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2024-05-02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精选7篇)

篇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物质保障,是实现基本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贵阳市主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场馆经营项目呈多元化,结构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经营和管理现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44-01

面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近年来的发展轨迹,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和管理活动进一步拓展的途径与措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一)建设成本

(二)收支情况

所调查的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2012年收入合计4626.8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而经营收入1439.5万元,仅占全部收入的31%。

(三)经营方式

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补贴,其补贴方式主要有财政核补和财政核拨两种形式,各场馆还要通过经营创收分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经营方式较单一,主要是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及各种培训收入。

(四)经营内容

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内容主要领域是群众健身、体育竞赛、各种体育培训班等本体服务,开展非体育项目经营内容则为文艺表演、出租房屋和举办展销会等。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群众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广门的贵阳市人民体育场、贵阳市体育训练馆、贵州省全民健身综合馆、火车站附近的贵州省体育馆。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全省共有标准体育场地10746个,全天开放的只占35%,部分开放的占17%,完全不开放的占47%;全省共有非标准体育场地10785个,全天开放的占38.5%,部分开放的占16.3%,完全不开放的占45%;全省标准和非标准体育场地共21531个,全天开放的有7960个,占36.9%,部分开放的3605个,占16.7%,完全不开放的9966个,占46.28%。从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

三、影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场馆建设的现实条件、外部条件因素和自身经营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市场的运作,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及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四、结论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近年来尽管明显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新建场馆利用率不高。

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有偿向所有人开放,开放时间大部分为全年开放。

3.经营内容为体育项目经营和非体育项目经营两种形式并存。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张海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7):2-9.[3]万来红.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4]谭刚.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2):39-41.[5]潘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21-24.[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7]王则兴,杨广辉.构建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1):4l-42.[8]刘东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初步研究[I].武汉体育学院,2008.责任编辑:武聪

篇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衡水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衡水市 体育场馆 经营管理

一、前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体育交流日益增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以承办大型运动会为契机和出发点,纷纷投资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借以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同时大型体育场馆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正逐渐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

然而,从投资角度分析,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慢,后期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老化。如果我们在建设时没有对这些场馆在比赛结束后的使用进行充分而科学地预测,那么将造成较大的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衡水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衡水市体育场馆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衡水市体育场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衡水市所有15座公共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以每所体育场馆的体育主管、经营人员、健身人员为调查对象。

2.调查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各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访谈法

就各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对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

对所得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衡水市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所以政府对场馆拥有管理权。调查显示,按照资金的运行机制衡水市的体育场馆分为四种:第一种:全额预算管理,它是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经费全额支出,占调查场馆的34%。第二种:差额预算管理,它是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第三种:承包管理,它是由政府拥有场馆所有权,通过招标、谈判、协商、聘任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第四种: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它是由政府以其场馆的投资作为股份,再吸纳其它社会资金进行融资扩股,作为场馆经营开发的后期投入,成立拥有体育场馆产权和经营权的独立的现代企业,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对企业的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按股份多少享有收益权。

2.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方式的现状分析

本次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衡水市主要体育场馆当中,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进行了经营性的开放,且经营项目多以群体性项目为主,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所谓的.“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含义是: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其他比如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租赁模式等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3.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价位的现状分析

由访谈与实地考察可得,许多公共场馆有偿开放的价格问题上都采用了“低价服务、内外有别”的方针。对附近的群众实行优惠,体现出“倡导健身、服务为本”的指导思想,并且还考虑到面向没有工作收入的学生,实行再优惠,同时还采用月票、季票和年票的优惠政策。本次调查 67%的人赞同并支持这一观点。但不管采用何种价格,公共体育场馆基本执行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 4.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时间的现状分析

考核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主要指标就是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本文主要从日常服务时间带来分析场馆的利用率。调查的全部人群中,54%是在傍晚到场馆参加健身运动的。因为人们有在傍晚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且傍晚锻炼身体本身也更科学。同时下午工作学习基本结束,因此选择在傍晚到场馆锻炼的人就多。而选择在早上与下午的则教少,分别为7%与 39%。

5.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开发效益的现状

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高,加之很多场馆要兼顾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型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后,能够赢利的并不多。目前衡水市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能够赢利的屈指可数,占调查的5%,75%处于维持状态,20%处于负债状态。

四、对策

1.明确方向、确定目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

在现行状况下,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超越陈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我国现有国情,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实施,走渐进式发展之路,以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前提和基础,既不能超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也不能滞后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2.科学设置管理机构,精心协调各方关系

体育场馆管理机构是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载体,体育场馆管理规范是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核心。因此,要加强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构的科学设置,加大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双管齐下,共同促进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完善。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场馆使用效率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提升使用效率的前提。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高,是发挥其服务功能的保证。目前,应把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和提升其利用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国家已为公共体育场馆走向开放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撑。在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尤其要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

4.拓宽场馆融资渠道,拓展场馆资金来源

体育场馆和设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在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投入在整个资金投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应有的运行机制相悖。所以政府在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投入的同时,要善于提供产业政策,逐步走上“政府支撑、企业运作”之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体育场馆,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的局限,广开财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关系,采取集资、合资和引进外资等多种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造就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灵活的投资机制,确保衡水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作有源源不断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及其改革.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6-58.

篇3: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一) 建设成本

(二) 收支情况

所调查的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2012年收入合计4626.8万元, 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 而经营收入1439.5万元, 仅占全部收入的31%。

(三) 经营方式

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补贴, 其补贴方式主要有财政核补和财政核拨两种形式, 各场馆还要通过经营创收分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经营方式较单一, 主要是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及各种培训收入。

(四) 经营内容

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内容主要领域是群众健身、体育竞赛、各种体育培训班等本体服务, 开展非体育项目经营内容则为文艺表演、出租房屋和举办展销会等。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群众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广门的贵阳市人民体育场、贵阳市体育训练馆、贵州省全民健身综合馆、火车站附近的贵州省体育馆。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全省共有标准体育场地10746个, 全天开放的只占35%, 部分开放的占17%, 完全不开放的占47%;全省共有非标准体育场地10785个, 全天开放的占38.5%, 部分开放的占16.3%, 完全不开放的占45%;全省标准和非标准体育场地共21531个, 全天开放的有7960个, 占36.9%, 部分开放的3605个, 占16.7%, 完全不开放的9966个, 占46.28%。从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 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

三、影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场馆建设的现实条件、外部条件因素和自身经营因素, 共同制约和影响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不仅要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市场的运作, 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及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四、结论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近年来尽管明显增加, 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新建场馆利用率不高。

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有偿向所有人开放, 开放时间大部分为全年开放。

3.经营内容为体育项目经营和非体育项目经营两种形式并存。

参考文献

[1]江和平, 张海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 2006 (7) :2-9.

[3]万来红.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一版.

[4]谭刚.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 22 (2) :39-41.

[5]潘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20) :21-24.

[6]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97-101.

[7]王则兴, 杨广辉.构建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571) :4l-42.

篇4: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较第四次普查有了明显增幅:但是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单位系统,而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人群的公共场所体育场地实施却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2〕在这些场地设施中学校和机关内的场地设施就占了近80%,而承载着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设施总量的4.86%。就是这不足5%的场地设施其分布也极不合理,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规划合理、服务完善的新社区迅速崛起,使一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富裕群体从旧城区中脱身出来,造成了城市社区间的贫富差距。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新城区集中了城市精英人群,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旧城区或相对贫困社区拥有的话语权相对削弱,再因旧城区改造的社会投入成本大,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部分人居住在新社区的精英人士基本集中在青壮年阶段,《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1.7%。在20~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虽然学校和机关拥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较大,但是其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社区居民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

1.3 现有设施缺乏管理与维护,丧失了其原有功能

调研结果显示有73.36%的社区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设施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6.64%,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少健身器材已名存实亡:篮球架没了篮圈,转体训练器上的转盘被人偷走,蹬力器上的坐椅已没了踪影,单杠没了横杆,伸展器变得残破不堪,还有一些器材被人刻划得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一类字句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遭人为破坏基本上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是损坏一件、拆除一件。而一些在小区外面的全民健身路径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有的虽然在旁边竖有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条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处于无人管理和维修的状态。很多器材设施遭到人为损坏甚至盗窃,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锻炼的条件。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全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对其进行全天候监管。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使用不当,一部分人不爱惜器材甚至故意损坏,加上部分器材本身建造时间已较长,造成相当一部分器材设施已不能正常使用而成为摆设。〔3〕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据一些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政府投资在小区内建造健身设施,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管理办法;其次,由于社区人手不够,不可能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再者,维修经费也没有完全落实,有时候因没有维护费用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单一化与社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配备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这些场地设施器材的规划布局、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一致化,本该生动地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每个社区都无外乎这几种体育设施,而这些器材设施是否受欢迎及其利用率高低则无人问津。不少社区的体育虽然配备有不少体育设施但是其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来解决。投入再多,器材闲置也无济于事,必须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4〕这就要求在进行器材设施配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在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有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市社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深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体育政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南省的GDP已经跃居全国前五,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仍处在较低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2.2 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监管不到位

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5〕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m2/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

2.3 权责不明,导致管理与维护的缺失

权责不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出了问题去找物管,物管往往会推到社区,无钱无权的社区又会“转嫁”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明确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弄到最后,大家还是一头雾水。〔6〕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建在居民区的健身点是由辖区负责管理,但财政相对拮据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建了健身点后就很难再出钱承担维修了;而物业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块“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烫手山芋”;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由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专项资金建设的,体育部门的说法是只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和免费安装,以后的器材管理和维修问题应由受赠单位解决。这种由权责不明造成的管理与维护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的矛盾。

2.4 房地产商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少开发商甚至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当做小区楼盘销售的招牌,作为楼盘销售时吸引业主的卖点,推向市场。〔7〕但是,事实上不少开发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规划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缩水,许多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实现同步建设,居民一旦入住,其体育规划用地不是被挪用就是被占用,规划与现实出现了较大反差。还有些开发商将本应该在住户入住时交工的配套体育设施,推到二期三期建设甚至一拖再拖,最后将本该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挪作它用。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缺乏,致使开发商承诺的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3 小结

河南省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而相应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显著矛盾,近80%城市居民反映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健身需求;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新老城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权责不明,使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摆设;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使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侵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权利。

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较为丰富的部门,逐步实现场地共享,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在现有空间、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布点,方便居民就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加强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制约机制,确保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杜建辉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2〕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3〕黄静珊.陕西省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16.

〔4〕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6〕陈旸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2.

〔7〕张吉慧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篇5: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的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和事业管理。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正文: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公共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广开门路,举行文艺演出,开办商店、餐厅、歌舞厅等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费自给,甚至出现了年盈利百万元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因而对外开放经营成本高,使用率低,如果低价位向群众开放,往往入不敷出,而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而办宾馆、招待所,出租房屋等却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场馆创收的主要来源。有些场馆把能出租的房屋都对外出租,搞起证券营业部、歌舞厅、美容美发厅、餐厅等,这样的经营创收必然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国有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场馆承包、租赁合同中没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和违约应负的责任;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不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而是私设“小金库”;对场馆创办的经营实体未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集资、合资、联营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四、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五、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公共体育场馆经营

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税费缴纳较多,场馆负担较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是体育劳务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后,公共体育场馆与其它经营单位一样,是我国的纳税义务人,经营活动也要照章纳税,场馆对外开放收费要交5%的营业税,其它经营还要交所得税,房屋出租要交12 ~17 的房产税和教育附加费。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费,如治安费、防疫检测费、门前三包费、物价管理费、绿化费等等。繁多的税费造成公共体育场馆额外经营负担过重、处境困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明确产权关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篇6: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城市安全是典型的公共安全,它是以公众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免遭损害为目的。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通过风险评价,提出了安全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从而为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重大危险源;城市规划;风险评价

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国内外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现状.......................................................................................1 1.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概念和内涵....................................................................................2 1.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城市当中的工业危险源...................................................错误!未定义书签。1.3.2 城市自然灾害...................................................................错误!未定义书签。1.3.3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错误!未定义书签。1.3.4 城市社会灾害.................................................................错误!未定义书签。1.4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2 1.4.1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1.4.2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行.............................................................................2 1.4.3 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共安全效益.............................................................3 第二章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方法......................................4 2.1 工业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安全规划分类.....................................................................4 2.2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编制原则.........................................................................4 2.3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前期准备.............................................................................5 2.3.1 城市现状调查.....................................................................................................5 2.3.2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5 2.4 城市工业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6 2.4.1 风险理论.............................................................................................................6 2.4.2 风险辨识.............................................................................................................6 2.4.3 制定风险评价标准的原则...............................................................................7 2.4.4 城市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8 3.1 风险控制的含义.............................................................................................................8 3.2 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法.....................................................................................................8 3.2.1 风险避免.............................................................................................................8 3.2.2 损失控制.............................................................................................................8 3.3 风险控制措施方案.......................................................................................................9 3.3.1 消除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9 3.3.2 降低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9 3.3.3 重大危险源周边规划对象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标准的风险控制措施.....................................................................................................................................10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11 参考文献...........................................................12

II

绪论

1.1 国内外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如美国、日本等飓风、地震频繁的国家,城市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始较早,并且都已用于城市管理中,从孤立地建设抗震、防洪、消防等单项系统向综合化发展,从抗灾救灾转向防灾,建立了以“ 防”为主、抗救结合的安全防灾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西方主要国家的公共安全理论较为完善和成 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紧急事态管理的周期理论,该理论也称之为四个阶段理论,它将整个公共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分为减除(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应对(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目前,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理论探索阶段。受科技部委托,南 开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于2 0 0 4年共同完成了“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城市公共安 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 0 0 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 通州新城规划》(2 0 0 5~ 2 0 2 0)首次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理论研究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中。2 0 0 6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公共安全规划》,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中,也已经明确了要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列入规划研究范畴。2 0 0 6年 4月 1日起施行的《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城市安全问题列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强调了“综合防灾”的思想 ;2)提出了“公共安全”的概念。2 0 0 8年 1月 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公共安全进行了确定和保护。

1.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指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灾害风险,依据风险理论、灾害学原理等对城市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城市公麸安全规划的对象是城市灾害系统。

(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任务在于使城市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并重,维持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依据风险理论、系统理论和灾害学原理等。(4)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5)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安全状态的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1.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 1.3.1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应当注重预防为主,否则后果严重、损失巨大。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作用应当是预防或减轻城市灾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3.2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行

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制定规划、实施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将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案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是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行动预案,为了便于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指标、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规划。

1.3.3 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共安全效益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用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好的防灾减灾效益,显得十分重要。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共安全效益。

第一章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方法

事故分为天灾和人祸,天灾我们无法避免和控制,为了减少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本文将从城市里容易引发事故的工业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重大危险源的公共安全规划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其内容也涉及到重大危险源公共安全规划目标、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与减缓等。本章对规划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1.1 工业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安全规划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主要包括城市重大危险源及规划对象的治理及城市用地方面的安全规划两个方面的内容。城市重大危险源及规划对象的治理主要是针对城市中达不到规划安全目标的重大危险源及规划对象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方案,以达到提升城市综合安全水平的目的。城市用地安全规划是涉及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时制定的综合选址政策,规定计划建造的重大危险源与工作区或居民区以及公共设施之间要适当分隔,并规定对现有的重大危险

源要采取适当控制措施的具体规划。城市用地安全规划的范围如下:(1)包含重大危险源的新设施的选址;(2)现有重大危险源的改变;

(3)现有重大危险源附近的土地开发,例如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区,其选址或开发会增大重大事故的风险或后果。

1.2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编制原则 在制定规划时,应强调“城市”这一概念,即:

(1)以城市整体为考虑对象

(2)以消除或降低重大危险源在城市布局中可能构成的危险为出发点(3)以可能对城市造成的近期和中期危害和影响为规划目标(4)以城市经济 社会 安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5)有利于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不断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6)有利于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7)有利于提高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水平

1.3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前期准备

运用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方法前要做以下的准备工作 1.3.1 城市现状调查

城市现状调查是进行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重大事故的统计分析和城市基础资料调查等工作。

重大事故的统计分析:通过对城市中重大事故的调查、统计分析,按事故主要原因、发生地点、事故及灾害发生的主要形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等。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现存的主要问题。

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包括城市气象、水文资料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城市规划发展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人口资料等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调查。

1.3.2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其近期或未来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需求,是制定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前提和依据。在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前,应获得城市近期编制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规划的总体布局图(包括城市功能区划图)。

1.4 城市工业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方法是以风险理论为指导,以风险评价为基础,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减缓的措施和技术方法。1.4.1 风险理论

风险通用而严格的定义为:风险R是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后果C的乘积,风险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概率和后果。城市系统面临着各种灾害风险,它们只是发生的概率不同、后果不同而已。风险理论的核心是风险评价。灾害风险评价,简而言之,就是评价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1.4.2 风险辨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

灾害风险辨识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筛选、监控和诊断。灾害风险的筛选是应用标准化程序对灾害进行寻找、分析并按其危险概率及强度加以排列的过程。经典的筛选办法是列出危险清单,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从而按风险大小排出某一地区或某一场所可能面临的灾害序列,最后筛选出风险最显著的灾害作为评价的重点。风险的筛选需应用聚类分析、参数相关分析等数学手段,使筛选过程定量化和规范化。灾害风险的监控是对灾害风险的调查、监测、记录和分析的循环过程,特别是对那些可疑灾害风险的核查和解译更需长期的监测和追踪分析。监控的目的旨在监测某些灾害临界指示体的变化、灾害条件的积累及防灾系统的易损程度。灾害风险的诊断类似于医生看病的过程,是对灾害与前兆的相互关系及灾害的可能后果的分析和判断。诊断手段如根据调查的情况编制事故树,将风险因素及其引起一系列致损事件的逻辑关系形象地表示在树状图上,通过事故树识别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灾害辩识的上述三种方法都包涵三个过程:推测原因、鉴别因素和仔细检查。三者之间可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循环系列,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各种方法可同时应用,相互取长补短,力求全面和合乎实际。

1.4.3 制定风险评价标准的原则

风险是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后果(环境或健康)的乘积。由于死亡风险比较直接和容易定义,也由于容易与生活中的其它风险相比较,因此,人们习惯上把重大事故和死亡相联系。在大多数风险评价中通常都采用死亡的概率作为风险的度量。30英国健康和安全执行委员会(HSE)提出了基于伤害的风险度量方法:

1)几乎使每个人都非常难受; 2)相当大一部分人需要医疗护理

3)有些人严重受伤,需要长时间的医疗护理: 4)任何身体非常虚弱的人都有可能死亡

满足上述条件的风险度量称作危险剂量,因为其可以导致死亡,所要评价的风险是暴露在危险剂量下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风险评价标准或比较重大危害的风险水平时,应当注意保证风险度量的一致性,只有在风险度量一致时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制定定量风险评价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重大危害对个人或公众成员造成的风险不应显著高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它风险

2)只要合理可行,任何重大危害的风险都应努力降低

3)在有重大危害风险的地方,具有危害性的开发项目不应对现有的风险造成显著的增加。

4)如果一个事件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那么应努力降低此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就是降低社会风险。

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LEC风险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凭经验判断,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2)JHA:指工作危害分析。具体是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目的的方法。

第二章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1 风险控制的含义

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这些风险,以达到减少事故发

生的概率和降低损失程度的目的。

2.2 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法

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类:风险避免(Avoidance)和损失控制(Loss Control)。其中损失控制又分为损失预防(Loss Prevention)和损失抑制(Loss Reduction)两类。2.2.1 风险避免

风险避免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作为控制方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避免是风险控制措施中最简单也最消极的一种。如化工厂不使用某种危险物质,可以完全避免因此种危险物质引发事故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这一方法以完全回避危险源为前提,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2.2.2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依目的不同可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前者以降低事故概率为目 的,后者以缩小损失程度为目的。损失预防是指在事故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就是消除或减少危险源,以便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损失抑制是指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发生范围或损失程度的行为。

两者的区别在于:损失预防的重点在于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损失抑制的重点在于减少损失发生的程度。总之,风险控制措施实质上是一种行动或安全设备装置,在事故发生前将引发事故的因素或环境隔离。

2.3 风险控制措施方案

风险控制措施规划方案的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风险控制的技术路线,错误的技术路线不可能得出正确的风险控制措施规划方案。

对于城市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方案主要针对重大危险源、规划对象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符合规划目标的目的。可选的风险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种类型: 2.3.1 消除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 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重大危险源。如:

(1)搬迁重大危险源 以达到消除重大危险源的目的;(2)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险有害物质等。2.3.2 降低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

当消除重大危险源有困难时 可采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措施。如:(1)减少危险有害物质的使用储存量;

(2)生产中以低危险有害物质代替高危险有害物质;(3)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以降低事故概率;(4)采用隔离措施降低事故后果等。

2.3.3 重大危险源周边规划对象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标准的风险控

制措施

(1)规划对象停止使用;

(2)将规划对象搬迁至低于可接受风险标准的地方;(3)改变规划对象所在地的土地使用性质等。

结论与建议

本文围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概念和现状分析,阐述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作用以及意义,针对其中重要的研究部分——工业重大危险源,给出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一般性方法和技术要点,利用风险评价理论得到具体的针对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对策措施,使针对城市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方向性。

由于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研究在我国还刚开始起步,因此,在具体的技术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7: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体制改革不到位。

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严重制约, 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偏低, 这主要是由于对当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依然未彻底实现事业性的管理模式到企业化以及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化, 致使多数城市体育公共场馆运营缺乏积极性。[2]对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严重阻碍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发挥, 同时也造成了财政负担的加大, 使其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二) 税费压力过大。

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出现的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所收取的相关费用, 税务部门则完全将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费等同于市场上的企业, 即采用同一标准的税收相关政策, 其中包括营业税、整治税、房产税以及所得税等共有十余种, 这使得体育场馆缴纳的规定税金在收入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同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所要缴纳的水电费也都是依照商业标准进行而非是公益事业标准。各种费用开支使得场馆经营的成本居高不下, 尤其是过大的税费压力, 都使得多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3]

(三) 场馆功能设计单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都是以承办各种形式的大型体育比赛为主, 设计标准也完全依照大型体育竞技的要求, 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所以, 诸多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除了承办大型体育比赛的功能之外, 其设计与广大民众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并不适宜, 利用率也无法得到保证, 场馆的功能设计过于单一, 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价值发挥。

二、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消解途径

(一) 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下属部门, 因此, 对其进行的多种改革也必须参照行政管理单位的改革思路与模式, 这是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思想瓶颈之一。[4]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虽然归属为国家的公益投资事业, 但从经济学视角去看, 其并非是纯粹的事业性单位。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都是以单位管理的运作模式进行, 导致产权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关系不和谐、效益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局限与束缚, 理解与认识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本质, 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实现思想的解放, 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

(二) 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而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中可以看出, 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需要与受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是必要的, 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广大受众, 而且可以促进场馆利用率的最大化, 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迅速提升。比如, 澳大利亚的一些体育场所, 设计者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使得受众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够获取食物, 同时还可以看到比赛, 这种以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多元化经营设计理念, 不但没有为场馆的管理造成负担, 反而为其获取了超额的利润。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而言, 单一化、传统化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 应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 积极汲取国外的先进营销模式, 推进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营销模式的多元化、现代化与可持续健康发展。[5]

(三) 强化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要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予以倾斜, 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与支持, 诸如, 通过税收政策的优惠与扶持, 适当对税收予以减免, 以此弥补公益性或者低价的普及性集体活动所造成的巨大成本收益差, 帮助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同时, 还需要通过金融层面的政策支持, 构建完善的体育筹资市场或平台, 为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同企业相同的融资标准, 缓解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营管理在资金方面的供需矛盾;合理制定体育收费方面的相关政策, 也可以有效降低场馆运营成本, 最大程度调动场馆经营管理的积极性。[6]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经济政策, 为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在公平、公正与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与壮大。

三、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消解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通过开展经营管理改革, 大力实现场馆的市场化与企业化运营模式, 积极开展商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特别是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挖掘与利用。同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还应调整对外开放的时间安排, 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最大程度发挥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充分挖掘体育场馆的资源价值, 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尤其是在开展训练任务的时候, 还要确保群众锻炼活动的积极进行, 以此实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公共体育的宗旨与目标, 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 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强化与提升。[7]

建设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为突破点, 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全面改革为核心, 对资源的配置要严格以市场为导向, 采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选用专业的大型物业公司作为管理的实体, 促进体育公共场馆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实现, 促使场馆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果发挥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文强, 陈元欣, 张洪武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2]谭建湘.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制度设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3]王钊, 谭建湘等.论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4]刘佳.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以8座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 2012

[5]刘辰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1

[6]曹亚东, 马文新, 赵雪梅.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探析——基于沈阳奥体中心等5家体育场馆的调研[J].辽宁经济, 2014, 1

上一篇:新入职护士体会下一篇: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