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2024-05-01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共7篇)

篇1: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

认知规律

曾经听过一则国外的教学案例:美国有一位历史的教师,上课前,他准备了盾牌、喷水枪等防御器具。当他走进课堂时,说道:这历史考试有多数人不及格,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及格,我想只要同学们肯花钱买分数,我就给谁及格。条件是:白人学生买及格是5美元,黑人学生买及格必须是10美元。学生听后大为不满,群情激奋,为什么有两个标准?为什么歧视我们黑人学生?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书籍、笔、尺等一齐向老师打来,这时老师的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和喷水枪防御学生的攻击。相互攻击到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师大声喊道:“不要打了,这就是六十年代黑人为争取人权情景的再现。”“今天,我就给同学讲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样争取黑人权利的”。

这一教学案例说明了什么?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即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何为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源起于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

理学》,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及其过程,既具有难度,又令人神往:诸如人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这些问题不断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教学中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影响学生认知心理因素的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更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知道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认知的

角度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探索影响学生认知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认知因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来自教师和文本的因素:主要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教材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这并不等同于学生有效学习后生成的认知结构,因此须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的有意义、有组织的信息的帮助,但有组织的信息必须考虑到另两个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即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活动。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新知识之前,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怎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建构的过程。这要求职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3、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学生,有效学习仍然不能发生,它还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反映在注意和生成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和新旧

知识的联系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出情境和空间,让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丰富、扩大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三、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教学并无唯一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认知理论为我们探索职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职中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呢?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形式是最直观、最生动的的教学形式。人机交互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朗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既听到名家朗诵的名篇,又能找到适合自己朗读的材料。如乔臻朗诵的《雨巷》、寒风朗诵的《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濮存析朗诵的《月下独酌》,这些名家的朗诵,确实使学生朗诵的魅力,感受到声音给人带来的激情。从声音感知入手,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者精心设置、指导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并主动积极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创造性,就意味着要给他们机会和时间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这些新的可能

性,而不是只用表面上水平很高的空洞符号进行诱导。传统的教学常常要求学生从外部接受一个已经完全组织好的对他来说也许并不理解的题型训练,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自主活动的领域,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直到他乐于接受他人指导和教授为止。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教师愿意多损失一点他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课题是《让诗意充满课堂》,这一节讲是诗歌,执教者不是按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学生诗歌的对仗、押韵、平仄等特点,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朗诵诗歌、创作诗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富有意境的创作,使这一节语文课充满了活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职中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即使努力学习了,也没有更大收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职中教学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教学中常常将学生放入一个新旧知识具有冲突的问题情境中。如果问题十分简单显然对学生不具有什么挑战,解决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但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新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一点都用不上,那么,这种问题的挑战性又太高。

因此,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必须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消除这种差距,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情绪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可见,在职中教学中,从学生已有认知的角度出发,授课时知识的难易度、练习的深浅、考试题目的恰当把握都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职中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的平等性、合作性、交流性

任何教学都必须体现平等、合作、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乃至对以后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合作与交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职中教学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体现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应体现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并给予他们耐心的启发。教师的忽略或简单地通过“示范”予以纠正,都将会造成学生失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相反,如果学生能在失败以后又取得成功,可能更能从中获得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毅力和信心。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包括所谓的差生)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在热烈的“全班性”或“分组”讨论中,学生听取彼此的意见,对于任何矛盾,都可以采取进一步的实验加以探讨,取得一致的认识。显然,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作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篇2: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者:蒋淑君(小学语文

青海海东小学语文十七班)发表日期: 2012-10-18 18:51:20 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开拓、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从“统一”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之中见“统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推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力与刻苦的能力。这样做更接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老师通过这样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对提出不同思路的学生能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错误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怕在课堂上耽误时间,而不分析错误之处。老师经常这样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的。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榜样、不断的渗透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人,而且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试想一位与学生没有感情的老师,学生能配合好吗?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

篇3: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运用图画和实物,激发识字兴趣

一二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正规的学校生活,出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语言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日常用语,而无法用文字表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可以借助直观的图画、实物等, 减轻学生识字难度,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7单元中的《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蝈蝈之间发生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先出示蚂蚁、蝈蝈的图片(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 出示拼音:mǎ yǐ guō guo ,学生拼读后教师板书:蚂蚁和蝈蝈。这样, 学生把图画(实物)与生字相对照,减小了识字的难度,增加了识字的情趣。 然后,再利用图画(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蚂蚁和蝈蝈有什幺不同?反复识记这两个词语。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识字效率

随着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引用的普及和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给课堂创设一个优良的有声有色和有静在动的情景,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在配上文字、声音、图片与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让我们的识字课堂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对语文识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生字“冰”字时, 用电脑生动地演示水凝结成冰的过程,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视频中记住了这个字。这样在艺术的感染、熏陶、 启迪下,孩子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游戏形式,提高识字效率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应该说是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采取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有趣的课堂游戏活动,不但能活跃我们识字课堂的气氛,而且还能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

1.猜谜语识字。我们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巧妙的把生字编成谜语 , 让学生在 猜谜语中 识字 。 例如:“赖”字字谜,“木在口中栽,不是束来,不是呆,只因负在右边挨 。 ” “ 朝 ” 字字谜 , “ 十个太阳 , 十个月亮 , 早晨东方 升起。”“荒”“草死亡了,山川变了样。”再如:“吞”“嘴巴大的可以一口吃下天。” “露”字字谜, “路边天天有,说雨不是雨,晚上来白天走,要说最怕是太阳。“秋”字字谜,“人靠着树木在休息——休; 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看来,猜字谜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可以活跃识字课堂的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字形, 锻炼其思维以及理解字义的能力。

2.加减实践游戏识字法。我们的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组合而成的,我在教学中利用汉字结构的这一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识字时就像做数学中的加、减法一样,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加加减减中, 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一道道有趣的、特别的“算术题”,从而让学生学会汉字。

例如:

人+七=(化) 马+也=(驰) 水+工 =(江 ) 日+日=(昌)杏一口=(木)话—言 =(舌) 依—人=(衣) 瀑—水=(暴)

给学过的字增减笔画,也会带出许多新字,识记“玉”字时,可以用 “王”加一点;学习“王”字可以用 “土”加一横,又如:二——土—— 干——王——丰,这样不仅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的目的。

3.动作演示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字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来达到识字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如:学习“拉”字时,用手去用力拽一个同学,学习“拍”字时,让学生给回答问题好的同学鼓掌,这样学生就会明白,鼓掌要用手来拍,所以这类和手有关字都是提手旁。学习“看”字时,让学生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往远处看一样。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耐用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积极。

篇4: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

《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那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是他们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应思考的问题。本案例通过两位老师对几个教学片段的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二、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A老师:

师:同学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期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几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正确)

师:今天到底是什么日期呢?电脑可帮我们记住了,请看大屏幕。(PPT课件显示当天的日期)

师: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课件显示教材第46页的四幅图),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日期吗?(点名依次回答每一幅图所描述的事情和发生的日期,并要求学生回答每个节日的意义。学生举手的发言的寥寥无几,少数学生的回答也不着主题,多数同学情绪很低,少数同学已开始切切私语,对“开国大典”和“申

奥成功”两幅图所描述的事情和意义几乎是由老师代劳的。)

【反思】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几个有意义的重大节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事与愿违,首先,当学生没有正确回答当天的日期时,教师没能灵活的过渡,就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照本宣科依次处理四幅图和过余生冷的德育说教,更是严重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严重违背了这一宗旨,教师成了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成了接受者和被管理者,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沉闷、低效的课堂就在情理之中了。

B老师:

师: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小学生吗?(学生未加思索齐声回答:想。)

师:老师可以教你们一个提高学习成绩的绝招。(学生个个显得很惊讶,睁大眼睛盯着老师,教室里非常安静。)

师:(环顾全班同学)要想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小学生,必须是一个学习的有心人。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看谁是学习的有心人。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期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好几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正确,这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显出很奇怪的表情,然后将问题分解)你知道今年是哪一年吗?

生:今年是。

师:(伸出大拇指)这个月是哪一月呢?

生:(显得很兴奋)是5月。

师:(露出很高兴的表情)你已经是一位有心人了。今天是几日呢?( 点几名同学回答,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

师:今天到底几日呢?电脑博士可帮我们记住了,请看大屏幕。

(PPT课件显示当天的日期,答对的同学高兴得跳了起来。)

师:(对答对的同学表示祝贺)在一年中有许多值得记念的.日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6页,这几幅图分别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都发生在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哪一幅就说哪一幅。

生:(自由选择说明,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作出判断,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

【反思】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位老师在开课初,充分利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欢被表扬的心理,语言和表情完美结合,只用了廖廖数语,就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在学四幅图时,没有按部就班的依次处理,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德育也是适时点拨,巧妙设问,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的兴趣,对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A老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47页的20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学生开始观察、交流,但大多数学生好像无话可说,只有少数同学在小声的议论着,课堂气氛也很沉闷。在汇报成果时,学生的回答总不着正题,几个回合后,少数学生好似已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开始做起了其它的事情。老师出于无奈,只好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半推半就的倒了出来。学生也是一脸的茫然,似懂非懂。)

【反思】在这一环节能的教学中,教师本想以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突破重点,结果却使得其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的这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觉得无所是从,使探究活动失去了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的热情也就此消失贻尽。

B老师:

师:请看课本第47页,这是一张年的年历,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这张年历,同组的同学相互讨论后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PPT课件显示:(1)2010年的国庆节是星期几?

(2)2010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

(3)2010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三是什么节日?

(4)请你在这张年历上把你最喜欢的日子圈起来 生:讨论、交流、汇报。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说。教师分组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观察至每月天数的统计表,同组同学讨论回答第47页下面的几个问题。

PPT课件出示至20每月天数的统计表。

和28相加就算出来了。

师: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

生: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简单些。

【反思】这位老师很好的注意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有少数学生还不能正确的看年历,所以教师有意将教材作了改编,先让学生观看2010年的年历讨论解决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注意了讨论和探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所以更具实效性。

三、点评与拓展

篇5: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物模型是几何知识教学的基础,是各种几何图形得以抽象出来

的现实源泉,离开了实物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空间观念将是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以及直观图

形,让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观察,多感官协同地充分感知,增强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其形状、特征、空间位置

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因为实物模型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

事物的关系。

如教学《物体分类》一课,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

带来了什么物体,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实物,感知每种物

体的形体特征,然后组内将物体分类,最后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学

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类物体都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的

篇6: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据此决策内容的行进方式

课堂上,教师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或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时,教师要放慢速度,搭设台阶,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案例】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发现问题]在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课堂教学后,我安排了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学生实验。有几组学生由于一开始所取的高锰酸钾的`量比较少,在收集第二瓶时,就没有氧气产生了。学生都很焦急,却无计可施。我问其中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氧气了?”他回答:“我不知道,这试管里明明还有固体,怎么会没有氧气了呢?”

[查找原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是由个人的认知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检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能帮助我们找到症结所在。因为学生在初学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时,都是可燃物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后消失,并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合反应。于是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观念来理解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解决问题]只有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才能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我通过问题的搭建,暴露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缺陷,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于是我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改进。

首先,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地记录在下表中。

教师

依据现象适时提出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逐渐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问题1:用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为什么加热到t1时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问题2:为什么加热到tn后就没有氧气产生了?

篇7: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遵循思维基本特性,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两位教师同教《爱迪生救妈妈》一文, 在第一课时对主要人物进行了解时, 进行了以下的训练设计———

1.A教师的设计。

师:通过课前预习, 请小朋友说一说, 你对“爱迪生”了解多少?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平时对“爱迪生”的认识进行了“抢答”)

生1:我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2:他是外国人。

生3:他好像发明了很多东西。

师:你们认为爱迪生是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伟大的人。

生2:他是个爱动脑的人……

2.B教师的设计。

(教师课件中出示图片:电灯、电话、留声机、电影等)

师:谁认识它们? (学生说一个, 教师出示相应的物品名称。接着请孩子来读一读这些物品的名字)

师:根据小朋友们昨天的预习, 再看看这些图片, 你想说什么?

生1:我知道第一幅图片中的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生2:我还知道第三幅图画中的电话也是爱迪生发明的。

师:孩子们说了这么多, 对“爱迪生”的了解可真丰富!谁能来考考自己, 完成下面这句话的填空。 (这句话里有两个zuo, 你会填吗?然后打开课本第139页, 完成“我会填”的第二题)

zuo zuo

(1) 爱迪生长大以后为电灯的发明 (做) 了很多工 (作) 。

师:爱迪生还发明了什么,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2)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爱迪生长大后为 () 的发明, 做了很多工作……

师:孩子们说得可真好,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并想一想爱迪生是怎样的人?

生1:他太厉害了, 发明了这么多的东西。

生2:我也要像他那样, 成为有用的人……

师:爱迪生的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 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 有人这样评价他———

(出示: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指导朗读)

A教师的设计, 让小朋友了解“爱迪生”只是停留在抽象水平, 对于二年级学生效果不明显,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同时也没有最大化地进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设计,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基础上了解“爱迪生”的发明, 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在句子训练 (1) 的基础上开展的递进式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既对学生们的回答作了总结式回顾, 加深了其对爱迪生的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直观形象水平阶段这一特点的。童年期学生思维形式中的概括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教师A直接让二年级学生进行本质属性的的概括, 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二、借助记忆发展的特点,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词语的生存环境就是文本, 所以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理解,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 再次获得对词语的整体感受。这样做能恰当地认识到词语的感情色彩, 反过来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朗读更能落到实处。现实教学中的词语教学, 有的却是枯燥无味、浮于表面的, 认识、理解、运用成为互不相干的“三张皮”。再以某两位教师执教《爱迪生救妈妈》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1.A教师的设计。

(让学生初读课文, 随后进行词语教学———“检查委屈亮堂斥责明晃晃急性阑尾炎”) (教师逐个进行字词教学, 进行到“亮堂”……)

师:亮堂是什么意思?

生1:很明亮的意思。

生2:很亮的意思。

师:斥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3:大声地骂。

师:明晃晃呢?

生4:很亮的意思。

师: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从课本中画出来, 读一读, 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读句子……)

2.B教师的设计。

(前奏基本相同;教至“亮堂”———)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个词语。 (“亮堂”的“堂”是轻声, 要读准, 学生跟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的意思和“亮堂”很相近, 你找到了吗?

生:是“明晃晃”。

师:真聪明。我们来读准“明晃晃”。 (请学生读词语, 特别注意“晃晃”读上声;“小教师”读, 指名读)

接着请小朋友找出课文中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体会“亮堂”与“明晃晃”的不同。

练习一选词填空:亮堂明晃晃

() 的教室 () 的镜子 () 的房间 () 的玻璃 () 的太阳

(填完后, 并读一读, 细细体会其中的区别)

练习二 说话练习:

今天阳光明媚, 我们的教室真 () 。

中午的太阳照在校园的池塘上, 池塘像一面 () 的镜子。

A教师进行的是简单的词语教学, 没有一定的组织策略。对于小学生要学习的材料, 若教师能按内在联系, 加以归类后再进行识记, 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B教师通过让学生认识词语、理解词语, 再到运用词语, 遵循小学生的记忆规律。特别是“通过近义词的对比理解”的练习来加深识记印象, 使学生达到了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调动认知积极性,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现再展示某两位教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部分 (外形) 的教学片段设计。

1.A教师的设计。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字词, 接着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去学习一下燕子的外形。自由读第1自然段, 想想燕子外形有什么特点?

生1:燕子的羽毛很漂亮……生

2:燕子的翅膀……

生3: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 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燕子?

生4:燕子很可爱、灵敏。

生5:活动机灵的燕子。

……

2.B教师的设计。

(1) 说一说:观看录像, 说说小燕子的样子, 你喜不喜欢燕子?

(2) 写一写:用自己的话来描写一燕子的外形。

(3) 比一比:出示不同教材中燕子的外形描写片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原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 , 让学生阅读, 并和自己的描写作对比:哪些一样, 哪些不一样。

(4) 品一品:都是描写小燕子的外形, 你更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意思。

(5) 背一背: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或是说给同桌听。

总体来说, 整堂课的模式是:观察燕子→练习说写→比较品评。

A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浮于学生表面, 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去理解语言, 更谈不上进行语用训练。原因有二:其一, 教师没有“蹲下身”来了解学生, 只是按照成人的认知和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其二, 教师不了解学生大脑中对燕子的形象感知, 认为学生大脑就像一张白纸, 牵着学生走进课本, 草草走过该教学程序, 效果低下。

上一篇:我们的爱就这样匆匆走过散文下一篇: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