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几种有关生育权主体的观点

2022-09-11

一、生育权的主体只能是女性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生育权的享有前提是怀孕的自然事实 (1) , 而纵观过去与现在, 怀孕的主体都是女性且只能是女性, 男性怀孕无异于天方夜谭, 故权利主体只能是女性。且这些学者认为在过去, 女性被认为是生育的工具, 负有过于沉重的生育责任, 而在女权主义者的争取下, 把生育从一种义务上升为一种权利, 女性能够在新医学技术的帮助下自由地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既然这种权利是女性争取而来, 女性是这种权利的享有者是不容质疑的。

他们又指出, 从实体法的规定看, 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 也有不生育的自由。”该条条文只明确了妇女生育子女的权利, 对男性是否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只字未提。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 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有人认为, 该法并没有对生育的权利的公民性别进行明确, 而后面“夫妻双方在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责任”却规定夫妻双方的责任, 由此可以推定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享有生育的权利。但是这样的推定是值得推敲质疑的。在国务院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草案) 中曾经规定:公民的生育权受法律保护。男女享有平等的生育权 (2) 。虽然草案中对生育权的主体确定为“男女”, 但是在正式通过的法律中却没有了这一条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男性享有生育权”这一主张还是有待考虑的。

笔者认为, 上述持“生育权享有主体只能是女性”的学者所给出的理由是值得进行推敲质疑的。

第一,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对生育权是否包括“生孩子或不生孩子”两个部分前后不一致, 矛盾。其首先基于“生育权的享有前提是怀孕的自然事实”这一观点, 提出只有女性才能怀孕, 所以只有女性能享有生育权。从此处看来, 若没有怀孕是不可能享有生育权的, 那就可以推出, 生育权不包括不生的权利。而这些学者又从实体法去证明“生育权只能是女性”是符合真理, 而在这些实体法里面, “生育权包括生或者不生的自由”。两个理由对于生育权涵盖哪些内容前后不一, 这就为男性是否能否享有生育权的证明带来困难。若生育权“只能基于怀孕的自然事实”而享有, 只包括“生”孩子这方面, 男性不能享有生育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女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以使得自己不生育, 如避孕。而避孕, 成功的避孕是不可能产生怀孕的自然事实的, 那么如果女性进行避孕也是在行使生育权, 就不能说生育权的前提是怀孕的自然事实。那么认为“生育权的享有主体只能是女性”的学者所推导依据的前提便是不恰当的, 那么便不能依据不恰当的前提去推导结论。

第二, “生育权的享有前提是怀孕的自然事实”, 那这个“自然事实”仅仅指怀孕这个结果, 还是包括怀孕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指两性的正常结合而形成的精、卵结合, 还是包括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了精、卵结合?如果仅指正常的男女两性结合所形成的怀孕, 那么以交易为目的的代孕女性能否主张生育权?她们是否享有生育权?而在合法婚姻内, 因无法自然生育而采取人工受精或试管婴儿等方式而怀孕的女性是否在行使其生育权?

第三, 某少女在一次手术中遭遇了医疗事故, 其卵巢被损害导致今后无法生育, 如果“生育权的享有前提是怀远的自然事实”, 那么该少女只能主张其健康权受到侵害, 而不能主张其生育权受到侵害。让我们再举两个更为极端一些的例子, 如果某少女的生殖器官被故意损坏, 导致无法生育, 而基于上述“生育权的享有前提是怀孕的自然事实”, 那么该少女还是只能主张健康权受到侵害而要求赔偿;同样, 如果一个男性的生殖器官被不法侵害导致无法生育, 那么也只能说其健康权受到了侵害。笔者认为, 健康权和生育权虽有交叉, 但在某些案件中应该对二者进行区分。生育权的享有前提不应以怀孕的自然事实为前提, 在上述的例子中, 对侵害人的故意目的应进行考察, 才能决定其侵犯了生育权还是健康权。若仅因没有“怀孕的自然事实”, 就认为侵害人只侵害了受害人的健康权, 笔者认为那对保障人们权益起到的是消极的作用, 且“怀孕的自然事实”在当前仅能发生在女性身上, 男性是无法有“怀孕的自然事实”的。

第四, 不能以该项权利是谁争取而决定谁能享有该项权利,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 在女权运动中, 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不仅仅是女性, 男性也有投身于其中为女性的权利奋斗的。“英国女性主义之父”约翰·密尔, 其自由主义女权思想对英国女性运动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1872年的美国麦诺案, 麦诺的丈夫弗朗西斯·麦诺便是第一个提出妇女的选举权己经在第14条修正案中得到平等保护理论的人 (3) 。在整个女权运动中, 男性为女性的权利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被忽略。

第五, 其提出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修改的前后差别, 指出不能因为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没有明确男性不能享有生育权而广泛地类推处现行法律承认了男性的生育权。这些学者此时便陷入了“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的一种境况, 其也不能因为立法者对草案中“公民的生育权受法律保护, 男女享有平等的生育权”进行了考虑修改, 便认为立法者否认了男性的生育权。

二、生育权主体只限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

有学者认为, 生育权的主体只限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一方面, 婚姻“上以祀宗庙, 下以继后世”, 婚姻在生育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法律对合法婚姻给以了保护, 而另一方面, 虽然从《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的权利主体“妇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生育权主体“公民”,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发展报告》对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承诺中的生育权的主体“个人和夫妇”来看, 似乎生育权的主体范围在我国极其广泛, 但相伴随的计划生育法律、政策却对公民实现生育权作了诸多限制。与此同时, 法律对非婚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持一种否定与排斥态度。因此应把生育权的主体限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

笔者认为, 把生育权限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也即承认了两点:一男性、女性均有生育权;二享有生育权的男性、女性都在合法婚姻关系中。但是这样主张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合法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如何确保丈夫与妻子在生育方面必然能够达成一致的共识?如果二者无法达成共识, 该保护谁的生育权?该如何保护?如果丈夫主张生育权, 能否强迫妻子进行怀孕或避孕、堕胎?当二者无法达成生育的共识的时候, 必然有上述或者更多的问题产生, 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另外一些人权的保护。但在现实中, 当丈夫和妻子无法就生育达成共识的时候, 当事人一般就感情破裂而宣告婚姻结束。

此外, 虽然男女两性婚内的自然生育是人类繁衍一种重要的方式,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存在这大量的非婚生育行为。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生育后代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代生母亲、以及“单体无性生殖” (克隆技术) 等等, 换句话说男女双方性行为已不再生育的唯一模式了, 而这也导致单身男女生育权的问题愈发凸显。而不赋予单身男女生育权, 似乎剥夺了那些单身男女的权利。当且也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享受单身生活、甚至以单身为一种时尚, 但选择单身并不意味着拒绝生育。如果承认男女都享有生育权, 却又以某些男性或女性单身没有进入到合法的婚姻关系内为理由而否认他们的生育权, 这无疑是对人权的一种限制。吉林省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8条第二款就规定了:“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 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这说明了立法者观念的转变, 以是否结婚而界定是否享有生育权, 这是不恰当。

三、生育权的主体不限于女性

很多学者认为生育权是男女都应享有的一项权利:第一, 任何人都享有生育权, 这是人类延续的前提,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是一种天赋的人权。第二, 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文件都规定主体为“父母”、“夫妇”“个人”, 这表明了生育权的主体不限于女性。如《德黑兰宣言》第16条明确“父母享有自由负责决定子女人数及其出生时距的基本人权”, 《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父母享有自由负责地决定其子女的数目和出生间隔的专有权”, 《墨西哥宣言》“确保所有夫妇和个人都能行使他们的基本人权, 自由地、负责地和不受任何强制地决定其生育子女数和间隔期, 并为此而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教育和方法”, 《国际人口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所有夫妇和个人都享有负责地自由决定其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以及为达此目的而获得信息, 教育与方法的基本权利”。

笔者比较赞同男性、女性均可享有生育权。虽然男性无法像女性那样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 但我们无法否认男性在生育的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男性无法十月怀胎那是自然的选择, 是男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 男性在生育的整个过程所起的作用虽不能与女性作同样的比较,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就否定男性所该享有的生育权利。在承认男性的生育权的情况, 可能也会面临上述该如何保障男性生育权的问题, 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在合法婚姻内, 如果夫妻二人未能就生育与否达成共识, 如男方想要女子生育, 而女性不愿意, 此时如果二者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境地, 二者协议离婚或诉讼离婚, 这其实也是对男性生育权的一种保护, 男性可以重新与能与其达成生育共识的女性进行另一段婚姻, 这样并没有对任何一方造成权利的侵害。如果在合法婚姻内, 夫妻二人就生育达成共识, 合意怀孕后, 除非医学遗传或其他导致孕妇或胎儿身心不利的原因外, 妻子未经丈夫同意, 应不得擅自决定堕胎。在埃及、伊朗、伊拉克、日本、韩国、科威特、马拉维、摩洛哥、尼加拉瓜、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有法例规定, 堕胎先授权与女人的丈夫 (4)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男性的生育权。

摘要:生育权的主体是谁?对该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生育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 主体只能是女性?还是只限于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抑或是不限于女性?

关键词:生育权,生育权主体

注释

11 阳平, 杜强强.生育权之概念分析[J].法律适用, 2003 (10) .

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年第1号, 第9页转引自阳平, 杜强强.生育权之概念分析[J].法律适用, 2003 (10) .

33 王姝苏.美国宪法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的历史考察及评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09.

44 肖晗题.男性生育权问题研究——从男性生育权无法正常实现时男性主张生育权角度来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1.09.

上一篇:浅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原则下一篇:火试金法测定冰铜中的金和银量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