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

2022-09-11

作为历史教师,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论结合, 重视理论教学,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具体分析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体现史论结合。而不能满足于表面, 就事论事。因此, 我们历史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 是理解和掌握史实, 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 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 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 已经画龙点睛了。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 一定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 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这是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的,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但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共同的根本原因, 即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主要表现为美利坚民族与英国的民族矛盾, 但同时存在英国殖民压迫掠夺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学教科书中, 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 其代名同很多, “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 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 “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 客观原因, “目的”是主观原因, “条件”是客观原因, “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是直接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 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 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强化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 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

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 对历史事件定性分析, 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

“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胜败客观分析, 胜利了的有胜利原因, 总结出经验;失败了的有失败原因, 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 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

“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 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潜伏着的, 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 在革命的危机时刻, 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 导致革命失败, 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无不是丧权辱国, 加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危急。

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 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 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 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历史。

上一篇:媒体与社会控制:控制形式与潜在抵抗下一篇:关注老龄产品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