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024-04-29

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精选8篇)

篇1: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创造力

摘要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坏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创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营造环境; 培养; 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达到能够表达和创造音乐美感的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教师有意识运用教育创新理论,从小培养、激发、鼓励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挖掘学生潜力,就能培养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我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教学观念不变,即使教材换了又换,也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机械地重复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就意味着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我们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有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指出“教学生任

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柜,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这固话说得多好啊!我们不可以把小学音乐课看作就是“唱歌课”,更不能成为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照的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当然,转变教学观念,不等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要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必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法,把枯燥与创新形成对比,彰显魅力。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较好他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是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总结了一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二)积极动脑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

音乐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讨。改变过去“你听我说”“你问我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医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跟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作不同的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简单歌词故事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科学之一。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认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创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五)自制简单的小乐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表现风声、雨声、小鸟的叫声等等,提高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再根据歌曲的情趣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

三、目标与假设

(一)探索和研究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

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二)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的变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六、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小学生对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通过尝试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

古希腊学家苏拉底观察到,人是靠接触自然和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获得概念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问题式“教学方式的精神,认为人可以在别人的诱导下,发现自我纠正,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是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在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情景是音乐教学感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自觉运用教学中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述生动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图画、音响创设情境,甚至于用实打实的场景模仿等

4、体验式教学

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多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起,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也许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恐怕很少会忘记,甚至还会记忆深刻,这就是体验式的特点与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很好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巧•开拓„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搭设创新的支点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信息,借助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1)鼓励想象、萌发创新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萌发创新灵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在创作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饿哦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

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赏音乐想象音乐中塑造的形象,让音乐形象在脑中再造,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尝试教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即先练一练。这是一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发现式教学,这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攻性地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增长智慧。尝试教师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看的时间、想的时间、说的机会、练的空间,正由于尝试教学法的“给”,学生就有条件、时间、机会、空间去探索难点、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回顾过去,学生听到“试唱”就唉声叹气,因为我总是说音没唱准,节奏不对,声音像“没涨整齐的稻草”。现在,我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借助琴声自学,有的相互倾听,效果确实比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识谱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级《过新年》的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过新年”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乐器和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了过年大联欢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对

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过年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次,我又带了许多红绸和乐器,使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然后,我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在这节课中我把享受音乐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想象和创新能力。我也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动作,即面向到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中通过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带、帮、学的合作交流,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使其他的学生有了参与和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孩子自己创编了热闹的节奏;有的孩子创编了舞蹈;有的孩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学起了鞭炮声;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了包饺子。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我非常感动。这样孩子们在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中过了个热闹的新年大联欢。另外,我们还通过在学校中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部分特长生有进一步表现的空间,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创新。

2、体会创新的趣点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进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音乐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三)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能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活动内容的创新

游戏、比赛创新: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有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比赛内容,自己组织实施。动作编排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作,进行简单的唱游活动。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过程组织的创新: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可以是全班。让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分组,唱、说、演等,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地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音乐器材运用的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如,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我让学生自己用易拉罐装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双响筒用,用小铃铛串起做串铃用等,学生在听音乐时,用这些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学生兴趣很高,理解音乐的效果很明显。

(四)展现个性,创新中培养音乐能力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

跃欲试,迫不及待得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学生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表现加点花样,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增强创新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创设“练习”情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气氛

舒曼曾经说过:“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见,想象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怎么理解、怎样处理,学生往往是看老师的脸色,揣摩老师的心思,生怕答错。即使有个别别出心裁的,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装装样子而已。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语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如教师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在教学歌曲《堆雪人》时,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带着学生做跺脚取暖的游戏,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冰封雪冻的下雪天,当歌曲并主动参与舞蹈的创编,争着抢着创作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创设最佳情境,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使音乐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日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6655|”。“一闪一闪亮晶晶”,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可爱的儿歌,说明作曲者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3、及时给与奖励,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采用鼓励教学法,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我们经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中经常落队的学生,只要他们一有闪光点,我们就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表情的显露,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大方、独立表现歌舞和音乐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通过各种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4、适时加以评价,肯定自主创新的成果

创新成果的产生即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结晶和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小发明、小制作。鉴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星星点点的创新成果,比如一个自创的小动作、自编的舞蹈虽简单至极,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极力表扬。在肯定中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自主创新,学生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5、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

[2]吴跃跃 《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3]王安国 《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4]郭声健 《音乐教育论》 [5]管建华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篇2: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儿童教育;创造性思维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变革。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村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素质培养。小学的体育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特性,但是只要学校与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孜孜不倦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听取。而这样的方式就严重禁锢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并且整个过程中的氛围紧绷,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能听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应当改变以往的严肃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玩好闹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还是孩子,自律能力或者是对自己思想以及行动的约束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并且学生能在如此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对其成长也是有利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很新颖,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更强的综合性专业素质。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信心来完成教学任务,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无论多么荒谬,都应该耐心进行解答。将教学任务,教学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提问,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的时期,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变化。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期望。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有思考问题的思想,更应当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2.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先进的思想贯彻其中,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与环境下能够充分地学习体育,了解这门课程,更能使小学的体育教学这项艺术更适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体育,愿意投入巨大的热情学习这门课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人认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的学习都应按照教师安排的发展脉络。其实不然,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虽然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有关系,但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在在陶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好示范作用,为学生做好标准动作的示范,使学生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健康的开始。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对动作、规范等进行学习,还应当了解体育运用的发展史,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今的体育事业,综合以往的经验或者是看到以往的不足,能够更加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事业的某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提升。不仅如此,还应当对其他相关的学科或者是专业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体育学习更加全面,游刃有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的体育作业。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拓展知识面,更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技术以及思维形式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时代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大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时课程的发展更加顺应潮流,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它更加具有实用性。首先,应当使体育课程更加开放。这并不单指在一般的体育动作上更加开阔,也表明在思想上更加开阔。要不断吸收外来的与体育相关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新颖且实用的外来思想贯穿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要将眼光单单放在体育课程上,还要对其他小学的课程进行观察分析。虽然体育课程与其他的小学课程存在很多的不同点,但是应当吸取其他课程优秀的,先进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思维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地审视。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抛弃原有的固化的思想,开放心态,开拓视野,通过日常的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与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应当使陶艺工作更加具有包容性,更符合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也拥有更多的毅力来面对以后课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使他们学到许多专业知识,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体育锻炼。

4.结语

篇3: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创造思维概述

创造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是人们在思考问题集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为一体的思考能力, 即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以创造思维为中心。有了积极向上的创新思维就能很从容的面对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对自如, 非常巧妙的结合已有的知识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 就需要老师在课上课下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强化他们对于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认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敢于挑战各种困难, 如果结合老师的启发就能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无论从哪方面来看, 加强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创造力的培养

数学这门学科, 有的人觉得太抽象, 逻辑性太强自己根本就学不会, 然而有的人学喜欢去专研, 去思考, 不怕被问题难倒迎难而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严谨的数学思维。著名数学家陈景瑞就是遇到数学问题不去躲避, 其他学科考几分他都不在乎, 只要数学成绩能考很好的分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就要从老师的角度多方面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遇到有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多角度的解决问题, 可以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

1. 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于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法, 二年级刚开始就要学的就是乘除法, 那就可以在课前花几分钟和孩子们做游戏。例如, 大家知道老师的袋子里有两颗糖, 班长的袋子里也有两颗糖, 那老师和班长的袋子里一共有多少糖呢?这个问题简单大多数的同学都能答上来, 要是接着问, 班上有15个同学袋子里都有两颗糖, 那总的有多少颗糖呢?这时, 孩子们就要想很久了, 当孩子们算了很久后, 也许有的孩子算的是焦头烂还没算出来, 老师就可以问问孩子们是30吗?也许有的孩子会很高兴的回答“是”, 有的孩子很痛苦的望着老师, 如果这时老师说全班40个同学都有2颗糖, 那一共有多少呢?老师可以一下就说出80颗, 孩子们肯定很好奇老师怎么一下就能算出来, 接着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了。

2. 把握学生的好奇心, 用猜想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上小学好奇心挺大的, 无论给他说个什么他都想知道的一清二楚, 在数学课堂上想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就可以很好地的运用这一点。例如:在讲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 先讲一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两条平行线的内错角、同位角、对顶角的方式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那要是四边形, 他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孩子们好好地想一想, 可以提示他们用刚才老师讲的方法也可以证明出, 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为180度, 这样孩子们就能和轻易的求出来。要是再接着问, 五边形、六边形……可能好多孩子就会反感了, 这时老师不防直接引出公式, 再讲解证明, 孩子们能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对于该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3. 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现实生活好多地方都能用到数学, 学过数学或没有学数学的或多或少都能用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去超市买点东西都可能用到数学的计算。下面可以用实际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某人买了10只小鸡想把他们圈在家里喂养, 既想给小鸡们更多的活动空间又想节约材料, 如果你是这个主人会怎么计算呢?相信好多同学都会积极开动脑筋, 不过能计算出来的就很少了, 当然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老师耐心讲解, 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很认真的学习接下来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及周长公式, 讲完要学习的新知识后再让同学们运用新知识结合旧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信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 教师还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及时给予鼓励, 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也要及时给予鼓励, 相信他们通过思考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于此同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该年龄阶段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积极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并注重将相应的数学知识引入到活动当中, 引导学生通过对活动的积极参与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总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 应该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 以在满足新形势下教学需求的同时, 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行, 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实际出发, 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浅要探讨。

篇4: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作为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是对人类进行的审美、情感意识的培养,满足人类内心最敏锐、最细微的情感变化,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因为自身的艺术特性而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且这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创造力的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灵活性(改变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流畅性(联系性)和独创性(具有突破常规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三个最重要特征。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应具备四点特质:(1)开放性:对一切所见、所闻、所思和自身内心的情感的接受能力;(2)独立性:挣脱社会压力和质疑假设的能力;(3)灵活性:乐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和容忍内部矛盾而保留最终判断的能力;(4)有序性:在体验中找出次序的能力。

二、音乐自身所体现的创造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本身就是想象与创造的过程。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充满创造力、幻想性构思后的结晶。人们利用声音描绘自然万物,利用声音传递情感,之后还创造出乐器丰富我们的音响世界。从西方音乐诞生开始时的单音音乐,到巴洛克时期高超的复调对位;从拉索的经文歌,到维瓦尔第的大协奏曲,再到莫扎特的协奏曲,作曲家们发挥着无穷尽的创造力来满足他们对声音的想象。从古典主义遵循严格的创作技术,到浪漫主义注重音乐情感的抒发,再到印象派、先锋派完全的个性宣泄,作曲家们都在追求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维。就此,我们发现,每种音乐体裁的诞生,每个时期音乐的更替,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都是创造力本身,它推动着音乐一代一代的发展、延续、革新,使其富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第一,知识与信息的积累与内部消化;第二,在内部消化整合的过程中,自我运用发散性思维有针对性地思考;第三,领悟出崭新的思想与观念;第四,根据自我的愿望,产生实际的实体。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尤为重要的,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意识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阶段。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3P+1A的教学原则。3P:prepare(准备)—present(呈现)—practice(实践);1A:application(应用)。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准备阶段就是建立基础的阶段,我们教授学生大量的歌曲、童谣,在这样感性积累一定时间后,就是呈现阶段。呈现就是让学生明确知道所唱、所读的是什么。明确知道它的音乐语言。这个过程是迅速的,不要让学生产生任何障碍感。因为我们有前期的准备工作,此刻就好像把一个一直蒙着薄纱的事物快速地揭开它,让学生看到它的真实面貌。之后的实践与应用,乍一看可能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应用就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可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熟悉、巩固已学的内容,应用是让学生在不断熟练、内化后再用自我思维表述出来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前三个阶段的延伸和再发展。

德国教育学家奥尔夫认为即兴创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种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而只是刻意地学习一切人类理性知识的结晶,去锻炼自己的技能。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即兴式练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自我发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最初的教学中,我们会采用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让学生实际应用。例如:在学生已知的某些音和节奏的情况下,我们让学生在小打击乐器上自由组织音符,奏出一段旋律,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片段之后,我们会让他们齐奏一首他们已知的乐曲,告诉他们这是第一段,当看到教师表示停止的手势时,只听其中一位被教师指派的学生奏出自己刚才创作的片段,之后大家再齐奏开始的乐曲。这个音乐活动,就是把学生创造性的努力放入了高度的结构组织之中的例子。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曲结构的整体意识,体验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对音乐进行合理的想象,也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欣赏教学中,这样的方式方法运用得比较多。对于经典音乐,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掌握,知道其曲式、结构等。音乐的体验实际上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幻想,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创造力也就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音乐时,就要重点强调倾听的重要性,而小一些的学生,他们并不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整部音乐。这时,想象力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学生可以把其接收到的音响转化成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想象。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这套乐曲作为儿童音乐欣赏的启蒙是最为合适的。因为作曲家用音符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动物的特点与形态。如《袋鼠》,作曲家是运用了一连串的跳音来模仿这种动物的运动状态。《野驴》则是一连串快速音的进行。《大象》则是运用乐器的低音区,描写它沉重的步伐,等等。所有这些音乐元素,都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同时伴随着想象,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把脑中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在上述的通过音乐走向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性如下:

第一,在音乐参与性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建构自己的音乐理念。尝试创造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表达自我的过程。

第二,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将已学知识实际应用起来。这种亲身体验比被动地说教显得更意味深长。

第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在学生创作音乐时,要考虑什么样的声音可以最佳地表达自身的意图,并且使其专注于声音以及声音的组织方式中。

篇5:在美术教学中如何的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抑制了。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力 培养

当历史的钟摆走进21世纪,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已势在必行,那种老式的美术教学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作为一中学美术教师,也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下面就从以下几点来谈谈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创造力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学习与生活脱离,课堂活动方式缺乏等问题频频出现。以及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而学生认为的“兴趣”则是美术课上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例如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教学思路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形式等等;同时要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于自己实践的作品和能够读懂的作品,会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敢地拿起画笔,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模仿自己所感兴趣的风格进行创作,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全部技能表达自己的美感,表现自己的作品的独到之处。作品完成后最好进行讲评,使他们觉得有成就感,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

⑴、给学生树立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做到难易适中。夸美纽斯强调:“不应该把学生还不能接受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当学生开始临摹写实时,一旦无法达到,很容易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懂得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诱导。⑵、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肯定,能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对待下一次的作业。

二、因材施教,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分为一般、较好和较差三个层次,当然,教学内容要求的制定,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层次的学生。但这种教学要求对较好和较差的学生而言,好的觉得简单,差的觉得难。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面向全面,以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多元化的要求尽情表现自我。

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例如:在“清晨”一课中制作泥塑时,对于那些造型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一般稍加指导便能较好的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降低难度,在创作前可以让大家谈谈清晨中人们的动作,对人们的动态的认识及模仿示范,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教师指出在练习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些特征,可以进行新颖、独特的想象,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行了。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技能训练的指导性教学模式,转为主观情感表达的表现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认识对象、表现对象,在表现中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这样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这种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将与意志相关联的指导性目标和与情感相关联的表现性目标交替地安排,也形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孤立地强调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哪类学生我们都应该保护其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应对他们多鼓励表扬,即使学生的作业是乱七八糟,也要找出他的闪光点。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像与不像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美术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原则

三、扩大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1、广泛接触各种美术作品形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接触美术作品形式单一,除了课本上的插图,他们没有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去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据说在英国,教师就常带领学生们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而且英国的这些场所是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在国内这不大可能,特别是在农村。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比如欣赏罗马雕刻,感受那种不加任何美化、强调、概括的自然主义的逼真;非洲的图腾柱,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从野兽主义到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画面色彩丰富、清晰,优美的音乐,再加上动画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从而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启发创造。

2、在写生中培养创造思维,丰富的想象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不但少有机会接触各种美术作品形式,连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不多,钢筋混凝土也逐渐改变了世界。我们的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孩子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一点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引发出孩子们的无穷遐想,会使他们产生不尽的灵感。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如:风景写生、版画材料收集、学生画展、参观博物馆、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四、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力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还要有实现创新设想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才能的发挥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拓宽知识面。现在的学生整天和书本电脑电视接触,狭小的生活圈子禁锢了心灵。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但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可行性和保持美术自身的特色。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如在欣赏水墨画的时候播放一段古筝曲,让学生进入意境,浮想联翩。在讲解美术欣赏课的时候。注意和文化背景,历史知识的结合。例如圣母是圣经故事中一位庄严神秘的人物。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却是一位温柔可亲的人间母亲形象。在神秘的宗教气氛中融进生活气息,使虚幻的天国世界回落到真实的空间。正是画家的这一创造使他的作品成为举世名作。

篇6: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一线技能操作岗位,能力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于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中创造力是员工能否创造出更多价值、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尺,应当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教学;创造力

电工电子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专业科目,该专业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这些理论反映了很多生活现象的本质,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索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创新就需要掌握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而逐步形成创造思维、创造能力,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保证选择的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未来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归纳。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知识目标、一类为技能目标,并让学生了解那些需要深入学习那些需要简单了解,这样学生就有效的掌握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创新的本质在于重新组合不同信息和将已有的信心升华至更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归纳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创造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造性的运用这些方法提升教学成效,进而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培植这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的同时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实际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虽然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却是亘古不变的真题。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开展课程内容讲授。当前很多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太多的理论。但是该门课程中学习的理论正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事件服务的,所以教师应当在该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举例冰箱的功率,要求学生计算出其一天消耗的电量。这些生活中的事件给了电子电工理论更多应用和发挥的空间,学生自然会喜欢上这门课程。

第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职人员应当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确定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对于电工电子课程而言,教师应当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例如案例教学法具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兴趣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当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自卑感,致使他们常常漠然的对待学习、时间等学校活动,如果此时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学生很可能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进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通常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状态和思想,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还提升了他们参加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当将正确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科学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并挖掘每个学生升上的闪光点,不错过任何一个激励他们的机会,让他们的信心重新建立起来,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验和实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有效的满足电工电子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更贴切实际操作,其结构还能更加清晰的展现出知识脉络,在满足培养整体工程意识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能力培养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得到有效提升。

完善教学结构和内容。应当强化教学内容中技能培养的地位,并且培养活动应当贯彻“培养创造能力、突出综合设计、加强基础技能”的原则。教师还应当在实训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创造空间大、实用性高的实训课程。在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当在划定必须掌握内容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提升内容,使得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够获得针对性的提升。

(二)灵活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并采用小组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团队成员的有效配合完成自主策划、任务分解等活动,最终有效实现任务目标。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学生太多关于小组任务的建议,但应当高职学生注意意事、要求、答题思路。例如,在“设计和安装照明电路”实训中,教师应当提供试验中的电源、开关、日光灯具等试验器件,然后根据进而分组并指定组长负责小组实训活动的掌控,并且向学生讲述接线方法和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要求――安装单控、双控照明电路。

四、结语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创造的作用,所以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人类的不断创造。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现有的知识,还能够根据这些知识创造和演化出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7: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想出并且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甚至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作品。

2、允许并且表扬学生有所谓“疯狂的想法”和“与现实不符的想法”,如果都和现实一样,那就不是想象与创造了。遏制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就等于遏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观察自然,用画笔抒发自己的感情。

4、多给学生上一些欣赏课,欣赏一些有创意的、与众不同的作品。正所谓见多识广,看的多了,思路也就更加拓宽了。

5、学生之间应当多进行交流、探讨,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奇特,最有想象力和创作力。

你认为在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的建议是什么?

存在问题:

1、学校不重视美术学科,没有相应配套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很多有深度的课程无法开展。

2、老师、家长不重视美术学科,因为家长的不配合,很多情况下,工具没有,材料不全,使得美术课只能进行简单的彩笔画和铅笔画。

3、教师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教法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建议: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激发绘画欲望。

2、逐步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自身修养。

3、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多运用激励性评语,举行一些作品展览,给学生增加信心,使他们喜欢画画,爱上美术课。

篇8: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方法

创造力是指在个人原有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上, 开发潜能以新颖、独树一格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运用这种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美术作为小学教学中少有的艺术课程, 具有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从基础入手,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经济实力等外界因素不同, 还有自身对美术的敏感度不同, 导致基础存在差异。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 有的学生从小就在培训班里受到专业的培训, 有的则完全没接触过美术,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 应该从基础入手, 让学生从简单的学起。 从基础入手既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 又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由于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于学生并不陌生, 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图形绘画入手, 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创作。 如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愚公移山”这个景象, 鼓励学生摆脱束缚大胆进行创作。 学生由于对“愚公移山”的理解不同, 画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画着一个人背着一座山在走; 有的学生画着一个人驾着一辆马车驮着一座山在跑;有的学生画着一个人拿着绳子拉着山在走。 从以上案例, 我们可以看出让学生从简单容易理解的绘画入手, 能够很好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突破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人们对类似的问题都会用同样的知识或依靠社会经验采取同样的解决方法, 这种行为习惯就是俗称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解决遇到过的问题的问题, 但是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严重的制衡。 因为创新就是要人克服原有的思维习惯, 摒弃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所以, 教师应该在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上下工夫, 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一) 把形象化的物体抽象化

如教师安排学生对篮球进行绘画时, 由于篮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物品, 而且学生对篮球是比较熟悉的。 绘画篮球是绘画一个非常形象化的任务, 学生就容易根据自身对篮球的了解画出千篇一律的篮球。 但是如果学生在布置绘画篮球这种形象化物体时, 把它抽象化后在布置时,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如: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画表示自己对篮球的喜爱。 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发挥想象, 表达对篮球的喜爱。 通过把形象化的物体给抽象化, 有助于学生跳出传统思维的包围圈, 进行创新创作。

(二) 布置开放性作业

布置开放性作业不给学生限定范围, 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尽可能地选择开放性的题目。 例如:让学生画自己心中的爸爸、妈妈, 由于每个人心中的爸爸、妈妈都不一样, 有利于学生挖掘潜能。 每个人画出的心中的父母都不一样, 而且并没有谁对谁错, 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 又可以摆脱以往的思维束缚。 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 交换欣赏对方作品并进行讨论。 这样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更可以通过完成开放性作业,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应用多媒体设备, 助推创造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 内容单一且枯燥无味的教具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更不能够让学生感兴趣。 而且针对一些美术学科上的理论问题, 老师通常只能用生涩难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不仅学生没有兴趣, 而且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使得美术教学发展遇到瓶颈, 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多媒体设备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打破了以往的美术教学, 使得美术教育不再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模型, 而是一个个具有声音、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具, 使得美术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在绘画《美妙的大自然》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跳出书上寥寥无几的几幅插图, 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了解世界各地美丽的大自然, 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 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助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 教学设计时可以突出中心, 主题明确, 使得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积极学, 主动学。 (2) 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 发挥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运用美观、生动的图像, 以及典型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具有关键作用, 小学美术是少有的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艺术课程。 教师可以通过如何从简单入手,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三个方面开展美术课堂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人未来的希望, 而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 小学课堂由于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对时间的占用, 如何更好地利用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6.

上一篇:六分村党建工作汇报--全省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嫌疑人X的献身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