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2024-04-23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篇1: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为例来来说明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的研究及效果。从以下两大方面探究:

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加强了教学针对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达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加强了教学针对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主题词:网络环境 教学方法 创新研究 实效性 正文:

“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新课程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各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力争优优组合,达到效果优化。

下面,我用执教的《当灾害来临时》一节网络课来说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及与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我把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三维目标打散渗透到 5个具体的目标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自然灾害来临时,特别是地震等的一些逃避办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教学难点:学会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逃生办法。使学生懂得当我们遇到危险时,一定要镇定,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放弃!

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共有5个分目标,分别用了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按老师要求网上自主学、学生看学法要求自主网上学等方法学习。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节课我综合使用了创设情景法、“按按按”教学法、目标控制法、教师技术监控法、自主浏览法、分屏展示法、网上反馈检测法、模拟演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加强了教学针对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本节课共有5个具体目标:

1、认一认、测一测,灾害类型知多少。

2、看一看、测一测、灾害危害知多少。

3、学一学,灾害来临别紧张,自护自救我有方。

4、看一看、想一想,为何结果不一样。

5、做一做、测一测,看我掌握有多少。在教学中,不同的目标,我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分别用了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按老师要求网上自主学、学生看学法要求自主网上学等方法学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对于目标1的学习,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网上逐目标按钮内容学习。做“认一认”自我检测练习,检查自己对自然灾害类型知多少。浏览“自然灾害种类”信息,了解自然灾害类型有多少,对自己的认识查漏补缺,对自然灾害种类的认识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在原有的零散、不全面的认识上得以提升。

对于目标2的学习,我采取教师指导,学生网上带着问题自主浏览信息的方法进行教学。网上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三个典型事例:“98九江洪水”、“76唐山大地震”、“衡阳大火”。问题是:自然灾害对人类有什么危害?自然灾害的形成和人类有关系吗?学生带着相同的问题,去选择不同的信息自主学习,边浏览、边感受、边思考问题、边内化认识。最后,学生总结概括回答两个问题。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自然灾害与我们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人类不断的践踏着大自然,大自然也用各种各样方式无情的报复着我们人类。人人都想有个家,有个温暖幸福的家,那就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才能有我们温暖幸福的家!首先,我们人类要管住自己,不要再去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再有,当自然灾害不可抗拒的发生时,我们要学会自护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把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同时又为下一个目标的学习做了铺垫。

对于目标3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灾害来临时自护自救和互救方法,是本课重点内容。我采取幻灯片出示学习方法提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的方法。学生边浏览信息、边选择不同的方式完成题目“当„„ 灾害来临时,我有„„好方法”的制作、上传指定网址文件夹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记事本浏览、复制、粘贴、再重新整理加工信息的方法,使所学到的灾害来临时的方法得以不断强化认识、记忆,武装到自己头脑里。有的同学会使用幻灯片制作,通过浏览、筛选、再整理加工信息、提炼总结出要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作品,强化识记所学知识。还有的同学利用幻灯片超链接功能,打出所所提炼的自救方法要点,再链接网页中的fashi动画和相关录像。总之,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都不同程度的学到了灾害来临时的自护自救或护救方法,人人有所获。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得到了创新,能力提高。教师再利用网络环境下教师机广播功能,把学生作品与大家交流分享。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学习方法。

对于目标5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学后辨析能力的检测,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带着 “看一看,辩一辩,为什么同时面临自然灾害,结果却不一样?”问题,自己网上自主学习,学生边浏览、边感受、边用学过的知识要点分辨事例,边思考,最后交流、回答问题,学生认识得到提高,辨别行为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明确了行为要求。

对于目标5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学后自测,我采取教师指导,学生网上按目标按钮内容学习和利用按按按检测反馈。学生根据网上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读一读、看图选择选择灾害来临时自救或互救。在利用按按按新媒体进行遥控选择做法。学生通过检测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收获了知识和能力。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如果在课的导入部分,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音视频效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再利用网络环境下教师机广播的功能能大屏幕显示,每个学生电脑也同时显示所要展示的情景,可以渲染气氛,达到情鸣认同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开的导入部分,我先出现快乐和安康生活的图及相应的配美好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快乐和安康;接着再出示自然灾害图配相应的音频效果,如地震图配地震房屋倒塌声;洪水图配洪水湍流的哗哗声、大火图配大火烧东西时噼里啪啦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不仅有快乐和安康,也时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来危害人类。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一下子就被震撼了,深深的被吸引着、感受着、恐惧着、思索着、迷惑着„„。这时,教师适时的导语把学生的不多种情感引导到本课的核心问题上即:同学们,我们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和安康,我们又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哪?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话题,共同来探讨!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学习。

2、利用“按按按”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认知前测,学后反馈检测。

导入新课后,利用学易软件按按按的选择功能,对学生进行进行认知前测和学后反馈检测。达到对学生认知的了解,以加强教学针对性。对学生学习效

果的了解,增强教学实效性。同时,新媒体的使用,给学生创设了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我执教的我在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老师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种类和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做法的的了解,通过指导学生利用遥控按板对“当地震来临时,你怎么做?对4个选项进行选择,学生非常兴奋,认真听题、思考、心中先做选择,当老师指令开始选择时,同学们积极利用手中的遥控按板兴奋的进行选择。老师采取选择后暂时不统计答题结果的方法,调起学生“胃口”。当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特别想知道自己选择的答案是否正确的急切心理时,教师适时告诉大家等学习本课后自己就知道答案了。这时,学生带着这种想知道结果的急切心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网上学习。

当学生学完本课知识后,教师又利用按按按平台对学生进行学前结果统计和学后检测反馈交流,统计学前和学后两次同学们的选择,进行对比,明显看出学前选择和学后选择不一样。学前同学们正确35人,10人错选,学后选择统计,只有一人错选,还是因为这名同学坐的最后没听清题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学生很兴奋,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乐学、爱学。

3、利用目标控制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课的结构按照课的目标一步一步展开的。

根据教学内容,我把《当灾害来临时》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三维目标打散渗透到贴近学生的5个具体的目标中,如:

1、认一认、测一测,灾害类型知多少。

2、看一看、测一测、灾害危害知多少。

3、学一学,灾害来临别紧张,自护自救我有方。

4、看一看、想一想,为何结果不一样。

5、做一做、测一测,看我掌握有多少。在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后,老师提示本课目标的老师课的结构就是按照这5个目标逐步展开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目标学习,避免了学生无目的、散漫、自由学习的状况,针对性强,有实效。

4、利用教师技术调控法,导航学生学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后,进入网上学习环节,为了避免了教师“大撒把”,学生“大放洋”的惯性教和学,我采取了教师技术调控,导航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对5个目标逐一学习,教师用技术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按教师的要求点击视窗。这种方法完全按照教师对于教学进程控制展开的。使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地,在网络海洋的畅游中,教师的任务是导航、引领;学生的任务是,在老师的导航下,自主网上学习,按着老师的引领,一步步到达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避免了学生没有引航,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畅游,时而触礁,时而迷航,时而翻船,时而逃亡„„总之,多数情况会半途而废。取得实效。

如:学习目标1,先让学生点击学习目标1,进入目标内容,老师交代学习方法:按老师要求逐目标按钮内容学习;交代浏览方法:老师没有要求点击

“返回”按钮,同学们就在本目标内容页面下学习,学习完毕,老师要求点击“返回”按钮回到“学习目标”页面,再进行下一个目标的点击学习。5个目标都是这样,教师技术监控,导航学生的学习,整个学习是在老师的技术监控下,学生自主网上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自主浏览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浏览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品德与社会课新课标理念。

如,在执教《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对5个目标的学习中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目标1,学生按老师要求,自己做网上自然灾害种类选择自测,自己浏览“自然灾害种类”总结分类;学习目标2时,按老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网上自主浏览三个典型事例:“98九江洪水”、“76唐山大地震”、“湖南衡阳大火”,学生边浏览、边感受、边体会、边思考问题,最后总结回答:自然灾害对人类有哪些危害?自然灾害的形成与人类有关系吗?学习目标3时,教师出示本目标学习方法和问题,学生按要求和带着问题:“当„„来临时,我有„„ 好方法”,网上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整理。有的学生用记事本,通过浏览、筛选、复制、粘贴、整理等过程,对所选定的信息即进行强化识记;有的同学通过使用幻灯片的形式,在网上先通过浏览、筛选、加工提炼出要点,制作成幻灯片来识记;有的同学喜欢资源中的火灾flashi动画,就利用幻灯片制作成要点再进行超链接,就可以通过动画识记灾害来临时的好方法等等。对于目标4和目标5的学习同样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网上自主浏览学习、感受并回答问题;学生自主网上进行读一读选择当灾害来临时的做法,再进行看图进行当灾害来临时的做法。整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有目的、有主次,有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6、分屏展示法,展示和交流学生学习成果。

网络环境下学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教师机广播功能,对学生学习成果向全体学生广播、交流、评价;利用教师机广播功能对学生机进行全体广播、交流、评价。两种广播功能都能通过分屏展示法,展示、交流、分享、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网络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学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收到了实效。

如:在执教《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当学完目标3,了解和学习当灾害来临时的自护自救和互救方法后,教师在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传上来的作品进行筛选,选出有特色的作品,再整理成分屏效果,一屏展示相同做法的几个学生作品,通过教师机向全体学生广播、交流和评价。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广播,让学生自己介绍作品和学习方法,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每个学生不仅自己有方法学习,还向这些学习方法有创新的同学学习,知道了怎样学习更快捷、更实效。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收到了实效。

7、网上反馈检测法,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师要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很

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优势,人手一机的方便条件,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检测,让学生不仅检测自己学习成果,同时,学生还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体验,体现了学生乐学、爱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如:在执教《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当学生了解和学会了一些自然灾害来临时自互自救方法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上自测页面,学生读一读,选择自然灾害来临时的做法;学生看图选择选择自然灾害来临时的做法。当学生全部作对后,电脑自动出示“你的得分是100分,恭喜你!”,得100分的同学们非常兴奋的举起自己的小手,告诉老师我得100分了!这时,老师祝贺同学们!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兴奋和喜悦!当学生没有全部答对时,电脑自动出示“你的得分是╳╳分,哪道题有误,本课内容要认真学啊!”的友好提示。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别着急,请你再做一边,学生再进行重新选择,直到选正确。总之,通过网上反馈检测法,教师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自己了解了自己学的效果,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8、模拟演练法,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确道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知道怎么做?网络环境下学习,当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明确了行为要求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模拟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加强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如:在执教《当灾害来临时》一课时,当学生明确了自然灾害来临时自救自护和互救的方法后,针对北京属于地震多发区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现场地震模拟演练活动。老师首先了解学生的做法,再创设情境,把用幻灯片制作的12秒配钟表声倒记时,及地震到来时房倒屋塌的音效课件,通过教师机广播到大屏幕和每个学生的电脑,制造出紧张、恐惧的情境,学生选择就地避震,有的躲到电脑桌底下,有的用凳子搭好钻到凳子底下„„。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地震暂时过去,可能一会还有余震,请同学们赶快从桌子底下和凳子底下出来,在老师的指挥下不同方位的同学有不同方位的老师护送快速撤离网络教室,本课结束。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近乎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地震的突然到来,学生用学到的本课的三个要点:保持清醒不惊慌;自互自救有方法;不放弃“生”的希望做引导,很快在地震到来时采取不惊慌的态度,找到了自己的就地避震方法。加强了教学针对性,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创设情景,采取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和学法;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达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无

网络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来临时》一课为例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姓名:刘俊兰

邮箱: hbl_fsf_cn@sina.com.cn 联系电话:***

篇2: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摘 要

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1] [2] [3] [4]

篇3: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1.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

当前,不少课程的主要内容便是将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实际应用讲解给学生听,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对学生开放、合理的问题思考方式以及对这些领域的追踪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针对这些课程的网上学习,人们设计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

1.1 设计思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思路便是教师以课程知识点及其应用情况为依据,事先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也即项目。首先,系统从这些项目的解决出发,提供包括探究式学习方式概念、该领域基础知识以及可访问相关站点的链接等在内的资源型支持;其次,提供包括实现广泛异步交流的讨论室、实现个别异步交流的站内信箱等学生、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支持等;其三,提供学生作业上传、注册用户信息查询等辅助性及管理性支持。

1.2 整体结构的设计。在建立好这一学习环境,并将其发布至因特网后,通过输入本站的URL地址,任何联网用户便可登陆主界面。该主界面主要包括介绍该学习环境的特点,以流程图形式给出具体的学习步骤,以及给出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展开学习的超级链接。当单击某学习领域的超级链接后,便进入了这一学习领域的界面[1]。

2.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实施案例

本文以“VB的使用”这一学习领域为例,就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实施展开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2.1 主菜单设计。当用户成功登陆到“VB的使用”学习领域的这一探究式学习环境以后,便会出现一个将网上探究式学习环境功能模块与功能区域之间相互调用及从属关系充分体现出来的网状结构主菜单。该菜单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其一,该学习环境主要围绕项目的探索与实践这一功能而设计的;其二,建议用户根据标定的数字顺序来访问各功能区域;其三,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站外资源链接”及“例程库”能够被多个功能区域调用。

2.2 主要功能区域的设计。2.2.1“学习指导”功能区域的设计。这一功能区域主要介绍了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特色、建议参考的书籍与相关网站等内同,其设置的主要目的便是整个学习系统提供导航及在线帮助。从局部分析,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总体来说,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2.2.2“VB学习”功能区域的设计。这一功能区域主要包括两个功能模块:“VB引入”与“VB基础”。“VB引入”模块的出现形式为学生问,教师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VB世界中来,促进其对学习VB兴趣的提高。这一模块设置的主要作用便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各项资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项目的选择做了背景知识铺垫。 “VB基础”的给出形式与“VB引入”相同,并具备检索问题答案的功能,为学生的阅读及理解提供便利。该区域的内容主要包括VB的基本概念、操作以及VB程序的编写知识。用户可在VB学习即将结束时,再对这一模块的内容展开系统阅读。在设置“VB基础”这一模块时,主要目的也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资源,为学生探究式学习项目的选择做了背景知识铺垫[2]。2.2.3“实践与探索”功能区域的设计。项目选择及分析为这一区域的核心部分。与“研究与讨论”这一区域一样,“实践与探索”区域的主要目的便是让学生对非良构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主要内容如下:其一,教师可将可供选择的编程项目事先设置好,确保每一类项目的排列顺序为从易到难,并与实际应用请款相符合。其二,给出项目进一步分析情况;其三,例程下载,通过对例程进行参考,可为解决项目提供有效帮助;其三,相关网站的介绍及链接,学生可登陆并查阅相关资料。“实践与探索”这一模块的设置为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并且通过帮助信心,将相关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可以参考的例程、网站等列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与探索积极性。

2.3“研究与讨论”功能区域的设计。“信箱”及“交流讨论区”为这一区域的核心模块,同时,还可对站外资源及例程库等模块展开应用。具体分析,“研究与讨论”区域的主要具备以下几部分功能:其一,学生可在项目讨论区针对选择的项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及解决,教师则在此一一回答学生的问题;其二,在线的学生及教师可展开同步单独交谈,单独提出并解答问题;其三,站内信箱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就问题展开单独探究提供了单独异步的交互机会;其四,站外信箱链接为学生向教师传送探究式作业及程序提供了一个环境。这一功能区域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同步或异步,开放或单独的交互性支持,促进学会说呢进一步探究选定的项目,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方法摆脱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禁锢,主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的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通过将网络及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建出情境性强、交互性强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从而全面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秦国周,方达科.网络环境下探究学习情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10):39-41.

篇4: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一、自组织学习环境简介

SugataMitra教授将自组织学习定义为:“自组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成人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首先发现一个主题或问题,使用网络通过无数次的互相讨论,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组织学习包括三大活动阶段:提出问题、开展调查和展示发现。

首先,激发孩子们对某个主题的兴趣和体验,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Sugata Mitra教授将这个问题称为“大问题”。大问题应是开放的,问题解决比较困难,没有简单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问题解决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深层次和长时间的对话,发展孩子们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大问题源于孩子们自身的发现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和家长设定的,所以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起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激励他们协同共创、质疑反思。

其次,形成自组织团队,开展调查。第一步,当孩子们对某个主题有一定了解之后,孩子们观察和探索事物,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协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步,各小组同时进行行动管理并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使用录音笔、照片、思维导图、概念图、数字故事等记录SOLEs体验。

再次,展示发现。引导孩子们向小组提问,提问的支架主要包括:他们是如何获得答案的?他们是如何分解问题的?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证据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下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们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也能从各组的讨论中获益。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四点:第一,给予孩子们展示的空间,以分享他们小组论证的过程;第二,讨论问题本身及他们的调查过程;第三,激励孩子们反思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及其他小组的优点;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兴奋,教师还应大力表扬和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和辩解。

二、项目总体设计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两地教师形成跨地域的教研团队,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延伸课堂,与其他地域的孩子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了解其他地区的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跨时空优势,深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性地建构符合自己认知的跨学科的知识,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和学习进度,由此引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路径的全方位变革。

项目实践学校:成都市武侯区棕北小学、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和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以问题提问和问题探索为主,深入挖掘孩子们探索问题的潜能。在2015~2016学年,我们主要做了这些主题,如图所示。

课后,教师邀请孩子们在美食主题的基础上,再从营养学、养生学、生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定时进行互动和交流。课上,教師将主题分别转变到“家乡建筑”“家乡文化”“家乡历史”和“家乡综合主题”的研究。这几个主题分别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展示发现和活动反思的能力。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层次也从实物向观念转变,走向班级群体公共知识的建构,甚至发展到京蓉两地跨区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与发展。

三、研究问题与能力拓展

无论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问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否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某种能力,是教师选择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让“问题一能力”遥相呼应,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关键和心智发展的主旋律。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每个主题前期引导提出问题如表2所示,这些问题都是管霞老师、赵延龙老师、杨琳老师、魏莉老师和马青老师等集体智慧和群体行动的结果。

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和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孩子们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没法提前预测和计划的。当然,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孩子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推进。

四、总结

篇5: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网络进入课堂成为学科学习的工具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本课题从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视角,从课内阅读的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知识的统一与升华三个阶段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探索如何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引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如何看待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发展和终生学习的内在联系。

培根曾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句名言又有了新的诠释: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如果不会从网上获取信息,显然难以进入业已降临的信息时代。

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决定从起,利用5到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如今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而探究式学习这种在新课程标准中占突出地位的自主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校是省电化教育示范化学校。学校以前瞻的战略眼光将“网络学习”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将“探究式学习”定为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主题。网络,在这里特指校园网和互联网。所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即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所谓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亲身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组织、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提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探究式学习,则是在研究小学生学习实施过程中,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后,实现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具体形式。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近一年来尝试着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初步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语文学习”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网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工具

1.网络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大量、便捷的资料查询,使我们不再为书价昂贵、书源匮乏、借阅图书手续繁琐而畏步不前,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阅读资源。

2.网络是一个无距离的课堂,它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3.网络的开放性,使语文教学从微观的知识教学中解脱出来。它将学习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广袤的时空,为“大语文”教学观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4.网络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真实、平等,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话语权的渴望,体味了个性化的学习。

网络的种种优势,为实现“大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网络,是探究式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效工具。

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语文学习的研究与思考

基于对“网络”和“现代语文教学”的认识,实践中我们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探究式语文教学中去。半年的实验,共经历了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发现,都有思考,在思考中对“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明确。

第一阶段: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

开学初以《三味书屋》为例,直接进行了课内知识的课外延伸的尝试。课后,要求学生进入校园网,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此时,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关鲁迅网站的链接。如:“永远的鲁迅”(edu.jl.cninfo.net/student/lx/)、“新时代书城”(www.mypcera.com/book/)、“鲁迅博物馆”(www.bjxch.gov.cn)、“鲁迅之路”(lx1881.yeah.net)等网站,共占空间20G。学生在超链接的Internet环境下自由阅读,他们可以走进鲁迅的生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为人,阅读鲁迅的故事,倾听后人关于鲁迅的评说。阅读之后,在BBS讨论区内,提出阅读疑问,发表读后感想。整个活动过程历时半个月。

在本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面对网状结构的超媒体文本,学生太容易迷失方向。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地点击链接,一个链接就是一个相关网站,网站内又有无数个链接与信息,由于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学生很难做到一一浏览,更谈不上细细阅读。并且还常常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干扰,常常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准备做什么,要到哪里去。纷杂多彩的网络世界让多数孩子迷失了阅读目标,从而导致阅读失败。

对此现象我们进行了反思:

开放式教学不等于放羊式教学,“放”应该有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应使学生在“放”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网络如同海洋,学生们则如同未经时世的鱼儿。鱼儿们融入大海,在无助的状况下自然会迷失方向。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空和必要的帮助。如:提供能动的搜索,筛选相关的信息,下挂有价值的资料,建立科学的操作平台。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代理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另外,任何阅读行为都应有方法的指导。课堂学习应为课外学习服务。课堂,是学生学习读书方法的场所;课外,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实践读书。其间,教师是指导者,是协作者,是学生的读书伙伴。

第二阶段: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

有了第一阶段的实践与反思,第二阶段的实践便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本阶段我们以《颐和园》一课为例,建立了适宜学生阅读的网络平台,即专题主页。主页内收藏了课文中介绍的景点,也收藏了课文里未曾提到的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渊源及其他景致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另外还收录了部分学生亲身游历颐和园的照片。此主页虽空间不大,只有600多兆,但内容集中,形式多样,令学生倍感亲切。学习中我们加强了在网络环境下阅读方法的指导。前1/3课时以“长廊”一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借助网络资料理解课文;如何通过网上讨论交流观点。后2/3课时,学生借助前段学习的方法,自学描写“万寿山”、“昆明湖”的段落。

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对网络应用的熟练,学生已切身感受到了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多元;感受到了网络学习中的自主与互动带来的满足与愉悦。他们随意点击鼠标,寻找、阅读着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进入讨论区,任意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不再像过去将手高高地举起,去争取那有限的`发言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语文学习,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独立阅读时,教师已经无法有效地监督学生。这正应验了一个比喻:如果说遥控器是电视广告的杀手,那么鼠标就是网络教学的杀手。网络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在学生的手里,这里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怎样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再次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大特点是学生地位的变化: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正在课堂出现。教师已无法摆出高人一等的教育者的架势,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是“伙伴”与“伙伴”的关系。由此,教师也只能是以一个交谈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成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进行着互动学习。

在这种互动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额定任务的网络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即教师告诉学生具体的任务及完成的时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BBS上的发言,给他们提供适时的帮助。至于学生采取怎样的方式,通过何种途径完成任务,则由他们自己决定。最后获得结论的对错与否,深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学习:学生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也逼迫着教师不得不在终生学习的概念框架下思考自我发展。学生的发展成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发展又再次带动了学生的发展。师生通过积极互动,在一个智慧共同体内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阶段:课外知识的系统与升华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学生于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因而本阶段以《捞铁牛》一课为例,尝试进行了课内外紧密连接的主题性研究。

学完《捞铁牛》一课后,以黄河发大水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你了解黄河吗?学生结合现有经验,各自谈对黄河的认识。基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他们自由分成三个学习小组:黄河颂、悲哉黄河、保护母亲河。然后,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深入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然后以多种形式(幻灯片、手抄报、小论文、网络辩论)将结论呈现出来。最后,全班学生参与了共青团组织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以捐款的方式为母亲河流域的绿化贡献力量。整个活动历时两个月。

本项活动突破了学科的界限,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活动中,学生们从网上寻找了大量的图表与数据,通过计算用数字来说明黄河流域并不乐观的现状;在文献资料中,他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追溯了黄河文化的灿烂;从唐古拉山到河套平原,随着地貌的变迁,学生也随之领略了黄河的壮阔波澜。活动中,学生迁移、整合了数学、历史、地理、自然、语文、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论证,尝试着做到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通过本阶段的专题研究,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自己对网络学习的定位:网络学习应当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开始!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它让学习变得更加社会化,生活化。让学习变得更加简洁、方便。

回顾近一年的实验过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条件下的开放环境,作为一种物质基础,成为探究式语文学习中主体回归、互动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是一个技术整合、开放互动、回归生活与动态发展的环境。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者也许没有牢记许多结论,但会体会到一种“探索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的精神,并认识到在任何真正的科学里没有封闭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

2011-06-01 16:03:15 来源: 评论:0 点击:1

3第9卷第5期2010年lO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VO1.9NO.5Oet...第9卷第5期 2010年lO月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 VO1.9NO.5 Oet.2010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曹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以高职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基于

行业脸业的典型职场商务活动的教学项目,认真探究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

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

关键词:网络环境:项目;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0)05-0028-03 Study on Project-based Colaborative Leaming and Instruction M odel of Business English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CAO L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Ahmaet:Highlighting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local economic develop。

merit,and under the gn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ory,the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develop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cts based on the typic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 local industries,how to integrate comput el",network with business course instructions,how to create real,open and dynamic instruction model,and autonomou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platform,thus cultivating co llege—featured,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 t co nform ed an d qualifi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lents.

哆wonk:network environment;pr~ect;collaborative learning;instruction model O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中国经济越来越融 人全球经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员、货物和信息等 方面的交流已越来越频繁,与此相适应,对各高校的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挑战,促使各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上不断探索和改革。与此同时,以电子信息网络技 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仅缩短了国际间商务交流的 距离,提高了国际商贸活动的效率,而且在培养国际 商务人才的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 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培养精通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 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然而,商务英语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发

展成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银行、会计等在内的课程体系,⋯但是目前各高校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200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SJB7500016);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兰(1971一),女,副教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ESP教学研究

第9卷第5期 曹兰: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仍局限于外贸英语课程和一般 商务用途英语课程(EGBP),各高校在设置国际商 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务英语课程时难于预测市场对 人才需求的变化,往往导致人才与需求之间的脱节。由于商务英语内容的广泛性,在学校的有限教学时 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到 条件约束,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目标即教学效果的 最大化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探究以区域、地方经济 特色为背景,以具体的行业、产业、企业的国际商务 活动为基础,建构开放、职业、系统的典型教学项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创新人、机/网络、教材 的联通与循环式教学手段,实施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实践操练、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 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1 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及教学模 式研究涵盖三个核心概念。

1)“网络环境下”是指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架

构,由电脑、教师、学生、网络/网络资源等要素组成 的双向、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凸显网络环境下信息 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资源易获取 性、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学习过程和内容的可控性与 自主性、以及人机、人际、人网交流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等特点; 并促进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 教学手段和方法,整理实时、真实的商务英语教学内 容,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教 学的外部促进作用,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化作用,转变 学生的认知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项目式商务英语教学是指从真实的区域经

济发展出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以典型的涉外 行业、产业的国际商贸活动为模型,开发基于某企业 或某产品的仿真国际商贸活动的教学项目,提高教 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度,提升教学内 容的开放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 争力和从业后的适应性与自我发展能力。3)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以行业为界定的各类商务专业词 汇、情境表达方式和样篇等语料支持;为学生提供音 频或视频的商务交际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超文本 和超媒体链接,拓展自主学习面;为学生提供师生、生生的交流平台,互通信息,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 题等。1.2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 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 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 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 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 话”和“学习环境”等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 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获取知识 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 的能力,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1 2)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理 论是将学习融人解决问题与产品开发过程的学习理 论。它注重合作、创造、展示、交流,让学习者在“做 中学”,是提高学生发展创新和合作能力进行课外 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的内涵 来看,两者显然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 持。它们的核心概念契合了开放式、系统性、职业化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改革明示了方向。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架构

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顺应了商 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即应用性、操作性和交际性,⋯ 网络信息技术又使得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搭建项 目平台成为可能。对于本研究来说,要解决的核心 问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 导下,如何将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

2.1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

课程教学团队本着高职教育应服务地方经济的 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走访企业、问卷调查、各媒体人 才需求信息等渠道,充分调研长三角区域涉外企、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O月

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分析涉外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要求等,努力与该区域、地方的知名企业建 立合作关系,并聘请企业专家和一线经验丰富的从 业人员协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首 先,选择长三角地区典型行业或产业作为教学实践 的背景;其次,开发与该行业或产业产品进出口相关 的国际商务教学项目;再次,以典型进出口产品为载 体,设计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凸显高职商务人才的 培养理念即教、学、做一体。教学项目源自真实的国 际商务交际活动,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每 年进行实时调整,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开放性以及动态变化。_3 2.2 利用虚拟技术。实施课程教学

为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课堂教学中采 用微观虚拟技术,通过教学环境布置,模拟国际商贸 活动情境,虚设公司办公室、业务谈判室、产品推荐 现场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以长三角对外经 贸领域的纺织、地板和机械行业为背景,成立虚拟公 司,建构虚拟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要求学生模拟职 员身份,进行国际商贸业务的实训操作。通过虚拟 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训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以项目为引导,以工作任务为 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把课堂变成仿真国 际商务职场。

2.3 基于网络平台,实践协作学习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课程网站。把 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放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 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学生可以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 的实践项目学习方法。利用课程网站的大容量和开 放性,在网站上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支撑性知识,如 涉外商务谈判、商务旅游、国际金融等;同时在课程 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链接,以便学生了解 实时的商务知识和信息。

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 作用,利用课程网络提供的支撑性知识和网络链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对子、组团队等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拓展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而实现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向职业岗位技能 的有效迁移,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2.4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能提供 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制作立体、多维的教学PPT,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平面性,引人音频、视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性和真实性;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 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基于网络的教学实现了课堂教 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效连接,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 主学习有效结合,学生协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 方案有效实施;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实现人际、人网、人机的 多渠道、立体式互动方式,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交际 方式;师生关系也从传统课堂的主次关系变为平等 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唯一 源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得更多 的实时、真实的动态商务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使用还 为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 的途径。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层面、多 渠道、多角度为实现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 有效的保证。3 结束语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可以利用信息网 络技术,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 发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式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 型教学活动,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 赵学曼.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探讨 [J].外语电化教学,2009(4):33—37.

[2] 彭爱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反思式教学探究[J].外语 界,2009(1):64·70.

[3] 曹兰.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1. 43.

篇7: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二】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三】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四】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x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五】

近日,我认真聆听了x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正如傅教授所说面对当今复杂的教学和多样化需求,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学生的所获;它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却是全部教学的核心保障,体现教师的基本理论功底和水平(在各类赛教活动中都需要提交,占整个赛事活动20%评分比例,教师往往现场表现彼此差距很小,而在教学设计上确能表现出较大差距)。

傅教授首先阐释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学习产出为导向(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关注学生毕业5年后的预期),做到因需而学、学有所获、依需而教、教有所成。其具体体现为:教书育人,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才兼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知行合一);关注国家需求与发展(国家需要,行业需要,复合人才);关注学生现状与需求(因需而教,互动交流,体验参与),以学生的认知组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有景、处处有新。要将课程与创新融合,专业与创新融合,加强“金课”建设。“金课”的基本特征是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创新性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形态创新、过程创新、评价创新、服务创新;挑战度包括内涵、深度和难度;高阶性是指不仅培养学生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做到民主开放:教学过程完整:导课、讲授、交流互动(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充分:内容必要、过程合理、走心入脑,参与有深度)、归纳总结;媒体使用合理:多媒体与板书恰当使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培养人才做到接受新的知识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多种方法,关注前沿热点多种观点,交流互动做到走心入脑。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生成性内容和目标的实现,做到积极应对、及时调整、因势利导。总之,新时期课堂的要求就是建设走向生活的课堂、走向智慧的课堂、走向未来的课堂,提升课堂的内涵与层次。

傅教授接下来给我们讲解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而基本方法。首先要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和效果反馈)、教学环境(教材、最新研究成果、辅助学习资源、信息传递途径)和教师本身进行总体分析,重构教学内容。信息应受学生喜欢,便于学生的加工,知识含量丰富,学生通过“习”的环节,掌握、内化知识。教师应具有系统观,整体规划和考虑。其次,信息化教学和设计不是对“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而是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学”,其目的是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其结果是通过视觉形式传达活动过程。其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学员、资源、环境、教法、学法、活动和评价的设计。其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包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实施)又包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顶层设计)。

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构成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授课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课程性质;如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通识课等;学时;选用的资源等),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要针对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情来确定,而不是照搬和复制;课程目标要可实现、可测评,具体包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重、难点,教学环境与资源(多媒体、线上教学、实践实训教室),教法、学法(策略)、学业评价、学习建议、课程特色与创新(如,与线上课程相比,你的特色是什么,体现本课程的存在价值)。课程目标的表述可参照下图(陕师大《信息教育技术》):目标接地气,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支撑、可达成。

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课程名称、学习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本节课内容具体章节选取,学时数,本节课课程性质是理论课还是理实结合还是实践课,相关资源的要求;后面有一句简洁扼要的话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内容),学情分析(组织本节课的重要的基础和出发点,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当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的再分析、再判断),教学目标(客观、具体、可达成),教学重、难点(及措施),教学环境与资源,教法学法(策略),思政元素切入点(在那个知识点切入的),教学过程(不同于教学思路,要写得系统、完整、全面,通过让别人看了你的教学过程的描述,相当于听了你的课),创新与特色,教学反思(课后完成),其中的逻辑顺序不可打乱。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包括:授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现象教学、任务驱动、问题递进、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有: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场景式等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遵循信息表征方式的多样性(不是教材内容的重复表达,而是换一种方式)、色彩构图的简约原则、适时适用的有效原则(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做到构成元素适度、信息容量适度、技术手段适度,有利于问题解决、学员认知、视野开阔。

最后傅教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方法探讨。他尤其强调翻转课堂在具体应用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再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地进行效果测评、了解学生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存在困惑和问题,结合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准备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傅老师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递进式的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最后,傅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类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导向性。因此,当学习者因受到某个学习目标牵引而产生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方式便被赋予了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将一学期的学习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最终达成最高阶段的目标,使学生在实现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成就感。目标设计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目标可实现、可测量,具有时限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媒体优化选择。

最后,傅教授指出了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注点:方案结构完整、目标明确具体、重难点准确清晰、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环境和资源使用有效、内容丰富,表征多样、语言表述严谨规范、目标可测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篇8: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者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学是内因, 教师的教是外因。可见,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确定学习计划、节奏, 自主选择学习的资源并自主调控、评价学习过程。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学习者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 同时该平台的开放性、虚拟性、共享性、互动性,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成为渴望学习的, 具有积极行为的学习者的首选。面对网络的学习资源, 学习者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全面地接收, 而是有目标地、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学习, 这些也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主要行为特征。在网络学习中, 通过搜索查找资料信息, 通过学习系统的互动功能进行讨论, 通过网上的考核与自我评价, 通过互动平台的自我展示与交流, 学习者不断地被其它网络学习者以及学习资源负责教师认可与赞扬, 其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最大的激发与释放。通常情况下, 自主学习是以“外显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出现, 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故而, 在网络环境下, 学习模式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 像个别化学习、协作化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都是自主学习下的子模式, 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2) 。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作为自主学习环境, 对学习者的影响也有负面的。由于学习者自主掌控学习过程, 面对网络上诸如音乐、影视、游戏、交友等信息的诱惑, 需要有很强的自制力;遇到学习困难、挫折时, 需要有顽强的毅力。此外,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效果还受到学习动机、知识储备、计算机操作技能、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资源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成功, 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为了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既满足初学者, 又能满足有基础学习者的提高与成长, 同时考虑到网络环境对学习者影响的两面性, 对学习资源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机械组件的装配》为例) :

(一) 进行调研, 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一直以来, 企业界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缺失, 在教学中重理论, 而忽视了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改善这个问题, 首先要进行企业调查, 了解相应层次职位的相关技能要求。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只有经过行业调研, 做好学习资源选择的准备,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资源对学习者的选择性, 针对性, 实用性。《机械组件的装配》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先期, 我们到苏州园区的格兰富水泵、威特立创能、三星等公司进行了调研, 了解装配技术类人员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比如螺纹连接、轴承装配、齿轮传动、带传动等常用零部件的安装与拆卸、精度调整等专业能力。另外, 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 还需要具备与人有效沟通、面对困难、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我们也将其融入学习资源的建构中。

(二) 资源系统化, 由简单到复杂, 并进行教学化改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下以书本内容为主, 并且是学科化的罗列, 理论偏多、偏深, 学习效果较差。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 教学内容为来自于生产实际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案例、服务等, 案例或项目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的编排, 符合认知规律, 也符合生产实际中由技术员到工程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机械组件的装配》课程选择了调整块的装配、链传动机构的装配、齿轮传动机构的装配、减速器的装配、同步带传动机构的装配、平导轨引导机构的装配、直线导轨引导机构的装配与直线轴承引导机构的装配等八个项目, 这样可以系统地学习课程的全部内容。但这些内容学习的先后顺序不是书本的排序而已, 而是根据项目编排的顺序需要。自主学习者经过由易到难的企业化项目训练, 逐步形成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三) 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保证紧跟行业的发展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等方面与实际的职业能力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广泛的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求问题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合适的人才问题 (3)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占主体地位, 无论是教学内容、实训设备, 还是专业师资上, 都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先进, 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总有距离;不管教学设备如何先进, 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设备总有距离;不管专业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 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总有距离。实践证明,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改善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的、快捷的途径。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更需要与企业合作, 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改进, 使其适用于教学, 并保证紧跟行业的发展潮流。这样, 可以培养出更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自主学习资源的设计

经过调研, 选取典型的学习项目、案例, 进行符合学习者学习思维与行动的学习资源构建, 符合职业成长的规律。由于网络学习环境一般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如何将构建好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呈现给学习者, 给学习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并保持吸引力, 这是每一个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

网络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与工具进行学习的, 自主的行为。为了保证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就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就是要在网络环境下给学习者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习者有自我管理决策, 追求自己兴趣的机会, 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体会到成就感。否则, 在无人监管的网络环境下学习, 学习者会逐渐失去积极性, 重回被动的、传统的学习之路。传统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经常被剥夺了发展决策、自我监控、注意力调整等技能的机会, 而这些技能对于优化学习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4) 。创造一个支持学生思维和行动的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促进自我调节, 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者面对问题时,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为主的形态。

(二) 学习内容情境化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 情境和人们从事的活动都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情境, 或者环境, 也不能只看到个人:这样就破坏了恰恰是重要的现象, 真正重要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协调, 所以只孤立地把重点放在某一方面就破坏了互动, 就抹杀了情境对认知和行动的作用。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思维和行为间的互动, 就需要创造出一些真实的情境, 将学习内容设计在情境中, 从而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使其在情境中的学习行为更有意义。“在脱离情境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 (5) , “非情境化是学校学习中知识迁移不够的主要原因” (6)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缺陷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情境的支持, 许多网络学习资源也是如此, 它们对学习资源的设计更多地停留在简单性描述, 营造的情境过于简化, 学生需要依靠个体经验和想象力搭建学习情境, 这对于没有更多的工作过程实践的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行为与过程的自主化, 对情境化的学习内容还要遵循以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普适性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此外, 对于难以用语言与图片表达的设计与思想, 可以借助于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运用到学习资源的构建, 模拟和仿真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各种情境的创设, 这种仿真技术也是实现“低碳”教育的一种途径。《机械组件的装配》学习资源对每一个学习情境都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运用了一些设备或组件仿真动画, 以易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理解。

(三) 交流、互动性原则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者与以资源、信息等方式呈现的学习资源之间的重复互动, 从而使知识得以吸收、内化。而这个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 依赖于学习者的主动性, 主动性强,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互动性就强。同时, 还需要一个可以充分互动的环境, 吸引、支持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环境提供学习者的互动机会越多, 互动也就越多, 学习者吸收、内化的知识就越多。在自主学习资源设计时, 要关注到学习者的需要, 通过各种途径的交流、互动, 激发学习者潜在的动机和兴趣。这种交流、互动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互动来实现。

结合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征, 通过《机械装配技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资源的构建与设计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的构建要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 选择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并辅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使开发的学习资源更加便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增强学习信心, 保持学习兴趣, 全面有效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只有在学习资源开发前期, 做好资源的构建与设计, 才能真正使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有效推广与进行, 真正实现一种“低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正东:《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开放教育质量》, 载于《中国远程教育》, 2002年第18期, 第10-12页。

[2]唐剑岚、胡建兵:《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设计》, 载于《现代教育技术》, 2003年第6期, 第32-34页。

[3][4]黄尧:《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第7期, 第8-9页。

[5][美]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郑太年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5-40页。

上一篇:美在我班的作文800字下一篇:种胡杨的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