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2022-08-12

第一篇: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提纲

第一章 高效课堂的理念与作用

一、了解高效课堂理念产生的背景、当前我国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挑战、高效课堂的理念基础;

二、掌握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即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基本标准;

三、掌握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高效课堂的作用。

第二章 高效课堂的准备与步骤

一、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积淀专业素养,丰厚人文底蕴;

二、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深钻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教材;

三、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四、掌握高效课堂的五大步骤;

五、理解课堂教学的导入、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点拨的含义。

第三章 高效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一、了解课堂上执行好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掌握如何运用好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激起创生的教学智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了解近年来全国各地课改“高效”模式和高效课堂有效期呈现的文化追求。

第四章 高效课堂的分类与方法

一、掌握高效课堂的五种类型课;

二、掌握高效课堂的六种教学方法。

第五章 高效课堂的原则与要求

一、掌握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原则;

二、掌握高效课堂如何进行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巩固反馈;

三、掌握高效课堂教学中问题案例点评从哪些方面进行;

四、了解高效课堂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

第六章 高效课堂的精品案例辨析

一、了解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思辨;

二、掌握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了解高效课堂的七种模式。

第七章 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

一、掌握什么是校本研修;

二、掌握集智备课——研究高效课堂;

三、掌握教学设计——解读高效课堂;

四、掌握专业引领——深入高效课堂;

五、掌握同伴互助——磨练高效课堂;

六、掌握教学反思——改进高效课堂

第二篇:高效课堂的理念原点反省与改革走向

时下,高效课堂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火爆程度人人皆知,其对当代中国课堂景观重筑的影响毋庸置疑。任何一场能够真正触动教育内涵的课程改革实践都势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蕴藏着合理的改革理念与蓝图,一定程度上切中当下教学实践的症结与焦点;另一方面,必定会带上旧教学传统的痕迹与不合理的元素,成为后续探索抨击的对象与再次改革的起点。高效课堂改革亦是如此。就其积极性而言,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学“死学死教”的教学面貌,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面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又向前迈进了坚实一步;就其消极性而言,改革根基的脆弱、理念原点的简陋、改革思维的发育不良、改革行动的机械躁进又使之面临着一些难以自克的基因性缺陷。正因如此,本文试图对其深层缺陷——理念原点问题加以剖析,以期为高效课堂改革路径的持续调适与优化提供参考。

一、高效课堂的技术性框架回眸

总体而言,当代高效课堂明显具有“易学易用,便于普及”的特点,透过几乎“千校一面”的课程改革景象、手段和程序,我们很容易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共同点:课程改革的技术性胜过了艺术性、再制性胜过了原生性、普适性胜过了特适性。看似差异多变的当代高效课堂现象背后涌动的是一种可通约、可共享的课堂技术框架,该框架就隐藏在高效课堂引入的导学案、展示、合作学习等工具性要素的重组中。在此,笔者将这些技术性教学策略梳理为以下四个。

(一)学案导学

显然,导学案的引入是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文山中学等学校高效课堂发轫的始基,导学案也由此成为带动中小学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所谓导学案,就是中小学教师集体或个体研发的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自助展开的一整套学习方案。好的导学案必须遵循两条技术线路,即问题线路与学法线路,前者旨在解决“应该学习或探究什么”,后者旨在解决“应该怎样去学习或探究”,二者合二为一,以此实现“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学”本意。有学者言,学案导学的基本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因此,“导学案给了学生路线和方法,也给了学生思想和态度”。可见,学案不是教材,而是辅助学生学懂教材、用好教材的工具;学案不是教案,不是“教程”设计,而是针对学生“学程”的专门设计。导学案的产生对于促使“教材”向“学材”、“教案”向“学案”、“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堪称高效课堂的发端之举。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均生发于“学案导学”的基点上,导学案一跃成为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中心,教材、教案悄然被取代,退出课堂教学的主画面。

(二)展示当家

如果说导学案是让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那么,展示课堂则是让学生从“学生群体”中走出来,从“台下”走上来。无疑,“展示当家”而非“讲授当家”,“学生主讲”而非“教师主讲”是高效课堂采取的第二个重要课堂技术,其意在将学生内在思维、认识的进程可视化,通过“晒”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结果及时呈现在课堂上。在高效课堂实施中,如何增加学生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展示欲望,改进课堂展示方式等,始终是改革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山东省庄二中,学生主持、主讲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顶峰体现;在陕西宝鸡课改实验校,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成为课堂展示的日常内容;在沧州派尼学校,“我能做,我能说”“我会做,我会说”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口头禅,等等。随之,凡高效课堂改革洗礼过的学校中,一场大规模的教师“还权于生”风潮席卷而来,整个课堂改革的主画面遽变为学生主演、学生执导,一种“学生展演、教师观赏、群学互助”的新式课堂日渐风行。高效课堂中,频频展示让个体性、内隐性的学习思维活动再无藏身之所,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全程展示自己学习活动的展台,整个课堂由此成为一个全体学生全脑开放的“阳光空间”。

(三)合作互教

有学者指出,展示与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标志性特征,尤其是基于学习互助组开展的合作学习、互教互学活动,有效实现了为教师教学活动分担分压,推进教学重心下移,放大教师的教育能量,加速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等多重教学改进。同时,这一举措对达成高效课堂的核心追求——提高教学的效能、效率、效益意义重大。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的主要表现是生生互动、群学共教、共同探究,其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由“静听式独学”向“对话式互学”,由“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向“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转变,学习的三重对话性——人与事物对话、人与他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等得到了充分实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合作互教的采用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师生间多维多层次网络状互动”的过程,它使学生彼此间在信息、方法、情感、精神的互动与共生中找到了应对学习问题的互助之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它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合作学习的组织——学习小组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让小组成为解决学习中遭遇问题的强大基层组织。

(四)教学翻转

学习工具上,高效课堂依托导学案;学习活动上,高效课堂重视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学习程序上,高效课堂利用的策略是翻转“教”“学”间的关系。这种“翻转”通过三个途径实现:其一是翻转教与学的本末关系,即由传统教学的“以教为本”“以学为末”改为现代教学中的“以学为本”“以教为末”,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成了学生,主体活动变成了以预学、独学、合学、群学等为主的学习活动,以讲授、指导、演示等为主体的教学功能退居辅助、旁观、促进的地位;其二是翻转教与学的前后关系,即在形形色色的“学习前移、作业前置”等改革举措的配合下,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一改“先教后学”的思维,转而采取“先学后教”的新思维,让“生成问题”(自学实现)—“研究问题”(合学实现)—“点拨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活动实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程,整个课堂实现了从“叙述逻辑”向“问题逻辑”的倒转;其三是翻转“教”与“学”的先后决定关系,即放弃“以教定学”的教学关系,改而坚持“以学定教”的新型关系,把教学效果的归因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上,放弃了“教师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形成观,这一“翻转”将学生学习活动及其结果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之成为为高效课堂教学合理性辩护的终极论据。

可见,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质是引入了上述新课堂技术手段,让整个课堂教学发生了景观上的全面改写。在高效课堂画面中,学生学习的“教育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教师教学观念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学校课堂文化发生了比较适合“新课改精神”的转变。但这一改革的背后潜藏着什么样的理念支点,其内在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这是从“高效课堂现象”盘点中所察觉不到的。要稳妥掌控这一课改思潮,我们还必须对其理念原点加以全面反省与剖根式分析。

二、高效课堂的理念原点反省 高效课堂的理念原点在哪里?这是研究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层考量又必须借助理论的抽象与眼光的聚焦来完成。在纷繁芜杂的高效课堂现象背后潜藏着一种共性之理,即课改原理、理念原型,它常常以无形课改哲学的形态生长在课改实践者的头脑与身体中,并以不断再生、辐射推延的方式影响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把高效课堂改革中潜藏的理念原点概括为以下四个。

(一)教学学习化

高效课堂中,学习地位的显著飙升尤其引人注目,学习由此成为“教学”的代名词,教学活动原初的丰富内涵被简略的“学习”概念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学习化,即将教学活动还原、化简、等同于“学习”的理念尤为流行。正如杜郎口经验所言,整个课改增效的秘诀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密度与频次:“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能够达到六次循环——学案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倾听其他组展示和对其他组的质疑是一次,最后总结反馈还有一次。”在这一意义上,教学学习化的实质是课堂中学习活动量的扩张与“信息量、训练量”的增量,由此,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题与主力。有学者对高效课堂的这一理念原点进行了深度概括,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由别人代替,所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根据学生的学来进行,所以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简言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与终极皈依。听起来,这一教学理念既超前诱人又合理科学,但静心思之,其最大理念缺陷在于忽略了教学活动的对话性、人文性与双边性特征。从历史逻辑来看,教学的产生首先在于其优于学生自学、独学、群学、主学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正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学习效能,克服自学群学缺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诞生的。教学活动的首要属性在于其对话、人文和双边性,学生在与教师的主体间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增长、人性的升华、经验的丰富是教学活动的明显特征,相比学生自学、主学的学习活动,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发挥“人—人”互动的精神激励功能,让学习活动超越单纯的信息接收与交换活动。进言之,教学系统首先是一个“人—人”交互的精神互动环境,其次才是一个“人—文(化)”交互的信息摄入系统。对“教学学习化”理念的过度强调极有可能导致教学系统的退化与早衰,甚至降格为与“机器人教学系统”毫无二致的教学怪胎,让教学活动本有的育人功能,如人格教化、精神陶冶等祛魅与丧失,如此发展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效果知识化

高效课堂中隐藏的第二个理念支点是教学效果知识化,“人人当堂达标”导致了师生对知识教学的新崇拜。无疑,课堂教学活动的产出之一是学生获得了生存、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但教学效果如若过于关注“知识”这一单一结果,势必导致“效果知识化”畸形教学理念登场,最终放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职责任。高效课堂中,许多学校采取了探究、展示、群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看似合理可行,但实际上这些方式仅适合知识教学而不适应于学生情感、德性、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久之,势必违背“教育性教学”的根本教学规律。同时,高效课堂源于对教学效果、效率的不懈追求,其重要举措正是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之给予即时的反馈回应,显然,这种能够即时获得、反馈的学习结果只可能是知识、技能,而不可能是缓慢发酵中才能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推断,高效课堂系统是专门为有形、可视的知识技能学习而设计的一种特效性教育装置,其对全人教育、全素质教育的适切性一目了然。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面向全人教育、可持续学习的全新教学目标体系,标志着人的全面素质开始成为教学活动的科学目标所在。该体系中,知识技能是基本目标维度,它要求扩展人的生存经验、生活技能与知识学习基础,属于人的发展的资源系统;过程方法是重要目标维度,它要求扩展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途径,掌控自我学习过程,属于人的发展的工具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与长远目标,它要求人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夯实发展动力,属于人的发展的动力系统。应该说,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机配合为现代人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全面和可持续的支持。然而,在高效课堂中,人们将知识技能学习视为课堂教学的终端效果、唯一效果,其他难以可视化、程序化、数量化的发展目标被一笔带过,必然导致其教学目标系统的失衡或异化。换言之,那些真正难以显性化和数量化的教学效果只能求助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交往过程来实现,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兼顾起来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真正关注点。高效课堂中一味倡导“效果知识化”理念只可能使课堂教学改革渐渐走上一条短视和平庸之路,不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推进。正如有学者所言:“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是‘多、快、好、省’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何科学定义“好课堂”“好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全面兼顾各种发展要求与发展利益,才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

(三)课堂程式化

课堂程式化是高效课堂的又一个理念基点。高效课堂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课堂的要求不同:初始阶段,所有课改学校都强调教学模式,如“五步三查模式”“336模式”等,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完全程式化;中期阶段,实践者强调课堂模式要适应不同的学科、学段与学情、教情,教学模式多样化成为改革重点;成熟阶段,许多学校强调“临模—出模—创模”的循序推进,试图超越既定的课改模式与套路。其实,整个高效课堂改革都是围绕课堂模式展开的,尽管当前对“去模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令人生疑的是,所有高效课堂改革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预习—展示—反馈”的基本程式,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超模式课堂”或“无模式课堂”。深思之,课堂程式化其实是高效课堂改革存在的标识,如若完全放弃高效课堂的大致模式,整个高效课堂实践可能会被“掏空”,因为理论基础脆弱、改革经验化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根本特征所在。显然,指望广大教师在完全“脱模”状态下懵懂地开展高效课堂改革,无异于让教师在大脑真空状态下实施教学改革。在这一意义上,高效课堂改革唯一可以固守的就是一整套教学程序、模式。换个角度看,任何科学的教学程式或模式都有一整套教学理念作支撑,具体课堂教学操作程式植根于教师的教学哲学与理念之中,并以之为营养和根基,这也是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变通模式、研发变式的根源所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无形模式、万能模式,基于理念、联系实践、创生程式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永恒真理。可以说,任何固守程式的课改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不立足于教师持续教学理念更新的课改实践都注定要退场,要为高效课堂改革理念充氧,当机立断的选择就是加大课改理念研发,用“理念”的优势来补足“程式”的短板。

(四)教师观众化

高效课堂的另一理念基点是:师生应互换在课堂中的主次位置,即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导演地位退居观众席位,甚至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边缘化程度越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空间越大,收效越多。许多学者进而主张: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还要将其视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似乎现代课堂既不需要教师、教材,也不需要资源、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元素都可由学生自己去搞定,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可有可无者。在这一理念内在主使下,许多课改学校纷纷推出“学生主讲课堂”“无师课堂”“先学后导自主生成课堂”等,教师地位迅速由课堂的“主席”沦落为“偏席”“观众席”甚至到“缺席”,教师职能日渐蜕变为引导学生做“自助游”。教师观众化成为高效课堂鼎力改进的方向与背后执着坚守的哲学。其实,作为一种对话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它既不是教师的“独白”“旁白”,也不是学生的“自说自话”,而是师生同在、共在的“双声和鸣”。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是师生“复合主体”的互动,而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在内)的复合主体。”在教学活动的不同侧面与维度上,师生之间互为主客体,共同肩负着创造优质教学活动的使命职责。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对“教”的严重忽视与对“学”的过分重视一样,都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全功能的实现。对教学活动而言,其存在的使命之一是创造一种超越自学、独学,学习效果更优的教学实践形态,而非回归到学生自学这一原始学习形态。进言之,教师“教”的活动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循着“学”的内在机理来开展助学活动,让“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加速器与促进者,在“教学互促、教学共进”中创造更优的教学效果。在理想的高效课堂构架中,教师应将自己“教的活动”内置、内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非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由教师主导的“教的活动”之中。否则,任何弱化,乃至取消教师“教的活动”的行为都是对“教学”概念的误读与偏解,也不利于师生协力构建一种最优化的教学实践形态。教师观众化的致命症结正在这里。

三、基于理念原点修复的高效课堂改革走向

总而观之,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具有四个明显特点:强调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有极端化的嫌疑;强调课堂教学的程式性、普适性,使其成为易操作与复制的课改范例之一;强调教学结果的可视性、即时性,将全面素养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单一的知识技能;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导”性,教学活动重心由“师导”走向“生导”,师生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等等。任何一个特点都是优点与缺点的共同载体,对高效课堂理念缺陷的修复需要其自身持续的改革来实现。作为在一线中小学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当代课堂改革实践,高效课堂需要在更多的呵护与批评中奋勇前行,充分利用其内在合理性与强大社会影响力,为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以“导学”为中心,理顺教与学的内在关系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导学而非自学,是教师领学而非学生自导式学习,“教师导学”才是关联教与学的理念枢纽。所谓“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程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顺利启动与持续开展提供桥梁与导引。有效的学习必然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科学组配与协同共生才可能实现,而科学组配的实质性环节就是教师的导学。教师导学活动有两种:一是位于学生“心外”的引导,二是位于学生“心内”的引导。相对而言,后一引导才是将教与学合二为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活动。所谓“心内的引导”,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紧随学生的思维节奏,以融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方式开展导学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不迁就学生学习中的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行为,不逾越学生学习的规律与阈限,不违背学生学习的要求与欲望,始终站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素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最优化的成长。由此,当代高效课堂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不是单纯的“扬学”“重学”问题,而是如何将最有力的教学活动嵌入学生学习过程内部中去的问题。真正的导学是“教”与“学”的内在交融与有机整合:“导”是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好教学中教师绝不会轻易放弃“导”的责任,会将创造最符合学生发展特点、要求的“教导”服务视为自己的天职;“学”是学生课堂生活的主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亲身活动,跟随教师的指导创造最有效、最科学、最合身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路径是学生的天命所属。正因如此,未来高效课堂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教与学的内融合与“化合”上,而非无限度地强调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学”不是教与学两件事的组合,而是“一个分析单位”,教师要深入“认识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关系的内在不可分割性、相互规定性和交互生成性”。换言之,完全学生主导的学习并非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构建这种课堂学习形态只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改革不是要消除“教”的存在,淡化“师导”的地位,而是要寻求教与学之间的最优化结合与相互嵌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堂学习效能最大化、最全面的问题,最终实现“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教育任务。

(二)加强理念补短,增强教师教学变式开发能力

高效课堂易于陷入技术化、程式化的漩涡,其根源在于它忽略教育理念的研发,过于偏重经验意义上的改革。针对这一症结,加强理念补短环节,创造以变应变、持续再生的课改理念智慧,就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效课堂改革问题的一剂良药。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一定是理念改革、制度改革与方法改革的三位一体与同步推进,其中,理念是统帅改革的总枢纽,是导致一切改革新举措、新方式、新范例层出不穷与变化万千的源头,厚实的理念根基是课改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制度是理念走向实践的转换环节,应为课改提供制度支持与保障,使理念具有可操作性;方法是最具体的环节和课改理念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方法、课堂形态的产生一方面呈现着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在丰富、改变着课改理念,课改方法就是课改理念的多样化变式。进言之,课堂教学理念是最具再生力、变化性、创造力的元模式,教师教学理念的持续改进和拓展深化是高效课堂改革超越模式、经验、定式的必由之路。与方法、模式的生长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理念具有两大来源:其一是外来思想观念的消化与输入,即以联系实践、经验、体验的方式向优秀教育理论家和教育著作学习具有一定抽象概括水平与高度去情境化的“大理论”;其二是在实践情境、课堂情境中的思想创造,即教师在课堂揣摩、反思、研究中形成自创的“小理论”。两种理论学习形态都可能实现转换教师的教育头脑、认识视角与价值立场的目的,助推教师教育认识世界的进化。无疑,一旦这些理念真正为教师所认同、所践履,它们就可能转变为教师个体化的教育认识和教育思想,成为教师不断创造新教育策略、教育行动方式的精神之源。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变式都是教师在洞察教育情境基础上用全新理念来解读实践、重塑实践的产物,而所谓的课堂教学的定式、通式,即是教师在自我教育理念缺场情况下机械借鉴他人模式和程式的结果。所谓“学习”,“并不是把外在的真理原封不动地储存下来,而是学习者把知识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而自己的图式本身也处于不断重建的过程”。任何立足于教师个人理念融入、创生的课堂教学程式借鉴活动,都可能是全新的教学变式创造中的一个环节,这正是未来高效课堂最应恶补的一种理念与思维。 (三)超越技术性装置,构建强大学习动力系统

一定意义上看,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引导与释放,解决好学习动力供给问题才是事关课堂教学生死存亡之本。高效课堂的成功就在于其构造了一系列微妙的课堂技术装置,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释放提供了平台与机会,譬如,利用可视化、即时性、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激励其学习成就感;利用学习前置机制诱使学生产生学习问题,借助问题凝聚学生发展动力,创造更多学习成功的机会;利用合作学习中内在的竞争机制激发比学心态,构建竞争性学习环境,催生学生的学习内力等等。其实这些学生学习动机催生机制都只是高效课堂采取的一些小智慧、小手段而已,学习生活中真正强大的学习动力系统应该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内动力”之上,即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自己肩负的学习责任、学习使命的认知与信念之上。这是由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社会、身边“重要他人”对自己学习的期待,体悟到学习给自己成长带来的巨大变化之后油然而生的一种学习动力,是可持续且强大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是自身资源与潜能的深度开发,是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是自我生存力日益强大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化生存的必然方式。而正因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成长,它才需要学生将之视为“自己的事情”;正因为学习是自身资源的开发,就需要学生善于利用教学环境与活动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正因为学习是融入社会的根本途径,学生就必须将学习视为自己的本职责任与社会担当。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激发,需要打破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身心的禁锢,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赋予学生选择、创造自己喜爱并适宜的学习方式的权利,在师生共在的情境中自发、自主、自由地学习;也需要摆脱“教”“育”分离式教学,在育人和育智的互促融合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价值,唤醒学生的学习意义感;还需要降低课堂推进中对外部评价的依赖,借助学生在参与学习、应对问题、挑战自我中获得的进步与成功,以及与之伴生的积极体验推动教学,把课堂活动变成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内动力”应是学生自我开发的结果,而非课堂这一技术性装置外在诱导的结果。高效课堂的技术性本质恰恰忽略了学生自身这一强大学习动力系统,进而试图构造一种去教育性的“纯粹教学”,其结果,高效课堂悄然走上了一条自我生命力退化之路,无意中掩盖了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开发问题。正是如此,超越技术装置型课堂架构,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动力激活型教育,让课堂在学生学习潜能与内能迸发中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无限魅力,正是未来高效课堂改革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对强大学习动力系统的发掘与构建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重点,甚至可能成为破解新世纪一切课堂教学顽症的枢纽链环。

第三篇:努力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数学课堂

东海县桃林小学赵财源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练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优质课堂。这就明确的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各学科教学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就数学学科的特点,着重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结构上,强调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为了减轻学生的整体负担,需要改革以前在课堂教学中流行的一个提法,叫做教师讲课要“讲课讲透”,以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法宝。殊不知,这样以讲代练,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课堂练习挤到课外,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因为讲过了头,也常常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弊端。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深深的懂得,数学课堂教学,把基础知识讲正确,讲明白,给学生留有举一反三的思考余地,重在启发诱导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如何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好的确定作业的质和量;

2、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并充分利用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3、如何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避免完全搬用教参资料。

在数学新知识的教学中,我主要注意以旧引新,发挥知识的迁移功能,一般要注意起点低、坡度小、层次多,这样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自然过渡。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充分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疏导思维的主导作用,

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在组织学生练习时,要针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求,进行多层次的结构练习,达到 练习→探究→拓展 的目标。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纵观中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比较现实的有引导发现论、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等。但这些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又不能不去尝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改革和探究。

1、怎样导入新课。有的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教师运用直观演示,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图转化为长方形,得出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有的联系生活实际,如何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通过启发提问:①一堆煤500千克,分给体力相同的两个人搬,平均每人搬多少千克?(口头列式)②一堆煤500千克,平均分给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来搬,这种分法合理不合理?为什么?怎么分合理?从而引出新课题。这样导入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导入新课的形式很多,但必须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创新。

2、怎样启发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教师若能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田。如教学能被2整

除的数后,一位教师拿出两张电影票,一张是11排8座,另一张是11排9座,说:“小华和小军是好朋友,拿到票后,小华高兴的说:‘8和9是相邻的两个数,我俩正好能坐在一起。’他们高兴地走进电影院时,发现„„”“同学们想知道发现了什么吗?为什么?”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奇数列、偶数列和自然数列中相邻数的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启发提问要讲究思考性、针对性、趣味性。所谓思考性,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如老师常问学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想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你为什么要先算这一步?说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等等。所谓针对性,要抓住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如“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可以问学生:①分什么?(总分量)②怎样分?(按比例分)。所谓趣味性要以趣引智,智能并进。如教学小学乘法时,教师故意提问:真奇怪,以前做乘法运算时,积都是大于两位数的,这里积怎么反比乘数小了呢?学生兴趣盎然,立即查找计算的步骤是否合理。

3、怎样掌握解题的方法。我们在提倡或模仿各种新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下功夫领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新教学方法提法上的科学性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如何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这是提高这一单元教学效率的重难点,我们通过题项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可以归纳出如下解题规律:谁的数量÷谁的对应分率=单位“1”

的量,单位“1”的量×谁的对应分率=谁的数量,谁的数量÷单位“1”的量=谁的对应分率。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还要精心组织练习,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解题中去。

4、怎样组织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数学新授课的同时,要把上好学生练习课作为专题研究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练为主,讲是为了更好的达到练的目的。练是中心,讲是深化,精心设计练习题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务必做好“三个精心”,即 精心选题,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心安排,环环紧扣,增强练习密度;精心将练,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作启发性的讲、问、议、练,同时体现以笔练为主,口练为辅。如解正反比例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课的:⑴围绕基本概念,通过提问、判断、进一步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条件;⑵判断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不同结构与解法;⑶将基本题改变问题或条件变成稍微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掌握多种解法;⑷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互相转化,并与分数应用题知识沟通起来。通过这四个步骤的练习,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进行试验和探索,把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宜春市五中 王隆裕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认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低效的原因,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教师;低效;现状;高效课堂;构建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语文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语言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臵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语文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语文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臵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答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答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答题格式。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学好语文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语文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语文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语文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语文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语文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语文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语文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问题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写作,通过阅读、写作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阅读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阅读,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臵的学习任务。

5.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事物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为国争光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落实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破解方略,强化工作落实。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进研究领导小组,校长胡其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教师;挤出经费,派多名教师先后到宁达、杜郎口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先临摹、再创新。积极上研究课、观摩课。根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要求,通过汇集教师集体智慧,构建了“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惟、四步、三查”课堂内涵是:

1、“二惟”即“惟学”、“惟生” 从“惟学”角度构建教学关系,一切以学习为中心; 从“惟生”角度构建师生关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2、“四步”指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导学、展示交流、反思测评、巩固拓展,时间分配为10+25+5+5。

①预习导学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目标,根据导学案自学教材,积累自己的认识理解,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小组长(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独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产生的问题,以便展示交流中提出。该环节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

②展示交流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平等的一员,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等生、中等生、发展生展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本过程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又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时间一般为25分钟。

③反思测评由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此环节时间一般为5分钟。

④巩固拓展是针对测评反馈出现的问题,帮助“发展生”及时补救,利用好“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此环节时间一般为5分钟。

3、“三查”指“课前查预习”、“课内查展示过程”、“课后查巩固测评”

“三查”将完整的45分钟课堂向前后延伸,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课研组抓好教师的导学案编制和教师抓好学生导学案的预习情况;一头抓好反馈测评和学生导学案、纠错本的完成、修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查学生展示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点评或精讲。

在这两年的探索中,根据学校的这个高效课堂模式,我们语文教研组尝试着把语文课堂结构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情境导入——预习导学——展示交流——反思测评------拓展延伸。”目前,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呈现给大家共同讨论,以期更加完善语文教学环节。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环节排在最前面,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学会对实践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可利用一般实验现象,也可利用各种媒体展示某一似曾相识的社会现象或广泛信息,采用启发点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结合具体的课题,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此环节约占3分钟)如:我校刘老师教学《故乡》,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那么鲁迅眼里的故乡又是怎样呢?一下就笼住学生的情感。万老师在上《安塞腰鼓》时,由看《安塞腰鼓》打鼓的电视片;上《美猴王》时,看动画片《美猴王》导入。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感知、理解,营造了语文教学的新空间。激趣导入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提升人格情操,养成真、善的体验,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

第二阶段:预习导学

教师设计导学案,学生参照导学案认真读书,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这一过程还要学生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时,第

一、要明确自读自悟的要求。它包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前后联系,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省自悟,自问悟到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第

二、要保证充分的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第

三、教给读书的方法,要读得“字字入目,句句铭心”要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边圈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

四、让学生小组之间充分展示的成果。这样先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也为他们在全班同学之间交流做好准备。预习导学环节我们拟定的实则是:包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两个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

此环节的设臵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阅读教材,研习问题,自主完成导学案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案中大部分内容,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都能完成,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要注意圈点勾画。教师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注重启发点拨,引而不发,注意鼓励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 我校从去年开始,每班分九个小组,每小组6人围坐。各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让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思想火花,也通过相到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勾画记录。 教师全面掌控,注意探究时要控制好时间,保证进行有效探究。同时,教师还要巡回收集信息,对学生探究中的优秀成果或有代表性的结论(可以是不完备的甚至是错误的)做到心中有数,以备下环节展示。还要注意学生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以备下环节针对性点拨。(此环节约占12分钟)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环节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展示、分析、比较、评价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在各小组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并达成共识,以求得最佳的答案。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安排展示,展示方式不拘一格,或口头或书面(鼓励“纸笔化”),或向全班展示或进行小组间展示,据具体课题灵活运用但要求高效。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多元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展示的结论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评价的过程,对探究结论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升自己促进他人的过程,对探究结论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答案的过程。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点石成金。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评价,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或共性问题,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分析,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点评要语言简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四是针对展示评价情况,科学评价,激励到位。(此环节约占20分钟) 具体说来,语文教学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对每一个学生问题或观点都要认真对待,要给予认可和鼓励。

二、注意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在一次“金帆杯”教研活动公开课就开展乐课堂朗读比赛。先是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优胜者在全班比赛,有时教师和学生同台比赛。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评教师。这样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了思维碰撞情感升华。

笔者认为“合作互动”还包括过去经验和课文感知的“互动”、多种感官的“互动”。在本学期我校举行的公开教学活动课上,觉得万卫国老师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师生这一环节做得就很好。他先将课文的文句和想象后的形象描写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创造感受其美。然后安排学生欣赏富春江山水录像。继而由文字想画面,由音乐想画面,由图象想课文。反复互动,多角度、深层次地体会富春江山水之美。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们曾下载了一些连环画让学生多方位去体会,为求让学生“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

第四阶段:反思测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学生而言,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也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此环节的不可或缺是无须赘言的。此时,教师应布臵一些作业当堂检测。可以设计题目口头检测,也可以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譬如: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口诵心记,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我们除练练背诵以外,还可以进行一系列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再如:学生有的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善于给画,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善于制作网页,所以处理这一环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七颗钻石》在学生理解了“爱心”这一主题后,可设计这样一些练习,(1)请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述爱心。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2)请设计富有创意的图画来表达爱心。(3)请唱一段歌曲来表达一下的爱心感受。(4)制作一个网页,讴歌“爱心”主题…〃〃〃.这样训练不仅让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一种超越自我的好品质。在完成作业期间,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该环节约占5分钟)

第五阶段:拓展延伸

学生经过激烈的探究评价,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结论的概括上进行归纳、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诱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度的质疑、挖掘和引申,促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训练,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

此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思维更加开阔,认识得到升华(此环节约占5分钟)。实施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首先可让学生质疑,接着帮助学生把这些疑难问题梳理归类,确定专题研读的内容。精心组织专题研读是本阶段的重点。其方法一般为:体现整体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验和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第

二、小组自学讨论,每个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应参与讨论,把握学生动向,同时避免走过场。第

三、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如:我校陈圆东老师〈美的发现与表达〉一节写作课,就将《日出》、《荷花》、《瀑布》的三幅投影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发问、自我描述。点评时学生从修辞、成语运用方面给予评价,指出好在哪?还有什么不足?对表述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其收效非常显著。

事实证明,实施“四步” 教学法,建构“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变课堂教学面貌。它体现在: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变。高效课堂模式实施以来,我校全体教师迅速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树立了新的课堂观、质量观。他们自觉地进行新课改理论的再学习、再研究,提高了业务素质,促进了专业成长,缩短了成才的周期,师资队伍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有些教师以前“怕”上公开课,现在“堂堂都是公开课,人人敢上公开课”。不少教师脱颖而出,参加了区级优课竞赛,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变。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使得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协作者,引导者。学生由“观众”走上了“舞台”,全程学习活动是积极主动的,被动听讲、消极参与的现象少了,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建立了一些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是机械执行上述环节,而是要让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它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它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有着无量的发展前途。我们将乘着新一轮高效课堂构建的这股春风,一如既往,使得教学与教研比翼齐飞,教师与学生一起进步。今天把我们的做法带给大家,恳请专家大师给予批评指导正,努力使我校的“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张金凯.《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2期。

2、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张乐亭.《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第3期。

3、浅谈如何构建打造高效课堂∕吴波.《华章》.2009年第9期。

4、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张立红.《(学习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

第五篇:黄在明论文:浅谈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浅谈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高效课堂这个话题已是众所周知,可是我们怎样来看待、认识和理解高效课堂。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再谈创造高效课堂,恰恰迎合了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被教师们认同,因此各校以“学洋思,提效率”的各项教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呢?结合各校的学情和师情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注重以下几下方面的导向。

一、以师为主,打造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更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教学环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而教师是精彩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求全体教师要经常性做到“五个研究”(研究学情、研究课程标准或中考说明、研究重点和考点、研究县教研室或省上近几年的考试题、研究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设计教法。准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中学生也是如此,只有使其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感兴趣,他们才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这出发点正需要教师的“导”。比如说教师的“导语”,如果能根

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再比如“引导”,我们在解决学生需要自主探究的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很是关键,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引导”首先要有“方”,其次要有“度”,方法不当就会偏离主题,弄巧成拙,最后甚至走进“死胡同”的现象;引导的尺度要适中,过度引导教师就会有代劳的现象,失去自主探究的目的。在这方面的探究,我校在每学期的优质课活动中体现最为突出,评一节时首先看教师的导课,再看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师的“导功”。

3、制定学法,做到每节课学有目标。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并真正得以落实,教学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要指导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产生疑问,再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问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主动探究解疑。质疑可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可从课题质疑,从一个具体的问题质疑,从含义深刻的语句质疑,从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上质疑等等。教师要导在点子上,所设疑点应为学生探究中的最大障碍,通过主动探究,逐步打通学习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样教与学的过程方显水到渠成的效果。

4、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活力。同样的学情不同的教师课堂氛围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要过于追求一节课的内容是否能上完,不要为了赶内容而把课堂搞成了“一言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课堂驾驭和组织魅力、肢体语言魅力以及自己的才艺魅力等特点,让课堂首先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脑动、口动、手动”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就会高潮起伏,学生的思维就像一个开足马力的发动机,我们也就不愁课堂不会高效了。

二、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拥有了学生就拥有了质量”的理念,我们每位教师都明白。可怎样才算拥有了学生?目前,我们教师常有如下情形:一是教师管不住学生,

你在台上大声讲,累个半死,而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话,无所事事,或是睡大觉;二是师生关系紧张激化,导致学生对你的课厌学;三是教师的课讲得干巴巴的,无激情无趣味,令学生生厌;四是教师教法单一,还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地步,不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或技术。大家想一想,上述情形能拥有学生吗?我们不能拥有学生又从何谈起“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明白一点:我们的质量是通过学生考出来的,不管大家对此如何有异议,起码目前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实。我们要想方设法拥有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质量就有了最起码的保障。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能说,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代劳,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想法让他说,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给教师提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是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掌控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路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走。

三、以研促教,推进高效课堂稳步提高

教研活动必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客观地说,对于高效课堂我校实属起步阶段,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是不够觉醒的,行动也是被动的,收效可以说是甚微的。因此我校在本学期从师生的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有效作业、反思跟进四个方面着手,依据“抓小做实”的教研思路,稳步推进高效课堂。

首先教导处协同教研组,从三大学科开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理科组以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切入点,把每一次练习和作业当做考试来做、来重视,避免教师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无用功现象,狠刹学生抄袭风,端正学生作业的行为习惯。语文组以晨读任务的布置与落实为出发点,如何做好课前的预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英语组以晨读如何记忆单词为抓手,逐步培养学生对单词记忆的方

其次加强观摩交流与课堂监督。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基本了解。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少走弯路,我校分别安排教师到湖北口中学、关坪中学和法。经过第一阶段的教研反馈,各个学科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着一定的收益。

西口中学多次进行观摩交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使教师直观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在我校能扎实开展,稳步实施,特别是防止在“达标课”结束后课堂出现反弹现象,我校成立了高效课堂督导小组,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我们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听评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班子成员已经商定:每位班子成员要保证每周听评课不少于3节;每位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教师每周听评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的随机听课不少于1节。通过这样听评课常规机制,会有效防止课堂“倒退”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尴尬境地,进而推动和促进高效课堂的稳步提高。

四、以评为导,推行高效课堂有力保障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和要求,那么是否每一节课都能达到这种标准才能说课堂是高效和有效?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且不评论,先不说我们的学情,单从我们农村中学的发展条件和师资水平来说,比教育发达的城市或是教育强省,我们恐怕至少晚了十年以上,况且现在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校的评价原则是:立足实际,因人而异。老中青教师要求各有标准,优秀生后进生评价自成体系。对于每一节课堂的闪光点,我们都会给予高度认可和赏识,让教师在鼓励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教师课堂的督导与评价中常从目标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板书设计的网络性、应用信息技术的适时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性等几个方面考虑;针对学生,核心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针对以上评价措施,我校的观点是“拾到篮篮都是菜”,虽说一节课不尽可能全达到,可是我们教师在生本理念中已对高效课堂有了认识和尝试,这也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与探索。

上一篇:感谢父老乡亲的词语下一篇: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