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2022-09-11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来, 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力发展生产力依然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 科技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人才强国战略已毫无质疑地显示着它的科学性和强大性。中国能否在新世纪蓬勃发展, 将主要取决于能否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人文制度改革,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由此可见,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 必须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1 激励的内涵

心理学解释:所谓激励, 就是根据人的需要, 设计适当的奖惩制度, 创造必要的文化环境, 并借助信息, 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俗的说, 激励, 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唤发人的内动力。人的需要引发动机, 动机引起某种行为, 行为又指向一定目标, 当目标达到后, 经反馈又强化刺激, 如此周而复始, 刺激目标的实现。将“激励”运用于管理学中, 指调动人的积极性, 诱导人的行为, 发挥人的内在潜力, 促使人们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原则古而有之,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 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在司马迁所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有“欲以激励应候”之说, 意既激发使其振作。这比西方学者提出“激励”概念早几百年。之外, 孔子的“义利”, “惠民”思想观, 指出了激励的方向。孟子的“以德服人、民为贵、与民同乐、省刑罚”, 管子的“得所欲则乐, 逢所恶则忧”等功利主义观, 均蕴含着赏罚激励观。在现代企事业单位, 各类教育、培训中心, 以及各国、各地区的管理之道, 均运用了激励原理。由此可见, 激励原理源远流长, 经历过岁月的洗涤,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已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把激励原则运用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目的, 就是激发并提高大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时的愿望, 便学生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中,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要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 所采取的激励措施, 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要求。这要求教育者要深入剖析大学生思想状况, 了解他们的内心驱动力, 自动力 (如:需求, 动机) 和外部的推动力, 吸引力 (如:来自学校、社会的动力) , 只有不断通过外部力量强化学生的内动力, 才能使学生变消极、被动的行为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2 运用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2.1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A.·H·Maslow, 1908—1970) 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 阐述了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扼要地说就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 不同层次的需要是激发人内部动机的主要因素。正是因为有某种需求才能激发对某一目标行动的动机。他认为, 需求满足了, 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同时, 马斯洛也认为, 人的要求, 按不同层次分, 可分为低级要求和高级需求。低级需求需要从外部满足, 高级需求则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 两者相比较, 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持久性。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大学生的各种需要, 对于正当的需要, 要给予满足, 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创造环境以期通过外部满足来刺激内部需求,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也要让他们意识到人具体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获得需求, 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 受制于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受制于他所受的教育和实践。因此, 人的需要不能是主观上的随心所欲,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学生要实现这种需要, 则需要不断发展, 不断学习, 以达到目标, 以此激励学生的创造动机, 当然, 对于学生不正当、不合理的需要应给予正面教育, 正面引导, 从而保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2.2“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对象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人的主体性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同参与的过程。以教育主体的发展为本原则应贯穿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这要求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 理解他们的选择与之平等交流, 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 充分发扬大学生时代主人翁的意识, 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务道德感。

2.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亚当斯在1936年的《对于公平的理解》和1965年的《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文中提出。它的含义是“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平等, 双方就都有平等感。一般来说, 把公平理论运用于评比、奖惩制度等问题上去。如果运用得好, 就可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如果把这一理论科学地运用到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中的评比、奖惩制度中去, 对学生将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2.4 佛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 它是由佛隆 (V.H.Vroom) 在《工作与激励》 (1964年出版) 中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行为方式。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其中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对目标的看重程度大小, 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由此可见, 如果一个人对某目标的效价越高, 期望值就越高, 对他进行激励, 收到的效果就会更好。

把期望理论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通过外界条件刺激学生的效价和期望值就会使激励的收效增大, 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3 运用激励机制的具体方法

3.1 理想目标教育激励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

理想目标, 指通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 设置行为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成就需要, 有了理想和目标, 才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才有追求目标的积极性。“个性化”教育, 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 从学生现实个性出发, 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社会时常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理想, 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结合起来, 走正确的成长道路, 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奋斗主义等片面倾向。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者也应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的个性。这要求教育者关心学生的思想、感情、追求、意志, 激励他们大胆思考和创新, 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求知求新欲望,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和择业问题, 以及来自经济浪潮中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中去, 使大学生意识到: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培养创新意识, 追求人格完善, 养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个性发展”的需要。

3.2 奖惩激励相结合

奖励激励, 也称正面激励, 是指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并给予适当表扬和奖励。惩罚激励, 也称负面激励, 是指对学生犯的错误、过失、存在的缺点毛病给予否定、批评和惩罚。正面激励使符合社会期望, 组织要求的行为得以增强、巩固和发展, 而负面激励使不符合社会期望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和改正。正面激励是使先进更先进的激励方式, 负面激励则是使后进变先进的激励方式。在运用中必须做到奖惩分明, 奖惩结合。以正面激励为主, 负面激励为辅。对同一人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 错误的给予批评惩罚。在奖惩过程中要注重奖惩的度, 不能太过于“轻描淡写”也不能作过了头, 不足和过度的奖惩不但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带来危害。在奖惩部分同学时, 也要强调在一定度内进行校内、系内、班内宣扬, 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3.3 公平、公正、民主激励相结合

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 民主、公平极为重要。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凡是参与者都应享受到平等公平民主的权利。作为教育者, 应当注重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民主的意识。做到民主公平的开展工作。比如, 涉及学生的各项活动。如, 竞赛、评优、入党等。教育者把权利下放到学生中, 由学生民意评选后, 其他学生会认为很民主, 公平。从而激发调动积极性, 而由学生民意选举的学生。必然在同学们心中有“榜样”的作用。也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激励原则的应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但是所有的探索都应建立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这样的激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期盼, 这样才能体现民主公平, 这样才能感动学生, 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摘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特点及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表现出的特征, 总结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此引出激励机制的涵义, 并提出相关教育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激励原则,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俞文钊编著.中国激励理论极其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