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4-05-04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精选14篇)

篇1: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模具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模具实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但一方西是各地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模具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模具企业招不到他们需要的`、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实用型的模具人才.这一矛盾对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在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适应性的改革.为此.近年来我校模具专业以加强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点,进行了一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实效.

作 者:张兴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 改革

篇2: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教学上的实践性、知识上的实用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改革模具制造专业实践性教学,以寻求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

作 者:王真 吴明清 吴玉茵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206刊 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年,卷(期):20091(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改革实践教学

篇3:高职教育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 高职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钩

当前, 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 一味地侧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弱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虽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进行了调整, 但引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 进而影响教学时效性。

1.2 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与其他专业相比, 模具专业在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方面要求比较高, 但是由于价格昂贵, 一些高职院校难以承受, 在这种情况下, 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进而使得学生难以在学校完成相应的实验, 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1.3 实践指导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在实践教学环节, 一些教师没有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经验, 进而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 甚至让学生进行自行摸索, 进而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更不能通过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

1.4 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

在实践教学中, 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 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这种教学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另外, 由于设备仪器价格昂贵, 除正常教学外, 实验室一般不对外 (学生) 开放, 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

2 完善高职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侧重实践教学

1) 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 通过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帮助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

2) 对课程进行整合, 同时侧重实践教学。在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中, 通过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侧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 向学生传授模具制造的前沿信息, 例如标准件、制造工艺等, 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2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实践教学条件, 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 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严格审核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2]。

另一方面增加知识点, 重视现代模具设计、制造中新技术、新工艺等, 将现代化的制造技术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进而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2.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3.1 集中资金,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需要在实习场所方面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 通过集中资金, 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 进一步提升实践设备的档次, 确保教学设备与企业现有装备保持同步。

2.3.2 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管理

对于高职模具专业来说, 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对实验室进行重组, 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服务。通过重组实验室, 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高职院校通过对实验室进行开放, 借助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 安排专职老师进行担任实验员, 通过坐班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 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3]。

2.4 建立“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对此, 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进行重新的教育和培训, 鼓励他们接受模拟生产经营以及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从根本上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为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人才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模具人才, 需要对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 同时重视实践教学,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模具人才提供保障,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模具人才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洪磊.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模具制造, 2016, 16 (7) :87-90.

[2]董海东.高职模具专业仿真与实操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2) :76-78.

篇4:高职模具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专业英语;模具;情景教学

一、备好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自己、备学生、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法。教师的积极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是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教师有义务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气质,亲和型,激励型,幽默型,综合型等,只有教师塑造良好的形象,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艺、才干,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班级是一个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的团队,团队意识的传授也很重要。教学中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团队中的一员,齐心协力才能促使教学更加成功。在模具专业英语的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刚开始是不自信的,因为他们英语和专业知识薄弱,只有个别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小部分学生勉强参与,大部分学生很被动,死马当活马医,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放弃。学生对课程有恐惧感,教师应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放松,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技能。课程标准指导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的纲要和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两个方式:行为目标、心理和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教学双方都明确将学什么、取得什么进步,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专业英语教材的文章多是定义、概念、工作原理等,这与实践有较大的差距,实践中除了工作原理、过程的解释,还要求学生掌握订单的开发、商务谈判、订单的跟进、技术资料的翻译、国际贸易的流程等,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并补充教材之外的内容。教法和学法是教学的探究更是教学质量提高和突破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的过程。它一般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保持、知识的运用三个阶段。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理解力和记忆力更好。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在讲专业英语之前,教师应该先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句型或语法知识,然后再讲解专业英语知识或原理。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不自信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在单词和句型的记忆方面,将联想记忆法,知识再现法等方法教授给学生。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影响。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策略有师生互动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策略。有些内容如要求学生掌握模具各部分英语名称,模具产品的缺陷不良,塑胶产品的分型面,产品侧向分型,抛光,饰文,刻字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在讲解下模板与上模板的区别,概念的区别时,可采用比较法。在讲解谈判方法及效果时可采用正例与反例配合法。在讲“FOB,CIF”等概念时可采用讲解法。在教情景对话,谈判形式分析,客户投诉案例分析,文化差异案例分析,信函写作时可采用讨论法。专业英语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结果检验

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有观察、调查、考查、考试。通过学生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程的程度,以及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观察法通常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进行讨论,看学生的反应。调查法可以通过询问学生盲点,学生的提问,抽查等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应用书面材料分析法可以布置课后作业,比如说要求学生写市场开发信函,日记,作文,及一周学习总结等。对要求应用型的学习内容进行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学期结束时,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记分法。

四、进行实际操练

学生在实际操练中得到了锻炼,能更快地胜任工作。操练的内容及形式直接关系到操练的结果。操练的内容难度是否合适,操练的形式学生是否能接受并乐于接受至关重要。操练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操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得到丰富的体验。操练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制造合作竞争的环境。(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明确告知学生操练的目的以及通过操练应该达到的目标。操练时的表现应直接与奖惩措施挂钩。(3)奖罚公正。可以在老师的监督下,再调动学生相互监督。如对奖罚结果不服,可以提出申诉并以理服人。(4)指导操练的方向,提倡学生创新。(5)控制气氛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AMINA DYUSSENOVA.王小庆.好用的英语教学游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 美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

篇5: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就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本文以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从高职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和专业体系构建教育两个环节着手进行了阐述,针对学校、教师、学生这样一个共同体对我圆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分析和对策.

作 者:黄建娜 张成光 苏君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河南・南阳,47300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院校 模具专业 可持续发展

篇6: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实践研究

本文作者进行了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及改革的问题研究,阐述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的背景、原则、程序和内容等,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为例进行了简析,介绍了食品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践的程序及内容,为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参考.

作 者:刘兰泉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404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高职农业专业 课程设置 程序及内容

篇7: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高专通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适应通信行业的技术丰富性与快速变革的需要,因此,基于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尤为迫切。因此探索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创新基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出构建并实施“产品、流程、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技术素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通信专业;教学;实践

引言

近几年,随着4G无线通信(FDD-LTE、TDD-LTE)网络的建设与大规模商用,通信光纤到户工程的推进,以及配套无线终端设备的开发与生产,我国通信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以外,更要具备通信行业特有的技术素养。在专业技术上,学生既要对通信产品有深入认识,也要对通信产品的相关标准、设计方法、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工程施工和设施维护流程非常熟悉,同时,还必须具备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加强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通信专业教学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综合人才的需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人才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企业以及社会培养优秀通信专业人才的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有效推动通信专业人才改革的必然趋势。通信技术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这一专业,加强高职院校与通信企业的深度合作是当前促进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更新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通信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实践模式即与通信专业的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这些专业的通信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客户,而下游客户为将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大量的市场;第三,这些企业具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丰富的培训资源,使得学生在对客户和代理商的技术培训积累经验,不仅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还能对学生掌握实际的技术经验提供一定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加强高职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打造“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零距离整合

具体做法是: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实施专业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办学,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共同开发教学教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在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方利用通信技术专业企业资源和优势,对通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岗位技能进行细分,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及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零距离整合。

(二)合作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c

在与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全面深入合作后,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思路,我们遵循“市场需求、就业导向”高职办学要求,主动适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二年级下学期安排三周时间3G核心课程集中实训(实践),三年级一开始安排八周职业技能集中式综合实训(实习)。这些集中实践教学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在解决企业用工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这样的实习,学校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不误、双丰收。

(三)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信技术专业企业在内部营造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通信技术专业企业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

(四)校企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基于“产品、流程、系统”为特征的“校企深度融合”的通信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校邀请通信技术专业的知名企业及相关企业资深培训师、工程师,共同参与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全过程。

结束语

总之,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双方共同搭建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双方将按照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培养更多企业和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通信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海健,曹庭松,王玉江.技术素养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15:67-69.

[2]张燕州,罗全珍.校企合作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52-154.

篇8: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模具专业,就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发展快于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塑料模、压铸模比例增大等。模具产业的发展也对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通过对模具企业的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按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对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重组,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贴近了企业的需求,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教学改革做了积极的探索。

1、岗位能力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广东、深圳、浙江及湖南本地一些模具制造企业的调研,学院明确了模具企业的岗位任务和各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见图1。

根据对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时明确了两个基本原则:(1)岗位与岗位能力一致性原则。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必须以完成本岗位职责和任务为原则,即由岗位任务来确定职业岗位,再由岗位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2)岗位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原则。

2、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学院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院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 A D/CAM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适应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保证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建立了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见图2。

在实施项目式教学的6门核心课程中,全部实行核心实例贯穿式教学模式,即以企业在线产品作为项目,按实现该产品的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并最终通过整周实训完成对该产品的设计或制造,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具体设计如下:(1)模具CAD:项目—LED节能灯底壳、L E D节能灯面板;教学课时:64课时+2周实训,并集中完成这两个产品的设计。(2)机械制造技术:项目—台虎钳;教学课时36课时+2周实训,并集中完成台虎钳的加工制造。(3)机械设计技术:项目—减速器;教学课时6 4课时+2周实训,并集中完成减速器的设计。(4)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轿车底盘托板冲裁模、弯曲模、拉伸模各一套;教学课时64课时+2周实训,并集中完成其中一套模具的设计与制造。(5)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项目—烟灰缸、中国象棋棋子;教学课时:54课时+3周实训,并集中完成烟灰缸或部分棋子的加工制造。(6)注塑模设计与制造:贯穿项目—数码相机面壳;教学课时64课时+4周实训,并集中完成该产品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是突出专项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特别是通过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融入企业的生产岗位,完成从学生到适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角色转换。

3、基于岗位能力配套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的设计

为保证学生的岗位能力达到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使学生顺利就业,学院建立了与岗位和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以国家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检验和考核标准,见图3。

根据岗位任务位要求,确定相对应的一个证书作为主证书:如模具设计师岗位—助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员岗位—模具制造工,模具钳工岗位—工具钳工。学生必须获得主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毕业。同时,学生可自主选择考取主证书以外的其他证书。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经过三年多的积极探索,结合长沙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7、2008两届毕业生共480人,最终就业率分别达到98.8%和99.2%,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83%,很多学生提前半年就被企业预定。2007届多名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后就成为企业班组长、工段长、设计工程师、程序设计员等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基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2]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

[3]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4).

篇9: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模具钳工 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境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错位,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课程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面仅以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为例,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1.就业市场需求

通过对模具专业钳工技能市场需求的调研后发现,随着大量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模具产品的零件加工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远远高于传统手工加工。现阶段,企业对模具钳工的主要工作需求就是模具装配调整、维护修理等。

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度高,但是装配后的模具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这就要求模具钳工根据生产要求对模具进行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直至符合生产要求。所以模具钳工的锯削、锉削、孔加工等基本操作技能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对模具的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的能力培养更是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重点学习内容。

2.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钳工技能,并没有能够与模具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造成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钩,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用工。并且,学生在钳工技能训练中没有够感受到钳工技能训练对他们在模具专业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实训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面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的现状,我们在五年制高职模具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钳工技能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具钳工教学指导方案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其主要业务范围是:金属材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解决生产现场模具制造工艺及装备的技术问题,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模具生产中技术性操作工作等。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需求,确立模具钳工技能教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着重培养学生模具装配、调试、检验及维修的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模具制造钳工的框架,达到国家模具钳工中级工的考核要求。

2.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具钳工校本教材

目前,钳工教材很多,但是能与学生实际相切合、与本地企业需求相切合的却寥寥无几。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市场对学生的技能需求,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材。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钳工基础训练、钳工锉配训练、单一冲裁模制作与装配以及塑料模的装配四个项目。通过前两个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钳工的划线、锯、锉、钻铰孔、攻丝、套丝等基本技能,掌握开放式镶配、封闭式镶配的技能,为后续的模具制作与装配的项目打下技术基础。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教师要贯彻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想,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职业实践的工作任务,将项目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把“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来梳理、编排。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参考,也有必要参考更多的、优秀的资料。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拿来主义”,不能做简单的 “搬运工”。教师要思考“搬什么”、“怎么搬”的问题。

3.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实施项目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分析论证,提炼模具钳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创设学习单元;参照模具钳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以企业典型实际案例为载体;尊重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由易到难、单一到综合,重组、序化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灵活运用视频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方法,学以致用,教、学、做一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引导,以培养模具钳工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一致性;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

(作者单位:栾玫华,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10: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现行顶岗实习模式不足之处

本文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研究对象,目前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其余学期主要以在校授课及校内实习为主总结近几年的顶岗实习实施状况,发现该专业学生在现行顶岗实习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单位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有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产生失落感,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此阶段,恰恰是学生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差错的一个时期,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三是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一方面,学生到异地实习,时间比较长,个别学生恋家思想严重,私自离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明显不同,个别学生达不到实习要求,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违反实习纪律,出现中途离岗。

(二)学校监管不到位

由于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不可能长期派教师跟随学生。因此,一些学生在期间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沟通和直接指导,导致一些学生被解雇或自己轻易放弃实习机会同时一些指导教师放松对学生管理甚至完全撒手让学生自行安排,缺乏必要的监管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三)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少企业考虑到本企业利益、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因素,对高职实习生,持不欢迎的态度,有的干脆拒绝。勉强同意学生实习的,往往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指导方面意识不够浓厚有的把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的工人来使用;有的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看生产线,很少动手操作;有的安排一些可有可无的跑腿、打杂工作;实习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四)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在评定的过程中,成绩的评定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指导教师写评语较为随意,实习单位把关不严,而学校无从得知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实习评定有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成果。

二、学期中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以2011级数控1班为观察研究样本,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从第三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每学期开展为期一至两个月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并对其进行跟踪调研,综合实习完毕后的评价结果,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制度。

采取的具体方法: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将数控1班分为3组,分配到万州地区3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每组10-12人,实习条件安排如下:

对三个组的初始条件进行不同设置,以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实习效果的具体差别。

注:1.实习专项资金:企业每接收一个实习学生,学校提供相应的补贴资金。2.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周一次去企业了解汇总情况;3.指导教师驻厂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天与实习学生同在实习单位,亲自监管指导。4.校企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学校与实习单位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该组由双方安排具体人员组成,负责学习中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全套工作。

实习专项资金,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及培养质量与资金有无直接影响关系;指导教师的监管指导方式,主要用来比较哪种监管指导方法更适用于学校的监管指导。实习评价体系: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各项评价所占权重不同。评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等、学生填写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对学校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各具体小项进行打分评价企业填写实习反馈意见表,对本次实习作出整体评价,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三、取得的效果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

开展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原有顶岗实习模式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地熟悉工作岗位,熟悉企业内部的运营方式,加强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学习,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学校的教学内容总要滞后于实际工作的要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这是许多学校的共识仅靠每年一两次的教学调研和为数不多的企业访谈、专家座谈会很难切实整改优化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该模式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难得的机会学生和教学一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企业,切实感受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知识要求之间的差异,通过自身的观察,日常与学生、企业的访谈,确定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明确了目标,就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三)建立新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成果。

四、结论

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切实可行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对教学,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对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木地区、本校、本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和制度。

★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 建筑电气供配电线路节能设计思路探索论文

★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性论文

★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

★ 建筑专业实践报告

★ 高职实践教学分析论文参考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高等工程教育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

★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11: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王劲2010-06-09 关键词:

摘要:介绍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指出顶岗实习能使学生深

入地了解模具企业的生产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指出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稳定,校内及企业实习指导教

师的参与度不够深入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关键词:顶岗实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当前我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两大理由,即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而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技能需求提高的表现,是对我们传统教育结构的实践批判[1]。生产实习是机械类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通过生产性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借助相关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企业,设置生产性的顶岗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可使学生全面的熟悉相关专业岗位能力的工作要求,在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所提高[2-4]。同时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

随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任务为导向的情景式教学研究的推进,毕业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到生产单位顶岗实习已成为学院产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通过参与实际工作掌握行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生产设备的基本维护技能、单一生产线的基本管理技能,将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校内及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1.顶岗实习目的顶岗实习是在基本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之后进行,通过学生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顶岗工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企业生产状况,了解模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机械的结构原理;通过将学过的理论课程、操作技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职业理念,为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奠定基础。

2.顶岗实习任务

(1)学生下到工厂、车间,与工人接触,学习工人的优秀品质。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工厂的了解和与工人、技术人员的交流,得以对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所加深,培养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热情,为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过渡准备条件。

(2)理论联系实际,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场所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印证和巩固、深化,既体会到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性,又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产品的基本生产方法、概略的工艺流程以及主要生产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加工工艺和制造过程等知识。

(4)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生产现场细心观察,虚心请教,积极思维,多方了解,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使诸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二、顶岗教师的职责

1)实习学生的要求

实习期间,学生应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包括实习内容、现场数据采集、流程及设备简图、实习收获和体会等。工厂实习完毕,学生应独立完成约 3000 字左右的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应按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报告撰写规范》撰写和打印)一份,实习报告的内容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实习地点、时间

2.实习工厂概况

3.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图

4.重点实习岗位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5.各实习车间主要设备及其技术特性

6.主要设备的用途和结构简图

7.实习体会和合理化建议等

2)指导教师的要求

1、岗前教育:

(1)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2)组织学生学习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阐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等。

2.指导实习:

(1)会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对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进行具体指导,可采取定时、定点到企业现场指导与电话指导、在线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2)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记和撰写实习报告;(3)掌握所有被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状况等信息资料,并做好与学生联系指导的记录。

3.指导教师的资格

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指导老师必须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

建,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业务指导工作。原则上1名老师指导10—15名学生。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结果及顶岗实习报告做出评价。

三、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

顶岗实习的岗位必须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不能跨专业实习。分院领导负责顶岗实习的审批和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管理。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制订具体的实习考核办法,包括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应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作业、实习单位评价等考核因素综合评定,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部分顶岗实习学生引入了实习单位对各岗位员工的考核方法与标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与单位统一与员工一样考核。

2、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考核合格的学生,除给予规定的学分外,还可试行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签发“顶岗实习经历证书”。

3、实习过程分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在计划阶段分院积极开发产学研合作企业,为学生找到的合适的模具企业;实施阶段学生的实习岗位不够稳定,几个月的顶岗实习通常只能经历某个模具产品生产的一部分,但通过在实习企业阅读图纸、加工工艺表,工程进度表等技术资料,学生可以较深刻的了解整个生产过程。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的实地检查指导,以及系里分院领导的巡视,企业的实习鉴定。总结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下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

四、顶岗实习有待改进之处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必须参加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教学任务,这是我院实践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尽管这项改革使学生收获很多,但也存才改进之处。

我院虽然已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部分企业是通过分院领导和教师或者学生家长本人的私人关系找到的,工作岗位的对口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还不够稳定。由于模具专业的行业特点,当模具企业有项目时,企业需要集中员工加班甚至倒班,学生对实习的岗位强度难以接受,容易跳槽。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参与度不足。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本身还有教学任务,到各个实习企业指导、看望学生时,不能深入的指导学生碰到的实际问题,这需要企业指导教师配合帮助指导学生。企业的指导教师有时是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技术很好,但很难用语言将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总结并传授指导给实习学生。我们学校和企业应该逐步探索怎样使企业的指导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篇12: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

陈林杰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6期撰文指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职教论坛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2007 “”(2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3: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 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

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整个课程教学分为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要完成一个中心任务, 每个中心任务又由多个子任务构成。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某一项目时, 将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来完成该项目的中心任务。在此过程中, 项目小组的活动始终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 教师从旁指导协助每个项目小组的活动, 并对各个项目小组完成中心任务或某个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也可由学生之间互评。这种教学方法,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能较大地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将项目的中心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来完成, 降低了学习难度, 梳理了学习脉络, 并使学生从阶段性成果中体会到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逐步培养起自信心。“做中学、学中做”, 学做结合, 既发挥了学生爱动手、会动手的优势,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的互助协作, 规避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缺陷, 使小组成员间可以取长补短, 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项目小组的协作过程中, 分工要明确, 不能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依赖能力强的学生, 要让他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事可做, 遇到困难时才求助项目组的其他成员。

2. 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 作为任课教师不能一味抱怨, 也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实,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依靠高新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对生涩的机械结构及其运行原理表述理解有难度, 可以借助视频和动画;学生对设备操作不了解, 可以借助视频和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对设计方案的正确性难以把握, 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虚拟仿真软件;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借助课程网站、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等。应该说,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理解问题。

二、强调信息化技术的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设计案例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 如图1所示, 它是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的五大专业核心课程 (注塑模具设计与制作、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材料与性能检测、典型模具产品部件生产工艺与加工) 之一, 一直以来都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也一致反映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作为从事本专业教学多年的教师, 笔者曾多次教授这门课程, 并曾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授课。2011年接受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后, 开始对该门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来进行授课, 3年来共教授6批次学生。在3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不断对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和各个细节进行修正、完善,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频度、深度和广度。实践证明, 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 结合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 确实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笔者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分为了六个项目 (如表1) 。

在这六个项目中, 项目二简单冲裁模具设计与制作是后四个项目的基础, 是所有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 所占学时最多。故在此以项目二这一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分四个方面来说明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1. 教学内容和目标

项目教学之初, 教师应先设置好项目的中心任务和各子任务, 并明确项目的教学目标。图2表达了项目二的中心任务和子任务:

设计好以上中心任务和各子任务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组完成各子任务进而完成中心任务。通过完成上述各项任务, 应达到以下项目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冲裁工艺, 冲裁模具的典型结构、设计原理、制造装配工艺及安装调试方法;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冲裁制件工艺分析、冲裁模设计计算、冲裁模具制造、冲裁设备选型、冲裁模装配调试的一般方法;

(3) 能力目标:培养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强烈的创新意识, 以及在贡献中寻求价值体现的价值观。

2. 教学准备

项目教学之初, 教师还应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表2是笔者根据我校现状针对项目二所作的硬件资源准备情况。

信息化技术的主要用途之一就在于软件教学资源的准备,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活化书本教材, 帮助学生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针对项目二, 笔者收集了各种典型冲裁模具的三维动画来展示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安装了冲压成形仿真软件DYNAFORM对冲裁件的成形过程和结果进行模拟, 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缺陷, 为优化冲压工艺方案和模具设计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视频来演示冲裁制件冲压、冲裁模具制造等生产过程和操作流程。 (2) 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笔者所在院校已建立了“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作” (项目式教学) 的课程网站、资源共享平台、交流论坛和数字图书馆, 学生可以从中快速找到各个项目的对应链接。

3. 教学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过程按以下几个原则来实施。

(1) 依照认知规律来实施教学。项目子任务的完成顺序必须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项目中, 首先进行冲裁制件的工艺性分析,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冲裁制件, 它们有什么要求和特点, 是通过哪些冲裁工艺以怎样的冲裁顺序制成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典型冲裁模具拆装和测绘, 给学生讲解典型冲裁模具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冲裁模具结构的基本轮廓;接着才按冲裁模具设计的标准流程来指导学生一一完成各项设计子任务;继而加工出设计好的冲裁模具零件, 并装配试冲;最后依据试冲的结果对模具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主分步完成各项任务。小组成员自行协商确定学习策略, 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 只是提供引导和辅助, 帮助他们逐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3) 在项目的每个关键任务点都设置阶段性总结。高职工科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学习热情的持续性, 这需要教师创造条件不断予以激励、阶段性汇报总结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办法。通过汇报和总结, 学生展示成果并找到问题所在, 教师在点评中进行鼓励表扬, 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了设计方案, 还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学生总结、汇报、交流、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本项目中, 在冲裁件工艺性分析、排样图绘制、压力机选型、刃口尺寸计算、零部件设计、模架选择、零件工艺路线制定、零件数控编程及加工、装配试模这些节点都可以设置阶段性汇报总结, 各阶段的长短、节点的具体位置不是一定的, 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高低、任务完成的现实情况来设定。

4. 教学评价

本项目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以相对公正的评判,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 模具设计阶段考核 (占比60%) 。 (1) 设计说明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以图、表、计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由主讲教师对设计方案质量进行评价 (占比40%) 。 (2) 成果展示和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并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 并回答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讲教师对展示的形式和内容、答辩情况进行评价 (占比40%) 。 (3) 自评互评。小组内部对任务进行中各人的表现进行评分 (占比20%) 。

(2) 模具制造阶段考核 (占比30%) 。 (1) 工艺路线卡与数控加工方案展示和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解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数控加工方案 (刀具、刀路、切削参数的选择等) , 由实训教师对加工方案进行评价 (占比30%) 。 (2) 现场实操:实训教师对小组成员的操作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占比20%) 。 (3) 产品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最终制造出的完整模具, 实训教师对模具的加工质量进行评价 (占比30%) 。 (4) 自评互评:小组内部对任务进行中各人的表现进行评分 (占比20%) 。

(3) 装模试冲阶段考核 (占比10%) 。由实训教师对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及最终制件的质量来综合评定。

在各项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和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模具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有理由相信, 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合在类似工科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潘宁.“任务驱动—同伴助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吴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4) .

[4]胡春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

[5]张飞雁.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 2010.

篇14: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专业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1955年建校,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的公立职业院校之一。2013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校企合作不全面、工学结合不深入、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的问题,提出了“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研究背景

1.行业需求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的制件具有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的特点,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得到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现有模具制造企业约30000家,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生产年产值已达1500亿元。随着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在模具设计、生产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成为模具企业急需的优质人才。

2.存在的问题

调研表明,在模具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目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参观、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座、校外顶岗实习等层面,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合作有所欠缺,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忽略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差、职业素养低等特点。

(3)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的制造类专业课程设置,以设计、制造原理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主体,学科性强,与目前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不完全吻合。

(4)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关联性差,缺乏载体一致性。专业核心课程中普遍采用项目化案例教学模式,但不同课程案例中的载体各有不同,缺乏贯穿各门核心课程的统一案例。

(5)实习教学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实习教学还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虽出台各种教学管理规定,但落实情况较差,缺乏标准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思路与模式内涵

1.研究思路

以政府指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四方互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双平台为基础,以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从课程体系重构、核心课程改革、实训管理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模式内涵

“双贯穿”是指将“校企合作”和“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对接”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

三、“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学校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通过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結合模具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素质教育平台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实施。其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被列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和专业课程统一排课、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编写了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主要包括知名企业参观活动、劳模进课堂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认知,培养职业精神,掌握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是通过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实施的,重点加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2.“案例贯通”式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在“双平台”的指导下,结合模具行业生产流程化的特点,将工业产品生产流程中的环节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相对应,实现生产流程与课程体系的对接。选取流程中注塑产品分析、产品数字化建模、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加工制造等重点环节,对重点环节对应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UG)、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数控加工技术5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

核心课程的开发选取了企业中的真实典型工作载体作为案例,将统一载体贯通于各门核心课程中,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案例贯通”式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模型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品的生产流程(对应的核心课程组)、流程中每个环节(单门课程)的工作过程以及载体(三个及以上)。制品的生产流程是由各个重点生产环节组成的,每个生产环节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个环节的工作过程又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的是典型案例(载体),载体的数量要三个及以上,并且难度或复杂程度逐步增强。

3.建设“虚、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

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采用“互联网+”及“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开发了新一代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与山东精创模具有限公司等4家模具企业、浙大旭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与实际生产高度对接,形成了院校、生产企业、资源制作公司“三位一体”的协调开发模式。

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基于模具生产过程,构建新一代虚拟仿真软件,配套理论课程资源库,并配合专业实训室,形成了“虚、理、实”一体化第四代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实训采用虚拟仿真软件,在虚拟样机上模拟完成虚拟实训,并对操作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和评价,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物实训。理论教学采用微课、课程资源包等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实物实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同步演示指导。

4.实习教学实施“7S”管理对接企业制度

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在“5S”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增添了“安全”和“节约”两项内容,建成了一套以《实习教学7S管理实施细则》为核心的规章制度。通过“7S”管理的周考核机制,严格规范了师生行为,实现了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的无缝对接,营造了良好的职场氛围。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经三年建设,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的社会影响等均有了显著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率逐年增长。通过三年的建设工作,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获得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企业认可度高,社会评价好。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覆盖10%的毕业生。通过回访与企业建立起了良好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所到企业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创新意识较强”。

三是职业素养显著提高,毕业生评价好。较高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获得企业认可。學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实践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情况很接近,毕业后的工作得心应手,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充分发挥。

五、小结

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使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的建设中,将深度校企合作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两个重要抓手,创新了“双贯穿、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市场销售年计划下一篇:计量工作设备科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