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024-04-29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共8篇)

篇1: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论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对基础教育投资相对各个国家都是非常多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全民教育,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呼声是素质教育,提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教育“十二五”中的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对综合素质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教育加大重视,其中音乐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器乐重奏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关键字】:器乐重奏 音乐教育 重要性

1.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也出现的,远古的音乐可以说是声音,例如石器的碰撞、空气中的风声、自然界中的鸟叫等等,正是人类对声音的敏感到研究才逐步形成了音乐这一独立的学科,对于远古时代或者从始至今音乐的发展我们不做过多的研究,本文仅仅对近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一定的发展问题。

我国的音乐教育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显而易见从名称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几类教育的学生对象,从一般性分析,本文讨论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的器乐重奏重要性,一般是针对中、高师的音乐教育作为分析对象。

本人查阅先关资料对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总结,在二十世纪初期,各地兴起了学堂教育,在这些有较为先进思想的学堂中,出现了部分学堂乐歌,一般是学堂内部组织,提高学员积极性所采取的措施,我们可以把这些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教育的萌芽;之后的发展是基于历史上注明的文化运动引起的,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当时主张国外的新思想、新科学,反对腐败的封建禁锢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随之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才开始有所发展,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是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就是新中国的成立,公家独立的宣布不仅仅是向世界人民说的一句话,需要各个体制的完善,最早的一部关于音乐教育如何进行的教育法在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这也确定了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合法地位以及重要性;之后的发展是曲折的,由于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没有回复,国家财力问题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实质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在某段时期一度被取缔,我们分析此阶段为停滞阶段;一切的发展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归了正确的道路上,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外,我们称之为繁荣发展阶段。

可以说我国音乐教育的正式开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时至今日,由于起步晚、传统性强等问题,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重奏音乐有所重视,克服了单一的独奏表演形式,也强化了合奏的演奏效果,对我国音乐教育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下文会做出具体分析。2.器乐重奏的发展

器乐重奏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传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到重视,或者说对重奏的教学相对滞后,根据调查一般高校音乐教育重点是独奏的学习而忽略了重奏的教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器乐重奏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及它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可取代的位置与重要作用。

2.1 器乐重奏的定义

我国自古代就有优良的文化传承,在民族器乐方面可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精华,甚至在古代有民族音乐可以兴国的说法,这也是我国教育部对民族音乐重视的原因之一,在民族器乐中,重奏是非常容易见到的。重奏作为一种独特的器乐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多人合作演奏,来提高个体的演奏水平,这种方法主要在西洋器乐教学中被广为采用,根据先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民族器乐教学中还没有广泛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音乐教学对重奏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了解到,重奏与室外音乐不同,实质上是属于室内乐的范畴,在演奏的声音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由单一的一件乐器完全独立承担起来的,可以构成演奏的器乐套曲,这样的模式存在独特的有点,在重奏中每一个发声的乐器都可以保持本身的独立特性,这样的结构就是组成演奏的乐器中任何一个乐器具有双重特性,就是既可以具有独立性又能够很好的展现整体性。所以,在重奏过程中,任何一个乐器的任何声部之间的都像是会进行亲切对话,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交流并且有序的进行主次互换。在重奏的时候,乐器之间能够互相引导和衬托,它们可以共同推进整个音乐向前发展。重奏的音乐听起来给人浑身舒服的感觉,不但音响和谐自然,而且各个声部均衡,音乐语言表达的十分丰富,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细腻,所以重奏这种音乐具有一种典雅清澄的音乐内在美,可以让不论是演奏着还是聆听者都能感受到这种高尚艺术的情趣。

2.2 器乐重奏的特点

器乐重奏的音乐作品发展是具有多元化的,这与重奏器乐多样化的类别息息相关,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总结出一下几点类别:分别是创新的乐器组合方式、音乐风格的多样化、音乐创造的独特性。下面我们做了具体分析。

2.2.l创新的乐器组合方式

在当代民族器乐重奏中,组合方式的多样化与创新性一直是突出的特点,它的组合不仅包括常规的乐器组合,还融入了一般不常用的乐器甚至还会加入我们人为的声音模仿效果,结合多种形式的乐器与自身的绝技配合,往往会演绎出经典的作品,这也是重奏音乐的独特的长处。这种重奏音乐多重创新的组合方式的例子也有很多,在此我们简要的介绍几个典型 2 代表性的例子:著名的《山谣》就是由谭盾经过独特的乐器组合而创作出的重奏组合音乐,它所用的乐器有三弦、管子、琐呐和打击乐重奏组合而成,还有周龙的奏《空谷流水》等等;在人声音加入音乐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著名的音乐《天籁》中就是使用了埙、陶罐和人声等等它是由何训田当时为七位演奏家而创作的民乐重奏。

重奏乐器创新还包括另一个打破常规的特点,那即是在乐器数目上并不受常规的数目限制,这也是一个独特之处,这样做有很大的优势,乐器数目不受限制之后,这不仅仅是对演奏者的要求加重,还是因为它可以使音乐演奏更加协调,由于演奏者可以打破常规同时兼并两件甚至有时候会是三件乐器进行相互演奏,同时演奏乐器的人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效果就是不会增加过多的演员,这样声部就不会增加,仅仅增加演奏的乐器数量,同时大大丰富了音色的变化程度,使得产生的音乐作品具有更好的表达效力。

2.2.2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在音乐风格上,重奏并会限制音乐形式的表现,无论是传统的作品还是新时代的特性作品呢,器乐重奏都可以达到这些表达形式。在音乐风格上的划分我们一般是参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较为传统模式;较为探索性的作品;还有一类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传统性的,但又有较大的创新的作品。民族器乐重奏的发展独特之处是它不仅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传统优良之处而且它能够打破以往狭隘的民族音乐的观念,在观念上有所创新发展,它主要表现在民族器乐重奏音乐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现代学音乐有所结合,能够组成具有新颖、开放的音乐特性,具有新时代的音乐性。

2.2.3音乐创造的独特性

根据调查我们知道西方的重奏音乐发展较快,而且普遍在教育上普及广阔,所以在创造上往往形成了普遍的特性,但是我国的重奏作品并没有受到西方共性化作品的影响,它是结合民族器乐的性能与表现形式,目的是充分发挥民族器乐的变现性能,突出我们民族器乐的优良与独特的性能,此外,重奏作品也朝着曲目综合类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大型的套曲方向发展,以便于适合学习与创新。

3.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的意义

上文我们简要介绍了器乐重奏本身的独特优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器乐重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已经逐步得到了重视,这种发展趋势显然与其对音乐的教育的重要意义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有利作用,所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才引起了关注,并逐步推广起来,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下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做出的贡献。

3.1 器乐重奏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形式

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在国家“十二五”的教育发展规划上已经明确提出,就是发展高质量、综合性的人才,进行实用型的人才教育模式。适用于音乐教育的模式改革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音乐人才,结合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以此为发展音乐教育的目标。

就音乐教育形式而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不符合国家预期的教育目标,根据资料调查,在我国传统的器乐专业的乐器教育课程往往是单一的独奏曲目教学还有部分实践演奏形式,所以总体来讲是结构单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制约学生的横向发展,仅仅在单人的独奏方面能力突出,但是单人的表演形式以及表演效果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与创新,只有合奏才能体现出音乐的魅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学生不能对音乐的声部以及单一乐器的发声进行读一辨别学习,就不能根号的组合出美妙的合奏音乐,原因是对重奏的学习没有进行,上述中我们也讲到了重奏的定义,通过对重奏的学习可以对单一的声部以及没个乐器单一的声进行学习,所以能更好的了解乐器,发挥没个乐器的独特优势组合出美妙的合奏音乐。

进一步分析这种弊端就是在音乐教学之中,器乐教学都是以独奏或独唱作品的教学为主,学生的多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立体感的认识,在跟伴奏或合奏时常常不够自然流畅,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的发展。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另一个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多声思维的训练,这个问题一直是限制我国音乐发展的绊脚石,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难点,何为音乐的多声思维,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音乐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思维方式。根据上述介绍器乐重奏正好可以解决对声音的敏感训练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器乐重奏训练就能满足培养学生多声思维的需要。

综上所述,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有利于解决发展教育事业的困难之处,并且有利于出做出多种形式的音乐模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3.2 器乐重奏有利于音乐学生能力提升

教育事业的目的的就是培育出高能力的学生,音乐教育当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所以学生的能力一直是音乐教育事业的重点,在这里加入器乐重奏可以还不夸张的说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中,就学生分训练和声和视唱练耳的课程中,往往受单一教学模式的限制,只能采用西方的产品,不能充分了解我国传统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会使学生受到国外国定模式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风格和感悟不同的题材,对传统的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器乐重奏课程中民族器乐重奏的训练就能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的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掌握得更加准确和具体,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传统音乐的欣赏学习训练 4 机会,从而把器乐的独奏水平提高到更高的高度。

另一个难以训练的问题就是音准辨别能力,因为传统的教学只是单一的独奏,单单是一种音准,学生可以辨别,但是多种音乐混合的时候,往往很难训练这种能力。而器乐重奏可以很好的解救而这个问题,上文中我么介绍了重奏的特性,这就是得在器乐重奏中,学生不仅要能准确的演奏自己的声部,还要能清晰的听到另外的声部,而且要保持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的和谐,这就对学生的音准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种训练模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音准辨别能力。

不仅如此,在节奏方面器乐重奏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模式,通过器乐重奏教学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声部配合方面,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不同节奏之间的配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音乐的综合变现力度。

综上所述,器乐重奏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对音乐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器乐重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总结

器乐重奏在音乐教育中展开以后,各个专业老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生能力的检测,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学成果,另一个方面在学生学习器乐重奏后的实践中可以得到成分的应用型锻炼,检验重奏对音乐带来的成果。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首先对我国近代的音乐发展模式进行了参考,在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不仅如此,国家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大了音乐教育的改革,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器乐重奏的引入时国家对音乐教育多样化的需要;之后我们分析了器乐重奏的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重奏的定义以及带来的正面影响,对重奏的分类、特点做了详细分析,这部分的介绍是我们对重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简要的介绍了器乐重奏对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潜在的优势;最后一部分,我们详细介绍了器乐重奏对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分别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内在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提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器乐重奏的作用与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重奏教学本来就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不应忽视它的训练,而应该探索它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的为器乐教学服务.通过重奏教学的实施,避免高师乐器演奏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独奏训练、忽视重奏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独奏能力强、重奏和合奏能力弱的矛盾。同时通过重奏教学的实施,在使学生独奏能力得到更大提高的同时,重奏能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能使学生不仅能更好表现器乐的独奏艺术,也能更好的适应将来要面对的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相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缪天瑞.律学[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王文俐,李诗原;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与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3 4.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一[G].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5.傅利民、郭德钢、郭雅;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06 6.佳木斯大学 2012 年教育科研课题《重奏课教学形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KB2012-04 7.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张玉玲译),译林出版社,2009 9.郑雅静.对器乐重奏教学与实践的思索[J].音乐研究,2011 10.克里斯多弗*R.埃廷顿:《休闲与音乐满意度》(杜永明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2: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视音乐教育,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实施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必须得到加强和提高.

作 者:谢芳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篇3: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 开发学生智力, 促进大脑发展

近几年来, 素质教育在儿童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 小学时期属于儿童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一阶段, 对学生加以引导, 可以使大脑最大程度开发。有人做过实验, 给农作物听巴赫的音乐, 植物可以长得更好。人也是如此, 经过音乐长期的熏陶, 也会提升智力。科学研究表明, 音乐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放松大脑皮层, 减轻平时的课业压力, 缓解紧绷的神经。在学生头脑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 这些对于头脑的发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 在这一时期开设音乐课十分有必要, 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孩子奠定较好的智力发展基础, 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 减轻课业压力, 放松身心

当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是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 也是因为如今的升学困难,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成绩想去一个好的学校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给学生留许多家庭作业, 家长利用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在家督促孩子, 尽管这些方式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可是却让小学生们有了极大的压力, 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业, 学不完的习。长期这样保持高压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甚至会造成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对于这种情况, 必须要有一个释放点, 去卸掉学生们身上的压力, 让他们可以放松身心去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 这样会让学习效率更高, 学生们也学的更轻松, 而这个释放点, 就是音乐教育教学。音乐的起源比文字更早, 长期以来音乐就是人们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优秀的音乐能使精神愉悦、情绪振奋, 同时音乐通过听觉器官穿入大脑皮层, 有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作用。在新课改实行的今天, 开设音乐课更是重中之重。在音乐课上, 学生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赏析, 会放松原本紧绷的神经, 让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放下行囊才能再次出发, 始终带着巨大的压力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标的要求中, 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 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 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 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学生们会学会用耳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 学生们通过舒缓的旋律, 再加上老师的指导, 学生们会在脑海中形成与舒缓的节奏相匹配的的画面。《列子·汤问》中写到“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子期对于伯牙的音乐的欣赏和比喻, 就是对于音乐审美的一种促进和培养。

4 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音乐学习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可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与独特音乐审美能力。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无疑是更好贯彻、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如:李斯特的《爱之梦》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经典学习曲目, 可是, 由于学生自身社会阅历、人生智慧等的不足, 单纯依靠聆听该曲目很难真正明白与领悟乐曲所要表现的意境与情感。这时, 教师有必要将这首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充分展示给学生:年轻的李斯特爱上了一位漂亮的贵族小姐, 可是由于地位过于悬殊, 他始终没敢向贵族小组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偶然的机会, 李斯特读到了一首诗, 并觉得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境与他的所思所想完全吻合, 于是, 便为这首诗谱写了曲子, 后来又将其改编成了一首钢琴曲, 这就是《爱之梦》的由来。如此, 借助这一背景知识的扩展, 我们便能真正深入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之中。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积极为学生创设与营造独特的学习情境与氛围,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以上所述四个方面, 是我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归结出的音乐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它能够娱乐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人们的压力。因此在小学的课堂上, 开设音乐课十分有必要。我们作为当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减轻学生们平时的课业压力,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试论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少儿;音乐;教育;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与品德培养相辅相成

1、古人重视“礼乐教育”。先秦的思想家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就是说礼(伦理道德、人际关系行为准则)、乐(音乐和其它艺术)、刑(法律)、政(政治)它们的目的是完全统一的。孔夫子把音乐列入“六艺”之二,他说音乐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诗歌和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感情,可以认识历史,可以团结人,可以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远可以服务君王,近可以奉养父母,还可以从诗歌和音乐中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那里诗、乐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仁”和“礼”,也就是德相联系,故曰:“乐者,德之华也!”把音乐视为一种完美的境界。在儒家教育思想中,音乐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2、音乐在国外教育中的地位。无独有偶,欧洲文艺复兴前期的大学,它的“四科”,或称“四艺”是指“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辅之以“三法”,即“辩论、演说和辩证法”。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更把音乐称之为“心灵的体操”。比如:“音调的美,来自心灵的聪慧和善良。”“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的多……第一,节奏、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第二,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锐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正确的加以厌恶;看到美的东西,他就很快地把它们吸取到心灵里作为滋养……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可见,中外哲人都对音乐十分重视,并把音乐教育与品德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少儿音乐教育能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个人在童年开始熟悉周围的环境。他首先在幼儿园遇到同龄的小朋友和他的第一位老师。克服这种陌生而困扰经历的最好办法就是唱歌和玩与音乐有关的游戏。幼儿园老师教授这些唱歌游戏,使儿童同时学习动作、字和旋律。在一些年之后这些东西才被分开学习。曲调通过唱名得到了解;歌曲的自然脉搏成为节奏练习;动作开始是稳定的走步,后来成为时间的节奏。在幼儿园的第一阶段,教材得到吸收,然后自然地学会了第一批音乐基础知识。这种渐进式的进步进行的非常谨慎,而且是在大量练习之后取得的。应该指出,班上有一小部分儿童通常由于害羞不会立刻积极参与游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因为任何强迫性的要求都不会使儿童产生良好的反应。根据“儿童自然发展法则”,在幼儿园时期,儿童的音乐教育重在对音乐的感受、参与和对兴趣的培养。所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往往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促成儿童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和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乐器培养儿童学习毅力

音乐范畴之广,这里只以儿童学弦乐器为例,谈谈培养儿童学提琴的毅力。如拉音阶,枯燥无味,教师要启发学生音阶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七个音符由于不断高低,长短的变化,经组合后成为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或乐曲。这就像刚入学的小学生语文课一样(横、坚、直、勾、撇、捺),一笔一笔地练,一个“横”,也要写一篇呢,目的就是练准、练熟。拉音阶也是练基本功,必须坚持天天练,而且要按先生教给的要领去练。儿童故有好动、好奇心里,常常不能持久,这须教师的诱导,家长的配合,培养他的坚持意志。如空弦练习,空弦练习是初学者提高运弓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练习,讲明拉空弦找音量音质发音振动最佳的位置,琴码与指板端中间处往上提会音不饱满,有如走在弹簧订上无力,往下会发出小耗子的吱吱怪声,也只有学会正确的握弓,正确的使大臂力量由小臂传到手掌,三点一线的贯通作用,孩子们就会领悟要点的要求,自然会消除初学者的心里与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四、少儿音乐教育能促进个性的形成

运动能使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积极活泼,尤其是少儿期的运动经验,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已为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证实。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的能力影响少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少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是由其身体活动的能力决定的。因此,少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确认有可能成为其自我概念的中心。身体活动能力较强的少儿,往往会得到成人较多的赞许以及来自小伙伴的羡慕和钦佩,他们会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这种良好的感觉将促使他们对其他事情也抱有较强的自信心,愿意大胆、独立地尝试新事物,行为更积极主动,经常表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性、自主性。少儿音乐教育能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身体运动的种类和项目很多,其中有一些是个人单独进行的,但绝大多数的运动需要在社会性的场合中进行。这时需要儿童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克服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懂得分享,还要具有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等。因此,身体运动为培养少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幼儿园阶段要多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同时尽量培养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培养他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接受正统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 胡雅芹.早期音乐教育对少儿智力开发的

影响[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12·13

2 邹京航.如何让少儿音乐学习充满快乐[J].

成才之路,2009(2):56~57

3 韩文艺.少儿音乐快乐教学[J].北方文学.

2011(11):119~120

4 孙忠林.浅谈少儿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

篇5:论性教育的重要性

各位家长朋友们:

请问,对于孩子们的性教育,你们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因为羞耻避而不谈,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有很多坏人,抓住了孩子们对性的无知,欺骗孩子们去满足他们的性需求,去诱奸懵懂无知的孩子……

曾经有一名16岁的小女孩被自己的老师诱奸了5年,这个女孩患上了抑郁症,自杀三次未果,在26岁那年,自杀身亡,留下了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个女孩就是林奕含,她虽然从小就在父母的各种严厉教导中成长,却唯独遗漏了性教育知识的缺乏,这也是让林奕含在懵懂青春中遭受到老师陈国星性侵后的无力反驳。

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请阅读这一本名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书,这部作品是林奕含以自己年少时的惨痛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

林奕含当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才把这个经历以故事的形式去警醒世人。

她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

篇6: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推广,创新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论述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广创新教育。

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剧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素质教育已经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追溯起来,素质教育思想应当发源于20世纪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通的。他的教育思想包括:(1)生活教育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普?及教育思想:“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3)创造教育思想;(4)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初步建立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面临着21世纪的严峻挑战,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对此,世纪之交,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仅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给予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而且还为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的大中小各个级别学校中得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从9月开始,全国约有63所高校开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其中以北方的著名大学居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够均衡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有”新人。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中小学担负着素质教育推广和深化的重任。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教育部和教委等相关部门先后通过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整原则、方向。评估体系和考试要求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文字。这些文件指出要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的效果如何呢?有调查显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部分师生已经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发觉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阳奉阴违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探讨这个问题,应当从两者的概念开始说起。现在,中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育界基本上对素质教育形成了一些共识:素质应指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个共识对素质教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素质教育立论的基础。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李岚清同志曾经讲过:“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国家教委引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政府文件第一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明确阐述,该定义的提出对消除有关素质教育的种.种争议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创新教育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现代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反过来可以巩固和丰富这些素质。可以说,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

现在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是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1.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和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剑仙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创新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还要求学生要把新思想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结合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践中间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创新教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被社会各界接受并深入人心,相信随着发展规划的公布,创新教育也会相应得到的合理科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质教育也会进入更深层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J].福建陶研,,(3):17-18.

[2]程炎明,黄少堂.规范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丁静,周峰.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现代教育论丛,,(5):21.

[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

[5]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5).

[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4289.

[7]杜永谦.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3).

[8]兰毅辉.思考的艺术——天才是如何思考的[J].百科知识,,(6).

篇7: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摘要: 生命教育对人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个体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要想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只有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它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展开自己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若教育离开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一真实的存在,那么,它将永远是无限的,片面的,脱离实际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如果我们脱开了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识读,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生命律动的倾听,只是机械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计划去从事教育工作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将意味着生命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⑴

由此可见,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

⑵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对每个人仅有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呢?在深深的惋惜之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自杀高居榜首。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教科医院普教所得一项调查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或者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究其自杀原因,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无形杀手。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的压力也就更为严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学生负担过重,父母期望过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会致使人心理崩溃而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来寻求解脱。雨果说过,苛求等于毁灭。在教育中,父母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地要求孩子,在鼓励孩子向上、进去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客观地看待挫折与失败。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孩子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独养的这种特殊环境,我们不难发现独生子女的共同特征;他们喜欢独处,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性情孤僻,言辞偏激,自私固执,爱穿名牌,喜好攀比,心理脆弱,抗打击能力差,一旦生活中遭遇到挫折,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今儿早生行为上的失控。

另外,学校内部缺乏生命教育,不能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完善生命也是造成这一种悲剧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正确的生命观是形成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和条件。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才能形成奋发向上,积极有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珍惜生命,不畏惧死亡。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缺乏专门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即使在有关课程中存在的对生命的讴歌和礼赞的相关内容也由于应试备考的原因被肢解,学生难以体味到其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其意义:“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印度诗人泰戈尔如是说。人文关怀才应该是教育的基点,正因为对生命的关怀成为盲点,正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席”,孩子们才不懂得尊重、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引进生命教育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义,使学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才是必须的。教育必须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必须是对生命浇灌和养护,必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否则,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就不难理解了。

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它的产生来说,就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发现和探询的需要。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以来,就开始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求。“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话,其产生与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⑶由此可见,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文明的传递与继承,提高人接受,享用和创造文化的意识和素质,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确立其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具备在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社会和世界中发展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选择,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人在意义中生活,意义追求是人生之根本,不断启发人的生活意义。把人生引向意义追求,则理当成为教育的根本关怀,教育对人的关注,核心应是生活意义的生活。”⑷而生命教育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有力地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求解和获得,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是每个人对生命,生命意义的探索都是有效,也不是每个人对生活,生命意义的探索最终都能够找到真谛。这就有必要针对具体的对象施与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对儿童与少年来说往往是凭借让他们有限的经验和理解力,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活动与行为只能作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感性的理解,生活着的人,并一定

⑸理解自己的生活,教育的启示与促进是必须的。”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的自足感自由感,是生命向死亡痛苦,向一切摧毁伤害自己的力量抗争的不屈感悲壮感。总之,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教育要通过自己的启发,传授,引导使青少年知道,理解生命的这种意义。

其二,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意义是在人后天的学习教育中获得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地实践活动获得的。而生命教育在引导人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教给人生活的智慧,发展了人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和能力,给给予了人在黑暗中探求人生真谛的慧根,有利于儿童通过教育,逐步把生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⑹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发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使自己的生命充满着人文意蕴和闪耀着人性的光混,他就必须努力去追求。

其三,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人活是世界上的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充满丰富的意义,蕴含无限的情思,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等都取决于所受的教育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而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人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人的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存首要掌握的生活知识和技能,而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实现,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⑺生命教育通过传授给人以“人之理”和“人之应是之理”,通过引导人仅是反思,仅是与人沟通和交流,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促进人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其四,要引导学生创造生命的意义。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寻不在于仅仅满足于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而更在于创造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启发和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的意义世界,而能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⑻界”。有了教育的这种启发和引导,人就能够在自己已经获得的生命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发现,创造新的生命意义,从而刺激生命的激情,激发声明的新的灵感,推动生命不断焕发青春,从而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和升华。

篇8: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哲学是反思音乐教育的思想前提

音乐教育哲学借鉴哲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教育理论全面、系统的反思, 从整体上认识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教育规律、音乐教育价值、音乐教育教学中知识认知等问题, 形成科学的音乐教育观;评价、批判和总结人类历史的音乐教育经验, 深刻分析音乐教育的现实问题, 科学预测音乐教育发展的未来;启发、激发和锻炼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思维, 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哲学对于人生起的作用也正是哲学对一门学科所应起的作用, 例如音乐的哲学应为音乐“掌舵”, 音乐教育的哲学应“内在地塑造”音乐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人们如此热衷于讲究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的缘由。音乐教育必须仰仗音乐哲学的启迪、扶持与指导, 去识别和领悟其美与价值。缺乏哲学的基础与高度, 它势必流于一般知识或一门技艺。教师通过音乐教育哲学的学习, 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基本知识, 深入理解其基本理论观点, 初步掌握其理论方法;形成音乐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 锻炼和提高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 进一步增强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敏锐性, 开拓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并初步形成独立的有说服力的见解。

二、音乐教育哲学解释音乐的本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力图站在最高的境界去揭示音乐本质的美与价值。我们告诉学生音乐很重要, 但重要的原因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提供的, 音乐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这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线远远低于其他专业, 音乐教师的地位也由音乐考生的录取分数决定, 教师是否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 只要带好音乐高考班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 这种承认不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承认, 而只是对教育价值的承认, 甚至仅仅是对功利的一种承认。

音乐的教育作用, 是开发人们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 而一旦非音乐性的强调超越了音乐本身, 就将削弱和淹没音乐艺术。因此, 我们必须依靠哲学中关于知识的价值和性质的观点, 对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供理论支持。哲学中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探讨, 有助于面对知识的多方面价值做出明智的选择。

三、音乐教育改革需要音乐教育哲学的引导

当今中国刚进行了一场浩大的教育改革工程, 从基础教育改革到高效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正深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改革往往是痛苦的, 却是必需的,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束缚了人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同样需要音乐教育哲学的引导。音乐教育哲学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 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反应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 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在教育哲学的引导下, 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教育价值判断。对于学校音乐课程来说, 哲学是其课程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 音乐课程的理论、实践、设计需要哲学中关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性质观点的指导。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老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在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现象, 搞清教学行为背后的原因, 以便建立独立的学科观点和策略, 形成稳定的音乐课程教学风格。

当然, 哲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会立竿见影, 与科学教育不同, 它是培养人之为人的灵魂, 而不是纯知识教育, 不可能短期见效, 所以要长期坚持。另外, 哲学在不断地发展, 新的哲学理论层出不穷, 哲学素质教育要与时俱进, 要注意介绍哲学理论的最新成果, 让学生了解哲学发展的现状。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哲学在音乐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引导音乐教育工作者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将音乐课程问题放在哲学层面进行探讨和思索, 从而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马达、陈雅先.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内贝特·雷默, 熊蕾 (译) .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上一篇:3大失误让你个人求职简历的投递失败下一篇:北京房地产经纪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