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金融科技与互聯网金融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操作高效率和运营低成本以及信息获取及数据分析优势,为中国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破题与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曾明确指出,获得信贷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普惠性”远未实现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包容性不足问题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第一篇:金融类论文范文

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摘 要]首先分析了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研究了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提出了几条意见和建议,希望对高校金融类的课程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 金融类课程 教学创新

一、高校金融学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大纲陈旧,教材和教学的内容与形势的发展脱节

教育部确定金融学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历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类的课程与专业课没有很好的衔接性和协调性,教学任务不够清晰,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过于笼统,没有突出重点,教学大纲过于陈旧,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没有建设性和适应性的教材。

(二)缺乏规范性的教学,主观随意性过大

对同一学历层次的金融类课程,一般各个高校都制定有教学大纲,但是教学大纲的制订只不过是根据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际的教学过程,无法形成规范的教学课程。另外,很多高校的不同班级之间没有统一的任课老师,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出题考试难度,随意性非常大,所有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上也没有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金融类的课程比较单调乏味,理论性比较强,学习方法单一,所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多高校的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很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或者记笔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突出重点和结合实例,使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能在课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没有帮助。

(四)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地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课程的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较高的科学性是考核方式的基本的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单一的期末试卷的形式,考核制度不够规范,也没有把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列入考核的范围中去,这样的考评结果缺乏公平性;还有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考试前给学生划定考试的范围,学生只用按照划定的范围死记硬背就行,更加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使良好的考风和教风都很难培养起来。

二、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是金融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越来越完善,金融领域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重要性。金融学科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货币、银行和信用已经不再单单是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了,而是向更深的领域发展,紧跟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投资、保险等。因此在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及时地抓住金融学的变化规律,在金融课程中适时地增加新的内容,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培养,以适应金融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金融的实践性、微观性、应用性必须要体现在金融学的课程中。在金融学科的教学中,不应单纯地让学生掌握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础,还应该训练学生理财的技能和金融管理的方法。企业是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企业的投资、理财和融资活动都要进行考察。随着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对高校金融学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财技能、金融的理念和金融的知识,还要使人才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大大地提高,能够学以致用。

三、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改变金融教学的观念,强化实践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合理地处理好。引导、协助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的作用,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必须要得到明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地引导,开展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强化实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关于金融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技术性问题的分析,与当时的国家宏观经济、行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搜集材料来讨论个别证券的未来发展走势,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进行模拟交易。

(二)减少重复,完善教材的结构和体系

在高校金融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合理地对课时进行安排,将货币、银行和信用这三个内容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地突出。另外在教材中删除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危机、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创新、金融抑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对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讲授,突出金融课程的专业特点,将传统的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和重复的现象打破,使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突出,使教学的针对性得到提高,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也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性,突出授课的重点。

(三)使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地得到完善

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是金融学的最显著的特点,而且在金融学中具有抽象的理论、众多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学学习的难度,因此在金融学学习中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另外,金融学具有十分复杂的实务操作程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教学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教学上的难题,首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并且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采用案例式的教学,分析和讨论各种比较经典的针对性比较强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理论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选取了某一个经典的案例之后针对案例现象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讲座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专题汇报是专题研讨的两种方式。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在高校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也是十分有效的。在模拟的情景下,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金融学综合考核的方式

统一的笔试考核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不能有效地考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专业差异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在考核的时候重点围绕专业培养的目标和重点,在设置考核的内容时也应该考虑专业的差别。专题采用专题分析报告的开合方式,针对日用领域的热点提出选题,让学生根据资料完成,在考试成绩总评中加入专题分析报告的成绩。案例分析文本的考核方式也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另外也可以采用模拟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认知和归纳能力进行考查,提高学生了解和实际操作商业银行的技能。以上这些考核方式比较有效,在考核的时候结合笔试的内容,可以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金融学的实用性非常强,因此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将金融学的实用性很好地表现出来。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科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高校金融学科教学的效率,必须要对金融学科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的金融形势,完善金融类教材的内容,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妍. 对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0,(5).

[2] 鲁学生, 胡艳.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9,(12).

[3] 喻海燕. 对高校本科《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以博迪、莫顿的《金融学》教材为例[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2).

[4] 丁述军, 沈丽. 《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1,(7).

[5] 贾先文. 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1,(19).

[6] 刘艳梅. 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30).

[7] 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大学教育,2012,(11):112.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昌臣

第二篇: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发展

金融科技与互聯网金融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操作高效率和运营低成本以及信息获取及数据分析优势,为中国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的破题与发展提供了可行之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曾明确指出,获得信贷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普惠性”远未实现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发展包容性不足问题在金融领域的体现。解决包容性不足问题,“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扶贫”,既是提高经济增长包容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实现经济增长包容性的应有之义。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发展则是为完善现有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扶贫,提升金融普惠性,实现“获得信贷”的重要工具。

我国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现状

经过我国金融业的不懈努力,我国许多企业和个人都已获得了充分甚至有时是过度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有很多普通居民目前仅能获得有限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弱势群体甚至还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融资额度小、信息获取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传统金融机构不愿向此类客户贷款,存在着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中国农村家庭正规信贷的可得性为27.6%,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在未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农村家庭中,有62.7%的农村家庭虽然需要资金但是没有向银行申请;有9.8%的家庭虽然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但却被拒绝。由此可见,我国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事业发展与促进仍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结合自身优势纷纷涉足“三农”的跳跃式发展,为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扶贫的有效性提供了佐证(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战略卓有成效,已经在全国29个省份300余个县开业;同为电商巨头的京东提出了解决农业问题的“3F战略”,目前京东乡村推广员人数已达到27万人,覆盖27万个行政村,京东县级服务中心超过1500家,京东帮服务店布局超过1500家)。作为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中国银行在总结多年扶贫经验的基础上,今年也正式向社会推出“互联网+公益”扶贫工作新模式,发挥商业银行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利用公益理念、“互联网+”思维,借助市场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技术,开发了“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实现脱贫致富。

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扶贫,不仅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开民间信用,更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之所以难以发展,客观上存在着成本高和结构化信息不易获取等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恰恰提供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和手段。通过改变交易的基础设施,金融科技与互联网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进行交易;同时,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还突出了个体特有的需求,有效实现了所谓“私人定制化”;另外,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现代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业获取大众有效信息的渠道。

金融科技促进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工作开展无疑是合理途径和发展趋势,然而其有效性是需要前提条件和基础的。目前,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和促进我国金融扶贫和农村普惠金融开展方面还存在诸如服务对象、基础设施、金融监管、人才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在金融服务对象方面。农民等在地理上受到排斥的人群不仅存在金融知识不足、接受能力差等问题制约,而且也存在着对象本身的信息片面和不足问题。金融服务交易和资金安全性是弱势群体尤为关注的因素,相较于城市人群而言,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知识和认知能力尤显不足,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较弱。同时,当前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不信任感,观念上存在着对这种新型金融服务形式的抵触情绪。同时,也正是这种金融知识和观念认知上的不足,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信息和数据获取和整理更为困难。尽管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确实存在,但过于分散和片面,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而这种数据和信息积累是漫长的过程。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交易主要依靠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财产证明、缴费记录、熟人评价等信息评价客户的信用。在农村地区,这些信息不仅更易造假,同时更加片面,容易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无法全面了解客户的信息。

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近年中国农村地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人较大,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呈现较大幅度提升,但与农村居民的庞大基数相比,这一比率仍然较低。至于,农村地区金融信息服务的软件基础设施上更不容乐观,目前政府间合作不强,未能实现征信系统的对接,各自形成信息孤岛,信用信息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农户信用信息缺乏統一的共享平台。目前,虽然我国在中央层面上已经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和规章却很少,大部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可落地和可操作的法规章程,导致中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缓慢,也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监管构建尚未建立,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并存在缺失。《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实施具体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发布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升互联网金融效率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实施为维护互联网金融稳定,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手段和方法。但是,我国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系统性和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仍然欠缺,当前监管办法和手段的实施效果也有待观察。至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更是由于涉及的对象较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部门协调、政策冲突、措施重叠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在金融服務的人才建设方面。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严重不足,导致大量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由于农村地区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加之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和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持续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他们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从事金融服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普遍不足。某些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平台缺乏金融合规意识,甚至存在着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概念从事“伪创新”,创新缺乏实用性,业务流程不健全,创新脱离实际经济场景,无法解决金融痛点,阻碍了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力度和广度。

对策建议

本着提高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参与度和认知度,针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在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理念、技术和手段,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地区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的启蒙教育。以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为主线,以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工作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和基层倾斜。同时,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制订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计划,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总结当地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案例,通过树典型、搭平台等形式促进农民正确认识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为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铺平道路。

第二,加大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其投资规模,尽快实现网络、基站等基础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门必要时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降低农民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成本,鼓励贫困农户使用网络和手机,为推进农村地区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同时,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各地尽快制定农村信用体系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建设适应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征信业务开展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农村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第三,转变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工作方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针对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和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央层面上,建立更加有效的“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制度,必要时可将公安、工信部等单位纳人联席会议,强化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监管,为实现跨产品、跨市场、跨机构的全方位多维度监管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技术和理念,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推动本地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位。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逐步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 同时,针对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现状,各地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管理法规,以规范和促进本地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发展。

第四,规范发展普惠金融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各地政府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理念和技术,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新型农村金融互助合作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持续向农村贫困人群提供融資服务。同时,引导本地金融机构采用金融科技新技术和新理念,针对小微企业、贫困农户等特殊群体,量身定制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

第五,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降低农村居民融资成本。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鼓励和督促各类金融机构规范收费、合理定价,提高金融服务收费信息透明度,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征信在利率市场化定价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加强对金融机构利率的引导,抑制融资成本不合理上升。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采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

作者:黄国平

第三篇: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产业的规范发展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开放问题”学术研讨会对以下热.最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和在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危机对中国外贸、投资、金融业等方面的影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汇率走势;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金融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多位金融界知名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交流了观点,提出了中国在危机背景下如何避免风险、扩大开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开放;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中国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开放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24日在山东财政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山东财政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办、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承办。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辽宁大学的白钦先教授、复旦大学的陈学彬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的刘锡良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会议交流发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会议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热点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解读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剖析

国际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导致世界经济局势动荡的根源,对此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力图尽量熨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波动。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是本次会议专题研讨的起点。辽宁大学的白钦先教授认为,持续两年半之久的国际金融危机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应对金融风暴的力度不够,深度也不够。许多人对危机的反应、认识是迟钝的、迟滞的、迟缓的,对危机的解读和预测是误判、误读、误导。我们必须对此次危机进行十分深刻的反思。美国的金融已经高度的信用化、泡沫化、虚拟化和衍生化,在GDP比例中超过制造业占据了第一位。在金融监管方面,美国政府监管离实体经济越远,则虚拟性越高,可控性越小,风险性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是否能够在短期内结束?对于这个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的刘锡良教授给出的解答是否定的,虽然各国政府联手出台了很多反危机的措施,危机还应是“来得快,去不快”。一方面,从历史上发生过的危机情况看,危机通常会持续3~5年;另一方面,在危机之中,一般需要新兴产业、升级的产业将经济带出危机。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失衡并未消失,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为可知。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信用链条的断裂,信用链条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的好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而这不可能短期实现。中国在应对危机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刺激经济走出危机阴影的许多措施,从长期来看,容易产生通胀预期与导致银行坏账的出现。下一步中国应该警惕的是关注政府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当前是否也出现了金融危机?山东大学的胡金焱教授给予的解释是,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远不如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直接和剧烈,但中国应该警惕未来若干年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全球危机之中,有些中国金融机构反而表现出色。根据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数据,其2008年实现的净利润高达1112亿元,同比增长35.2%,曾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全球盈利能力最高的银行之一。但是,国际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巨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影响GDP增长,中国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20%左右,大体意味着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的20%依靠出口拉动;二是影响就业,中国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正强劲复苏,投资强劲反弹、消费水平持续增长、工业增长不断加快、经济增长恢复、物价尚处负增长。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遏制中国经济下滑的现实选择。但在扩内需、保增长过程中,应高度关注信贷扩张可能加大结构调整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调控不好,可能导致在新一轮投资中,刺激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积累起过剩的产能,导致未来几年中实体经济出现问题,进而演变为金融问题。

金融制度的缺陷是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西南财经大学的洪正博士从人类本身的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金融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他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安排,认为企业层面的有限责任制度、股份制和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金融市场上竞争一体化、交易高度中介化和高杠杆率,政府的纸币化、广泛的金融安全网等都是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存在的方式。山东财政学院的张晶博士考察了在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问题,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这次危机的爆发,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缺陷。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的行业是外贸行业。复旦大学的陈学彬教授将中国经济受影响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危机前(2005年第3季度人民币汇改后~2007年第2季度)、危机爆发(2007年第3季度~2008年第2季度)、危机加剧(2008年第3季度~2009年第2季度)和经济复苏阶段(2009年第3季度~2010年第4季度)。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主要可以归结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和影响相对汇率水平的价格效应。针对各个阶段,陈学彬教授采用进出口方程弹性分析法,考察了国内外收入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两大因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贸易收支的收入弹性大于汇率弹性,进出口规模主要受国外需求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易受到国外经济波动因素的冲击。借这次危机的逼迫作用,中国应设计和采取长远的战略性措施,主动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FDI进入低谷、其规模和流向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山东经济学院的李兵博士指出,中国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协调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者的关系。在吸收外资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资金监管,合理引导FDI,促进产业升级。在对外投资领域,应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出发,着眼长远布局,研究短期机会,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平稳发展。

目前,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因“套期保值”业务在国际衍生品交易中遭受巨亏。山东财政学院的孙建全博士探究了“套期保值”巨亏的致因,认为主要是由于套保中隐藏着不同程度的投机、企业内部专家缺位、管理层盲目迷信投行方案和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造成的。为此,上市公司在做套期保值业务时,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

体制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套保负责人的认知能力,警惕借套期保值的名义进行投资性交易;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队伍的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套保企业的风险监管,尽量满足不同企业套保的需求。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山东财政学院的郑萌萌教授指出,从效率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效率未达到最优水平;从效率变动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在改善中,但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技术效率的改善、经营规模的适度调整与技术创新。

三、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一直是一大焦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一焦点问题更加引人注目。

山东财政学院的宿玉海教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以及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阻力。同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1)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2)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3)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通过观察危机过程中各国货币的汇率走势,复旦大学的陈学彬教授指出,在危机发生前和危机发生初期美元持续贬值,而在危机的加剧阶段其他大多数货币纷纷大幅贬值的同时,美元却不贬反升。自2008年6月以来,为避免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升值对我国贸易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过大,以及抑制短期资本流动,人民币名义汇率停止了对美元的单边升值,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但由于危机期间美元的升值,使得人民币汇率也跟着升值。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美元的大幅升值,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最高达到20%。此间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政策并不妥当。为了减轻这种不利影响,长期而言,人民币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和中国宏观经济绩效情况,西南财经大学的刘晓辉博士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方法建立并经验地估计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安排越具有弹性,就越易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反之亦然;无论中国名义上宣称了什么类型的汇率制度,实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越具有弹性,就越不利于中国实际产出的增长,反之亦然。在当前人民币名义上宣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既定前提下,人民币实际的汇率制度表现为“害怕浮动”的特征不仅是合理的政策选择,而且也是有利于中国的福利增进的。

在出口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前提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对国内就业需求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厦门大学的李晓峰教授在汇率影响就业的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部门就业的长短期影响,证实了在汇率和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汇率升值不利于贸易部门就业;她还测算了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出口需求渠道、效率渠道和资本劳动力渠道的影响程度,发现汇率变动通过出口需求渠道和效率渠道对就业的影响为负,而通过资本劳动力渠道对就业的影响为正。三个渠道中,出口需求渠道的影响程度最大,效率渠道的影响作用次之,资本劳动力渠道的影响作用最弱。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周期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应该积极改善整体投资环境,注重流入资金“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并对一些行业适当的鼓励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发展对冲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控制汇率升值幅度。

四、金融危机、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会使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在应对危机之时,仍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金融市场。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益民博士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金融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高度复杂的金融产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有限。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要真正成为经济强国,资本市场目前这种简单、封闭的格局不应成为我们沾沾自喜的理由。因此,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出路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和开放。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推动证券公司成为业务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合规监管的力度,提升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在考虑金融开放的同时,必须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山东财政学院的张延良教授强调在目前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渐进式战略模式,分阶段分步骤地执行,不能急于求成。山东财政学院的黄方亮博士认为,开放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体到新股发行市场的开放方面,我们应本着有限开放的原则开放股票发行市场。需要考虑的细节问题包括开放的时间限制、审批限制、信息披露限制、上市条件限制等因素。为了金融安全并获取开放的最大利益,中国需要加紧大型、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服务机构的培育。

建立区域性货币区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一条渠道。山东财政学院崔晓燕博士将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的相似性两个指标作为两个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开展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将随之改善,而东亚货币合作通过稳定汇率则能够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的实体经济一体化。东亚各经济体进一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逐步展开切实可行的合作和协商,是在区域内部组建最优货币区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汇率稳定收益和经济金融安全的前提条件。

农村金融困境是影响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金融瓶颈。山东财政学院的付红博士从分析农村信贷主体的行为人手,构建了一个农业金融信贷合约模型,剖析了造成农业投融资困境的主要宏微观因素,认为农村金融困境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转轨经济中对农村金融的过度管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放松管制,加大向各类资本开放,完善与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

五、金融危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给金融市场带来活力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给金融市场带来隐患和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缘起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金融衍生产品,这让许多人对中国的金融创新活动也产生了担心和怀疑。

山东财政学院的黄磊教授从金融创新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一角度反思了此次金融危机,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由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但金融创新的步伐不能放缓;在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需要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保障制度体系。我们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保障制度体系,有效地激发金融创新的动力与能源;在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时,需要甄别创新的正当性,并设定效应评估许可的标准;设定基本的金融创新规程与权能体系。总之,需要建立起创新激励制度、创新权能与组织制度、创新甄别与许可

制度,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危机预警和化解制度。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其金融监管缺失是紧密相关的。山东财政学院的柏宝春教授认为,中国的监管层应考虑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反馈制度;与传统的合规性检查相结合,建立新的风险防范和检查制度;倡导金融制度创新,以达到与传统业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防范或减少金融创新风险的国际输入。

对于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吉林大学的赵雪飞博士和毕新华教授提出应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加强理财产品风险管控,妥善处理外汇资产,合理展开外汇投融资,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以防控操作风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扩内需的措施,但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山东财政学院的宋琳教授对ABS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ABS融资模式,把地方基础设施项目的未来稳定现金收入提到当前兑现,以填补地方政府投资资金缺口。这些提前变现的巨量现金流就可以充当地方政府投资的资本金,这样可以保证地方投资计划的顺利完成。

金融危机更会进一步改变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格局。山东财政学院的冯玉梅博士指出,发达市场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采取措施竞争国际金融资源,中国要想在当今资本市场竞争中不被边缘化和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和增强其竞争力提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层次金融中心以及巩固和提升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等措施来应对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扩展和深化为中国开展海外股权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危机本身以及其他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的海外投资带来了巨大挑战。山东财政学院的崔越教授认为,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压力下,应该借鉴国际上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模式,改革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应建立适度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投资目标、投资战略,并予以公布;选择以组合型投资为主、战略性投资为辅的投资策略;分析东道国的法制环境,避免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外管局、社保基金、国有垄断企业等主权机构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组成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的海外投资团队。

(责任编辑:高 琼)

作者:黄方亮

上一篇:我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