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标准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评估标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关键词: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中医英语是中医国际化的基础性工具。为促进中医走向世界,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目前普遍开设中医英语(或中医双语)课程,并着力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使用高质量的中医英语教材,而如何编写和选用中医英语教材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第一篇:评估标准论文范文

中美高校德育评估标准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以评估标准为切入点,比较与分析中美高校德育评估的异同,我们可以得到借鉴和启示。具体说来:一是由学理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向;二是由模糊评估向精确评估演进;三是从知识性向活动性转化;四是提升大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权重;五是通过立法制定国家标准。

关键词:中美高校;德育评估标准;比较;启示

高校德育评估是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为了检测德育的价值及其实效性,并为高校德育改革积累经验而运用测量、统计、系统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其参与者、现象、活动程序等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高校德育评估所固有的内在标准是衡量高校德育过程和效果的客观尺度。并且它与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息息相关。目的与任务不同。评估标准自然相异;不同的国家,其评估标准肯定是不同的。比较中美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从而推动德育学科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中国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建设,从其理论研究成果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和看法:

“双角度”说,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考量高校德育实效。其中,宏观评估又应确立目标和效果两重标准。所谓目标标准就是以管理学意义上的德育目标为标准,这是德育实践活动的自身检验标准或者内部检验标准。所谓效果标准就是以社会学意义上的德育社会效果为标准,它是指德育实施过程及其结果对客体和周围环境所产生影响的总和。微观评估是指针对具体的个人、事情或过程所进行的专项评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受教育者客体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评估。它又有3种形式的标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自身标准。所谓绝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称一般标准。譬如既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等等,都是绝对标准。所谓相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或判据,再把被评估者逐一和常模比较以判断其在群体中上、中、下相对位置。所谓自身标准就是以被评估者的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再与它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较,这其实也是相对标准。

“三维度”说,即最高标准、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3个维度。德育评估的最高标准是实践,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其最佳状态。其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调动高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具体标准为: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方面的价值;在培养高尚品质方面的价值;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理念方面的价值;在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组织纪律性方面的价值;在促进各项业务工作方面的价值;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在掌握科学方法论方面的价值等等。

“五标准”说:一是以高校德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为评估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在高校德育评估标准领域的具体化。二是以受教育者是否自觉地拥护和执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作为评估标准。政治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基本的素质,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体现。三是以受教育者是否自觉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评估标准。将个体人生理想的实现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相互融合,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是以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估标准。这也是我们党在21世纪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五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评估标准。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不管怎么说,中国高校德育评估的标准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学生自身的成才需求决定的。它既要体现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也要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愿景。

尽管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但《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联邦宪法》等作为其理论依据,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美国高校也有自己的德育评估标准。从其理论研究成果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两名教授在《民主公民教育》中提出的公民课教学情况衡量标准学说,即“公民教育创造性教学的衡量标准”和“民主公民的学习评估”。前者是针对教师提出来的,后者则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公民教育创造性教学的衡量分为两个部分:创造性教学过程部分;课堂气氛部分。其中,创造性教学过程(A1)一级指标包括识别问题(B1)、展开预定假设(B2)、检验假设(B3)和导出结论(B4)4个二级指标,然后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等等。课堂气氛(A2)一级指标包括促进公开讨论(B5)、建立并保持与学生的和睦关系(B6)和移情与接受(B7)3个二级指标,然后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等等。

民主公民的学习评估则是分成4个部分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及公民参与、对民主的理性认同、政治的与群体的技能、知识与智力技能。其中,每个一级指标包括相对应的二级指标,譬如公共事务的态度及公民参与(A1)一级指标包括对公共事务的态度(B1)和公民参与(B2)两个二级指标,然后每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等等。…从其制度建设层面来看,美国有一个测试学生学业的权威机构——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组织(NAEP)。1998年,NAEP公民教育进步评估(NAEP in Civics)依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于1994年公布的《公民与政府课程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Government),衍生出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与公民品性(秉性)3方面内容的评估框架。

公民知识(Civic knowledge)指作为一个见识丰富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理解的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观念和知识。它由5个基本问题组成:1)什么是公民生活、政治和政府?2)什么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3)宪法如何将美国民主的目的、价值与原理具体化而建立政府?4)美国与其他的国家和世界事务的关系如何?5)公民在美国民主政治中的角色如何?

公民技能(Civic skills)指如何运用知识去有效而负责任地处理公民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包括智力技能(Intellectualskills)和参与技能(Participatory skills)。智力技能的核心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具体包括识别、描述、解释、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公共问题立场上的评价、接纳和辩护能力。参与技能指通过与人合作去监督、影响政治生活的能力,主要包括清楚地说明理念和利益、建立联盟、谈判协商、处理冲突等。

公民品性(Civic dispositions)指行为的倾向或内心的习

性,它是各种公民资质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括:做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成员;尊重个人的价值与人性尊严;承担公民在个人、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责任;有思想、有见识、有效地参与公民事务;促进美国宪政民主的健康运作等。

可见,美国高校主要是从探索性、创造性来判断公民教育中的教育者是否成功;从公民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决定力来分析公民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美两国在高校德育评估标准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制度不同;二是国情不同。制度与国情不同,导致高校德育目的和任务不同,从而使其评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讲,中国高校德育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这就构成了我国高校德育评估的根本标准。所谓“服从”社会发展就是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所谓“服务”社会发展就是要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它偏重从宏观层面对德育的实效进行评估,譬如对社会权威的认同、对整体利益的关切、对和谐及宽容的追求、对个人需要和个体价值的谨慎态度以及所达到的心灵自由、精神高度和人文理想都令世人慨叹,并展示着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随着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高校特有的德育文化更加散发出其光芒夺人的历史魅力,显示出对于全人类的独特贡献。

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德育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出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民主公民”。它偏向从微观层面。把训练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做出明智的选择”的技巧作为评价高校德育效果的侧重点。譬如,其评估方法是看大学生是否具备决定的技巧,以及要做出明智决定所需要的知识与态度;是否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如选举、决策和社会参与等;是否培养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确定因素与内在价值的判别、对照比较的能力;是否使大学生懂得美国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等等。

事实上,由于我国高校德育评估过于倚重宏观层面,从而显现出可操作性的缺失。我们总是关注开了多少会议。写了多少总结报告,发了多少文件,有了多少书面成果,组织了多少活动等等。至于哪些教育真正取得了效果或多大效果,则通常被那些“大家一致同意”、“普遍反映良好”等评语屏蔽,弄得大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结果是评估者对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归依感缺乏有力的分析判断,对于从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难以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共识。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又过于指向微观层面,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譬如有失全面,同样存在长远的、隐性的、间接性的问题。

其实,高校德育效果的表现形态异常繁杂,它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表现为远期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从其效果的特点来看,更多的表现为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蕴。在高校德育效果评估中,近期的、显性的、直接的效果更容易为人们所关切,易于评估;而远期的、隐性的、间接的效果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难以评价。当前,各国高校德育评估已经实现了由经验主义向学理层面的转化,但抽象的评价向真正便于操作的实证主义方法的过渡仍然是中美高校共同面临的一大困境。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发展。对中美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比较与分析,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评估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我国高校德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学理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向。当代高校德育评估理论过多地遭受行为科学主义的影响和束缚,强调把价值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主张采取从经验到科学的方法,以对高校德育评估的整个现象作系统、精确、客观的描述,尤其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且,理论界又过多地彰显在评估论中对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甚至将其置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实际内容之上。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高校德育评估标准很多是很难定量的。高校德育评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实现由学理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向。因为如果坚持高校德育评估的“纯”科学倾向,最终只会取消其科学性,所以必须坚持评估的价值与事实统一,整合各种研究方法。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评估尽管没有提到“科学性”,但它已经达到科学的标准,能够以精确化、规范化的标准来衡量评估问题。

由模糊评估向精确评估演进。如上所述,我们的高校德育有显性的、近期的、直接的效果,也有隐性的、长期的、间接的效果,这就使我们现行的评估标准难以得到实施,或者有较大缺陷。譬如,我们在追踪毕业大学生社会反馈的时候,当问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和评价”、“学习态度如何”等问题时,往往会得到“表现良好”、“表现突出”等诸如此类模糊的答案,在实际操作上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在高校德育评估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取和美国相当的提问方式,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这样既增加了精确度,回答的人也不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从知识性向活动性转化。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外,更关注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极其精确地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水平加以评估。而我国高校的德育多采用书面考试去考查知识的掌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实际上德育评估离开了大学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是很难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价的。

提升大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权重。通过大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也可使得在活动中评估变得更加准确,因为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不一定了解,但同学却是一清二楚。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评价基本上以教师的评估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的渠道。但德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仅仅由老师进行评估显然是不充分的。美国评价方式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占很大比例,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立法制定国家标准。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估的时候,标准并不是直接统一的,更多时候只是根据指导思想,临时制定一份评估标准,或者说评估体系。这就可能导致在不同时间进行的评估,对不同学校进行的评估,在评估细则方面会有一定的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向美国学习,制定一份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评估标准,这样我们在实践上就可以有法可依。

总之,我国高校德育的存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其任务也应发生相应改变;而随着任务的改变,我们的评估标准更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美国高校的公民教育确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以此来充实中国高校德育未来的评估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克毅,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98.

[2]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标准的逻辑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9):24.

[3]谢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要求和标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0):250.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马文琴NAEP美国公民教育进步评估[J].外国教育研究,2008,(6):55.

[6]韩迎春,伦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回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221.

作者:韩迎春

第二篇: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初探

关键词: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中医英语是中医国际化的基础性工具。为促进中医走向世界,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目前普遍开设中医英语(或中医双语)课程,并着力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使用高质量的中医英语教材,而如何编写和选用中医英语教材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基于已有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医英语教学的特点,拟定出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尝试对现有中医英语教材进行评估,以期为中医英语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提供参考。

1 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现状

教材评估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大批针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Seaton[1]主张根据教学大纲或评估一览表对教材进行对照评估;McDonough等[2]提出外部评估(总体判断)、内部评估(逐项检查)及综合评估;Sheldon[3]建议采用整体印象评价和定性评价。Cunningsworth[4]则提出整体评价与深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建议分3个步骤进行,即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总之,上述评估标准都涉及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法、教师参考书等,并且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和教师等要素。

在外语教材评估领域,目前广为使用的是Hutchinson等[5]提出的对照评估法。首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的使用目的以及对各个层面的特点要求,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然后根据该清单来对照评价被评估教材。具体做法是对教材的每一方面进行打分,然后以总分确定被评教材的价值。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评估和编写外语教材提出了指导性原则[6-7],还有研究者综合运用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评估[8-9]。

总之,国内外研究者在评估外语教材时尽管实施步骤不尽相同,但在方法上多数采用的是Hutchinson等[5]提出的对照分析法。在评估内容上,一般都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性,重视选材、教学方法、技能培训、练习设计及语言使用。这些研究为后来的教材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中医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而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定出适用于中医英语教材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2 关于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

2.1 中医英语教学的专业特性

根据现行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医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的能力,具体是指综合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进行有关中医内容的研究及对外交际活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具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的英语水平,并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其专业特性。首先,中医英语教学立足于中医专业知识,以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学术观念,因此,不能盲目使用没有专业人士审核的教材。其次,中医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门治病救人的科学,中医英语教学不仅要立足中医文化的传播,更要着眼于介绍中医现代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成果,所以,中医英语教材的内容覆盖面要广,并按照中医学科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地编排。此外,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疾病、治疗原则等认识与西医多有不同,其术语表达也有与自身语言、文化传播相对应的特点,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训练也是教材编写的重点。

2.2 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

根据中医英语教学目标及其内容的专业特性,笔者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学习任务编写、翻译技能培训及使用者(教师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提出以下评估中医英语教材的7项标准。

2.2.1 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有学者指出,仅仅具有材料真实性的教材是不够的,只有符合学习者心理真实、学习水平(如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真实和交际功能真实的教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教材[10]。因此,中医英语教材既要保证所选内容的真实性,又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中医知识水平,以确保教材的实用性。

2.2.2 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英语语言知识具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英语语言知识的累积是学好中医英语的基石。完成大学英语四级学习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方面仍有待加强,所以,中医英语教材应以中医学科知识为核心,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等内容为依托,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将中医基础学科所涉及的主要英语术语、习语和句型等在内容中体现出来。

2.2.3 教学内容编排的循序渐进 教材的编写在专业内容程度上应逐步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医英语教材不是普通英汉对照读物,而是培养中医外向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内容上应由基础理论着手,渐入各科。

2.2.4 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 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单一,学生将失去学习兴趣,其效果会大打折扣。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中医学科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既要有思考分析类任务,又要有交流表达类活动。

2.2.5 术语翻译的训练 中医英语是以将中医推向国际为目标,国际化的交流离不开翻译技能的培训。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医英语教材必须包含一定量的术语翻译的训练。

2.2.6 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背景需求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7]。因此,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专业语言水平的不同,合理设计,有的放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教材的使用者,教材编写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背景和水平,设计出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的教材。担任中医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既有英语专业,也有中医专业,因此,中医英语教材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性。

2.2.7 动态的立体化教材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理应延伸到大的交际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因而,中医英语教材也应该是多方位的,为学习者提供开放、互动、多元化的中医英语学习材料。

3 对现有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

目前,可供选择的中医英语教材很多,针对各高校的使用情况和关注度,笔者主要讨论李磊、施蕴中主编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11]和李照国、张庆荣主编的《中医英语》[12]这两套有代表性的教材,参照Hutchinson的“主观需要”与“客观对象”相对照的评估方法,对照上述7项评估标准进行简要评析。

3.1 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题材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养生、中医临床特色治疗。《中医英语》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中药、方剂、针推、典型病例分析、中医现代进展。两套教材均以中医药基础知识为核心,结合中医临床知识,对于中医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兼具真实性和实用性。《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所选课文内容有出自Manfred Pokert、Tom Williams等国外著名中医研究学者的著作,这些专著有些就是国外中医学习人员所使用的教科书,因此,国内学习者了解并阅读同样的教材,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中医交流的开展,更符合实际交际任务的需要。两套教材在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在于篇幅有限,有关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不多。

3.2 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上述两套教材文后都附有词汇及音标,关键句译文,翻译练习和扩展阅读,将中医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有机融合。《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的词汇表中将六级词汇单独标出来,也有长难句注解,有利于学生英语和中医知识的积累。《中医英语》将中医英语专业知识与听力结合,制作出临证会话MP3光盘,提高了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和中医翻译水平,也是第一本拥有听力光盘的中医英语教材。

3.3 教学内容的编排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册课文包括中医概述、阴阳、精血和体液、脏腑、中医病因、五行、辨证论治、病机、针灸、治疗原则;下册课文包括中医前景、针灸、推拿、太极拳、方剂和剂型、中药、非典和中医、疟疾和青蒿、中药的安全性、疼痛的治疗。而《中医英语》的课文内容依次为中医医学史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藏象、五脏、六腑、气血精液、气血精液关系、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脉诊、八法、中药、中医方剂、针灸、推拿、病案举例、中医现代进展。《中医英语》严格按照中医原版教材的编排顺序编写,对已有中医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是便于熟悉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第一章即是中医概述,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导入中医基础知识,先脏腑病因后五行理论,对中医初学者来说,更易于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中医的思维方式。

3.4 练习设计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课后有翻译练习、讨论、阅读理解、听力,且下册每一单元开篇的“Warm-up”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演讲,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中医英语》课后安排翻译和写作练习、阅读理解、翻译讲座、口译实践及临证会话光盘,加强了学生中医英语翻译技能的培训。可见,这两套教材在练习形式上是具有多样性的,但也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如《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可以增加MP3临证会话的内容和口译实践,《中医英语》也可以增加“Warm-up”等促进师生互动的环节,增加实践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两者都可加大术语翻译练习。

3.5 术语翻译

该两套教材均重视学生中医术语翻译的训练。《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在中医术语翻译上力求将术语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如相克的表达有“inter-restraining”和“interaction”。但由于文章多来源于国外中医研究者,某些术语表达出于欧美国家的习惯,可能会对中国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如中医中所说的“七情”被翻译为 “joy,anger,sadness, grief,pensiveness,fear and fright”,其中“sadness”和“grief”意思相似,没有把“忧”翻译出来。《中医英语》中“七情”翻译为“joy,anger,anxiety,thought,sorrow,fear, fright”,更易于理解和运用。《中医英语》教材所附的MP3光盘中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师生对话也为课堂教学可能涉及的中医口译提供了很好的操作模板。

3.6 专业背景需求

两套教材以中医药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中医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内容深度是适中的。从语言层面上讲,两套教材均符合医学英语清晰简洁的特点。《中医英语》多是中文内容的阐释,更符合英语综合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多截取国外文章,英语应用更加地道,更符合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使用。

3.7 现代化技术手段

这两套教材目前都还没有网络学习课件。《中医英语》作为第一本附光盘的中医英语教材,其多种课后练习,如阅读理解、中医知识讨论、翻译技能解读、英汉互译、口语练习和听力练习等,还可经过进一步加工,多方位地开发为互动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训。

4 小结

从上述分析和评估情况来看,《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适用于综合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医初学者,《中医英语》更适用于综合英语水平较低的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习者。但各自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翻译技能培训上可以着重强调当前国际中医热点,如针灸、中药等,以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应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此外,两者都应该进一步完善练习设计和教辅教参。

教材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笔者对中医英语教材评估这项艰巨任务的最初尝试,更有说服力的评估结果应该是来自所有中医英语教学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评判。上述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这项工作,从而共同推动中医英语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 Seaton B. A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rms and practice[M]. H.K.: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2:33-36.

[2] McDonough J, 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 Cambridge and Mass:Blackwell,1993:163-165.

[3] Sheldon L.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 ELT Journal,1988,42(4):237-246.

[4] 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Oxford:Heinemann, 1995:76-78.

[5]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4-46.

[6] 胡壮麟,陈中竺,赵扬.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 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1):17-21.

[8] 徐锦芬,肖婵.《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教学内容的评估[J].外语界, 2001(2):52-55.

[9] 黄雪英.高职英语教材的评估与选择[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79-81.

[10] 罗选民,熊俊钧,罗立胜.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材教法研究[J].外语界,2001(2):36-42.

[11] 李磊,施蕴中.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2] 李照国,张庆荣.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2-11-17)

(修回日期:2012-12-10,编辑:梅智胜)

作者:张燕 徐海女 钱敏娟

第三篇: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

【摘要】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运行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公共政策评估的核心工作则是确定评估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政策的评估标准进行深层次的研,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实现方式以及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评估标准;以人为本;实现方式

一、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主体对某一项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以及该政策解决问题实际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是公共政策运行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评估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其中,外国政策研究者们对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萨茨曼(1967):政策评估的五项标准,即工作量、绩效、绩效的充分性、效率、执行过程。杰弗里·维克斯(2004):政策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即保持动态平衡的功能;优化自我保持功能;使资源流动最大化的功能;优化功能性绩效的功能。这四种成功和失败的维度对于所有的组织机构都是共同的,而且它们是所有组织机构管理者必须认同的成功条件。邓恩(200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分为六类即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从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起步,并在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上取得一定成绩。主要有:林水波、张世贤(1999):政策评估标准由八个方面构成即投入工作量、绩效、效率、充足性、公平性、适当性、执行力、社会发展总指标。陈振明(2003):将政策评估标准归纳为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二、公共政策评估实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1)公共政策评估实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政策科学化的必要因素。“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作为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促进政策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个环节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评估实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当前我国政府处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服务型政府根本职责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实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方式探讨

1.创新传统公共政策理念。创新公共政策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首要地位。一切公共政策都必须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要破除把人作为发展手段的陈腐观念,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的义务、责任和奉献,而应该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利益和价值为中心。

2.改革公共政策运行机制。(1)正确确立公共政策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有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问题优先确定为公共政策目标,把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摆在公共政策问题的首位。(2)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体系。保证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沟通渠道的畅通,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参政权。

3.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1)确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性标准,创新公共政策理念。首要工作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公共政策的核心地位。(2)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性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为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建立一系列事实性标准。事实性标准包括绩效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3)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首先,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根据政策评估主体机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政策评估主体分为内部评估主体和外部评估主体。内部评估主体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机构中的专业评估人员。外部评估主体包括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咨询公司、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公民等等。其次,构建多渠道公众参与评估机制。评估渠道多样性是当前政策评估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确保公众参与政策评估渠道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正式评估。

参考文献

[1]维克斯.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J].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99

[4]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苏立宁,黄卉.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评估标准[J].决策咨询通讯,2008(3)

作者:李庆浩 苏建宁

上一篇:领导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