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2024-05-17

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通用8篇)

篇1: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品生、品社学科教学设计

基本体例

【教学内容】所执教教材、版本、年级、册、单元主题、课题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动宾结构表述,如知道„„;了解„„;初步学会„„等等。2.三类目标综合表述,不给目标贴三类标签。

3.表述中不须出现“使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等字词。【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含师、生两方面的准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尽量详细,避免过于简单的提纲式设计。2.各环节的导入、衔接、小结应该齐全。3.学生活动内容、形式与规则应有所体现。

4.“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应在目标、方式、氛围、趣味、情境创设等方面切入。

5.各环节(或活动名称)设计的表述,尽量以孩子为第一人称,如“小眼睛,大发现”; “我们来交流”;“给大洲大洋来找家”等等

„„

一、【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二、【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三、【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反思,2.教学中的亮点 3.教学中的不足

4.再教之改进措施或设想

篇2: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教材分析:

《日益富强的祖国》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的第二课。本课通过“餐 桌 上 的 变 化”“从 无 到 有”“中 国 的 第 一”这三方面了解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并生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的情感。教学目标:

1、从“餐桌上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将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归纳,并制成表格。

3、了解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差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准备:

1、调查表

2、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1、播放视频,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和进步。

2、刚才我们观看的就是2009年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相信许多人对当时壮观而恢弘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谁来说说你的观后感。

活动二:从“吃”谈起

一)看视频,初步感知“吃”的变化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围绕《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个话题来交流。

2、(板书“吃”)同学们,谈到“吃”这个字,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不管什么年代,吃,永远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现在每天不仅能吃饱饭,而且能吃好饭,吃出各种花样来,这在过去想也想不到。下面我们来听听吕奶奶是怎样谈“吃”这个话题的。

2、播放新闻采访视频《餐桌上的变化——从吃啥没啥到吃啥有啥》

3、对照自己的生活,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生活越来越好了;吃的越来越丰富和营养了;过去吃啥没啥,我们要珍惜现在等)

师小结:正如吕奶奶说的——我们在饮食上历经了从吃啥没啥到有啥吃啥,直到现在的吃啥有啥。(板书)

二)通过听老故事、看老照片,今昔对比,感受“吃啥没啥”

1、正如奶奶所说,过去真是吃啥没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饿”。那是一个严重缺乏物质的年代。什么东西都需要“票”,布票、粮票、油票„„有一段时间闹饥荒,没东西可以吃,树皮树根也吃过,有些人没熬过去便活活饿死了。(师讲故事)

2、通过各种“票”,感受“吃”的变化。1)知道这些票是干什么用的吗?

2)结合拥挤购物人群的老照片谈感受。(物资缺乏,没票就买不到东西,有票的也不一定能买到。)

3、结合课本64页,你们知道250克的肉有多少吗?你们看,这是250克的猪肉,也就是半斤。根据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谁来说说大概几顿吃完,怎么吃?(炒菜可以用两盘,红烧一顿就没了)

吃完这一顿之后,你打算怎么过?让你回到过去,你怎么安排?

小结:要知道,这在我们父辈或祖辈的那个年代,这可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个月凭粮票所得的供应啊!平时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人,才做一点带肉的菜。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连想也也不敢想啊!真是——吃啥没啥。

4、再看这张肉票,(0.02市斤)是多少?(10克,也就是2钱)我们现在常吃的这么大一个肉丸子大概要用掉1两肉,在过去,要用5张这样的肉票才可以做成一个肉丸子啊!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看着这张票你还会说:太少了,不要吗?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谈感受)

三)学习并了解有关“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资料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并没有出现粮食匮乏的问题。现在我们用占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占全世界约21%人口的吃饭问题。你认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师引导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

说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农业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袁隆平。请大家打开书67页,自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这一信息材料。

小结:有了袁隆平,有了杂交水稻种子,粮食总产量也在不断提升。袁隆平也因此被世界誉为“水稻之父”。

过渡:日子越过越好了,人们终于告别了“吃啥没啥”的日子,越来越丰富的物资,越来越先进的植物种植基地、动物生产和养殖基地,越来越快捷的物流输送,也让我们生活逐渐走向“有啥吃啥”,直到现在的“吃啥有啥”,你们看。

四)参观农贸市场、超市和粮店,感受“吃啥有啥”

1、播放图片,配以文字。帮助学生感知现在的物资丰富与其背后反映出的农业科技、各类科学养殖基地、物流配送等发展。

2、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3、以上资料表明,建国以来,我们的生活确确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就有农民伯伯开玩笑说:“我们能吃饱,主要靠两平”,一个是袁隆平,那另一个是(邓小平),1978年,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为我们描绘了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出示图片)

活动三:从“穿、住、行”方面深入生活,学习资料,整理信息,完成表格。

1、出示温馨提示(先自读各自材料,然后组内讨论,再由记录员负责记录并完成感悟。)

2、分发资料及调查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分组从各方面汇报,师生相互补充。

4、师及时小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板书:穿、住、行)

活动四:拓展。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富强?(展示我国在航天科技、计算机领域、武器制造、承办国际大型活动等方面图片)

结课:同学们,当你看到我们由原来的吃不饱、用不上,到现在的吃得好、用的好时,你最想说些什么?(生答)是呀,我们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在正以稳健的步伐,飞速前进着,相信以后,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了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踏着坚实的脚步,树立百倍的信心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迈进更美好的明天„„

播放音乐,结束全课。

附:板书设计

日益富强的祖国

吃啥没啥 有啥吃啥 吃啥有啥

穿 住 行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第二课: 日益富强的祖国

西青区东兰坨中心小学

篇3:“三丰富”提升小学品社教学实效

一、联系生活实例, 丰富道德资源

核心教学片断一:

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真诚对待他人的例子。

师:同学们, 你们都有朋友吗?生:有。师:那么, 你们认为朋友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生:要信任对方, 不能欺骗对方。生:要诚信, 不能说假话。师:对,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 要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朋友。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真诚对待他人。下面,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生活中真诚对待他们的人与事, 说一说他们是如何真诚待人的。 (同学之间交流) 师出示一封来自同桌的忏悔信, 让学生阅读, 并引导学生思考: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同桌写信的?

2. 如果你是那位同桌, 你会怎么办?

3. 想一想, 当这位同学发现了这封忏悔信之后, 他会怎么做?

4. 想一想, 后来这两位同学会怎么样?

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真实的生活, 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认可, 更容易接受。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中, 从学生的调查中, 从发生在社会上的典型事件中, 精选课程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 才能对学生有强烈的情与理的“冲击力”。就像案例中, 我从学生生活中与社会事件中选取了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搜集来的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诚信故事。由于都是学生亲眼看到的, 或者亲耳听到的, 所以就容易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为他们的道德形成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阅读一封来自同桌的忏悔信, 并让学生讨论。因为丢东西或者错怪同学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当错怪了同学时, 应该怎么做, 这里就给学生指明了方向。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道德环境中, 让学生对这些真实现象进行评判, 实现自我教育。

二、结合时代脉搏, 丰富道德标准

核心教学片断二;

师:真诚对待他们也需要符合法律, 要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真诚要有道德底线, 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要以诚相待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个故事, 讨论一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做法对不对。 (师投影出示《明山宾卖牛》的故事)

生1:我认为明山宾的做法是欠妥的。虽然你告诉买牛人的真实情况, 但是不应该退钱给他。因为当时他买牛的时候, 牛是好的, 并没有病, 即使不告诉他, 也不能说自己不真诚。生2:我认为明山宾的做法是对的。因为虽然牛目前没有毛病, 但是如果买家稍不注意喂养, 就有可能旧病复发, 所以我感觉明山宾是一个真诚的人。但是我认为买牛的人行为不好, 人家告诉了你牛有毛病, 你应该感谢明山宾才对, 就不应该再向明山宾要回一些钱。所以我感觉买牛的人不厚道, 就欺负明山宾的老实与真诚。生3:我认为买牛的就应该要回一些钱, 因为这个牛是次品。在买牛时并不知道, 如果知道了, 他还不一定买呢。所以也不能说人家不厚道, 也许他对待其他事会比明山宾做得还好呢。生4:我认为二者的做法都对, 就好比我在一个商店买了一个次品回家, 虽然我当时不知道, 但是回家后知道了, 我还是可以选择退货的, 甚至我还可以起诉商家。思考: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变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改变, 也许以前的一些认为合理的东西而现在却不合理了。现代社会的讲诚信有着比过去更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涉及到道德层面, 而且还涉及到法律方面。当我们期待每一个人在做好自律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行为合不合法。

三、直面社会问题, 丰富道德策略

核心教学片断三:

师: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做一个真诚的人呀?生:想。师:那么, 如何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呢?下面几位同学的做法, 你能帮一帮他们吗?

1. 学校开运动会, 小明要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同学穿, 但是妈妈却不同意。这时, 小明应该怎么办?

2. 王宇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就对教师说自己的作业忘记带了, 放在家中了。

3. 李飞在学校与别人打架。

当李飞母亲问王成, 李飞在学校的表现时, 王成应不应该把李飞在学校打架的事告诉他妈妈?

4. 张亮与陈良约好下午放学后一起打球, 但是张亮放学后却忘记了, 没有去。从此, 陈良就再也不理张亮了。说一说他们两个人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的。

5. 活动课上, 高强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制作小飞机, 而是自己别出心裁地进行设计, 结果失败了。这时, 你会怎么做?

思考:

学生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直面现实时,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强化学生的道德意志, 让学生在以后的与人交往中有参考对象、拥有正确的言行。所以, 在核心教学片断三中, 设计了几个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 来让学生帮着想办法。学生在想办法过程中就把自己的道德品质给暴露出来, 就可以及时纠正这些道德品质, 从而丰富学生在解决有关道德问题时能有一系列的策略, 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并有效地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摘要: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 那么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与教材里, 要联系学生生活实例, 来丰富教学资源;要结合时代脉搏, 更新道德标准;要直面社会问题, 丰富学生的道德策略。这样, 才能让小学品社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三丰富,提升,品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应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或者采用图片、音乐、视频、名人名言、游戏、成语、故事等手段,创设出一种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学习、思考的方法。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乐于掌握知识。在创设情境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全家人吃饭的图片(图片上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啊?”学生纷纷回答。教师说:“那你知道这些食物背后,都有谁在为我们劳动呢?”学生根据图片举出各行各业的人为我们服务。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这样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林海雪原”教学导入时候,由于学生对东北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展示东北风光的视频资料,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谈谈对东北的初步印象,顺势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设置疑问——引导探究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他们一遇到新的问题,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得弄个究竟。设置疑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巧地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探究学习。设置疑问既能保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设置疑问的方法也不一,常用的是直接根据内容提问。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多彩的现代传媒”教学导入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咱们生活中,有哪些现代的信息传播媒体呢?最广泛、最直观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说“那看电视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科学地看电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有关电视的话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谜语等形式来设置疑问。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升国旗”教学导入时,教师说:“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师说:“一个长方形,颜色是红色。里面五颗星,都是黄颜色。”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也非常高兴。

三、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虽然是一项传统的导入方法,但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在已学知识和未知知识间建立起良好的衔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在应用复习导入方法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认知,促使他们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开国大典”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几个数字,想考考大家,看大家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了没有,有信心吗?”(出示几个数字——1840,1856,1921,1927,1945,1949),然后提问:“这是几个表示年份的数字,请你说出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说:“再来做一道减法题——1949减去1840等于多少?在经历了109年的抗争之后,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对已经学过知识的复习,学生加深了印象,能更好地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打好基础,也为本节课接下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升华了知识的内涵。

四、目标导入——明确方法

目标导入,是指不用任何媒体,教师说出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这种导入方法往往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例如: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祖国走向富强”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就来分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祖国走向富强。”

篇5:品生品社教研组带教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研修、课堂实践和教育理想、职业道德全方位带教的培养原则;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遵循新教师成长的规律,通过学校的带教工作,使他们较快成为合格的小学品德教师;以学校为本,强调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带教内容

通过带教,使新教师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能热爱教育事业,坚定教育信念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乐于学习、勤于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实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三、主要措施(一)带教教师

1、指导教师做到“三带”:带师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带师能──掌握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带师德──为人师表,育人之道。

2、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帮助修改教案,指导教法。

3、指导新教师进行学生管理。

4、带教教师每月听青年教师课1节,课后进行分析点评。

5、每学期指导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

6、针对新教师的基本功弱项,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7、带教教师每学期向新教师推荐一至二本教育读物。(二)新教师

1、新教师要做到“三学”:学理论──教育教学理念;学本领──教育教学基本功;学做人──为人处事,为善,求真。

2、尊重指导教师,谦虚谨慎,接受批评、指正。

3、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对上课、备课、教研、教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检查。

4、认真备课上课,写详案,主动求教,及时反思,敢于探索和实践。

5、主动听带教教师的课,边听边想边学,学习实践经验。

6、做有心人,注重积累各种资料和教学心得。

四、带教对象

李钰老师

五、成长标志(一)带教教师

形成双赢、互动的良好局面,带教教师在指导新教师中进一步加强学习、规范操行、提升能力,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二)新教师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作为教师的荣誉感,热爱教师岗位,尽心尽责。

2、能胜任所教品社学科的教学工作,适应课堂学生管理工作。

篇6:品生品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思品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具体措施

1、在认真学习《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篇7:品生品社典型材料

——沂水县黄山铺镇中心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建设典型材料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1人。近年来,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我校本着“高质量,有特色,塑名校,创品牌”的科学管理理念,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校本研究,夯实学科基础;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素质”的学科建设教育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校本研究,夯实学科基础

(一)搭建四个平台,让师生放手展示个性特长。

1、开放的学习的平台。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到泰安、胶南、临沭、南京等地参观学习,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外出培训,还开展了校际合作、邀请交流活动,使他们在比较中找准差距、自主学习。

2、平等的互助平台。师师间、师生间、生生间开展对话交流,通过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等形式,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3、展示的课堂平台。学习的效果,重在于展示。我们通过交流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擂台课等方式,充分展示教师教学艺术。

4、自由交流的信息化平台。我们从学校的实际资源出发,及时出版了教研刊物《奋进》,老师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经验,而且还不时的欣赏到自己写的教学感悟等文章。同时,我们利用网络开辟了教研论坛,教师们自由发表个人看法,在思想碰撞中提高了认识。

(二)完善研训制度,激励教师创新发展。

为保证研训成效,逐步消除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以“分数”为中心的影响,体现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为本的科学管理观,我们从教研的计划管理、活动的组织、专题的实施出发,专门制定了教师的发展规划制度、教科研制度、听评课制度、教研指导制度、教研评价制度、课题研究制度、问卷调研制度、交流制度、服务制度等各种制度,渗透于 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师学生评教制度的实施(学校采取问卷调查,教学学生座谈等形式,实行学生评教制度,逐步向社会、家长等评教对象开放,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监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三)精细教学研究,让师生在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1、课堂教学研究。首先,我们保护和鼓励教师的创造性,提倡教师上“自己的课”,允许教师尝试在传统意义上所谓“欠完整的课”,更多地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究。其次,突出听评课分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了问题研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敢于主动的探索实践”、“没有问题的课不是好课”、“问题全解决好的课不能成为优质课,只能是一般的课”、“学习在课中,学习也在课外”已成为学校不争的听评课标准。第三,开展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五种课例研究模式的探索与实验。第四,开展每位教师每周有一次教学反思记录、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五个一”活动。第五,改善对学生的激励方式。针对我们学校美术教育特色的发展要求,我校教师充分发挥书画特长,自主制作了各种激励标志,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送给他(她)们一朵玫瑰花、一个红五星、一面小红旗、一件精美的粘贴画(粮食画、铅笔屑画、树叶画、线描画、布贴画、儿童画),或一个“你真棒”、“小笑脸”卡片,以形式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奋勇前进。

2、集体备课。我们主要采取“校际联研,携手共进”的形式搞好集体备课,建立了校际联合教研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活动。为保证每月一次的联片教研活动收到实效,先由教研组长提前收集教研组成员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梳理成近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打印后发至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教学感悟。同时指定一名教师,根据学科提出的相关问题,准备一节研讨课,然后在联片教研活动上专题研讨,通过各位教师交流自己的实践所得,让各自的思想、方法进行充分地展示,碰撞。最后由教研组长和教研室学科教研员总结,围绕问题提出下一步教研的方向,确保研究的连续与深入。我们在集体备课中着重设想、分析和解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备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好的思维想法,教师们及时的进行表彰,且鼓励学生大胆的想下去。

3、教学反思。善于反思即成家,教学+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就是用平实的话,即做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以后怎样做会更好。我们抓住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引导教师做好五种反思方式第一,教后记。在教后记里,首先要将自己的成功之处详细地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其次要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是与学生交流时说话不当,有时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再次是写教学灵感,把教学过程瞬间产生的灵感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留下宝贵的财富;另外,还可以写对课堂教学的感想等等;最后还要静心沉思,一节课下来,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第二,进行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一个最好的反思过程,通过分析,可以全面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自我反思,提出今后在教学工作中的对策,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撰写反思记录、反思日记或教学随笔。把自己工作中的所学、所感、所悟随时记录下来,不断警示自己,充实自己,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积累一定数量后进行提炼、归整。第四、写专题总结。将写经验总结改为写专题总结,这样就会有意识地、相对集中地、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成果。第五,写教学案例。从身边的教育、教学的故事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对他人有所启迪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和撰写,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我们尤其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思交流。反思记录独立成本,不仅真实,而且实效,教师的感悟和体会有的还写出了近50个。目前,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自觉习惯。

4、引导撰写教育叙事或论文。写作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研究总结的过程,是一种带着课题任务,用写作方式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教研形式。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注重收集个人经历或历史素材,以现场笔记为主把个性化教研过程中的感人事件和经验体会写成教育叙事或教研论文。为了解决教师不愿写、不会写的问题,我们请专家,请学校有一定写作经验的老师传经授道,告诉他们写文章不是凭空捏造,只有在实施自己的个性化教研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们不仅对他们的文章及时进行评选、修改,还编辑成册,推荐发表或在学校教研刊物上刊登,多方促使他们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

5、高度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我们不仅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而且跟踪辅导,使他们尽快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每学期开展了寻找最满意的一堂好课、最佳教学反思评选、优秀案例分析评选、教学开放日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叙事征集和百佳论文评选。

我们的细致教研,有效的促进了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作为今年评为齐鲁名师的武正美老师就是我们校本教研的典型例子。她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讲课根本抓不住重点,指导学生也不到位。但这没有难住积极上进的她,而是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和校本教研实践探索中。通过多次的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研究方式的练习,再加上不断的分析交流,她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的投入到具体实验中,并踊跃参加县、市、省级课堂教学比赛。如今,她能轻松自如的驾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不仅年年获得优秀教学成绩奖,而且她的录像课在今年的齐鲁名师讲堂课评选中脱颖而出。

二、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素质

1、优化美术学科的课堂结构,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40分钟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学校抓好教学中心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校在抓好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时,主要是通过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及说课、上课、评课等比赛来推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师教歌,学生学歌”、“教师板画,学生学画”的单调的做法,把游戏搬进课堂,把器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听乐曲,想意境,玩玩画画,剪剪贴贴,”把音乐、绘画、工艺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同时,注重加强工艺美术的教学,如纸造型、橡皮泥粘画、蛋壳贴画等。通过“想想画画,做做玩玩”教学法的探索实践,用描绘画和工艺制作融为一体,启迪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才能。我们还要求教师用富于儿童情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吸引学生,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听觉、视觉和动作三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所接受的美术教育的内涵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其次,我们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拓宽教学之路。我们组织其他学科的教师与美术老师一起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教案,做到教学环境优美化,教学手段艺术化,学生学得实,学得活,切实提高美育教育质量。

2、建立课外活动阵地,走向多元文化。学校在要求上好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带好相应的课外活动。充分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使艺教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①开好美术教育活动课。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安排不同时间,并定期交换授课内容,全校学生100%参加,做到目标明确,措施落实,评价完善。确保时间、地点、人员到位。②给学生搭舞台,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美术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兴趣,因此,兴趣的培养成了美术教育的关键。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参加各种美术比赛、书画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在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激发动力,培养兴趣。在今年暑假,我校有11名学生到黄庄的黄石山进行写生活动,社会反响好。③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定期举行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让学生觉得有努力目标,有兴趣。④活动面向全体。为使全校学生能书善画,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学校还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大型的书画赛、十岁生日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美的教育。⑤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美术教育得以开展和深入的重要保证。学校的教育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特别是美术教育的深入开展,更应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因此,我校的许多艺术教育活动都请一些家长参加,如在书画现场比赛中安排家长来校参加书画现场比赛,以便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

3、将校园文化与特色创建有机结合。优美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了与美育的结合,学校的各个专栏、橱窗、黑板报,从版面设计、文字书写到插图都力求富于艺术性、时代性与教育性,使校园的每一处阵地都突现出“彩墨”气息,时时透视着“彩墨魅力”,达成校园文化与彩墨工程和谐统一,人与景观和谐相处。学生在这样良好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受到强烈的美的感染,既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会律己、守纪,从而培养了爱校、爱过之情。

4.体验渗透中初有成效。

基于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渗透,我们已经把审美教育逐步渗透到各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美术成为其它学科的助手。特别是通过电化教学,使形、声、色、情融为一体,教学立体化、直观形象化,让学生在充满愉悦感、自由感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语文方面,学习了花边和图案的设计,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报、小组的手抄报上大显身手,为自己喜爱的诗、文插图配画,以及通过语文教师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生动的教态等深深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英语、数学方面,为老师制作课堂使用的图画卡片,为低年级数学教师设计形象化教学美术字等。在音乐课上让律动、吹奏、敲击乐器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各种乐器的基础知识;开展“唱唱,跳跳,玩玩”的唱游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唱歌、器乐、欣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陶冶情操,促进智能的发展。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韵律操、队形队列的训练,以及优美的动作、姿势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而且注意训练学生优美的体形,端庄的仪态,把体育与美育融为一体。在训练中,体育教师设计了一些美的体形、美的动作,把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融于体育中,让学生的体形美、技巧美、精神美相映生辉,构成健美的整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通过开展“水果拼盘”、“钉钮扣”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拼出最美的图案,钉出最牢固的扣子,使他们从小懂得珍惜生活、热爱劳动的道理,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

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形体、明暗、色彩等美术语言,不只是一种技法要素的学习,其中更包含着对形式美感法则的思考、感悟、运用和创造,这个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美术技法得到进步,更重要的是用美的规律认识和指导日常活动,以至渗透到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去。

如同不懂语法修辞也要努力把话说清楚一样,不管人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法则在装扮着自己的生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把形式美的法则运用、贯穿在美术教学中,强调全因素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美术文化修养及品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我们认为衣着用大片纯对比色(红与绿、黄与紫等)、乡村里不少村民盖房子外墙用大面积艳丽的瓷片俗不可耐,是因为这种色彩配比关系违背了对比与和谐的法则。

时下有个令人纳闷的话题:为什么穿着背心短裤的女子能自由出入高级酒店,而穿背心的男士却被拒之门外?其实这里说明了一个审美法则:衣着品味要与环境格调相一致。衣着观念在改变,什么时候觉得男士穿上设计考究的背心也是时尚时,情形就不会尴尬了。

部分学生不爱穿校服,有的女同学把裙子剪短,有的胡乱把饰物往校服上挂,有的露出比校服还长的里衣,有的纽扣不扣全等,不一而足,这除了喜好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不能意识校服在形体、线条韵律、色彩、材质方面所体现的形式美法则效果。更重要的是对穿校服所展现的统一协调的美感能促进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整齐划一的效果能焕发出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无所认识。

人的服饰、仪态举止、房间的装饰布置等美丑差异,体现着人的文化修养,其中更包含着对形式美法则的感悟。

我们不喜欢课室里桌椅乱摆,不愿意墙壁上乱挂乱贴,地面有纸屑杂物,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有多脏,而是因为它破坏了原本有序规整、和谐统一的环境,也破坏了优美环境对同学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无形约束力。

有一次我到一个偏僻的课室监考,一到考场,里面脏乱不堪,显然前场考试后未作打扫,考生也随之坐得横七竖八,高声喧哗,场面混乱。我指挥学生把桌椅摆整齐,稍做清理,结果考场变得很整洁,同学们也整齐安静地坐等老师到来。

美术课室是精神文明教育的场所,课堂上师生的任何行为对学生都是课,要引导学生遵循美的规律,共同建造一个整治、和谐、统一的学习环境,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情绪以及身心素质的养成,因此课室内繁多的教具,要时刻摆整齐,范画要常换常新,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随时捡拾地上哪怕很小的纸片,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崇尚美一旦成为学生的潜意识,维护美就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也就不会出现那些脏水乱倒、废纸乱扔、墙壁桌椅乱涂的现象了。

这正是美术课的内涵,也是美的延伸。

三、取得的效果

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是单一性的绘画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及自我发展能力等非技能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目前,我们学校洋溢在一片欣赏美、创作美、实践美中,全校师生不仅通过学习懂得了书画的基本技能,而且从中学会了以“美”作为标准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谈到效果,我感觉到最重要的是广大家长观念的改观,为我们的长足发展提供的更足的动力,因为他们起初根本不理解、不认同我们的实验工作,总感觉到搞这样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怕孩子在玩中学滑了、学坏了,但经过家访沟通、学生实验后,他们慢慢发现不仅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反而更有助于孩子学好,于是他们变不理解、不认同为理解、认同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孩子在各种比赛评比活动中获奖后,家长的笑容比孩子的还灿烂。近年来,我校师生有200多人次在省市县文化节上获奖,并有80余篇作品在《少年书画》、《小葵花》、《当代小学生》、《少年天地》上刊登。如今走进校园,我校师生或画、或剪、或谈论、或勾勒,切实达成了时时享美,处处育人。

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我们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各学区开展了“一校一品”活动,全镇小学呈现出一个学校一个品牌的良好局面。

四、学校管理中的困惑

1、硬件中,我们的德育室需要不断的更新,2、我们与外地或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未能真正达成畅通有序的交流平台。

3、五、今后目标

为了更深入的推进素质教育,我校不仅仅把目标停留在让师生学会基本技能上,而是向更深层次发展。

1、在各学科渗透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让师生充分欣赏美、创作美、实践美。

2、以“美”作为标准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

3、带动搞活全镇小学的特色教育。

篇8:将师品文品生品融为一体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课本每篇文章大多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 以情感为纽带, 促使学生加深理解、体验,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高潮, 使师品、文品、生品融为一体, 创造一种人文合一的艺术境界。但这种境界谈其容易, 做其难。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绍兴孑民电影院执教的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 (试用) 第六册《荷花》一课时, 为大家创造了这种至纯至高的境界。

二、案例

(学生看了教师展示的课件中的荷花, 也读了荷花一文, 觉得荷花实在好美。)

师:读第2自然段, 把你觉得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用“%%%”画出来, 再体会体会。

生摇头晃脑地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 时而读读, 时而画画, 一副投入的样子。

师:指名站起来读句子, 要求说出自己的体会:它美在哪儿?

生1:三种样子美。

生2:把样子写具体了, 感觉很美。

生3:它的颜色———嫩黄色, 看上去很可爱, 感觉很美。

师:嫩黄色配白色, 多么美的颜色, 读这个句子。

生学生美美地, 若有所思地读着句子。

(感觉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师:还有描写荷花美的句子吗?

生:“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说说这个“冒”字好在哪儿呢?

生:都沉默了, 好像在思索……

(感觉学生要表达很为难, 大概是有难度吧?)

师:慢条斯理地说:说得清楚, 不正常;说不清楚, 正常。请再边读边体会体会。

(老师的话说得妙。不仅为学生指点了迷津, 读书百遍才能其义自见, 而且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途径, 还体现了老师很善解人意的人文性。)

师板书, 在黑板正中认真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冒”字。师:换一换这个“冒”。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真正发挥了作用, 从这里开始教师导引学生咬文嚼字, 体味遣词造句的作用, 感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生1:长。

生2:伸。

生3:钻。

师:再读读, 想想怎么长才可叫“冒”呢, 再读一读。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下学生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 思维的空间完全拓宽了。)

生1:“迫不及待”地长, 叫“冒”。

生2:“争先恐后”地长, 叫“冒”。

生3:“一下子”长出来, 速度很快。

生4:“喜气洋洋”地长 (神态) 。

生5:“自豪”地长。

生6:“用尽全力, 顶天立地”地长。

生7:“兴致勃勃”地长。

师:请学生把体会结果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再边读边体会。

(让学生把思维的结晶写在黑板上, 体验学习成功的感觉。)

师:再次让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美丽的荷花的课件, 配有优美的旋律。

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它们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自然地创设了课堂小练笔的语言环境, 再次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生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想说。

师:请别急着说, 把想说的先写在练习纸上。

(由于前面的环节引导到位, 引导自然, 所以这里的写段训练也就自然成章了。)

课件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想%%%%

生立刻窃窃私语, 在练习纸上唰唰唰地写着。

反馈, 师请学生们停笔交流, 要求自然大方。

生1:说说心里话。

生2:展示自己的美。

生3:比美。

生4:仿佛在跳舞似的。

生5:想亲吻空气。

生6:寻觅池塘的美, 享受大自然的美。

生7:想找看书的伙伴一块儿玩玩。

生8:想装扮这生她养她的公园。

(孩子们各抒已见, 听课老师都赞不绝口, 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是的, “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当然, 老师是最佳的导引者。)

师:你们的想象令老师佩服极了, 还想说, 那么就说吧, 说给你周围的人听听。

(这是老师真诚的表扬, 毫不吝啬的赞叹, 孩子们需要这种真诚, 这份赞叹。从中他们又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师:同学们, 这“冒”用得多好, 它写出了白荷花争先恐后积极向上的美, 喜气洋洋快乐生长的美, 兴致勃勃热爱自然的美。

(一个“冒”字竟然有这样无穷的精神与魅力, 真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师真是妙语连珠、妙语生辉。)

三、分析与思考

以上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时, 我印象最美的其中一个片断实录。从中让我体会到了文品、人品、师品三者的完美统一, 让我感受到了教学艺术无穷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 加深理解和体会, 受到感情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的确, 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全心地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让学生用心用情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内核, 揣摩作者内心, 让师心、生心与文心之间进行心灵的对话, 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在听辨中、在鉴赏中、在体验中, 使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确实, 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不能学好语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听课中, 在整理中, 深深地感悟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那一份不能分割的和谐的统一。但在实际操作上, 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上, 一些教师往往注重了人文性却偏了工具性 (有人称之为七分人文性, 三分工具性) , 或者是注重了工具性而偏了人文性 (有人称之为七分工具性, 三分人文性) 。而王崧舟老师却准确地、创造性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性, 恰到好处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将人文性和工具性浑然一体, 一次次组织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揣摩、积累、运用。通过读、画、说、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自然而然地渗透情感积累, 体现了人文性,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

上一篇:白蚁防治方案范本下一篇:数控企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