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2024-05-05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精选十篇)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1

1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该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他们是否具有健康优秀的人格, 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 体现着时代要求, 对于培育服务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及实现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现状

(1) 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大学生个人本位意识强, 缺乏社会责任感, 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主体化的特点。根据当时社会调查发现, 当今部分大学生坚持以个人为中心, 崇尚自我,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认为应当少讲奉献, 多讲回报。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忽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所尽的责任, 导致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弱, 这些人只相信自身实力, 强调自我本位主义, 主体意识急剧膨胀, 民族观念淡漠, 对国家、社会、集体和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有些大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之上, 把崇尚自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缺乏民族地区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在大学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中的主导作用, 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对所有事情都缺乏兴趣、生命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形成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甚至有的学生觉得活着都没有什么意义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3 形成不健康人格的成因

3.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闭塞, 其传统文化是本民族人们世世代代累积的成果, 具有极强的民族封闭性, 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 使这些地区成为国际、国内反动势力企图制造分裂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点。特别是在当前“分化、西化”势力异军突起的新形势下, 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他社会组织或社会共同体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形成。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家长一直以来在教育方式上过份重视智力教育, 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往往忽略了孩子人格的培养。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敏感、焦虑、偏执等不健康的品质, 导致许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偏弱, 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 拒绝和他人接触, 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 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3.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在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高校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忽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培养出的人才也容易出现“高技能、低素质”的现象, 尤其在大学里, 学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的建设, 专业技能的掌握, 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甚至于有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渠道了解国家的形势政策, 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专门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4 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途径

4.1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营养, 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的优秀人格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有五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 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时, 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此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中国传统文化, 非常注重自身人格修养, 追求至真至善的理想人格。大学生人格修养教育应先从修身做起, 在进行传统的思想理念教育中, 构建大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帮助、学习、和谐的社会关系, 构建大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友好的社会关系, 把实现人生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形成包容、宽厚、友好、协作的优良品质。

4.2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的优秀人格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征而具有了多元性和独特性。立足本民族个性, 尊重民族差异, 把握时代脉搏, 将民旅行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培养中去。尤其是融入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氛围中。在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上, 把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这一时代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这是我们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关键。

4.3 充实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 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 有责任从教育观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网络环境等多个层面充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培养, 高校在上思想品德课中不仅要进行思想教育, 还要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 多谈谈人生观、价值观, 多谈谈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学校应拓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 遵循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意、创新性和道德品质为目标, 构建以智慧人格、情意人格、创新人格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优秀人格教育内容体系, 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王霞, 亚力坤·买买提亚尔, 杨景.构建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3) :172-175.

[2]王健.传统家训文化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李秀茹.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 2010 (3) :80-81.

[4]任玲艳.加强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4) :36-37.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2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

摘要:近年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就黔东南州锦屏县偶里乡各级各类类学校,各科之间虽有不同,语文科总的问题仍很严重。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由此提供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提高 农村 语文教师 语言素质调研报告

二、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偶里乡属中小学98名学生在小学期间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了调查,98名学员在小学期间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共有26名,其中,在课堂上讲课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9%,在课堂上使用不标准普通话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23%,不用普通话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8%。小学语文教师竟然有8%在课堂上不讲普通话,这一调查结果让笔者大大出乎意料。小学教师,多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据笔者所知,黔东南州在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这几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中师毕业生训练十分刻苦,普通话水平合格率普遍提高,民办、代课教师也在参加各级各类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原来在学校能够讲普通话的小学教师,在农村方言土语的包围中却逐渐放弃了使用普通话,而采用方言教学,即使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达到了合格要求,领取了合格证,但在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仍不能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在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即12岁以前,很多农村学生却不能接受规范、标准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以至于进入高等院校仍有相当数量学员的普通话极不标准,一部分的学员普通话讲的比较差,大部分的学员的普通话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

三、原因探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按上级要求使用普通话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本地的教师教本地的学生,又不是听不懂,用不用普通话无所谓,关键是讲课精彩,学生愿听,考试成绩好就行。二是苗侗族方言属于南方方言区,和普通话差距大,在交际中会造成语言障碍,学普通话没必要。三是以为讲普通话是“撇”(这占极少数而且主要是那些使用方言多年的的老教师)。他们说:“把课讲好、能多考出去几个学生是真本事,什么普通话不普通话的,那些撇声怪气的调,我听了就别扭。”

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语言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想千方百计把课讲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他们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推广使用普通话提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

2、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文化生活比较闭塞,语言观念也比较保守。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受方言习俗的影响,大部分不敢、不会、不习惯说普通话。一位教师说:“说普通话家乡人耻笑你,何必找那麻烦?”有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分配之前,由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和训练,已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但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也随波逐流不再用普通话教学。

3、普通话语音基础差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和年轻的民办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没有掌握起码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在学校里虽然受到过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可是由于语言习惯及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人讲普通话不十分熟练、标准,这些人觉得使用方言教学比使用普通话教学要轻松自在得多,所以逐渐放松自己,不使用普通话教学了。

4、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

由于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使用不使用普通话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晋级筹关系不大,学校领导从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推普通话的工作.大部分学校只局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他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几点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

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说不说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个人小事,而是造福子孙后代、关系到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事。一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是使用语言最多的岗位,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在教师来说,口头语言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恰巧又是教语言的,那么教师的语言又是一 种直观教具。教其它学科的教师,他的语言也有向学生起着语言教育的作用。”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而方言却 往往造成语言不通、语意误解,给人们的交际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时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传打字机已被广泛应用,人机对话的电脑已问世,而如果发音不规范,电脑输出的将是错 别字.而且由于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只有400多个音节、4种声调,因此人们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可以说,推广普通话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农村的方言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创造一种讲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教师不但容易消除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障

碍,而且会逐渐感受到运用普通话得体、庄 重和高雅,从而激发起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各地应组织专人进行方言调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 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捷径。第三,各地的中师学校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训推广普通话的骨干。培训应在时间、教材、师资上给 予保障,坚决杜绝那种形式上轰轰烈烈而收效甚微的走过场式的培训。第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3

一、强化“说”的意识

我们地处西部边远的民族地区,学生多为少数民族,由于受母语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低,课堂上羞于发言。而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能力的刻意训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形成“只听不说,只做不说”的习惯,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重复、词不达意、条理不清。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不利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说”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受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如果没有稳定的兴趣,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的兴趣。

1.营造“说”的氛围。

首先,结合新课程理念,重新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学过程,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让每人都肯说、敢说、爱说甚至抢着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予以充分肯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在亲切、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时时在教师充满鼓励的目光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和学生家长签订《亲子复述协议》,让每个学生回家后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复述给家长,并完成《亲子复述表》,把“说”的氛围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享受到数学语言的乐趣。复述的内容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复述的项目有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及教师寄语。

2.变换“说”的形式,享受“说”的乐趣。

在进行语言训练时,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多样化地“说”。可以是集体说、小组说、同桌互说、独自说,也可以在玩中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感受“说”的乐趣,从而培养“说”的能力。

三、规范教师语言,做好“说”的示范

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数学术语,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启发性。

1.科学性和规范性。

数学语言表述必须严谨、科学。教师的数学语言,要吐字清晰,措词精当,特别是容易引起模糊和误解的地方更要予以重视。例如,“除以”和“除”不能等同;“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切记不能说成“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数学发言,发现其表述中概念模糊或者错误的地方都要立即纠正。

2.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内容表述上的严谨性,说话又要富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比和分数的关系”时,表述“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3,可知甲数是乙数的5/3”之后,提问:“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乙数是甲数的3/5”“甲数有5份,乙数有3份”等结论,从而为比和分数两个知识点之间搭建联系纽带,为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提供多种途径。

四、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1.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1)完整。训练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2)准确。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科学合理。(3)有条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2.加强数学语言“互译功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学问题的语言,常见的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数学语言能力是对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进行变换,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勤动口,“练互译”。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对描述数学知识相关文字的感悟能力。读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转换;读情境图时,要求读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予以解答;读算式时,将简单的数学符号语言灵活转换成日常的生活语言,同时将符号语言转换为数学问题;读图形语言时,要求看懂抽象的符号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并能用文字语言正确地叙述出来;读应用题时,要能抽象出隐藏其中的数量关系,将日常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灵活地转换为数学符号语言。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勤动笔,练“互译”。养成读书时做批注的良好习惯,同时坚持写数学日记,用数学语言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事。

3.有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数学语言训练的侧重点。

教学时多让学生实践操作,借助直观图形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经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述抽象概括的结果;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清晰表述计算的算理;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表述分析、推理的过程,正确表述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几何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形成清晰的空间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4

一、多媒体画面形象精彩

西藏地区的汉语教学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汉语言博大精深, 西藏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汉语言有一定的难度, 汉语是各民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载体。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 鉴赏和交际能力, 汉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词语, 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声情并茂, 以声传情, 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例如《荷塘月色》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 教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 加上优美的配乐, 让学生沉浸在文章描绘的意境, 受到美的熏陶, 开启想象之门, 引起无限的遐思, 尽情地陶醉在美的氛围中, 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 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交触。 多媒体生动的图片和音响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形象的视频更好地为文章释义, 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文朗读中, 体会汉语言的音律美, 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实物教学直观生动

对于西藏少数民族学生而言, 汉语学习本身是枯燥抽象的, 许多学生对学习汉语失去信心, 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师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例如, 汉字教学, 汉字是表意文字, 与表音文字不同, 汉字以视觉形式表示语意。 在汉语教学中要以具体的实物展示汉字, 增强汉字的立体感、直观感和形象感, 让学生直接感受汉字信息, 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例如利用图画和实物出示有关的河流、山川、树木和动物的图形,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学习轻松自如, 兴趣盎然。

三、情境创设真切自然

少数民族学生读好、说准和听懂汉语不容易, 可以汉语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汉语学习状态, 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例如, 在汉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采用语境教学, 指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词语,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要赋予词语、句子以实际意义, 让学生感到汉语学习的乐趣, 创设的情境要富有情趣, 接近学生的生活, 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词方法和词语搭配原则, 让学生扩展延伸, 触类旁通。 例如, “舞”字的后面表示具体的舞蹈, 启发学生学习同类词语:交谊舞、广场舞、健身舞、体操舞、街舞等, 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地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四、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

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既要激发, 又要引导。 激发是指积极性的调动而引导是指将调动的积极性指向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是很盲目的, 想学、爱学和会学、学好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只有既想学爱学, 又能把劲使在点子上, 会学才能达到学好的目的。 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 如何引导要视学生的问题和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学生有学习热情, 抓不住学习重点;有的学生愿意学习, 掌握不住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忽高忽低, 不够稳定。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 给予正确的指导, 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持, 并切实增强学习效果。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更加渴望学习

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积极性, 还常常与这一科教师的关系有关, 因为喜欢老师, 进而喜欢她所教的科目, 因为讨厌一个老师, 进而厌烦她所教科目的现象,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这就为每一个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想使学生努力学习这门课吗? 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吗? 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 因为在学生眼里, 教师和所教的学科不可分, 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而友善的, 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 而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需要在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

总之,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汉语和母语学习中, 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扫除思维障碍, 适应汉语思维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 把抽象的汉语知识变成鲜活的生活情境, 在充满声音、形象和旋律的氛围中积极地投入汉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立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公瑾, 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5

四川省盐源县中学校 龙天丽

[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中学生 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彝族聚居县的县城中学,班主任培养是我校教学教研的重点工作,其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工作之一。我校学生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指导与帮助。大多数学生上了高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中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必要。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学习,同时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对形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部分中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形成的。其次,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由于受教育条件差的影响,现在有一部份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使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家庭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不上城里学生。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首先,坚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原则。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其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再次,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由教师将学习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引导。对于已经传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观察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师应尽已所能地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去精心地观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只有自信,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迎接新的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和谐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中发言,只要他们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都要予以表扬。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6

关键词 保护 兴趣 绪论 导学策略 情景创设 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32-02

物理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初入中学的少年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是完全陌生的。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好奇,设计好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吸引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注意力和兴趣。结合自己18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保护好少数名族地区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一、抓好“开头”这个关键性时期,上好“绪论”课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对于如何上好初二物理的“绪论”这一课尤为重要。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绪论”课上做一些吸引学生眼球、新奇的实验,对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果非常好,90%多的学生都能自然被“引诱”。特别对于我们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虽然学习物理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但见识没有城市学生丰富,因此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容易抓住,也容易满足。

利用“绪论”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學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在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人成就,以及物理学的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续兴趣。

二、注重每一堂课的“导学策略”

利用“绪论”课顺利“引诱”学生后,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延续下去,就要靠每一堂课的“导学策略”了。

导入新课的种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由已有的知识引申引出新课,例如我们同学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一节后,可紧接着来研究发电机,它是有连带关系的。第二由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引出新课。学生对于很多的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其实是熟知的,但是从来不从物理的角度去关注它。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在物理课上,提出这样一些情景并且提出相关的一些物理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三由物理实验引出学生对于物理的极大兴趣。从物理实验引出课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实验现象,如果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好复习课上的“情景创设”

复习课在物理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初三,有一学期的复习课。因此复习课上如何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可小视。

在上复习课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昏昏欲睡,因为学生对复习课没有新鲜感,缺乏好奇心。在复习中如果采用简单的方式致使学生没有什么兴趣,那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考试的时候学生挠头,因为他头脑中缺乏清晰的物理情景,导致对物理概念、规律难以深刻地理解,不善于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复习课中,要创设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物理情景的过程可以是学生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还可以是动画模拟的仿真的实验过程,还可以是视频资源,当然也可以是当时真实的场景。

四、坚定信心,让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持之以恒”

初中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常常容易激动,兴趣来得疾,去得也快,难以保持持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学贵以恒”,对物理学习的一时之趣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保护好这种兴趣。特别我们少数名族的学生,家庭教育跟不上,心理脆弱,过于自卑,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就容易失去兴趣,甚至辍学。因此对于我们少数民族的物理教师,要激发并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坚定信心是关键。

首先,要热爱学生,特别注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上、举止上的任何不友(上接32页)好,学生都会立即做出敏感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向心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要让学生失去这种向心力,只需一瞬间。因此,教师做任何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以爱为出发点,并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坚定信心。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愉悦的情绪又为学生学好物理产生了信心,使学生在良性循环轨道上运转,进而使学习物理的兴趣得以持久。

再次,要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不要因考试成绩差而批评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都能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对物理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变得崇高,才是物理学科的魅力,也才算真正意义上激发并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7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衣食起居、礼仪交往、婚嫁、丧葬、节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性、地区性差异明显。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在长期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都应得到尊重。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他们对国家,对党的忠诚是一样的。只要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明确党的方针、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必定会坚定他们对党追求的信念。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1. 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来自“三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大体上是热爱、拥护中国共产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昌盛紧密地联系起来。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一部分学生由于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影响,思想上存在信仰迷茫、信仰模糊等问题,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不坚定,因此我们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教育,从而坚定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念。

2.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需要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数量及质量的建设,一方面会充实、壮大党的队伍,另一方面对民族高校地区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教育学习中,会不自觉地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向党的方向靠拢。民族高校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交平台,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便于真正地了解到群众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及时报告给老师,老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微杜渐。高校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承接着民族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然而, 大学生求学期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极易受到外来思想影响的。让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宗教的束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其人生价值观的转变,为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3.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组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发展观,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并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作为学校党委的重要任务来抓。

如今在校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大部分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如果在校期间他们能及时地被发展成为党员,尽早接受党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这将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且会在社会中扩大党的影响,坚定党的群众基础,尤其对于“三州”地区大学生来说,加强其党建工作,对地区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入党的动机不纯正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五花八门,有的是父母要求; 有的是看到同学们都在提交入党申请书,自己就随大流; 有的是为了时髦,认为只有入了党, 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还有部分学生迫于公考中部分岗位要求是中共党员的申请入党等。对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成为共产党员,则意味着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别人没有的优势。

另外,各个党支部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时,较大程度上看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就是一切。殊不知,成绩只代表学生一方面的素质,如人品、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就无法简单地用成绩来衡量。这样,在推荐给基层党组织的人员中难免会有不少入党动机不纯、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入党积极分子。由于大三的入党积极分子面临着就业压力,现在的很多用人单位在学生党员这方面作出硬性规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基层党组织就会多方面想办法使毕业生尽快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超前发展、简化程序等违规操作。因此,在平时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上就应多方面、长时间地考察学生,提前做好学生的入党规划问题,尤其是对大三毕业生。只有本着公平、公正、效率的工作方针,才能把学生的党建工作做的更完善。

2.大学生入党教育培养的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党校培训作为入党前的必要形式,平均一个学期才举办一次,而且有资格参加党校培训的名额又少之又少,加上不能补考,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入党,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急切渴望。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性。 况且,党校的培训时间也不够长,使一些学生对党的了解不够深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锻炼机会也比较少,只有对这些学生加强锻炼,才能使他们纯洁入党动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另外,在处理大学生入党的一些日常问题时,学生党建工作的各部门没有很好地做好协调工作,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负责学生日常入党工作的多为兼职人员,平时忙于自身的事务,无暇顾及学生党建工作; 二是这些兼职党务工作者平时没有腾出专门的时间研究党建工作,对学生党务工作的认识、理解远远达不到要求,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完备的党建培养制度。有些高校在学生成为预备党员之前,制定了一系列考察、评定的措施,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就放松了对其教育、监督和引导。没有让预备党员每一季度都提交思想汇报、和大家一起进行思想交流, 这样预备党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及对党的认识。

3.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问题

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的思想难免比较消极,会把这种责任归结为学校的培养,由此,他们就不太关注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问题,以至于学校联系不上学生,学生也没有意识主动联系老师,这样党组织关系的转移就出现了僵局,有些同学就脱离了党组织。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对转移党组织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已经意识到要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已就业的党组织部门,但由于有些就业单位根本没有设置党组织部门,致使学生无法顺利转移党组织关系。有些学生随身携带党组织关系到工作部门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而迟迟未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接,这样就给党建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四、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党建工作的建议

1.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中民族优秀成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是大学生党支部的一项长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尤其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中少数民族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要求。从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宣传动员他们写入党申请书,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端正入党动机。在进行党校考试时,严把质量关,给他们讲一些党的光荣传统。对于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要积极地把他们吸收进党的队伍中来。在日常的活动中,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党的政策好,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大学,他们对党是有深厚感情的。通过激发学生对共产党的热爱,他们会更加拥护党的政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民族和谐,国家繁荣。

2.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关键是要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党务工作者。加强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定期举办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要求党务工作者务必参加,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培训时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思想,以此增强党建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在日常的管理中,为党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时事,并做好先进事迹的宣扬工作。三是干部队伍与业务队伍多进行思想交流。 高度决定认识,干部队伍的理论高度与业务队伍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取长补短,使各自的工作能力得到加强。

3.加强积极分子教育,进一步做好党员学生的再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很多都具有强烈的入党动机,但由于他们生活的地域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入党动机的认识和平时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民族习惯、信仰,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让他们明白入党是为人民服务,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只有经过党校结业考试且成绩合格才算是在理论上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入党积极分子。民族地区高校党务工作者要给入党积极分子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的检验,生活的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民族地区高校党员要时刻牢记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党支部要对学生党员加强管理,定期举办党务会议,监督和督促党员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8

广西是由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是以少数民族居多。想要更好更快地改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 最棘手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探索这些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从而客观地分析其中的主要问题, 只有从切身实际出发扫除这些大学生就业途中存在的障碍, 才能够从根本和长远上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奠定好基础。为进一步详细了解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 我们选取了广西百色这块老少边山穷地区, 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毕业生及到该校选录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 然后分析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现就业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方法和内容

1.1 对象与方法

在右江民族医学院进行抽样调查, 随机选取在校少数民族本科生中的500人、在校少数民族专科生中的300人, 涵盖各专业, 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788份;再从选录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选取部分单位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350份, 收回336份;以及采访学生、主要从事就业工作并经常和大学生接触的领导和教师。并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个案研究法。

1.2 内容

调查主要以右江民族医学院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和部分选用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主要主体展开, 随机抽取的方法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以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生为点, 通过他们, 对学校的育才方法、培养目标、岗前培训、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信心、能力培养、就业自我评定、了解与分析就业形势能力、了解就业市场等进行全面把握毕业生的就业态度。然后将获取的信息联系起来分析, 能够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问题, 并从大学毕业生的视角来把握大学生就业前的能力和培养缺陷。之后再从就业单位层面入手, 主要从单位对毕业生的在岗表现、工作能力认可、单位对教育机构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位需求、单位选才原则、招聘方式等方面了解就业单位对这些地区的毕业生的客观评价, 以此总结出其中影响的因子, 为紧密探索社会就业需求, 分析提高就业质量的好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态度现状

由表1能够了解到调查者中88.3%的人为少数民族;很多毕业生的择业都跟所学专业对口, 因为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一所医科院校, 有75.5%的毕业生还是选择在医院工作;对自身能力培养方面, 除37.1%的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外, 大多学生在校期间都是比较注重锻炼自己学业外的能力;关于对学校的培养方式的调查中有4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对合理的, 虽然其中还有48.5%的学生认为设置一般, 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在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与分析上, 竟有65.8%的学生感到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机会很少, 只有3.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不严峻, 就业机会多;调查数据显示表明:有51.9%的毕业生认为工作还是能够找到, 就是短时间内还不确定, 而认为短期内没有一份合适工作的占到了21.9%, 仅有8.2%的人认为工作很快就能找到了;关于就业定位方面, 很多的毕业生都首先考虑到待遇、自己特长、单位发展前景、单位工作氛围的方面, 而对于和专业不对口的国企、公务员方面的考虑较少;毕业后, 34.5%的人选择回到生源所在地工作, 而选择在区内的也占到了27.2%, 仅有6.8%的人选择到区外发展;调查发现:关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民族歧视问题上, 有64.3%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调查还发现仅有53.6%的应聘者考虑到应聘失败之后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或应对措施, 而将近46.3%的人都没有任何准备甚至都没预计过类似的问题;关于学校的求职技能训练方面, 有66%的毕业生认识到学校开设过相关的培训, 但是仅有29.6%的同学受过专业的培训, 其余的同学都没有对这方面引起关注;虽然离开母校, 很多毕业生都会通过相关报道、有关人员询问母校的情况;61.7%的学生都很认同母校的发展, 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虽然还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本科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无非也是对母校的一些好建议, 比如:76.9%的人认为学校应对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加强, 68.4%的毕业生认为母校应该努力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67.5%的人认为应多向学生提供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 而且42.2%的人建议学校应充实提高师资力量及水平, 并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机会, 提高动手能力;数据也显示了超过85%的人认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是相当端正的。

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 毕业生都是医学专业类, 就业单位也自然局限于医疗机构, 但是有医学生就业研究显示:医学专业就业率2008年就业率已经降到59%以下, 排名下降到10名以外, 也创历史最低。 (3) 当前形势下, 多数欠发达地区都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来就相对缓慢, 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和种类自然也相对少, 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 高等教育机构小而且专业性强的情况下, 但很多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希望回到区内及家乡地区工作, 这就会给这些地区的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压力, 出现岗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能与发达地区接轨, 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很努力地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 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在校期间他们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就业技能培训还不足以应对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就无疑成为他们就业难的一大障碍。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 很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待遇和专业上, 过少地考虑到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就业机会, 这必将会加剧现有岗位的竞争压力。总之, 根据对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毕业生调查的数据显示: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相对发达地区还是十分严峻的, 无论是学校教育模式方面还是学生自身的能力方面都将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要改变这一现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好好分析其中的原因。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态度现状

从表2中可以得出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现状的情况为:95%以上的单位还是对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现状都比较认可和满意的;超过90%以上参加工作的同学也能够较好地遵守职业道德, 能够自觉将工作完成;各被调查单位也表明, 在他们录用毕业生时, 更多地是考虑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才会考虑到专业、学历和学校背景;关于单位是否有民族歧视方面, 71.3%的单位还是不会考虑为聘用的条件, 至于20%的单位考虑到民族问题也只是工作需要;他们注重的方面更多的是个人能力、专业知识、岗位需求、个人发展潜力和实践经验等;调查数据显示:80%-90%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应该在就业前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40%-60%以上的用人单位还希望应聘者们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外语、管理能力和人文知识等能力水平;在就业的过程中, 我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最显著的不足之处为科研能力差, 相对于综合水平、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竟占据了46.3%;调查结果发现, 63.9%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需要加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21.7%的单位认为加强学风建设应列入其次, 再者就是日常管理与校风建设;分析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可知,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69.4%都是通过学校的招聘会, 有部分则是通过人才市场和新闻媒体等方面获取信息就业。

从表2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可分析发现:我校毕业生的职业态度和知识运用能力都还是相对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但是不排除有极少数学生不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操守, 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的整体形象, 从而使得我校在此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受到不良影响;由于受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影响, 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在用人单位注重个人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情况下, 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就会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少。发展需要有创新才会有所提高, 针对我校毕业生科研能力欠缺方面必将会给他们的就业现状施压;需要改变现有的现状, 不仅学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不断增强自身的本领才更好应对就业压力。而学校的教育方式, 管理重点应该也要有所调整才能适应整个就业形势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来源相对迟滞, 如果这部分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方式还没有从只凭招聘会场获取就业机会的现状中有所拓宽, 就业机会就会更少, 压力也必将增大。

3 讨论

曾有研究发现:各省区在招生方面都给各民族院校下达了招收民族生的硬性指标, 但在民族院校民族毕业生就业方面却很少有优惠政策。 (4) 综合我校毕业生和各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根据学生的态度、学校的培养模式还是用人单位需求方面分析, 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现状存在有: (1) 专业性强, 就业机会局限; (2) 缺乏就业信息、技能和经验; (3) 职业定位不符合实际; (4) 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 个人能力培养不足; (5) 科研、创新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总之, 导致这些现状的出现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必将会影响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的条件没有对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特别的照顾, 必将会导致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弱等等。用人单位、学校培养和毕业生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毕业生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就业信心、就业期望、岗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是否相互平衡, 自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就一层层受到挑战。以上因素的作用, 都将致使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陷入就业难的状况, 这也期待着系统的归因后利用有效的办法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改变就业难这一现状。

摘要:文章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毕业生为例) 和用人单位的抽样问卷调查, 并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了解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和解决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①②夏劲刚.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 2010.

③陈晨, 朱俊勇, 许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10.18 (1) .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9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知识、道德、修养、气质和人性。它主要表现为个人的文化素质、伦理道德、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主要包含4个方面: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1]。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安身立命, 是否幸福。

2 南疆地区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2.1 文化素质

2.1.1 汉语言能力

南疆喀什地区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镇,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 (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 的民族聚居区。现今喀什地区总人口为380万, 其中少数民族345.8万, 占92%, 汉族占8%, 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地区。我校预科生80%以上为少数民族, 且大多数来自汉族居住稀少的南疆三地州的偏远县、乡、村, 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学习汉语的氛围和机会, 加上基层教学单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限, 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 大多数学生不能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差。

2.1.2 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掌握程度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非常匮乏, 有些学生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 缺乏法纪观念。

2.1.3 青春性健康知识

这是所有中职生都面临的问题, 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对青春性健康知识了解甚少 (这也是我们教育上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和缺失) 。

2.1.4 学习方法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2.2 思想道德素质

2.2.1 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融入感、责任感

在形式上承认中国, 但在危机到来时略显弱化。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对自己作为中国人是否幸福、骄傲, 回答较含糊;在回答国家面临危机和灾难时会不会挺身而出, 是否甘愿为国家作出贡献和牺牲问题时, 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是正面的。汉语言在该地区刚刚推广和普及, 学校也使用普通话上课, 教授一些国家文化、制度,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这些文化、制度都被束之高阁, 被伊斯兰文化所替代, 无法践行。

2.2.2 环境保护意识、爱护公物和国家财产意识、遵守秩序和爱护卫生意识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公物和国家财产意识、遵纪守法和爱护卫生意识都非常淡薄。

2.2.3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意识

在喀什地区,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少数民族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意识。

2.3 人际交往素质

2.3.1 集体感、荣誉感

在喀什地区, 少数民族是非常团结的。但是, 脱离自己民族的团体到另一个集体中, 他们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就很不乐观。

2.3.2 感恩心、责任心、诚信心

对于本民族的人, 他们具有极大的感恩心。对于本民族之外的人, 他们的感恩之心、责任心和诚信心非常弱。

2.3.3 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解决问题能力这

是所有中职生都面临的问题, 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缺少自信心、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2.3.4 以自我为中心, 焦虑、猜忌、多疑、敏感

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物质的引诱和强势推行影响, 中职生 (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 追求物质的巨大享受和欲望的极大满足, 沉溺在虚幻的网络空间中, 使他们充满孤独。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焦虑、猜忌、多疑、敏感, 没有平静、稳定的心态。

3 加强对南疆地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

3.1 结合南疆三地州学生特点 (汉语差) 进行分级教学

我校生源为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两大块, 要积极探索“汉语分级教学”的有效管理模式, 把学生分为高中班和平行班2个班级, 遵循语言课按技能类型、课程类型因材施教原则, 突出分级教学的层次性特点, 实行综合课加单项技能课的课程组合模式。合理分配课程学时, 保证汉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根据分级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不同级别学生技能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专项技能课的授课学时。高中班以综合课为基础, 强调说、写等语言输出的技能训练;平行班加强综合课的学习, 侧重听、读等语言输入技能的培养。规范课程名称,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选择教材, 相同课型, 不同级别, 使用教材有别;同一级别, 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选用教材不同, 但在内容上要互相衔接, 在难度上合理过渡, 从而使预科汉语课程设置更好地体现出层次性和规范性。

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不但使喀什卫校在护理、药剂、检验3个特色专业上有更大的发展, 也为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树立了旗帜;同时, 源源不断的人文文化的支撑, 可使人文文化和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学校的吸引力所在, 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 更得到了人文的关怀, 心灵的滋润, 思想的进步, 道德境界的提升, 从而使我校毕业生成为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 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礼仪修养的卫生人才;不但使学生在形式上爱国, 更要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真心爱国。为此, 我校施行了以下方法。

(1) 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我校作人文和学术讲座, 提升南疆三地州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2) 根据喀什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的具体情况, 邀请军事专家和学者、边疆官兵、退伍军人和老干部等作战争、爱国方面的演讲和讲座, 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意识。

(3) 邀请法官、检查官、律师来我校作法律讲座,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3.3 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人文素质不仅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来提高, 通过寓教于乐、实践、观摩、校园文化建设, 在无形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做、有收获。比如励志电影的播放, 知名学者的讲座, 优秀节目的演出, 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之产生共鸣, 可有效提升其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篇10

一、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 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统筹兼顾。做好学生会干部既要搞好学习, 又要搞好工作。因此, 时间是极紧张的。在这种情况下, 就得学生干部统筹兼顾, 巧妙安排。在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活动时, 应该有全盘的考虑, 使自己有较大的自主权, 做到工作时努力工作, 学习时候认真刻苦学习。

提高效率。效率高的人, 时间安排越主动, 工作的余地就越大。因此, 一个学生干部要想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中游刃有余, 做到两不误双丰收, 最关键的就是提高效率。

珍惜时间。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不一样, 当同学们在学习时, 你也许正在为组织活动而在外奔波, 当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时, 你可能张参加学生干部会议。担任学生干部工作, 你的学习时间就会少。因此, 你要稳住, 静得下。做到既不浪费已有时间, 又善于挤出时间, 争分夺秒, 尽可能完成学习任务。

2. 工作的主次关系

制定时间使用计划和程序。学生干部的工作是要分清主次的, 先主后次, 要用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做最重要、最难办的事。善于零时整用, 避免整时零用。保持时间利用的相对连续性;当日事当日毕;养成快速准时的习惯;善于简化工作;学会见缝插针。

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班级工作和社会事务。

3. 自己与上级、与普通同学的关系

所谓上级, 包括直管老师 (学校领导、团委教师) 、部门干部 (主席、部长、干事之间;班长和其他班委成员之间) 。具体分析, 尊重为主、协调为上、成效第一。

在学校工作的学生干部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大, 有些部门的干部整天处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务, 很少有时间参与班级的活动, 长此以往, 会渐渐地失去群众基础、失去自己的后盾。因此, 要经常与本班同学联系, 充满诚意地说明缺席某些活动的原因, 本班同学会予以理解和支持的。

作为学生会干部应当学会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善于听取广大同学的意见, 并且善于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权利, 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善于决断而又不独断专行。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调动周围其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才能加强广大同学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会干部做为学生的带头人, 当然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更应该注意关心同学的生活, 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必要的精神与方法

1. 要有团队精神

在自主管理中, 学生会干部之间要注意: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在组织内慎用惩罚手段。相互信任的对于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影响很大, 尤其会增加成员对组织的情感认可。

2. 要会沟通协调

只会上传下达, 不是好干部;能够化解矛盾, 促成进步, 才是真人才。

3. 合理安排工作分工:

在学校、班级中设置了多个职位, 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 因而不同职位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上要注意任务相当不留白;分工明确不分家。

三、提高能力的六个学会

上一篇:参数调节下一篇:人民币对外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