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消费观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消费主义指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有其产生和演变的内在缘由和历史脉络,它是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必须树立科学消费观,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第一篇:消费观论文范文

科学消费观与可持续消费研究

摘 要: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加强对消费的科学认识,进行可持续的科学消费。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消费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落实科学消费观,以可持续消费促进可持续生产,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学消费;消费观

文献标识码:A

1 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消费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其趋势应该表现为:人与自然协调,自然与生产和谐,生产与消费适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良性运行。这就要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而且要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消费观。科学消费观是与科学发展观想适应的适度和节约型消费观,即可持续消费观。这是因为:第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个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消费不仅是终点而且被看成是最后目的地的结束行为;第二,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真正的产品;第三,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因此,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即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促进消费,消费推动生产。

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的可以知道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之间也是辩证统一、互相制约的,当生产力比较低下时,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消费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费领域出现了,非物质的消费逐渐成为人追求的目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载体。新的消费品和劳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节约型的生产以及科学、合理、适度、节约型的消费,即可持续消费。

2 可持续消费的内在涵义

可持续消费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正式被提出的。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消费概念,指出“应当特别注意不可持续消费所产生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配合尽量降低耗损和减少污染的目标,有效使用这些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七次清洁生产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终最小化对天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利用,最小化废物与污染物的产生,从而既满足了对服务与产品的基本需求,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又不会危害后代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可持续性消费”。

2.1 消费要适度,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当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倒退、甚至崩溃。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过度消费,他们消费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盲目追求消费稀有资源消耗多,不利于环保的东西。仔细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不难发现,如:有些人不管是自己在饭店吃饭还是宴请别人,满桌的饭菜剩下许多才觉得体面;现在许多公司或住户在大白天的总会拉上窗帘却开着灯。这样做浪费很多能源和资源,而且还带来了污染,这样的消费行为现已成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对社会和人类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危害。消费的意义本来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而这样的消费行为却违反了消费的本来目的,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人们必须摒弃伴随所谓的高浪费浪潮的高消费的消费方式。树立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健康顺利发展,又不至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科学消费观,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尽力减少因消费带给环境的压力,积极主动地促进生态环境系統的良性循环,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2.2 消费要公平,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

适度消费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二方面。代内平等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力均等,要求人们放弃掠夺式消费方式、放弃高浪费消费方式、在满足本国和本地区需要的同时,都担负起限制自己不健康不合理需求,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消费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代际平等主要是指当代人必须树立给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的道德责任感。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从前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了地球,把一个完好的地球交给我们的后代,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3 消费要环保,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全面“生态化”

所谓的社会生活全面“生态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不仅是指绿色产品的消费,而且是指一切无害于或少害于环境的产品消费。例如使用太阳能代替烧煤取暖,既节约了煤炭,又避免了污染,还减少了噪音。相反,“一次性”消费的商品数量剧增,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等的消费既浪费了资源、浪费了钱财,还造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所以崇尚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们建立科学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而且使消费积极反作用于生产,促使企业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开展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保为中心的绿色经营战略,从而调整企业生产、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三者的关系,使企业生产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2.4 消费要立本,注重消费质量的提升

消费要注重以人为本,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需要不仅是生存需要,而且包括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高质量的消费实现的。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科学、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内容不健康,就有损于人的身心发展、道德情操的锤炼、人格的完善和提升,这样即使物质生产发展了也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严重失调,过分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把生活水平“等同于生活质量”,即便是精神消费有所提高,但它过分地重视娱乐性精神而忽视发展性消费;重视感官刺激,轻视精神超越。总之就是通俗甚至粗俗的娱乐性消费远远大于高雅文化消费。

3 实现可持续消费的策略和途径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克服和摒弃以往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不科学、不合理因素,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我们要研究相关的策略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在现实意义上实现可持续消费。

3.1 建设科学的消费制度

实现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理性选购,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基本前提。因此,可持续消费依赖政府,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消费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可持续消费,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引领文明消费的职能。具体措施包括: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平衡;②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扶植环保产业发展;③制定适当的税收政策,合理调控生产和消费;④加强可持续消费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3.2 引导科学的消费方式

引导消费者和约束生产者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和其他媒体来进行可持续消费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从而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我们还需要借助媒体宣传科学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谐消费、以人为本的消费的四大可持续消费原则,来培育可持续的文明消费观。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对建立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力度,旗帜鲜明的批判和纠正各种错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以形成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

3.3 要规范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与态度是个人或群体选择、购买、使用新业务、新产品以及新服务新经验满足自身愿望及需要的过程。消费者行为规范的建立便于消费者遵守和接受可持续消费观念,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可持续的消费一方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它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规范消费运行的基本准则。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具有消费水平适度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注重节约资源等基本特征。倡导可持续的文明的消费方式,就是既要发挥消费者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又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

3.4 要树立科学的消费模式

现有的消费价值观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物质化了,传统的发展观的错误就是强调发展速度越快越好,这就相应地创造出奢侈型消费的增长模式。可持续消费观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部分,是它的派生物,并对整个发展模式的实施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生产环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生活消费领域,坚决摒弃发达国家奢侈型的消费,坚决反对建立“高消费、高污染、破坏性消费、透支性消费”的消费模式,走可持續消费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消费习惯入手,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消费方式,确保可持续消费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3.5 加快研究和开发可持续性的消费产品

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同产品模式紧密相关,只有形成可持续产品的生产市场,才能引导可持续消费,“可持续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有利于环境、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消费产品,它强调在产品设计前和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从而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的消费目的能在产品设计中得到合理调适。可持续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号召人们从合理的需求出发,摒弃以高消费为生活追求的消费观,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3.6 建立可持续消费综合评价标准,激励和促进可持续消费

评价是选优和决策的基础,往往带有多目标性、多指标性。指标的确立主要是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可持续消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几个方面来构建,有利于监督和推进可持续消费的有效实施和快速发展。

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转变消费模式,走可持续消费道路。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而且必须自我节制,从政府来讲,要使国家政策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可持续消费;从企业来看,应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责任感的指导下生产,而非简单、盲目地追求利润;从消费者来讲,要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在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追求创新、进步、才能早日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促进可持续生产,并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可持续消费[R].产业与环境,2003,(3):11.

[3]于亚文.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经济增长观和消费观[J].社会科学家,2005,(5):151-153.

[4]景侠,刘晓娜.实现我国可持续消费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学报,2007,(1):26-28.

[5]郭世昌.科学消费观应成为科学发展观之重点[J].中国经贸导刊,2005,(18):9-10.

作者:吕永超 孙国志

第二篇:超越消费主义,树立科学消费观

【摘要】消费主义指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有其产生和演变的内在缘由和历史脉络,它是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必须树立科学消费观,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消费主义 批判 超越 科学消费观

近期,據一家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额为7700亿人民币。中国消费者是世界奢侈品的最大购买群体,全球奢侈品消费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无独有偶,近年来有关大学生通过一些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裸贷”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种种消费乱象及伴随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消费主义的大讨论。因此,厘清消费主义的演变脉络,洞悉其本质特征,揭示其负面影响,树立科学消费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消费主义的产生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消费主义源于西方,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正常消费活动有本质区别,是指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产生来看,消费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享乐主义和资本逻辑共同孕育的结果。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新教伦理譬如禁欲主义为其提供了节制、勤劳等精神条件。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以及社会世俗化运动的蔓延,这种“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①在神圣与世俗、节制与享乐的斗争中,后者逐渐占据上风,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由新教伦理转向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服从于资本无限增殖的欲望,为实现资本无限增殖的目的,必须不断扩大生产,无限扩大消费。在享乐主义和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消费主义应运而生。

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消费主义的产生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世纪末建基于工业革命的成果,社会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消费主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上层社会萌芽。第二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一是新技术革命尤其是“福特主义”产生,装配线流水作业等新的生产方式扩大了生产各种商品包括汽车等“昂贵物品”的能力;二是分期付款等技术手段和消费方式的改进,使消费主义在美国得以从上层阶级下移至社会大众,大众化意义上的消费主义产生。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振兴,消费主义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扩展蔓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潮流。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蔓延至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席卷全球的强大力量。

对中国而言,消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除了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消费主义外部影响外,还有其内在的经济文化土壤。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使资本的力量得到充分释放,商品种类极大丰裕,这为消费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其次,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为消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最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转型和失范是消费主义产生的心理基础。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儒家传统价值断裂,西风欧雨带来的世俗化和物欲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传统的超越性精神价值体系坍塌,价值转型期一些人价值失范,丧失了超越意义上的精神关照和引导,变为“没有灵魂的物欲主义”躯壳。

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是一种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在我国社会不断蔓延。时至今日,各种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群体的炫富性奢侈消费,甚至裸贷等畸形消费行为层出不穷,引发争议。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揭示消费主义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

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是一种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首先,消费主义从属于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内在要求。“工业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②在资本逻辑居于统摄地位的社会,资本增殖的本质欲求往往被包装成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掩盖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消费主义的异化特征。

其次,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欲望的无限满足。在马尔库塞看来,消费主义追求的消费,并非人生存和发展的“真实需求”(needs),而是被商业广告等大众传媒文化刺激起来的“虚假需求”(wants)。消费主义的消费目的已超出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具有符号象征意义。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传统社会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商品的物质性即使用价值,而当代社会人们关注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得一种虚假的身份认同,通过消费展现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此外,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资产阶级并不满足于消费主义在本国的成功,而是积极推动它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它不仅掩盖自己的资本逐利属性,而且将自身美化为代表人类幸福和自由的普世价值。于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只想效仿他们眼中的美国式的生活——即美国的繁荣制度——再在产品结构上根据当地情况作一些调整”。③可以说,消费主义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将资本的全球扩张合理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自由选择。

消费主义的本质属性,使得消费主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消费主义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隐蔽性,极易成为摧毁广大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深刻把握消费主义的本质特征,清醒认识消费主义的各种表现和社会危害。

第一,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消费主义片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加剧生态危机。消费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而自然则是被动的客体对象。生态马克思主义指出,消费主义“体现出一种逻辑,即认可其自身的无限扩张和对其环境的无限剥削”。 ④消费主义必然造成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进而引发生态危机。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度,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高度警醒消费主义可能导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第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消费主义破坏社会关系,加剧社会危机。消费主义所具有的符号象征特性,再加上一些人过于注重“面子”的心理,会引发人们的攀比、炫耀性消费。消费主义所具有的炫耀性特征,容易放大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仇富心理,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和分配领域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消费主义往往滋生于非个人收入领域的职位消费和集团性消费。职位消费是位置(往往是权力)与消费的结合,占据重要职位的人以权力交换各种消费;集团性消费则是假单位甚至政府之名行个人消费之实。职位消费和集团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是消费主义乱象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高消费盛行的原因之一。值得警惕的是,职位消费和集团性消费往往都是交换性消费,这种消费不仅提升社会交换成本,还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现象。此外,职位消费和集团性消费的盛行,还容易带坏党风民风,加剧干群对立,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耗散执政合法性资源。

第三,消费主义违背人的本质,妨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带来的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消费主义把对物的无限占有和消费作为人的本质诉求,使人沉溺于物质享受,丧失自由性和超越性。必须承认,物质的极大丰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但是,消费主义的异化消费中,物的最大化占有凌驾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上,人的本质实现被贬低到了动物的层次。当然,消费主义的迷惑性在于,其否认自己满足的仅仅是动物层次的本能需求。相反,它会利用广告等大众文化传媒将这些商品包装成超乎其使用价值的象征意义符号。如今,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商业广告,譬如,超大克拉的钻石承载“永恒的爱”,私人游艇的“海天盛筵”代表“罗曼蒂克”的优雅格调。凡此种种,皆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在物欲的狂欢中,人们离自己的本质渐行渐远。

超越消费主义,鼓励合理消费

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并不是号召抵制消费,相反,应该提倡、鼓励合理消费。我们既要反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下的“过度消费”,也要反对传统社会因过于节俭而引起的“消费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鼓励合理消费,必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包含如下三大原则: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原则。在当代中国,绿色消费原则与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通,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在发展方式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模式。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模式。

第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义消费原则。根据罗尔斯和罗默等人的理论,正义包含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两个维度。相应地,正义消费原则也包含这两个维度。消费的代内正义原则,强调消费行为在同代人之间的社会公平和公正。表面上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是一种高度自由的个体行为。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极其有限。每个社会成员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消费,超越这个范围,就是对他人生存发展权利的剥夺,就会损害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消费的代际正义原则,主要指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利益,这主要表现为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等)的合理使用和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留给后人的社会资源(显性的物质资源和隐形的知识资源等)的总量是增加的。但是,自然环境资源的代际传承却是递减的。代际正义原则要求我们不仅把社会资源而且更要把一个完整健康的自然资源系统留给后代,我们孩提时代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等美好自然风景不能只出现在我们孩子的书本和想象中。

第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审美消费原则。真正符合人性的消费,必须符合审美原则。这种审美原则要求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努力实现对虚假符号消费的超越,克服消费异化对人性的奴役,提倡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协调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弗洛姆所言,我们作为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活动应该包含了“我们的感觉 、身体需要和审美趣味”,“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创造性的体验”。⑤

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树立科学消费观,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首先,限制资本的活动范围,防止市场经济的“溢出”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资本逻辑存在,但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建构,有效制约资本的逐利本性,根本解决由此导致的生产过剩和过度消费问题。其次,确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超越消费主义,必须以公正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为前提。中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使资本逻辑难以成为社会的总体性统摄力量,这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优势,也是确保消费主义无法在中国普遍蔓延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最后,还要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对资本的逐利本性有清醒认识,要科学制定法律法规,约束资本力量,避免消费异化。另一方面,党风政风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风正则社风淳,政风好则民心顺。党和政府要对职位消费和集团消费等腐败行为重拳出击,通过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举措,重塑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引领全社会超越消费主义,树立科学消费观。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美]比爾·麦吉本等:《消费的欲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④[美]福斯特:《生态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⑤[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作者:刘军

第三篇:高职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有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现象。因此,高职教师要加强学生消费观的引导,要让学生体会花自己赚来的钱的喜悦;要教育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消费观培养;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财;在校园营造平等的消费环境;教师要言传身教;树立合理消费典型;关怀特殊贫困生等。

关键词:高职学生;消费观;消费环境;消费公平

前言

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目标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诸因素总的态度和基本观点。消费观念作为构成物品的选择和决定的主观形态,是个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消费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状况、个体品味和人文精神。为了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消费教育也应当占一定比例,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专科)共有1418所,在校生约591万人,在校生基本是95后。由于95后高职学生这个群体身处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日常消费活动所反映的消费观非常值得研究。同时专门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消费观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文献分析,此类研究以研究生的论文为主,极少有国内知名学者专门进行此类研究。通过研究这些学生群体的消费,可从消费观念角度了解这个时代的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从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科学方法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分为校园内消费和校园外消费,其在学校内部消费也分为两大类,基本生活消费(包括就餐、通讯、洗浴、超市、校内交通、水电费等)、缴费(主要是考试费用、培训费用和其他一些学校临时缴费项目)。随着校园一卡通工程的普及,高职学生在校内的所有消费情况都必须使用一卡通来完成,这样每天就会由一卡通产生大量的消费信息,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其中校内基本生活费可通过一卡通系统全部能够掌握,缴费这一块由于是集体行为,不作为研究的对象。校园外消费(主要是旅游、在外就餐、网络购物)这一块只能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校园外消费主要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完成,通过愿意提供微信和支付宝账单的同学进行统计,虽然数据存在一定的失真,但基本是可信和比较完整的。

(一)学生校内消费调查

经过统计,学生主要在校内消费费用大部分在500—1000元之间,更多是在800—1000元,500元以下的主要是贫困生,1000元以上的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调查发现男女生总体消费水平无明显差异(男生餐饮消费高于女生,女生生活用品消费高于男生),经统计还发现,校内基本生活消费除部分贫困生外,大家的差别不大,原因是所调查的学校相对消费环境比较公平,没有高档消费场所,超市也不经营高档消费品,消费相对高的学生主要是高在经常购买水果和零食、乘坐校内交通。这也一定程度反应了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注重生活品质和生活舒适度的。

经过统计,被调查学生全部使用智能手机,通过对学生预留电话进行统计,目前64%的学生使用移动公司服务,36%的学生使用电信公司的服务(由于统计学校目前只和移动和电信签订了网络服务协议,所以联通公司无人使用)。目前校园套餐非常便宜,几乎所有学生的网络费加电话费都不超过100元。91%的学生不超过50元。32%拥有笔记本电脑,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是家在城市的学生全部拥有,家在农村的学生低一些,只有44%。其中高达90%以上的被调查学生的网络流量主要用于聊天、看视频、玩游戏、购物,只有不到10%的学生的网络流量主要用来学习和查找资料。这说明,在校学生主要是使用网络丰富业余生活,真正利用上网来摄取、补充知识的比例不高。通过网络流量技术手段分析发现,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成为主流,达到96%,通过电脑上网比较少,而且多用来打游戏、准备考试和写论文。其中24.4%的学生使用苹果手机上网,16.5%用华为手机上网,其余用其他品牌的国产手机。这说明还是有比较多的学生使用的是高档手机,经对比调查,这部分使用高档手机的同学大多比他们的父母使用的手机要好,而且还经常换新手机,这说明部分学生在使用手机方面不太理性,盲目追求最新的高端品牌,感觉有面子,很新潮。

(二)学生校外消费调查统计

学生校外消费主要通过辅导员向部分班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11份,全部回收,全部有效。

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网络购物消费额主要集中在100元到300元之间,说明学生网购非常活跃,学生主要网购的物品大多是食品(主要用来改善伙食和休闲零食)、书籍(大都是职业技能方面、漫画类)、部分生活用品及电子产品(属于消费额比较高的一类学生)。学生在旅游方面多是到同学家附近,住同学朋友家,总体花费不算太多,少数家庭条件好的经常旅游,甚至出国旅游。外出就餐消费这一方面比较集中在300—500元,主要是用于同学聚会和改换口味。这方面的消费并不離谱。着装这一块,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父母帮着买,学生直接自己出钱买的不多,这类消费多为了表现或者意外情况临时救急。娱乐活动方面学生主要是去看电影、唱卡拉OK、充值视频会员、充值游戏币等,主要消费额集中在100—300元之间,总体还算合理,只是少数学生在游戏上投入比较多,甚至有个别学生花较多的钱用于网络打赏,这非常不理智。

(三)学生负债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剔除贫困生外有6%的学生有负债消费的情况,极少数学生基本上每个月都借钱(包括向同学朋友借、使用花呗借呗等),父母生活费打来后还钱,但很快又没钱要借钱,处于恶性循环,有用多张信用卡循环透支的情况,甚至有借用校园贷被逼债的情况(被调查学校尚无所谓裸贷的情况),最终这些借债都在无法继续后被迫让父母买单。

二、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的引导措施

通过前期统计发现,当代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大部分比较理性和适当,对待自己的消费状况比较满意,但是消费行为中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问题等依然存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消费方面除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外还应当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

(一)让学生体会花自己赚来的钱的喜悦和满足

除了少数贫困生外,现在的学生的生活费都来源于家庭的供给,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从来没吃过苦,对钱没有相应的概念,反正没钱用了就向家长要,或者向别人借,他们只知道钱来得很容易,而学校和老师除了让少数贫困生勤工俭学外还应当为其他学生提供通过劳动取得报酬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靠劳动获得报酬,让他们体会赚钱是如何不易,只有当他们切身体会到了,才会懂得父母的不容易,知道不应当乱花钱。建议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

1.创造更多地获得合法收入的机会

学校和老师应当广泛联系各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勤工俭学的机会,不仅要让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实习,而且要创造条件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够参加进来,多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并取得合法报酬。

2.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开始自主创业,但这需要引导和关怀,因为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创业除了搞餐饮业和网络营销外很少有成功的,要培养高科技的创业,老师要带领学生搞发明创造并申请专利,利用专利进行创业(江苏省各地方政府目前对大专以上学生专利创业给予比较大的支持和资助)。

3.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得收入

通过调查发现,新媒体的兴起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网上赚钱的机会,常见的有充当网络水军、游戏代打,自媒体发布,网络直播等,而当代的大学生也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部分大学生也开始了自己的网络赚钱。经统计,6%的学生当过网络水军,12%的学生当过游戏代打,8%的学生通过制作自媒体赚钱,2%的学生当了网络主播。网络水军和游戏代打收入不高,一般几百块一个月,相对来说收入高的是自媒体这一块,部分学生月收入过万,网络主播的收入不确定,学生不太愿意透露,但是通过网络平台的调查,主播月收入从几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有,所以对现在大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

(二)消费教育要先教育家长

学生的消费费用主要来自于家长资助,除贫困生外,基本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在1200—2000元之间,相差不大(但学生自由支配的费用相差比较大,主要是过年过节给的红包各家庭相差比较大)。家庭是学生消费观的养成的关键,高校平时的教育多关注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家庭,而高校思政老师要突破原有的习惯,努力学会思想工作要从学生家长这里做起,要联系有不合理消费行为的学生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共同发挥作用,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引导学生学会理财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理财能力比较差,甚至没有理财能力,大部分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要通过培训教会学生使用电子记账软件,养成储蓄和记账的习惯,开设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各种让钱保值和升值的方法和途徑,当然也要把风险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学会更理性地处理自己的可支配资金而不是用于浪费。

(四)在校园内营造平等的消费环境

在这一点上,调查涉及的几家高职学校做得相对不错,学校内部并无差异化比较明显的消费场所,比如咖啡厅、西餐厅等(这点可能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学校有这样的场所更有文化气氛,但高职学校有别于那些双一流高校,学生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校园文化可能更要接近于国情而不是国外高校)平等的消费环境我们认为更适合高职院校。

(五)教师要言传身教

做为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平时有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抵触情绪,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要做学生的导师,让学生在离开家庭来到学校生活也能得到悉心关怀,以教师为榜样和目标,逐步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

(六)树立合理消费的典型

要在学生当中发现消费观正确,消费行为合理的典型,把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做法向其他学生宣传,搞各种小活动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比如搞城市求生、生活大比拼等),争取做到以点带面,以一小部分学生带动广大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七)对于贫困生要给予特殊关怀

贫困生群体在学生中是少数,但属于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自卑,甚至少数人有仇富心理,对待他们要用特殊的方法,要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提高生活的信心,茁壮成长(对于贫困生的关怀是另一个重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不做重点阐述)。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消费,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人自身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和合理消费的意识,要向大学生普及消费理财的基础知识、营造自身消费的合理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多渠道规范强化大学生的合理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烦.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3).

[2]吕国辉,高鑫.浅谈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的价值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9(24).

[3]马石迎,张伟.大学生消费状况与理财能力分析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6).

[4]范政,王淑合.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2).

[5]吴嘉嘉,陈阳,许文炳.关于大学生日常合理消费的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

作者简介:王沂(197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作者:王沂

上一篇:评估标准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生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