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2024-04-30

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五年级品社教学总结

品社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五年级的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德修养。

篇2: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农业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2.帮助儿童初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3.了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重视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3.初步学会围绕某一问题做分析、辨别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帮助儿童认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促进儿童合作意识的形成。

3.通过典型故事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主要安排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关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与前几册内容的区别,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学习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实地调查、思辩活动等适合高年级开展的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喜欢质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说服力强的科学材料,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材料的选择不仅仅限于我国,而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在教学中设计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2.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学中要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篇3: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如何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 “教学建议”中明确建议 “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笔者在认真学习、 解读 《课标》这一建议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以达到优化品社课教学的目的。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解读

情境即情景、境地,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教学情景则指与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诱发学生一定情感或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的学习能指向相关学习内容,从而为有效学习做好铺垫。

能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丰富多彩,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时空、人、物、事件、活动都是构成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景象。因此可以夸张地说情境是无所不包的,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也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放眼周围环境,就可以从大到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小到家庭生活、学校学习,来撷取具体生动场景,为课堂教学服务,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诱发学生积极情感,丰富学生认知视野等重要功能,以达到促进课堂有效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内容十分广泛。三、四年级的学校、 家庭、社区,五、六年级的国家和世界,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 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发展,无不以具体形象场景作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联想、想象,从而丰富认知,启迪思考,感悟道理,体验情感世界,养性修身,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所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情境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类型

品社课教学情境虽是丰富多样,但也是有章可循,它的创设可以分类概括,以适应不同教材内容的需要,避免盲目性。

1. 从情境表达的内容指向区分。品社课的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各种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情境、社会事件情境和校园学习情境等。

( 1) 各种自然环境是反映人类周围存在的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不同地区人们的家乡的面貌,就包括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区的美丽景色,名胜古迹等。这就可以创设图像、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浓浓乡土情。此外,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爱祖国山和水》中 《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中 《蔚蓝色的地球》、 《美丽的地球村》,都可进行自然环境的创设。

( 2) 生产生活情境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生产与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人每天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生产活动,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 变化发展和作出贡献,这就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的活动情境创设或图片、视频的媒体情境观察或生产生活活动模拟情境,来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 3) 社会事件情境。社会事件包括古今中外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尤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六年级的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万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等,可运用参观纪念馆、展览会以及创设图片、视频等情景,让学生了解历史,丰富认知,激发敬仰英雄、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真挚情感,明确努力方向。

( 4) 校园学习情境。校园学习活动是小学生最经常接触的活动,日常校园活动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师生、生生交往、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情境等,都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和社区》,第二单元 《我在学习中长大》等,都可以运用校园学习生活的模拟表演情境、 现场观摩情境、辩论情境、游戏情境以及是非判断情境等来引导学生理解校园学习交往等行为规则、活动要求,从中明辨是非,感受文明礼仪,激发崇尚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情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2. 从情境表现的方法方式分。品社课的教学情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有共同点,包括实物、模型、图像、表格、相片等静态情境,表演、游戏、操作、现场观察、访问等动态情境,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的视频情境等,形式丰富多样,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情境的特点不拘一格,灵活选择运用。

三、教学情境的运用原则

有效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运用教学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不仅如 《课标》中要求的是为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而且还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明辨言行是非,思考道德言行指向,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功能,提升教学情境运用的价值。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们共欢乐》第三节 《分享的快乐》教学中,可以先运用游戏式情境- “交换心爱的东西”,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同伴间 “分享”的快乐情感,明白共享能增强友谊的道理。而后运用图片式情境- “谁做的对”,鼓励学生思考、判断,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享、互助等良好道德行为的引导,目的明确,教学情境的运用就能聚焦学生的思维指向,避免情境有次要和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真实性原则: 品社课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思想品德正能量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体验现实生活中的良好道德言行,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奠定扎实基础。因此,相关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体现生活中真实的景象,尤其是真实的少年儿童生活情景,避免假象给学生带来困惑与质疑,甚至产生负面的心理阴影,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中,教师创设 “班级规则”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必须是班级已有的规则,不能提供班级里不存在的虚假而 “拔高”的要求,那样讨论起来会让学生产生 “造假”的不诚实的印象,虽然强调的规则,却产生违背诚信道德的负面影响,这实质是无效的情境,难以发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引导的教育价值。

3. 形象性原则: 情境的教育引导价值,除了情境内容的道德启迪引领因素外,情境展示形成的形象、生动、活泼也很重要。生动形象的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引发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从而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类似场景表演、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模拟辩论的等情境备受学生关注,能充分发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情感氛围,诱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

4. 多样性原则: 情境本身丰富多样的。情境展示的形式也应该丰富多样,而且要努力与情境的承载的教育内容相匹配。一般来说,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尽量用表演、扮演、游戏、操作、模拟等活动型情境来具体展示。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 “感受生活中的快乐”的各种情境, “走出烦恼”中的情境,“多对生活笑一笑善于排除烦恼”的情境表演或情境游戏都会产生激趣、启思、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深思行为指向的良好效果。

而不少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时空差距较大的情境,如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事件,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情境,只能运用各种媒体( 如照片、图片、文字介绍) 和现代教育技术视频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启迪学生思考,效果更为理想。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整个单元学习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等学习内容,可用多样的照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欣赏、体验,从中达到丰富社会认知、开拓知识视野、体验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目的。

四、教学情境运用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也适合教学情境的运用。 在品社课教学中,运用教学情境可以有很多方法,教师首先要掌握如下基本方法,而后因材( 教材内容) 、因生( 学生特点) 、因条件( 学校实施条件) 而灵活选择运用,以达到 “得法”的目的。

1. 观察发现法: 即运用静态的图片、视频或文字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情境中内容的特征( 如自然环境特征) 或发现情境中行为的类型,从中引起思考。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节 《蔚蓝色的地球》,就可以通过创设世界地图、地球仪以及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多角度观察发现,形成对地球这个人类家园有关特点的初步感知,从而丰富认真,激发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2. 辨析判断法: 这是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判断情境中展示的现象或行为正误、美丑、善恶,进而会说理分析,来提升学生道德判断与辨析能力。从而进行正能量的道德引领、运用于这种方法的情境形式,可以是动态的角色扮演、行为模拟,场景表演,也可以是静态的图片、照片、视频等。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和规则交朋友》的 《学校规则面面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图片或表演等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判断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行为符合或不符合学校那些规则要求,从中发挥情境促进学生明理的功能,进而增强学生遵守规则行为的自觉性。

3. 模拟表现法: 这是在学生辨析判断基础上运用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表现( 或表演) 道德行为的方法,可以发挥情境的导行功能。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第三节 《我能做好》中家务事怎么做,就可以在观察视频情境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做家务事,如扫地、整理房间、抹擦桌椅等,让学生既学会做家务事,又感受做家务事的辛劳,从中养成保持家居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

4. 讨论、辩论法: 这也可以是在学生对情境观察发现或辨析判断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现象或行为好还、正误。美丑、 善恶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分析原因或进行不同观点的辩论,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道德、观察判断能力或道德行为分析思考能力, 乃至道德价值的理解表达与想象能力,从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这在高年级品社课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预设、有准备地开展,以提高讨论、辩论的有效性。例如六年级下册在 《我们共同的世界》 中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这一话题,可以运用视频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现代科技开发了环境也带来环境污染这一情境或现代电视、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对人们尤其对小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或小学生运用电视、电脑、手机的不同行为和利于弊等展开讨论或争论,从中思辨正误,正确导行。

5. 概括归纳法: 这是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或辨析判断基础上对情境中反映的现象或道德行为进行分类、概括、归纳,进而形成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遵守,从中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快乐》第二节 《走出烦恼》 这一内容,可以运用表演、图片或视频等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对常见烦恼及正确对待各种烦恼的方法进行概括归纳,以对学生产生激思、导行的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篇4: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各国人民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2、行为与习惯目标:养成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和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各国人民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教学难点:对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二、教法学法

教法:1、搜集资料法,课前根据调查提纲,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

调查提纲:

(1)不同国家的人们是以什么方式庆祝圣诞节的?

(2)准备圣诞树、圣诞帽、圣诞老人、贺卡等物品。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课程,在课堂上,只有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教材、学生、生活实践、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链接。

三、教学过程

1、重温中国传统节日---欢乐中国年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是哪个节日?板书:节日(春节)我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图片:贴春联和门神、燃放爆竹、烟花,吃团圆饭影像资料)ppt

小结: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这些内容我们在以前已经学习过,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课时《节日万花筒》,走近多彩的世界,一起去看看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哪些节日,他们又是怎样庆祝这些节日的呢?板书课题

2、了解多彩世界节日

活动一、多彩“圣诞节”。

(1)猜一猜:提到节日,总是让人很期待,一说到驯鹿、雪橇、礼物,你会想到西方哪一个节日?(圣诞节)

(2)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圣诞节。出示关于圣诞节的物品: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帽。

(3)交流:同学们,你们结合课文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里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

(4)汇报:圣诞节是世界上庆祝人口最多的节日之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

①美国:与家人装饰圣诞树、分享圣诞大餐、唱《平安夜》颂歌。(相机出示:装饰的圣诞树、圣诞大餐和音乐《平安夜》颂歌。)

②澳大利亚:烤海鲜、喝啤酒、晒太阳、点篝火。(出示海滩圣诞)

③波兰:桌布下放草、晚餐不吃肉。

④保加利亚:点火驱逐妖魔。

小结:同学们,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也多姿多彩,这真是多彩的圣诞节呀。

⑤做一做:学生制作圣诞贺卡,表达祝福。

活动二、隆重“开斋节”。

1、交流:同学们,我们刚过了一个多样的圣诞节,现在再去了解世界穆斯林最大的节日——开斋节,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你对开斋节的了解。

2、谈一谈:感受穆斯林集体礼拜时那种严肃、庄重的气氛。

3、说一说:穆斯林除了沐浴盛装、参加礼拜以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4、想一想:款待穆斯林客人,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

温馨提示:穆斯林是不吃猪肉的,同学们,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

小结:开斋节规模之庞大,形式之庄严,气氛之隆重,让人惊叹,开斋节,相当于汉族群众过春节,藏族人民过藏年,是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

活动三、激情“狂欢节”。

①看一看:欣赏巴西狂欢节。

②跳一跳:可以让生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③交流观看感受。

小结:这样的狂欢节让我们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的激情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3、拓展延伸总结深化---和谐大家庭

①除了这些节日,你们还知道国外哪些节日?

②指名说。

③课件出示西班牙的奔牛节、泰国的泼水节、美国的感恩节等。

④尽管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节日不同,但透过不同的节日,我们总能感受到相同的地方,这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分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反馈。

篇5:五年级上册品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基本知识,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29人,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诚实守信,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分为可爱的中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三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包括我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古老的中华文明、我爱你中国和中国之最五个部分;第二单元包括多民族的大家庭、丰盛的民族饮食、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形式多样的住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部分;第三单元包括传媒与生活、网络连着我和你、获取有益的信息三个部分。

四、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首都、人口、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分割的一部分;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知道黄河、长江是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宗教、饮食、服饰和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4、了解我国的你民族自治政策,知道各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5、感受通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消息。

6、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识。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4、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6、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六、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一、可爱的中国

1、我的祖国

2、江山如此多娇 2

3、古老的中华文明 2

4、我爱你中国 2

5、中国之最 2

二、民族团结一家亲

1、多民族的大家庭 2

2、丰盛的民族饮食 2

3、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2

4、形式多样的住房 2

5、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2

6、团结和睦建设家园 2

三、丰富多彩的生活

1、传媒与生活 2

2、网络连着我和你 2

3、获取有益的信息 2

篇6:五年级上册品社教学计划

河铺中心小学 汪先佳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作业能按时完成,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自觉性差、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识罗列的清单,知识教学的资源之一。

3、情感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泼。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力求活泼、富有童趣。

三、教学目标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互相尊重、理解宽 容、心胸宽广、分享快乐的个性品质。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3、重视农村儿童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要从认识区域的差异,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出发,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中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5、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措施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

篇7:苏教版五年级品社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思维以直观形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不能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应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学习兴趣不太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品德知识了解得较少。因此对五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由1~4年级家庭、学校、社区等领域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祖国与世界的场景,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包括4个单元:《我是谁》、《我学会与人相处》、《我是班级的主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的教学逐步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通过儿童与教材的对话,能够发展出自主、自律、自强等品质,也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维,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是谁》:着重展示“不错”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并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变得更好的自己,引导他们去正确、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自己。

第二单元《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个人之间的、群体之中的、集体之中的,引导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关系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他与其他人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引导儿童从他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的是一种“我们感”——意识到我是我们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一员,意识到我在我们中的权利与义务(岗位职责),倾听到我在我们中的声音,看得到我在我们中所涂上的那一笔,在我们中我实现了自我;同时使儿童能体会到“我们”的需要,能感受到“我们”的成功与快乐,能经验到“我们”进步与成功,让我们在永我的心中、行为中,“我们”逐渐成为我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国情和历史,进而召唤起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 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篇8: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关键词]品社课 笃行 五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3

“知,情,信,意,行”是品社课笃行教育的五大要素,其中“信”,“行”是核心要素。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所学的内容深信不疑,才可能在实践中锲而不舍,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信念上升为信仰,才能让学生在人生漫长的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中笃行不移。本人自2012年秋季开始用“微课题”的探究形式,对品社课的笃行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一、运用真材实料让学生“知”书达理

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中,我在学生阅读、领悟“曾子宰猪”和“有一种‘愚蠢’叫诚信”的事例后,让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他们村的高氏布厂“子债父还”的具体事例。2009年春节前一个多月的一天,高氏布厂的老板因车祸离世,当时正值农民工发放工资回家度春节的时节,老板的父亲是一个年过七旬的朴实农民,他忍着丧子之痛,对厂内40多名外来民工保证“一定凑齐工资钱给大家”。当时厂内所有资金不足十万元,而发工资奖金一共要80多万元,高氏将保险赔偿金用来支付工资还不够,于是变卖布厂和家产,还欠下一屁股债。5年来他靠捡破烂、种蔬菜、养鸡鸭……用自己赚的钱,终于付清了儿子的债务。用好教材、补充教材、拓宽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真实事例,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画面生动而实在地学生面前,这是提升信度的第一步,是知晓道理的良好开端。

二、采用真材实料使学生“情”理交融

教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国家羸弱,战火纷飞,志士雄出”的背景,我在五(1)班组织了八个小组,去图书馆、档案室、老年活动室、上网等形式了解嵊州地区的仁人志士。李一明外公原来是嵊州市博物馆的一名研究院,他介绍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全国著名的革命人士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陈其美、王金发、章太炎、蔡元培、鲁迅、马一浮、马叙伦都是我们浙江人,大部分都是绍兴人,王金发是嵊州的杰出代表。这些家乡史的交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祖辈如此不凡,顿时激起学习革命先驱精神,为国为家争光的豪情。

三、利用真情实感令学生“信”念提升

教学《民风,民俗知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全体学生真切体验家乡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我让学生介绍春节期间每个镇(村)都演越剧的情况,其中有一位是学校“小百花社团”的成员,我们就请她在课堂上唱越剧。还有一位学生会拉小提琴,就请他把自己演奏的《梁祝》拍摄下来带到班级给大家欣赏,那么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与我们“越剧”有什么关联呢?1953年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被周恩来多次用来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即源出自越剧唱腔。这样,使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乡土的精湛,体会到家乡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自豪感和信念素养骤然提升。

四、寻找真凭实据促学生“意”犹未尽

在以历史题材为教学内容的课中,需要寻找更多真实的背景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依据真凭实据进行真挚交流,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信念。

五、真心实意自我评价催“行”为规范

我听过全省各地特级教师和名师的《悲愤的吼声》多次,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描述都可谓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应该说课堂的设计和把控都挺到位的。但本人认为课后如何评价这次“侵略战争”的罪行,应与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诚地去评价战争的起因与残酷性。因此本人在教完课后摘录了以下几个片断,供学生参考并予以评价:其一,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件。其二,1936年12月12日的国共两党合作的“西安事变”。其三,1937年7月7日的北平卢沟桥事变。其四,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至少有30多万中国人被杀害。其五,细菌战和“三光政策”。其六,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品社课教学的真谛应该是让学生能了解真实的事件,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忘记不堪回首的战乱,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

打造真情的思想课堂,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有真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之和情感态度都无时无刻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篇9: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计划

白小:邢艳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凑向我们共同成的和弦》、第二单元为《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为《不屈不饶的的中国人》、第四单元为《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注重全班学生整体发展和提高,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

2、与潜能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转化。

3、采用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潜能生的辅导。

4、“了解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安全教育

三月份: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防踩踏事件发生,禁止学生吸烟酗酒误食毒品等;

四月份:春天沙尘天气,防流行性传染病,食品安全教育,劳动节; 五月份:体育课春游安全;

六月份:集体活动,心理健康,防溺水,防雷击,洪水,泥石流。

七、进度安排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教学 内 容

课时

1、生命多么可贵

2

2、成长日记ABC3-4-5 4 6-7 5 7-8

9 9

10-11 11-112-13 13 14 15 16 17 17-18 18-19

3、健康生活每一天

3、校园红绿灯

3、社会生活有规则

16、法律保护你我他

2、圆明园的诉说

1、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19、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10、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1、新科技,新生活

2、超越梦想

213、科技是把“双刃剑”

2、崇尚科学精神

15、商品的故事

16、寻找商标的国籍

2、我们在这里生活

2、“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1、你好,WTO 2

复习

8

篇10:五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学校:大有山学校 年级:五年级 姓名:马晓燕 《课程标准》准告诉我们,小学高年级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品德课上,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目前,学生每天学习的方法单

一、被动的学习知识,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预习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下面是如何预习的方法。1.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预习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同时出示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由于目标和问题明确,学生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精力也得到了科学分配,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提高。2. 自读理解 自读理解课本,大字部分慢读,小字部分快读,围绕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会做“记号”,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动笔的习惯,在正确答案下划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或难点划圈,疑点打“?”等等。

3. 提出疑问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只要发现问题,便是进步。4. 讨论疑难

将学生预习发现的疑难问题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第四课

宝岛台湾

学校:大有山 科目:品社 年级:五年级 教师:马晓燕 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预习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学习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师生收集的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美丽的宝岛——台湾

一、激发兴趣,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还记得吗?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台湾)说到台湾,你们对台湾有哪些了解呢?说说看。(生自由交流)

对,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进一步的了解美丽的宝岛——台湾。(读题)

二、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老师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了解台湾

1、台湾在哪里

教师出示祖国地图,学生从地图上找到台湾,看看与祖国哪个省最近?然后用尺量一量(两地的距离,根据比例尺算一算实际距离。)

师:台湾本来跟祖国大陆是一体的,为什么现在分开了呢?请同学们阅读20页文字,了解台湾岛的形成。

(教师补充):台湾海峡的深度,宽度。用数据说明台湾跟大陆是原来是一体的。

2、台湾的美丽与富饶 师:台湾岛是什么样儿的呢?

(1)(课件或者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欣赏富饶的台湾,美丽的台湾。

(2)学生谈看后的感受。(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4)教师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对于台湾的富饶,老师应把台湾的别称一个个说出来,学生根据名字说出理由。如:米仓、东方粮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方盐库、兰花王国、蝴蝶王国、鱼仓等。对于台湾的美丽,老师建议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一游台湾岛。领略台湾的“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重点游览日月潭,在游览中配上相应的图片。

(5)老师小结。

3、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人们千百年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我们惊叹宝岛台湾的美丽与富饶,这可是人们千百年来开发经营的结果。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指导学生看书59页)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开发台湾的故事?讲一讲。

4、画一画台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或设计一下未来的台湾。画好后在班上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美丽富饶的宝岛

美丽的岛屿(阿里山、日月潭„„)

台湾岛

富饶的岛屿(海上粮仓、东方糖库„„)

宝岛台湾案例

学校:大有山 科目:品社 年级:五年级 教师:马晓燕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日月潭》,还记得吗?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台湾)说到台湾,你们对台湾有哪些了解呢?说说看。(生自由交流)

对,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进一步的了解美丽的宝岛——台湾。(读题)

2.生交流:你知道台湾的地理位置吗?你对这里有哪些了解呢?

生: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里,有一片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很富饶的地方,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它是漂泊在我国东海海面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课文导入,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很好的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欣赏中感悟。】 通过活动一,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信心十足,课堂气氛活跃,个个都能融入到课堂,效果很好。活动二

走进台湾

1.台湾的地理位置。

(1)师:出示中国政区图,指名找到台湾省。

生: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在地图上知道大概的位置。(2)师:说一说:从地图上看,台湾省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生:独立完成。学生很快能找到。(3)师:出示台湾省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师:想象一下,台湾省的地理图形像什么?

生:各抒己见。

②师:台湾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各是什么?

生:学生抢答。

③生归纳:台湾不仅包括台湾岛,还包括它周围的岛屿。

2.美丽富饶的宝岛。(1)美丽的宝岛。

①师:欣赏关于台湾美景的视频。

②生:学生介绍台湾的景点。(2)富饶的宝岛。

①教师引入:台湾不仅美丽,而且富饶,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台湾有什么好吃的或值得一看的物产资源。

②生: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资料汇总然后交流。

③师:教师出示台湾的水果、资源图片欣赏。

师:小结,正因为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台湾成了我国与海上其他各国联系的枢纽,而这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走廊”。

【设计意图:在看图中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与概况,在视频和图片的分享中感受台湾的美丽与富饶,从而加深对台湾的认识。】

上一篇:教师节学生会致全体教师感谢信下一篇:外贸公司实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