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腺瘤一例

2023-02-21

病例患者, 女, 30岁。因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13年, 再发颈部包块11年入院。入院前13年, 因颈部包块在外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后未作病理检查。入院前11年出现颈部包块, 眼球突出, 心慌等症状, 在外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予以口服抗甲状腺类药物, 但颈部包块仍缓慢、逐渐长大。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眼球突出, 甲状腺肿大, 扪及约9cm×8cm的质韧包块, 活动可, 随吞咽上下移动, 气管右移, 双手细微震颤。辅助检查: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67.88 (正常值<115.00)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600.00 (正常值<34.00) FT37.60pmol/L (正常值2.80~7.10pmolL) FT4 15.77pmol/L, 促甲状腺激素0.009uiu/ml (正常值0.27~4.2uiu/m L) , 颈部CT:左侧颈部6.1cm×6.1cm×11.5cm的肿块影, 甲状腺摄碘功能正常, 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提示: (1) 结节性甲状腺肿 (伴囊性变) ; (2) 甲状腺腺瘤 (伴囊性变) ;术前诊断:甲状腺肿大性质待定 (1) 结节性甲状腺肿 (伴囊性变) ; (2) 甲状腺腺瘤 (伴囊性变) ; (3) graves病合并囊变; (4) 桥本甲状腺肿) , 完善术前准备后, 在全麻下行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术中见包块约10cm×6cm×6cm, 包膜不完整, 包块呈囊实性变, 表面光滑, 呈结节样改变。术后病理报告提示:甲状腺嗜酸性细胞肿瘤。

讨论甲状腺嗜酸性粒细胞腺瘤, 又称Hǔrthle细胞腺瘤。较少见, 瘤细胞大而多角形, 核小, 胞浆丰富嗜酸性, 内含嗜酸性颗粒, 电镜下见嗜酸粒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 即Hǔrthle细胞。该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肿瘤, 占甲状腺腺瘤的11.6%, 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6%[1]。

该病早期的明显症状以甲状腺压痛性结节为主, 可伴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其中约1/3的患者曾有过非恶性甲状腺疾病, 包括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滤泡状肿瘤及其他肿瘤, 约1/2的患者曾有过颈部低剂量放射史, 10%~15%的患者发生了转移, 最主要的部位是肺和骨骼, 而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

因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 故术前诊断极为困难, 针吸活检有助于甲状腺嗜酸性结节的诊断, 但存在较多的假阴性, 同时也无法判断肿瘤良恶性, 故临床应用较少。手术切除是甲状腺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应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结果采取个体化原则治疗, 采取次全切除术、全切术、或者根治术。术后常规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 对术后病检明确甲状腺嗜酸性粒细胞腺瘤患者 (无论良恶性) 均应建立长期随访, 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 早期治疗[2]。

摘要:甲状腺嗜酸性细胞性腺瘤总体发病率较低, 早期以甲状腺压痛性结节为主要症状, 因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 故术前诊断极为困难, 针吸活检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手术切除是甲状腺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应建立长期随访, 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 早期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嗜酸性细胞性腺瘤

参考文献

[1] Vodanovic S, Crepinko I, Smoje J.Morphologic diagnosis of H:1rthle cell tumors of the thyroid gland[J].Acta Cytol, 1993, 37 (3) :317~322.

[2] Hanief MR, Igali L, Grama D.Harthle cell carcinoma: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World J Surg Oncol, 2004, 11 (2) :27.

上一篇:强化井下小修作业质量的若干思考下一篇: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