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2024-04-14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精选6篇)

篇1: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教育

宁夏固原回民中学 756000 戴勇毅

[内容摘要] 要让孩子从小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培养一生的好习惯。笔者通过对少数民地区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的分析及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的探究,进而对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措施的探讨。从家庭、社会、教师不同角度阐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将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行为习惯 家庭 社会 教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呢?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探究其特点与形成原因

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那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探究其特点,分析其成因。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特点分析

1、控制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初中时期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如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四十分钟以上;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才能坚持十五分钟以上。

2、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3、辩别是否能力弱。如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4、对家长、老师比较信任,特别是对老师说的话。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5、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自已的行为容易受到外介的诱导,跟着好学好,看到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不自觉的模仿。

6、民族特点习惯突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纯朴、讲义气也在小学生身上得到耳目渲染,给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1】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是影响初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可以说,不少人家的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日常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

2、学校教育条件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教育环境差。在大力推进素质 2 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举步维艰。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长和群众看学校的工作成绩,不是看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得怎样,而是只看学校送走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生。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搞形式,走过场,考核时就是看总结,只要总结写得好评价就好。另外,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书读出来今后当个老师还没有哥哥开车挣钱多,爸爸妈妈开商场又不累,又自由,挣钱还多,所以不愿读书。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要坚持不懈去做。譬如,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餐排队,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组织班干部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零用钱登记,原则上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来,即使带来了也要向老师说明用处,这样就杜绝了学生买零食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如有些学生总是上课睡觉,了解情况后得知,学生多数是因为作息时间不好,导致第二天上课睡觉,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午餐后就就睡觉半小时,晚上自习后就休息,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篇2: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四川省盐源县中学校 龙天丽

[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彝族聚居县的县城中学,班主任培养是我校教学教研的重点工作,其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工作之一。我校学生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指导与帮助。大多数学生上了高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中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必要。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学习,同时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对形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部分中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形成的。其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由于受教育条件差的影响,现在有一部份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使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家庭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城里学生。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首先,坚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原则。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其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再次,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由教师将学习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引导。对于已经传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观察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师应尽已所能地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去精心地观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只有自信,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迎接新的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和谐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中发言,只要他们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都要予以表扬。

篇3: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健康行为 ( health behavior) 这一概念最早由Kasl和Cobb于1966 年提出, 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出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是为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积极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3]。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主体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 其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何通过养成教育影响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确立和巩固是教育者的难题。健康行为的形成是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一直以来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应着重于对其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 即养成规律的探讨。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是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行能力,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 针对其存在的不健康行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从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入手, 把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 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

因为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生多与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 而且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最终都可找到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可见, 健康行为是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4]。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就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的理念, 提高对于健康行为的认识水平, 改善对待健康行为的态度, 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2.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

当前,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健康行为概念模糊, 安全行为问题严重, 饮食习惯不健康, 体育运动不足, 作息时间不规律, 卫生习惯差等方面。结合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及特点, 确定了以下养成教育内容。

健康饮食行为。认识常见食物, 平衡膳食; 每天喝牛奶, 按时吃早餐; 少吃腌制、熏腊食品, 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不吃过了保质期的食品; 不饮生水, 主动饮水; 按时就餐, 不边吃边说、边吃边看, 不吃过饱等。

健康睡眠行为。正确睡眠的姿势,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晚上按时就寝, 中午进行适当的午休等。

体育锻炼行为。正确认识我们的身体, 认识体育锻炼与人体身心发育及健康的关系, 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养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并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健康行为。

规律作息行为。按时睡觉, 按时起床, 按时做作业, 按时就餐等, 养成能科学地安排好作息时间并遵守的行为。

卫生保健行为。学习卫生保健, 例如书写卫生、阅读卫生; 生活卫生保健, 例如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勤剪指甲, 勤洗澡, 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 公共卫生, 例如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制造环境污染等。

健康安全行为。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与规则的了解及遵守, 避免不安全行为给健康带来的危害, 包括溺水、交通意外、打架等暴力行为; 认识有关安全标志, 遵守交通规则; 应付突发意外事故 ( 地震、火灾、泥石流、洪水等) 的知识及相关求生技能。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戒烟、戒毒、戒赌, 戒除酗酒、网络成瘾、黄色视听读物等。

三、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

1. 民族不良传统的因素

少数民族因为历史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行为传统, 而其中有些是影响健康行为的不良传统。许多民族地区处于高寒山区, 喜欢吃高盐、高热量的食物, 民族地区农村因交通不便, 劳作的山地离家较远, 一般一天只吃两餐饭, 严重违背少食多餐的膳食原则。少数民族人民生性粗犷、豪放、热情, 喜欢大碗喝酒, 大块吃肉,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小就养成了吸烟饮酒等不利于健康生活的行为。据张亮等人研究[5], 湘西州农村初中生 ( ≤13 岁) 饮酒的报告率远高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据张天成等人研究[6], 土家族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 而苗族中学生吸烟饮酒、非故意伤害、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

2. 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小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教环境的好坏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父母则更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家庭成为影响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偏低, 健康意识淡薄, 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低, 过分依赖学校, 没有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 再加上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交流, 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 故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基本缺失。

3. 学校教育的因素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 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校的教育也有很多偏失的地方。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 但学校对健康课程重视不够, 因其是 “副课” 并不受到重视, 经常被挤占。学校健康教育仍存在专任教师比例偏低, 素质不高, 教学方式陈旧;教学重知识目标, 忽视行为养成目标, 重理论, 轻实践; 学生学习健康教育课程热情不高, 健康意识不强; 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4. 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必然性, 因为所有人自出生起便与周围世界息息相关, 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人们才慢慢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生态文明建设落后, 存在很多不良风气。如农村集镇里的黑网吧、游戏厅缺乏监管, 小学生可自由出入; 法制观念淡薄, 打架斗殴现象比较普遍; 不讲文明礼貌, 说脏话、随地吐痰等。小学生因年幼, 在心理尚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往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惯, 形成不健康行为。

5. 个人自身的因素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认知水平低且知行分离, 健康知识难以内化并转化为健康行为。因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长期落后于汉族地区, 造成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存在民族自卑感, 缺乏自信, 且容易焦虑或自卑, 自我管理效能低下, 意志力薄弱, 当无形间形成了某些不健康行为之后, 不能够坚决改正, 健康行为养成缺乏动力。

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路径方法

( 一) 建立健全的学校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体系

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形成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学校健康教育课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环节, 对于提高知识、养成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作用[7]。因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健康教育, 所以学校的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和保障。

1. 构建健康行为课程体系, 保障健康行为养成

首先, 学校应组织相关老师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等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体系, 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制定养成目标和计划, 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行为。其次, 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人的行为直接受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是人脑对行为的主观反映,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行为问题只有找到内在的心理根源,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危险行为进行预测, 加以干预, 才能真正保障健康行为的养成。

2. 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

学科教学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小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 要求老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因素, 把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例如, 科学课的 《食物的营养成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的 《科学饮食每一天》、数学课中的 《营养含量》、语文课中的 《腊八粥》 都涉及科学饮食知识, 都能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在此基础上, 让各个学科的教研组制订出行为养成教育目标和养成内容, 写出养成计划,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 在多学科教学中交叉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3. 整合师资力量, 以身作则, 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民族地区农村老师长期与学生生活在一起, 学生自然地视任课老师为学习的楷模, 老师的健康规范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要整合健康教育师资, 对职前的农村老师进行健康教育专业训练, 对职后的农村老师进行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特别是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村老师的健康知识水平, 规范其健康行为。学校可以选择健康素养高、有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经验的老师做健康行为老师,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训练, 另一方面给学生作示范, 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首先做到, 成为小学生们直观、标准的典范。

4. 以各种制度为约束, 强化健康行为养成

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践行。但学生的行为发展本身并不能自觉地变成一种习惯, 而是需要在行为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强化、校正、再强化才能够达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如果没有合理的, 得到彻底实现的制度, 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 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 制度越严格、越明确, 他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8]可见要养成健康行为的习惯, 需要学校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制订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种制度如作息制度、就餐制度、卫生保健制度等, 通过制度的建立来约束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危害行为和形成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同时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加强检查督导, 可建立教师值周制度、学生健康行为考评制度等, 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 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来强化小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5. 打造健康校园文化, 辐射健康行为养成

环境育人, 环境造就人, 健康行为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始终要把营造良好的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把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辐射、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去,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环境, 使学生时刻置身于无声的养成教育氛围之中, 达到行为养成的目的[9]。学校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学习与竞赛, 举办健康行为讲座, 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行为养成活动, 利用广播、电影、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宣传等, 无形中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获得健康知识, 养成健康行为。

( 二) 建立常态化的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监管模式

建立常态化的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监管模式, 重视健康行为养成, 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父母要转变教育理念, 认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自发地关注孩子健康行为的养成。其次, 父母要对孩子仔细观察, 多沟通, 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行为, 加以纠正。最后, 家长与老师常交流, 积极配合学校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杜绝 “5 + 2 = 0”的情况出现, 把孩子在家时的行为表现及时反馈到学校, 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 三) 形成良好的社会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支持体系

严禁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 不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卫生机构为学校提供健康服务, 联合学校进行艾滋病、常见病、常见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帮助学校在健康教育中引入预防健康危险行为教育, 制订健康行为训练方案, 规范健康行为等。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给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制订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高校积极培养职前健康行为教师, 管理部门大力培训健康行为教师, 完善健康行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以此来支持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 四) 构建三位一体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干预体系

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10], 为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订健康行为积分卡, 建立 “校评—家庭评—村组评”和“自评—师评—家长评” 的评价机制, 形成 “学校—家庭—村组”和 “教师—学生—家长”监督平台, 构建 “学校教育—家庭监督—村组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养成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联手干预, 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 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它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共同持之以恒的努力, 坚持不懈的践行, 更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心和支持,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共同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福兰, 张天成, 陆盛华, 等.武陵山区土家族与苗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 :352—356.

[2]杨雄.养成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4, (5) :1—5.

[3]Kasl S V, Cobb S.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role behavior[J].Ar ch Environ Health, 1966, 12, (2) :246—266.

[4]张锦.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研究和干预[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5]张亮, 熊静梅, 张福兰, 等.湘西州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 2015, (10) .

[6]张天成, 张福兰, 郑丽.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9) :29—33.

[7]李莉, 王萍, 张强, 等.6省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4) :264—266.

[8]彭立永.浅谈技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J].科技信息, 2009, (12) :143.

[9]王飞加.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59—61.

篇4: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60-01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所以,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就应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让小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良性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少数民族语文学习效率,还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少数民族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应该积极引导并规范小学生,使小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人,并能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平时生活。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现状

自我国解放以来,前前后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在多次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强调要注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然而,即使是这样,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十分不佳,也没有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语文学习难以学以致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从小就是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普通话使用的次数极为稀少,甚至没有,所以,就完全缺乏了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通过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根本没有培养学生良好使用语文的外部环境。小学生仅仅在上课的时候对语文知识进行了解,也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根本就没有重视小学语文的学习。从而就不可能促成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大多数就认为语文学习根本就用不到,又由于语文本身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大多小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差,就造成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采用双语教育,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根本就不注重汉语或者忽视汉语,从而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就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越来越差,甚至看不懂汉语。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落后。目前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比较僻远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也比较低。然而,正由于经济的落后,就造成了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去培养各种人才,没有想法去促进自己地区与外界进行交流,也不会想到汉语的使用能够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就因为该地区经济落后,就固步自封,不重视教育,从而使得自己地区的生活条件恶性循环。正由于这种物质上的不丰富,就使得教育落后,经济落后,意识也落后,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的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意识。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基本策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就在于为促进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文教学,也是为了通过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进行交流,从而也能够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素质的提高,教育的进步。下面笔者就对改变目前不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的基本策略进行探究。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正所谓经济是基础,所以,为改变少数民族语文学习不好的习惯,就需要不断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该地区的人们能够意识到用汉语进行对外交流,从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教育进步的最最基础的策略。

2、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使用率

提高少数民族汉语的使用率是促进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通过提倡增加该地区的汉语使用,就能够使语文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使每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明白语文能够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受到重视,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奠定基础。

3、增加小学生汉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习惯的最好方式。所以,要想促进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应该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抓起。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把语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师开展语文趣味学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的去学习语文。

4、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就应该扎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词组、句型句式等。所以,教师就应该良好的组织学生经济文字、词组积累,并按时进行听写。其次,要让学生重视诗词的背诵。诗词是中国古代语文的精华,是我国历史语文的璀璨。所以,加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诗词背诵,不仅能够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能够培养学生高素质的文学修养。最后,注重语文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希望能够从小抓起,以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是希望各个民族能够以同样的语言,以同样的心结,加强地域沟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是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海峰.低年级少数民族小学生识字教学浅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2] 张晓莉.少数民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中学教育).2010(10).

篇5: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我就班上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我班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很大改观。班级整体面貌与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学生行为规范逐步走向正规,营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舆论氛围,已初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改观 第一、文明守纪、和谐融洽

班级人文氛围浓厚,注重情感沟通,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并相互尊重,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行礼、问好,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迟到、早退现象明显下降;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都能做到庄严、神圣、热爱;在班级、校园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已明显好转,学生在楼梯、楼道都能自觉有序靠右侧通行。班上通过开展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家后能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父母交流谈心、理解尊重父母,能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勤俭节约意识也有很大提高。

第二、抓好常规、健康成长

组织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和课间操,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娱乐、玩耍,确保课堂上学生精力充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班会课上及其他课余时间抽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倾诉,善于交往;

第三、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举止文明,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每天值日生都能及时认真搞好卫生清洁,能自觉维护班级、校园环境卫生,不吃零食,不乱扔、乱刻、乱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并且自觉遵守学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校园环境清新幽静,环境育人的功效已经显现。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初步养成

现在我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正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所提高,班风、学风、考风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第一、能够做到课前预习新课内容,学会根据已学的知识或同学间相互探讨解决一些不理解的预习内容,学会带着问题听课,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等老师上课。

第二、绝大部分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听讲,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探讨。不乱说乱动,积极回答,抓重点,认真思考。班上已建立了相应激励机制,对于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等优良品质的形成。

第三、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端正的书写姿势,字迹工整、规范,错别字大大减少。

第四、学生养成课后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发现错误能够及时地纠正。

第五、学生自觉记写班级日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班委定期对班级日记进行检查,适时点评、讨论。对一些内容精美、措辞生动、观点鲜明的日记当众宣读并组织集体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还不能文明用语,脏话连篇。

2、少数学生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环保意识淡薄。

3、部分学生自理能力差、自制力不强。

4、个别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有待于提高。

5、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肤浅,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6、有些学生学习方法陈旧死板、欠灵活,有问题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的学生不多,课堂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理念落后。

三、今后工作措施:、以身立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2、从细微、不显眼的小事抓起,持之以恒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平等友好地与学生谈话交流。

4、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加强和拓展知识面,主动探讨既符合学科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交流。

5、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寄予的期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6、努力做到以心爱生、以情感生、以诚待生、以理服生。以关爱、宽容、平静和善的心态使每个学生,让他们快快乐乐上好每节课。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岐视学生。

8、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

9、多注意观察了解,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尽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我班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新时期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采取得力措施,力争使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明德小学

秦凤英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曾经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养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收益的第一步。它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更有着迫不及待的任务。

小学生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刚刚步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如何让孩子走好这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呢?我们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二年级小孩子才刚刚接触小学教育,教育对他们而言是茫然的,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一时还无法理解我作为一个小学生上课必须认真不随便说话;下课必须不打闹;作业必须干净及时订正;有事情必须请假等等。二年级的孩子接受能力还很薄弱,理性思维的发展非常缓慢,他们的心理机制还无法内化这些在教育者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教育者简单枯燥的说教也无法从根本上让孩子接受理解这些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在二年级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小孩子是形象思维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可塑性。如果他们能够置身于一个处处有着良好习惯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

二、以比赛机制来操作养成教育

二年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比赛心理,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比别的同学好,这样以一带一,以几带几,以点带面,教育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另一方面,比赛的机制有利于教育者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例如在我们班,我们班充分利用光荣榜,采取“形象小天使”的方式进行比赛。比赛的形式多样,有小组比赛,有个人比赛。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会给不同的组奖加分,如果每个组因为一个同学不听讲,就不能奖加分,这样也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小组采用“攀比架”的形式,让小组同学一起共同进步,争取优胜。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助于利用舆论的力量使得部分表现并不好的同学自律,并最终达到人人进步的教育目标。

三、从细节处入手来抓行为习惯教育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一个的细节串成的。细节决定成败。一年级的小孩子容易忘记,容易忽视细节,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会从细节处来抓行为习惯教育,并且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做到落实。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机,进行扎实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多走动一下,多进行总结。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别人扔在地上的一张纸捡了起来,有人当作没有看见。我就可以抓住这个细节,大大表扬那个捡起纸的学生,来到达教育的目的。又比如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在教室里和走廊上到处走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利用中午辅导时间,进行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优点也要树立典型,大力赞扬,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表现不见得优秀的孩子。

四、从榜样入手抓好习惯教育

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也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好的班级礼貌表现、组织纪律、集合、列队、升旗、课间活动和放学排路队等,直观形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较快、比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比喻。为了学生能有一个美妙的命运收获,我们必须学会在他的土地上播下种子,一年级,需要播下一颗行为习惯的种子,并且勤于浇灌,踏踏实实走好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开好养成教育的第一朵花!

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总结

明德

王梅芳

历时一个月的习惯养成教育月结束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指示精神,我校利用多种有效形式开展了训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养成了优良习惯,并培养了自立能力,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教育。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

1、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卫生大清扫,让学生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下学习,每名同学都动手参与劳动,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分工,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一看自己教室、卫生区是否清洁,并养成了同学们讲卫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坚持一日两扫,自觉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的习惯。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时各班值周生检查各班的个人卫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旗,会唱国歌。了解升国旗的意义,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借助宣传工具如橱窗、板报、墙报、校园广播切合实际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如一年级的板报就增设了一个专栏,向学生进行108个好习惯的教育;五年级利用墙报粘贴本班自制的手抄报,定时更新。各年级利用墙报开展“我最棒!”“我是小明星”等活动,形成班级特色,评比优秀小组、文明小学生、班级之最,班主任并给予评价和奖励;我校的校园广播和板报也定期地为学生提供108个好习惯和养成教育的相关知识。

4、利用校会、晨会,全校集中组织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学生不仅要达到会背还要会做。如三年级利用晨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养成教育;四年级也利用晨读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比,把“规范”落实在实践中进行班内评比。表现突出的加分,使学生能达到严格自律。

5、在“文明监督员”的监督下,学生能使用文明用语,对人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不跑、不闹。室内外纪律保持良好。两操课做到快、静、齐。课间文明活动,高年级同学要让着低年级同学。学校设立了意见箱,设立了举报电话,发现校园好人好事,严肃处理违纪现象。

二、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1)、继续培养巩固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每天保持教室、卫生区的卫生,坚持一日两扫,课间操、国旗下讲话做到快齐静等。

(2)、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为六个字:善思、好问、勤记。做到睡前“七问”: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地学习。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九个学习好习惯:

1、提前预习

2、专心听讲

3、爱提问题

4、及时改错

5、查寻资料

6、不磨蹭

7、仔细审题

8、勤于动笔

9、认真书写

(3)、继续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九个卫生好习惯:

⒈饭前便后洗手 ⒉早晚刷牙 ⒊每晚洗脚、洗袜子 ⒋手脏了及时洗 ⒌不随意席地而坐 ⒍常换衣服常洗澡 ⒎不随地吐痰 ⒏不乱扔垃圾 ⒐随手整理好用具和衣物

(4)、继续加强饮食和节约习惯的养成。九个饮食好习惯:

⒈定时定量 ⒉细嚼慢咽 ⒊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 ⒋爱惜粮食 ⒌不挑食、不偏食 ⒍不吃零食

⒎不边走边吃 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 ⒐不吃不合格食品

关于节约习惯,学校印发了《让节约成为习惯》倡议,希望全体师生积极从我做起,从节约每杯水、每个馒头、每口菜做起,养成节约的美德。

(5)、注意养成安全习惯。九个安全好习惯:

⒈遵守交通规则 ⒉不玩火 ⒊不逞能 ⒋遵守公共秩序 ⒌不急追猛跑 ⒍右行礼让 ⒎有自护意识 ⒏不做危险动作 ⒐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养成习惯教育总结

明德 潘晶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积极开展了养成教育的各种活动,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我对班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紧跟班级,督查到位。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规范情况,我早上坚持提前到校,放弃了中午休息的时间,每天盯在学生后面,查找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开始,学生坏习惯还真的不少,如早晨不抹窗台、,不晨读,早晨到校在班级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玩耍,中午在教室大声喧哗,上下楼梯不按常规走等,针对这些现象,我利用晨夕会、班队会带领学生学习“八好”内容,明确八好各内容考核的细则要求,还学习了《小学生必须养成的十个好习惯》,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督查,我班学生在晨读和午间习字时基本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了。

二、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 八好”行为制度:每周一向学生宣布本周班级和个人“八好”考核的内容,然后每天由纪律班长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同时也让全班同学互相监督,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共同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周五的班会课上对全班学生进行“ 八好”考核,由班长去大队部邱老师那里去盖章。考核未过关的同学帮助其纠正缺点,鼓励其努力克服,然后在下周对其继续考核。目前班级“走好路”达标考核已通过。

(2)值日制度:由卫生班长严格负责,负责好学生的表现,并且做好教育,一周做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八好”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3)学习习惯养成制度:由小班长做好早读和午间习字管理工作,珍惜好时间,进行表扬和惩罚制度,让班级学生真正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戴红领巾,了解情况后得知,学生多数是因为换衣服时不注意取红领巾下来,或者取下来随地一扔,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此事忘了,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回家后就把红领巾放书包里,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又如,班级学生吃零食现象比较严重,我组织班干部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零用钱登记,原则上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来,即使带来了也要向老师说明用处,这样就杜绝了学生买零食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

四、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时,我始终记住八个字:严格、反复,持之以恒,采用了“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五、今后工作打算。

1、继续强化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把“八好”行为规范落到实处,争取通过校级考核。

2、抓好学风,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抓好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3、加强与家长联系,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篇6: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

首先,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贯彻实施“规范”摆在首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大队辅导员为桥梁,班主任为骨干,家委会为纽带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网络。深入细致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工作。

一、以身立教,师德垂范。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贯彻落实“规范”中我们首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抓好师德教育,强调教师示范作用,通过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群体组合,优势互补,形成“规范”教育的整体力量,使校园内正气上升,团结向上,进取奉献的气氛更浓

二、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构建得力的领导机构,加强教师规范引领作用。

1、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年级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带头人。领导小组成员以自己的能力、人格,高尚的品德,带好班主任队伍和加强学校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提升观念、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作风。

2、强化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处处都育人的管理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首先行为要规范。我校在教师行为规范方面制定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师德建设规范。教师每天自己打扫办公室,升旗仪式时排在学生队伍前面,与学生一起升旗,按时值勤,按时到岗,半年来,我校教师从课堂到课间,从学校到社会,总能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示范。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由少先队总部组织,定期召开中队辅导员工作例会,布置工作,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听取反馈,组织学习德育工作理论,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对中队管理在行为规范等方面考核的细化,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

1、中队队会活动

每个学期,各中队结合少先队总部统一要求,联系学生实际,以中队活动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开展养成教育,好动、好思、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小学生突出的特点、各种行为习惯也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娱乐中逐渐渗透,渐渐养成。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少先队总部每月确定主题,各中队都举行主题队会活动。

2、大队传统主题活动

3、我校组织的各类传统活动、主题活动,始终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主线。我校每期固定的活动就有: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敬老院慰问活动;母亲节“孝敬日”活动;周末“生活自理锻炼”活动;“做文明小公民”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法制教育活动等,每次活动几乎是学生全员参加,学生参加人数近2000人。每学期坚持开展1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本学期曹凡、赵琳、潘静、蒋嘉蓉四位老师,在年级组老师的支持帮助下,成功的在全校上了4节主题班队会观摩课。新颖的课题、精彩的课,得到了校领导、所有听课老师及家长们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13 日建队日学校又有近50名学生,光荣的被评为少先队员,在仪式中鼓励新队员要好好学习,努力为集体争光彩。9月28日在国庆节前夕全校44个班,在校园成功举行了“庆十一祖国颂”诗歌朗诵比赛,学生们用诗歌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本学期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年级辅导员,及个别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社区开展了许多学生喜欢,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三年级辅导员曹凡及组内老师的协助下,带领学生200多名分3次,来到退休教师王慧琴老师家学习写作。孩子们走出校园进行学习感到很新奇,学习的劲头十足;四年级辅导员王勤及徐红梅、赵琳老师带领近300名学生先后4次走进“康乐园小区”“芙蓉里小区”“乌孙区小区”给居民宣传“两基知识”,居民在孩子们的“两基知识”宣传中知道了国家了“两基国检”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

生们培养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五年级辅导员潘静老师和教研组长张丽老师,组织全体五年级班主任老师,4次带领近300名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送温暖 送文化”系列活动。活动有手工作品展、才艺表演、绘画作品展等,精彩的系列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阵阵喝彩,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居民们了解了目前的教育,还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次充分锻炼;六年级学生在年级辅导员蒋家荣和教研组长顾晨霞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小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老人送去欢声笑语。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强了尊老爱幼的意识。

四、做好典型事例的表扬与批评活动

1、在开展一日常规训练活动,充分发挥升旗、晨会、广播、电视台、宣传窗、网站等宣传阵地作用,倡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做起,从学会做人开始,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严重违纪行为等典型事例要及时地开展表扬与批评。

2、注重养成教育,强化行规训练力度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知、行转化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渠道,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体锻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教育。

五、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是教育主要的实施机构,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合一体,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实践证明,学校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我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大力加强宣传工作,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请家长竭力配合、耐心指导、正确评价学生行为。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就会大大减少,校内教育就更加有效了。

2、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我校为深入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同龄人之间有所比较,是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良好锲机。2008年11月5日全校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每次活动都要仔细确定家长开放日主题,要求教师开出新意,开出成效。让家长在听、看、参与中受到启发、影

响,鼓励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进一步和沟通。

六、养成教育系统化、经常化

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我们努力发挥班队会的阵地作用,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学校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划分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大块,每一块又分为: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确立了具体课目。每个课目低、中、高年级有不同要求,循序渐进,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如学校新添了花草树木,就强化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开学初强化上课、作业等学习规范,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七、今后打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才能产生内在的情感自觉地去执行,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1)每学期开学我们将继续安排进行“养成教育”强化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在宣传内容上,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市四小学生一日常规》配以故事等形式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2)班主任老师也充分发挥班队、午会、品德与社会课等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向学生进行明知说理教育,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3)同时,还抓紧各科教学阵地,要求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把规范明理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经常开展参观、考察、社区公益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品德实践机会,弥补单纯和过多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德育的不足。平时注重个别教育。我们不仅抓全体学生的共性教育,更抓个别教育尤其是行为偏差学生的帮教转化教育。这些同学为数极少,但他们的不良行为给同学的负面影响却不小。因此,我们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教育和关心。

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面对当今学校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我们将不断改革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开发德育途径,拓展德育渠道,选择最佳教育对策,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性和针对性,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抓出典型、抓出经验、抓出效果。

石河子市第四小学

上一篇:告家长书(2013年秋季开学)doc下一篇:耽美写作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