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全球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来自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困境,即收入分配恶化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因此,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经济全球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1:

论国际移民与经济全球化的异质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扑面而来,国际移民大潮包括偷渡在内的非法移民再次高涨。为应对这个大潮,许多国家本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大多采取堵截为主的政策,成效并不明显。本文认为,欲破解国际移民活动中产生的系列问题,首先必须正视国际移民再次成潮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客观分析各类移民再次成潮的原因,树立以导代堵,以疏代塞新理念,协调“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扩大移民空间,特别是扩大疏导移民渠道,积极引导移民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移居,从根本上解决偷渡等非法移民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移民;疏导

文献标识码:A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4年报告:国际移民人数从1990年的1.54亿上升到2000年年中的约1.75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3%。所有国际移民中48%为女性。这佐证了世界移民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一、国际移民再度成潮追源

1.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主要背景和重要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发展,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动,日益融合;企业、制造业、商业等跨国跨区域发展扩展之势锐不可挡;市场经济成为全世界通用的经济模式,市场、资本、技术甚至消费行为的一体化已经和正在出现;预示着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大同的世界,大同的世界是人人向往的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口号风靡世界,成为一种超意识形态。尽管国际社会、各国政府背景不同,却骤然间有了共同语言,许多人都相信“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国界障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全世界提供“数字化”信息,创造出一种通用的“全球化”语言,也创造了一种受这种语言支配的“全球化”思维方式。

正是全球化带来世界大变动的背景,使一些经济滞后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否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以不同方式和速度被裹挟进这一大潮中。信息、科技,高科技人才、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再所难免。如中国改革开放后,为加速经济建设,吸纳境外庞大的资金,“三资”企业纷纷建立起来;同时也把广大乡村,尤其是山区的富余劳动力纷纷吸引了出来,形成国内劳动力资源配置大规模调整。各国为着本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吸引务工人员的过程也在加速、加大。在发达国家务工可以获取比国内更高的收入,这就产生流水效应,吸引着中国国内劳动力资源向往移民,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沿袭传统渠道和历史惯性(在此姑且称之为“侨乡效应”)自发地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因而,中国劳动者自然地、合乎情势地参与全国、全球劳动力资源大调整。早在一个半世纪前,约一千万中国劳动者(占那个时期世界移民的1/10)以贩卖方式被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公司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北美、拉美、澳洲等世界各地,为那一轮的全球开发和近代文明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当今的中国劳动者迎着新潮流,走出国门,投入到新一轮的全球事业中,其贡献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示出来。而急速膨胀的人口资源,又为这种劳动力资源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基础:人口增长显著

当今世界的人们,不得不承认两个事实:第一,世界人口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增长。这一星球上,急速增长的人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自然环境。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瑟夫·沙米曾说:“在过去100年里,世界总人口翻了将近两番,从16亿增长到了61亿,而这一增长的绝大部分发生在最近50年。另外,20世纪预期寿命、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迁移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表明,在已经来临的21世纪,世界人口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第二,人口分布不均匀。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报告说:“全球人口每年增长8300万,当中有8200万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国家年增长数100万的82倍。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大批移民涌向发达国家。因此,约瑟夫·沙米同时说:“在21世纪,国际迁移将会有增无减。在未来半个世纪,发达地区仍将是国际迁移的净流入地方,年均至少流入200万人口。迁移到欧洲的绝大多数人来自非洲和亚洲;迁移到北美的绝大多数人来自中美洲和南美洲”。

3.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根源: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从两者的关系分析,往往呈现这样的规律: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水平却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以至负增长。而经济全球化更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一个严酷的现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富国更富,穷国更穷。最新信息显示,我们这个60多亿人口的星球里,有28亿人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10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另有10亿人口拥有全球的国内生产值的80%,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发达国家里。按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即使是经济已驶入快速发展轨道、人均收入明显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内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及个人能力差异、境遇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也是俯手可拾。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经济社会的底层和贫困线之下,他们与社会的另一部分人分处于社会经济平台的上、下两极。这两部分人之间生活境遇差距极大,社会地位悬殊,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的认同距离绝然不同,成为社会不平等、不安定的根源之一,直接间接地与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交织相联,促使人口流动并成为国际移民的源泉。只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球化,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经济收入的严重失衡、两极分化就难以消除,上述庞大的贫困群体将是今后国际移民的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移民再度成潮的另类——非法移民产生根源

如果上述只是国际移民大幅产生的一般的普遍的源由,那么国际移民中令国际社会、各国政府最感棘手的问题是包括偷渡在内的非法移民暗潮涌动。据2004年7月15日联合国开发署发表《2004人类发展报告》:在目前跨国移民1.75亿的总数中,大约1600万人属于难民,3000亿人属于非法移民。非法移民之所以产生,除了前述的理由外,另有三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1.“大赦”引发大偷渡

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政策令人看不懂,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大赦”游戏:当非法移民进来有了一定数量,或经过若干年,就宣布对他们实行“大赦”,赐给定居权,颁给居留证,发给临时工作证。这些举措在美国、西欧几个大国都有推行。如美国在1993年“黄金冒险号”发生之前,极少将在美拘捕的中国偷渡客遣送回

中国。这种颇具人性化的游戏,真该为那些身受“大赦”之利的人庆幸!但是,“大赦”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使那些不能合法进入的人得到鼓舞,具备了偷渡的勇气,认为只要偷渡成功,早晚会得到合法身份,所以偷渡者便不惧千辛万苦,不怕走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冒死闯关。殊不知有多少人梦碎偷渡路。

2.移民团聚难圆诱使非法移民

按人之常理,大凡有家人移民别国,就会有团聚问题;留在家乡的后代经若干年后也需要前往海外接办事业、继承财产、敬养老人等;在家乡的老者,失去生活能力,或因亲情,都渴望与海外子女团聚,以度晚年。所以,这种本着叙天伦、聚血亲的移民,具有极强的人性化,被称为人道移民。但是,这些人往往被移入国当局视为“负担”。这些国家对一般的移民管理极严,设卡闭关。对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则欢迎倍至。这使有移民欲想却不得的人,会铤而走险。香港《文汇报》曾指出:“重重设卡,家庭团聚往往十年八年批不下来,结果亦令不少人面对移民无路、偷渡有门的情况,间接造就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偷渡。”事实上,在中国沿海某些有偷渡活动的地区,民间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这么大还不认识父亲,报了多次批不准,只好“买出去”。所谓“买出去”,就是付巨款给偷渡集团实施偷渡出境。

3.政治偏见鼓励非法移民

移民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有一些人根本不具备移民条件,对某些异国的政治用意却能揣度几分,于是在“气候”合适时就冒险偷渡进入这类国家或地区,这类国家和地区的边防、移民当局,凭这些非法移民捏造的所谓“政治避难”理由给予“保护”、居留。如中国、古巴等国的一些非法移民都曾搞过这种“政治偷渡”。这类“成功人士”的范例,无疑是偷渡者前赴后继的最好榜样。对于劳动力紧缺的台湾而言,许多雇主乐于雇佣廉价的大陆劳工,这是偷渡到台湾难以根绝的主因。当然中国大陆向台湾偷渡移居不应列入国际移民,但经过偷渡台湾转道海外国家“避难”,却屡屡“成功”。政治偏见与偷渡结合,成为非法移民一大源流,也严重扰乱了正常合法的移民。

三、国际移民宜导代堵,宜疏代塞

移民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自然关系到当事国的利益。针对国际间潮起云涌的移民流,各移出国和移入国,权衡着本国的利益采取相应的立场和政策,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移民政策的本质。欲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非法移民问题,简单地堵截、防范,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应代之以疏导的政策与措施。

1.树一个理念:扩大国际移民是时代的要求

只要国家间的疆界还存在,一国的移民政策首先须以国家利益为宗旨为准则。但是,任何事物总是随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一国的政策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各国在制定国内移民政策时,须顺应时代需要,反对歧视性政策,树立扩大国际移民意识。而目前国际社会对待移民潮积极性不够。迄今全球称得上“移民国家”的为数甚少,基本是5+1,这也就是IOM报告所说的:“全球只有五个国家制定鼓励永久性移民的官方政策,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以色列。英国政府最近拟定出鼓励移民措施,希望每年能吸纳15万永久性移民。”最近几年,这六国每年吸收移民约100-200万人。另一方面,“面对移民数目不断上升的局面,愈来愈多国家采取了闭门政策。25年前,只有6%国家实施遏制移民的政策:目前,实施有关政策的国家达40%。”其余约有超过50%的国家,对于移民也没有十分明确的闭门或者吸纳政策,处于含混的、“中性”的、或即时应对的状态。这类国家以不同的姿态、形式和途径,接纳和吸收着为数不等的外来移民,如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分别有数十万、几百万移民暂居、定居。此外,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进入。

各国允许人口流动,允许国际之间的移民,是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必由之路。各国应该抓住全球化赋予的机遇,把国门敞得大一些,路子拓得宽一些,扩大人口进出流量,这在总体上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或利大弊小。可以说是一项双赢之策,国际社会应该推动国际移民的发展和扩大。

2.建一个空间:拓展移民渠道

那么少的国家“开门”,那么多的国家“闭门”,还有那么多的国家不太敢“开门”,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国际移民处于无序进行中,受影响的恰恰是那些坚持“闭门”、不敢“开门”的国家自身的根本利益。许多国家有着容纳外来移民的潜力,空间、物质都有挪“腾”的余地;而外来移民的潜力,极大增强了移入国“国家利益”的后发力。

纵观近一百多年因有移民力量而得到迅速发展崛起的美、加、澳等国的历史,更证明了这一论断。就加拿大来说,这个开放移民的国家,从移民方面的直接获利颇丰:资金携入、科技人才进入、消费市场扩大、税收增加和对人口下降的遏制等等诸多方面。其实凡鼓励移民的国家都一样获得了巨大利益,英国跟进的原因也在于此。至于接收国的潜力,只要政策确定不变,将被进一步地“发现”和挖掘出来。又如加、澳两国都曾提出扩大容纳移民的空间,加拿大在2001年就已提出给移民以优惠扶助,推动他们前往乡村落户。加拿大移民部长于该年6月表示,希望至2011年有100万新移民能到人口较少的地区发展,主要是前往临大西洋的省份和草原省份,以及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卑诗省等偏远地区。所以,IOM政策及研究总监阿佩维指出:“人口迁移已是事实,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令新移民及接受国的人民均从中得益。”

3.改一项政策措施:国际移民以导疏代替堵塞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天应对国际移民萌生诸多启示,改堵为导,变塞为疏,拓宽多种渠道,把各类移民引导到法定轨道。将蓄之待发、潜力巨大的移民潮拢入有吸纳能力的区域内,使之转变为生产资源和社会财富。这种本着“开明渠,堵暗道”的原则,拓宽了合法渠道,引导移民合法、有序流动,让正常移民能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当中,更是最大限度地抵制偷渡、遏制非法移民活动的最治本最有效的办法。

4.寻求一种共识:加强协调制止非法移民

虽说偷渡不绝,非法移民治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但是措置失当的堵截应是主要原因之一。正常合理合法、本该准入的移民申请因有关当局的人为障碍、渠道不畅,造成国际蛇头集团、黑社会势力乘机而入,引诱和组织有移民要求的人进入非法出入境的黑道。政策的失当或错误也促使偷渡的发展。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偏见或一国私利,实施周期性“大赦”,何不将国门开得大点,走法定程序,严格审批,多放些该放的人进来呢?偷渡集团还能使其技俩、“开涮”偷渡客、扰乱移民秩序吗?把这方面的讲人道、倡人权落实好,就会取得反偷渡的实际进展。

关键是对于偷渡等形式的非法移民问题,各当事国能否本着诚意,放远目光、客观公正,寻得共识,协调步子。当然还需警惕国际恐怖势力介入或插手国际非法移民活动。实际上很多国际恐怖分子本身的跨国活动就是偷渡进入肇事地的,偷渡集团一旦被恐怖分子操纵利用,其危害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国际社会应在“国际团结、责任共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把制止非法移民提到防范国际恐怖势力的高度,让广大移民不受恐怖势力左右而站到反恐怖阵营一边来。再说,即便是非法移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主观犯罪分子,他们的违法也不贯穿全过程。如中国沿海地区的偷渡客,极大多数是憨厚的农民,他们没有犯罪故意,只是对生活有期待并缺乏判断能力而被诱骗上了“贼船”;他们一般都具有申请移民的条件,取领了护照,是持护照走出家门(有些人的护照在偷渡路上被蛇头收走、毁掉);他们偷渡到达目的地后,除极个别人外,都不会从事犯罪活动,而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求生存。据此,必须把他们与偷渡的策划者、组织者严格区别开来。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把符合移民条件的人吸引到合法轨道上来,以击破偷渡组织的阴谋,防范恐怖势力的插手。鉴于此,亟需建立管理国际移民的中介机构,制裁非法迁移的组织者,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国际移民管理机构的建设,进一步修正或制定它的工作规则,以更好发挥其职能;在联合国由秘书长或安理会主持,制定治理非法移民的法规,内容包括:对国际移民当事国(含移出和移入双方)政府的制约性规定(旨在疏导和管理正常移民,消除和治理非法移民);界定非法移民的定义、分类;对非法移民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打击的制裁规则,确定对非法移民人员(即“人蛇”)的处置办法等等。只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识优于单边意识,合力强于一国的孤力。国际移民这一大问题,会沿着人们理想的轨道而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 陈孝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夏凤珍

国际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2: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的困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来自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困境,即收入分配恶化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因此,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收入分配;无政府状态

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且至今尚未见底,给美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创伤。中国由于其较高的对外贸易依赖度,经济增长也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客观正确的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原因,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截止目前,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分析的文献相当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一)宏观调控失败论。2000年以来,美国高科技产业泡沫破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为此,美联储放松银根,多次降息,持续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张社会信用,消费和投资的升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同时造成了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泡沫化。当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时候,利率不断上升,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导致危机爆发。(二)监管不力论。《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到目前为止美国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监管,各监管机构并没有高度协调配合,致使监管出现漏洞;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因素。(三)金融创新过度论。为了追逐尽可能高的利润,金融机构进一步放松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让一些无资格或没有偿还能力的消费者更容易进入住房信贷市场,扩大了长期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过度滥用,促使风险分散的同时加大了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使用,金融体系变得日益复杂,各种信用关系不断延伸与交织,使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脆弱性、盲从性等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导致危机爆发以后难以得到及时处置。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本文认为,此种分析注重表面并未深入本质,没有找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宏观调控失调论的关注点在于调控使得房产和其他资产产生泡沫并使泡沫破灭,那么假设在2000不降低利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以避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了吗?显然,其结果是使危机提前而已,监管的不力可能是结果而非原因,如果说存在金融创新的过度,那么金融过度创新的原因和动机在哪里?如果不通过金融创新使得低收入群体购房扩大了消费需求,实体经济的危机是否会提前出现?因此,基于以上的思考可以发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和现实原因,本文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危机理论的启发,认为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困境。

二、市场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全球化困境之一是有效需求不足

与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我均衡机制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不能实现自我的均衡,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特点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因此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如何生产等问题由资本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地特征扩大再生产,即供给量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源于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二是为了与其他资本家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假设A资本家的资本积累率小于B资本家,则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的竞争,A资本家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社会总供给总体上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总需求却被闲置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的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这样就限制了整个社会购买力,即限制了总需求,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在现代信用制度的情况下,延缓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实体经济危机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信用制度或者金融创新,使得有效需求不足暂时得到掩盖,创造虚假繁荣,隐藏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但金融信用制度不能改变供需失衡的根本割据,因此,只要信用突然停止,这时,信用危机产生,以金融危机为表现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封闭经济体转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不断地参与全球分工,扩大国际市场,使得的国内剩余产能能够释放,这在同时使得另一国家的需求缩小。当市场经济在全球化中扩张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上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出现全球的有效需求不足,此时,同样可以通过金融信用制度的作用得到短期的延缓,然后通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机制在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收入分配的失衡可以在劳动对收入的分享比例上表现出来,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劳动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降低,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世界银行估计结果显示,伴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劳动收入比重从1998年的53%下降至2005年的41%,与之对应,私人消费对GDP的贡献从1992年的47%下降至2006年的37%。美国经济分析局(BEA)认为,美国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分享比重从1970年的60%降至2006年的56%,基本保持稳定,但资本的分享份额则从27%提高至43%。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Johnston,2007)认为,美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失衡也在加剧。持有巨额财富的小部分人,其消费支出是相当有限的。然而,超额资本的存在并非为了消费,而是追逐超额收益,超额财富需要再投资。个人、机构和国家超额收入便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匹配的投资机会。此时,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则满足了这一需求,证券化、衍生品市场空前繁荣起来。但是其收入分配机制本身并未发生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也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一旦宏观形势发生逆转,这些超额资本就会转移,导致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甚至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

(二)全球化困境之二是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直接矛盾之一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地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社会虽然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自身利益局限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甚至是经济进一步紊乱的原因。宏观调控失败论显示,在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不改变收入分配机制作用的宏观调控,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其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监管失败论实质上政府无政府状态的结果,其本意不是政府不愿监管而坐视危机发生,而是金融创新的动力除了追求高额利润、规避风险之外就是规避监管,且金融衍生品多维个性化产品,难以制定统一标准,因此,从政府监管与金融市场创新之间的博弈来看,金融监管不力则可能是常态。在这种金融监管的常态下,如果宏观经济面向好,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的专门理财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获利丰厚,并且获得良好声誉,而那些保守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人却坐失良机,声誉受损,丧失了进一步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因此,在利润驱使和声誉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参与到金融创新的大潮,使得金融创新过度,形成超级金融泡沫。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微观经济主体的有组织型和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就会尤为突出、尤为明显。出于应对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攫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供给和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往往排挤竞争对手。这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模式,还不能像一国国内那样有效监管和控制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全球性投机活动,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使得整个世界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下畸形发展,造成全球范围生产的盲目性和世界范围有效需求的不足,在金融信用制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中,就强烈地表现为国际金融危机。

三、小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宏观调控失败、监管不力、金融创新过度和金融阴谋并不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其根源是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化的困境,即来源于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和全球的无政府状态的困境,或者进一步讲,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以往金融危机一样,虽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是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具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特点,但是整体上表现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对外依赖过度的状况,在较大的程度上具有爆发危机的风险,从长远的角度看,当前高依赖度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必然条件。

作者:李维峰 吴 峰

国际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3:

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关系内涵

摘 要:上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开始显现,并加快发展,这两大世界格局的主要趋势及关系内涵均是经济学界的探究热点。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含义、特点及影响的分析阐述,来探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内涵,从而为我国经济在这两大趋势下的经济路径选择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出口贸易;资源优化配置

一、經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内涵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内涵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国际间经济活动的往来,突破国际与国际之间的界限,通过资金、产品、技术及服务在国际间的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其作为动词出现,代表的是一种过程,是说贸易范围更广、服务水平更高、人口迁移不再拘泥于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摆脱地方性的小型组织从而加入到更大的跨越国界的大组织中的过程。第二种解释是其作为名词,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脱离城镇、乡、国直接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以致跨越多个国家,是具有世界性的活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并加强世界各个部分的联系,而非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

2.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表现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在追寻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在国内市场有限的前提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眼光必须更多的投入到国际市场中,这也就推动了各国间贸易阻隔的消除,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此外,通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各国之际互通有无的经贸往来效率更高更加灵活。同时,各大跨国公司的规模化发展也为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开拓了正确高效的道路,让众多其它类型的跨国贸易开展有例可循。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以及资本全球化。其中,贸易的自由化使得人们贸易渠道和范围扩大,生产国际化使得产品的生产分配更加合理和降低成本的同时汇集更好的技术也同时促进了资金的交流,这两者同时推进了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重要且不可逆的趋势,从上世纪末开始显现,现阶段仍处在发展初期并且依旧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掌握着更高水平的技术、更高层次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更完善的对外贸易体系,因而也就占据了世界贸易的优势地位,经济全球化让发达国家能够更方便地将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转出,并且获得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产品原料,从而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的产业结构水平和出口商品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来发展国内的加工贸易,为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就业率的提升和进行管理经验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更高,因而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就给短期内技术水平难以赶上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国内市场的抢夺,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身企业的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

1.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内涵

世界多极化指的是综合实习较为均衡的国家和组织间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一国或组织的经济总和上,更多指的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综合力量上达到一种平衡。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各国在国际间的平等交流和贸易,且处于平衡点的各国及组织都会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力量的提升。但世界多极化到现在为止仍然只是一种趋势,距离真正的多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实现道路,需要世界人民共同的努力。

2.世界多极化的背景及表现

首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旧的两级格局被打破,造成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这种状态被称之为“一超”;而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其他各国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开始进行改革及多边的合作。到现在为止,世界多级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化单极世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迅速增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来提高综合国力;此外,欧盟的建立也使得欧洲国家拧成一条绳,欧元的启动更是使得欧洲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地位更高;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缺乏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其也在国际事务方向努力谋求更高的独立政治地位。

3.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世界由单极转向多级,好处当然也是有很多的。首先,目前美国的霸权主义使得许多国际决策不能被多国讨论,公平的决策。但若是处于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各个国家会具有更同等的发言权及发言所带来的影响。这会使得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其次,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大国军事实力也相近,没有某方掌握绝对的力量,从而形成力量上的制约,使得世界更加和平,有利于国际间关系的良好发展。最后,多极化的影响下,各国不会再满足于当前,为了与他国竞争,能够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总而言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存在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目前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而且长久的时间证明这一现象不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改善。所以可以发现,虽然技术的价格相对于产品而言不高,但是如果可以极大的降低产品的技术价格,虽然减少的不多,但在全国的范围来看,就是一笔极大的节省。

(四)产品的价格波动

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生产的技术的价格的降低,企业为了加大利润,逐渐的降低生产的技术价格,从而压低了产品的售卖价格。由于职业模式的转变,导致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方式兼职,而这就导致人才的流失,使得经济的增长又出现了增加缓慢的情况,还是得企业的员工大量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严重,这也是造成人们的消费逐渐减少,导致供与求的关系不和谐。

二、低通胀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严重时导致经济倒退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的因素影响制约经济的发展。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力求稳定国家的物价稳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经济的低通胀或低通缩的问题。当各国出现低通胀的情况之时,大多数采取的是用适当的货币政策抵制低通胀所带来的影响,有效的限制了低通胀的发生。而且低通胀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多的不利方面,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经济水平倒退,或者发生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国家的货币政策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国家经济的持续性的低通胀,会造成很多的危害,直接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持续的经济低通胀,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的工资下降,而且也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对产品的价格的确定也产生波动。还会对企业造成产品的销量低迷,使得企业的周转逐渐困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由于产品销量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生产利润也很少。严重的会使得一些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造成大部分企业的利益减少,对市场出产品的失望,造成大量的员工失业下岗,员工的下岗又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影响企业的生产,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低通胀也对企业的薪资的高低产生一定的影响,逐渐降低的薪资也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又更一步的加重了低通胀的程度。长久下去之后,低通胀之后逐渐的演变成为低通缩,低通缩只会逐渐的提高社会的利率,直接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项目投资下降,又因为成本的逐渐降低,导致项目也是逐渐减少,这样就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极大的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造成国家经济倒退。

(三)使得收益的上行压力小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连续的低通胀水平,会使得企业的投资人对将来的市场前景的不太看好,使得投资人只会预期到很低的利润率,这对市场的发展很不利,不利于市场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维持经济的逐渐安稳发展,是为了使得国家的物价水平足够的稳定。全球通用的通胀标准是2%,这将意味着一旦通胀水平高于2%就会使得经济陷入低通胀的情况,就需要国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调整。而当通胀水平明显高于2%的时候,说明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货币流通政策去限制通胀的水平。我们应当给予低通胀足够的重视,因为低通胀会给社会带来众多的经济问题,严重时会使得国家的经济逐渐倒退,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在适当的国家的货币政策下,会使得经济水平逐渐的恢复平衡,使物价也逐渐的稳定平衡,然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货币政策致正常化,但是这个调整的过程需要合理适度,不然容易造成经济由低通胀转变为低通缩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国家的货币利率在对于经济上的低通胀和低通缩等问题的解决上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应对全球低通胀的一些策略

(一)通过运用低利率的方法

针对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经济的低通胀情况,我们发现通过运用降低利率的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低通胀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市场中的一些企业在进行贸易出口时,会出现通胀比中央银行的高不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各国货币的流通汇率的影响,但当出现市场中的企业的通胀率相比中央银行的低的时候,大多数是由于外贸的时候,进口国的进口的材料方面的价格存在波动。对全球的发达国家来说,市场方面相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显得市场范围逐渐缩小,对于工人的工资方面也增长的过慢,这在极大的程度上对通胀率产生了影响。

(二)国家对于货币的投放要适量适度

自我国2013年下半年开始统计发现,我国银行的增加的贷款金额已经达到了8.9万亿元,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与突破,因为与2005年相比,整整是2005年的两倍。针对这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我国政府积极的采取了政策,自2014年开始,采取逐渐收缩国家对货币的供应力度。虽然经济增加的速度不如之前的那般快了,但是也仍然是以30%的增长率在稳定持续的上升。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货币的投放力度,这就证明我国极易发生经济的低通胀或者低通缩等情况。根据多年的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的货币的投放力度对市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四、结束语

当今全球的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胀问题已经成为了席卷全球的经济问题。我国的经济也经常收到影响,比如我国从2011年开始,经济的增长就逐渐的变得缓慢,这些是由于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我国通过运用降低利率的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低通胀情况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货币流通政策去限制通胀的水平。我们应当给予低通胀足够的重视,因为低通胀会给社会带来众多的经济问题,嚴重时会使得国家的经济逐渐倒退,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伯南克:《金融的本质》,巴曙松,陈剑译.中信出版社,2014:42-45.

[2]严绿英.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3:36-40.

作者简介:

王振华(1965-),男,汉族,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

作者:林明祯

上一篇:重典之中国历史论文下一篇:经济法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