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教育

2022-09-12

说起教育,这个词显得有点大,中外古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述、故事等等真的是数不胜数,从苏格拉底到孔子,再从布鲁纳到陶行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伟人在延续着使人类提高到更高层次的过程中努力付出着,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战争、天灾、疾病。。。。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人类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到封建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切的变化全都根源于人类自我认识的提高。直到今天,人类从来没有如此的、全面的了解过自己,不管是精神结构还是身体结构。

路易斯·康说:“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

可是,如今很多的学校背离了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欲求式教育,学生不再主动的想学习新知识,而是被动的被灌输知识,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他来说,学习----味同嚼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先不说原因,我们来谈谈养花。

清明伊始,春暖花开,天气变得暖合起来,于是你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有一天你经过花市,看到满眼的都是各色各样的植物,于是你心动了,你觉得也许办公室里该需要一盆花了,于是你兴致勃勃地挑选起来,最终你选了一盆自己非常满意的仙人球,嗯,摆在办公桌上一定能惹来同事们喜爱,你喜欢的不得了,每天精心的伺候,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可是一段时间后,你发现仙人球死了,为什么会这样,你去问老板,老板问你是不是水浇多了,于是你恍然大悟,仙人球给涝死了。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我们孩子就像各式各样的植物,浇花的水就像各种各样的知识,想欣赏花的美丽要求适量的,不间断地滋养,一味的给孩子不分选择的强灌知识,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涝死”。此时,也许有些老师会说,您讲这么多有什么用,如今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还不是一样的要参加统一的选拔,说到最后,学习不好等于白费。

是的,关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以我们个人的微小力量确实没法去改变什么,国家有国家想法,所站的高度也比个人更高,中国的人口众多,想在这么多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受限于人力、物力和国民知识层次的限制,似乎一刀切的统一考试是最简便、最省力、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我们的一生中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考试成绩几乎成了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成绩好的学生获得老师的喜欢,甚至还无形中拥有了更多的特权,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另一种状况,虽然不会遭到什么不好的对待,但是老师或者同学甚至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他们看的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样了。

应试教育有它自身的积极一面同样也有它自身的弊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将被新的教育制度所取代。那么就在如今的环境背景之下,我们该如何“养花”呢?谈论这个话题,我们还要回归到教育的最本质阶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一个人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如今中国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更侧重的是关于考试知识的传授,这些直白的,枯燥无昧的知识,往往是杀死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凶手,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看到孩子们脸上的往往不是乐在其中,而是苦于无奈。一件事如果是被迫无奈的去做和乐在其中的去完成,效果我想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当下的成绩上,还会延续到后来整个人的一生中去。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现如今传统的知识教授就是把课本上的东西传授给孩子,并让孩子能够了解、运用或者熟练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个人觉得,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愿意听他课的老师、想跟他一起学习的老师,一定是位感情驾驭能力很强的老师,也就是说他们肯定非常会“调情”,当然这个词用在这个地方不是特别的确切,“调”是个多音字,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协调、调节,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调起、调动。一堂课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是主导者也是协调者,他能快速的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能快速的协调好不利于学习的灰色氛围。

孩子像各种各样的花朵,有的生来具有鲜艳的外表、有的生来具有沁人的馨香、有的则表象普通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万物以备万用,我们来到这个这个世界肯定是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所以,老师的眼中不应该有优等生和差生区别,谁又知道当下你眼中的劣等生不会是将来的国家领袖呢,我见过很多差生逐渐变为社会精英的示例,所以真的不能去以一个简单的分数而定夺一个孩子的权利,用老百姓的土话说,孩子们开窍是分早晚的,只要你坚持不懈,指不准哪一天他突然就顿悟了。

摘要:关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以我们个人的微小力量确实没法去改变什么,国家有国家想法,所站的高度也比个人更高,中国的人口众多,想在这么多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受限于人力、物力和国民知识层次的限制,似乎一刀切的统一考试是最简便、最省力、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我们的一生中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考试成绩几乎成了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成绩好的学生获得老师的喜欢,甚至还无形中拥有了更多的特权,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另一种状况,虽然不会遭到什么不好的对待,但是老师或者同学甚至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他们看的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样了。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习兴趣,扼杀,调情,协调,调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1981版第2页第6页

[2] 佚名《浅谈什么是教育》百度文库2014版第1页

[3] 杨腾蛟《让学生从厌学走向乐学》百度文库2014版第2页

上一篇:加强高校作风建设,为和谐校园提供政治保障下一篇:某市轨道交通一等水准控制网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