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为本,人文关怀——谈谈如何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泥潭

2022-09-11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 新课程的推进, 教师因其特殊的身份受到了物质与文化、文化与现实、文化内层等各种关系的极大驱逐与挤压, 以致迷失了方向, 迷茫了思想, 回归不到本位, 也由此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这种由于个人在社会、个体内在期望值过高, 客观现实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教师的心理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的衰竭状态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情感冷漠。

那么, 如何跳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怎样找到职业幸福的新泉源?

1 以师为本, 学校管理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

职业倦怠不是洪水猛兽,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困顿与挫折, 当最初的期望值和最后的结果高度冲突时, 教师的心理、精神和事业发展处于一个极度尴尬的境地, 这是教育的埋葬之地, 也是教育的崛起之境。教育理念重诞生, 教育思想重建构, 教师信心重支点。

1.1 正确认识, 积极应对

教师倦怠是外在环境与内在需求不调和, 是内外矛盾 (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 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 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 运动的结果。在提倡“既要奉献, 也要回报”的今天, 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师为本, 尊重教师的个性与爱好, 关注教师的心灵与精神需求, 摒弃单一的“经济人”人性假设观, 树立“社会人”人性务实观, 做到精神赞赏、物质奖赏、成熟感三位一体, 享受“师道”之乐。

1.2 和谐自我, 张扬真我

工作繁杂, 责任重大, 生活质朴, 社会关注度高, 要求苛刻, 教师终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忙碌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自我学习、继续教育和家访之间, 劳神伤身, 最容易滋生职业倦怠病, 而工作本身却需要昂扬斗志的激情投入。对教师而言, 精神、职称、教学、家庭的压力很大, 因此作为学校在关心教师职业行为时, 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 增加教师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 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学校的关爱是教师最渴望的, 有时哪怕只是一个细节, 尤其要避免细节的伤害。教师“累并快乐着”, 把“累”当成一种历练, 当成成长的支点, 那么教师职业倦怠就不会是埋葬前途的泥潭与深渊, 而是教师再生与发展的“快乐发祥地”。

1.3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没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豪情, 却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清誉;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却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良好的师德修养、事业的执着追求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 高超、精湛的课堂艺术更是热爱本职工作的最好体现, 教师只有忠诚事业, 热爱本职工作, 孜孜不倦地研究教学业务, 才能“化茧成蝶”, 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

首先, 注重修养, 提高素质。发展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 但思想赤贫现象浮出水面, 而教育正是解决两者差异的入口与出口。教师应该正视职业现状, 社会正处于改革和转型期, 一些因为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不全面性和有损害性只是暂时的, 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 以更宽广的胸怀来理解前进道路上的曲折, 以更锐利的眼光、更深邃的思想、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现象, 离弃工作中的环境压力和内在障碍, 把思维的重心倾斜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上。

其次, 与时俱进, 沉淀快乐。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 更来自生活。学会用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 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很重要, 哪怕是一丁点儿成绩, 进行自我肯定, 为自己喝彩, 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 是一种根本的生命要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正是这样的道德襟怀。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这是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成功, 真情回报!

再有, 坚定信念, 端正心态。任何一项工作从事久了, 总会生出倦怠感, 不仅仅是教师这项职业。治病寻良药是大家的希望, 我们只能正视现实, 尝试着改变一些工作方式, 寻找一些工作情趣、精神寄托, 制造一些快乐元素, 在做好心态调整的同时, 充实精神生活, 学会工作与休闲, 学会苦中寻乐, 学会享受教育, 学会自得其乐, 工作如此, 生活也如此。“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过程中,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教师人群因为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但是我们也看到, 仍有大量活跃于一线的教师从教育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所以,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 懂得享受课堂, 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就会少了许多焦虑、烦恼。

2 注重人文关怀, 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实现成就感的平台

组织教师开展多种活动, 让教师明确“目标定位”, 选准发展的突破口, 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沿着“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的道路成长, 在校内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其实, 每个教师都渴望提高, 每个教师都渴望成功, 这样教师就能消除职业倦怠这一“导火线”, 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在内心燃起学习之火、研究之火、创新之火, 以开辟教育的新天地。

2.1 学校引领

对教师而言, 学校不仅仅是职业展示的平台, 更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圣地。作为学校管理者, 校长要为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把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凝心聚力, 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课程学习。面对众多的新理念, 教师们无所适从, 手足无措, 不知如何是好, 真一个“苦”字了得。学校应该帮助教师制订计划, 少一分埋怨, 多一份理解;少一分指责, 多一份引导。派出学习, 帮扶指导, 发动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实效, “不拘一格学读书”。

二是展开科研。定期开展“课程征文”、“教学心得交流会”、“校本教研”等活动, 引领教师作研究者, 享受工作的乐趣。如果教师惰于科研, 学校应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的大讨论, 大胆进行“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的大研究, 聘请校内外的“研究型”教师和名师作经验介绍、专题讲座等, 解开教学研究的神秘面纱, 让教师领悟教学研究的情趣, 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

2.2 建立机制

学校激发教师想干的热情, 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教师持续干下去的激情。在各种机制中, 学校要重点抓评价机制的建立, 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其中, 解决好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教师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以评促教。学校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体验教育成功”为目的, 通过教代会不断改革完善《教职工考评细则》和《各类评优选先的规定》, 在评价过程中, 既面向全体教师, 又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既注重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等等。评价时, 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充分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

二是引入控制论。过程性评价:计划→布置→检查→反馈→改进→创新+本人规划书。终结性评价:记载学期工作+校长签批建议。学期末举行“教师展评” (处理好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教师对比问题) , 既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业绩, 体验成功的乐趣, 又让教师看到同事的发展进步, 激励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 身边的榜样”, 使教师时刻保持专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

2.3 搭建舞台

管理者是伯乐, 但赛马不相马, 选马不弃马, 本着“唯才是举, 量才为用”的原则, 创造工作条件, 消除教师在过程教学中的种种顾虑 (如学生对教师的伤害) , 为展示教师才能搭建多彩的舞台, 让“小草”呈现绿色, 让“鲜花”吐露芬芳, 让“小树”成为栋梁, 使教师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与乐趣。

一是内强素质。学校应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 稳定中年教师队伍,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开展教科研沙龙, 组织教学技能竞赛、课堂创新大赛, 安排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 通过听课、评课、说课、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 缩短教师发展周期, 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指导, 给予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是外塑形象。学校应本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 大力包装、宣传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以省、市 (区) 优秀教师为领头狮子 (不是羊, 一头狮子领一群羊, 羊也会成为狮子) , 在校内广泛开展评优创先活动, 如校优秀教师、校学科带头人、校三八红旗手、校教学能手、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研组、校优秀年级……同时, 牢牢抓住本校初中毕业生的入口工作, 下定决心开办补习班 (哪怕只有1 0个学生) , 到各地选招优秀学生。成绩 (社会关注的是中、高考成绩) 是学校的生命, 更是教师倦怠的“致命点”。

三是学生管理。如美国对学生违纪就有“面壁思过”的体罚, 英国允许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侵害时采取适当的武力防卫 (地点延伸到校外) , 日本在学生辱骂教师后向家长罚款, 等等。国外教育也在反思, 甚至大量开设“孔子学校”来平衡教育急剧膨胀所带来的恶果 (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有此功效, 但毕竟不是强制的) , 教育到了一个国际化的难题时代, 很多国家开始信奉我国传统的“黄荆条子出好人”的信条, 加大了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学生难管, 不敢管, 正是教师困苦、倦怠的“咽喉症” (不管, 咽不下;管, 难咽) 。难怪教师正在成为学生手下的“社会弱势群体”, 很多人大代表正在呼吁立法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 今年9月1 0日也是《新教师法》实行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相信这会成为“新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其实, 职业倦怠的原因很简单, 多数是因为工作实现不了个人价值引起的, 可能是钱 (工资) , 可能是名 (职位) , 可能是人 (人和) 。

价值未体现?调整心态, 成功的人是少数, 而且是相对概念, 正如你不能说读“北大”成功, 读“川大”就失败。名利没满足?完善能力, 把握机会, 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赢得机遇的垂青吧。钱?绝不是幸福的标准, 年轻人很容易出现这种病, 还是“不拘一格养心性”好, 须知幸福是一种心态, 但不是“做和尚的心态”, 人总是往高处走, 虽然“高处不胜寒”, 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嘛!

总之, 凡事都有利有弊, 职业倦怠也是一把“双刃剑”, 疏导好了是动力, 而堵塞肯定是“定时炸弹”。故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要牢记:切合学校实际, 好;顺应时代潮流, 佳;关注教师需要, 妙。

摘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探讨了其成因, 分析了传统师德建设中过于强调外在强制的他律, 而忽视教师职业内在需要的自律这一误区, 进而提出了以师为本、人文关怀破解教师职业倦怠难题的终极目标构想。

关键词:职业倦怠,以师为本,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任仲儒.学校管理需要以教师为本[J], 中国科学教育, 2005, 5.

[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

上一篇:五联药物治愈胃溃疡并癌前期病变27例临床分析下一篇:交际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