样子。”

我想他们是没有认识孔子,没有真正了解孔子思想的。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主要以“礼”为核心,他一再强调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礼教,只不过在有些人人看来那是在或鄙视、或谄媚的对人罢了。同时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另一种体现。

三、我读《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感悟和收获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可以说自从我开始读《论语》,认识孔子开始,孔子以及《论语》就深深的影响着我,孔子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上我时刻注意着预习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上课时会真正听讲,努力抓住老师讲的重点、核心,也会不耻下问,也懂得学以致用,学思并重。我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我没能好好领悟的,孔子说要以学习为乐趣,但是也有些科目我就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孔子还说要把学知识、做学问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只要有很小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就会影响到我的学习。

通过这一学期对孔子的深刻学习再加上写这篇论文查阅的相关资料,使我对《论语》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我以后会更多的去钻研《论语》,钻研孔子,钻研孔子的教育思想,更会改变自己不足的学习方法,努力对所学的相关课程投以最大的兴趣与精力,以学习为乐趣,认真、努力地学习。争取在进本科四年得到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尤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总结下一篇:雾都孤儿的读书心得总结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