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4-04-13

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共6篇)

篇1: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挑战

一、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背景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

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

济全球化进程。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中国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可能性。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展,各国经济、金融、贸易和技术发展逐渐相互渗透,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长。经济全球化成为整个全球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交通和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向,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从而分析利弊,正确理解。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二,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纵观完种种机遇和挑战后,合理并仔细的分析机遇和挑战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也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发展相衔接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准备工作。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存在着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有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尽管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存在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而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几率大大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战后能从一片废墟中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获益于大量引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所以,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

路。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原有的全球经济体制也产生了一些质疑,但从根本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巨大的挑战往往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在把握机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创造机遇,汇入世界前进的洪流。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的前进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终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

参考文献

[1]王逸舟.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冯芸,吴部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郑必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崛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4]何建春,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0 [5]樊纲.全球化中的不平等问题[J].新华文摘,1999.(7):51-54

篇2: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 挑战

一、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

[1]

二、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向,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从而分析利弊,正确理解。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三、为什么要我们要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资本和产品能够实现全球性的流动,有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这能够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来,所以说以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象我国就是这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既无可反对,也无法回避。这跟我们无法阻止地球自转和抱怨恶劣的天气毫无用处一样。我国历史发展表明,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而只能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此进程中趋利避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市场体系扩大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优势,包括新技术的控制,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展,以及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来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希望获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些好处,而考虑更多的是风险防范问题,如维护经济主权、经济安全,同时又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在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所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它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球化的合作,经济全球化是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这点在我国也有体现,所以理解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有助于理解与更好的解决这些新的特点与矛盾。

参考文献

篇3: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元”, 是指构成事物的要素, 那么, “多元化”, 就是指事物朝多个方向、多个层面, 多种趋势发展。经济多元化, 首先, 从其内涵上来讲, 是指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例如,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 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以及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又分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个体经营户以及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其次, 从其外延上来讲,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经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市场主体行为,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牵连, 相互渗透, 世界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去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难看出, 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从整体上来讲, 已经由原来的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就全球的经济而言, 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

2008年11月15日,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 发表宣言指出,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 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 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 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等, 阻碍了全球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导致风险过度, 最终引发严重的市场混乱。胡锦涛主席在此次峰会上发言指出, 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 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 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 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 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以说, 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可以预见, 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 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不可否认, 世界经济危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为今年的经济走向蒙上了阴影。但细加究察,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正面影响和调整机遇。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问题, 倘若没有外部环境因素, 单靠我们自身的政策应对, 必须承认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更重要的正面效应, 则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促使中国转变过多依靠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经济格局, 积极进行自我重新调整, 把外部经济威胁转化为加强本身经济的难得机遇。

2昆明市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面临的挑战

由于昆明市地处我国西南部, 与东南亚国家接壤, 虽然有出口贸易, 但外贸依存度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比较, 仍然很低。因此,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昆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算很大。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去年前三季度全市的经济运行, 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发达国家出现了问题,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也必然受到牵连, 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所造成的。具体说来, 对昆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全球资源性产品除食品外, 价格大幅下降, 尤其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幅度更大。云南作为有色金属王国, 必然要受到很大冲击。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云铜、云锡、云铝、昆钢等大型企业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亏损, 昆明的有色冶金行业一直呈现负增长;部分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其次, 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当前, 我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破裂, 大盘一路下跌。股市暴跌导致财富缩水, 加上广大市民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不看好, 对收入的预期不看好, 就业形势又十分严峻, 致使居民的消费信心大为减弱, 消费预期大打折扣, 造成市场萎缩, 一度低迷。这从住房等大众消费领域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据不完全统计, 昆明市2008年1—9月的成品房成交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再次, 出口贸易减少。受整个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国际市场陷入低谷和我们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制约下, 昆明市的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如磷化工产品、有色金属产品, 一定程度上出口减弱, 甚至受阻。资料统计显示, 至2008年9月底, 外贸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6.4和6.8个百分点。

最后, 市场信心受挫。众所周知, 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信心经济。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 而是信心危机。对昆明市目前的发展来说,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投资信心、消费信心和创业信心,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调查显示, 昆明市去年第一季度的企业信心指数高达140.35;第二季度降至121.98, 比第一季度下降18.37;第三季度又降至121.17, 比第二季度再降0.81。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 许多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还继续存在, 势必会影响到市场信心的恢复, 故此, 推断出市场信心还有可能下降。

2.2面临的机遇

危机, 拆开来讲, “危”意味着风险和危险, “机”意即是机遇和机会;所以, 我们不仅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已经出现的风险, 尽可能想到可以甚至不可预见的风险, 更要看到在风险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机遇和机会, 并且牢牢把握住它, 使事物的发展出现转机, 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积极防御原则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能否在灾难或危险降临的时刻, 保持淡定, 从而静下心来冷静分析, 积极寻找应对之策, 既是对我们的严重考验, 也是看我们在具体事件中, 或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正确、灵活、主动运用好这一原则。每一轮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 都是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洗牌, 都将引发全球产业空间、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 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必然会大规模产生, 那么, 对于昆明市而言, 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机遇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呢?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机遇。针对当前经济形势, 国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重大措施, 对昆明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 带来了新的机遇。扩大内需, 必然降低银行利息, 刺激消费, 使紧缩的货币政策热起来。而目前,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昆明正处于建材价格低、建工费用低、建设成本低、银行利息低的“四低”时期, 这就为昆明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果政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适时出手,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并认真落到实处, 定会使昆明的经济形势出现转机, 甚至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空间。从这次金融危机中不难发现, 依靠密集劳动、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 即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对新兴服务业冲击较小, 这就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时, 在客观上也推动我们不得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了宏观指导, 而当前, 昆明市正好可以借助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步伐,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

三是吸引国内外投资和金融要素面临机遇。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中, 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现在世界大部分发达经济体, 在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会把注意力转向中国, 会积极地开发中国市场这块“蛋糕”。而东部地区企业由于土地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增高的因素, 会把目光瞄准西部, 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 中国的发展, 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将会迎来一个引进外来投资的春天!此外, 各国资本、人才、科技、品牌等金融要素, 也会因为在原有环境中生存维艰, 而导致众多科技、金融精英失业, 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从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来讲, 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 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称, 随着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九加二”区域合作与发展等机遇。昆明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与东盟各国特别是犬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对外贸易发展加快, 昆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优势也愈发凸显。因此, 昆明市面临一个吸纳国内外投资和各类高级科技、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能不能把握好, 能不能利用好这样一个机遇, 有待于各级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断, 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

四是对于昆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带来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近, 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指出, 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加快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就昆明目前的社会事业而言, 相对内地和沿海地区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医疗保险和城市低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这就引发我们进行思考:如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昆明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依个人浅见, 首先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次, 要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兼顾,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要时, 要以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主。再次,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最后,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努力形成和谐、友好、节约、环保的良好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如何化解各方面的社会矛盾, 如何引领和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如何把捉稍纵即逝的机遇, 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观察、调研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0) .

[2]刘川生.科学发展观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

篇4: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增长;环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2-0020-01

1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最早开始低碳经济的讨论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里。而真正把低碳经济纳入到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提出的直接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发展和生存敲响的警钟。人们开始思索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和环境带来的危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的热点。低碳经济的提出对当今社会是压力,也是挑战。对中国也是一样,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较少的进行企业转型等变革,而更多的是需要直接建立低碳型产业,这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快速发展的机会。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必须有技术的转让,这使中国将有机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对几十年一直受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低碳经济技术涉及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能源、建筑等等诸多行业,都会给这些行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在传统行业,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新能源领域差距就只有1~2年。所以如果我国在这些行业和部门能把握机会,就能在未来世界经济制高点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另外也会诞生一批新兴行业,这些新兴行业也会给未来的中国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3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提出的挑战

①从国家要求上看。低碳经济是当前我国各级领导需要完成的新的“产业革命”,从2009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郑重承诺,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所提出的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都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当前各级领导指明了工作目标。

②从经济发展上看。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我国的工业和社会各项基础设施对资源的需求又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如何做到既能稳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可以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实施;既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又不重蹈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的覆辙,是我国面对的另一重大挑战。

③从专业素质上看。低碳经济需要视为己任来实施,其效益是惠及全球的生态经济,是一个需要长期实施,而较少能产生短期效益的生态活动,低碳经济涉及面广,需要多种行业、多种部门、政民配合来实施,低碳经济涉及了诸多领域和诸多科技,所以低碳经济不能在没有领导者和专家的情况下实施,因此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更需要一支专业性,具有良好素质及优秀执行力的队伍。

④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上看。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因为低碳经济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能源利用率和创造清洁能源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造生态经济发展。而增加能源利用率和创造清洁能源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人均GDP较低,低碳经济必须有经济实力的支持;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实力也仍然不是世界前列,因此经济和科技的水平都考验着我国如何来发展低碳经济。

⑤从公民意识上看。低碳经济需要制度创新的能力支持,低碳经济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包括了科技、制度、观念和发展的新的文明进步,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又一个文明进步,需要政府动员全民参与的重要活动。它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庞杂,涉及的人员众多,我国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传统思想意识的民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对我国公民意识的最严格的挑战。

4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短期内将对我国现有的生产结构、生活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意义上看,是一个惠及全球惠及未来的事业。中国的低碳经济建设,需要以政府为首的全民、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趋势之一。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家、经济家和学者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政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

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表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的挑战

对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我国来说,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环境的改善。因此,不能脱离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来讨论应战策略。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涉及到诸多方面,最需要的是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观念的转变。

1.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作为政府部门,到底要树立哪些市场观念呢?

首先是系统市场观念,即明确市场经济是由一系列要素、机制和条件组成的大系统。这些都以人格自由、契约自由、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必要条件。在实践中,不论是对经济主体经营行为的不当干预,还是忽视制度建设而依靠领导者的开明来推进市场化,都反映了市场认识的不完整性。不完整的市场观念必然阻碍成熟市场的发育,竞争力更无从谈起了。

其次,是市场优位观念,即承认市场机制在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政府干预要遵循审慎和有效的原则。政府干预的实施要慎重,既要以市场显露出来的缺陷为干预的前提,又要认真区分市场自行调节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困难和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干预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第一,要敢于承认政府部门存在自身利益。从理论上说,马克思明确提出“政府不存在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是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对立基本消失,“利益共同已经成为基本原则”,而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利益差别、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还普遍存在。从实践角度看,任何约束求利行为的制度设计都是以承认利益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否认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约束政府部门求利行为的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第二,要积极推进求利方式的规范化。财政收入最大化被认为是政府的行为目标之一,求利方式规范化的核心是使税收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财政收入来源。

第三,要树立长远利益观念。当税收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财政收入来源时,就出现了一个税收的限度问题。缺乏长远利益观念既表现为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也表现为不顾国情、脱离政府支出结构而简单化地比较税收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靠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获得税收总量的增加才是长远利益。

3.要培育和树立服务观念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竞争条件下,为企业服务应该成为政府部门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职责。政府服务既包括提供有效的制度规则,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国际谈判中为国内企业争取的条件等间接形式,也包括提供信息、信贷优惠等直接形式。服务观念要求政府部门和官员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乐于承担服务者的角色,善于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依然谈到经济,就必然要联系到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要发展,企业就必须有所改变。企业的改变可以从多反面进行。

1.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必须调整、更新原有经济的结构以及方式的重大压力.而在这个过程又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贸易盟友以及新的活动领域。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而这个机遇需要企业利用好外资。并且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从而发挥出优势。但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就必然是因循守旧,进而难以从中获得发展。比如说我国企业在管理以及机制上都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僵化,所以不能够及时地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企业必须及时地、合理地实施改革,为了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机制。但是有应变能力机制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具备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企业应该先设立好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工作,进而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体制。

2.培养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机遇,又给我国企业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实力、具有科学化管理

方法、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及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我国企业必须要正面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树立好作战的信心;必须充分地考虑、分析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正确地认识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正确地认识创新的作用,因为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企业营销意识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等等综合方面来全面的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实施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必然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战役。所以我国企业必须从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才能够继续长期的竞争,而有竞争,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快企业自身的制度转变以及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有机调整、大力地研发高科技、新科技产品、着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重视对优秀企业家的培养;第二,必须尽快地建立以及完善现代企业的综合制度、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既对我国有利,又给我国带来更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企业的向前发展,并且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以及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地影响、改变了我国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观念以及管理意识。并且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企业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正确地、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积极地去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这样才能够获得胜利、获得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不仅带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而且也会引起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发生深刻变革。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将削弱国家、民族的概念,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现实中民族国家疆域范围,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的力量是单一的国家和民族所难以驾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体制的实施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的影响。经济

全球化对国家的主权带来冲击,要求国家的功能和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概念和职能的削弱当然使爱国主义存在的基本前提受到影响,进而使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两制”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加强,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统一性出现了非制度性交融的新形式,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与融合,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的关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将有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这样的融合与共存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将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感染过的跨国贸易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换观念和思想。全球经济的网络化使得资本主义结合经济交流吧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扩散和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

面对众多挑战,中国的思想教育也要有所改变。首先,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在引导。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成果需要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要重在引导,在“输”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转换,对教育对象起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其次,国情与世界相结合,强化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随着世界性交往的增加,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构建起某种普遍伦理及跨文化的价值,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道德规范,即全球伦理。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某些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引起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

篇6: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和挑战的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而言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所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接着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985年由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第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现实的经济运行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这几个特点而发展变化着,并且它们各自都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

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加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一下机遇:

第一,我国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扩大对外投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得以发挥,而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得到弥补,将使我国自由主要被动接受国外投资,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而不仅表现在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动,就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直接利用最新或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走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减少曲折,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更好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不断加快建立现代经济结构的步伐。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时我国应该将经济安全和风险摆到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把一下几点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监督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更加重视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以下三点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细节: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强,这可能会带来更多其的负面效应。国际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市场对外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大,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国际市场构成影响。在这种国际市场变动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经济问题,例如部分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非贸易壁垒限制加大、反倾销案件增多;竞争对手纷纷将经济、文化等问题泛政治化,使得国与国之间连接关系摩擦增多等。

第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将更多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影响。在某些方面夫人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以石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随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加大,这必然会传导到我国内,动荡我国的经济并且会推动国内物品价格上涨。世界经济从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已持续了5个年头的快速增长,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周期史上较长的一次长周期扩张。在经历一个增长周期后,全球经济有可能减速并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大,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第三,其挑战表现在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现在而言许多的这些问题都无所解决。从地缘政治看出,近年来和平崛起的中国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为增加全球性的稳定性因素提供了一些辅助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瓶颈: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歪曲、夸大中国的发展,制造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行和睦相处的外交政策增加了回旋难度和复杂性。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总得几句话来说: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而发展,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下措施: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所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战略选择:

首先,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地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融入其中,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刻革命,也是时代的潮流,如果有任一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况且这种行为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摆脱自身不利的条件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使我国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为了应对经济

全球化,我国应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团结起来,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力量不足,声音微弱的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使世界资源(市场和技术)充分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也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

二、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我国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并且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再次,我国应大力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解决产业结构审计的问题:第一、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充分利用经济全

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其有效途径包括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应该具备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及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有利条件,还为我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其机遇包括一下:

一、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二、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第一遥测要诀就是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 的我国要通过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等以上措施来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风险: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做法之一是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余斌,魏加宁主编.走向富强社会——30年宏观经济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翟芳玲,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8年第8期

上一篇:圭山镇中心学校开展B片区教研活动下一篇: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