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2-09-11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贯彻实施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 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大学生在体能、体质、体育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 由于多年来高校体育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未能摆脱旧模式的严重影响, 从而造成学生高智能低体能的状况。实践教训告诉我们, 传统的通过规范的技术动作的传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模式有诸多的弊端, 既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更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为了适应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 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本研究在总结、分析和学习国内各高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院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探索适合我院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新思路, 力图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 构建新型的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 研究过程

2.1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想和改革策略的确定

在对我院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并借鉴优秀院校的先进经验, 经过体育系全体教师反复讨论和研究, 对我院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和认证, 最终确定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2.2 研究的可行性问卷调查

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的需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所以准确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使用自编“学院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问卷”对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以了解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和学生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93.7%的学生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

2.3 新的教学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学院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的

根据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教师专项技能结构的基本状况, 对教师担任专项课的项目进行协调安排, 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同时组织一系列专项活动提高教师的专项业务水平。

2.4 依据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制定出新的体育教学大纲

新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内容上进行改革, 结合各阶段课程的特点, 从选课程序、课堂管理、教学考核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力度, 力图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 从而达到发展锻炼兴趣与身体素质兼顾。

2.5 实施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 以检验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以临床医学院2004级部分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个行政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 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另抽取8个行政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班进行实验研究, 并对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 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围绕“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 从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模式改革的实际内容, 改变已实施多年的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行体适能课、兴趣选项课、专项修读课、选修提高课等多种课程模式。一年级为体适能课, 作为基础阶段课程, 以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为目标;二年级为兴趣选项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选项课,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三年级为专项修读课和选修提高课。

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结合我院总体教学安排的实际情况, 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体适能课采用按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的方式, 分男、女班分开教学;兴趣选项课学生按兴趣选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行“开放式”教学, 按项目分班, 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教师、学习内容, 有较大的自由度;专项修读课按行政班分男、女班分开教学;选修提高课实行混合班的教学方式, 根据选课学生的数量和项目灵活分班教学。同时在兴趣选项课和选修提高课中采用男女合班的教学, 以解决排课难, 场地器材的限制和某些项目教师紧缺的实际困难。

进行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和系统化的改革, 使之能更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考试及评分方法, 考核由理论、技术和学习态度三部分组成, 其中技术部分的考核又分为技术评定和运动成绩评定两部分, 各专项的考核内容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如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考核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科目, 而是确定多个考核科目,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把握最大的科目进行考核, 由此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各项运动能力。

与以往只开设两年半体育课教学相比, 以选修提高课的形式增加了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选择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康复和运动处方等专业性理论课程, 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专业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医学与体育在造就人的健康体魄上的共通性。同时, 部分条件好、致力于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学生可在各健身协会和学院运动代表队中进行有规律的训练, 期间可参加学院及省、市等各级别的比赛, 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也为学院争得荣誉。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

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协调了体育项目特征与学生个性特征,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培养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实践证明, 课程的改革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自觉性和能动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加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 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逐渐提高, 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基本可以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 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具有了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同时能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4.2 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体育能力的拓展

经过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院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大纲加重了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 尤其是加大了医疗保健方面的内容比例,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医学院校医疗保健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和自我监控方面知识的传授。学生在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能自我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 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还为群体活动培养了大批体育骨干, 在学院群体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生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既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能力, 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

4.3 新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各项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通过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本研究对2004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经过了两年新教学模式的教学, 学生的素质测试成绩都有提高, 实验组不及格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男生不及格率由一年级的16.46%降低到6.85%, 女生不及格率由17.41%降低到7.37%。同时, 通过对2004级学生参加2006年6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表明, 实验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定为合格的学生比例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男生合格率为97.15%, 女生合格率为96.37%, 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93%以上为优秀的要求。

可以看出, 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 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当前, 国内诸多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 我院体育教学能从学生的体育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体现出明显改善和提高的态势, 这也是对我院新的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一种肯定。

4.4 优化师资结构,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特长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体现, 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体育课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而是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 锻炼兴趣的培养, 锻炼方法的掌握, 重视体育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推动作用, 从而真正体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在新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为提高自身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进行师资培训加强学习, 对年轻教师我们则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集体备课, 相互看课学习, 制定一系列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较好地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 促进了教师专项技术水平的提高, 调动了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教学改革期间教师共发表论文十余篇。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我院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的优化整合。

5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本不应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一种简单的重复, 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应符合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立足于素质教育, 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更有针对性, 因此充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 挖掘现有的体育教学潜力, 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非常适用于我院体育教学。

医学院校体育既有一般院校体育的共性, 又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共同担负着发展和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的目标任务。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相互补充,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一大趋势。

当然, 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摘要:围绕“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为根本目标, 对我院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 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入手, 构建新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模式能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也对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师资结构, 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3.

[3] 林超.论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C].体育学术研究, 2001.

[4] 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10.28 (5) .

上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成立“代理记账”工作室的研究与探讨下一篇:分类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