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之我见

2022-09-10

针对“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作文却‘无米下锅’,又羞于表达”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何实践这一指导思想,实现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本质?

1 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使学生作文有独特的感悟,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 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千姿百态,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如:春天,观察淅淅沥沥的小雨,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暴风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星空;秋天,观察丰收的果园和金色的田野;冬天,观察那粉妆玉砌的雪后世界。还可以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领悟大自然赋予它们生命的意义……

(2) 亲历各种活动,感受活动的绚丽多彩,享受活动的欢乐与幸福。如:鼓励学生参与募捐、慰问等爱心活动,参与办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班队主题会及各种游戏活动。

(3) 用心体察身边的人和事,感悟生活的五彩斑斓,品味生活的和谐与精彩。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眼去发现,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受,用手去触摸,用鼻去嗅觉。如:在校,观察师生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观察师生间的纯真友谊等;在家,观察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爱与体贴,观察家庭摆设、变化、家庭与邻里的关系等;在社会,观察社会的建设、发展变化,风俗习惯、奇闻逸事,观察工厂、农村、商场、街道的变迁等。

2 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好奇心强,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循序渐进地让学会观察生活。

(1) 从扶到放,培养观察意识。小学生观察意识薄弱,教师应设定观察对象和观察的程序,激发观察的欲望,从扶到放,培养观察意识。比如:先由教师指定班上一个同学为观察对象,要求学生观察其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但不写出该同学的姓名,让同学们猜猜所表述的是哪位同学。这样,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建立观察的意识。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再由教师提供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对象开展观察,从引导观察,逐步过渡到自主观察。

(2) 由点到面,教给观察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结合可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顺序法和多种感观结合法观察生活,从一点一滴抓起,日积月累地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目的。如:从重点观察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一样物,逐步过度到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景、物。

(3) 由表及里,培养分辨能力。观是看,察是思。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透过表象见实质。有这样一个师生交流环节:学生描述了“父亲”怒毁“我”用长期积攒的零花钱买来的电脑游戏软件的事,具体地再现了小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但在字里行间满载他对父亲咬牙切齿的怨恨!此时此刻,教师若只看表面,不了了之,那将是一大遗憾。可喜的是教者能因势利导:“同学能把自己真实感受具体地流淌于字里行间,这很值得大家学习!”“老师想请同学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父亲爱你吗?举例说说。”“现在细想,你对觉得应该怎么理解父亲那天的行为?”“你觉得在自己的文章里是不是还要写些什么?”……这样,既培养学生观与察的能力,又教给学生作文与做人,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潜质的全面发展。

3 要营造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增强表达的自信心,与他人一起分享表达的快乐。如何实践这一思想?

(1) 创设和谐发展的环境,培养自信心。尊重学生年龄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做到: (1) 有序有度,稳步发展。《课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段分工。同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但前后学段训练的目标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质上的飞跃。教学中,切不可忽视阶段分工,任意拔苗助长或原地踏步。 (2) 分组分层,人人发展。习作教学目标对于全班而言,既应该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分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既允许学生量力而行,异步发展,又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心。

(2) 设计广开言路的习题,激活资源库。一道好命题,能引发无尽的火花。教师必须: (1) 精选全命题。如:《我有一个好主意》,生活中,问题多多,求解方法,也各显神通;像《梦》,人人都会做梦,梦境奇幻无穷;人人都有梦想,愿景各展风采。 (2) 巧设半命题。如:《,我想对你说》,诉说的对象可人也可物,内容可七情六欲;《我想》,大千世界,七彩人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趣,有道不尽的个体曲直,表不尽的个性风采。 (3) 活用自命题。如:让学生备一本《汇“花”集》,坚持写日记,写生活中的事物,也写想象中的事物,赋予广阔的选择空间。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促进作文个性化发展。

(3) 搭建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满足成就感。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劳,总希望别人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应不拘一格搭建展示平台。如:每周设一节观察交流课;每班在校园网上设一席“观察展示台”,让学生随时把自己较满意的习作张贴出来,师生一起参与评点;还可以让学生建立个人“观察成果档案”,定期展出交流;开展征文赛、现场赛,评选优秀习作在学校文社小报上发表或推荐到C N刊物上发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观察是吸纳,表达是吐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感受生活之味,创设平等、宽松、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表达与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表达与交流中,增长才干,增强观察与表达的内驱力,以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为改变“学生并不缺乏生活, 作文却‘无米下锅’, 又羞于表达”的现状, 对“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 提出: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品味生活的和谐与精彩;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 以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生活,观察,表达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稿) .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