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2024-04-10

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通用6篇)

篇1: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共财政的含义和职能

2.国家预算的分类

3.国家预算的原则及管理过程

4.预算会计的含义和作用

5.政府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重点提示

1.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与决算、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我国财政领域的改革是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表现为:对财政支出的规范;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财政的法制化。

2.国家预算按其技术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其具体收支指标测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按其预算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此外还可分为绩效预算和设计规划预算等。

3.国家预算的原则是: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性原则。国家预算的管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国家决算。

4.预算会计是国家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和检查账目等一系列会计特有的活动,对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及时、系统、连续的核算、反映和监督,以促进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会计活动。预算会计的作用主要有:保证财政资金的供给和安全;为预算执行提供保证,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协助政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5.政府审计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专业性活动。其重要作用表现为:政府审计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政府审计是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政府审计是完善国家财经制度,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篇2: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法律之维

一、公共管理同法律之间的关系

(一)公共权力与法律

公共权力具有推动公共利益实现的强制性和强大力量,但也有被滥用和侵害公民权益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性就引发了公共权力如何约束的问题。将公共权力列入法律裁判的范畴,强调法律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这有赖于在宪法上明确划定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各自的界限,确定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并把其目的限定于实现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二)公共利益与法律

现代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如何保障公共管理者不偏离其根本目标、以权谋私,而是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需要法律加以保障。

(三)公共管理与法治

公共管理走向法治化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深刻革命。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建立法治政府,把公共管理纳入法制化的渠道,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来划分政府和个人的权利范围,建立决策和解决纠纷的程序。

二、公共行政学的三种主要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罗森布鲁姆)

1、管理途径: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组织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效率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行政。

2、政治途径:强调公共部门的政治特性,如参与、责任、权力和公共利益等。

3、法律途径: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公共行政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三、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A、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

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利的社会成本。它包含着以下核心价值:①正当法律程序。②个人应享有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③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那些权利遭受行政官员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B、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①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②把公共组织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

③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④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

⑤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毛糙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共管理同宪法、行政法和行政组织法的关系

1、宪法的作用主要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共管理是宪法的具体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宪法所确立的价值。

宪法与公共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关于政府的“多数决定”的权力如何进行自我约束,以及近现代法治主义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适用,公共治理以何种结构和方式维护公民权利和公共权益的问题

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干部,必须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由它的常务委员会任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行政法是宪法精神如何具体化到行政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是关于法治主义在行政领域中应该如何适用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实现的问题。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①无法律即无行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于对经济自由的渴求和对封建暴政的反思,人们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有限和基本上是消极的角色。这时行政法的存在目的在于限制政府权力,最大化地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行为的侵害。

②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近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干预来市声经济和社会秩序,导致了行政国家的出现以及行政裁量权的扩张。这时的行政法其存在的目的从消极限制政府权力转变到承认行政权扩张,寻求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控制行政权。

③行政法治与行政法: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3、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行政组织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性质、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工作原则以及职务设置等内容。

行政组织法的内容:①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②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③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④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⑤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

四、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

1、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私法机制的大量引入,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2、私法:以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已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

公法:促使公共管理组织恰当、有效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把权力用于排他主义目的的规则。

3、私法引入公共管理的意义: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①把平等对立、谈判协商、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法手段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中;

②对于需要行政控制的领域,由逐项行政许可和收费变为控制总量之后的许可证交易;

③公营事业的民营化。

4、合约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对合约的综合运用,设计并形成一种“合约型政府”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

它是通过签约外包和政府内部合约制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而形成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它意味着政府的主要协调机制从公法机制向私法机制变迁,治理方式由以权威为基础向以合约为基础转变。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行政立法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及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 行政立法的含义: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特征: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③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④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2、行政立法的种类:

依据行政立法权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1)一般授权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特别授权立法。是指依据特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专门决议的委托,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依据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在我国拥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济特区的人民政府,当然也包括特别行政区政府。

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3、行政立法的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包括依据法定的权限、程序、范围等立法。(2)程序和民主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加强管理和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4、行政立法的监督(1)监督的内容:选举、决定上、罢免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人等。

(2)监督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通过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主要是国务院或上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各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

司法机关的监督。

(3)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我国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

5、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①立法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一定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有权的行政机关。

②立法规范的内容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与行政立法有其各自的调整范围。权力机关立法所调整的,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

③立法的效力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效力高于行政立法。④立法的程序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要遵循宪法规定的严格立法程序,比行政立法更为正规、严格,更注重民主。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遵循特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程序,一般较简便、灵活,更注重效率。

二、行政执法

1、行政执法的内涵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广义的行政执法: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

狭义的行政执法:对于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特定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察的具体行政行为。

2、特征

行政执法主要有以单方命令为特征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以及以双方协商为特征的行政契约(合同)。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系统性。行政执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和干预。

②职权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单方的行政管理行为,是政府实施职能,发挥干预作用的体现。

③应时性。行政执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日常突发行为来有效行使,它强调及时性,对瞬息万变的局面进行掌控。

④外部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实行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对象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执法行为。

3行政执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执法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②合理性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在行使行政执法权时,要按照法律精神和公共利益理念进行执法,即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公平、合理和政议的行政目的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③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和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执法过程必须加以贯彻的重要原则。④责任原则。行政执法是一项具有法律单方的政府职责行为,不得随意更改、选择或放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其职责和权限,来有效回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复杂形势。

⑤公开原则。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应当把执法的依据、过程和决定一律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4、、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了促使执法主体权责统一、责任明晰,依据法定职责和执法标准,对其实施评议考核与责任追究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

(1)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①界定行政执法职责; 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③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 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2)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①可以促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②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③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3)如何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①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②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行标 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

③架构执法考评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

三、行政司法

1、行政司法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

①享有行政司法权的主体只能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②行政司法是法定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争议或特定的民事纠纷做出裁决的行为;

③行政司法行为调整的对象是一定范围和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职权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

④行政司法应当遵循特定的程序,不能照搬人民法院的司法程序,应兼顾行政效率与司法公正两方面的要求;

⑤表面上看行政司法行为具有司法性,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

①行政复议制度 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制制度。

②行政听证制度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通过准司法程序(提出要求、受理、回避、辩论、质证、最后作出决定)来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③行政裁决制度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明确授权,以消极第三者的身份充当纠纷裁决人,对平等主体之间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断的法律制度。

3、行政司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司法的主体、权限、程序和形式符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

②公平、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司法行为要以公平、公正为其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③效率原则:能够高效、快速地解决纠纷。

④程序适度原则:设定比普通行政程序更为严格、合理的程序。⑤司法终局原则:当事人对行政司法裁决结果仍不服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寻求司法为最终裁判。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一、法治政府的含义、以及建立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1、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 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这个定义提示了法律对政府的影响,以及政府同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运行要接受法律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依照法律来进行社会的管理和规范

2、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①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②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石; ③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3、法治政府的体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

二、法治政府的目标和构建途径

1、建设法治政府的五个基本目标:

①就依法行政体制而言,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②就依法行政主体而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崇尚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③就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政府提出法律方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能够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就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而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

⑤就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而言,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 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有力,行政监督效能很高。

2、建立法治政府的方法、途径

①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行政编制、管理幅度、管理方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和规范。

③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做到职权立法、执行管理和行政监督。

④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制化。

三、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历程和成果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进程实际上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和成果主要有:

①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立法,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严格依法办事。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迈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步。

②建设责任政府,制定《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了“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使政府不再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而必须向法律负责。此外,《国家赔偿法》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③建设有限政府,制定《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较好地解决了对行政行为的程序制约问题,体现了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行政许可法》对许可设置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做出了统一规定,促进政府管制领域的缩减和法制化。

④建设廉洁政府,制定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行政监察制度和国家审计制度,对行政行为和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监督,防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公务员法》的颁布和实施,保障和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并促使公务员正确行使职权。

⑤建立高效政府,改革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控制和命令方式,逐渐向柔性、弹性和协调方向发展。此外,不少属于私法范畴的管理方式,如合同承包、代理、绩效合同、聘任制等,已经在政府采购、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效能等公共领域进行尝试和运用。

篇3: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公共经济学,空间资源分配

一、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市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杨保 (2006) 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众的场所, 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 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城市公共空间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宜居品质。同时, 公共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居住在不同空间层次社会空间人群的之间的对立情绪, 无形中消融了城市市民之间的疏离感, 降低了社会不安定情绪集中爆发的可能性, 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资本。

近年来, 在我国的公共空间供给中, “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的开发模, 造成了环境空间品质低下、类型和功能单一、注重形式化的设计而忽略人性化的需求, 且城市居民中消费能力越强的人群, 越拥有公共空间的优先使用权。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拷问公共空间是否已经彻底转变为“纯粹的消费场所”, 是否已成为城市消费文化的空间载体?公共空间已悄然蜕变为“伪公共空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短缺、供给低效率以及供给类型单一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开发过程中不争的事实。

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供给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及公共空间供给的制度设计, 并就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行评析, 为解决当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供给困境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为城市公共空间有效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二、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相对于私人空间主要由市场开发主导而言, 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公益性、正外部性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开发供给, 具备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但又不属于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而准公共物品则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具有不完全的消费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特征。准公共物品可具体分为拥挤性物品和俱乐部物。由于公共空间本身具有容量极限, 达到极限值时, 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就具有竞争性, 达到具有竞争性的使用水平的这一点称为拥挤点。在拥挤点, 容纳或供应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将大于。街道、广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就属于这种拥挤性公共物品。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不是纯公共产品, 而是一种具有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空间的使用权限可以通过空间准入管制实现“排他”使用, 此种情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即具有了俱乐部物品的属性—消费上非竞争但可排他, 即对于俱乐部的全体成员来说是非排他的, 但对于非俱乐部成员来说则是排他的, 如城市门禁社区内的绿地, 需要购买门票进入的主题公园等。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 也可以通过政府来提供, 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促使私人部门自愿提供。

三、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

(一) 政府直接供给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

当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再分配, 参与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时, 可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直接供给。这种资源配置方法的效率条件应该满足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每一个市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边际贡献之和等于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 即帕累托最优效率条件。实现这一效率条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假设条件:

1、理性政府的假设。假设政府能充分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

公共空间的需求类型及规模,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如何通过最优收费政策, 即征收无扭曲税来为公共空间的开发融资, 从而实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它要求信息在市民与政府之间是对称的。

2、存在一个社会总福利函数。即每个市民对于使用公共空

间所取得的效用函数的可加总性。政府通过这个总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配置。

只有满足上述前提, 才能得出政府提供公共空间的效率条件, 使政府能够按照各个不同阶层人群的偏好与意愿来收费, 以此收益补偿开发公共空间的边际成本, 完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 使得城市的空间资源在“私人”与“公共”之间的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 现实中的种种局限很难使上述条件得到满足, 导致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 这是因为:

1、作为一种空间资源, 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性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 即可达性降低, 外部性减弱。

2、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空间建设开发的单一融资手段, 取自于政府对市民的征税。公共空间具有建设目的的公益性和福利性, 且后期使用权归属于全体市民, 如果政府对公共空间的建设开发进行粗放式的管理, 开发过程不考虑回收投资成本, 则产生一系列问题。此外,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政府的开发行为进行监督, 监督角色的缺位也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供给的低效率。

(二) 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正是由于上述局限性因素的存在, 使得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空间的条件得不到满足, 因此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要使政府在公共空间开发中发挥有效作用, 应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

1、如何确定公共空间的供给规模。

2、如何确定政府供给公共空间的范围。

根据以上需要考虑的两方面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公共空间只能满足大多数普通市民最基本的公共空间需求, 即供给“平等进入”型公共空间, 而无法满足部分市民对于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规模存在的超额需求, 此时通过市场交易方式供给公共空间来满足这部分超额需求是可行的。

(三) 市场在公共空间开发中的角色定位

现实中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供给状况, 已经由传统的政府“全包”模式开始走向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并部分向市场主导开发模式转变。市场这一开发主体的加入, 对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不足与低效率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相较于政府开发公共空间, 市场在供给公共空间上具有如下优势:

1、在公共空间的开发过程中有更为完备的成本预算约束,

对于成本-效益更为敏感, 同时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分析, 解决关于公共空间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而根据需求信息提供多功能多类型的差异化的公共空间。此外, 同时通过实行对空间“准入”的管制, 排除不愿意为公共空间的正外部效益付费的人群, 或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收取不等的费用, 最终达成对其投资开发的公共空间外部效益的资本回收, 提高公共空间供给效率。

2、在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种契约型的

管理制度, 使得公共空间的准入者对维护公共空间的运营支付费用, 采用对公共空间使用权限进行收费的手段, 通过市场机制以最优的成本维持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 实现公共空间的可持续供给。

3、市场利用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搭配供给的模式, 有效

地将公共空间外部效应私有化、商品化、资本化, 从而解决回收投资的问题。如:开发商在进行商品房开发时, 常常以优越的景观资源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通过把公共空间的提供与销售私人商品房联系起来, 竞争愿意为公共空间正外部效益付费的消费者。

(四) 区分政府与市场在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的角色的原则

由前文所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选择上, 政府主导开发与市场主导开发不是相互替代、各自独立的关系, 而是互相促进、融合、补充和竞争的关系, 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充分供给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原则包括:

(1) 明确范围。

(2) 明确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为开发主体进行投资建设。

(3) 即使只能由政府融资来提供, 也要建立预算约束和效益校核机制, 规避政府主导的弊端, 尽量减少政府行为的低效率和浪费。

(4) 市场提供也分为自愿提供与非自愿提供两种情况。能形成自愿提供的要积极支持,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不能形成自愿提供的政府应该创造条件, 通过土地使用权界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 促进有效供给。

(5) 公共空间的使用权限分配要公平公正。

四、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的制度设计

上述分析表明, 政府的职责即是通过制度设计, 矫正市场开发主体在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进行适度的干预及引导, 从而兼顾好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的效率与公平。具体的制度建议如下:

(一)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恰当的激励机制, 促进市场主体对公共空间的自愿供给, 提高公共空间的供给水平与供给效率。

(二)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捆绑供给机制

利用捆绑供给手段, 来促进市场主体对公共空间的非自愿供给。如在进行街道绿化整治时, 政府可以将绿化整治与街道路灯广告牌的使用权捆绑招标, 从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公共空间的意愿。另外在进行商业空间开发时, 依据商业开发的规模硬性规定市场主体需配套提供的开放空间及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模。从而避免城市公共空间变为“纯粹的消费场所”。

(三) 生产与供分离机制

即是将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权和经营权交给市场来完成, 政府通过合约供给、政策资助、财政补贴等途径实现其为全体民众提供公共空间的意图。其中合约供给是指政府在保留公共空间的土地产权的前提下, 以合约的方式明确市场主体开发、经营公共空间的权利和义务, 开发主体达到合约的要求时, 政府支付相应的报酬。政策资助和财政补贴均用于当公共空间的社会效益与市场开发主体所取得的收益不相匹配时, 政府对其投资损失予以补偿。此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即为委托-代理关系。

(四) 成本分担机制与惩罚机制

成本分担机制即是在开发过程中的投资总量, 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分配。大型的公共空间开发投资成本巨大, 单靠政府的力量亦或是单靠市场的力量均难以保证资金的筹集及预算的平衡, 资金链常常难以为继。此时由二者分担开发成本成为一个最优解。成本分担是基于产权明晰、使用权限明晰等条件下的契约式的合作开发机制, 因而明确使用权与经营权的范围与时限尤其重要。

惩罚机制则用于针对不合作者的强制性措施。对于市场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刻意减少公共空间的比重进行惩罚, 同时对进行高档封闭住区开发的开发商主体, 超出审批标准扩建绿化面积的行为也予以惩罚。

五、结语

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 我们往往注重了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的效率, 而忽视了对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基于最大化每一个市民的利益, 设计一个能真正最大化社会全体民众的效用制度, 解决当下城市公共空间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达到城市空间资源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最优配置是城市规划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 2006 (8) :66-74

[2]吴李艳, 李博.公用与私营——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企业开发模式[J].城市环境设计, 2007 (4) :116-118

[3]杨震, 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3) :87-95

[4]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6) :9-15

篇4: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关键词:雨洪管理模型;低影响开发;应用;综述

传统雨水管理措施无法解决由于城市开发而导致的雨水径流量增大、峰值流量增加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采用低影响开发管理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可有效缓解以上城市发展问题,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低影响开发模式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马里兰州。LID是在排水最佳规划模式(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BMP是指为预防和减少土地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为适应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LID在BMP基础上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维持场地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相关研究显示:LID可减少约30%-99%的暴雨径流,延迟5-20 min的暴雨径流峰值,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油脂、氮、重金属等污染物。并能中和酸雨。

2012年,我国在LID基础上形成“海绵城市”理念,旨在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缺乏、雨水径流污染和暴雨洪涝灾害等雨水问题。LID与海绵城市对应的根本目的和降雨重现期不同,LID强调雨水径流的源头削减,应对日常较小的降雨量。重现期一般小于2年;而海绵城市针对所有重现期的降雨。包含面源污染控制、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利用、内涝防治和城市防洪5个层面内容。应对不同重现期。海绵城市可采用不同的LID技术设施组合以达到不同的雨水控制效果。

LID的实施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和结构性措施。非结构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合理布局等;结构性措施。包含湿地、生物滞留池、绿色屋顶及其他小型辅助设施。根据雨情和设定标准。结合水文/水质,水力模型进行模拟预测。确定实施参数(图1)。LID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城市全面开展。

2.LID的7种雨洪管理模型

在现有40多个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中。选择7种应用于LID的雨洪管理模型进行概述:SWMM、STORM、DR3M-QUAL,MOUSE,InfoWorks,SUSTAIN、SWC。

其中SWMM、STORM、DR3M-QUAL模型发布于20世纪70-80年代;MOUSE、Info Works模型为第二代商用雨洪管理模型,发布于20世纪80-90年代;SUSTAIN、SWC发布于21世纪初。为集成模型。SWMM模型已对原版本更新,应用最为广泛,但国内对于其在LID设施设计及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DR3M-QUAL模型现今几乎已被STORM取代,使用频率比较低。

2.1 SWMM模型

SW/VlM(Stormwater Mrdnagement Model)是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在1969-1971年开发的城市暴雨管理模型,可以模拟城市降雨径流和多种污染物的累积、冲刷现象。并通过传输系统来实现水文、水力及水质方面的模拟。还能以多种形式输出结果(图2),因而应用广泛。

SWMM5.0中增加了LID模块。可模拟生物滞留、渗透沟渠、渗透铺装、雨水罐、植被浅沟5种常见LID设施,实现对场地径流量、峰值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效果的模拟。其他LID措施(如过滤带、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等技术)均可经参数变换等相应处理后再进行模拟。最新版本SWMM5.1.8中新增雨落管断接这种LID设施。

SWMM模型能够对LID雨洪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如在深圳市光明新区国家LID示范区内对已建LID市政道路的模拟结果可说明,相比传统道路设计方法。LID设计道路能够有效削减年雨水径流总量和典型场降雨的峰值流量。

2.2STORM模型

STORM(Storage Treatment Overflow RunoffModel)是1973年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工程水文中心(HEC)发布的城市暴雨径流计算机模型。主要用于LID设施的水量、水质模拟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Warwick等人通过STORM模拟分析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一个居民区的径流和水质,但模拟效果并不理想。M.D.哈斯维纳等人用STORM模拟摩洛哥穆卢耶(Moulouya)河上游某一近500 km2的乡村地区的雨水收集过程.分析洪水、泥沙输移影响.结果表明,雨水收集能明显减缓洪水强度,减少洪水量以及缓解泥沙淤积。

2.3DR3M-QUAL模型

DR3M-QUAL(Distributed RoutingRainfall-runoff Model)是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于1982年推出的可模拟城区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物理概念分布式模型。适用于小城市区域。模型功能与STORM类似。目前几乎被STORM取代。从项目实践来看。模拟效果一般。在校核预测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差。如Thonms将DR3M-QUAL应用于新墨西哥阿尔布开克一个32 hm2的城市区域,进行径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分别相差29%和37%。

2.4MOUSE模型

MOUSE(Model for Urban Sewers)是丹麦水力学研究所(DHI)在1984年开发的用于模拟城市径流、管道水流的城市暴雨径流模型。1994年增加了污染物模拟模块MOUSETRAP。目前,MOUSE主要用于预测城市管网中水位的变化。为LID设计提供依据。以及对比研究LID不同管理模型对污染物净化效率。如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排水设计中,通过应用MOUSE模型为奥林匹克中心防洪、防积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nlc202309091616

2.5 Info Works模型

hffo Works是英国Wallingford公司于1997年开发的用于研究城市排水系统的水文水质计算机模型,主要用于城市给排水、污水系统、河流以及海岸工程的规划设计等领域。目前。国内针对LID设施评估运用广泛的Into Works模型为Into WorksCS,主要设计单元如图3所示。该模型应用广泛。曾用于模拟荷兰托伦(Tholen)的排水管网,分析溢流现象。国内应用实例包括建立香港岛InfoWorksCS模型,对香港岛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立上海市总管水力模型和苏州河南岸主要的InfoWorks CS模型,对上海市排水体制选择、面源污染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2.6SUSTAIN模型

SUSTAIN(System for Urban Stormwater Treatment and Analysis IntegrationModel)是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资助下。由Tetra Tech自2003年开始研发的暴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SUSTAIN以ArcGIS为基础平台,实现了不同尺度流域中暴雨管理方案经济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和分析。SUSTAIN采用模块结构进行系统设计。系统框架如图4所示。可应用在区域、流域及社区等不同尺度的评估模拟,如J.G.Lee等应用SUSTAIN模型对堪萨斯州的一个面积约为40.5 km2的城市区域进行敏感性模拟分析;施明言应用SUSTAIN,模拟台湾地区鸢山堰集水区内设置的LID设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削减效益等。

2.7SWC模型

SWC(National Stormwater Calculator)是2014年由USEPA发布的城市雨洪管理计算机模型程序。主要用于分析达到控制目标相对应的LID设施类型和面积以及城市降雨径流比例关系。适用于土壤均匀、场地规模较小的环境中。国内学者用SWC模型模拟浙江省嘉兴蒋水港的径流分析。评价LID技术径流量潜力罔。由于该软件的使用需要获取大量前期基础性资料。故对不同地区的推广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3.雨洪管理模型比较

SWMM,STORM,MOUSE,Info Works、SUSTAIN、SWC等雨洪管理模型现广泛应用于LID管理实践中(DR3M-QUAL模型现几乎已被STORM模型取代。不在此讨论)。在全国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需深入认识目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评估其实施效果。表1从模型类型、输入输出数据、适用范围等角度,对上述雨洪管理模型进行对比,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由表1可知。各模型操作难易程度不一,适用于不同领域。

1)SWMM主要用于场地规划和设计、雨水设备或构筑物的设计及科学研究。模型对污染物的生化反应模拟能力较差,更加适用于多种土地利用下垫面情况。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并获得源代码对模型进行定制。其开发时间较早。对InfoWorks、MOUSE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STROM主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初步设计。模型结构简单,可分析雨水中总固体悬浮物(TSS)、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沉淀物质和大肠杆菌等6类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但不能对污染物进行转化分析,不能用于模拟连续时间尺度场景,与ArcGIS的耦合松散。

3)MOUSE主要用于场地规划和设计、雨水设备或构筑物的设计以及管道水位、水质、水体污染的研究。并且可以模拟BMP。应用于LID非结构设施中净化污染物效率之间的对比。相对于其他模型。只有MOUSE可以进一步检测LID对水体净化的效果。但模型操作起来相对复杂。需要支付一定费用。

4)Info works主要用于场地规划或初步设计。模型具有强大的可视化界面。与ArcGIS、Auto CAD等软件耦合性高。可实现多领域间的高效合作,但模型结构复杂,基础数据获取繁复,与SWMM模型比较。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

5)SUSTAIN主要用于场地规划或初步设计。模型可评估LID,BMP设施在不同雨型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从中找出最佳管理方案。不足之处是模型受原始模拟组件的局限性影响。且使用者需熟练掌握模型的主要模拟组件(AreGIS、雨洪模型、LID/BMP技术)。目前虽然在1.2版本上开发了非ArcGIS版本,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模型运行的复杂性。但其基础资料需求量大、数据精度要求高、参数众多且操作过程复杂。模型运行稳定性也有待改进。

6)SWC主要用于场地规划或初步设计,是建立在强大数据库下的简化模型。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但由于模型内嵌美国城市气象数据。在使用过程中,需选择与研究地气候相近的城市,计算数据精确性不高。此外。由于模型本身为内嵌多模型的简易计算模型,具有一定的误差,影响模拟结果精确性。

4.讨论与展望

以上7种雨洪管理模型都适用于LID开发的单因素评估模拟,但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可以实现全面模拟LID。近两年来,随着“海绵城市”的大力推广与建设。更一步凸显了基于LID开发的雨洪管理模型的应用价值。但模型在应用范围、过程描述、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预测污染物的种类、软件的简化和集成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这7种模型均由欧美国家开发,参数单位采用英制单位,内嵌数据也基于各国国情。建议以上文7种模型为模板。对其进行本地化和性能优化。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扩大在国内的应用范围。如2008年我国学者赵东泉等自主创新开发暴雨管理与评估系统数字排水平台(Digtal Water DS)。通过将SWMM与GIS紧密集成,实现暴雨管理的模拟分析,辅助BMP措施的设计与评估,并将其应用在澳门半岛和北京市的非点源污染的评估和管理中。又如深圳光明示范区的SWMM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并预期华南地区暴雨来临时研究区的雨洪情况。这些实践均为将上述模型与我国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

篇5: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2、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P5-6)答:(1)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主要给特定社区的人们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或服务,其目的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以营利为目的。(2)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则不同,法律在其活动中仅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它的原动力就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3)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发行债券,是公共的,必须公开化;而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回报,来自于所获得的利润,不需要公开化。(4)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选举或任命而产生的,主要依赖于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性,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5)绩效评估不同。公共管理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好坏、减少各种冲突的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其消耗程度等,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的评估指标主要是销售额、净收益率、资本的净收益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程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偏重于经济效益。1-

5、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如何?答:(1)是一门交叉学科;(2)是一门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3)是一门公共性与管理性相统一的学科;(4)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6、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1)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2)系统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案例分析法。

7、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1—13)答:(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9、何谓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特别是科学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1-

10、“新公共管理”运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使政府“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2)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1-

11、简述公共管理的特质。

答:公共管理的特质与私人管理存在本质的差别。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4、法的支配与意志支配。

5、政府与市场。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12、公共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1)因为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清楚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1845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建立一门管理国家的科学的设想,被认为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胎;1887年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发表《行政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1926年美国出版了怀特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学原理》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要清楚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和区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被称为:“重塑政府” “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公共管理学以研究公共管理的问题为核心,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涉及了以往行政学所未涉及的许多领域和主题,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公共管理的起源或形成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是在1-

13、公共管理的演进历程。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是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1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学的相关概念与体系;(2)公共管理的组织系统:公共组织的类型、特征、结构和体制;(3)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程序性职能(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和任务性职能(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4)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5)公共管理的战略;(6)公共管理的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7)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8)公共管理的规范:责任与伦理;(9)公共管理的改革与发展。1-

1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具体地讲,它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及其环节(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控制、评估等);研究公共组织如何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有效地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6、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1-

17、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1、政府职能的演变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3、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P49—52)答: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是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 2-

5、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答:(1)管理认知能力;(2)管理诊断能力;(3)管理决策能力;(4)人际沟通能力;

7、谈谈你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参考观点: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特点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全能的政府”,实行一种“命令式经济”。弊端:(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分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9、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P39—40)答:(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10、谈谈你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和理解。(P40-43)

参考观点: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特点是:政府对社会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全能的政府”,实行一种“命令式经济”。弊端:(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分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11、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3-45)答: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和失败问题。政府失效的表现及原因:(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12、如何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 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政府不应干预,而应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观念,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并应形成社会动作、政府支持的环境,给予非政府公共组织良好的发展空间;(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2-

13、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是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家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使用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的情况,主要有垄断导致效率损失和降低商品服务质量;公共产品无法按定价收费或交易成本过高;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使等价交换原则不能贯彻;市场机制和竞争会产生收入上的不公平;市场经济会产生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市场机制难以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市场失灵可以靠政府的作用去弥补、纠正,但认为政府可以完全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是不合实际的。事实上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因此必须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改善和扩大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力量对改变政府低效率的运作起到积极作用。

14、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15、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16、论述政府失效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答: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这一理论对人的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性;政府腐败。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2-

17、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应如何转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资效率。总体上讲,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工作应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型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

1、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公共性,利益选择性,目标指向性,权威约束性,功能多极性,动态发展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答:主要是体现在四个阶段: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表述、问题感知。

4、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优化原则。3-

6、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确立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择优政策方案。

11、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6-98)答:(1)政治因素:政策的特性(如:复杂性和合法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包括: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2)行政因素:政策执行机构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条件包括:职权明确、保证执行权威、有执行保护);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如: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政策执行的资

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3)沟通因素: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了解某项政策的意图;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做好政策执行中的交流(内外横向交流、上下协调)。

13、简述公共政策规划主体和基本原则。(P91-92)答: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机构。基本原则是: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和优化原则。

14、谈谈对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主要障碍的认识和理解。(P100-102)

参考观点: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3)政策资源的阻滞性;(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3-

15、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

答: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是指公共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进行决策。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就是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决策科学化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当前,实现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与途径有:(1)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2)正确认识具体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和规律。(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4)规范决策程序。(5)现代化的决策技术与方法。

当前,实现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为:(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2)决策过程 中的民主化;(3)决策环境的民主化。(4)决策体制的完善化。

16、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答: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次的问题。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就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使政策失去民意。除程序合法外,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这个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是政策立法问题。3-

17、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目标模糊、分散、冲突等现象,给政策评估带来困难。(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由于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很多,有时难以预料政策效果的真正性质,因而政策评估的准确性常常受到限制。(3)政策资源的阻滞性。政策资源从广义来讲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能影响政策评估的效果。(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是针对政策问题制定的,政策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包含另外的未被发现的政策问题,不同的政策问题又可能相互交织。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8、公共政策的制定的含义及分析。

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将公共政策的制定理解为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将公共政策的制定理解为政策的形成过程,即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及其合法化的过程。

关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共政策形成的过程,即从问题的界定到方案的选择及合法化的过程。制定政策是因为有问题需要解决,因而发现问题是制定政策的关键,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成为政策问题。一般来讲政策问题可以归为三类:(1)社会普遍存在的大问题。社会充满各种矛盾问题,但在某一时期总有一些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如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贫困大学生入学、民办学校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都属于政策问题的范畴。(2)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新问题是相对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公共医疗卫生防疫系统的完善、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青少年进入网吧、私家车猛增与交通问题等,这些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也属政策问题应涉及的。(3)复杂的社会问题。政策需解决的问题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复杂,如腐败问题、国债使用问题等。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决策者必须善于分析问题,分析、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判明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性质、影响范围、程度,搞清问题的界限,从而有效、正确地制定政策。

19、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包括哪几方面。(1)从问题到政策问题。(2)政策问题的结构及特征。(3)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4)政策问题建构错误。3-20、公共政策的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1、政策执行的本质和作用。(关于政策执行的本质,教材中介绍了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两种观点,应如何理解这两种理论。)

行动学派的代表人物查尔斯•奥•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一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尤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解释就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就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就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行动学派对政策执行的阐述来看,指令的形成、政策目标的实现,都是靠行动的作用来完成的,要使政策得以执行就要采取坚强有力的政策行动,合理的政策执行甚至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不足。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组织机构、组织原则、组织措施等组织因素在政策执行之中的作用。政策组织被这一学派认为是影响政策执行是否有利的关键因素。例如,政策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从主观上来说,政策执行机构能否理解政策,是否具有执行政策的积极性,都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客观上来说,政策执行机构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足够的执行能力等条件也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情况。

上述两种理论学派,虽然对问题的认识角度不同,但讨论的实质问题是政策执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行动学派认为政策的执行是政策实施行动的结果,组织理论学派认为政策的执行是政策组织作用的结果。而事实上这两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政策规划者、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预期分析能力,对在政策执行中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控制和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政策是面向未来的,其实施过程不可逆转,所产生的效果,可能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愿望,也可能背离其愿望。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搞好政策预测,对未来政策环境及政策对象的变化状况有所把握,减少其不确定性。这些对政策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22、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前一种从传统的行政理论出发,强调行政组织的集权和有层级,认为上级负责制定政策,下级负责执行政策。而后一种则认为政策执行机关应有一定的自主空间,重视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的互惠和沟通。4-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答: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4-

2、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9—121)。

答: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

3、公共组织结构主要有几种类型?答:公共组织结构主要有:直线式结构、职能式结构、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式结构。4-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是怎样?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

5、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答:(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6、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变革需求的认知、组织现状的诊断、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变革方案的实施。

7、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类,依法管理;(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10、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进”、“管”、“出”三个环节上。(1)进入环节包括: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调入;(2)管理环节包括:考核、奖惩、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交流与回避、培训、工资保险福利等;(3)退出环节包括:辞职辞退、退休、调出。

11、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P158—160)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和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1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P185)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1)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3)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4)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5)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6)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又重视资历。

答: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功绩主义的精神、法治主义的精神、人本主义的精神、市场主义的精神、分权主义的精神。5-

13、谈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在运行机制的认识(P185—187)。

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的作用:(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平;

7、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电子政务的应用(五大领域):(1)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2)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3)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4)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的应用系统;(5)政府电子化采购; 7-

9、谈谈你对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所产生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参考观点: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公共管理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促进使公共管理的一次次变革:(1)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如:“数字化生存”、“电子化生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2)信息技术为公共管理的变革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使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变革,对政府的期望变为现实,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公共管理民主化的进程;

12、简述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含义。(P238—239)

答: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狭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包括:1)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2)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7-

13、简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P240)

答: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决策信息;2)服务信息;3)反馈信息;4)政府间交流信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对信息答:(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答:公共组织的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原则对公共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设计的过程。通过组织设计使公共组织的各个要素合理配置、有机结合、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4-

8、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P132—136)参考观点: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是:(1)环境:经济状态、政治格局、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观念、民族意识等;(2)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3)目标与价值观的变化;(4)职能的变化;(5)组织成员的心理: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群体效应等;(6)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是特殊的动力);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有:认知、利益、成本、组织惰性、变革的不确定性;消解阻力的对策有:(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2)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考与保障;(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抵制心理;(6)强化革新行为;(7)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9)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10、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主要经过哪些环节?(P134)

答: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经历的环节有:变革需求的认知、组织现状的诊断、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变革方案的实施。

12、公共组织结构的含义。公共组织的结构就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亦即构成公共组织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特定方式。

13、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4-

14、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

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5-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1)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3)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4)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5)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6)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又重视资历。5-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和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管理理念不同。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把人视为成本,人办资源管理则把人视为一种资源,最宝贵的资源,它可以持续地开发的有效地使用;(2)管理原则不同。传统人事行政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将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看成是被动的工具,具有附属性;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具有广泛的能动性;(3)管理方法不同。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靠纪律和监督来管理。是强制性、被动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实行主动性、开发性、有预见性的管理方式;(4)管理内容不同。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主要从事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管理活动,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则大大地丰富了,除此外还增加了预测与规划、人员的测评与甄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等;(5)管理部门地位不同。传统人事行政管理把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看作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发展成为整个组织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部门;(6)管理机制不同。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单纯采用行政命令的人员调配机制,靠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的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则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通过建立各种人才交流中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自主、择优的原则,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实现人才人优化配置。

7、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严格考核,功绩晋升;(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4)人事分参考观点: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1)分类机制。主要是职位分类,以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为核心;(2)竞争机制。包括: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考绩考核、功绩晋升、适才适用、同工同酬、劳酬相符等;(3)保障机制。主要包含:公务员的职业身分保障、政治权利保障、经济权利保障、救济权利和其他法定权利的保障等;(4)激励机制。现代公务员制度中,激励机制通过以下管理环节和措施予以保证:人事奖惩、考绩考核、职务升降、在职培训、工资晋级、辞退和奖金等;(5)更新机制。包括:退休退职、教育培训、交流调配、任职回避、辞职辞退、双向选择和人才市场完善等;(6)监控机制。监控包括:公务员的纪律、行政惩戒、人事档案等。

1、国家预算、预算会计和政府审计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国家预算又称财政预算,是一国政府根据其他施政方针和社会公共需要编制的,经立法机关批准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国家预算的作用:国家预算作为调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重要控制工具,具体规定计划内国家财政收支指标及其平衡状况,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程度、方向和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手段和财政机制,是财政管理的关键和中心内容,是政府会计管理的基础和处理其他财政问题的依据。

2、国家预算的管理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答:国家预算的管理过程包括:(1)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包括:拟订、审查、汇总和批准国家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指标体系数字,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逐级汇总的程序)(2)国家预算的执行(组织预算收入的执行、组织预算支出的执行、组织预算收入的平衡、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3)国家决算; 6-

3、预算会计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答:预算会计的内容和方法有:(1)会计科目(设立帐户的依据);(2)记帐方法(借贷记帐法);(3)会计凭证(自制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4)会计帐簿;(5)财产清查(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查,解决帐实不符的问题);(6)会计报表(基本要求:反映全貌、客观性、及时性、统一性和一贯性、项目分类清楚)。6-

4、政府审计的程序是怎样?答:(1)检查阶段:发出审计通知;审查凭证、帐表、查阅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等;(2)报告阶段:提出审计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出具意见书或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或制发协助执行审计决定通知书;(3)执行阶段:被审计单位应当缴纳的款项缴入专门帐户,依法没有违法所得,全部缴入国库;被审计单位或协助执行单位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

5、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P201—203)答:

(一)资源配置的职能:

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

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

(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

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

(三)稳定经济职能: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

7、简述国家财政预算的原则。(P210)答: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是:(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公开性原则;(5)性原则; 6-

8、国家预算的分类、原则。国家预算的分类:(1)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2)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3)总预算和单位预算。(4)绩效预算和设计规划预算。

国家预算的原则有五项: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性原则。

9、预算会计的作用、层级。预算会计的作用:(1)通过预算会计活动,保证财政资金的供给和安全。(2)通过预算会计活动,为预算执行提供保证,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3)通过会计监督,协助政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会计的层级分为两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6-

10、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1)资源配置职能;(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职能。7-

1、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中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和信息交流等能力有关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以及相关的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决策信息;2)服务信息;3)反馈信息;4)政府间交流信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管理、与政府信息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以及与资源有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标准管理等; 7-

2、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表现在:1)收集信息;2)处理信息;3)存储信息;4)检索信息;5)传输信息;6)管理信息;

6、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答:电子政务是政府面对信息技术的全面挑战,为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内容的管理、与政府信息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以及与资源有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标准管理等;

14、信息的特点是什么?答:信息的特点是:事实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加工性、可验证性、相关性;

15、公民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答: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狭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包括:1)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2)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

1、什么是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答: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为主体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

2、绩效管理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绩效管理的特性表现在:(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5)关注系统管理。

3、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作用如何?(意义)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作用是:(1)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3)有利于明确公共部门的责任;(4)有利于强化激励机制;(5)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6)有利于改善公共部门的形象。

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P279—280)答:绩效评估的标准有:(1)经济标准:以最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标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在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3)效果标准:关心社会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管理活动是否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要;(4)公平标准:关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平等性;(5)责任标准:政府承担“公仆责任”能否反映了公众的意志。

6、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方法有哪些?答:绩效评估指标的内容有:(1)费用指标(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2)时效指标(速度指标和时限指标);(3)数量指标(领导的工作量、中层的工作量、操作层工作量)(4)结构指标(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划分的情况、组织层次的确定情况、组织活动的透明度情况、监督机制是否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状况);(5)质量指标(领导的工作质量、中层的工作质量、操作层的工作质量、质量反馈)。绩效评估的方法有:(1)逻辑框架法。分为四个层次:投入、产出、微观目的、宏观目标;(2)对比法。主要有标准比较法(常模参照法)、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实验控制对比法);(3)快速农村评估法。做法:1)采用多学科小组人员参与;2)三角信息(不同方法收集相同信息);3)直接面向受益群体;(4)参与式评估法:管理者与受益者共同组成评估小组,受益者参与评估的全过程;

8、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难有哪些方面? 答: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难有:(1)垄断性。1)信息垄断,公众难以掌握充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评判;2)确定评价标准较困难;3)自身缺乏改进绩效的动力;(2)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目标多元化,没有统领各项具体目标的总目标,必然带来绩效评估的困难,目标弹性也难进行量化的绩效评估。(3)产品无形性和不可储藏。产品是非市场的中间产品,只有在提供者和接受者互动过程中来实现,难以评估其服务的量和效果。(4)生产过程的动态性。工作具有劳动密集性质,较难推行真正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差异性,难以准确评估。(5)管理机制。规模庞大,依赖正式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导致了按命令行事的心态,不利于绩效的评估;(6)公众监督。公共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公众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7)绩效评估的限制。大多数公共服务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对于标准化的绩效评估造成困难。

10、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P295—298)答题要点: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有:(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改变政府垄断地位,将组织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相结合)(2)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从公众的立场和角度来评估部门和个人的绩效);(3)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完善政策和加强快立法);(4)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则;(5)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组织和权力机关评估、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6)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个人激励和团体激励,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结果导向激励);(7)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11、简述绩效管理的特点。(P273—274)答:绩效管理的特性表现在:(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5)关注系统管理。8-

12、谈谈你对“用户满意原则”基本理念的认识和理解。(P289—292)参考观点:效率原则一直是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最高标准,但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效率

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公平和民主);2)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和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3)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4)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的择手段。

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公共服务对象就是顾客或用户,只有当公共服务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才是有绩效。为此,考察公共服务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足,这一种政府绩效评估上的全新价值取向,就是“用户满意原则”。

要使用户满足,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2)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3)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公众的满意程度,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税负水平、受益程度、投诉申诉、工作效率。

13、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主要有:(1)经济标准;(2)效率标准;(3)效果标准;(4)公平标准;(5)责任标准。

14、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原则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原则的缺陷表现在:1)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公平和民主);2)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和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3)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4)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的择手段。

15、如何评价公共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答:公共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和衡量:税负水平、受益程度、投诉申诉状况、工作效率。8-

16、以用户满意原则评估公共管理的绩效,需要公共部门如何去做?答:公共部门应该:1)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2)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3)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3、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是怎样?答: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可分为: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其中,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4、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是什么?答: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是: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效益功能;

8、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包括哪些方面?答: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和司法控制机制。

11、如何进行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答: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首先是指公共管理伦理中的制度伦理。其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应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公共伦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公共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能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生冲突时,选择公共利益。

13、谈谈你对公共管理伦理化的认识和理解。(P311—314)

参考观点: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是:1)公共管理过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化;2)公共管理的政治学解释和经济学解释在实践中也表现了明显的缺失;3)政府无法在政治和经济职能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

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可分为: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其中,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是: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效益功能;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包括:(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

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建设需要做好:(1)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2)加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管理,包括:设立公共管理的伦理道德机构和加强公共管理道德的职业训练。

14、说明什么是公共伦理中的制度伦理?(P312)

答:公共管理的伦理化首先是公共管理制度的伦理化。因为制度的伦理是深刻的、广泛的、稳定的,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约束,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

伦理关系是制度的基本内容。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制度设计和社会结构之中,并总是通过制度安排发挥作用。所以,公共管理的运行也需要制度伦理建设。正义的制度是确定个人职责和义务的前提。

15、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P314)答: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包括:(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

16、简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及主要内容。(P319—322)答: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包括:(1)行政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2)立法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等作用;(3)司法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诉讼责任和侵权责任。

17、在公共管理伦理中为什么要坚持制度伦理?答:在公共管理伦理中要坚持制度伦理的必要性是:1)公共管理过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化;2)公共管理的政治学解释和经济学解释在实践中也表现了明显的缺失;3)政府无法在政治和经济职能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

18、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答: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职业特点所要求的。

5.决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的主要因素有:(1)行政组织工作任务的性质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2)要视工作种类的接近程度而定。(3)要看行政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4)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1.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形成,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论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其著作《由教育形成的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其主要观点:人力,即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投资的结果是将货币资本或财富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使人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2)人力资源的社会性;(3)人力资源的再生性;(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5)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与模式。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面对政府组织人事管理权的归属,以及归属范围等问题。(2)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对政府组织人事管理权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其他政治组织或利益团体等。(3)在讨论政府人事管理权的归属范围时,我们可以将整个公职人员队伍按照职位层级或担任的行政职务,划分为高级公务人员和中低级公务人员。(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和原则是什么?即是以“人治”的方式,还是以“法治”的方式使用政府人事管理权,管理公职人员队伍。(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6)一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劣评价,主要看它选拔和使用公职人员的整体质量和素质,以及它的人才发展机制和路径。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模式有以下几种:(1)行政机关的首脑或人事主管机关执掌公职人员管理的所有权限。(2)政党组织特别是执政的政党基本掌握了政府人事管理的主要权力。(3)执政党与行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组织划分人事管理权限。(4)“人治”式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5)“法治”式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9.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对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4)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5)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法治规范。二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基本内容。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8月颁布,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公务员的进入、管理和退出等环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公务员的监督也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三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还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5.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其主要意义是:(1)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2)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3)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8.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构成、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决策功能,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分析、加工、存储、整理和传播的系统过程,其作用是用于管理决策,提高管理效能。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管理者、信息使用者。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6方面: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传输信息、管理信息。

9.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强调的是“事物的处理”,而决策支持系统强调的是“决策活动”。具有更多的分析功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支持非结构化问题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10.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做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11.电子政务的积极作用(或作用)。

电子政务的积极作用表现为:(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做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公共管理伦理评价的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公共管理伦理行为是指公共管理意识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活动方式。具体表现于管理作风、管理效果等方面。

公共管理伦理评价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据一定的伦理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政治信念等对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以及管理现状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6.公共管理责任的含义、特征。

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责任的特征:(1)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性。(2)对政策制定的弹性。(3)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

7.强调公共管理责任的必要性。(1)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2)是实现责任政府的要求。

5.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制度伦理与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在公共管理伦理中为什么要坚持制度伦理)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其一,是指公共管理伦理中的制度伦理。因为个体的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腐败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广泛和稳定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制约,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其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应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这是因为制度伦理虽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周详地解决社会和公众的复杂问题。公共伦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公共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能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生冲突时,选择公共利益。

1.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面的问题。

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政策的制定符合法定的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就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使政策失去民意。除程序合法外,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足政策立法问题。政策的法律化包括制定、修改、废止、补充、认可、审查法律等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部分司法机关来完成。

2.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的决策信息、服务信息、反馈信息、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信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除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外,还应包括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资源相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管理。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观点:(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举例说明)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实践有何启示?参考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使政府“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2)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3)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我国的公共管理应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八个方面的特征:(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应具有一些新的思路:(1)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2)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中来,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及政府内部的公共管理(服务)竞争;(3)对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实行成本---效益核算,以防止过去那种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垄断条件下的预算最大化和政府规模恶性膨胀的趋势出现;(4)倡导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选择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即在公共行政中引入企业家的精神。

3、谈谈你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和理解。参考观点::政府对社会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全能的政府”,实行一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的职能特点是命令式经济”。弊端:(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分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总之,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特点是: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

4、谈谈你对政府失效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观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政府失效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和失败问题。政府失效的原因:(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论的启示:(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赖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相互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2)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干预,但只是适当的,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要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3)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5、谈谈你对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换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观点:现代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2)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3)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是由其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义务所决定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变了政府地位和职能,因此人们所期望的公共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切带来了公共管理者角色的改变。

6、公共政策合法化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意义。

参考观点: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合法性(程序合法、内容合法)和政策的法律化(政策立法)层面。

(1)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法定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就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使政策失去民意。(2)政策的内容合法化,要求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3)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通过特定的法律权限和程序赋予其法律效力,使其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7、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执行模式?

参考观点: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保罗•萨巴蒂尔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这一模式的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集权的、层级的和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是行政与命令的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政策执行,这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但这一模式又表出出一些较大的缺失,表现在:(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他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化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本尼•杰恩。此观点认为:应当给予基层官员或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政策决策者应当为执行者提供一个自主空间,使其能够重新建构一个更能适应政策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这一模式重视执行过程中机关组织间的互惠性与载量权,重视彼此意见的沟通与交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与自上而下的模式相比,则过多地重视了边陲而忽略了中心。

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发挥两种模式的优点,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

8、结合实际说明公共组织在设计上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参考观点:(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适当举例说明)

9、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参考观点: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是:(1)环境:经济状态、政治格局、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观念、民族意识等;(2)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3)目标与价值观的变化;(4)职能的变化;(5)组织成员的心理: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群体效应等;(6)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是特殊的动力);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有:认知、利益、成本、组织惰性、变革的不确定性;消解阻力的对策有:(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2)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考与保障;(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抵制心理;(6)强化革新行为;(7)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9)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适当举例)

10、阐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参考观点: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1)功能的分化与重合;(2)结构的扁平化;

(3)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4)工作方式的弹性化;(5)工作单元的团队化;(6)组织系统的开放化;(7)管理取向的人性化;(8)管理机制的市场化;(9)组织的虚拟化;(适当举例说明)

11、结合公共部门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点,阐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参考观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有:能动性、社会性、再生性、时效性、高增值性;特殊性质有:政治性和道德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是:(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不只一个,包括:政治责任、个人就业的权利、效率和社会公平等;(2)公共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组织必须目标统一、领导指挥统一和机构设置统一;(3)公共部门的目标是谋求公共利益,因而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规制,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权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4)就人力资源的获取而言,针对政府组织的工作性质和公职人员的政治要求,应强化德才兼备的观念;(5)就人员的评价机制而言,公共部门的产出或服务具有非量化的特征,无法用金钱来计算,公共部门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应该是灵活的;(6)就人员的激励机制而言,公共部门雇员对稳定的工作、被委以重任、权力和赞赏等的偏好超过了金钱的奖励,因此,依靠强调公共部门任务的重要性及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增加员工的责任范围、鼓励员工参与决策等非物质性的激励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适当举例)

12、根据所学习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参考观点: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1)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3)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4)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克服传统文化消极影响;

2、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1)更新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利义观念);(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3、创新制度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关键:(1)理论创新: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2)机制创新:职位分类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制等创新;

4、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1)加大培训力度,造就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家公务员(高品位的“官德”和高水平的“官能”);(2)加强管理,造就一支高效廉洁、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3)加强对公务员职能专业化与身分职业化的管理;

5、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障:(1)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2)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3)公务员的权益必须有法律保障;

13、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的基本职能? 参考观点:

(一)资源配置的职能:

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

3、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

(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

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

(三)稳定经济职能: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适当举例说明)

14、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应怎样构建。参考观点:我国财政领域最根本、最引人关注的改革莫过于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

国家财政模式的特点:以政府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财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物并介入所有的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的角色: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仅仅是在市场失效领域发挥作用; 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的核心表现:(1)对财政支出的规范(改变政府财政的“越位”、“缺位”或“不到位”;(2)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公共与效率、生产与调控);(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政府财政的法律化;

15、如何理解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参考观点: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是:(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公开性原则;(5)性原则;(适当举例说明)

16、谈谈你对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参考观点: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公共管理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促进使公共管理的一次次变革:(1)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如:“数字化生存”、“电子化生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2)信息技术为公共管理的变革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使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变革,对政府的期望变为现实,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公共管理民主化的进程;(举例说明)

17、谈谈你对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和理解。参考观点: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狭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包括:1)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2)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举例说明)

18、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 参考观点:我国电子政务的存在问题有:(1)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2)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3)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4)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5)网络安全问题;(6)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7)人员素质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的前景展望(应采取的措施):(1)确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逐步推行信息主管制度;(2)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政府信息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围绕政府部门主要业务,建设信息系统和网络,开发相应的信息库;(3)调整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运行机制,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实行信息资源利用预算管理,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本---绩效评价规范和制度;(4)扩大密信息开放,鼓励信息服务企业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利用;(5)强化技术培训,政府工作人员不定期接受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6)实施政府信息工程,建设政府信息交换系统;

要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政府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市场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业务开展工作。主要工程是:(1)政府信息交换工程(建立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发布体系)(主要内容:建立政府信息交换中心,实现各类政府信息登记、公告、交换、发布功能);(2)数字区域和数字城市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在数字地图上矢量放大和检索);(3)资信信息库工程(企业资信和消费资信);(4)积极推动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课件库系统、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网络宣传系统、因特网信息资源发掘等信息工程建设。

19、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的策略)参考观点: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有:(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改变政府垄断地位,将组织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相结合)(2)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从公众的立场和角度来评估部门和个人的绩效);(3)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完善政策和加强快立法);(4)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则;(5)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党组织和权力机关评估、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6)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个人激励和团体激励,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结果导向激励);(7)重视管理者的作用。20、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有哪些?结合本单位情况谈谈这些标准的贯彻落实情况。

参考观点:绩效评估的标准有:(1)经济标准:以最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标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在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3)效果标准:关心社会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管理活动是否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要;(4)公平标准:关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平等性;(5)责任标准:政府承担“公仆责任”能否反映了公众的意志。(举例说明)

2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

参考观点:在公共管理伦理中要坚持制度伦理的必要性是:1)公共管理过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化;2)公共管理的政治学解释和经济学解释在实践中也表现了明显的缺失;3)政府无法在政治和经济职能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举例说明)

22、如何进行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

参考观点: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职业特点所要求的。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包括: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的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1)以立法手段促进公共伦理建设是许多国家首选的手段;如:我国1993年通过《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关于公务员义务的职业道德规定;(2)公共管理立法的主要形式:1)宪法、行政法和刑法法典;2)专门的行政道德法典;3)职业守则和法律实施细则。(举例说明)

23、谈谈你对“用户满意原则”基本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论述)

参考观点:效率原则一直是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最高标准,但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公平和民主);2)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和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3)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4)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的择手段。

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公共服务对象就是顾客或用户,只有当公共服务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才是有绩效。为此,考察公共服务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足,这一种政府绩效评估上的全新价值取向,就是“用户满意原则”。

要使用户满足,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2)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3)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公众的满意程度,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税负水平、受益程度、投诉申诉、工作效率。(适当举例)

24、谈谈你对公共管理伦理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观点: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是:1)公共管理过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化;2)公共管理的政治学解释和经济学解释在实践中也表现了明显的缺失;3)政府无法在政治和经济职能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举例说明)

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

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可分为: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其中,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是: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效益功能;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包括:(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

心。

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建设需要做好:(1)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2)加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管理,包括:设立公共管理的伦理道德机构和加强公共管理道德的职业训练。(适当举例说明)

1.谈谈你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在现代社会,政府的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要为市场服务,要为企业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要为公民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标志。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政府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各项经济政策,依靠宏观调控手段,如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指导宏观经济的运行,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转变观念,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二是精简机构、按照精简、提高效能、加强资源共享,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现由微观干预向宏观指导的转变。三是提高素质,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实现政府工作的开放化、民主化、法制化。总之,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特点是: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

2.谈谈对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主要障碍的认识和理解。

政策评估是一个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要坚持两个标准:(1)事实标准。事实标准主要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政策的效率要高,效能要大,就要充分反映政策目标要解决问题的实效性。(2)价值标准。价值标准主要反映的是利益分配状况。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需要兼顾,但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只能侧重某一标准。

政策评估的主要障碍是:(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目标模糊、分散、冲突等现象,给政策评估带来困难。(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由于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很多,有时难以预料它的真正性质,因而政策评估的准确性常常受到限制。(3)政策资源的阻滞性。政策资源从广义来讲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能影响政策评估的效果。例如,政策主体若抵制政策评估或评估经费不足都可能导致政策评估失真。(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它给政策评估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项政策实施效果的优劣可能由多种交错的政策问题影响着,而政策评估有时难以找到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最重要原因。

3.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公共组织的变革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要素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引起的,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也来源于此,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环境。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如经济状况、政治格局、法律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观念、民族意识等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公共组织的变革。(2)技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体制中广泛普及和应用,促使公共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3)目标与价值观。组织目标的制定或修正是组织价值观念体系平衡的结果,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必将引起目标的变化,并通过组织目标的变化对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强烈的影响,进而引起组织的变革。(4)职能。管理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5)组织成员的心理。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具有推动作用。(6)专家。专家的丰富和优越的系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对组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些正是变革所必需的。专家是推动公共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

当变革可能带来不利的后果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从而形成针对变革的阻力,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1)人们的认知。即人们对组织变革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态度;(2)利益分配。当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持反对态度。(3)变革所需付出的成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4)组织的惰性。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5)变革的不确定性。(6)习惯性。公共组织变革通常意味着对某种习惯性的否定,这会给人们带来感情震荡,容易失去公正地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招致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消除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的基本对策是:(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2)精心设计变革方案,加强宣传力度;(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6)强化革新行为;(7)必要的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9)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4.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在运行机制的认识。世界各国政府或人事行政主管机关根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制度安排的基本要求,围绕着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设计并建立了一整套公务人员管理活动的规则或制度化措施,这就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类机制。广泛实行的分类机制是职位分类。职位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以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为核心的分类方法,它改变了政府机关中那种传统的根据人的资历进行分类的管理办法。(2)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主义法则在公务员制度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促成了人才优胜劣汰、竞争发展的环境。(3)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理论预设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本前提。(4)激励机制。人才的竞争必然要求组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配套措施,通过以下管理环节和措施予以保证:人事奖惩、考绩考核、职务升降、在职培训、工资晋级、辞退和奖金等。(5)更新机制。更新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发展观念的集中体现,是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保证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的必然措施。(6)监控机制。监控机制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制度设计。

5.谈谈你对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所产生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空前的信息化社会。而公共管理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执行人,根据信息确定问题、作出判断、进行决策。政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代表,在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实现科学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功的信息管理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是权力,公共管理者应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收集和发布信息,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公共管理者必须尽快适应并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1)公共管理是面向社会公众管理的公共组织,其管理与决策涉及社会

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它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要比任何组织和个人更为复杂而且重要。(2)由于公共管理的性质,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发布对政府变得尤为重要。(3)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信息的涌入,政府必须迅速作出回应,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提高对信息处理、管理和运用的能力。(4)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思考信息社会中政府面临的相应问题,保证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5)信息社会给予人的最大财富莫过于信息,人们预言未来社会的权力基础是知识,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人必将获得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确实是一种权力,政府必须有效、准确地运用这一权力。

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公共管理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促使公共管理的一次次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一系列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充斥人们的头脑,激发了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变革和对政府的期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公共管理的变革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空间,使人们对公共管理的变革、对政府的期望变为现实,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公共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如电子政务的产生。6.谈谈你对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和理解。(论述)

(一)公民知情权的含义。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我们这里所说的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工作、政府有关活动进行了解和获得相关资料的权利。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主要包括政治知情、司法知情、社会知情和个人信息知情等几项权利。狭义的知情权则专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信息应包括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存储的所有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其主要意义是:(1)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2)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3)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保障信息公开就是保障和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我国正在拟订第一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其要点为: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12.我们应怎样把握组织变革的时机?或者说根据哪些情况判断公共组织需要变革?(论述)公共组织的变革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要素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引起的,所以,公共组织变革的原因源于环境、技术、目标与价值观、管理职能、组织成员的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组织的领导者应在组织的危机来临之前,从组织内部各种端倪中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当组织面临下列情景时,组织的变革是必不可免的:组织的管理职能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组织系统结构的混乱和管理功能(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不能得到良好实现;持续性的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日益严重;缺乏制度上、管理上的创新,趋于保守与僵化等。

7.谈谈你对公共管理伦理化的认识和理解。

公共管理的绩效化在于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公共管理主体有能力控制自己,二是公共管理主体有能力管理要管理的对象。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重视公共管理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发展与公共行政理念的发展密切相关。从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来看,出现了三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一是韦伯等人所倡导的公共行政走科学化、技术化的道路的思想;二是极力维护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的思想;三是要求政府以及公共领域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加以改造。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主要受第三种思潮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领域的特殊性,市场机制在这个领域并未拓展空间。

一、公共管理的伦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2)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发展。(3)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首先是指公共管理伦理中的制度伦理。因为个体的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腐败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广泛和稳定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制约,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其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应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这是因为制度伦理虽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周详地解决社会和公众的复杂问题。公共伦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公共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能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生冲突时,选择公共利益。

8.阐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答: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有: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一)行政控制机制。是指公共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维持行政责任的方式。具体来说,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行政监督权是一种控制权力,它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上级与下级之间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命令服从关系。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活动。它主要行使检查、调查、纠正、弹劾等权力。审计表现于外部审计与绩效审计两种情况。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利于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以利于提高财务绩效、节约资金。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二)立法控制机制。是指通过制定法律维持管理责任的方式。这种控制主要表现于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等方面。质询权是指议员对于政府的某项决议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通过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提出询问或质问的权力。调查权一般由调查委员会行使,往往涉及法律执行情况、政府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等。不信任表决权是指议会对于政府的重要政策议案、财政议案、条约缔结等拒绝通过,或对政府某项重大决定通过不信任案,必须辞职的制度。

(三)司法控制机制。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违法时,为保护人民的法律权益,要通过司法途径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这种制裁构成对公共管理的司法控制。在司法控制机制中,对于政府来说,控制论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是最重要的控制机制。政府的诉讼责任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平等的理念之上的,强调任何一方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或限制。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公法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当政府侵害了同样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民的权利而使其受到损失时,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9、在公共管理中为什么要强调伦理道德的问题,强调行政人员的道德规范,对此如何理解?论述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2)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发展。(3)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在中国的公共行政研究中,行政道德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思考的问题,这是由于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把人们引向了公共行政道德化的思考。公共行政的道德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行政体系的道德化,即公共行政的法律制度、公共行政组织的结构和体制设置、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公共行政的行为方式等,都必须贯彻公平、公正、正义、平等的原则和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二是公共行政中活跃着的主体即行政人员必须拥有作为行政人员的良知、义务感和责任意识,在一切活动中都能够从公共利益出发,而不是以个人利益的得失作为行为的准则。最为重要的是,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制度向度与行政人员的道德自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公共行政的道德化首先是公共行政的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在制度安排、体制设置中贯穿道德原则是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基础工程,只有这一基础工程搞好了,才能时刻提醒行政人员自重、自省、自律,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导向作用。例如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腐败者和官僚主义者的自利追求、淡漠公共利益和对职业责任的麻木不仁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制度和体制中存在着种种漏洞。(2)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也是制度的基本内容。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不仅存在和展开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而且同时也存在于制度设计和社会结构之中,并总是通过制度框架和体制安排而发挥作用。(3)制度和体制的道德性对个体道德具有客观性的约束力,行政体制以及它归属的制度的道德化对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公共行政制度和体制的道德化对于有道德觉悟的行政人员还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道德觉悟低的行政人员,则可以表现为惩处和制裁的作用。

因此,在公共领域中,制度的伦理化是实现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前提,这就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让行政人员知道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使行政人员有着正确的道德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所以,在公共管理中要强调伦理道德的问题,强调行政人员的道德规范。

案例分析:

案例政府上网工程答: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做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各个政府部门。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提高政府运做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但是由于电子政务还处在发展的阶段,从这个案例我们不妨看出,电子政务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表现在:

(一)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当前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再加上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和有力的协调,导致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规范,对信息化的管理也很不完善,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能反映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二)政府信息化建设下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鉴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子化政府,只是停留于表面或形式上,并不注意与实际工作的改革相结合。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政府网站上只有少量的信息内容。这些网站大都只提供概况、单位简介、招商引资信息等资料,互动程度低,对电子邮件不能及时回复或较少回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电子邮箱所接受速度快的优势。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想今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可以往以下几方面去发展。

(一)调整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运行机制,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招标、外包等模式,实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预算管理,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本――绩效评价规范和制度。

(二)扩大非密信息开放,鼓励信息服务企业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和利用。

(三)实施政府信息工程,建设政府信息交换系统。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改变政府工作作风,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

中共新领导层执政严厉 官员问责制震动中国政坛。

答: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保证。建立官员问责制就是政府落实责任机制的具体体现。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有: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一)行政控制机制。

(二)立法控制机制。

(三)司法控制机制。

参见左边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中规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杂费、书本费的‘一费制’收费制度。” 请依据公共政策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政策。评分的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

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答:1.本政策是国务院根据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正确决策。

2.以政策规划原则中的受益原则为主要理论依据分析此案例。

受益原则是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的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够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有普遍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有的政策规划反映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分配中普遍受益,有的政策规划特别注意反映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政策规划价值取向上向这些最需要得到政府关照的一部分人倾斜,使之受益。

3.本政策有明显的针对性,关注的是接受义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对推进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4.改变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状况就是促进了我国整体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本政策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长沙实施行政问责制 官员称“官越来越不好当” 结合案例说明你对公共管理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答:1.公共管理责任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保证。建立官员问责制就是政府落实责任机制的具体体现。

2.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是指公共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维持行政责任和方式。它表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行政监督权是一种控制权力,它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上级和下级之间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命令服从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指挥、指示、认可或核准、备案或备查、视察、审核、撤销、变更、废止、奖惩、争议解决、行政立法及解释等形式发挥作用。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活动。审计表现于外部审计与绩效审计两种情况。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3.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 12.案例分析:法国小城镇的财务预算管理

基本特点:

1.小城镇财政预算管理和会计管理分开。

2.建立在预算收支平衡基础上的相对灵活的税收管理体制。

3.地方税种简明,财政靠地方税维持。在诺福赖特,地方税种仅包括以下几项:(1)居住税。(2)土地税。(3)就业税。

4.小城镇的财政支出基本用于办公人员开支和社区公共设施的管理,其中也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的费用。

5.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稳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限制农村人口的外流,保证农业的生产水平在欧洲和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能力,法国采取了支持乡村的发展政策,如增加贷款扶持农村的工业发展,增加农业贷款,对到农村定居的人口给予安居补贴,并对农村的各类企业实行减税政策等。

结合本章所学的财政管理知识,谈谈法国小城镇的财政管理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

答:1.法国在小城镇的财务预算管理和税收管理上,体现了现代公共财政的模式特点,完善的财政和税收体制,支持了小城镇政府管理功能的规范化发展。

2.财政开支体现了较强的公共性,有效的财政政策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预算管理和会计管理分开,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建立在预算收支平衡基础上的相对灵活的税收管理体制,有利于筹集财政收入,支持当地的发展。

13.案例分析:P 324

我国某涉外单位,负责组织到某国的劳务输出工作。该单位工作人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便按照他们以为的“通行”方法,向劳务输入国的有关机构送了礼。结果,受礼者均被该国的司法机构逮捕,我国驻该国的这个劳务输出的办事机构也被查封,劳务输出工作蒙受了重大损失。依据公共管理伦理原理分析这一案例中我国涉外人员的做法。

答: 1.本案例中所陈述的事实是个深刻的教训,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有公共管理的伦理意识,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遵守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理论依据:公共伦理的含义和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伦理的含义: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职业特点所要求的。

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15.案例分析:

1、结合本单位情况,讨论所谓的“公文旅行”对政府绩效的影响。

2、结合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讨论N市的现场办公是怎样体现“用户满意”原则的。P 302

答:1.本案例提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既所谓公文旅行。过去单纯的由上级向下边下发文件,时间长,群众意见大,许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2.绩效管理要考虑管理的最终结果,要考虑用户的满意程度原则,以用户的满意为第一原则是政府改革的首要问题。

3理论依据:绩效管理的基本特点和用户满意原则。绩效管理的基本特点:(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5)关注系统管理。用户满意原则认为公共部门是为公众而设立的,因此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在公共管理中倡导用户满意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上公共部门的权威心态和公共部门为尊的状况,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首先,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即明确用户的含义;其二,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其三,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公共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大致可以从税负水平;受益程度;投诉、申诉状况;工作效率等四方面衡量。

16.案例分析:如何理解“有为”和“无为”的关系?

答:本题的理论依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可结合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和特点,以及公共管理者角色的转换来谈。要围绕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职能来谈。

政府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时盛时衰,政府的职能也随之不断演变,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基于市场失灵确定政府的职能)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包括:(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特点是: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

公共管理者角色的转换:现代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

(1)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2)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3)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17、公开招考公务员几个月前,《S市报》上登出了新成立的监察局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启事。而一项社会舆论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有49.8%的人将政治体制改革列为最关心的一项,关于其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31.1%的人对公务员制度不了解,有39.3%的人对实行这项制度缺乏信心。似乎深谙人们的心态,S市的决策者们深知抛出这只球的利害关系,决策之前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场认真的运筹和准备。要切实对公务员从吸收、录用、考核、晋升、辞退、奖惩、退休形成一套崭新的管理办法,而不能只换件“衣服”,或换块牌子。带着这样的思索,实验者搜集材料、掌握信息、外出考察、精密筹划。几个月后,S市人民政府机关公务员试行办法,政府现职人员转为公务员暂行办法,人才再开发暂行办法相继出台。措施既定,新成立的监察局便成为第一个实验场。实验在慎之又慎的态势下进行:公开招

考,但是范围有所限制。在全市现职在编干部中间,考试为主,考核为辅,但是试前规定了范围。然而,原则非常清晰,将择优、平等、公开的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体制,打破组织部门任

命主要负责人、人事部门配干部便“开市大吉”的传统方法。实验在新、旧体制交替的阵痛中进行。监察局定编20人,除1名政务类公务员和5名公勤人员外,其余16个名额在公开招考中产生。先进行文化知识考试,逐项打分,累积计算,够标准者录取,然后再进行考核。考试看卷面分数,考核则更全面,按16个因素对应试者进行测评,逐项打分,累计积分,够标准者录取,不够者不予录取。

登出启事的3天内,即有150多人打听报名情况,正式报名的有31人,但到考试那天,应试者仅剩下19人卜市政府一位25岁的司务长,看到启事便认定自己应该报名。他所在的行政科知道了,赶紧相劝,并许了许多愿:你一结婚就分给房子,而且是带液化气设施的,还可以调到行政科„„年轻人很快打消了报名的念头。有的单位听到本单位有了报名的,领导的脸色顿时来了个不小的变化:你不想在我这个位子,肯定是这单位不好,否则,你干吗要走?报名

者一般是要考虑后路的,万一不录取,人家也有权力啊,譬如穿个小鞋什么的。市妇联3个报名的,考试前一天开了个会,决定3人要考一块考,不考也一块不考,“法不责众”。还有一位青年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位自学大专毕业的公安局干部,以考试第3名的成绩列入录取名单。谁想,青年人严肃申明拒绝录用。他说,我不是S市人,在此地没有关系。看了报纸,我就想试试你们,看是不是又来花架子„„看来你们摘的是真格的。

当然这场公开招考也使许多人如愿以偿:一位原轻工局组织科的副科长,市里曾几次抽调他到别的单位,他都不同意,这次他参加了考试,并被正式录取;50多岁的前工业局党委书记钟XX,被民主推荐为监察局的政务类公务员。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次监察局分开招考公务员的看法,以及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议。

答题要点:1.本案例中监察局积极改革人事制度,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2.阐明公开招考公务员的积极意义。如: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的用人机制,引入了竞争机制;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自主、择优的原则:体现了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体现了民主的精神,等等。

3.结合本案例中的具体做法长处和短处以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阐述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议。案例分析:

答:制定公共政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公正原则。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 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对“富人多子”使用经济调节手段,提高二胎“社会抚养费” 征收标准,显然是对穷人是不公正的。再比如:系统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明显,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 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从而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引起争论就不可避免。

答:贵州省人事部门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建议:(1)对公务员的监督要引入长效机制,仅仅是一次面试监督是不够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3)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制度创新,大胆吸收两方先进的成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4)健全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答:从公共管理责任的角度来看,这五起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煤矿安全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同时暴露了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的要求没有及时了解和反映,工作效率低下,不依法办事,官煤勾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

对策: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其中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和立法机制。所有安监总局将支持地方政府加大严惩力度,对违法矿主的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事故赔偿标准,实行行政问责制,并严查公务人员失职渎职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答:(1)个人或团体可以组成私营化工作组,将部分市政服务私营化,替政府完成服务。

(2)标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但这种提供不限于直接提供,可组织私人部门提供。基础服务方面,政府应该在法规制度、政策安排方面有所作为。

(3)有效地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在服务质量提高和服务价格方面展开竞争,有利于政府实现自身职能。

预算会计是国家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记帐、算帐、报帐和检查等一系列会计特有的活动,对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及时、系统、连续的核算、反映和监督,以促进国家财政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会计活动。它是追踪预算收支及使用情况的基本工具。

政府审计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专业活动。其重要作用表现为:(1)政府审计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2)政府审计是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3)政府审计是

完善国家财经制度,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1.简要说明什么是电子政务?

答: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做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及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2.简释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答:公民的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主要包括政治知情、司法知情、社会知情和个人信息知情等几项权利。狭义的知情权则专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3.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行政监督权是一种控制权力,它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上级与下级之间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命令服从关系,这种关系往往通过指挥、指示、认可或核准、备案或备查、视察、审核、撤销、变更、废止、奖惩、争议解决、行政立法及解释等形式发挥作用。

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活动。

审计表现于外部审计与绩效审计两种情况。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利于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以利于提高财务绩效,节约资金。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

答:绩效评估的标准主要有经济标准,主要是指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描述;效率标准,即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费用与效用之比等。效果标准,通常是指那些难以量化的公共服务实现目标的程度。公平标准主要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应体现的平等性等。责任标准是指政府的一切公共管理行为,都必须符合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程度责任。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认识和改进的建议。(要点)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2)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3)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4)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5)网络安全问题。

(6)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7)人员素质问题等。

2.试分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并论述解决的对策。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作为公共部门来讲,仅有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考虑公共部门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由公共部门的特点所决定的,公平与民主才是核心价值。第二,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在效率至上原则下,我们经常会发现公共部门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所干的却是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第三,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第四,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的确要关注效率,但效率不宜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全局性、综合性和终极性的评价标准而处于至上地位。公共部门的公共特性对传统的效率至上提出了挑战,要求给予效率合理的定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社会和公众的意愿与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我们把那些公共服务的对象,即受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比拟为顾客或用户,那么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因而,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意,这就揭示了政府绩效评估上的一种全新价值取向,即用户满意原则。以用户满意原则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不仅是民主政治本质宗旨使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公共管理中倡导用户满意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上公共部门的权威心态和公共部门为尊的状况,从而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首先就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其次,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第三,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导论

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客体: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目的: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过程: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2、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是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1845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建立一门管理国家的科学的设想,被认为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胎。

1887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行政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美国怀特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学原理》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1、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

2、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3、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4、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相互制约、协调。(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能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中。

5、非政府的基本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非政府公共组织活动的特点: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

6、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由下而上地建立公共组织。(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步形成社会机制。

7、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1)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2)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3)由一员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1、公共政策含义:是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特征:(1)利益的选择性(2)目标的指向性(3)权威的约束性(4)功能的多极性(5)动态发展性。

3、公共政策的类型:(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

4、政策规划的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5、政策规划的程序是:确定目标方案、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择优政策方案。

6、政策执行的含义:是指执行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

8、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1)政策的合法性(2)政策的法律化

9、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3)政策资源的阻滞性;(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10、政策评估的含义:指政策评估专业人员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方案的内容、执行情况、执行结果的估计与评价。

11、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1)事实标准(2)价值标准

第四章 公共组织管理

1、公共组织的含义: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

2、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3、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1)直线式(2)职能式(3)直线—职能式(4)矩阵式。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成反比。

5、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1)环境(2)技术(3)目标与价值观(4)管理职能的变化(5)组织成员的心理(6)专家意见

6、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因素:(1)人们的认知(2)利益分配(3)变革所需付出的成本(4)组织的惰性(5)变革的不确定性。

7、消除公共组织变革阻力的对策:(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2)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考与保障;(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抵制心理;(6)强化革新行为;(7)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9)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8、未来公共组织的发展趋势:(1)功能的分化与重合(2)结构的扁平化(3)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4)工作方式的弹性化(5)工作单元的团队化(6)组织系统的开放化(7)管理取向的人性化(8)管理机制的市场化(9)组织的虚拟化。

第五章 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1)宏观(2)微观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1)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3)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4)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5)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6)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又重视资历。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有:(1)人力资源的获取(2)人力资源的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4)人力资源的维持(5)人力资源的研究

4、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严格考核,根据功绩晋升(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4)人事分类,依法管理(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5、西方公务员分类:(1)政务官(2)事务官

6、我国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和不足:(1)“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4)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5)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法治规范。

7、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最初的开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8、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1)功绩主义的精神(2)法治主义的精神(3)人本主义的精神(4)市场主义的精神(5)分权主义的精神。

第六章 公共财政管理

1、公共财政管理的含义: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

2、公共财政管理包括:(1)财政预算(2)决算(3)预算会计(4)政府审计

3、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职能

(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三)稳定经济职能

4、我国财政领域的改革是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

5、国家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公开性原则;(5)性原则;

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

1、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的公开。

2、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1)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止行政腐败(2)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3)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3、管理信息系统:(1)信息源(2)信息处理器(3)信息管理者(4)信息使用者。

4、电子政务的含义: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作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5、电子政务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6、电子政务的积极作用:(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7、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2)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3)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4)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5)网络安全问题(6)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7)人员素质问题。

第八章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含义: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帮助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的程度的管理过程。

2、绩效管理的特点:(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5)关注系统管理。

3、绩效评估使绩效管理的核心。

4、绩效评估的标准:(1)经济标准:以最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效率标准: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在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3)效果标准:关心社会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管理活动是否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要;(4)公平标准:关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平等性;(5)责任标准:政府承担“公仆责任”能否反映了公众的意志。

5、对“用户满意原则”的理解和认识:效率原则一直是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最高标准,但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公平和民主);2)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是否满足公众需求和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3)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4)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到目的而的择手段。

考察公共服务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足,这一种政府绩效评估上的全新价值取向,就是“用户满意原则”。

要使用户满足,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2)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3)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6、公共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分为:(1)税负水平(2)受益程度(3)投诉申诉(4)工作效率。

第九章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1、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1)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2)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发展(3)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2、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

3、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

4、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1)导向功能;2)规范功能;3)效益功能

5、公共管理责任的含义: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

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

篇6:7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近年来,农村火灾事故频发,数量激增。为积极应对农村防火中“远水难救近火”的尴尬,《办法》规定,市、县政府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村开展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公益事业,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符合规定的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渠道,实施村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与其他城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并负责组织实施。

《办法》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需要,单独或者与相邻乡镇、有关单位联合建设消防站,也可以与消防设施健全的相邻企业签订协议,实现消防资源共享。乡镇、村庄靠近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水源或者有深水井等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应当结合实际修建消防取水配套设施和消防车通道。

上一篇:社区党支部委员承诺书下一篇:休宁县中医养生协会的成立背景及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