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2024-04-10

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精选14篇)

篇1: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以潮流为话题的作文

随着时光穿梭机的升起与降落,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从走出机舱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我落伍了,新时代的潮流洗刷了一切旧时代的痕迹。

这里的年轻人身着个性T血与破洞牛仔裤,发型蓬松与凌乱,大多数佩戴耳机,不时跟随着音乐哼上几句,他们走路时的姿式也是摇头摆尾,神气至极。来自上世纪的我衣着规矩,步伐稳重,在这样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简直就是人群中的一个奇葩。

房屋的墙壁已被街头艺术霸占,一条条爆炸性的标语看得我眼花缭乱。理发店的背景音乐多数是摇滚或嘻哈,音量大到足以将新生婴儿的耳膜震破。嘈杂、喧嚣在我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久久挥之不去。

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安宁恬静也不复存在,我只想找个宁静的地方坐下,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我想起了一间书屋。我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透着古色古香,绣着花边的窗帘挂在小小的窗台上,一丝幽黄的灯光从窗帘中透出,显得安详而宁静。推门走进,左手边有一架钢琴,一个身着黑色西装的钢琴师在演奏,一支支钢琴曲悠长缓慢,缓缓流入人们的.心中,如清泉一般。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书架,小说、散文、传记充实着人们的心灵。小小的书屋在繁华的都市中,仍能守住一隅宁静。

走过一个拐角,我又看到了它。可它完全变了样,一道道刺眼的白光从窗口透出,划破了湛蓝的天空,窗帘被卸下了,那丝朴素荡然无存。进门,里面的情景更是令我吃惊,钢琴被移走了,悠扬的琴声变成了快节奏的摇滚,各种言情小说、游戏秘籍占尽了风光,从前的经典小说、散文被扔进了一个破旧的角落中。戴着眼睛的学者少了,前来光临的都是所谓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书屋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寻欢作乐的场所。

我找到了那个卖书人询问他为何将书屋折腾成这样,为何不能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一个静心反思学习的机会呢?他叹了口气,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唉,潮流啊!”

我失望至极,召唤回时光机准备再次回到上个世纪。原来所谓潮流就是人心浮躁的缩影。

篇2: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In China, the woman who is more than 40 year-old is called Da Ma, it has to be admitted that Da Ma is a powerful group, they own certain money at hand, we always hear about the news about them buying house everywhere or flying to the foreign country to buy the brands. The large group now has invaded the square at night, when the night comes, several groups of Da Ma go to the square, playing the music and dance until 9 o’clock. About few years ago, only few women would do this, but now, as the economy develops, people live a better life, so they begin to find entertainment. Da Ma have made the square dance popular, when we go out at night, we may find them dance everywhere. I think square dance is a good way for people to get exercise, they can keep fit.

篇3: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一、理清历史线索,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在内容上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 专题和通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专题的历史知识繁杂琐碎, 没有相应的框架体系, 学生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其实每个专题都有一条贯穿前后的主线, 教师应首先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 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清晰的、宏观上的认识。例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遭到列强入侵后, 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从大的阶段看, 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这三个阶段。从具体实践看,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 最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复习中, 教师打破传统教材的体系, 将本课的复习主题设计成“百年中国梦———探索”, 设计新颖独特, 应时应景, 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将本课的复习内容加以整合, 设计成“惊梦”“追梦”“圆梦”“拓展提升”四个版块。“惊梦”是指在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列强的入侵, 国门被打开, 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追梦”是指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圆梦”是指经历了一系列追梦失败之后, 最终我们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拓展提升”是指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谈谈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复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历史复习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乐学、好学。笔者认为课堂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材料

翻看近些年的江苏高考试题,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特点:根据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材料为载体, 让学生养成根据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以是图片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材料。例如, 教师在讲第二篇章“追梦”时有这样一个设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近代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答案其实很明确, 就是近代不同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教师这样设计, 既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联系发散

在进行单元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知识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个单元, 虽然主体知识属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 但很多知识点和必修1、2都有很强的联系, 比如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和必修2的“洋务运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在第二篇章“追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试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学生要完整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另外两本教材的内容,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近代化等多方面全面思考和运用, 这就使复习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合理运用讨论,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历史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特有的优点, 比如它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并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复习课中, 教师围绕四个版块设计了7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结合材料, 同时, 教师在解决材料问题时多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也较浓烈,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需要指出的是, 眼下众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模式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 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本课7个问题中有超过一半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虽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很多问题的答案能很容易在材料和教材中找到。例如, 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社会现状的?为此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种问题就不必展开小组讨论了。小组合作探讨的问题应该是有难度的问题, 或者是学生凭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应该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而盲目进行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个体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 教师在解决第6个问题“材料中李大钊所谓的不可抗拒的潮流是指什么?这股潮流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 没有给学生一定自主思考的时间, 而是匆忙进入小组合作讨论, 这样的讨论注定缺乏深度, 浮于表面。学生也难以真正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得到实质的能力提升。更有甚者, 一部分学生趁机进行课堂闲聊或者互相抄袭答案,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切入点不应过大, 同时分组要合理, 使学生能人人参与, 各司其职。当然,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积极穿插在各个小组之间, 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真正做到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4: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启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生活像一本厚厚的哲理书。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采,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尊贵的人,生活都不会偏向谁。但善于生活的人往往是亲近生活的人,生活给他铺好一条通往阳光的大道。而平日里愁容满面,精神不振的人,恰好是逃避生活的人,那些人不注重现实生活,而终日幻想未来,结果生活对他的惩罚却是;生活没有活气,无论做什么事都到处碰壁。我们千万别做后者,而应该选择前者,精神饱满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要明白我们是“品味”生活,而非“熬”生活。相信生活给你的快乐比你的付出要多得多。

生活是一座桥,一座既长又充满挑战的桥。每当我长大一岁时,我便想到自己又向桥那头逐进了一步。桥那头是什么?地狱、天堂,还是什么极乐世界。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在过桥时所体会到的酸、甜、苦、辣的事情,这些事情攒起来。就成了有喜有悲、有滋有味的生活

篇6:以态度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小时候,我很怕您。您那雷一般的“霹雳声”和您那瞪大的双眼让我心惊胆战。那时候我特别害怕向您问问题,我怕您又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真的不会,但看见您那粗粗的眉毛下瞪大的双眼和紧逼我的样子,我的眼泪就簌簌地落了下来。

小时候,我非常听您的话。您的话对我来说就像是圣旨,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说一我不敢说二,您走东我不敢走西,您上房我不敢揭瓦。反正,小时候因为怕您,我成了典型的“乖乖女”。

后来渐渐长大了,我也发现爸爸说的并不一定都对。我也学会反驳,并鼓起勇气告诉您:“您说错了。”可是您不会承认自己犯了错,您相信您说的永远都是对的。我最讨厌您说“我错不了啊!”这句话,同时伴随着居高临下、趾高气昂的态度,实在是令人很不舒服。您坚持您的观点,我说我的理,最后总闹得不欢而散。我也很少向您讨论问题了。

而现在,当您对一个问题作出错误的回答,我会采取“噪声攻击”(大喊或拿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碰撞发出声音)来“堵住”您的嘴,以免教坏子孙啊。因为我知道,就算我说了,您也不会相信我说的是对的。有时我也会采取转移注意力法:拿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塞进您的嘴,讨论一些有的没的,就是为了避免错误思想蔓延嘛。

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到头来,还是要和您讲道理:爸爸,您错了就是错了,何必逃避、不加以承担呢。身为一个男人,难道连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吗?!是怕损害您的威信吗?不,不会的。其实您的威信并不应该用那种态度和“霹雳声”来建立、维护的。

爸爸,您为什么不学得谦虚、平和一些呢?

篇7:以手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两分钟后。

“你是我最爱的人啊……”小江的小灵通又不安分了。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瞪向他。他也只好把手机直接关机。老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说道:“我们继续……”

两分钟又过去了……

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上着课,讲台下一片安静。“嘟嘟、嘟嘟……”小张有短信了。他一面警惕地向讲台上张望,一面摸索着在键盘上“七上八下”一阵子。“发松成功!”小张暗自得意。同时,班上游戏迷那里传来“已攻破81关,还要继续请按ok键”的提示。

又是两分钟过去后……

“网络杀手”小陈的QQ叫个不停。突然屏幕上显示了“电量过低、自动关机”。小陈在那里气得两眼都绿了。这时,就连班上成绩最好的小田也冒出了一句“该死!”原来她养的一条宠物狗不知被谁“盗”了,并且那个和她聊得来的网友也总不在线,老是联系不上。听说他们还有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网上恋爱史。

咦,奇怪了。班上公认的“书呆子”最近也不整天抱着个《___侠》什么的看了哦。也追上了时代的脚步,赶上潮流开始玩手机了,原来她发现了手机上的电子书,那比起厚厚的杂志、小说可以方便多了。看吧,老师都站到她桌子旁了,她还在盯着手机……

终于,离下课还有两分钟了。

我们的时尚达人们呢?又躲在个角落探讨问题去了?“我的手机是三G的,可以在电话上看到远处的朋友,还防摔。不信?我摔给你看!”“我的手机防火,可以上网聊天、看电子书;还是美国生产的呢!看吧,不信?你闻闻,还有特别的香气……”

“叮当……叮当……”下课了。

教室里的同学怎么失去了往日的活跃?听到下课铃也不兴奋了。原来大家都在玩手机。小明把手机的MP3打开,向我们宣布这个月的最新歌曲、并且免费播放给我们欣赏……

篇8: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三,复习课程,整合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开展两年多的时间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我亲历此次改革, 感受颇丰。此次改革采用“模块”加“专题”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种以模块为架构, 以专题为单元, 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具有较多的优势和浓郁的创新性, 但这种知识体系又有明显的缺陷, 即知识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面临新课程有些“手足无措”, 缺乏明确的方向。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并不是命题专家随心所欲的产物, 而是他们在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吸取往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经验教训而命制的。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多用心思, 多下工夫, 科学整合知识, 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在认真研究高考试题, 反思新课程高三历史的复习教学中, 笔者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为案例, 探讨新课标下高三复习中课程整合的运用。

在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两单元教学中贯穿了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御敌道路的过程, 故在这两单元的教学中我把课本整合为三个部分:第一, 走西方人的路;第二, 走俄国人的路;第三, 走自己的路。 (注:在三个部分中, 都是教师先给出“探究学习”的题目, 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这三部分的标题。)

一、走西方人的路

[探究学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段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要尝试了哪些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与实践活动?有什么共同点?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1.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 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

3. 康梁提出维新思想, 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引进了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等民主革命思想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5. 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思想与实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些都值得肯定, 但从实现我国的独立自主、富国强兵上来说均告失败, 说明了地主阶级的改革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有识之士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救国道路, 此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俄国学习, 开始走俄国人的路。

二、走俄国人的路

[探究学习]

走俄国人的路, 我们经历了哪些主要历史事件?结果如何?得出了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新文化运动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李大钊首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了中国, 主张学习俄国, 改造中国。“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随后的国民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人缺乏斗争的经验导致革命遭受重大失败。后来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等事件都证明直接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是行不通的,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

三、走自己的路

[探究学习]

在总结向苏联学习的经验中,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他们做出了哪些救国救民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

[学生回答] (略)

[探究总结]

1.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这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2.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总结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的观点。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分析城市中心论的失败原因,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3.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做出了科学完整的论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结晶———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 中国共产党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完全结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解放战争时期,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总任务。在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 他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5.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 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失误, 但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学说。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号召大家“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其后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定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 使得邓小平理论逐渐成熟, 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 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9: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作文评改;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评价方法,教师往往将作文的评改看成一己之事。毫无疑问,这种工作方式对老师而言是艰辛且繁琐的,而且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评价模式以老师为主体,根据老师的人生经历、知识水平来判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仅是一家之言。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于武断,往往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写作激情,使作文失去了激励和发展学生的功能。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作文评改方面提出了“应重视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多种评价理念”等建议,但没有给出实际的操作方法。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经历,对高中作文的评价模式做出了一些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真正想改作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潜能,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作文评改教学中,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笔者经常找出他们在评改中的优点,同时不忘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评改作文方面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笔者经常把他们评改后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传阅,这样做不但可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今后更自信地评改作文。这样的教学不但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还让学生从内心里想改作文。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但作文评改是一项综合难度较大的工作,它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评改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好示范——授之以渔。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要先让学生清楚了解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学生在清楚作文等级评分的标准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次写作的要求,能根据写作的要求对作文做出等级评价。

具体做法是:教师复印好每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各一篇,让学生对着四篇作文进行通读并作出自己的等级评价:在明确评改等级的基础上,教师从审题、立意、详略等方面进行示范性修改,接着学生根据老师刚才的示范对这四篇文章进行详细地评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评改的结果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接着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文评改的方法、步骤,形成较为一致的评改标准。确定作文评改的标准之后,学生先试着独立去评改自己的作文。此外,教师要通过评分、评等级对学生的评改进行评价,最好能做到面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及时强化训练,让学生改好作文

学生在尝试了自己动笔评改作文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把学生的这种热情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慢慢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具体可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作文互评互改,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包括两种途径:

1.学生交换作文进行评改

这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它真正以学生作为主体,也是老师对学生信任的一种体现,学生在取得教师认同的同时开动脑筋对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以及阅读的积极性。

2.口头互评互改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各自的作文。在讨论过程中,踊跃提出各自的见解。无论何种见解,学生们在考虑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优势或是不足。而在这個过程中,学生有意无意中会想到很多创意,团队合作的效果就更好地彰显出来。作为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中所提出的观点时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在修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章。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作文评价模式途径很多,但所有的途径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点和立足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及创新精神。高中作文评价模式仍需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摸索,才能更加规范、适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中作文批改中的互评互改[J].中学教师,2009(5).

[2]汪文龙.高中作文评改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9(5A).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高级中学)

篇10:高中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

常州女子嵇某在禁燃区燃放烟花已属于顶风犯案,还将此行为通过网络发布,且有向警方挑衅性的言论,既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也僭越了法律底线。

追求网红效应固然是每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若以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为前提,既是对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缺少敬畏,更是个人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和偏差。

稍加盘点不难发现,为了吸粉、当网红,做出“禁燃区燃放烟花发视频挑衅警方”类似行为的人不在少数。

网红效应表面上是围观效应,核心是经济利益。巨大的经济利益,让普通人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这也给不少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只要你的表现足够吸引眼球,被关注的流量就可以迅速套现成为可期的财富。

篇11:以秋色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美丽的秋天。山脚下,我抬起头,仰望着那座充满了魅力与神秘色彩的大山,眼中充满了斗志的火焰,我兴奋地大喊道:“我一定要爬上山顶!”

立下斗志后,我与父亲便向着目标进军了。

我们踏足在山间的小路上,细细品味着山中的美景。两旁是用金黄或是火红的秋叶精心打扮自己的高大树木。是为了欢迎来到山中的客人吧,他们把一些叶子铺到地上,编织成了一条金黄色的“迎宾路”。我踏在路上,脚下发出清脆的“沙沙”声,这自然之音,仿佛能净化人的心灵。我倾听着,品味着,心中大赞美景的同时,更是对山顶的风光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在这座大山中,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有趣,让我感到好奇,林间一展歌喉的鸟雀、挂着些许水珠的青翠小草,还有那花丛间舞蹈的蝶儿……一路上,我左看看,右瞅瞅,心思全然不再路上,果不其然,还没到山顶,就先摔了一跤。

而此时,似乎就连老天爷也不肯帮我,下起了细雨。雨虽不大,可山路还是会有一点湿滑。无奈,我只好先在路旁小憩一会。

下雨的时候,天气总是那么阴沉,令我心中有一种烦躁的感觉,十分不舒畅。此刻,我再望着路边,眼中呈现的却是枯黄的叶子无力地被雨水击打着,垂落在地上,花儿也被雨水打蔫儿似的低了头。就连我眼中那熊熊燃烧的斗志似乎也被雨水浇灭了,心中早已打起了退堂鼓。

这时,父亲说要继续登山,却见我迟迟不挪动脚步。他转过身来,注视着我,而我却不敢对接他的眼神。我本以为父亲会有些失望,会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没有责备,没有疑惑,只关切地向我说道:“孩子,累了吧。”说着,父亲便从背包里拿出一瓶水,递过来,并接过了我手中的伞。

听着这温暖的话语,我的心也在这寒冷的雨中感受到了一股温暖,似乎连身上都是暖暖的。可在这同时,我的心中也不禁多了几分惭愧。

他又接着说道:“孩子,爬山是件辛苦活儿。你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受伤。但是,”他停顿了一下,“在这世上哪里有不流汗,一点儿也不付出,就能爬到山顶的人呢?”

这时,雨渐渐的停了,父亲收起伞,指向山路上正在前进的人,接着到:“你看这些人,他们哪一个,不是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努力地向山顶前进?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你总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那些阻挡你前进的风雨。但只要你坚持着挺过风雨的击打,你便能爬到山顶,见到那最美的风景。”

听着父亲有力的话语,我的内心之中早已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是啊,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的。只要我能坚持,还见不到雨后山顶上的绝顶风光吗?这时,阳光终于驱散了乌云,照射到我的身上,让我感受到温暖,同时,也是照进了我的心房。

我的眼中又燃起了熊熊的斗志的火焰,一鼓作气,终于登上了山顶。我享受般地呼吸着山顶上满是喜悦的空气,脑海里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话语。我细细品味着父亲的话,它好像烙印在了我心灵深处,再也无法忘记。

篇12:以忍耐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记得那一天,哥哥正好来我家玩,刚进家门就看到我在家里大发脾气,他一见马上有大事要发生了,就扯住我说:“喂!别发脾气,你脾气咋这么暴躁呢?”我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知道,我从小脾气就这样暴躁,”哥哥眼珠一转,说:“这个嘛,我有办法,不过你得听我的!必须听我的啊!”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马上回答到:“好的!绝对服从俺老哥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哥哥说:“第一,你必须忍住,第二,你绝对必须忍住……我一听,脑子似乎被塞进了胶水,粘糊糊的。突然,我感觉手上异常的疼,我一看,竟是哥哥用针扎了我的手指,我扬手就要打过去,而哥哥却说;“呵呵,给我忍!”我心想:好,我就忍!我往左一看,哥哥又在摆弄着我的手表,没过几秒钟,手表摔烂了!我心想:决不能发火!我再忍。哥哥依然微笑着走来,一屁股就坐在了我的手上,我大叫声“哎哟”,可哥哥用不屑的眼神望着我,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我忍不住了!”我冲哥哥叫道。哥哥却点着头说:“对,你忍不住了就对着外面大叫一声,但前提是你已经忍了很久了哦!”我听哥哥这么一说,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容易生气了,于是就友好地对着“师傅”说:“谢谢了,弟子会记住的!”说完,我心平气和的走了出去。

忍耐,是一种态度。我们要把忍耐变得更加完美,那就是大度和宽容。

篇13: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篇14:以潮流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上一篇:博物馆志愿者招募策划书下一篇:百安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