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

2024-04-14

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共8篇)

篇1: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

延迟满足成功路上的重要基石励志教育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跟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迟现有欲望的满足是成正比的。套用一句名言:成功的人大体都一样,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原因。这个“一样”就是节制。人的天性里都有懒惰,但一旦有了目标,就必须要节制自己,不能偷懒。能够克服这种天性的人就能有所成就,这也是我们所谓的自律能力。每个人成功的路上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也会遇到各种诱惑,能够抵制诱惑,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成功的人。

而这种节制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就要培养的,而且必须从小培养。3岁前是培养孩子有节制能力、自律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开始,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就能慢慢地学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要用理智战胜情感。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节制”。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但“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能不能够忍耐和长时间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强与弱的一种表现,因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

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已经成为城市孩子的通病。而对孩子百依百顺或者本想和孩子“斗智斗勇”却经不住孩子哭闹三分钟就败下阵来乖乖满足孩子要求是多数家长的做法。尤其是老人带孩子时。家长对于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剥夺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机会。而“延迟满足”的训练可以帮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等待、分享、更能抗挫折。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长达十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就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另外,如果孩子坚持要获得及时满足,父母也不要勉强孩子刻意坚持,因为对于年幼的宝宝,让他们自觉地自我控制欲望是一件很难的事。

“有求必应”其实是一种“爱心毒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盲目行动,根本不管是非对错。他们不懂谦让,没有耐心,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家长帮忙。他们学习起来根本坐不住,容易沉迷于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而且大都脾气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延迟满足”的心理试验。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事实上,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往往都是不能克制自己瞬间膨胀的欲望。相反,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培养孩子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技巧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学会“延迟满足”。这样,他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会造成宝宝的性格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娇惯,没有耐心。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励志名言) 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过早的满足,让孩子产生错觉,觉得父母无所不能。一个高一的学生看着别人出国了,丝毫不考虑单身母亲带他的辛苦,要出国读书,七年下来,在国外拿了个不值钱的大专文凭,花去了父母的100多万,可他觉得母亲应该。

过早的满足,让孩子丧失奋斗的意志,觉得没有必要这么辛苦,人生有父母呢?月光啊、肯老啊一系列新青年脱颖而出。反而,这种情况下,好好读书反而有点傻了。

过早的满足,让孩子觉得这世界上的.事太容易了,没必要艰苦奋斗、没必要忧患意识,得过且过啊。

过早的满足,孩子较少的体验了挫折,因此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苦难,往往是一败涂地,经不起风浪,也就是心理素质极差,一旦失败,从此难以翻身。

过早的满足,孩子的一生将为此付出代价,早早的满足了,啥都享受过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啊。消极的人生观一旦形成,人生真的也就到了后期了。

教育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就要从小教孩子不要贪图安逸。把人生的享乐与痛苦的顺序理顺。首先面对生活中的苦要勇敢面对,因为没有这苦,就不会有将来的乐。因此、学习苦、奋斗苦、勤奋苦,可这种苦是甘和了的源泉。

教育孩子“延迟满足”,就要让孩子有一个宽容博大的胸怀,能够忍耐、容忍一时的困难和艰难,就要容忍别人的一时的气盛和别人的不可一世,容忍别人对你的挑剔、责难和陷害。这些做到了,你培养的孩子没素质就很难,不成功就没有道理,不是人生的精品那就是上帝的杰作还没有被发现。

一、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等待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孩子才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我们在幼儿园的门口,看到要买这个要买那个,家长不给买就赖着不肯回家。这时,家长要特别能沉住气,给孩子讲道理:妈妈这个月的工资所剩不多,还要用于买菜、交电费、交水费等。如果买了这些玩具,就没有钱交电费和水费。等下个月妈妈发了工资再买给你,好吗?经过家长耐心的解释,相信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家长建议,抑制自己购买玩具的欲望,把希望留在等待中。孩子等待中,学会了理解他人。当然,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话给予兑现。

二、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分享

孩子进入幼儿园这样一个小团体、小社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复杂的,难以对付的。如,自己喜欢的玩具同伴也喜欢,不能占为己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孩子在家中很少遇到的。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渗透分享教育,让孩子逐渐养成一种平和心态对待身边的事。比如家中有孩子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家长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这种做法看似爱孩子,其实对孩子是不利的。

三、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抗挫

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稍遇一点困难、小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就会寄托在家长的身上。我们的家长呢?更是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一点挫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是顺顺当当的,可现实生活可能吗?即使孩子在你的包办下顺利度过了困难,但孩子获得的只是一时的高兴。孩子没有历经挫折的痛苦过程,就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延迟满足,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关键是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教育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心。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这样,我们的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才会从容、镇定,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将来踏入社会,不管遇到任何风雨他们都能勇敢前进。

“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忍耐。而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易成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会更有耐性,较易适应社会。因此,爸爸妈妈不要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地满足他,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将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延迟满足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能力。在学前阶段是孩子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初中和高中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变化迅速的时期,因此在这些阶段,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在自主、主动地行动中获得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约束,特别是要在一些情境中推迟其需要的满足。

篇2:论励志教育的重要性

“真可恨!我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反倒……”

“喂,你说现在的家长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怎么就这么不知羞耻呢,上课时居然出口成‘脏’?” ……

这些是近年来老师们下课后回办公室最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太不识好歹,太不上进了。是的,老师们辛辛苦苦备好课想在有限的40分中里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就有那么一些“顽固分子”捣乱,要么倒头大睡,时不时响起一点“小雷声”;要么交头接耳,聊得不亦乐乎,时不时发出“嘻嘻”的窃笑声;要么干脆进行“世界大战”,纸团炸弹你来我往,硝烟弥漫整间教室。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习气氛的确比不上以前浓厚,但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厌学。出现这种状况的老师是不是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学生偏偏在你的课堂上捣乱?你有不用有色眼睛看待他们而真诚地教育过他们吗?你又是否认真地思考过,究竟用什么方法让这些“破坏分子”改邪归正?

一味地埋怨是不行的,要想辙儿让他们改过自新。自我从事教育工作10年来,我一直认为教书育人最首要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应先教会他们做人。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学会感恩“是做人的第一课。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加上他们大多是家庭的中心,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拳拳养育之恩,唤醒自己潜意识里的那颗积极向上之心,体会师长的谆谆教诲之恩,明白朋友的宽容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要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而我们教师是学生“感恩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教育”产生的效能决定着人才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民族的主体素质,这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感恩教育——教育的灵魂!

诚然,“感恩教育”并非语重心长地、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更不是用武力威慑学生,“屈打成招”。事实证明,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很好的教育好一个学生。在这里,我不泛泛而谈“感恩教育”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只是就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一幕来谈谈个人看法,说说“感恩教育”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

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是的,感恩是一切美德之源。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人之初,性本善”。纵使一个孩子再自私、蛮横,不管对你的劝说有多么的无动于衷,只要讲到“你们的父母在家多么辛苦呀,他们那么辛苦究竟为了谁?试想:你们坐在明亮舒适的教室里疯玩时,你们的父母却不知在哪儿顶烈日,抵寒风,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要知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这样的话题时,学生大都会受触动。我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的好,想想父母做的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即使再铁石心肠的孩子,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心也会被捂热的。大多时候,我会看见有一滴热泪从学生的眼角滑落。我知道,我的感恩教育初见成效。只要学生在提到自己父母时情绪还会受到触动,那就证明很容易把这学生从悬崖边拉回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讲讲父母的好,进一步明白父母的无私与伟大,这时已有些许学生认识到了上课不认真,捣乱的行为是不知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行为。老师不必在后面多说什么,只需看他们的行动就可。只是偶尔要用眼神关切他们,用语言肯定他们,鼓励他们,以便彻底的改变他们。接着,要让他们懂得感恩自己。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向善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只是少数学生在不经意之间会受到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这时,你若紧紧逼问这些学生心灵最深处的声音“你难道真不想好吗?你难道真想让父母失望吗?”学生是万万不会说“不”的。然后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重鼓他们的士气,让他们看到自己“天使”的一面是有可能学好的,让他们觉得要对的起这个自己,并且主动地去赶走身体里的那个“魔鬼”。所以,感恩于“天使”自己,是因为她还没有泯灭,还可以重焕光彩;感恩于“魔鬼”自己,是因为他曾带给你瑕疵,让你改正缺点,重新起航。

接着,要知道感恩于自己的老师。老师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教育你的,他们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且不说你学得到多少,用得了多少,但至少老师那种想学生学好的心是热的,你不能去冷却他们那颗火热的心,起码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居里夫人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还嘤嘤地道谢呢。只有浮夸的蝴蝶才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我们要做那知道感恩的蜜蜂,而不是忘恩负义的蝴蝶。相信这是明智的人都会做出的选择。再者,要试着去感恩同学。当你在上课时扰乱了课堂纪律,听讲的同学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课堂上受影响而落下的知识只能课后去弥补,这无疑给他们增添了学习负担,然而他们没有过多的抱怨。是他们欠你的吗?不,这其实是他们在给你们改过的机会。你难道不应该感恩于他们的善意和宽容吗?

学生懂得了感恩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懂得了感恩自己,懂得了感恩精心培育自己的老师,懂得了感恩身边宽容自己的同学,这已经达到了做人之根本。这样的一个学生,何愁他今后不感恩母校,不感恩社会,不感恩国家呢?

篇3:护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与相应策略

1 护生励志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护生注重追求物质利益, 缺乏明确的理想追求

在物欲横流、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的环境里, 不少护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究其原因, 是因为相当多的护生注重追求物质利益, 甚至盲目的攀比、炫富, 缺乏理想追求, 缺乏坚定如一、执著不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只有加强励志教育, 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道德修养,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才能使护生获得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1.2 护生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 思想政治素养不高

目前, 在护生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非常盛行。有一部分护生认为, 人都是自私的, 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尽量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并把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交换关系。有些护生公开宣扬损人利己不道德, 大公无私太虚伪, 最安全的做法是利己不损人。因此时时处处都从“利己”出发, 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 对同学漠不关心, 缺乏责任感, 一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 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或大吵大闹、不讲道理。这部分护生虽然不经常公开自己的观点, 但在集体活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的消极态度、抵触情绪, 往往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导致集体纪律涣散、毫无生气、整体素质下降。而在评优和评奖学金等关乎个人利益时互相猜忌、争斗, 导致班集体内部的不团结。

1.3 护生励志教育的内容不充实、形式不鲜活

当前护生的励志教育主要依靠护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其内容主要是对护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培养教育, 而护生在课后所接受的励志教育内容主要是阅读励志教育书籍, 而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励志教育书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中国青年报》曾揭露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是“伪书”, 使“励志”书籍陷入信誉危机。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励志书籍大多只能够使年轻人暂时激奋一下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护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2.1 励志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倍增, 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级的技术, 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 要有对自我价值、自我尊严的正确认识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 励志教育可以促使护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和创新意识, 只有在这种个人设定的目标动力的推动下, 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才能把自身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其次, 励志教育还可以锻炼护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坚强决心、信心和恒心。另外, 护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 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 对护生进行励志教育, 把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之中, 使护生成为一个“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劳动者,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 励志教育是护生实现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现实需要

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既有和本科生一样积极的追求、成长的渴望和丰富的情感, 又有与高考落榜生一样因高考失败带来的自卑、颓废和逆反等心理。再加上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具有娇生惯养、性格脆弱、怕苦怕难和依赖性强等特点。因此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缺乏自律意识, 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护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找不到自身的准确定位, 既没有“立志”, 也没有“励志”。因此, 恰当地进行励志教育可以使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护生的特点, 学校建立励志教育系统, 根据不同年级护生特点分步实施, 循序渐进, 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外部支撑环境, 通过各种途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使其树立理想, 做到先“立志”, 后“励志”。

3 护生励志教育的相应策略

3.1 励志教育与校训教育相结合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隐性的过程, 它通常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 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护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校训并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工具, 它无形无色无声, 但校训可以寓于学生的生活当中, 学生可以时刻感受、体验到它并加以内化。在长久的熏陶下, 学生在无形中将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倾向和价值追求, 学校可以把校训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对于丰富校园文化, 优化学校校风有着积极的作用[2]。

3.2 励志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学生社团是护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把励志教育的思想和宗旨应用到社团活动中, 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2005年1月13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适应社会, 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 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励志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把励志教育与社团活动结合在一起, 可使其相互补充并发挥出相得益彰的作用。

3.3 励志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

很多护生都面临着一种茫然与困惑, 过去的奋斗目标是上大学,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废寝忘食、日夜拼搏。等上大学后,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目标实现了, 不知道甚至不愿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保持着奋斗进取的热情, 但是对于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却很茫然。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应该把护生的励志教育与护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专业学习阶段的人生发展规划、贫困护生的人生发展指导、护生的人际困难疏导、护生的情感冲突调适、护生的人生发展商谈、护生人生价值的取向与实现、护生的人生态度与挫折应对、护生的道德选择等。励志教育与生涯教育的完美结合, 明确了护生的目标, 激励了护生的意志, 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

对护生的励志教育,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怎样体现时代的脉搏和气息,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根据护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背景以及护生成才发展的普遍规律, 不断地加强励志教育, 使励志教育无声地浸润到护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使励志成才成为护生不懈的追求与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马奇柯.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励志教育[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8~12.

篇4:论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读书,那么教育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教育的重点。只有学生自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被逼着去学,往往是没有效率的。创造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创造教育的兴起是必然的,之所以能被人们所接受就是因为理念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活动是人自己主动思想和主观能动性所产生的新颖思想,是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功所不断探索的精神境界。教育的先进理念就要有创新意识,国外的孩子往往知道一些非他们年龄层次所知道的事物,而我们中国却墨守成规,千篇一律,所导致中国的创新精神不及外国。创造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进而通过学生的自我创造成果去实现他们自己的自我价值。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创造性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然而,正是这个非智力因素的才是学生们所需要的。致力于创新是一种辛苦的探索性活动,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还有坚毅的心理品质和无私地奉献精神,尤其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纸醉金迷,贪婪欲望无处不在,本着一颗清澈明净的心去创造去发现和探索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的重大突破是离不开创新的,正所谓创新教育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能走古板单调的课堂模式吗?中国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时间的限制,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最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才50以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影响我们中国教育的核心因素就要重最底层的教育谈起,一个五六岁孩子,正是他们最最纯真的年代,没有被社会的欲望所浸染,没有勾心斗角的职场潜规则,更没有所谓的利益冲突,他们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本本作业本,一个个家教老师,一期期培训班兴趣班,本是玩耍呢释放天性的时候,却被书本的知识所占据,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愉快地玩耍,但是被当下的环境所逼迫,不得不适应如今的生活环境。

篇5: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文章从美术理论的角度,针对目前美术界存在的有些理论素质相对欠缺、美术院校对美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等问题,对照西方美术教育专家对美术理论观点的比较,说明美术理论课程在我国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重要性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20世纪初发端,经过了渐兴、停止、恢复、发展等阶段的近百年的发展,今天已呈勃勃兴盛之势。但在这兴盛之中,却也呈现出某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阻碍着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完善,又对一些美术从业者和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利。

一、美术界人士对美术理论还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叔本华曾说:“人类总免不了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今天的美术界,有些人仍视美术理论为美术创作的附庸。比如笔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朋友就曾不屑地认为“艺术家所需要的是灵感,是手上工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今天,有些青年艺术家都把自己一头扎进画布而不学习理论知识的现状,并把这些视之为是对艺术的另一种“执著”。然而,笔者看来,他们中有些殊不知这份“执著”有令人扼腕的叹息。

有几次,笔者遇到几个某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自由画者,他们问:“谁是八大山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孩还问到:“是八个大山人吗?”笔者啼笑皆非。然而,当我们了解到有些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在我国,有些高等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其美术理论课所占的比重相对不高。一些绘画专业在有些学校在设置的专门的美术理论课课程上存在安排得不足。一些学校的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被列入公共文化课范围内,总课时约占公共文化课的30%左右。

二、从西方学者的观点,谈美术理论的重要

西方本质主义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人类的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因此,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教育作为现代大众化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其最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下面四大部分,即: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在艾斯纳和格内尔的这份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所占有的比例明显很大。由此可见,西方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理论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还是较高的。

美学是与人生价值问题相联系的。美术院校通过对美学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对美的本质、形态、类型等问题的了解的同时,增强对美的感悟、认识、鉴赏和判断能力。而美术批评是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对美术批评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判断能力。而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更显得重要。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和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师古人、师传统,犹如师造化一样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四、结语

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想要在实用美术领域中有所收获的人,还是一个想成为艺术大家的创作者来说都如此。好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如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所说,在艺术领域,你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多少与高低将决定着你的眼界有多高,也将决定着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篇6:论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篇7: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姜 淼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

鲁迅先生认为美术可以表现文化,而美术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他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术的认识作用。美术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美术的教育功能,在不同的美术种类和形态中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美术除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抽象真理,美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而且同时能够激发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美术教育有广狭两义之分,广义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教育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术教育专指与智力、体育、德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所以,中学的`美术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在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代,全社会全面推行着素质教育,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才能更好地对中小学思想道德进行建设。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辅助相互加成的。美术教育利用“形象的作品”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并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共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下面就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育是初中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二、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始,造型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慢慢培养造型技能,萌发出审美观念。人们对美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影响了他们改造世界、推进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美术教育有利于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推上良性的发展轨道。初中美术教育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利。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美术无处不在,而且实用性很强。它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大自然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对全面的素质教育起着纵向的引导和横向的潜润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将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现代社会的发达,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而且产品的竞争也使得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各行业都向美术伸手,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新的领域,如工业美术、商业美术、印刷美术、装潢美术……而且在持续发展着。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爱心,这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入进去,但美术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审美的提高是人类爱心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定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也一定是完善美满的社会。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都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篇8:感恩励志教育必要性探究

关键词: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必要性

1 感恩励志教育涵义解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言。而所谓的感恩,就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个体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感恩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为人处事最起码的修养。如果人们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行,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甚至出现社会危机。然而,感恩作为一项道德内容,并非人人生而知之,而是需要通过感恩教育塑造个体具有感恩的品行。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2)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使个体形成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要教会学生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力所能及和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到“知恩图报”,也要教给学生“施恩不图报”的思想,而不能因为别人的冷漠而失去感恩的心。然而,感恩教育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和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励志与心理学讲的激励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心理学中的激励是通过各种强化刺激,激发学习动机。励志则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3)

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感恩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识恩、知恩、感恩,还要能够报恩、施恩。一个人懂得感恩,内含着要将感恩之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感激,而是一种责任、自尊、自立,也是一种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学会感恩、努力报恩也是励志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组成部分,因感恩于他人,感恩于世界而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奋斗,会更持久,更有利于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因此,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此外,感恩教育可以弥补单纯进行励志教育容易走向功利主义的不足,励志教育可以完善单纯的感恩教育因其向他性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谓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主意识,以更好的成人、成才。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比如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2 实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2.1 感恩教育需要加强

当前社会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感恩之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家长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大多十分溺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地给予孩子太多的东西,并且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养成了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知道珍惜的态度,只顾一味索取,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把他人的给予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也就不会去想回报的问题,怎么会具有感恩之心呢?再加上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生只会埋头读书,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晓得尊敬父母、感恩师长;只知被爱,不思责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青少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感恩教育被边缘化了。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学校教育往往以文化课为主要导向,而对德育不够重视,学校德育又往往是“空、大、远”的说理灌输,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的发展。学生没有形成感恩情感,甚至存在感恩认知障碍,感恩行为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因此,感恩教育必须得到加强。

2.2 励志教育不可缺失

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盛行,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及厌学逃学,生活无所追求,人生没有目标,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等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人的生活和发展,压迫、限制了人的旺盛精力和创造的精神与能力。(4)现实中,有不少学生因贪玩或丧失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学、辍学,有的流浪街头,有的沉迷网络或游戏。此外,现代生产与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也层出不穷。现代教育,包括德育,教人学会生存、消费、享受,其中就内在地包含着教人奋斗,奋斗是享受的前提,也是享受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5)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祖国的未来在年轻一代,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起历史使命,胸怀大志,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新一代。这些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2.3 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相互补充,应协同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

前面已经讨论过,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要想收到更好的效果,需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并且,现行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在学校中,感恩的情感被唤起,然而一旦离开校园,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在权衡利他还是利己时,本能地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而不容易树立起感恩的信念。第二,学校中培养的具有感恩意识的学生大多过于理想化,过于脆弱,一旦踏入社会,开始工作,面对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要弥补感恩教育的这些不足,需要结合进行励志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自强自立。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所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不仅可以防止励志教育过于功利化,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组成部分。

教育一方面要教人成人,培养德性,另一方面要育人成才,获得成功。综上所述,将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

上一篇:我想变成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冲刺中考学生演讲稿 初三冲刺中考百日誓师大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