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2022-08-02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评价1

实验中学“5模块、3应用、1评价”教学模式,

实验中学“5模块3用1体”教学模式初稿

实验中学“531”教学模式, “5”指“五模块”是指把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由五个模块组成:①明确目标,②预习置疑,③交流解惑,④展示达标,,⑤总结拓展,。 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都要体现四个理念,即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合作理念(交流分享);自主理念(独立建构);有效理念(多元发展)。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把一堂课按六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确保“五”个模块内容的达成。“3”指“三应用”:多媒体、黑板、教学案的综合使用,这是对教学手段进行的整合,以达到高效和最优化。“1体” 即对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一、“五”的含义是一堂课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它们可以是独立进行的,也可以是交错穿插落实的,如“交流解惑”可以分成两次或三次完成。下面对这五个模块作一具体说明:

“明确目标”

无论新授课、展示课、复习课课前老师一定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读并解说清楚。

“预习置疑”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教师快速导入点题后投影“预习导读指南”,或利用导学案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本堂课要探究的基本内容。 “预习导读指南”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的工具,它是由几个具体的问题(或几道考试题目)组成,要求这些问题尽可能涵盖本节新授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知道本节课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围绕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查找资料,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预习置疑”模块提供了本堂课教学全过程的主线索,学生在预习时间段内,教师可以板书本堂课的课题、教学提纲或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要点心中有数。

“交流解惑”

通过师与生交流、生与生交流、组与组交流的方式解决“预习导读指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模块主要是“依靠学生,解放学生,锻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兵教兵”的热情,尽可能让“先会”的学生去与“后会”的学生交流。在“达标检测”之后也还可以有交流,在一堂课中“交流解惑”可以是一次、两次或三次,教师在“关键时刻”做一些点评、矫正、梳理和弥补工作,在老师主导下实现“问题解决”,通过共同的探讨、交流而扩大知识的辐射面、挖掘知识的深度、补充预习置疑不足的过程;此时,老师要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小组合作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小组交流方式采用:一对一交流或二分之一交流(即:半组交流,即3或4人交流,最常用),通过广泛的“交”来实现“教”。

“展示达标”

这一环节是课堂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是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说出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问题进行知识拓展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展示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再接受学生挑战,便于课堂控制。每组的学生按照成绩高低编为1-8号。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 1

题。通过老师穿插巡视小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已心中有数,一般会提问可以胜任的个人或小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激励了其他小组。展示实行“三秒钟原则”,学生三秒钟不答,其他会的学生站起来就答,回答得不全面,其他同学站起来就补充。挑战时,如果一下子站起多名同学,采用小号让大号,小组让大组,将机会让给大组、大号同学,以便给学困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复习课、练习课的反馈,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展示,主要是筛选、整合有价值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 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原地回答、板演、上讲台讲、表演、抢答、齐答(尽量减少)、主动回答(对同学的回答有异议或有不同的解法„„)等。

展示解疑时一定要使用“过渡语”。学生常用的“过渡语”有:“不同”、“补充”、“改正”、“解疑”、“帮助”、“挑战”等等。 使用“过渡语”的目的:1.明确该学生所在的方位;2.提示要阐发的内容。

各组小组长手里都有《实验中学小组成员课堂展示量化积分表》和《实验中学班级小组量化周积分表》,各小组每天都要记录课堂展示的分数。指定回答的同学,答对了加一分,挑战的同学答对了加两分,挑战老师和教材的,答对了加三分。每周各班都要总结上星期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评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经归纳整理后当堂分析解释,此教学过程需注意两点:一要处理好“三讲”、“三不讲”的关系。“三讲”:核心问题必讲;疑点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三不讲”: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过偏过难过怪的不讲。二是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尽量少说,让学生讲,学生讲当然不如老师讲的好,做老师的一定不要用自己所长去比学生所短,主要是解决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动身动脑动心的深度、学生表达的精确度和点燃学生生命与落实知识的发展性(“三度一性“)。

在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尝试性练习题,并将学生所作的练习题进行展示或交流,然后再用类似于尝试练习的题目对全班学生进行达标检测,并要求学生作自我评价。

“总结拓展”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思考题”、“挑战自我”等形式提供一至二道有提升价值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拓广延伸。真正达到低起点高落点的目的。

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

二、“三应用”:指教学案、多媒体、黑板综合应用

1、教学案

汲取传统的“教案”、“学案”及近年来各地流行的“导学案”的精华进行整合,要求备课时备两个“案”: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

教师的教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路线图”,是给课堂各环节的学生活动提出游戏规则,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学(说)什么,怎么学(说),学(说)多长时间等。教师要精心准备,以备学生自学讨论时“发现”疑问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教师的教案是每一个教师每一节课必备之案,不只是表现在纸面,更多的是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案一般不发给学生。

学生的学案有四大环节,一是目标的提出要简洁明了,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是教科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读教材。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课堂上可以不讲,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起到课前预习效果。三是合作探究,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设置有启发性能训练思维,可以从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并能生成新知识的问题。四是巩固提高,巩固提高即当堂检测,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也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评价的过程。

2、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明显,一是直观生动,二是增大课堂容量。现在我校班班都有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替代学生的学案,省时省力,节约经费。

3、黑板

一提到课改,提到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导学案、多媒体,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黑板的作用,现在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甚至一个字也不写。要充分认识到黑板在教学中灵活方便的优势,提高黑板利用率。主黑板要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有板书设计,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决不能漫无目的,写到哪算哪。后黑板和侧黑板要成为学生加强练习的战场,成为巩固提高的阵地。

导学案、多媒体、黑板作为教师上好一节课的三个介质,其中教师的教案是必备的,学案、多媒体课件、黑板可以根据课时内容穿插使用。

三、“一体”即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日测、周考、月清、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对象不是以个人为主,而是以小组为一整体评价。这样能激发学习小组成员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热情,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在“531”课堂教学模式中,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科学分组是前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核心,交流解惑是灵魂,展示达标是关键,拓展延伸是根本,“531”教学模式是手段。各个环节和步骤构成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第二篇: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评价的探讨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改革的探讨

丽水市莲都区花园中学曾慧琴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体会,从作业布置注重“实效性,趣味性,选择性”,作业评价注重“新颖性,激励性,灵活性”等方面,阐述作业改革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作业布置作业评价作业改革

作业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改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 基于现状的思考

现状一:作业——沉重的负担

很多老师认为,作业环节体现教学巩固性,是延长教学时间的重要手段,大量布置作业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长此以来,却出现了“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情况:“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练习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草草应付,只追求答案;“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甚至有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即学生应付不了,干脆开始不做不交作业,造成了一些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完全失去信心。

现状二:作业——虚无的摆设

笔者在对近两年来听的80节历史与社会课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布置低水平的作业,其中“强化”作业、“抄写笔记”作业、“划划背背”作业出现的次数最多。而高水平的作业中,“想像型”作业,“收集证据、解决问题、演绎和推理”作业,以及“应用型”作业出现的次数最多。总的情况是,低水平作业量要远远高过高水平作业量,而且比例还相当悬殊。作业成了没有实效的虚无的摆设。

二、作业布置的思路

相关研究证明,作业形式有很多,从作业内容看,有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 1

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从作业发生的场所看,有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从作业的时间方面看,有短期作业和长期专题性作业;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有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和全班作业等;从作业兴趣角度看,有传统的单一性的记忆作业和多样化、趣味性作业;那老师如何布置这些作业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实效性,趣味性和选择性。

1、让学生做“有实效性”的作业

实效性是作业的第一要求,是布置作业应该追求的第一目标。

我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文明》一课时,讲到环保的话题,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写出随手可做的环保十件小事”。当我第二天的课上检查作业时,发现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没做,其中包括学习态度较好的一部分同学,我很生气,同学们的解释是:“这个作业太简单了,随手可做的环保十件小事,如不随地吐痰,随时关灯、关水龙头,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快餐盒,我们读幼儿园的时候这样说,读小学的时候这样写,现在中学了,还要写,真没意思啊!”

一次意外的机会,我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沈晓敏教授讲的一个案例,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她说,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作业进行改革,设置两难的有复杂矛盾冲突的作业,学生就不会这样的不喜欢做了。

她说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有个老师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有这样两种面巾纸: A、环保型原料贵外观丑陋价格B、不环保型原料便宜外观美价格低你的选择是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这位老师要求学生选择并把理由整理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辩论,同学们都回去很认真地思考了,在第二天的辩论上,很多同学在关注内心需要的同时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不支持用环保型纸巾的同学也说出了很多合理的理由,如“不环保型纸巾原料便宜,我们可以用省下来的钱来做环保的事”“B型纸虽然不环保,但是有更多的优势啊,在我们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今天,是不是代价太大了?”支持环保型的同学从小到日常小事大到国家政策说出了更多响当当的理由。辩着辩着,有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环保型纸巾。但还是有一位同学坚持使用不环保型纸巾,她说根据她们家的收入根本用不起环保型纸巾,那怎么办呢?她最后说那就节省着少用一点。

比起低水平,简单机械的作业,这样有复杂矛盾冲突的作业就真正起到了落实课标,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有实效的作业。

2、让学生做“有趣味性”的作业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我认为,调动学生的做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设计有趣味性的作业非常关键。

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金华市的施江舟老师在教学《应对资源危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课堂作业“垃圾分类游戏”:她用动画呈现了香蕉皮,废旧纸,废旧电池,废铁钉,空塑料瓶,塑料纸,易拉罐等垃圾。边上还有两个垃圾桶,一个贴着可回收标志,一个贴着不可回收标志。在做这个作业时,学生只要在垃圾种类上用鼠标拖动就可以完成,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很可爱的声音提示。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做这个练习,想必也很快就记住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这个作业的成功就在于老师抓住了作业设置的趣味性。

在上“中国政区图”一课时,我们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用动画呈现中国轮廓,边上附上中国各省份的轮廓,拖动省份的轮廓到相应的位置,如果是正确的就能贴住,否则贴不住,动作慢了分数就低,学生通过做这个很有趣味性的作业,就能很快掌握全国各省份的位置及轮廓。

3、让学生做“有选择性”的作业

分层作业和自主型作业的布置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极大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

分层作业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确定不同的作业类型的形式。我们要面对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学的知识内容等,为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哪怕是先分两层,在分层的基础上让作业的形式更多样化,使学生喜欢作业。如:在学习七年级的地理内容黄河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黄河的概貌,治理的关键就行,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除掌握这些外,还要求熟记黄河沿边的水电站,产生洪灾的原因,以及中游奇特的“凌汛”现象等,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自主型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

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出设计卷,交换做,交换批阅,课前自己质疑,自己设计教学思路,收集与新课有关的课外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我是纳税人》一课中,为更加明确纳税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个观点,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回家采访父母,家中每年要向国家交什么税,交多少;可以查看父母的工资单,有无扣缴税款一项。如果有,有多少。可以与父母谈谈纳税的问题,通过了解国家所提供的学校教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明确必须缴税的原因,并讨论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及实现条件。

在《我们的生活在变化》一课中,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自己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是比较1980年,1990年,2000年,2008年每月的食物支出、衣着支出、娱乐支出、劳务支出、阅读支出状况,对调查问卷所填写的内容逐项进行分析,算出恩格尔指数,说明结论。并找出恩格尔指数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调查对象是家长、邻居、亲戚等。

三、作业评价的思路

1、作业评价的新颖性

作业评价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我们学校教研组长朱明杰老师在抽查学生的记背任务时就有一个绝招:他用了一个FLASH的软件,把全班同学的名字都输入其中,上课时,这个软件一打开,里面同学的名字就会按序号迅速地滚动,当你即时按动鼠标一停,屏幕就会停留在一个同学的名字上,这位同学就要站起来回来问题。所以我们会看到朱老师的有趣课堂,上课一开始,老师就会说:“今天的幸运者会是谁呢,让大屏幕滚动起来吧„„”课堂就在紧张有趣的氛围中开始了。后来有个老师对这个程序进行了改进,他把有绰号同学的可爱的绰号用了上去,我们可以想像当大屏幕停留在“SB(烧饼)”或“蜘蛛侠”等这一些可爱的绰号上时,会引起学生怎样的热情和激动啊!这样新颖的做法就克服了评价记背作业时的机械性,很多学生为了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好的表现就会积极去准备。

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大屏幕滚动时会浪费时间,检查的面也不广,有时抽到的都是优生,所以如果所有的记背任务都依赖于这种方法,就导致某些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而不去完成任务。因此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心里有数,对那些经常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用直点其名的方式来抽,以督促他按时完成任务。

2、作业评价的激励性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造成一部分学生作业水平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使学困生改变学习现状,取得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评价策略,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

如在平时的教师批改作业时,星级评定与等级评定结合就是一种典型的激励性评价,星级评定是评价作业的正确率,正确率最高的五颗星。等级评定与正确率无关,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如字迹是否工整,书写是否规范等,再加上用短而精的描述性语言来作为评语,如“5★+优,认真清楚”“3★+良,努力提高”等等。这样有的同学虽然作业的正确率不高,但完成作业的态度好也可以获得激励,以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3、作业评价的灵活性

对学生已经完成的作业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突出作业评价的灵活性。

教师是作业评价的最主要承担者,而作业批改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规范,作业整洁美观、作业正确与否,也考察可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

学生自评互评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自己做完作业后,写上自我评价,并打出分数,当有自己表现得特别精彩的时候给自己画上漂亮颜色的五角星或花朵红旗等,当自己表现得特别不好的时候给自己留下醒目的“!”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自检自查的习惯。对课堂口头作业,家庭实践作业可以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给别的同学画上花朵,笑脸或星星的同时,除了能分享到别人的成果,对自己的进步也是一种促进。

在家校联系册中让家长签字,是目前很多学科采取的让家长督促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家长还可以对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态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等,这样作业就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交流的纽带。

社会评价是对社会实践类型的作业的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生活习惯作为养成型作业请家长、社会评价,最终向学校反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又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在学习《我是社区小主人》这一课时,布置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日的时间,以社区小主人的身份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加志愿者活动,做一些对社区有益的事情。如:义务宣传员、参加公益劳动、爱护花草、入户服务孤寡老人;到孤儿院参加献爱心行动,向居民回收废旧电池等。就可以让居委会签字评价;让孤儿院院长签字并进行评价等。

诚然,作业改革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绝不局限于上面所介绍的几种形式。其实,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韩震 梁侠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2]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年3月第一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陈建华:《对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改革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一期

第三篇: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 解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 握

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探索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史料

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 感、 态 度和 价值观

思想意识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

板书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原因、危害) 2.虎门销烟(时间、地点、意义)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2.《南京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布置作业

《名校学案》中的相关作业。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及中考改革

历史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中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 课程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 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各实验区在教学评价改革上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部分实验区对学生的评价已由过去的分数评价变为等级评价,由单一采用纸笔的终结性评价变为关注学 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部分学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纸笔测试评价在内的学生评价体系,但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新的评价 观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困境。

困境之一:新的评价观还未完全被教师和学生所接纳。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有意无意用应试的眼光来评判历史教学,在评价历史教学质量标准上,仍然是:一看学生的分数,甚至由此决定历史教师地位的升降沉浮;二看历史教师课堂上讲如何,是否会讲。无论是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是以这两个标准来看待,从不考虑这两个标准以外的情况进行全面衡量历史教学。这不利于新评价观念的确立,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境之二:教师对待新评价观态度冷漠,存在形式主义。

虽然素质教育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然而众多教师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行动中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于许多新的观念、新的做法,特别是新评价观无法适应,更难于启动,即使有采取新的措施,但在实际行动中也是漏洞百出。如:评价记录或表述做得不细致不到位,甚至不会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档案袋。因此评价及评价结果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开放。

困境之三:社会宣传薄弱,历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难以树立整体观

新的教学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且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方面,不仅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知识、 能力情况,还要跟踪学生向社会调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但当前评价方式的变化,社会群众知之 甚少,甚至不理解,他们仍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不被社会认可。 同时,由于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操作困难,客观上又为课程改革的推行设置了 障碍。

所有这些,都给树立全面、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行的 评价和考试制度又非改不可,这是因为:

第一,它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现行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弊端: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知识考察、成绩的 评比,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 校评价制度。

第二,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

如果新课程教学评价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为高一等学校(尤 其是重点学校)输送了多少学生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与教师的经济效益挂钩(框架限制),那么,新课程的 教育理念就难以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课程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只有根据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搞好历史教 学评价,“课改”才不至于“穿新鞋走老路”。

一、历史教学评价: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也不等于检查,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历史教学评价,就是“根据《历史课 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 判断。”评判价值要依据三句话:第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第二,要系统地搜集信息;第三,要在 对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是搞好评价的前提。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及历史教学评价指标:

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而是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了和知识、技能同样重要的地位,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这就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环境意识等。课程任务比以前要全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不能简单的就知识技能讲知识技能。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加强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接受学习的标准就是三句话,即上课记,回家背,考试默。主动学习的标准是上课时让学生主动参加到活动中去。为此教师的角色也变化了,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准备的是各类讲义;在主动学习中教师要准备的是各类活动和情景。在课堂上倡导的是做中学,玩中学和想中学。这种亲历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焦点应是在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考察、成绩评比而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考查),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纸、笔测验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活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内的多样化方法。)重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记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与此相适应,新课程倡导

发展性评价的价值观,这也是历史教学评价的核心观点,在这一观念的支持下,历史教学的具体评价标 准,这就是:

1、 基础性。教师方面:语言、板书、仪态等规范而大方;教学目标合理,体现出层次性,教学程序设计 科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恰当处理师生间的关系,善于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学生方面:表现在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得到基本技能训

练,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发展,非智力素质提高。

2、 主体性。教师方面: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基本教学思想;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最大 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相信学生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学生方面: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对学习对象有所选择,并

进行优化组合;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善于寻求合作伙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学生能够独立地 思考与学习,敢于突破常规,有所超越,积极发展个性;能积极参与学习评价。

3、 开放性。教师方面:历史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 教学设计的开放。

学生方面:有宽松的学习心态和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自由地向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特 长;兴趣、爱好、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

4、 探究性。教师方面: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与发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挥学习潜能。

学生方面:有强烈的探究欲及浓厚的兴趣,思想方式灵活;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善

于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探究成果。

5、 独创性。教师方面:教材处理及程序设计独特新颖,有利于学生投入历史学习;学习指导方式独特有 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艺术地驾驭课堂,教学个性发挥出色。

学生方面: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敢于猜测,大胆想象,善于独立思考、

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独立意识强,用生活、个性化眼光对待学习。

6、 情感性。教师方面: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陶冶学生 的情感、人格;热爱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体现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方面:能在体验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情感感染和美的享受;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与老师 平等对话、交流;能与教师和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情绪饱满。

7、 发展性。教师方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等方面锻炼的机会,使其情意、人格等获得进 一步的发展;能为学生进一步自我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进步。

学生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在课堂上展示了自我,获

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格得到了健康的连续性发展;通过课堂学习,又生成了有价值的新问题,激起 探究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与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相比较,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指标范围更加广泛,它所关注的 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它既有侧重于 “教”的方面,又有侧重于“学”的方面,还有注重师生相互作用的方面,它们统一构成了历史教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作为观察的主体,看重的只是教 师的教学技巧;对教学的评价也主要是他人(专家、领导、同事)的评价起决定作用,教师的自评和学 生评价则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评价强调的是尖顶功能,对被评价者缺乏发展性引领。)

(二)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操作:

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

1、 对学生的评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作了重点阐述,要求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在评价方法上也提出了建议:“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 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 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评价主要是 针对其学业的,评价学生的学业,习惯上的认识就是评价历史学习成绩的纸笔式考试、测验,其次才是对 学生其他素质发展情况的评价。事实上,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1) 历史考试、测验:通过一定数量的检测来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在当前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

方式之一,检测范围可以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历史学习目标。考查的内容应当综合,除基本 的历史知识、技能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考试、测验的形式力求多样化,教师与学校要共同研制新的测验方式。开放式考试、情感化命题、 参与式考试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例1:某地初一历史卷面考试,考试的形式是开卷。其题目包括三部分。

填表题:写出中国历史第一册中“温故知新、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老马识途、 风声鹤唳、退避三舍、揭竿而起、老骥伏枥“等成语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判断题:有人说“三国时国家的分裂、战祸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期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观点是否 正确?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简要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有哪些明显特点?

论文:假设你们班进行“汉武帝之我见”讨论会。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我心目中的汉武帝” 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科学评价,文笔流畅,字迹工整,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

这是一份别具一格的开放性考试卷,形式与内容的开放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开卷形式的考试,更是一种 开放性教育评价理念的反映。对学生而言,历史已不再成为知识仓库、试题的海洋,考试以不再可怕,学 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等得到充分 的强化和施展,从而使学生在一个个高层次的舞台上参与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历史评价的较高境界。

(2) 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历史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 表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情况的评价称为“表现性评价。“目前这种评价形式往往与档案 袋评价法相结合,从而留下学生学习历史的足迹与成长的脚印。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式很多,学校、教师

二、实验区的中考改革:

2003年,全国一些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面临着初中生毕业考试和升学问题。各实验区根据教 育部2002年底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中考和中招进行了改革。2004 年上半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各实验区中考和中招改革的经验交流会议,在此基础上,2005年1月又颁 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由于今年我省 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萍乡市、大余县、鹰潭市月湖区的初中生也面临着毕业和升学,省教育厅在今年2月 也印发了《江西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实验区 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 评价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我省课改实验区学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学 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以 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力求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一) 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

实验区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由省中招委统一组织实行单独命题、审题,并适当吸收了实验区老师参 与。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文科(含思想政治、历史或历史与社会)六门。 历史分数为30分。综合文科为开卷笔答。

考试的命题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省颁《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而不是按照不 同版本的教科书命题。

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 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在重视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注重方法与过程的考查,并适当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同时根据本学 科的特点,设置一定量的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不设偏题、怪题。

大余和鹰潭的历史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各占15分。除了考查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之外,还增设了一些情 景性和开放性的试题。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均有所涉及。(见试卷)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有三个重大突破:

1、 这次中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命题的依据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以教科书为依据,这就要求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关系。过去 我们比较习惯于把教科书视为教学的一切,教师的作用和职责是就是教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这些内容也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绝对不能逾越教科书。其实,这种观念必 须摒弃,这是因为:首先,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供师生教学用的教学资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从《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

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利用教科书这一基本的教学资料,最终达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历史 教学任务,要树立《历史课程标准》第一位的思想观念。其次,基础课程改革允许各学校、教师有自主 选择教材的权利,也允许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各自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课标 中的内容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叙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同一历史内容在叙 述上存在着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如果我们抛弃旧有的“历史教科书至上”的思想,就不会产生无所适从 的困惑。

2、 这次中考改革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即引入了开卷考试,如:文科综合。这就要 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等, 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惟教科书是瞻”的教学思想。

3、 这次中考的成绩呈现方式:考试卷面上仍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但这个分数应保密,不得对外公布。 对外是以等级制方式呈现,各门考试科目的成绩均设为A、B、C、B、E五个等级。各地根据当地高中教育 资源情况划定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再将以百分制形式出现的卷面分数转换为等级。例如:假如某

地根据本地教育资源情况,将A、B、C三个等级所占的比例划定为25%、30%、30%,那么每位考生各 门科目的卷面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好序后,前25%的学生将获得A等,A等以下30%的学生将获得B等, B等以下30%的学生将为C等;E等人数一般情况下,应小于2%为宜;C等以下,E等以上的学生将获 得D等。0分、缺考的科目成绩不记等级。如果同一科目出现同分,那么这门科目的同分考生将获得相同 的等级。

由于各实验区的高中教育资源情况不同,各实验区对A、B、C、D、E的比例划分将会有所差别。 用原始分数和用等级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等级是以分数为基础划定的。分数是精细的等级,等级是粗放的分数,都能反映学生的差 异,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尺度。

区别——分数制是将学生分为多个等级(如果满分为12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21个等级;满分 为100分,就可能将学生分为101个等级),在录取过程中,分分都是高厉害点,每一分都可能决定学生 的去向,这是应试教育负面影响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几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实际能力、 素质上的本质差异。等级制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 也降低了选拔性,高厉害点明显减少,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 评价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合格毕业的参考依据,也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

1、 对初中毕业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是真正从制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 然而,单纯的纸笔测验难以衡量学生丰富多样的发展,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多元发展目标明确置 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精神,既促进本届毕业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又促进后续年级学生关 注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教师在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确立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 展而教的“指挥棒”,促进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是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非学业考试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制度 上保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

因此,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落实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2、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进行评价。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五个方 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就是综合素 质评价的六个维度。各实验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维度的评价指标系统。

3、 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主要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评定小组评定相结合。除了县(区)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 成立综合素质评定的领导机构实施领导、指导及管理之外,具体实施评价的是初中毕业班成立的综合素 质评价工作小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组成,不少 于5人。评定小组成员必须具备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意识,给学生的授课时间不能少于1年。

评定的信息来源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参 加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情况;学生的特长表现及家长评价等。评定过程中应注重对 原始材料的分析与概括。

4、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由“综合性评语”、“学生综合表现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三部分组成。 综合性评语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定性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

第五篇: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历史学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陈陈相因、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因为这样做能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堂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而是要突破陈规,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就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如: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思路:(1)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2)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3)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思路:作用表现于:(1)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2)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4)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5)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要对每个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

上一篇:作文题目及范文下一篇:安徽省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