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2024-04-19

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共14篇)

篇1: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生命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粒粒金黄的细沙,一点儿也不起眼;生命又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珍贵无比。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

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迅速蔓延开来,因而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生命与疾病的战争。在充斥生命危险的病房里,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邓练贤,叶欣,王晶……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然而,在八年之后年3月11日16点16分的那一刻,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9.0级大地震,就在那一秒、一分钟里,所有房子开始摇动,所有的人都慌恐了,不知有多少大楼轰然坍塌,有的人逃生了,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的生命人被无情地埋在了废墟之下,在那一刻,所有的生命都显得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可一击。

然而,我们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爷爷,国家总理温家宝爷爷,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送去慰问,还向他们及时地送去救灾物资。

就在人们前往灾区救援的时候,埋在废墟下的人们也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勇敢的和死神拼搏,再渴再饿也不能倒下。在与死神拼搏时,也在等待着人们来救助他们,比如,在废墟有两位阿姨和一位名叫木美贞子的小婴儿,小婴儿哭着喊着要喝水,阿姨给她奶,尿液她都不喝,阿姨们竟然用唾沫液救了这位小姑娘,有的人在干针线活,在看书,他们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地到来,在某个小学里,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他竟然从废墟里自己爬了出来,还在救其他的小学生,可他却成为了孤儿,但他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受难同胞们一个个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们从不放弃生活的勇气。

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每个中国人小学生,每一位中国人还有国际友人都在捐款,让那些灾区人民从生命的废墟里走出来,受伤的及时送往医院疗伤,直到病全好了为止。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即使你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天,也不应该让他白白流失。

生命

生命当负重,因为负重的生命异常绚丽。

成功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一桅杆,刚降下了初春的残云淡月,又升起了晚秋的白荻劲风,历史的烟云融进古铜色的香炉,青烟缭绕着苍老的记忆。泪流尽,心破碎,原以为你已悲赴黄泉;身体残,心尽锁,原以为你已服药自尽;朋友弃,亲人离,原以为你已引刀自刎。可是,你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意志似山,巍然不动,刚毅如铁,临危不惧,你没有将悲痛和耻辱写在脸上,怀揣着一份责任和信念,你决定这段坎坷的人生,抗起这场负重的生命。于是,《史记》铸就;于是,名垂青史;于是,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美誉。

司马迁,你寄希望于你负重的生命,不在乎抛弃与背叛,不在乎挫折于失败,将悲痛于苦难化作一缕缕缭绕青烟,飘散于人生的漫漫长河,你轻轻拂袖,留下一脉馨香,千古留芳。

豪迈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赤壁怀古,冷观萧萧暮雨。历史的洪钟已消逝在时光的涤荡中,岁月的痕迹已湮没在来来往往的车辙里,而前人与先哲的智慧却越过了时光的冲洗和岁月的刷新,愈发闪烁着荧荧光华。孟德曾在这里痛吟悲歌,周瑜曾在这里把酒临风,谈笑风生,而真正把赤壁的豪迈上演得淋漓尽致的却是你,苏轼。你心境澄澈透明如冰,目光平静淡泊如水,官场上的险恶没有侵蚀掉你乐观向上的心,豁达豪迈的情,你坐笑于此,伴着涓涓细流聆听习习古风。对待官场上的排斥,你一笑而过;对待贬谪的遭遇,你淡漠不语。你寄“千里共婵娟”乡思,但你不抒“逢秋悲寂寥”的惆怅;你才华横溢,遭人妒忌;你身正不阿,遭人排挤但你却始终做你自己,无所谓世人的闲言碎,无所谓事物的悲喜,无所谓自己的遭遇,你只愿坐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

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明月。这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忧伤,却成就了你的豁达与洒脱!

悲壮之花,开在负重的生命枝头!

残阳如血,大浪淘沙,风萧萧兮易水寒。萋萋乌江畔,金戈铁马残。你手持宝剑,目光决绝,毅然割断心爱之人的咽喉,随即拔剑自刎,只留下两行清泪暗自滴坠。多想奏一曲哀婉的琴瑟为你送行,换来的却是泪眼婆娑;多想谱一篇悼念的词曲为你永世吟唱,却写不出只言片语。西楚霸王,你承载着江东父老的心愿,你背负着家族传递的使命,你所向无敌,你英勇盖世。你决然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漫天残云,楚歌声里,你吟唱生命的壮丽,你用你的生命为世界添了一朵悲壮之花,它傲立于你负重的生命,你用淋淋鲜血将它浇灌,它为你怒放,回报你旷世的壮美绚丽。

你浩然正气响彻万里,抛头颅,血可滴,撒下男儿泪,映出天地辉。

空船易翻,负重之船最稳当。被风刮倒的是无基之树,只有根深干粗之树才能屹立于万峰之颠。生命当负重,因为负重的生命回报我们勇敢、稳健、悲壮、豪迈,还有成功!

守望生命

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就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不意味着生命的终止,相反是另一种延续,只要有生命,那里就有希望。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在内心荒芜的日子,张爱玲如是说。大抵在多数人的眼中,张爱玲灿烂了一生,喧闹了一生,事实上,表面的光鲜亮丽并不代表内心的富足。 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生命的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知道,而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色瓜子壳。父母的离异,使她的童年如同放养的羊一般孤独。而与胡兰成那段糟糕的感情也让她遍体鳞伤,最后寂寞的离开。但她也曾安然过,淡漠过,宁静过,幸福过。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也许是对她生命的最好的诠释。所以守望生命就是守望祈愿。

明日复明日,时间零碎的流逝着,我们终会艰难的走到最后的时刻,站在生与死的交界点,只留给世界一个疏淡的背影,却在彼时落寞的发现:人,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也许,我们终其一生却也只是在做被人操纵的木偶。走的路,做的事,都是被事先设置好了的。只是,生命从不会没有意义。我突然想起诈欺猎人的片尾,镜头上是黑崎拖着深灰色的行旅箱,独自走向机场尽头。画面中场景不断变换,安静的响着他的独白:人生不是戏剧,剧情由我决定。就如莎士比亚所说,人如果只是行走的影子,那我不在乎至死都是一个影子,直到将这世上所有的白鹭吞噬,我的舞台没有谢幕,我名为黑崎,行走着的影子。其实,结局由谁掌握已不重要,只要尽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对生命的负责与善待。生命,不是千篇 一律的断简残章,只要追求过,便是美好的生命。所以守望生命就是梦想。

挪威的森林中,渡边有这样一段独白:我的十八岁以木月的死为界限,春天已经过去了,总有一团模糊的东西笼罩着,就算不去想,也不可能回到以前。其实那些死的人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生活。他们还存在着,用不同的生命模样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个世界。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对于死,我一直以为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人间而已。设若你的生命让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那么你存在于哪个“人间”将不再重要。对别人来说,你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生和死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永远不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所以守望生命就是守望永恒。

Life is a permanent travel.(生命是一场恒久的旅行。)而在这场旅行中,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生命正是因为这份未知而美丽。张爱玲,黑崎,渡边,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望生命。让我们一起守望不同的生命,在人生的一纸素白上描刻出各自的美好的生命模样。

篇2: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母亲的子宫里。”

“为什么?”

“因为……那里最温暖啊!”

——题记

“母亲”两字共有14画,事实上3岁时,我就会写这两个字,你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说:“慢慢写,竖折,竖折勾,一点、一横、一点……”你黑色的鬓发划过我的脸庞,痒痒的,我便“咯咯”地笑,也是那时候你告诉我“母亲”就是“妈妈”的意思,我的母亲就是你,在我口中我叫你“妈妈”也许我觉得“妈妈”比“母亲”更好听吧!但有人说这是天生的。

你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繁华的街道上突然有一双颤抖的手伸到我们面前时,你会掏出口袋里的零钱放在我的小手上让我放在那双颤抖的手上,那时我放声大哭,你蹲下来抹掉我的眼泪,把手轻轻地放在我的肩头,问:“你怎么哭了?”我抽泣着,指着那人说:“妈妈你看,那个人好可怕,他没有脚,而且他好脏,妈妈,我不去,我害怕,呜呜……”你静静地等我哭完,说:“孩子,你别怕,那个叔叔原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健康,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他残疾了,我们很健康,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你快去,妈妈在这等你,好吗?”“嗯!好。”我轻快地走过去,又飞快地跑回来,把那句‘‘好人一生平安’’抛在了身后。

举步走在梧桐树下,夏天的梧桐的黛绿色树叶,在微风中哗哗作响,空气中充盈着植物特有的清新味道,一抬头,树叶间隙流动的稀疏阳光就在瞳孔中张扬开,渲染成色泽瑰丽的异彩光晕。好美,就像你说过的,雪山上的极光。那时候你教我的第一个表情叫笑。你说笑是一种胸怀、一种宽容。你也说笑要露出八颗牙齿才是对别人的尊重,处在换牙期的我又该怎样露出八颗牙齿呢?这个问题让年少的我苦恼了好久(唉呀!当时的自己也真够傻的。

长大以后……有一天你已经安睡,床很大,你睡在正中,以一贯蜷缩的姿态侧躺着,像被胎盘包裹着的婴儿,在我为自己这个比喻感到好笑的时候,突然又想起十多年前我也曾这样,以这样的姿态,安睡在你腹中,周围是一片温暖的“海洋”,于是我想在脑海中搜索一句合适的话来描绘这种感受,最后却只能生硬地想起:我从你那里来。在你那里,我长出了脊椎和勇气,形成了大脑和思想,缔结了心脏和希望,你给我的漂亮的衣服和儿时的虚荣,我以后都可以给你,可是你身体里那片曾经温暖我的“海洋”,我此生都无法偿还。

篇3: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一、“生命课堂”的教学观

新课改要求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3]理想的课堂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动人的.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为课堂重建提出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 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和“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生命课堂”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应是“基于生命, 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

在“生命课堂”的视角下, 课堂教学的要素有更多“生命”意识和“生命”元素:教学目标立足师生生命发展, 强调师生课堂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彰显;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散发生命气息;教学方式应依据不同教学需要作取舍, 最大限度张扬师生个性、激发创新潜能;教学过程充满迸发生命灵光的动态生成如同生命发展的不可预见性;教学总结饱含欣赏性的点化和润泽助推生命智慧的孵化.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生命”期待

暂且不说高中物理教师中也流行的“职业疲倦症”[4], 暂且不说那些唯“考试”唯“分数”的传统物理教育者还在“默默耕耘”.把关注聚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最“活跃”部分, “生命课堂”的呼唤一样强烈.学生围成一个圆桌、或是转过头“相互讨论一下”就冠名为“合作学习”的大有人在, 去研究为什么一节课下来说来说去的始终是相同的那几位同学的人却很少——相当一部分学生被热热闹闹的“讨论”声埋没;逢课必探, 每课都是以“问题”“猜想”“假设”“探究”“结论”等词汇标榜“探究学习”的比比皆是, 去反思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在“成功”探究出结论后连课后简单的习题都不会的现象的人却很少——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生命被形式化的探究扼杀.在这样的课堂里, 最大的悲哀就是“人”被湮没了, 我们有生命的老师与学生实际上都已被异化成了某种“工具”和“器物”.因此, 任凭教师绞尽了脑汁, 套尽先进的教学模式, 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所谓“有效教学”, 其根本只不过是在给学生的大脑皮层里反复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而已.

三、构建“生命课堂”的思考与教学设计

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背景下, 生命课堂的具体设计和教学方式也有不同.生命课堂更多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生命课堂必须重点关注情感、认知、思维三个维度的“生命”质量.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一节典型的探究课为案例谈谈自己基于“生命课堂”理念设计本课的思考.

1. 教学分析

从情感角度来看:学生对于历史上科学家们关于“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认识感兴趣;对于“追寻牛顿的足迹, 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任务充满探索欲望.学生的兴趣是激发思维活力和审美情绪的催化剂.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和曲线运动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匀速圆周运动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已经非常清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从思维角度来看:学生知道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引力, 但不一定能通过“推理”分析出来;学生甚至知道太阳与行星间的万有引力表达式, 但很少有人能自己独立“演绎”推导出来;学生知道向心力表达式, 但不一定能够主动对椭圆轨道做“建模”简化的分析;学生知道牛顿第三定律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的结论, 但是不一定能够“类比”学过的弹力立足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找到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有更多的预设和多层次的铺垫引导, 启发学生思维.

2. 教学设计

突出动态的期待过程:期待学生基于曲线运动的知识更新对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基于牛顿运动定律找到天体运动的原因 (引力) ;期待学生在问题串的纠结、思索中追寻前人的探究足迹;在引导、对话中激起思维的活力;期待学生在历史的回眸中感悟思维之美、体验物理学习之乐.

立足问题的开放讨论:立足探究教学模式, 综合应用实验演示、讲授、谈话和讨论等多种方法, 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 在问题的逐步深入讨论中破解难点,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建构有序的认知结构.

着力思维的互动、共振:做好充分的问题预设, 引导学生基于已知物理规律思考逐层深入的问题串、步步深入分析推理引力的表达式, 归纳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隐性思维方法, 在总结中开展显性思维方法教育, 帮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在“问题串探究”中享受“生命课堂”闪光点

1.“家长里短”中活化“思维方法”

问题1:什么原因使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

预设回答: (引) 力

追问:您怎么知道行星受到了 (引) 力?

回答:椭圆运动 (至少速度变方向) →变速运动→加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 →合外力→引力.

评价:前不久我也问过我三周岁女儿这样一个相似的问题——“你知道树上的叶子为什么要掉下来吗?”你知道我女儿怎么回答吗? (有学生答的和女儿一样) 女儿很快的回答:“因为现在是秋天了, 叶子成熟了就要掉下来”.我是物理老师, 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 继续问“哪叶子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而是要掉到地上呢?”女儿同样很快回答:“因为它没有翅膀啊”. (还有学生答的和女儿一样) 显然, 受原来知识储备的影响, 女儿只能通过简单的分析, 以类比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推理的能力不足.大家之所以能顺利地确定引力存在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由于我们学过了牛顿运动定律和曲线运动有关知识, 我们会在已知的基础上分析、推理, 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已经有意无意地用到多种物理思维方法.

比较:你知道几百年前科学刚刚萌芽发展的时代科学家们 (不是一般民众)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吗?ppt投影:简评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牛顿等人的观点.

2.“循循善诱”中感受“探究脉搏”

问题2:太阳对行星引力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引力大小跟什么有关?不说根据.

引导:与牛顿同时代的胡克、哈雷等人也猜想到了这一点——“其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是, 受数学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研究止步于“椭圆”.而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并凭借其超凡的数学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发现了这个引力的因素”.现在我们面临着与“胡克、哈雷”他们一样的问题——“无法处理椭圆”, 但我们需要向牛顿学习用我们学过的规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引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投影八大行星的半长轴、半短轴以及它们与太阳的距离, 思考如何处理椭圆问题.

假设:行星的轨道是圆, 如图1所示.

引导:模型简化后, 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结论.引力F即为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半径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验证: (引力提供向心力) , 根据T容易观测、v不易测量, 代入.

引导:引力与周期是否有关?先思考一个类似的问题——如图2所示, 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小球在弹簧拉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弹簧的拉力与周期是否有关?

预设:弹簧的拉力F=kΔx, 与小球的运动状态量无关, 引力同样应该是某种性质的力, 不管行星运动还是静止都应该存在这个力, 因此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应该与行星的周期是无关的, 仅与两个星球本身情况有关.但是, 如何消去T呢?有必要代入, 可得, 如果用正比关系可以表示为

3.“平等对话”中分享“物理方法”

问题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是怎样的呢?

教材预设:从力的角度考察,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两者“性质相同”, 即产生的原理相同.

引导活动:以手压桌子为例, 手对桌子的力与桌子对手的力性质相同, 手对桌子的力与手的形变有关, 那么可以判断桌子对手的力一定与桌子的形变有关.

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也应该有类似关系.

学生意见 (学生举手发言) :我认为可以从运动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上黑板画出图3.运动具有相对性, 行星绕着太阳转的同时, 也可以看成太阳绕着行星转动.从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研究中, 我们发现, 那么考察太阳绕着行星的运动F′是不是也应该是满足

教师肯定的评价 (尽管后来发现这种分析中有漏洞) :你的分析很有新意, 现在我们一起从力的角度和从运动的角度找到了相同的结果, 发现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4.“淡妆浓抹”的总结中品味物理课堂“真善美”

师生总结品味:从这节课的探究过程来看, 站在开普勒以及牛顿等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用自己的“手”“脑”找到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用到了很多探究位置问题的思维方法:探究引力存在环节, 用到了分析和推理的方法, 在寻找太阳对行星引力的环节用到了建模和演绎的方法, 在概括两者间的引力时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和归纳的思维方法, 在规律的推广环节用到了类比的思维方法.而且, 通过学习, 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物理思维, 还有物理的美, 行星运动和谐的美、相互引力规律的对称美, 力与运动的统一美, 两者间引力规律的简洁美. (一边与学生一起总结, 一边提炼认知、探究、情感等三维板书之外的第四维板书——审美.)

五、结束语

教育科研方法认为: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我的探索其实也是一位一线物理教师对于构建“生命课堂”的行动研究, 是关注课堂“生命意识”的践行活动.真正的物理是“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真正的物理学习应该基于知识到能力、思维到审美的生命质量提升.从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中我也感受到: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 我们需要基于逻辑的、具有前瞻性的精深的冷面思考与系统研究, 但我们更需要渗透情感的、能打动人心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存生.生命教育:一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0) :98-99.

[2]宋华.“心动”中构建语文生命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5) :64-65.

[3]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3) :15-16.

篇4: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生命为话题的900字作文

悄声走到它的背后,张开双手,趁其不备,猛然合上,再小心翼翼地张开手,它已经落入了我的手心,我轻轻的捏住它的翅膀,将它拿了起来。也许它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愚钝,会被人类轻而易举地捉住。我也并非想要它的性命,毕竟那样对我来说没有半点好处。可它却惶恐了,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却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对于我来说,它的力量太弱小。真是不自量力的生物!我细细地打量着它,它看上去那么脆弱,可此时却在我手上“拳打脚踢”。它的六条腿胡乱地在空中乱蹬,头顶的触须不断地抖动......突然,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我松开了手,它挣开我的束缚,用那伤痕累累的双翅飞向远处的天空......

事后,我才知道,驱使我松开手的,竟是由那小小的蝴蝶身体中爆发出来的生命的力量!默想,沉思,在九年前的那个下午,在北川的那所中学里,是否也感受到了如此强烈的生命的力量?

那天,对于所有的北川中学学子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天,甚至说,是改变全家命运的一天......

那天,随着全校几千名师生的惊叫,五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那些正在听讲的学生,讲课的老师,顷刻间被埋在了水泥、钢筋堆积而成的废墟下。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讲解......也许能。不!他们一定能!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在破败倒塌的教室中唱起班歌;他们在漆黑的瓦砾废墟下,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阅读书籍,他们坚信,书籍能带给他们力量!能带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山穷水尽的困境中喝墨水来延续生命,坚信自己会获救......他们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最终获得了营救。

他们,不同样拥有着如同那只蝴蝶一般的强烈的生命的力量吗?他们,不也在困境中展开了他们那伤痕累累的翅膀,然后飞向远方吗?他们的求生欲望是何等的强烈,他们能获得生命的延续又是多么的不易!生命脆弱而又坚强,我们难道不应该敬畏生命吗?而现在,又有多少青少年轻视自己的生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选择了轻生的不归路?他们,是否应该学习一下那些在地震中苦苦寻求希望的北川中学的学生呢?

篇6:以生命为话题的900字作文

父母的爱是一股原始的动力。当我呱呱坠地时,当我蹒跚学步时,父母牵引着我前进,指引着我。当我跌倒的时候,两眼泪汪汪的看着他们,他们还是会鼓励我重新站起。那年,我六岁,爸爸妈妈陪着我教我骑自行车。爸爸在后面扶着车架,我小心翼翼的在前面骑,嘱咐着爸爸千万不要松手,我骑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其实爸爸早已经松开了手,我却毫不知情,就这样,我依靠着对爸爸妈妈的信任继续成长,而当我每次决定放弃的时候,始终有两双眼睛在注视着我,给我无比强大的力量,我看得懂那种眼神,里面饱含了深深的爱意,和对我的信任,正是因为这种眼神,才可以帮助我继续茁壮成长。

友情也是成长之路上的重要力量。随着年龄的长大,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朋友也会越来越多。开心时,和朋友一起分享我的喜悦,难过时,朋友会给予你细声的安慰。他们和我一起成长,平常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在学习的路上,当我遇到难题而感到困惑时,他们会给予我帮助,帮助我解决困惑。肠胃炎这三个字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有的时候也会给我带来痛苦,但是正当这时候,我的朋友会给我送来一杯热水和药,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我懂得了成长不是一个人孤单的过程。我所受的痛苦,所收获的喜悦,别人也一样在感受着,因为有朋友的相伴鼓励,我在学海上丰收了累累硕果。

爱自己让我变的越来越相信自己。在我的生命中,我爱很多人,朋友、家人、老师。但是我最爱的还是自己,因为人生的奋斗关键是在自己。爱自己不是自私的表现,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怎么能去奢望别人来爱自己?我们应该自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尽善尽美,做最好的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一直培养我锻炼我的独立,和自信。有一次,学校里举行演讲比赛,我很积极的报了名,但是当我走上台,面对台下那么多人时,心里便七上八下,手心直冒冷汗,我努力克制自己,在心里说过无数次:“淡定,别慌张,你可以的,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就这样,我抱着胜利的心态完成了演讲。我,成功了。

篇7: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青春”这个词是所有人都爱,而又惧的一个词。爱在于她的美好,惧在于她的短暂,让人怀念起曾经的一点一滴。

青春,是上天馈赠给每一个人的礼物。有些人,接受她,将她当做信仰一般对待;有些人,接受她,虚耗她;有些人,接受她,却从不在乎;还有些人,嫌弃她,他们觉得,这一生,有否无碍。

慢慢的,这些人,都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为人父母了。第一种人,将她,深藏心底,如同对待信仰,对待自己的初恋一般;第二种人,借着她的名义,她的爱,整天花天酒地,浪费她的苦心;第三种人,依旧不在乎她,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总缺了些什么;最后一种人,从未看到过她的身影,因为他们整日在毫无目的的游走。

后来,他们都老了。第一种人,子孙绕膝,一家人坐在那菩提树下,读着书,喝着茶,谈论着生活,与青春相伴,迎着夕阳的到来。第二种人,到底是病了,在那病榻上,流着泪,懊悔的说“妄我走过这一生,借着青春之名消耗了这点滴光阴,而这一切都无法重来。”第三种人,望着天空,望着路上的青年,望着那无形的田埂感慨“原来,这心中的空缺是因为,你啊——青春,你陪在我身旁,而我一直忽略了你,现在看着这夕阳无限好,才知道只是近黄昏的意思啊!只望来生,我与你且行且珍惜。”而最后一种人,看着那家徒四壁的景象,只得无声叹息,心中可悲的想着:这一生,以为活着毫无意义,却从未想过,找寻过让自己活下去的意义。直到现在什么都失去了,才知道,那意义早已被自己无情舍弃啊。

有人说“因为失去了青春,所以她才美丽。”其实他不懂,青春,从未想过离开,也绝不会自己离开,只有当你,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推开她时,她才不得不离开,因为,这一生,她只会来一次,只会拯救你一次,但她会爱你一生,若你有赢回她的心的决心,有知错就改的态度,她就会回到你的世界,与你携手共度一生的陪着你。

所以,青春是不朽的,因为她一直在你的精神世界里爱你,恨你,气你的种.种。

篇8: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华中科技大学在近年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战略转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正是实践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强化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 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推进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务和学生工作部门经过几年的工作摸索, 充分调动学院教师的积极性, 利用各类教学、科研资源, 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培训等活动, 为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和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主要把握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 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推动本科生参与一线科研实践, 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融入到生命科学本科教育中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自2007年以来, 学院各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由专人负责组织管理, 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聘请学科专家指导评审, 并制定了相关工作细则。同时筹措配套资金, 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程序, 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层层递推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严格把关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

每年, 学院通过积极组织项目申报, 大幅提升了学校对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但学院仍然严格把关项目申报, 我们主要做到了“早动员、早培训”。学院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渗透到学生工作中去, 并在科研实践的指导上有较大的优势, 能从一年级开始就向学生普及科研知识和技巧,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背景调研、实验设计、项目申报、学术报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

历年来, 对于每批次递交的申请项目, 学院都会在内部先对该批次所有申请项目进行一轮评审。邀请学院教学顾问组的一些长期从事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 逐一评阅学生所提交上来的申请书, 给予评审意见。我们也通过一系列评价与质量控制, 能更好地筛选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项目, 并且将立项评审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上。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管理

学院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控制, 力求以好的项目推动新的项目, 以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和影响新的人才。对于每一批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学院都会认真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我们借鉴了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管理经验和国际学术会议的模式, 创办了本科生学术论坛的形式, 对结题项目进行正式的报告答辩。学院每学期邀请各专业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项目的口头答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 学院还在项目中期阶段采用学术海报公开展示互评的方式对在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这一方式不仅督促了项目严格按照预期日程推进, 还锻炼了参与项目学生的科研会议海报制作和科研成果的整理与提炼方面的能力。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和成果产出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费管理一直以来实行 “统一管理, 合理分配”的管理方式。对于项目实施效果较好, 学生获得锻炼明显, 创新成果突出的项目, 学院会给予重点支持。有了良好的项目和充足的研究经费作为支撑, 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产出上有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学院本科生在历年国际遗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 (i GEM) 等赛事上屡屡获得金奖、银奖, 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上也每年获得各类奖项十余项, 同时每年本科生能够稳定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获得专利授权十余项。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对生命科学本科教育的意义

从参与组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上升通道, 越来越多的成果产出必定会激励着后来者加倍努力, 也激励着学院、学校和国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源和关注。

参考文献

[1]Labov, J.B, A.H.Reid, and K.R.Yamamoto.2010.Integrated biology and undergraduate science education:A new biology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rst century?CBE—Life Sciences Education 9:10–16.

[2]Sadler, T.D, and L.Mc Kinney.2010.Scientifc research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oll Sci Teach 3:43–49.

[3]Russell, S.H, M.P.Hancock, and J.Mc Cullough.2007.The pipeline:Benefts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Science27:548–549.

篇9: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作文评改;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评价方法,教师往往将作文的评改看成一己之事。毫无疑问,这种工作方式对老师而言是艰辛且繁琐的,而且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评价模式以老师为主体,根据老师的人生经历、知识水平来判断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仅是一家之言。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于武断,往往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写作激情,使作文失去了激励和发展学生的功能。

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作文评改方面提出了“应重视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多种评价理念”等建议,但没有给出实际的操作方法。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经历,对高中作文的评价模式做出了一些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真正想改作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潜能,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作文评改教学中,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笔者经常找出他们在评改中的优点,同时不忘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评改作文方面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笔者经常把他们评改后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传阅,这样做不但可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今后更自信地评改作文。这样的教学不但为学生树立好自信心、进取心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还让学生从内心里想改作文。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但作文评改是一项综合难度较大的工作,它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评改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好示范——授之以渔。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要先让学生清楚了解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学生在清楚作文等级评分的标准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次写作的要求,能根据写作的要求对作文做出等级评价。

具体做法是:教师复印好每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各一篇,让学生对着四篇作文进行通读并作出自己的等级评价:在明确评改等级的基础上,教师从审题、立意、详略等方面进行示范性修改,接着学生根据老师刚才的示范对这四篇文章进行详细地评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评改的结果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接着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文评改的方法、步骤,形成较为一致的评改标准。确定作文评改的标准之后,学生先试着独立去评改自己的作文。此外,教师要通过评分、评等级对学生的评改进行评价,最好能做到面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及时强化训练,让学生改好作文

学生在尝试了自己动笔评改作文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把学生的这种热情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慢慢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具体可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作文互评互改,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改包括两种途径:

1.学生交换作文进行评改

这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它真正以学生作为主体,也是老师对学生信任的一种体现,学生在取得教师认同的同时开动脑筋对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以及阅读的积极性。

2.口头互评互改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各自的作文。在讨论过程中,踊跃提出各自的见解。无论何种见解,学生们在考虑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优势或是不足。而在这個过程中,学生有意无意中会想到很多创意,团队合作的效果就更好地彰显出来。作为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中所提出的观点时要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在修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章。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作文评价模式途径很多,但所有的途径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点和立足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及创新精神。高中作文评价模式仍需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摸索,才能更加规范、适用。

参考文献:

[1]王伟.高中作文批改中的互评互改[J].中学教师,2009(5).

[2]汪文龙.高中作文评改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9(5A).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高级中学)

篇10: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那是个临近考试的周末,作业堆积如山,我却因为在校时“偷工减料”为自己挖了一个看起来永远也填不完的坑。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我顿时感觉回天无力。尤其是想到下午即将到来的英语课,我更是心急如焚。我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咬住笔头冥思苦想。钟表还在滴滴答答烦人地转圈,慢慢加速的心跳声与之在空荡荡的房间交织。不完成作业的后果可想而知,被老师训斥一顿不说,更会有翻番的作业等着我去“冲锋陷阵”;如果不去上课,我被这个念头吓了一大跳不自觉地停了起来,下一秒便觉得自己的脸颊像火烧一样,心中生出了诸多惭愧。可是……算了。反正老师无从考证实情,一闭眼一跺脚,我就做了决定。

“滴——”闹钟提醒我该出发上课了。我咬了咬牙关掉了闹钟,决定对这善意提醒的闹钟置若罔闻。

我心安理得地继续写着作业。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全然放弃了去上课。可是随着作业一点点的减少,我的内心却越来越不安,我担心老师打电话,更害怕父母知道我没去上课时那关切的询问……

那一夜,老师未曾打电话,父母也安静如常,这一切都好像是我做的一个梦。

可是我却失眠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意中,书架映入了我的眼帘。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着的书,我不禁想起了太多关于诚信的故事。

篇11: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这首歌叫《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给了我许多人生启示。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意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侯,要勇敢的抬头......”

是啊,漫长的人生之路,有怎么会凡事都一如既往,一帆风顺呢?”人们总是希望过着春风得意的日子,但这是不可能的。而当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才会更加的严谨,认真,才能使得成功的彼岸。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曾在火车上买过报纸,曾经为了做实验,求车长给他一节车厢来做实验,可是实验总会有失败和危险,可他还是不畏惧困难,坚持地做实验,经过反复的研究,实验,他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人类的崇尚者。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古代的李时珍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自发自掘,亲自尝药,历尽千辛万苦,才写好了传世名作《本草纲目》……这写人都是经历了一次次挫败,才使向成功的呀!

篇12:以历险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这事发生在十年前一个平常的春天里。那时我七岁。

那天,风和日丽。温暖的阳光懒懒地照在大地上,也照在对干鱼垂涎欲滴的野狗身上。

我的眼睛睁得圆圆的,一条野狗的眼也睁得大大的。那时,我从屋里写完作业出来,刚到院子中就发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一条野狗正吼叫着向挂在墙边的干鱼跑去。知道我喜欢吃干咸鱼,这几条干鱼是外婆特意腌制好以后从南方带来的。此时,这条狗已到了墙边,正一蹦一跳地去够干鱼,但怎么也够不到。焦急的野狗不顾一切地向上乱扒,后腿蹬着墙缝,前腿搭在墙边的木杆上,前爪只差几公分就要够着干鱼了。

说时迟,那时快。已顾不上多想,我向身后一摸,抓住了一根长木棒,奔向野狗。野狗见势不妙,后腿用力一蹬,就跳到我的面前。野狗的肚子咕噜噜地响个不停,眼露凶光,龇牙咧嘴,慢慢向我靠近,见我手里有武器,它在离我三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我双手紧紧握住木棒,骨节攥得咯吱吱响。这时,起风了,树叶被摇得哗啦啦作响,让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和危急,但丝毫没能动摇我的信心。我的牙咬得紧紧的,生怕一泄气就会让凶神恶煞般的野狗有机可乘,趁机将我扑倒在地。

其实,我完全可以向在不远处地里干活儿的父母求救,但我没有,我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我握紧木棒,勇敢地面对着野狗。我的举动让野狗吃惊不已,但它仍凶狠地龇着牙,胆怯地望着我。

木棒,是我唯一的武器,也是我现在唯一的精神支柱。我和野狗就这样对峙着,我恨不得将野狗打得满地乱滚,野狗恨不得吃了我。它不停地呼噜呼噜地喘着粗气,我则将木棒高高举过了头顶,积蓄着全身的力量,寻找着最佳战机。

忽然,野狗许是被我的气势压倒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但此时的我神经仍不敢放松。野狗趴在地上,慢慢向我挪来,好像离家出走已久的.孩子见到了父母。我向后退了几步,但野狗仍作乞求状向我继续靠近。这把我弄得不知如何是好。

“嗷”的一声,野狗倒地而死,原来它是被从地里干完活儿回家的父亲用铁锹打死的。

尽管这件事已过去十年了,但我与野狗“作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

篇13: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科学课的前身是自然常识课,以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小学毕业时会像语数学科一样进行自然知识考试。教师是施教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者,教材就是灌输的内容,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迷信老师、书本的权威,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扎下了“师道尊严”的根。这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相悖,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放下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身份,降低“身价”, 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朋友,一起活动、倾听、对话,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换“角度”——学生的同行者

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精心预设高效的教学过程。小学科学探究的每个问题就犹如一个个“小山包”,我们坐着飞机鸟瞰它,感觉它是平的,没什么高度;但如果我们站在山脚仰望它,会觉得高险, 攀登起来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去挑战、去攀登是一定能到达顶峰的。小学科学的探究问题对老师来说都是已知的,没什么新奇的东西,都是些日常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设什么好探究的,一看就知道, 因此上课时就变为传授式。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是未知的、新奇深奥的东西。虽然许多现象都是自己身边的,但是没有在意,就是在意了也没有去细心观察过,更没有去思考其中的奥妙。因此我们在 “预设”时,就要换换“角度”,“板凳打个调”,站在学生的经验、需求层面上,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方式出发,多方面“预设”,一步一步地探究眼前“未知的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培养兴趣,提升素养。

三、重“生成”——学生的引路人

教科书和教师预设的教案都是静态的,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思维的生成却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地注重教科书和“预设”,不关注学生的生成,那就是“照本宣科”,就会使课堂程序化、教条化,课堂将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我在上“辨别声音”时,按照书上提供的材料和我的预设,学生细心听鸟叫和牛叫的声音,找出其中有什么不同,来感悟、体会声音的高低不同,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这样学生对音调的感知深刻、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一堂普通的科学课,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

四、带“问号”——学生的导航者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要探究就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是不可能探究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大胆地提出(发现)问题。比如:在观察鱼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学校的水族馆去观察鱼,并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鱼的什么?为什么?把它记录下来。学生在观察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鱼的全身要长满鱼鳞?为什么鱼鳞是一片一片的,摸起来很滑?”“鱼的嘴不停地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这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就成为他们探究的题材。课堂上我们不能一一探究,但可以利用最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让他们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个个自己未解的有趣的问题犹如“导航”,引领着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独自或结伴探究自己的“未解之谜”。

总之,降低“身价”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话,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常见的自然问题,倾听、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发言、思考、实验的机会,在一个个有趣问题的驱动下不懈地猜想、实验、思考,在一次次成败喜悦的激励下不懈地探究问题、磨炼意志、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科学课堂将成为和谐、高效、富有“生命”的课堂。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使其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通过降“身价”交朋友、换“角度”同前行、重“生成”引道路、带“问号”指方向等策略建立平等、民主、活泼、上进的师生关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构建和谐、高效、富有“生命”的课堂。

篇14:以”生命”为话题的高中作文900字

关键词:身价;角度;生成;问号

一、降“身价”——学生的伙伴

科学课的前身是自然常识课,以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小学毕业时会像语数学科一样进行自然知识考试。教师是施教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者,教材就是灌输的内容,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迷信老师、书本的权威,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扎下了“师道尊严”的根。这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相悖,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放下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身份,降低“身价”,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朋友,一起活动、倾听、对话,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换“角度”——学生的同行者

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精心预设高效的教学过程。小学科学探究的每个问题就犹如一个个“小山包”,我们坐着飞机鸟瞰它,感觉它是平的,没什么高度;但如果我们站在山脚仰望它,会觉得高险,攀登起来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去挑战、去攀登是一定能到达顶峰的。小学科学的探究问题对老师来说都是已知的,没什么新奇的东西,都是些日常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设什么好探究的,一看就知道,因此上课时就变为传授式。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是未知的、新奇深奥的东西。虽然许多现象都是自己身边的,但是没有在意,就是在意了也没有去细心观察过,更没有去思考其中的奥妙。因此我们在“预设”时,就要换换“角度”,“板凳打个调”,站在学生的经验、需求层面上,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方式出发,多方面“预设”,一步一步地探究眼前“未知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培养兴趣,提升素养。

三、重“生成”——学生的引路人

教科书和教师预设的教案都是静态的,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思维的生成却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地注重教科书和“预设”,不关注学生的生成,那就是“照本宣科”,就会使课堂程序化、教条化,课堂将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我在上“辨别声音”时,按照书上提供的材料和我的预设,学生细心听鸟叫和牛叫的声音,找出其中有什么不同,来感悟、体会声音的高低不同,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这样学生对音调的感知深刻、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一堂普通的科学课,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

四、带“问号”——学生的导航者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要探究就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是不可能探究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大胆地提出(发现)问题。比如:在观察鱼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学校的水族馆去观察鱼,并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鱼的什么?为什么?把它记录下来。学生在观察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鱼的全身要长满鱼鳞?为什么鱼鳞是一片一片的,摸起来很滑?”“鱼的嘴不停地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这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就成为他们探究的题材。课堂上我们不能一一探究,但可以利用最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让他们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个个自己未解的有趣的问题犹如“导航”,引领着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独自或结伴探究自己的“未解之谜”。

总之,降低“身价”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话,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常见的自然问题,倾听、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发言、思考、实验的机会,在一个个有趣问题的驱动下不懈地猜想、实验、思考,在一次次成败喜悦的激励下不懈地探究问题、磨炼意志、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科学课堂将成为和谐、高效、富有“生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2.

上一篇:牛家梁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下一篇: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