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一国政府对国内经济政策的控制力减弱,并使各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摇了福利经济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并使福利经济制度由二战后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向工作福利国家转变;它既使国家的经济组织和行为边缘化,同时又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发展。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的影响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的情形下,本文针对经济法本身的特点及其职能,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 经济职能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尽管如英国全球经济问题专家阿兰·鲁格曼所言,目前“'全球化’一词已经被滥用”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要求一国的经济法要进行变革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益处,如: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样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如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等。发展我国经济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因而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进我国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立法等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所谓经济法就是指国家为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而规制经济运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经济法的调整目标是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其手段是规制经济运行行为,最终目的是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通过经济法来保障社会整体利益,推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重要表现。

政府经济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经济职能的本质就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对本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法的定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为了顺应全球化的潮流、积极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大合唱,以前未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要进行彻底的转型,对内进行市场化改革。

二、经济法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转变

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不等于否定国家的经济职能。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配置资源、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机制;由于市场本身固有的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克服经济外部性、平衡社会分配结构等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其经济调节作用。“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总是被以往的经济学家置于对立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极力鼓吹“自由开放的市场”,视政府为洪水猛兽,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对“国家干预”推崇有加。表面上看,似乎政府与市场两者水火不容,但事实上,政府与市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在看到其对立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其同一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调市场并不意味着否定政府,而是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重点应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围绕市场做文章即如何保护市场的竞争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样就使政府调节成为渗透到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成为市场经济的固有之意;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市场和国家两只手就能形成“合力”,而不是“反力”。

一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作用范围、内容及具体方式,因其国内具体情况以及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应在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同时,注意强化政府调节经济的作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国际协调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弱化政府经济职能。这一结论主要基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水平,尤其是市场化程度差异甚大。而目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运行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时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动用“国家之手”保障本国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问题,我国也不能例外。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的国情和外国的教训决定了我们 必须走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幼稚”,甚至“市场缺位”的情况大量存在。面对全球化以及“入世”对国内经济市场化 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弥补我国市场调节的不足并平稳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也需要“国家之手”。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导致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加深 。一国的国内经济政策不但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可能因受他国经济政策的影 响而削弱政策的国内效应。因此,各国在制定、实施国家经济政策和行使政府经济职能时就必须站在国际高度上考虑连动效应,努力寻求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才能保证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经济职能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与市场是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既要认识到二者的对立性,更要重视二者的同一性。市场与政府相生相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市场经济”。国家协调经济法注意到了经济运行本身的规律性,指出经济法的任务是遵循客观规律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而不是国家干预市场的工具。这样,就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置于一种和谐的系统之中,突出了二者的共生性、统一性,强调了政府调节之于市场经济的内生性,因此,是符合经济全 球化或全球经济市场化的潮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府与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地位,决定了二者关系,使它们各司其职、配合得当,共同保障经济的和谐、良性运行也是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之经济法的重要使命。因此,经济法不但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之法,同时也是规范政府行为之法。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使我国经济法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三、结语

作为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法律形式的经济法,往往以政府及其经济管理部门为其 执行机构。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政府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对法律的制定具有实质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就表现为法律为市场主体设定义务多,给政府部门设定的义务少,或流于形式,缺乏硬性约束。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经济立法和执法中的观念的存在滞后性,没有认识到政府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行为也应受到经济法的规范,而认为经济法只是政府管理经济或管理市场主体之法,政府本身的行为则游离于经济法规范之外。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只有将经济法打造成规范 市场主体行为之法、规范政府行为之法,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作用,既防止“市场失灵”,又避免“政府失灵”。

经济法不仅是我国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还是应对全球化,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律保障。就当下而言,对经济法最具影响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几乎就是发达国家现行的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展,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却有着弱化其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因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法自然也就成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代中国经济,保障当代中国经济安全的最主要的法律制度。□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石慧. 以条约为基础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仲裁机制的评判. 上华东政法学院, 2007.

[2]贾希凌. 涉外经济管制法律协调问题研究. 华东政法学院, 2006.

[3]贾琳. 跨国公司监管机制研究. 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刘志云. 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 2004.

[5]刘燕南. 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作者:高雷 陈玉娟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福利经济制度改革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一国政府对国内经济政策的控制力减弱,并使各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摇了福利经济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并使福利经济制度由二战后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向工作福利国家转变;它既使国家的经济组织和行为边缘化,同时又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发展。各“福利国家”一方面积极参与、推进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同时又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趋势是逐步从“普遍性原则”向“定向原则”过渡,社会福利朝着社会化、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中国政府也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主动参与全球化,同时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使社会福利的供给者多元化,加强社区建设,协调和增进中国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责任上的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福利经济制度;社会福利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经济制度。自此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问题就成为各国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福利问题不仅是政府活动和政府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涉及到权利、平等、正义、国籍等当代政治理论及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制定、公共管理模式等;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使一国政府对国内经济政策的控制力减弱,并使各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福利经济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各国福利经济制度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应如何改革自己的福利经济制度?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福利经济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化通常被定义为跨国经济互动与·资源流动量的增加,其实质是一种国家经济愈益开放、并超越于国家的国际经济政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政治现象。它使民族国家之间关系以及国家之间关系发生了质变,使资本主义更加具有了竞争性。

(一)全球化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摇了福利经济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福利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其社会福利开支空前迅速增加,同时经济也在迅速增长。社会福利开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性循环。“福利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比较高,其具体形式是推行高补贴、高福利、高税收和高保护政策。尽管各国在具体实施这一政策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削弱了市场机制的力量,妨碍了竞争,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这种政策保护了市场上和社会上的弱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强弱之间的分化和收入过分悬殊。但是,随着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国政府对国内经济的控制力会有所减弱,从而使一国国家干预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显著增强。同时,由于晶体管、激光器和卫星三大技术的结合而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而为全球化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技术支持,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科技的广泛传播,形成了市场经济向全球的大幅度扩展,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而正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并使竞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这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尽管实行管制比较符合大公司的利益,但高度竞争的环境迫使它们支持任何减轻税负、放松管制、同时使其能够自由地与全球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竞争的措施。竞争的压力使得几乎所有大公司不得不将效率置于首位,而以提高效率、提高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竞争力为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恰好适应了这种需要,满足了生产和资本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需要,从而一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政策指导。正如美国学者阿兰·G纳赛尔所说,“尽管人们大都认为是里根发动了新自由主义的战斗,而实际上自由主义早在里根上台之前就差不多已经在经济理论和政治学的战斗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团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蔓延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理论表现,同时又是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走向国际垄断的思想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各“福利国家”影响最大的是金融的全球化。货币和资本的跨越国境流动即金融的全球化,使福利经济制度赖以支撑的凯恩斯主义封闭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并被付诸实践,受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思想的影响,各国在相对封闭经济的条件下,遵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重建国际经济,各国都严格控制资本的流动,并执行固定汇率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元在国际金融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封闭的国家经济逐渐为资本流动下的开放经济所代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都撤除了资本流动的控制壁垒,抛弃了固定汇率制度,金融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取得了巨大发展,货币和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得到了空前加强;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巨额资本和货币可以在几秒之内完成在全球的汇兑移动,经济的“非物质化”程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各“福利国家”黄金时期福利经济发展和运作所依赖的环境,国家的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国际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重要结果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全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及政府干预经济以谋求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被大大的削弱;高福利国家要面对低福利国家的不利竞争,同时还要应付国内老龄人口、失业人口及单亲家庭和低收入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而带来的更大的福利需求的问题。

(二) 全球化使福利制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向工作福利国家转变

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福利经济制度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和社会安全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就业政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各种社会服务计划以及住房补助和教育等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使公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福利经济制度中,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福利经济制度的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利经济制度的全面发展,福利经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增加、失业减少,社会安定、政治稳定。1960-1973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为3.25%,年均经济增长稳定在4.9%左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扩大,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新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公民福利不断扩大和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政府对货币和资本流动控制的放松甚至取消,尤其是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等,使得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新增就业的需求管理政策变得软弱无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加剧,加以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许多国家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当资本控制放松以后,“在资本的自由竞争中,政府越来越被看作是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最吸引人的环境。这就要求有简单的(而且低廉的)福利制度和训练有素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新兴工业国家在创造工作的投资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最基本的福利制度和很低的工资水平。”而“福利国家”尤其是像瑞典这样一些高福利国家对资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则明显不足。因为高福利是靠高税收来维持的,同时高福利也意味着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各“福利国家”的企业纷纷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同时,高税率也使一些人才转而寻找缴税少的国家就业。将就业机会转移到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上便导致了各“福利国家”国内经济活力不足,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例如,在开放部门中,经合组织18国的平均就业率由1970年的41.3%下降为1997年的33.5%,几乎下降了8个百分点。网尽管不同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演变趋势是相同的: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的严重衰退期,各国开放部门的就业率都迅速下降,尽管国际贸易一直都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得快,但开放部门的就业率再也没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各“福利国家”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对福利制度安排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压力。各国被迫在世界经济力量的驱使下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从不同层面改变他们的社会政策,使其社会政策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经济需要的变化。其中,一个典型的变化趋势就是福利制度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向工作福利国家转变。与此相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社会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其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经济中,资助和鼓励自己的参与者进行创新和技术开发,同时,更明确地提高社会保护以适应竞争力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看出,各国经济干预政策的这些改变与强调国内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有所不同。在这种新的福利制度下,国内的充分就业不再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首要目标而是退居到第二位,国际竞争力和具有再分配性质的工作福利权利成为制定社会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显然,这种新的社会福利制度试图要削减某些社会保护形式,其就业政策就是要让劳动力市场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并能直接降低成本。而美国所实施的灵活的、弹性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这一政策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临时性的、低报酬的和缺乏福利保障的非正规就业岗位,但由于这一劳动力市场政策适合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自由市场经济,因而给其他各国提供了启示。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都建议欧洲国家、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效仿美国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和干预,让劳动力市场自主地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而创造有效的工作岗位。虽然这一做法与凯恩斯主义寻求稳定充分就业的社会福利政策有一定的差距,与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制度提供的慷慨失业救济金和稳定的就业保障措施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背离,但劳动力市场自主创造的非正规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所实现的一定程度的收入维持,显然又是和福利经济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相一致的。

(三) 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组织和行为边缘化,同时又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的福利经济制度,是基于一个国家的公民社会权益之上的。为了提供社会福利及社会福利服务,政府、雇主组织、雇员或工会组织三者之间进行合作,以最大化地实现民族、国家的福利目标。而在一些多民族、多种族、多移民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普遍的社会福利服务则是民族、社会团结和凝聚的基础。可以说,“福利国家”福利经济思想的本质就在于从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层面共同来维系和巩固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利益。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市场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正以其强劲的渗透力,整合、改造与重塑世界上的生产、经营、流通与消费的各种方式,国际生产正在越来越大地取代国际贸易的中心作用,跨国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当代国家体系与国际经济关系正在迅速地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国家已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控制国内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而跨国经济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民族经济,“资本”不仅可以不再依附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再需要劳工组织——工会的合作,国家边界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随着全球化将各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各国失业增加、劳工组织集体谈判力弱化、劳工市场再商品化,等等,这些变化都削弱了“福利国家”福利经济全盛时期单一国家主导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国家利益的边界已经不很明确,“全球化进程使权力从各个国家转移到了非政治化的全球领域”。尤其是,全球化很快将当今世界划分为赢家和输家,国家利益显然是比较难以保护了。事实上,当一个国家民族的一致性和共同利益因受全球化的影响而逐渐弱化时,福利经济体系或制度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就更加困难。而不断成长的区域经济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联盟、东南亚联盟等,显然是另外一种削弱民族国家主权和自治的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不论这些区域经济组织是否该被看作是一种全球化的发展,实际情况是相互合作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各个机构中得到了增进,这些区域一体化组织正从财政、货

币、社会政策等各个层面对民族国家主权作用的发挥形成制约和限制,民族国家的部分主权也确实在向这些区域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让渡。”例如,欧盟的最高执行机构可以代表成员国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欧盟可以“被看成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呼应”,其重要性在于“它发展出了一套既超越于民族——国家之上又直接下及到个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它直接促成了75%的跨成员国的经济立法以及50%的各成员国国内立法,而且“欧盟的政治角色同它的经济角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化又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通过模糊国家边界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同时使各“福利国家”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得不减少公共福利开支;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经济、贸易的全球拓展,将市场经济、民主、社会福利等思想和意识传播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从而推动了福利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维护一个民族国家的一致性及其共同利益,需要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或新的整合。全球化对“福利国家”传统的福利经济制度提出了挑战,但决不意味着“福利国家”的消亡,因为“发达的福利国家有着非常广泛的政治选民,而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只是想否决那些缩减福利的政策。一些福利国家总是需要更多的市场支援,而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福利制度真正消失,而是要逐渐侵蚀社会民主型福利模式”。

二、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回顾20世纪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福利国家”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制度创造了一种稳定平衡的、同时又体现现代文明的繁荣社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福利经济制度所依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福利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受到了来自全球化的挑战。而以美国率先推动的全球化或不受控制的经济国际化,对世界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带来了严重挑战,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实质后果是对世界能源、环境和资源的掠夺性消耗,它们所实现的高消费和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不发达国家人民福利和消费资源受损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自由市场经济并不具备在一国国内实现既体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的福利再分配功能;因而全球化和经济的国际化也就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自发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可能在各国之间实现福利资源的公平和高效率分配。正因为如此,各“福利国家”一方面积极参与、推进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维系、巩固和发展国内的福利经济体系,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其福利经济制度。

由于全球化本身是更关注经济的国际化,而相对忽视社会或社区本身的国际化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这两者之间就会出现一些背离,因而有必要加强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制定社会发展的标准,整合和巩固各国的福利经济体系。因此,当代“福利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发展融贯了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探索和实践。首先,各“福利国家”对社会福利及福利经济制度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位。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各“福利国家”都越来越突出社会层面上有关社会福利及保护的内容,并将社会层面上社会福利及保护看作是现代全球化社会中与经济、政治等同样重要的范畴。在这三者关系中,经济秩序关系到生产和服务效率的提高,而市场是左右经济秩序的关键机制;政治是事关决策的机制及权力的分配,民主政治则是关键的政治机制;福利关系到社区与社会的一致性,普遍的社会服务是关键的社会协调机制。其次,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实力相适应的社会标准去进行建设,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发展的层面上对社会福利进行制度化。

从各“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践来看,各国的改革虽然继承了国家干预经济及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重点放在了改革福利经济制度的弊端方面,并在新的条件下吸收了以往政府实施社会福利计划的经验教训,注意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作些调整。如社会保障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为主,强调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发挥作用为主,90年代以来则开始对某些社会保障项目收费,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险作用;社会福利政策从70年代以来逐渐由扩大到相对收缩、由以失业、老年为重点到着力解决医疗保险、医疗补助以及低收入年轻母亲和抚养未成年子女为重点,到90年代以来则转移到着重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社会福利工作的性质也由单纯性救济福利工作转向工作福利。例如,早在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就开始对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用投资政策代替福利政策,通过在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建立起一种个人负有相应责任和风险的积极福利政策。“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是布莱尔推行“第三条道路”的座右铭。布莱尔政府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英国近几年来成为欧洲最成功的一大经济体,保持了年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失业率仅为4%左右。2003年以来,德国陆续推出了以削减福利和增加就业的“2010计划”为主的多项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削减失业救济金、推迟甚至暂时冻结退休者养老金的增加等。韩国于1997年公布了健康保险法,扩大了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其从1987年的覆盖一半人口扩展到覆盖96.9%的国民,其余的3%则由健康救助完成。1998年又推出了公共工作计划,给极度贫困的人提供社会服务工作。总的来看,各“福利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其福利经济制度改革都朝着国家更多的干预、覆盖面更广的方向发展,各国都试图寻找一条既不是国家干预主义也不是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主张实行“第三条道路”的人认为,“福利国家”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他们主张通过观念更新、实行政治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寻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第三条道路”作为发达国家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政治上模糊阶级界限。“第三条道路”在接受了社会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抛弃了阶级政治,追求跨阶级合作,反对权威主义和排外主义;同时,在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寻求“平衡”,即在该进行干预的地方决不让市场自由放纵,在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决不让政府插手。第二,在经济上实行新的混合经济。这种新的混合经济不是在国有和私有经济之间寻求平衡,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管制与解除管制之间、经济领域与非经济领域之间寻找

一种平衡;同时,倡导责任与权利相结合,在“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第三,在政府的作用与职能上,寻求对各级政府进行重构,采取措施弥补“民主赤字”。这些措施包括宪政改革、更高的透明度与更多的地方民主;同时,强调经济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广泛参与性,以实现公平、促进效率,减轻“福利国家”的福利支出负担。第四,实行新的社会政策,即在投入与产出、生产与分配之间寻求平衡,实行积极的、有益的投入——产出模式,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第五,倡导一种“积极的福利”(positive welfare),主张将福利国家改革成为“社会投资型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积极福利”的开支将不再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社会投资型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将钱尽可能地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而不是直接用于福利支出。

“第三条道路”理念不仅试图提供一种新的政治理论框架,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的政治实践。在“第三条道路”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各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英国布莱尔政府所走的“第三条道路”是“后货币主义”+“社会公正”模式。这种模式以布莱尔政府的政策实践为代表,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既继承了撒切尔时代的主要成果即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和放松市场管制,又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如赋予英格兰银行确定利率、独立运作的权利,实行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限制政府开支等。与此同时,既适度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资,文对私有化的公益企业征税,将税收收入用于支持政府的青年就业计划,以解决青年人的失业问题。布莱尔一再强调社会福利政策应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社会福利的支出要有针对性,应将社会福利的削减和增加就业机会结合起来,使社会福利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美国克林顿政府跳出了“大政府、小政府”的争论,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政府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看重政府办事的后果。它首先关注的是经济增长,更强调将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而具有更多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的“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介于自由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中间道路”,其内核可归结为“第三条经济道路”。

从发达国家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社会福利正在朝着社会化、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多元福利”的主张在国际范围内日益深入人心,社会福利的发展趋势是逐步从“普遍性原则”(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国家福利)向“定向原则”(又称选择性原则、或补缺原则)过渡,即国家只救济最困难的人和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人们必须为自己的养老、医疗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福利国家”在全球化环境下福利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尤其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参与全球社区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及社会福利保障建设的实践,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发展资源。

中国政府以20多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建国方略的这种转变为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而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物质的基础;公民对社会福利需求的不断增加及其多样化,又为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中国对传统福利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构建适合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福利经济制度成为可能。

中国的经济是国家主导型的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主动参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则应提高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协调和增进中国社区和社会组织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责任上的高度一致性。目前,中国的福利经济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如过于强调政府的责任,已出现企业依赖政府、地方依赖中央的现象,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和风险;同时,由于过分注重政府福利资源,对各种社会福利资源的广泛动员和综合利用不够,过分强调福利保障金的给付,忽视了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等等。因而中国福利经济制度很难应对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社会福利需求,必须继续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这三大体系之间既有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各种社会保险,以“防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以“济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和服务,以扶老、助残、救孤为目的,是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体系。由于这三大体系在实施对象、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实施的原则、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必须循序渐进,从社会最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人手,不断扩充保障形式和保险种类,拓宽保险对象,完善保险手段,逐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二)逐步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使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都成为社会福利的供给者

福利多元主义者认为,一国社会福利由家庭、企业、社区(集体、社团)、志愿机构和国家等部分组成,其中,国家起着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国家负责设计、制定整体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包括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多方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国家通过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负责承担收入和服务的转移;而且国家对保障福利的提供可以起到强制有效的干涉作用,如强制雇主给生病员工提供工资、工伤保险或者养老金。由于中国公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因而政府进行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三无人员”更需要国家的福利保障。当然,在我国社会福利的提供者中,国家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优惠政策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大力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同时,应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组织社会福利资源、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和推广“劳务储蓄制

度”,使志愿者服务活动经济化、制度化。

(三)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社会福利体系

各国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社会福利社会化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社区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具有桥梁纽带作用,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最佳载体,它在筹措社会福利资金、组织社会福利资源、安排社会福利项目、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落实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的职能后,“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社会成员对社区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社区的地位和功能日益增强,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离不开社区这一“平台”的承接。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社会福利体系。

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居住在同一地域内的居民有着共同的生存需要,有着共同的生活服务设施、文化、风俗、利益及关心的问题,这些“共同”点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便形成了地域性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由此也形成了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天然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福利资源。

社区社会福利的目的是通过社区的社会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提供家政、保健、护理并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性福利服务,解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个人以及家庭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创造一个使社区居民能够实现自主、自立生活的环境。社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及特殊人群的社会福利性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组织开展的双向服务等。社区社会福利更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括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社区社会福利管理体系、协调监督体系、支援网络体系等。与社会福利相比,社区社会福利是一张局部的安全网,它相对于局部的人群、局部的内容,用个别化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落实到实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具有非凡技能和没有技能的人群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各国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增加额外的税收或者增加GDP中的支出水平就能应付社会政策所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中国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提高当前的社会状况上,注重发展经济,增大可供公民分配的国民收入这一蛋糕;同时,应分清轻重缓急,重新安排现有的社会福利资源。

责任编辑 刘凤刚注:本文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陈银娥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摘 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综述,来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中国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的策略,以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世界竞争格局中,而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使得中国经济在发展上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为了能够使得中国经济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就需要积极合理的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在狠抓机遇的前提下,巧妙应对风险,从而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對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这极大的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目光,开辟中国的市场,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其实现长期有效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中国属于新型的市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外资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这就促进了跨国企业的兴起。跨国企业在我国新型市场体制的支持下,构建了新型的经济投资体制,并有效的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于外资有着较强吸引力,由这一特点就充分的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在外资的引入中,保障了我国的国内资本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建设资金增多,从而实现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外商在投资的进程中,我国也会不断的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到了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对外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实现了新的增长,并逐渐演变为对外出口大国。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畅就在逐年的增长,就算是在预算全球化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在这一年的时间中,部分企业的出口量依然占据高位,这些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历经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进行了改革,并侧重创新,使得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在我国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外贸易企业不但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的利用,还是得这些劳动力均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步,促进了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利用率地提升以及各种技术、服务人才被应用到企业中,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除了积极的影响之外,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这些国家对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利益的均衡划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很大部分的利益都会偏向于这几个发达国家,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失去平衡。如果在国际市场必须依据其较大投资的情况下,这几个发达国家完全可以凭借自由的借口,来对贸易堡垒进行打击,从而使得其能够获得高额的效益。如果在其国家的商品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低价商品冲击的情况下,或者是其本国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外部企业的冲击,那么其就会吹响贸易保护的口号,利用贸易堡垒来对其他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阻碍,同时限制其他国家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其采取无视的态度,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到相应的利益,或者是得到公平的对待。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能够使得本国的环境得到良好的保障,并且减少能源的开采,增加能源的储备量,发达国家就会将一些高污染以及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和滥用,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储备量大大缩减,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逐渐恶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和谐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产业转移的现象较为普遍,然而,我国为了能够加入到世界紧张的格局中,则必须要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高污染以及高消耗企业,这就使得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在中国应用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的投入,使得其商品的成本价格也相应的降低,这就阻碍了其他国家廉价商品的销售,另外,由于不良企业在中国的落户,使得中国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渐的深入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关系,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则有着不同方面的影响,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积极的影响。中国经济要想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的面对经济全球化,抓住其中的机遇,规避其所带来的风险,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完善,从而使得中国经济可以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据该体制来实现对市场资源的划分,但是这一体制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有效的强化处理,这样才能够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同时,我国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换,严格的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清楚了解市场经济本文的规则,切实的将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有效的區分开,打造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

同时,针对国有资产要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改革,就本质层面来讲,企业经营机制要进行合理的转变,这样才能够使得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可以使得市场经济体制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我国还要做好对市场环境进行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完善。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相对较大,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在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席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想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可以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大力的进行外资的吸收,然而,在吸收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对国际投资质量地提升。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竞争方式,使得我国的工业化实现更好的发展。国家要积极的将一些具备竞争实力或者是与国际经济贸易有着直接联系的产业投放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并引进各种新型的技术,增加企业的经验,对使得企业的管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在国际市场中,能够获取到相应的利益。

我国需要合理的根据国际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资源进行成品加工和半成品制作,将我国的经济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在合理的采纳相关的技术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得企业可以自主的进行发展,这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我国要能够在坚持占据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努力的实现对外输出,加入到国际产业链条中,并且不断的向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3.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发展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基石,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更加注重创新,而创新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就创新以及科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效的发展,就需要合理的应用各种高新科技,并针对科技实施有效的创新,实施科教兴国,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科技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大创新的力度,将科技含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良好的渠道,将高新技术产业投放到国际竞争中,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能够得到竞争实力的提升。在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针对其中的技术含量进行提升,使得传统产业向着高新产业转变,将生产力尽可能的提高,从而使得中国的技术可以横跨多个领域,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充分的把握机遇,并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不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处理,并使得我国的能够积极的加入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尽可能的规避相关的风险,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合理的进行推动和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2]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3).

[3]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

[4]张历历,张冬梅.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J].国防科技,2001(06).

[5]王敏.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S2).

[6]成思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2(02).

[7]王勇.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05).

作者:陈俊

上一篇:经济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金融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