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2024-04-14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精选8篇)

篇1: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探讨。关于全球化,目前有以下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1、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二战后,人类的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使当代成为“真正全球化的时代”。

2、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化、多维的过程。首先,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其次,全球化也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全球化既表现为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和频繁,还表现为国际体制和国际组织的增多及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第三,文化也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当代的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各种文化趋同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矛盾的世界性运动,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挑战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我们更应深刻分析它所带来的挑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其所带来的益处,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自身的发展。全球化从经济发展、章识形态、国家主权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1、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可以引进大量外资弥补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外国公司在本国进行投资设厂可以扩大就业,减轻本国的就业压力。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疑是发展本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良好契机。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不容低估的。正如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为第二届全球化论坛所致贺词中称,全球化也开始产生反作用,因为它所带来的益处只是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里,即使在这些少数国家里,这些好处也不是平均分配的[2]。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匮乏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依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社会主义国家。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大目的,当本国的生产、消费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扩张的本性时,全球扩张就成为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社会主义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广大的消费群体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兼并、跨国投资的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种不平等的经济状况近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例如,在国际互联网方面,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1/5人口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1%和国际互联网用户的0.2%。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这种“数字鸿沟”有可能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新根源[3]。

由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各国贫富差距拉大不仅有客观上的、历史上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脚步加快,实行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中国的这些成就,美国的一些人士肆意歪曲事实,夸大其词,在媒体上声称中国强大起来就会称霸世界,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说”等,恶意挑拨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向中国施加压力,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以此达到遏制和阻挠中国发展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得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同制度下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无视这种事实,或者缩小其差别,看不到其在全球化条件下两种制度呈现的新特点及新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前苏联在改革中无视这种客观事实,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全盘接受西方民主观和西方政治制度,戈尔巴乔夫在所著《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抹杀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致使戈尔巴乔夫在新思维的影响下,将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变成向资本主义国家迈进,成为导致苏联最后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这种惨痛的教训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思考。为了发展经济,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全球化,这样资本主义扩张的触角也就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而随之带来的尘土我们也难以挥之而去。如美国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状况,对社会主义国家见缝插针地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等。

近一个世纪的意识形态斗争历史告诉我们,国际交往特别是不同制度间的交往,意识形态总是以临高视远的谋略,反映、引导、规约着各种交往关系,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越来越强化,以致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动武是为石油而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则是“为意识形态而战”,因为在他们看来,南联盟是欧洲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可见,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控制中的思想策略,它的内容在变化,其作用在强化。历史告诉我们,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内容可以也应该不断变化,但意识形态功能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当代的意识形态使命,及时辨识西方的意识形态策略,从理论上、观念上塑造正当的国家关系模式[4]。另外,我国自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主义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冲击也会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西方宣扬的民主价值观念扑面而至时,青少年就易于盲从。整个青年一代形成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如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产生一种潜在而又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且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过,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强化意识形态的功能,注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在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3、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在经济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呈现出“资强社弱”的特点。在今后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改变这一现状。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寻求其快速的经济增长、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当大的努力甚至牺牲。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都是强大的动力支持。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都必然附带各种政治条件,使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挂钩。如果让位于经济利益必然要牺牲一些政治利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由于美国失去了能与之对抗的强大对手,使之在全世界的称霸野心进—步膨胀,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将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定为“无赖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斗争从社会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存在,为了实现资本圭义一统天下的梦想,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全方位的战略,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处理本国事务时仍不时受到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的干涉,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里仍然能听到美国的强悍的声音。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一年一度关于世界人权问题的讨论中,从1990年开始,美国每一次都要抛出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企图借人权干涉中国内政,其特殊用心,就是运用“人权外交”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搞起“人权运动”制造内乱,干扰中国改革,最终使中国朝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这是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要害所在[5]。从经济方面来说,跨国公司以其资金、技术、管理和最新现代化科技的优势,不仅使多种产业的传统操作技术面临深刻危机,而且以其各种形式投资所拥有的金融管理权,垄断性地配置着全球资源,以多种形式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其中包括通过强化超国家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WTO、国际货币组织,削弱民族国家的力量,强迫发展中国家放弃部分政府责任,控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命脉[6]。

三、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实现跳跃式发展、超超越资本主义的绝好历史机遇。全球化从经济上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与重组,是贸易和投资的自动化,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加入全球化,引进最稀有的资本和技术,并与该国富有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找到一条捷径。

1、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引进外资的条件和机会。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资本积累的目标的实现。其次,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全球化有利用社会主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全球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新和观念变革。

首先,社会主义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体制之外的关系人类整体的问题,如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核裁军问题。其次,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任何形式的僵化、停滞都是没有出路的。第三,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注意从全球化中吸取营养。

从以上可以看出,全球化不仅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理性的适应全球化、趋利避害,进而增强自身对全球化的主导地位,才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即使面临上述挑战,我们也不应完全拒绝、抵制全球化,因为这样只会带来固步自封,只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社会主义国家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深刻分析其所带来的利与弊,趋其利避其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多地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此来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最大限度的利益,从而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增强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的实力,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2] 孙放.全球化论坛2001[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2.[3] 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新华文摘,2002,(9):22.[4] 何怀远,贾强.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战略攻势及其演变逻辑.学术交流[J].2000,(4):15.[5] 王丽娟.浅论“中国威胁论”及其实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38.[6] 梅荣政.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31.

篇2: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杨方伟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利弊 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因为我们出口的并不是高新技术、品牌,或者是专利。我们输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原材料,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国与国的合作是建在各自的要素禀赋上,所以发达国家可以把工厂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看似各得其所,但是实质上发展中国家是有着说不尽的苦楚的:我们的工人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国外大品牌制造服装和电器等,因为我们没有brand name,所以我们出口一件服装只能获益两美元,而在美国销售可达60美元,我们得到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严重的污染,因此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的说法。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提及又一道横亘在中国玩具出口商面前的障碍物了,这个即将在本年5月1日发挥效力的计划将致使很多中国的玩具厂商很难在美国做生意了,而很多玩具商竟然浑然不知。

美国玩具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日前共同宣布了一项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草案。这一草案将进一步提高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虽然这项计划并不只针对中国,但是玩具“中国造”可是一项传统的输美产品。这不得不导致中国制造的玩具增加成本。可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立于不利地位。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与大国合作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有限,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但是此时的利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经济上的利益,我想,那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熟习。

例如,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得益于因特网和光纤技术,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利用时间差而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源。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输出的已经不局限于廉价的体力劳动和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甚至白领服务也可以输出了。Outsourcing 成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典型模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内为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发达国家做会计核算等技术性服务,在发达国家,当上层领导人员睡觉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有人把明天开会将会使用的数据整理完毕,这样,时间延长了,一天24小时都在有人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我个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好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遇吧。例如日本在中国的大连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基地,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甘心于做这种看似体面的低等脑力工作,他们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训练专业人才,在推动地方教育,大连不是日本的变相殖民,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训练场地。当初日本人是拿着枪来到中国的,现在日本人是拿着皮包穿着西装来到中国的,当时的中国人用镰刀大棒抵抗日本人的侵略,现在,中国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而这种战争是看不到的,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量的悬殊还是存在,不得不说,现在中国人的境地和当初有相似之处,但是我知道,中国人当初可以打赢那场仗,现在也可以,但是可能会更艰辛。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并且是我们应该加强防范的,这就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了。

也许当我提到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人依然会心有余悸吧。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货币市场生存在在政府的保护伞下,政府的干预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度贬值,从而推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本轮大宗商品与农产品的通胀与美元完全同步开始”。这是来自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哈继名的答记者问。所以,我们从这件事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可见一斑了。所以,如何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完善更能抵御国外投机者的投机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而不简单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否则,我国的经济肯定会面临一次“硬着陆”。

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的本土产品在国外也拓展了市场,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利用这样一个机遇也创造处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就是做的非常好的,谨慎睿智的他两年前开始了百度的国际化步伐。去年初百度斥重金正式出击日本市场,并且不断加大投入,李称,欧洲市场将是百度的下一个目标。我相信百度在日本一定会像在中国这样有市场:百度凭借自己的灵活人性的风格打动着中国人,我相信在日本的发展也会很顺利,尽管有google 和雅虎在日本搜索市场占据大片天空,但是他们不是日本公司。因此,百度和这些公司在日本竞争时,没有先天的弱点,我想,百度会凭借实力打造出自己强大的搜索帝国。

篇3: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传统优势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 海洋空间资源

山东省大陆海岸线3121 km, 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约15万km2, 与陆地面积相当。其中, 滩涂面积3223 km2, 居国内第二位;水深20 m以内的浅海面积2.9万km2, 居国内第四位;海岛326个, 岛屿面积136 km2, 其中无居民岛屿291个;沿岸分布大小港湾200多个, 其中有51处离岸2 km以内、自然水深10 m以上可建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 居国内首位。

据1997年沿海市的海洋与水产部门的调查, 目前全省海岸线总体利用率已达77%, 其中港口岸线为70.1%, 全省沿海有26处海港、205个泊位, 山东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在50万t以上的港口主要有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石臼港、龙口港和岚山港, 1997年全省港口吞吐量达1.3亿t;旅游岸线为56.2%;养殖岸线为80%, 海水养殖面积约20万hm2;盐业岸线为89%, 盐田面积达11万hm2;城镇工业岸线为90%;其他岸线为86%。全省近岸海域使用面积已超过120万hm2, 各类用海单位达4 600多个, 总体利用程度比较高。

2. 海洋生物资源

山东近海由于有20多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携带了大量营养盐类和有机物入海, 使大量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得以滋生繁殖, 为各类经济海产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同时, 由于山东近海温度适宜, 自然条件优越, 因而成为大量底层鱼和虾类混栖的重要渔场, 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多、资源量相对丰富, 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资源生物有600余种, 其中较重要的经济鱼类30余种, 经济贝类30余种, 经济虾蟹类20余种, 经济藻类50余种。全省海洋捕捞产量一度居全国首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渔船马力增大、数量增多, 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 加之近海海域污染日趋加重,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造成近海生物资源量严重衰退。90年代中后期, 尽管采取了实行禁渔期和禁渔区等控制措施,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使全省海洋捕捞年产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仍然保持在300余万t, 是70年代的9倍多。海洋机动渔船达4.5万艘、总功率118万kW, 分别比70年代末翻了一番多。而海洋生物特别是经济鱼类、虾、贝、蟹类资源同比下降近80%。近海43种主要捕捞品种有6种严重衰退, 27种过度利用, 有7种已充分利用。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 使得近海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 经济鱼类的渔获比重越来越小, 鱼类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渔获物中幼鱼、低价值鱼类比例达70%以上。

3. 海水养殖

山东沿海海水增养殖的条件非常优越。半岛北部粉砂淤泥质海岸面积较大, 滩涂广阔, 底质松软, 近岸海域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盛, 成为多种鱼虾产卵、索饵的良好场所, 适于大面积发展对虾养殖、滩涂贝类护养与浅海网箱养殖。半岛南部基岩沙砾质海岸, 浅海地区水深流急, 透明度大, 水温较低, 养殖海珍品的自然条件优越。

近年来, 由于捕捞强度大、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造成了近海捕捞业的衰退, 单纯的捕捞已不能满足市场对海产品的需求。这种情形使得海水养殖业异军突起, 在山东海洋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已达28万hm2, 海水养殖产量达287万t, 均居全国首位。海水养殖业初步形成了以鲍鱼、海参、扇贝、对虾、鲈鱼、牙鲆等名优品种为龙头, 多品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4. 海洋化学资源

山东近岸海域海水化学元素, 资源丰富, 含量高, 有取之不尽的海水和得天独厚的地下卤水资源, 地下卤水含丰富的钾、钠、钙、镁、溴、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元素。莱州湾沿岸地下蕴藏的高浓度卤水资源达82亿m3, 已探明储量15.8亿m3。海水 (含浓缩海水) 是山东原盐生产的主要原料, 其浓度高低决定着制卤和产盐量的多少。全省各盐区增盐期海水盐度均在30以上, 半岛南部沿岸终年盐度在31左右, 为盐区生产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据调查, 全省近岸海水含盐量6.46亿t, 全省宜盐面积达27.4万hm2, 居全国首位。

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制盐、盐化工、卤水开采、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目前, 山东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2000年, 山东海盐产量1 050万t, 实现海盐工业总产值57亿元, 除满足本省需要外, 还担负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供应任务, 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溴素生产已从井水制盐区扩大到海水制盐区, 全省目前拥有溴生产能力2万t, 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80%。近年来, 山东海盐化工中的纯碱产量已达100万t, 烧碱产量50万t, 均居全国首位。海水直接利用仅限于青岛市部分企业, 从整体上看, 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取得突破, 但尚未形成产业, 在解决生活用水方面有较大潜力。

二、新型的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利用情况

1.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

山东拥有广阔的浅海大陆架, 海岸带和近岸海域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现已发现矿产100余种。其中, 黄海三角洲及渤海水域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t、天然气15亿t。此外, 山东滨海矿砂种类很多, 包括金矿、煤矿、石英砂、贝壳砂、建筑砂等, 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沿岸, 莱州湾东部诸河流入海口河口附近的砂金矿, 地质储量与产量均占全国第一位。

全省沿海矿产资源得到不同程度开发的有42种, 占探明储量矿种的79%、全部矿种的40%, 总体利用程度居中等, 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其中, 海洋石油天然气是山东的优势资源。山东省原油产量从1993年突破10万t后, 连年跳跃式发展, 1996年达100万t, 1998年为180万t, 2000年突破200万t, 完成产值34.5亿元, 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目前, 山东省海上石油开发近几年增长较快, 胜利油田埕岛油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浅海油田。但大幅度提高产量受到技术和海洋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山东省海洋天然气的开采刚刚起步, 但2000年产量也已经达3700万m3。濒海金矿和海底煤矿的开采已形成规模, 2000年海滨砂矿工业总产值达520万元。

2. 滨海旅游资源

滨海沙滩是山东滨海旅游资源最大的特色之一。山东的海滩资源在半岛南部沿岸十分丰富, 具有坡缓、砂细、浪平等特点, 而且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气候宜人, 是天然的海水浴场, 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声誉。山东沿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很丰富, 很多沿海景点除了具有独特的海洋和陆地景观外, 还有许多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物古迹积淀于这些地方, 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同时, 山东沿海丰富的海珍品和土特产品, 包括各种海鲜、海味、水果和工艺品等, 也成为旅游者购物的重要内容。

山东滨海旅游区建设粗具规模, 景点开发和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突出海滨特色和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海水、阳光、沙滩、海洋生物等资源, 建设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海洋旅游项目。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沿海城市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项目。比如青岛的啤酒节、海洋节、极地海洋世界的建成, 以及利用2008年奥运会分会场的优势开发的帆船表演和奥运旅游等;烟台市重点推出的“滨海历史和海洋生态旅游”等路线;威海市以海滨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为重点推出了多种大型旅游项目;东营市则以黄河入海口为主体, 发展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200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48万人, 旅游外汇收入达2.5亿美元。

3. 海洋新兴产业

随着海洋生物工程、海洋信息和海水综合利用科技的发展, 产生了一批海洋新兴产业。如利用卫星数据资源, 建立海洋卫星资料接受分析系统, 同时利用已有的常规观测技术, 建立的海洋高技术检测体系以及海洋信息传输网络;利用超临界萃取、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膜分离等技术, 开发多类型的海洋新药以及从特殊生存环境生物中提取海洋生物酶、多糖等海洋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海底开发利用等。

海洋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向海洋的延伸, 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改造, 同时将带动了海洋石油、滨海旅游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看, 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产业结构正从由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态势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群作为重要增长点, 为山东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现状

1. 海洋渔业资源

山东近海渔业捕捞资源丰富, 分布洄游于山东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约有260余种。但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 使得近海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 经济鱼类的渔获比重越来越小, 鱼类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山东沿海海水增养殖的条件也非常优越。半岛北部滩涂广阔, 底质松软, 近海海域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盛, 适于大面积发展对虾养殖、滩涂贝类护养与增养殖。半岛南部浅海地区水深流急, 透明度大, 水温较低, 养殖海珍品的自然条件优越。山东海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各省中一直名列第一。尤其是海水养殖也异军突起, 在山东省海洋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已达28万hm2, 海水养殖产量达287万t, 均居全国首位。

2. 海盐及盐化工资源

盐业化工生产需要三大要素:滩涂、浓缩海水和地下卤水。山东沿海具有广阔的宜盐滩涂和土地, 有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 有盐业生产基本的保障和取之不尽的资源, 再加上良好的基础和实力构成了发展盐业和盐化工产业的强大优势和巨大潜力。山东省海盐化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 先后有7个产品获“省优”称号, 10个产品获“部优”称号。全省目前拥有溴素生产能力2万t, 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80%。盐化产品正向多样化、系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3. 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及海洋能源

山东拥有广阔的浅海大陆架, 海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但目前仅对海洋油气资源和滨海砂矿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勘探。山东省海洋油气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大, 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 海洋油气将成为山东省新兴的海洋支柱产业;山东滨海矿砂的种类很多, 包括金属砂矿和非金属砂矿两大类。金属砂矿主要是锆英石, 现已发现36处矿产地, 储量约31万t。非金属矿砂主要为建筑砂料矿, 分布于日照以及龙口至荣成沿岸, 砂层稳定, 规模大, 估计储量在3亿~5亿t左右;海洋能资源可分为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风能等。山东沿海的潮汐能及风力资源丰富, 但目前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仅有一些小型潮汐能实验电站和沿海小型风力电站。

山东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全面开发状态, 有些资源, 比如渔业资源由于捕捞强度过大, 已提前进入衰退期。为了加强资源的保护,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必须要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管理力度。近年来, 山东省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于2002年制定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 限定了渔业捕捞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 同时禁止对渔业水域进行排污, 并对养殖区的划定、养殖证的发放以及养殖区水域的合理利用做了明确的规定。保护办法的实行, 充分显示了山东省保护渔业资源, 发展可持续渔业的决心。全省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 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为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海域法》和《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推进全省海洋管理趋向规范化、法制化。全省海洋管理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在全国率先修订了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 并在扩展海域使用金含义构成、建立海域资产评估机制、海域使用招标拍卖制度、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结合《行政许可法》制定了海域使用、铺设海底电缆管道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指南, 把行政审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同时, 不断完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全省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已超过3亿元;全省海域权属管理制度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养殖用海为主, 全面延伸到了所有用海行业。目前, 全省海域使用确权发证已达6200本, 确权面积24万hm2, 新增项目用海确权发证率基本达到100%。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级海洋功能区划不断完善, 海洋功能区划已成为海域使用审批和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布局的科学依据和首要条件。

但是, 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海洋管理配套法规建设滞后;海域管理界限不清, 海洋开发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海洋管理体制不顺;海洋管理的技术手段还相当薄弱。海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管理所需要的交通通信、海域使用论证、测量定位、绘图立标、海域资产评估、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管理和技术的软硬件还很薄弱和缺乏, 自身技术力量的培养投入不够, 远不能适应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 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系统, 促经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并坚持走海洋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振兴我国经济的一项举足轻重的战略决策。山东作为一个海洋大省, 海洋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开发海洋资源, 发展山东海洋经济, 必须把海洋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为原则, 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路线。但是, 由于人们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粗放式的, 主要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增长经济, 海洋开发在迅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暴露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管理上的问题。

1.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山东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特别是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 污染尤为严重。其污染源主要有:①陆地废水排放污染。据统计山东省主要陆源排污口年排放污水量达11.65亿t, 占全国的13.5%;通过直排口、混排口和排污口排放入海的14种主要污染物质 (COD、油类、铜、铝、锌、镉、汞、氨氮、磷酸盐、BOD5、砷、酚、氰化物、硫化物) 36.9万t, 占全国的25.52%。这些污水的排放, 对滩涂底质和近岸水域污染相当严重。②石油污染。包括石油开发、航运溢油、陆上油田废水排放等。石油污染在部分海区形成油膜, 大大降低了海域初级生产力和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特别对渔业生产易造成巨大危害。1989年, 黄岛油库大火, 630 t原油泄入胶州湾, 造成渔业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1989年, 胜利油田排出的油污污染了莱州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1986年和1987年, 长岛县养殖扇贝大量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 原因也是石油污染。③近海水产养殖废水。养殖过程中清池、投饵、施肥、养殖用药等, 造成海水大量污染及近岸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和养殖病害流行,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 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中国成立以来, 山东沿海黄河口沿岸、莱州湾、胶州湾及附近海域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赤潮影响的海域面积越来越大, 对海洋渔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1989年7—9月, 渤海沿岸发生的一次大面积赤潮在潍坊、烟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500万元。1995年至2005年2月, 山东省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20多起, 经济损失达到数亿元。

2. 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

海洋资源所有权权属观念模糊, 造成了大量海洋资源的任意占用, 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的短期行为, 加剧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山东省海洋经济依旧侧重于渔业和养殖业, 而采矿业、水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发展相对不足。产业结构明显具有失衡的特征, 缺少稳定的支撑, 使得大量资源利用不合理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严重不足, 浪费和破坏现象及其严重。这种资源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愈易受到不可避免的资源匮乏的困扰, 突出表现在因近海水产资源的过度捕捞而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目前, 山东省主要经济鱼类, 如小黄鱼、带鱼、鳓鱼、真鲷、牙鲆等, 因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 甚至濒临绝迹, 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层次低、生命周期短的缇鱼、青鳞鱼等中上层小型鱼类。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 已经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0%~50%, 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虽然近年来为恢复近海渔业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伏季休渔、放流增殖、发展远洋渔业等, 但由于渔政管理力度不够, 违犯休渔禁渔规定, 滥捕幼鱼和产卵亲体等酷渔滥捕现象仍时有发生, 使得原本已十分脆弱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 资源的恢复难度相当大。而对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管理体制等因素的限制, 还多以生产初级产品居多, 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一些适宜于综合利用的资源, 往往只利用了其部分功能。只重视扩大生产不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 忽视资源保护和保持生态平衡, 使得宝贵的资源过度消耗, 造成极大的浪费, 十分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偏低

近年来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已有较大提高,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海水养殖品种单一、种质较差;水产品的保鲜和深加工水平较低;海洋盐业仍以原盐生产为主, 盐化工生产产品种类较少, 新产品开发缓慢;海洋生物技术刚刚起步、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科技产业形不成气候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海洋科研投入不足, 经费注意依赖国家和省的基金项目, 企业参与共建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少, 由于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融资, 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社会整体合力,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缓慢。而管理部门多, 各部门分工不明确, 协调不够, 造成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 项目重复建设较多, 也是造成不能集中、有效利用科技力量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 海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也是海洋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山东省沿海各地经济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水内侵和海冰等。近年来, 随着对海洋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的扩大, 人为因素已成为影响和加剧海洋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日趋严重的海洋灾害, 不仅对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 也影响了各项海洋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 成为制约全省海洋资源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因素。

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在当前有利的发展形势面前需要客观对待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用正确有效的海洋资源利用策略, 使海洋开发和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实现山东省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清真.论山东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齐鲁渔业, 1998 (15) :7-10.

[2]杨俊杰, 王继业, 胡建廷, 等.海洋科学, 2002 (26) :28-31.

[3]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2002年第14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篇4: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是否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还是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在美国经济复苏、欧洲经济出现起死回生迹象的大背景下正在再次调整?这些问题使人们在全球经济形势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备感困惑。

世界经济、政治因素叠加使新兴市场国家目前面临三重打击:货币贬值;利率上涨和国债收益率上升;油价上扬,但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其复苏势头较好,美联储很可能于9月开始逐步退出(tapering)量化宽松措施,也就是说不再每月回购850亿美元的国债和债券。加上美国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可能对叙利亚采取军事打击,触发了全球市场的避险情绪,全世界风险资产都开始下跌,而美元和美国国债以及黄金自然又成为全球资本避险的“良港”。

自2008年以来,已有上万亿美元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巨大的股市、房地产泡沫。现在大量资金自新兴国家回流至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这使得印度、巴西等存在巨大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打击尤为沉重。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计,不排除个别国家经济崩盘的可能。以印度为例,自2007年至今,其经常账户赤字从80亿美元猛增至90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5%。南非的赤字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8%。印度前10家债务最重的公司自2007年以来负债上升6倍,高达1200亿美元,四分之一公司已没钱支付利息。印度短期外债也从800亿美元上升到1700亿美元。

新兴市场国家的第二重打击来自通货膨胀和利率攀升。美联储退市引发的“完美风暴”为什么对印度和巴西冲击如此严重?原因是他们经常账户赤字太大,一旦热钱逆转流出,必须先对付赤字,填补漏洞,其唯一手段就是货币贬值,但是货币贬值的“副作用”则是通胀和利率上升,且利率暴涨还可能触发债务危机。南非的通胀水平今年7月达到6.3%,已突破南非央行制定的6%的上限。印度的通胀高达10%,远远超过任何大国的水平。

第三重打击是大宗商品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唯有石油价格上扬。一降一升带来的都是负面效果。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对原材料的需求趋于稳定甚至减少。这使得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贬值。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是资源出口国,消极因素叠加效果明显。石油虽然也是大宗商品,其价格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中东地区局势近年来持续动荡。

如此重击之下,新兴市场国家前景难道就是一片黑暗?其实,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而且,现在国际经济环境也有重要的变化,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防风险、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都大为提高。还拿印度说事。1991年,印度出现过类似情况,不得不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当时印度的外汇储备仅能支付不足一个月的进口所需,而现在印度外汇储备能支付七个月的进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公司都身负大量的美元债务,而目前大部分债务都是以本地货币计价的,而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远低于1997年。加上现在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外汇储备较高,可以用来保护本国经济,其承受打击的能力已今非昔比。

其次,美联储也在调整政策,美元走势近期内将保持平稳。美元在前一段时间走强,令美担忧影响经济复苏势头。美国并不希望美元市场大起大落,而是期望缓慢地挤压美国经济的泡沫。美联储于是通过释放各种信号和购买债券压制了利率的过快上涨。结果,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已不再大幅度回流美国。

再则,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流砥柱,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这些年来,中国是国际热钱的集中地。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主流看法依然是:只要中国政府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尤其在这个关键时间段,解决好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空间依然很大。其实,破题的关键就是改革。这对印度、巴西、印尼、土耳其和中国都是如此。而中国的响亮口号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篇5: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过去30几年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面先讲讲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进入我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是面向全球销售,为世界消费者才所认同,欧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参与全球外,不仅投资国内的跨国公司本身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给这些跨国公司配套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借船出海”,提高了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带动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并拉动国内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内需市场的发展。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机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让广大中小企业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经济全球化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对于当年固定资产比重多数年份保持在10%以上,最高时曾经达到17.1%。作为国际资本流入最活跃的东道国之一,中国FDI流入规模居世界前列,已经连续1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的位置。

四、参与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地纳入了世界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主要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在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一批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始加速进入我国,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产业,比重占制造业外资的近四成,是带动我国机电产品类产业发展和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特别是加入WTO后12年的经历经历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助长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不良行为,利用我国的法律和制度漏洞,占用大量用地,排污标准过低,造成当地生态污染、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

三、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都偏向于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东重西轻”不仅没有缩小差距,反而加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四、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涉及新技术应用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型服务业等级国内亟待发展领域的投资十分有限,即使在制造业领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有利于延伸国内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代表了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会改变我国现行产业结构并使之向高级化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既是我们的发展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手段,即通过关联和辐射效应可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激发传统产业的青春活力。如信息技术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又是激活产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二、制定出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安排,以实现技术的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者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而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要从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三、大力建设国家基础网络信息通道,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在未来的十年内如果能再诞生一批“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样的世界性网络科技公司,将能大大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把网络信息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于以实施,其地位的重要性不亚于国家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篇6: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篇7: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机遇 挑战

正文: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经济体系,手里掌握着资金、技术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金融界的不少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都要一定程度地让渡和共享经济主权。但实际上,这种让渡和共享是不对称的。由于经济实力的差别,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乃至管理经验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发达国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条件。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最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国家”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约束。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选择

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面对跨国公司强强联合抢夺全球市场如火如荼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以什么去应对?面对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如“洪水猛兽”般的国际游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该怎样应对?面对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技术不断升级,发展中国家目前业已形成的“小、散、低、同”的经济结构应该如何改造?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新经济”的出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该如何迎头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对“国家主权的侵蚀”和

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又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成败,最终将影响到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与否。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1、马杰著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科学出版社

2、白树强 《全球竞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李勃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 《世界经济与政治》

4、伍贻康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与政治》

5、沈骥如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

6、唐任武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世界经济》

7、郭连成 《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 《世界经济与政治》

8、江时学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

9、樊纲 《国际经济新趋势--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 《国际经济评论》

篇8: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 贸易地区结构不平衡, 与出口市场多元化目标相悖

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 危机使这一风险变成了现实, 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风险集中, 摩擦增多, 经济效益不高。尤其是在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的今天。目前, 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表现和经济政策调整对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势头增强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 已成为世界各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入世以来至2009年年底, 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47起, 占以往所有案件的53%, 年度高达62起左右, 且大案要案数量明显增加, 涉案金额逐年攀升。同时, 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国家政策保护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继出台了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 致使中外贸易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 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 对外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主导, 一般贸易比重过低。从出口结构上看, 由于我国显著的劳动力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很大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仅占30%。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0.03%左右,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自主产品出口不足10%, 缺乏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 我们仍然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就是说, 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 中国产品或生产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 一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 我国外贸规模扩大的同时, 迫切需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提升一般贸易的比重, 促进外贸自主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 逐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 东盟、韩国等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韩国的贸易都呈逆差, 应调整商品结构, 适应对方市场需求。开拓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整体上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我国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具有一定优势, 因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在发达国家市场上, 我国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逐步扩大参与水平分工的比重;在新兴市场上, 我国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的消费层次, 依托于我国产业结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实施更为灵活的外贸发展对策。

(二) 应对贸易摩擦, 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企业无法直接使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这就可能造成政府出于利益的考虑而搁浅在国内阶段。企业不能参与也导致贸易争端解决过程中专家组缺乏直接的听证。WTO已对非政府机构等中介性组织开辟了参与的渠道, 但企业做到有效的参与还遥遥无期。所以企业应该更新观念、积极应诉。企业要保持与政府、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沟通, 要密切关注、跟踪研究贸易摩擦趋势与最新动态。

(三)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积极培育竞争优势

我国要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必须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企业要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 提高附加值, 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和建立品牌战略优势,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政府应该完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延长国内增值链条。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出口效益的提高要体现在减少资源消耗, 以及增加增值;此外, 基于就业理由, 中国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时不能盲目, 必须保持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贸易地区结构不平衡, 贸易摩擦势头增强, 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以及外贸管理机制受到冲击的问题。所以, 在此问题基础上, 我们应该对症下药, 逐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江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调整[J].商业研究, 2001 (6) , 12-15

[2]崔大沪.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贸态势分析及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研究, 2010 (2) :47-53

[3]张晋巧.后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面临的困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1

上一篇:绚烂阳光作文下一篇:消防安全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