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体育场管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会影响到经济收益,我国有一部分体育场馆的投资大,但收益小。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本研究主要综述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提供新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的几个瓶颈问题思考

摘 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民营化改革,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 试。然而随着民营化的推进,在其实施过程中遭遇了理念滞后、制度缺损、监管 缺失等方面的瓶颈。采用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基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其民营化过程中的若干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若干意见 ,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Reflections on Bottlenecks Problems of Operating Manageme nt 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ZHUANG Yongda,LU Hengbo

(Dept. of P.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 a)

Key words: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privatization reform; bottlen eck problems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1]。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2]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3]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 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4]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發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5]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國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代理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 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 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 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3)针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 服务理念、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明 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等破解瓶颈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深入,还会遭遇 新的瓶颈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加以深化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张桂宁.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及其产品供给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9,2:60- 61.

[3] 陆亨伯,谢萍萍,郑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_基于典型体育场馆 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5-7.

[4] 曹望华.企业服务伦理初探:一种经济伦理的探讨[J].文史博览,2007(2):33-3 5.

[5] 库柏.公共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

作者:庄永达,陆亨伯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体育场管的经营管理模式

【摘 要】体育场管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会影响到经济收益,我国有一部分体育场馆的投资大,但收益小。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本研究主要综述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体育场;分类与性质;经营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追求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锻炼也是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我国大部分的体育场馆都对外开放,开始以盈利为目的。我国大部分省市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较大,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体育场馆的效益不是很理想。所以需要通过加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来提高其效益,加强场馆的经营管理就要先了解当前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场馆的分类与性质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比较快,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主要分为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和其它种类场馆。公共体育场馆是由国家财政全额出资建设,以满足全国人民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健身娱乐的需求;学校体育场馆是为满足广大师生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的需求而建设的,该场所承担了增强师生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培养运动人才的任务。 通常情况下,学校体育场馆是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出资建造的。学校体育场馆通常只对学校师生开放,其场地面积也不及公共体育场馆,这类体育场馆的数量较多;其他体育场馆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以外的体育场馆,这类场馆通常包含一些私人的或者某单位的体育场馆,还包含一些专门以盈利为主的场馆,比如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及各类拳馆,这类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较高,而且设备也比较专业。

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场馆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有很多形式,其中包括: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等,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最常见的管理体制。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不过在改革的同时,依然有,一些体制仍然墨守陈规,沿袭了传统的观念和陈旧的模式。而且虽然有一些体制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也只能作为改革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当前,在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主要将场馆的服务职能放在了最关键的位置,只是一味地强调管理的作用,这种观念已经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它的首要职能本应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为经营服务,场馆良好的经营状况,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搞好经营,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低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不高,这一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由于场馆功能的单一性,并且对其多功能性的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的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大型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承办大型的国际比赛而建设的,因此在,场馆在设计时,多从满足该项目比赛的功能需要考虑,从而导致许多大型体育场馆功能相对单一,使其利用率偏低。但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这就要求对体育场馆进行充分的开发,使其具有多功能性。

3.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大部分的体育场馆由一些退役的运动员或体育学校毕业的学生管理,虽然这些人员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这些人都比较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几乎没有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这直接导致管理者对体育市场经济规律和相关政策不了解,使管理者的工作缺乏力度,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滞后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之每位管理者的思维能力及方式不尽相同,使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

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要对此作出大胆的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守旧观念,创新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机制。体育场馆闲置问题是主要的经营问题,政府对此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体育场馆相关部门需要注意努力地开发一套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大地扩展发展空间;其次,为了解决体育场馆利用率低的问题,就要加大公共体育馆的开放力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定要明确的是国家建设体育场馆的目的不仅在于承办体育赛事,而且要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另外,只有坚持合理的对外开放,才可以在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再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还需要依赖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场馆的竞争中,经营管理人才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史不长,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多,西部地区更是缺少。所以国家要重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场馆是满足人们体育锻炼需求的重要场所,我国体育场馆的投资力度很大,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而要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大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同时还要加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侯向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经营的理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15-17

[2]唐成,徐玖平.基于效用序数论体育消费者行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25-26

[3] 赵云宏,袁建国.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0-31

作者:郭磊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文 篇3: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体育场馆的资源,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与运营的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之道,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对策措施

高校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学校体育正常开展而建设起来的体育活动场所,其本质功能都与各项体育活动相关。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逐渐加深,高校体育场馆因设备较为齐全,场地环境良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人们进行非体育类活动场所,例如休闲活动、文娱活动等用途。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体育活动资源的缺失,高校体育场馆不再是学校师生独自享用的体育资源,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学校与社会共享的体育资源,高校体育场馆也随之走上了创造经济效益的经营之路。

但是高校在探索混合经营的道路上不乏包露出诸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体育场馆多用于本单位使用,除了学生体育课对其进行使用其余时间多是出于闲置的状态,这种状态使高校体育场馆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类体育设施的封闭式管理运行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造成了阻碍。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与运营的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之道,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其中大多数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校内学生体育教学、竞技比赛以及部分专业训练的需要,而且大多数为中小型体育场馆。而校内的大型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在篮球馆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球类馆的功能开发而成的综合馆,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大型活动,或是当地某些企业组织的地区性运动会等。在当代,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要包含了四种模式,主要针对体育馆如何向社会开放。第一种管理模式是高校自主经营管理型,该模式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充分利用、保养和维护;缺点在于员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而且员工“等、要、靠”等依赖思想较为严重。第二种是高校与校区、体育公司共同管理型,该种模式主要以双赢为主,能够实现高校与社区和体育公司的优势互补,二者之间可以共同承担风险,互利互赢;缺点在于加大了体育场馆的管理难度,主要在于在实际管理中双方责任不明确,双方之间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第三种是专业公司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型,这种形式利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不仅能提高场馆使用率,而且同第二种形式一样的一点是能够及时分散经营风险;缺点在于承包租赁方的经营管理行为是高校难以控制的,如此可能导致高校体育场馆的过度使用,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种是和委托经营管理型,这类形式能使高校规避风险且收入稳定,高校体育部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如此教学任务才可能顺利的完成;缺点在于高校对受托方经营行为难以控制,缺乏自主权,不仅可能造成场馆的过度使用,而且高校也不能从中获得满意的收益。

2.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大型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经济前提,其发展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体育健身的意识逐渐加强,而且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其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期望大幅提高。高校大型体育场馆并非一般的商品,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能够供多人反复使用。因此,为了使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案,处理好体育场馆设施保护和经营管理之间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产业的发掘还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2.1 思想僵化,行为封闭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始终无法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另一方面现行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还有待开发,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而且除了体育课之外,大部分时间体育设施都是處于闲置状态,同时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也“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即使高校是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人才聚集地,但是我国在体育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的储备仍很缺乏,这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且受传统管理经验的影响,许多高校领导对体育场馆经营的认识滞后,缺乏产业意识,政策上保守,管理上不到位,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

2.3 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

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主要是体育院(系)、体育部等,学校只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的身份、关系总是混淆不清,管理权主体较为模糊。责、权、利分配不合理, 激励机制缺失, 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因而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产业市场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尚未得到完善,未能立即开发出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展对策分析

3.1 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

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主要涉及管理机构的设置、 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主要应该由学校领导——体育部(系)——体育场馆管理部门——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机构。其中,体育部(系)是高校体育场馆工作的具体实施机构,负责落实场馆工作任务以及维修等工作。

3.2 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因而为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首先要对其思想建设的加强,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加强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开展专题研讨等活动。

3.3政策、资金保障与运营模式创新

为了确保场馆在服务教学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政府和高校的主管部门要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的专项资金制度,同时不断拓宽场馆的融资渠道,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体育场馆的各类需求。

此外,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过程中,可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以此来分散经营风险,使经营双方都可从中获得收益。

3.4拓宽综合服务渠道

高校体育场馆应创新新的经营模式,而不是仅受限于传统的校内师生独享。在这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如将体育与娱乐、休闲、餐饮相结合,积极拓展服务内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不能固守“以体为本”的旧观念,应当将体育竞技训练、文艺演出、娱乐健身、大型博览会等经营项目合理搭配,不断提高其利用率。

4.结语

虽然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经营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资源配置得不到充分利用,但是我们相信若是将上述问题妥善解决,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并树立起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必将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纵艳芳,童锦,董俊.高校体育场馆课余运营现状的调查及SWOT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9-14

[2]刘新光,刘新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78-81.

[3]卢三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模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

[4]许锁迪,周瞳.宁波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社会共享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06)

作者:井红卫

上一篇: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生活周期特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