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8-18

第一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育要转变观念,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新课程关键在于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课堂模式,提出“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育现状的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五段式教学: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该课堂教学结构存在诸多问题:

1.1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有劲使不上。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始终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1.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点传授知识,学生听懂了,就认为完成任务了,其实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做”是最好的学。

1.3缺少针对性,达不到因材施教。教师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4重复训练,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这样,必然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

1.5部分学生“陪读”现象严重。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英才”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部分学生听不懂,学不会,“陪读”现象非常普遍。

2、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入手,从根本上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革除“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一步:定向自学。教师首先指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设计的预习思考题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教师要同时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大体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小组讨论。在自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学生已经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将全班同学搭配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经过互相交流、研讨,共同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同学担任小组发言人,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解决。

第三步:交流反馈。在教师主导下,各小组推出的发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发言,由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解决掉大部分问题。最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就是本节课教师教学的重点。 第四步:精心点拨。针对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结合学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讲授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注意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

第五步:穿插巩固。“精讲”之后,跟上“精练”。在教师对重点问题讲解后,接着利用学案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之后,学生交换,互批互改,个别问题,教师强调。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我们的硬性要求是随堂检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监督。检测过程中,学生不准看课本和笔记,不准相互讨论,以确保检测的真实、有效。

第六步:展示提高。在一节课结束之前,适当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习课上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知识迁移、总结提高。

3、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3.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创立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如何教法?”在“如何教?”这一方面创立了发现教学模式,该模式有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采用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内在动机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实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独立地思维和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积极思考,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住。

3.2掌握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模式。掌握学习理论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地卡罗莱大学的约翰卡罗尔提出来的, 70年代初由美国的布卢姆加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以“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为主要思想的新的教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布卢姆认为“任何教师都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很好地学习”。教师能够帮助“笨”的学生象“聪明”的学生那样学习,能够帮助“学得慢”的学生象“学得快”的学生那样学习。

3.3人本主义和非指导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要等等。人本主义认为课程学习应采用“主体学习”的方法,即:一是教学的个性化,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二是学习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三是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四是课堂学习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进行的。 4.2时代性原则:教学中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4.3差异性原则: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差异生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 4.4探究性原则:教学中注意问题的设计、情景的设计,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实验能力。

4.5合格性原则:通过小组划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4.6创新和实践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疑、善思、要敢于冲破已有的惯性思维,大胆创机关报,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5、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要求 5.1基本目标

5.1.1教师目标:反思课堂,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 5.1.2学生目标:自主、互助、合作,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5.1.3课程目标:改进、改善、改造学习方式。

5.1.4成效目标:课堂高效益、学习高效率、教学高效果。 5.1.5成绩目标:达到各种质量目标,即成绩要达标。 5.2课堂评价的基本要求

课堂评价由评教师为主变为评学生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总结、释难。一是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二是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三是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

6、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6.1加大课堂中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度。 6.2加大学生练习时间、练习方式的调控度。

6.2.1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6.2.2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 6.2.3重视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记随堂笔记、随堂练习、黑板板书及课后作业等解决“眼高手低”的问题。

6.2.4学校要淡化对教师备课教案的检查,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

6.3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度。

6.3.1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功感、优秀感、羞耻感、落后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 6.3.2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6.3.3拓展和注重交流展示的方式。

6.4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自学是终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应大力提高预习自学的效果。

6.4.1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

6.4.2把课备大、备精、备熟、备活。预习要有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

6.4.3正确处理好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的关系,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 6.4.4晚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 6.4.5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7、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文献法、统计法等。行动研究最有利于校本教科研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建设,而典型个案又都出自行动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中的反思过程则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师生才能共同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培养,师生才能自然的焕发生命力和升腾希望。我校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绝大多数承担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气氛,为该模式研究和推进提供了保证。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 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三篇: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目的。我感觉有必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摸式。

经过多次的探索、改进、再探索、再改进的反复试验,初步形成了农村中学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反思归纳

师生互动

总结交流、共同发展、逐步提高

二、对各个环节操作的简要说明:

(一)情境设计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源于现实

又拖抿现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这足以说明数学与现实联系的重要性,好的情景设计可达到以下目的:

1、 创设可望、可及、有利于能动构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跳一跳就能

摘得到,能尽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

知欲;

2、 创设情境时设置一些悬念,有利于激发激情和热情。引导学生的积

极思维,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创设情境不仅是教师设疑,还要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情景,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数学转化能力,撞击思维火花,

诱发好奇心,刺激求知欲,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4、 情境设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结合教材内容,(2)要

结合学生基础,(3)要有现实意义(德育意义)的趣味性、数学性,

(4)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参与率。

自主探索

(二)、探索新知反思归纳

师生互动

认识起源于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基础性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交流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过程,更多的还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这是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

新教材是以“生活数学探索”为主线来编写的。新教材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它需要我们教师确确实实地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教学实验活动。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拘形式的。但活动的内容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必须使学生能通过活动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而从中获得知识。

“探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让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交流”:这里指的是多向性的群众交流。即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通过信息的交流,能使思维更加开阔与深入,同时也是一种平等的课堂文化。建立好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良性循环的形成。

“反思”:是指在前面的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已形成的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方法,这个过程需要在老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和总结,达到认知的深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同时,也能使在反思中发现新的问题,又可以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和延伸。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这种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协助学生体验并仿效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计也应注意层次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因此,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的、有趣的、有意

义的(德育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积极参

与;

2、 活动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层次的。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层次

性,也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都能

积极参与,要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因素的基础,力

争做到最好;

3、 活动问题的设计中,必须正确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要有利于知识

的正迁移和知识的延伸,同时也要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潜移默

化地渗透;

4、

5、 对探索活动的结果必须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结果的说明与运用; 要恰倒好处地,用发展的眼光,期望的心态对活动过程中的学生进

行合理的评价:这是探索活动兴奋剂。

(三)、实践应用

这个环节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例题分析和巩固练习。学生在前面的一系列活动中,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在这里得到应用、巩固和提高;同时,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通过这一环节继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的技能、技巧、思维品质在这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对前面所学知识在这里还可以得到延伸。把握好这个环节,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例题和练习题,题

量要适中,内容要体现针对性、代表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还要能

体现数学方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使

不同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层面。

2、 例题的分析要让学生思考,(必要时可让学生讨论)再交流自己的想

法,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师自然是一个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要随时准备对学生的交流结果引导同学们作

出激励性评价,对学生交流出来的各种方法进行归纳,类比和总结,

再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要让学生参与对例题的变式研究的探索。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数

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解题手段的多样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用。

4、 练习题的选择要能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剃度要平稳。既要能保证

全体学生都能巩固基础知识,也要有利于有潜力的学生得到发展和

提高,有时甚至可以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有利

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交流、共同发展、逐步提高

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作自我小结并进行自主交流,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各种层面的学生会说出不同层度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甚至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互相补充不足,必要时教师也可向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因此,彻底改革教师机械的僵化的课堂教学,建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探索性尝试。

[关键词]教学模式 单元整体教学

尝试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几乎经历有形——无形——有形这三个阶段,这是新生事物必备得三个环节。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也要经历这三个环节。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下面我就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与大家沟通一下。

一、抓住导语是关键。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首先体现在“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在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字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川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借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因此,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必须引领学生把握住“导语”的学习。让导语部分真正起到“导语导学”的作用。

二、整体阅读—找共性。

前面我说把握住导读的学习,下面我就把在教学实施中的具体做法介绍一下。首先引领学生学习“导读”,反复读,细揣磨,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影像。然后让学生带着影像自读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比如说在学习本单元时,我引领学生学习阅读后,让学生带着影像自学本单元的《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四篇课文,引导学生整体上体会每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展示“祖国的万水千山时那么多姿多彩”的,在体会过程中,不要求学生具体到某个词、某个句,只要整体上有个了解,把每篇课文的轮廓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与导语里面提示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这就足以起到了“导语导学”的效果了。也就是在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了共性部分。

三、精讲点拨——找个性。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具体学习每篇课文。引领学生体会同是祖国的山河,可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不同的感受下,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手法也是不同的,展示的画面是不同的,蕴含的内涵是不同的。如《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用短短的20个字,就把那种辛酸、孤寂之情借以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的淋漓尽致。再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引领读者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按游览的先后顺序,用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受,写出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通过这样的具体引导,就由共性的东西自然地过渡到了个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每篇课文是围绕专题来编写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其实,通俗说语文教学就是个“来回趟”,每篇课文的学习是个“来回趟”,整个单元的学习也是个 “来回趟”。在进行完每篇课文的学习后,再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这就又回到了“导语”部分。回忆每个具体环节,借以升华学习内容。

由于身处的是山区库区,面对的对象是山区库区的孩子,这即可能是遗憾,又可能是幸运。遗憾的是山区库区的条件差,这里的孩子视野不广阔,幸运的是孩子们生活在灵动的山水间,从小就领略山水的自然美。所以,写山水作文,孩子们应该有感性的优势,只不过是以前只是无意识的享受,没有形成文字的念头,现在通过书本知识的诵读及老师的合理引领,每个孩子自然而然地都有了蠢蠢欲动的感受,就这样不失时机地引领孩子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环节。此时再不动手,更在何时?这样,便省去了机械的、泛泛的“引导”。

有形,是教材的编写,力求设计的完整、贯通、严密。从导语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围绕专题内容以一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无形,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都有各自的思想与个性,所以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合所有的教育对象的。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实践,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对象的一套方式,这就是教学实践中的升华,即新的形。

第五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扬中市丰裕中心小学 郭海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春风浸润着课程改革的雨露承载着太多领导、专家、同行们的全力扶持和悉心指导本学期我们丰裕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着力打造低段“2515”、中高段“3010”课堂教学模式以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我们是如何认识、理解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又收获了些什么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丰裕中心小学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语数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课堂变革―一场无法回避的“战争” ○重新认识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学习靠的是时间加汗水。要改变就必须找到另一个途径找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路子。

1、传统的竞争是学生和老师精力综合的竞争也是老师和学生精力的效率的竞争因此要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是精力流失率高即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的流失相当严重。许多教师都成了“悲剧英雄”其实只能算是悲剧人物而已。二是高效学习率低。由此可以给传统的课堂扣上一个“低效”的帽子。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说明我们的课堂还是一个富矿大有潜力可挖

2、传统的课堂能否承担课改的任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强调“双基”新课标强调“三维”。“双基”与新课标的第一维目标还不能完全相同。传统的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是力不从心的。“双基”目标是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而“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位的。

3、传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小学生学期结束时课本的完好率所剩无几。考试结束后学生的身后总有收废纸的人跟着。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多数把自己的书本卖了有的把书撕了有的烧了。学生为何不热爱知识学生毕业以后有多少还自觉读书学习的即使是教师有多少是真正想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可是爱学习的人在哪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最后却成了不爱学习的人。因此可以给传统课堂扣上一顶帽子——“负效”的。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的课堂都是必须改变的不变就是继续走时间加汗水的路子。不变就是死路一条。但变革不好也会走上死路。教育不容许失败只能走先立后破的道路必须在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上改革。 【◇传统课堂的十大结构性弊端———低效、负效的根源。

1、单调性听——讲视觉、听觉、动觉中刺激最差的一种感官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讲是教师主要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听课为主的。学习要靠三觉视觉、听觉、动觉。学生仅以听扬中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管理现场会发言材料 2010年4月15日 2 觉来学习效率只有5而三觉都动起来可达95。

2、单向性师→生传输误差。讲得明听得清不是一回事。 课堂的信息流从讲到听是单向的传统的课堂多数是单向的。而单向性的交流往往误差很大。实验的结果信号传输扭曲。电视综艺节目中常见到。课堂上即使教师讲得很好学生也很满意但是信息的传输误差还是很大的。 真正的课堂的信息流传输应该是网络化的。

3、单一性教材、教师单

一、陈旧学生的资源没有释放。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一个人、一本书在课堂上控制着所有人的思想与思维活动。

4、缺失性无学习情境变化没有变化和没有效果几乎相同。 远处的、以前的信息与近处的、眼前的信息新鲜度是不一样的。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信息远没有学生接触到的的信息新鲜。

5、滞后性作业型反馈无法做到及时信息反馈错失良机。 以往作业批改后的反馈往往是滞后的。学生对作业的批改往往没有优化没有纠正。这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关键的因素。面批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

6、无优化只讲究对不讲究好条条大路通北京总有最佳。

7、无纠错分数转移了注意问题依然存在。舍本逐末。

8、被动性流程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位置。

9、隐蔽性目标和进度学生无权参与制定更无权监督。

10、扭曲性师生人性的压抑导致的扭曲炼狱般的学习发展。】 ○怎样变革—— 一张必须取得满分的答卷 课堂变革的三大原则 第一原则先立后破让变革实现平滑过渡。 第二原则从问题入手让变化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原则破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课堂制度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新课堂模式。 第一原则要求生进则师退新成则旧消。 第二原则如何准确寻找问题 ——— 先要建立标准然后再去发现问题。 没问题的暂时不动只找问题。但是什么是问题人的认识标准是不一样的。 找问题的前提是建立一个标准即好课的标准什么才是一节好课现在“学生学发展的好的课才是好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相对于教师教的好而言的教的好与学的好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 根本的变化是现在评价的是学生不是评价老师。魏书生出去半年但学生依旧学得很好。 怎么才算学生学得好人们一般认为考试考的好就是学的好。为什么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往往不被人们认可 真正的业内人士是用过程与方法直接推导结果而不是只看结果。 学生学的好是要看学习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 深度是指信息在学生大脑皮层形成的刻痕程度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程度。 广度是指学生学习接受的知识面的宽度学生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面。 精确度是指学生使用同种备用信息进行重复操作所得到的结果之间的重现准确性。 第三原则产生问题的根源

1、师与生的定位及由此导致的关系错位。教学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师生关系

2、教与学的定位及由此导致的关系扭曲。 3 综述传统的课堂上学生这个主人没有被真正关注教和学没有真正的互动这是课堂低效、负效的原因所在。教育堕落为教学教学简化为灌输学生的天敌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 改变的正常途径有两种常规的是上级抓下级校长抓主任主任抓教师教师抓学生一层一层抓另外一种途径是抓学生抓互动。但互动必须一个前提师生双方必须是有相同经历而且是有备而来。 怎样实现真正的互动①让你的学生有备而来②提供机会和舞台③享受交流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学生就是学会生的课堂应是学习的天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校不是教校应以学为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资源、差异资源进行教学。 综上课堂变革是我们要打的一场不期而遇的“战争”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都无法回避的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我们既要有“亮剑”精神更要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才能去赢得这场战争 ○课堂变革的重大使命——解决五个统一问题

1、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提高相统一的问题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统一的问题

3、个性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个性相统一的问题

5、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统一的问题。

二、尝试实践——构建“30102515”高效课堂模式 ○我们对低段“2515”、中高段“3010”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从显性层面上来看“3010”、“2515”是课堂教学时段的呈现即讲和练的时间比例。然而我们不能简单的、一刀切的做加减法其一这里的10和15不是个绝对的时间值而是一个相对的区间范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学生自主练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复习课学生练的时间可能远远要超过10或者15分钟其二这里的10和15不一定都是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比如语文课上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都属于学生“练”的范畴却可能分散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由多个一两分钟、三五分钟聚合起来再如让低年级学生连续15分钟的集中练习也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深入挖掘“3010”、“2515”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隐性含义——课堂教学过程的减负增效即少讲精练、精讲巧练及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为此我们的课堂要学会舍弃舍弃多余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舍弃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舍弃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智力开发无用的作业练习�6�7�6�7我们的课堂更要学会斟酌斟酌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重复、烦琐甚至错误的行为斟酌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如何能直奔主题、切中要害斟酌如何向学生提问才是有意义的斟酌布置的每一道习题怎样才更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6�7�6�7从而真正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益。 ○我们的尝试 首先我们考虑的是25或30分钟内我们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 讲什么这是教学目标和讲点的问题。我们既要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又要从微观上加以深入。我们坚决杜绝看一课讲一课的做法即所谓“烂泥萝卜擦一段吃一段”这其实是鼠目寸光的做法。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什么学段需要达到什么目标了然于胸在学期初把课程标准和全册教材先通揽一遍有个总体的把握然后再去认真分析每个单元的总4 体目标、编写的思路、内容结构、教学中应当予以关注的重点、难点以及单元间的联系最后再来推敲每一节课精当、有效且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比如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但却需要细化到掌握哪些重点词句、学会哪些表达方式、了解作者的哪些背景资料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航向。 怎么讲这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教师如何在这有限的25或30分钟讲得精炼、讲得有效 其一我们倡导“纠偏”。 “3010”、“2515”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必须从“关注课”转向“关注人”由精心“密植”变为自由“抛秧” 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消化的空间使课堂跟着“人”走而不是围着“课”转使“以学为主”得到很好的落实。具体来说我们要修正传统课堂上无意义的探索让老师准确把握哪些固定的知识或简便的方法是应该直接告知学生的在什么情境下告知从而为教学节省时间而哪些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服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应该引发学生探索的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建构。 其二我们坚持“授人以渔”。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比如语文教学中要教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快速做笔记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等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发音规则、建立中英文之间的联系等方法记忆与背诵单词数学教学中对变式的把握特别是让学生自己编制变式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导学程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流程顺学而导因导而学、导学法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并把学习方式运用到心得学习活动中去、导方向即对学生自主探索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教学目标的深处。 其三我们积极“优化教学语言”。 我们杜绝“满堂灌”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甚至把自己所知的都“倒”了出来但结果却收效甚微。我们也杜绝“满堂问”因为整节课不停地提问不仅不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使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这样自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认真做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板书的必要性的推敲和精练性的揣摩。尤其是让提问有目的、有指向、有侧重、有梯度同时在教学对话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四我们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生活实践、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动机并通过引导学生提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实践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念来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用批判性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最后运用评价杠杆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验不同程度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接下来我们来谈10或15分钟的“练” 这里我们依旧要回答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 练什么涵盖内容和数量两个元素。 我们认为练的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切中教学重点我们强调课堂上的每一道作业都必须回应一定的讲点同时练习的内容应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把力量放在刀刃上。因此我们整合网络、报刊、杂志、实践等布置典型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作业题以扫清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障碍。 5 大家都知道无所失就无所得课堂练习的设置上也是如此面面俱到反而收益不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尽可能的减少无效或低效作业特别是坚决取缔一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作业。将量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尺度内当堂完成尽可能不留或少留课外作业。 怎么练我们的做法是“保底与推进”两结合。第一是保“基础”这个底注重学生作业的基础性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基础题。这里我们强调用好教材教每一课都要强化落实课后作业题的意识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地完成书上的习题就是上完这一节课之后最好的学习检测了。然后对于能力水平略高的学生再做一些相应的拔高满足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对于能力偏弱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是对他们最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加大点难度给他们创建尝试的机会从而推进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吃好。第二是保“基数”这个底在课堂练习时间教师要把握好作业的数量与学生完成时间之间的关系确保课内作业当堂完成如果时间有多余再推进作业的量。 当然练习的组织方式有多种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不同课堂教学讲点的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的练习可短时间有机穿插巩固或者集中时间练习可以个别学生口头作答、黑板练习或者集体举一反三还可以从检测性练习入手或者强化训练压轴等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其中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巡视、察看、面批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及时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 【高效课堂的主要精神是1课堂满负荷从而减轻课外负担2师生均投入课堂紧张、活泼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在于导学、助学、促学而主要不在讲课。以“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师生负担”为目的。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重点就是充分发挥时间效益关键的程序就是疏通教材明确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将教材中原本分散但实际上是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集中以便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淡化”不是不要而是不要把文字看得过分“神圣”把它作为最高的表达形式概念、结论都力求要有纯文字叙述。文字叙述方便、有益就用否则就不用。概念、定理重点在其实质不在形式纯文字叙述不是那样容易做到无可挑剔的它不是教学的重点要淡化。在小学数学中有些名词不必正式去下定义要淡化解释一下即可甚至可不解释。对于概念的“淡化”不是说概念不重要更不是说在教学中可以忽视而是要讲求实效。教学中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面不要从概念出发要从实践出发先要去“做”做了再来归纳不要单纯在概念本身上下功夫教学中不要在讲概念处停留过久概念要靠直观演示具体操作使学生领悟概念要分层次不能同等对待平均使用力量。数学表达的规范化也是一种形式适当进行规范使学生便于模仿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分强调数学表达的规范化规范到只能照着教科书表述定义、定理的文字叙述要与之一字不差简化到什么程度也只能照书本上的办理是不妥当的这样必将压抑学生智能的发展。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强调“积极前进”只要中等学生理解基本事实对之有所领悟会基本操作就可前进。一些枝节问题、次要问题熟练的问题、体会的问题在“前进”中结合解决“上挂下连滚动前进”。GX的立足点是“循环上升”用循环来加深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层次处理在前进中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不煮夹生饭”应该让学生对每堂课学习的知识都要当堂消化理解透澈采取的是讲细讲透反复练习“层层夯实”的做法。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做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对中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学生不可能在一次教学中就将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只有在适当的循环复习中才能真正消化。“积极前进”使学生常有新鲜感时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避免了一堂课中6 因为多次重复而兴味索然的状况同时又赢得了时间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循环复习使学生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不断深化。“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是对赞可夫的“高速度前进”教学原则和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的组织课程”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在新课的引入中常常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迅速达到核心的作法课题的引入简明具体干净利落作用不大的话少说常常由要讲的实际问题引入引入与所讲的内容浑然一体开门见山迅速达到问题的核心迅速掌握重点和关键使得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常常采取“适当集中”的做法“集中讲对比练”。集中讲以点带面对比练综合应用。将一些意义接近的内容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做练习时要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寻找恰当的解题方法。传统教学的知识点划得过细步子太小讲一个知识点为一节课教师讲完定义、定理或者法则然后讲例子。学生则按照例题模仿做题不用多动脑筋。所谓划分知识点按步就班的教学就好比制造机器先把零件造好后再组装起来这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可能会立竿见影但学生只能亦步亦趋较为被动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教学应尽可能多地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可以主动地进行学习又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作与教师的讲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归纳结论。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课上老师讲解课下学生做题”的现状。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启发下让学生这个主演来下定义、作结论、找解法、讲思路“师生共作”从而达到掌握好知识发挥好能力这个大目的。】 ○我们的收获 1.转变教师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关键在行动 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坚信改革势在必行不改死路一条。 要贯彻以下理念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能力乃至于生存权力还给学生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 要打破教师原有的教学惯性惰性。对教师而言新课堂应该说有的地方要求变高了有的地方要求变低了但总体要求是高了。以往上课主要靠一张好嘴今天上课主要靠一颗丰富的脑袋。为什么因为“讲”是教学中最容易的一种手段。很多老师教过一个时间后一般的课不需要再投入就可以相对好地讲出来。很多业务较差的老师也总用滔滔不绝的讲解牢牢地控制课堂、控制学生就像领导做报告一样把课堂变成会堂目的只是让学生默默接受根本不敢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旦超出了自己的准备就会难堪。 正是课堂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和传输方向单向化导致了传统课堂的极端低效更可怕的是学生们已经习惯甚至喜欢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没有挑战甚至可以随意地让自己像孙悟空一样“真身”溜号。童年梦想、青春活力、民族未来被无.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