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变迁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摆在体育教学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和趋势预测,借鉴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从传统模式单一性的突出弱点入手,提出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办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变迁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变迁研究论文 篇1:

中国现代体育教师职业变迁的专业化审视

[摘要]文章从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即社会整合、教育专业化、教育系统化、学历化、培训模式多元化的角度,对中国体育教师职业变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体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

[关键词]体育教师 职业变迁 专业化

[作者简介]时倩(1980- ),女,河南商丘人,西安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陕西 西安 710068)

一、前言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①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变迁发展,就没有当今中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管理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没有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技术的创新。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是建设小康社会高质量专业化的体育教师的必经过程。对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位目标的中国体育教师职业变迁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体育教师职业变迁专业化审视

1.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审视体育教师的职业变迁。从师范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离与对立逐渐走向整合谈中国体育教师的培养。不言而喻,师范教育专业化取向这一理念具有普遍性,并且要通过各具体的师范专业去落实和体现。根据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现在的“双轨”学校制度,师范教育自其产生就被视为群众性的学校制,造成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严重分离与对立。②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一次以“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代替了长期以来使用的“师范教育”(Normal Education)的概念,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培养培训、参与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体系”。在师范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的进程中,中等师范教育系统向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转变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对持续不断冲突的矛盾,第一,科学化和经验化的冲突;第二,师范教育体系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但是,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系统考虑的教师教育战略的提出,使这两种矛盾从分化走向整合,从对立走向统一。最终的冲突结果使得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师范性、经验化的,而且还是“教育性”和“学科性”,“师范性”和“学术性”,“教育专业智能”和“学科专业智能”的统一,使得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整合。

2.从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1904年,正像杜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所批判的那样:“学徒式从最佳做法的示范和练习中学习,注重照搬和模仿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做法,因而它是狭隘的、特殊的,受地点和环境的局限。”③这正是对师范院校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师范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初始阶段,教师的培训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教学的经验和感性的认识,教育理论知识并未进入正式的学堂。教师的培训也还只是被视为一种非专业的职业训练,并未包括专业训练的完全内涵。后来,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开始向中等教育方向发展,师范教育以自主建制为主体,定向培养师资为目的,师范教育由原来群众性学校逐渐与学术性学校合并发展,由此开始强调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传授相结合,然而从整体上看,还是较不重视教育专业的训练。教师的培养方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

3.从教育的系统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中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师专业化主要以专业基础为依托,对于专业基础的教师专业化来讲,教育学的学科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程度。对于师范教学来讲,初创阶段,教育知识是一些零散的经验积累,貌似从哲学的层面提出一些教学的方法与原理,然而,教育作为科学,远未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一直被人们所怀疑。但是,由于教育科学的不断分化,由单一的教育学分化为教育学科群与“教学专业化”主张的提出,教育学的学术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才逐渐形成并有所发展。直至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国家仅仅把教师的学术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忽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训练;教育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领域,至今仍处于被否认或被怀疑之中。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活动至今尚未被社会广泛地认可。

4.从学历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随着社

会与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本身的专业性日益凸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专门化能力的逐渐分化,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已经开始从一般的学历教育中分化出来了。首先是教师专业人员的高学历化。教师培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级分层培养到最终在大学确立教师教育地位的过程,于是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提高。起初建立的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教育,随后出现了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最后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中学教师的同时又取代了中等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水平提高。其次是教师的师资任用证书化。在社会发展与整个教育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仍然不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教师资格的各种专门理论、知识和能力充分缺乏分化,教师教育仍旧包含在一般学历教育中。相关规定要求凡欲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证书之外,还应取得本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体育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这一过程的漫长性,即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出生长性,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连续和累积的特性,是在过去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化发展过程。

5.从培训模式多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被清政府颁布,到2001年《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出台,在这一百多年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体育的各项制度、规章、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无不体现了我国对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高度关注。④21世纪,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突飞猛进,教育对教师高质量要求的亟须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市场机制,都客观要求改革现行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必须要由一个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过渡时期来取代。在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一些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已经出现逐渐减少现象,曾经辉煌的训练教师的师范院校也日益被文理学院吸纳合并,教师的培养任务改成由师范学院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我国的师范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以独立师范院校为主体形式的发展模式。教师培养主要来自三种模式:综合性的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大学、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与此同时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体育教师职业的变迁也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在日益提高。不仅是在体育教师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的质量。这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全局,体育教师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由以往的重“资格取得”转向现在的重“专业精进”。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整合体育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系统,整合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知识系统和体育学科知识,加强体育专业与实践教育理论的结合,加强体育教师与职业伦理教育体育教师道德规范,构建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师的专业化。

[注释]

①叶澜,白益民,王木丹,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②朱俊玲.我国高等体育师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4):407.

③袁锐锷.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27.

④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19.

作者:时倩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变迁研究论文 篇2:

浅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变革

【摘 要】在推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摆在体育教学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和趋势预测,借鉴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从传统模式单一性的突出弱点入手,提出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办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多元化 健康 素质 终身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将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型、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目标。

一 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厘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中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是教学方法的升华,具有人为性的典型特征。学界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多样,如乔伊斯和伊尔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材料,揭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中国教育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反映特定教学理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虽然教育学者们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多样,但归纳起来有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体育教学过程模型”的共同倾向。根据学界的主流理论,本文认为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对体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组合或策略。

二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生物模式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结合型教学模式、分级型教学模式。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旧的模式教学无法适应并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四个“重视”:第一,体育教学实施三维体育教学评价观,突出“健康第一”,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体育教学重视适应个性,体育课程管理更加科学,突出教师的课程决策权利,通过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第三,体育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协作,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第四,体育教学重视自主教育、终身体育教育。

三 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启示

国外体育教学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由于国情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有影响的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包括社会和个人责任模式,与健康相关的体育模式,整合的体育模式等;(2)德国诞生了以强调“运动体验和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3)日本主要的教学模式有生活体育模式,体力教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生涯体育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共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运动体验与感受,并重视学生情绪、认知、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二是课程内容多样化,注重与社会生活内容结合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要;三是注重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四是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活动注重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我国在探索、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进程中,应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发展的特点,使学校体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主研究和移植双管齐下,引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受益终身。

四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与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体系的引入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的看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四方面弊端:一是教学目标指向单一;二是教学内容庞杂,多而不精;三是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四是传统的量化评价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要求相悖。

目前,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是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为基本出发点。总体而言,虽然目前实行的体育模式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践者手中,表现出体育教学模式运用的单一化、适用的区域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复杂体系,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作用都不是万能的和永恒不变的。我国体育教育要实现其多目标的发展战略,革新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符合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完成多目标的关键。因此必须使体育教学模式走多元化、现代化道路,将多种教学法模式有机地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系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化的目标为依据,对有利于发展和实现课程多目标需要的单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和优化以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主线加以提炼和优化,有机组合自主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模式、系统教学等模式,综合运用情境式、启发式、学导式、合作学习教学法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且注意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和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客观而言,多元体育教学模式并不能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它只是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历程中某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解决问题的片面性。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的论证和实验,才能使这一模式体系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 释

[1]文英利.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2007(30)

[2]王国权、李立峰.中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比较[J].作家杂志,2007(12)

[3]马亦兵、严津.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9(33)

[4]邵伟德.美、德、日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5]杨建平、张秋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6]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

[7]杭兰平.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田伟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变迁研究论文 篇3: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刍议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发展,对高中体育教学理念变迁和现实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反观一线的教学实践,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是高中体育教学课堂的主流,贯彻新课标要求不够彻底。本文拟就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和探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现状 措施

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体格良性发育,而且对陶冶兴趣,砥砺意志,活跃思维大有裨益。对处在高中阶段紧张学习中的学生而言,体育运动对其生活、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的体育课就是期望为所有的学生强身健体、奋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新课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体育课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教学除了担负缓解课业负担,促使学生劳逸结合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其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合作精神。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内容枯燥简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但目前高中体育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足球、篮球、田径等运动项目为主,缺少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球、跆拳道等课程。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照本宣科,教条主义严重,变通能力不足。当前,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缺失热情,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应付思想,已成为高中体育教学成效不高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不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使体育课虚有其表,达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各种有利于教学成效提升的资源,未能统筹兼顾和充分运用,未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未能形成推进教学活动的整体合力。

(三)体育教育投入不足,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离不开教学场地和器材的辅助,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保障体育课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但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财力支持有限,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与教学需求不匹配。业务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教学设施水平偏低,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都会制约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无法实现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对策探讨

(一)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学习助于身心健康,教师和学生应改变传统观念,从新课标要求出发,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争把体育课程教学放在高中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上。细致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特长和弱势,顺势而为、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设必修和选修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体育教育,使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和新鲜感,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教学资源,延展体育教学空间,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高中体育教师应针对教学活动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整合好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体育教育教学。首先,学校应当以课外兴趣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当强化对特长生的培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优秀的苗子,重点培养,配备专业师资,制定专门训练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竞赛活动强化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将学生放到各种比赛之中锤炼,也有利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丰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改革,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这门学科其“活动”特征非常鲜明,教学项目只有豐富多彩,才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名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体质偏好,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方式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难度动作的示范、讲解,尤其是一些运动项目的关键动作,充分利用其开展慢动作演示,让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进行形象观察,揣摩各个环节的要点,反复记忆、操练,更加有效地掌握动作要领。

(四)更新教材内容,突出新课程目标,完善体育效果多维评价

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安排不应局限于教材,可结合区域及民族体育运动实际进行相应的变通和补充。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应着重突出“身心健康”这一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具体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指导建立体育学习成长档案,设置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心得等栏目,由学生自行填写,设置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板块,完善多维评价,助力学生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

(五)增加体育教育投入,强化专业师资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因此,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学设施,改善广大体育教师的待遇,保障体育教师的权益,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高中体育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教学出成绩的同时也要做好体育教育的科学研究,掌握前沿动向,丰富知识架构,才能全面地知悉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学、教法、理念,扑下身子钻研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方式方法。

三、结语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要正视困境及阻碍,学校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多措并举,逐步改善当前教育现状,以增进高中体育教学的生命力为主线,以提高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为宗旨,积极贯彻落实体育新课改理念,强力抓好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勇.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

作者简介:

李松杰(1981— ),男,汉族,山东省即墨市人,本科,即墨市萃英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责编 田彩霞)

作者:李松杰

上一篇:探求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途径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