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024-04-17

【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精选7篇)

篇1:【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让我们的生活璀璨如星空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星空很美!不是吗?而这比喻却又恰到好处。一个人的内心的道德准则如若璀璨如星空,那么这个人又将是多么的耀眼!然而,这世界还不完全是星空,太阳光下,暴露出来的是我们怎么也无法回避的。最常见的:随地吐痰、乱扔脏物、不爱护公共设施等陋习。做出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行为者公德意识不强,其中当然也有大学生。

大学,汇聚了天下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学,张扬着青春激情飞洒的个性;大学,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中的一景,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不仅是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大量事实反复说明: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更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才更可能有“成就”,更容易“成功”。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万不要成为游离社会的自由主义者,终生乐而无为,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调节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社会公德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乌申斯基说: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必须要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真正摒弃那些陈年陋习。做到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便利,整个社会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谁又想欠债呢?我想谁都会选择拥有道德的资本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生活璀璨如星空!

篇2:【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杨洋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公德重要性,国内外功德情况,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指明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必要性,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通过自身和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必要性 原因 措施 自身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再热与社会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社会之一现代化建设中,包括大学身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受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近年来,腾讯网上多次出现一个雷同的现象: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弓着腰费劲地抓着扶手,而一车的年轻人对此视而不见,多么令人寒心的场面啊!这同时反映出 当今社会人们的公德意识极有待提高。

例如,随地吐痰,到处擤鼻涕,随便扔废弃物等一些很不良的生活习惯,看似小事,却清晰地反映出了一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文明程度。既不文明,又不卫生,更严重的是传播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另外,多年来,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天搞夺权,搞阶级斗争,一些口头革命派,善于投机钻营的人得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公共道德和正常社会秩序,放弃了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教育,使几代遭受到很大损失。这些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公德重要性: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作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我们更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文明、更健康、更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原因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总的来说,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而在国外,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客运火车一般只有四节车厢,其中有一节车厢设有专供残疾人上下车的车门,机场、会议中心、咖啡馆、快餐店 等许多公共场所还设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所。地铁站、体育馆、大教堂等有专供 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有人类就有残疾人。对残疾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 要体现之一。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 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大学生提高公共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学雷锋”、“三下乡”以及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增强公德意识的方法: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途径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只有这样做才能维护祖国的形象,为祖国添彩!

[参 考 文 献 ] 1.世界大学城居民新闻 2.徐州工论文程学院

3.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篇3: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虽然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且造成了较大损失, 但网民的安全意识依然较低。仍有4.4%的网民个人计算机未安装任何安全软件, 近50%的网民不重视网上的安全公告。笔者对所在学校和其他5所广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872份) , 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在调查中, 100%的学生都有QQ号, 86.54%的学生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真实材料, 38.7%的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生日、电话号码、学号等来设置QQ密码, 26%的学生未给自己的电脑设置开机密码, 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有意识地注意网络安全方面的信息。在回答“您认为避免黑客攻击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时, 大多数同学选择法律约束、网络警察管理、使用网络安全产品等, 选择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的学生仅占44.7%。在大学生的观念当中, 网上有黑客、病毒、木马, 但网络犯罪离自己很遥远, 网络安全和自己关系不太大, 不妨碍自己在网络上潇洒地游走。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整个网络环境的问题、学校教育的空缺, 也有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问题。

(一) 网络不安全因素比较隐蔽

网络不安全因素的隐蔽性欺骗了大学生。大学生普遍认为, 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 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在调查对象中, 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 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 网络犯罪分子只对高度机密且有价值的数据、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感兴趣, 对普通大学生没有兴趣, 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 52%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对众多网民来说不再只是停留在新闻报道或他人的言谈中, 而是需要实际应对和处置的问题。”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说过:“随着电脑数据库的降临, 一种新的话语、实践便在社会场中运作, 你可以把社会当做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他看来, 数据库构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 在这里“把我们的私人行为转化成公开布告, 把我们的个人言行转化成一种集体语言”。这一观点并非危言耸听,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把人的每一个网络行为都记录下来, 尤其是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需要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如果需要, 通过这些记录可轻易获知个人信息。

事实上, 网络安全不仅是指网络信息安全, 还包括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软体安全。由于技术原因, 目前的电脑操作系统都存在安全漏洞, 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借助系统漏洞入侵他人电脑, 或盗取他人的信息, 或借用他人电脑对网络实施恶意攻击。所以, 网络安全出了问题不只是个人隐私泄露, 也不只是频繁地重装系统的麻烦, 而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 甚至还可能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替罪羊, 陷入到法律纠纷当中。

(二) 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的现状与学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缺位有着一定的关系。

1. 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匮乏。

大学生普遍知道诸如防火墙、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 有74%的学生知道要给电脑安装防火墙, 要定期升级病毒查杀工具。然而, 83.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却不清楚不良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系统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在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一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同龄人或互联网, 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目前, 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 但是该课程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严重滞后, 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知识的匮乏, 使得大学生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而不自知。随着网络诈骗等犯罪现象的出现和攀升, 有些大学生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 然而由于自身相关知识的匮乏, 以及网络使用的技能不强, 使得他们尽管很关注自己的网络安全, 但是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窃取和破坏行为常常发现不了, 即使发现了也束手无策。

2. 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空白, 网络道德观念模糊。

目前, 高校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 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太清楚, 网络道德观念也比较模糊。在参与网络活动中, 多数大学生既不顾他人的安全, 也不注意自己的安全, 一不小心就触犯了道德和法律。前些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等就是通过“人肉搜索”找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 甚至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喜欢“人肉搜索”的人只讲自己的快意, 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对他人隐私的侵害。

(三) 大学生对网络的强依赖性削弱了其网络安全意识

每个大学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进入大学, 然而当大学生活扑面而来时, 他们的梦想却“流离失所”, 紧张甚至枯燥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彷徨。与此相反, 网络世界的丰富、自由、多彩、轻松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这里方便、快捷、廉价、丰富的娱乐方式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 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里没有师长的约束, 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 他们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他们在放任自己时, 安全意识也逐渐被削弱。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对策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是他们了解世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力度,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 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一) 充分利用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1. 在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知识的内容。

目前, 高校计算机普及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 而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比较少。应在该课程中增加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计算机系统管理知识, 应该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等知识, 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了解, 使之了解系统管理用户、文件和其他硬件资源的安全机制。这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自学能力和抵御网络侵害的能力。二是网络安全知识, 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安全策略, 如加密解密算法、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系统漏洞及修补方法、硬盘保护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正确使用网络、病毒的处理等知识,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使之正确、安全地利用网络资源。

2.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目前, 很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课程, 只是在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健康、安全上网的内容, 但是几乎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相关法律的空白。因此, 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应当把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范畴。比如, 在课程中增加《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 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不断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意识, 提高学生的网上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积极拓展课外空间,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1. 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 也是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就课堂教学中不能深入讲解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举办讲座, 如网络行为规范、个人计算机安全策略、计算机病毒的新动向、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等。通过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可以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2.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

学校应该定期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 让全体师生一起了解网络风险, 形成安全责任意识及行为习惯。在对学生的培训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并遵守学校网络使用条款, 了解网络中存在的风险, 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寻求帮助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培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有关数据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权利既是限定也是保护。

3. 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大赛、网络安全知识调查、网络安全主题漫画比赛等, 这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又可以在校园中宣传网络安全知识, 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 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 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定期发布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 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动态。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指导下, 使学生养成“网络安全, 人人有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蒋莉, 杨培静.欧美国家如何培养网络安全意识[J].中国教育网络, 2008, (8) .

[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岑.从人机环境看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篇4:【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所谓的公德意识是指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再人与社会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包括大学身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受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高文化群体,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文明的引导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公德规范的实践者……然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现象正日趋明显。所以,该如何提高大学生这一群体公德意识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和后备,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先锋,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主力军。他们的公德意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提升都与国家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

如今社会上的高等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和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应着手于高校的教育,学生时代是培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最好的时间段。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一个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教育,并用实际行动来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

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自身也要为此作出努力,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

第四,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

篇5:论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公德现状,列举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指明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必要性与途径。

关键词:公德提高自身大学生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现代化建设中,包括大学身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一味地强调索取而不愿付出。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辨析力弱,自控力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把握思想行为准则。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而对道德、纪律产生蔑视与叛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对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新潮和高档。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相互攀比、超前消费,而对提倡节水,节电,节粮不以为意;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破坏、剽窃屡见不鲜。

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但另一方面,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现象泛起,而更完善的价值标准未能确立,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再有,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倒置。这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造成了学生缺乏公德甚至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的低层次、不全面;另一方面,九零后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为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公德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节俭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四)、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又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对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不能自觉地身体力行,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整治不良风气,开展社会公德大动员,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并鼓励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篇6: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为职能、知识职能等方面不断的追究进步,而且在宏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需 要学习和发展社会。这要求大学生自己通过书籍、影片、舆论以及可以参加个人 能力相关培训等手段学习。例如据我了解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正在全球华人地 区推行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中提到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是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因,在认识时代的使命和自身压力后坚持学习,才可以推 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决定要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古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自己不断的挖掘出先进的个人或者先进的事例才能从中学到认识,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学完了所有的课程且考生也通 过,可是当他找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品德也会是考察内容,人才市场需要德才 兼备的大学生,好多外资企业在招聘面试时故意设置考察个人素质的题目,比如 说把椅子放斜了、地上纸团、扫帚倒了等看谁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然后自己去做,因此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国家,对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该如何 才能够走对自己人生的下一步相当重要。

再者,大学生素质教育另外一个因素是外部条件,就是教育。为师,为父母 者,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同过教学,谈话以及各种其他 方式促使大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有句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很容易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 各个方面要求都很高,那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就不断的更新自己,以适应这 样好的优良环境,自身的素质也会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是一个形如黑社会的环境,那大学生自己想好也很难,因此要求社会、国家、学校等要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创 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怎样创造好的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素质。比如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的,例如开展《如何提高大学生个 人素质》、《未来人才像什么》等讲座;结合企业HR策划《模拟招聘与面试》,参加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的挺你第一次(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等活动;组 织看先进的教育电影或者组织商业谈判的辩论赛等提高大学综合素质。

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人力资源测评中心提醒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素质并不 是很难的事,关键是要大学生每个人付出实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累 积,日久必成大事!相信一定能够成功大学生中的精英。

篇7:【论文】大学思修-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中学政治课的任务, 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融为一体,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政治课教学中存在满堂灌的问题, 教师忙于搞题海战术, 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 结果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脱离, 出现高分低能的反常现象。这种教育质量不得不引起我们重新思索, 经验告诉我们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有三种可行做法。

一、运用理论材料, 自觉有机地联系

“教书育人”即教书是为育人, 育人则需要教书。就是说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 独立读书, 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公民。因此, 作为教师, 特别是政治教师, 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面较广, 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课文中阐述正确的政治观点, 列举了一些事例。但是, 由于社会上的个别不良坏行为和思潮的影响,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掌握这些政治观点是不容易的, 这就要运用现实的材料, 以事实来论证正确的政治观点。首先, 要熟悉教材, 平常翻阅报刊杂志时, 注意摘取、抄写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进行归类备后用。如在讲授《社会发展简史》关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时, 运用这一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 指出人类任何一种剥削制度和这一剥削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曾有过它的繁荣期, 如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汉朝的汉武中兴, 唐朝的贞观之治, 就连最衰落的清王朝也出现过康乾盛世, 但这并未能使封建制度永世长存, 逃脱灭亡的命运。其次, 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繁荣, 只是一时的现象, 并不代表历史发展总趋势, 因为决定其命运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 仍然是套在资本主义脖子上的绞索, 只是暂时勒得不那么紧就是了。最后, 指出解决这矛盾的唯一办法, 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 将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道路, 这条道路尽管漫长, 但无论如何是逃脱不了的。要用活生生的事实, 学生才会更加信服。

二、挖掘本质, 拓展内容

《社会发展简史》既是讲政治又似乎讲的是历史。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地挖掘社会的本质。例如在讲到我国的文化艺术时, 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 同时还要联系当前的实际。如《河殇》一书, 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等反动谬论, 使学生看清了和平演变并不和平, 看清了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现实, 使学生为我国的文化艺术而自豪, 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达到教学目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多, 学生对有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对一些问题存在含糊的认识, 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书上内容讲解透彻。配合当前“两史一情”教育, 两者联系尤为密切, 书上的内容道理弄通了, 学生自然会更理解我国的国情, 懂得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用具体数字说明人口问题, 决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使学生把自己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摆脱为单纯考试升学而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这样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才能深透理解, 指为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三、开展社会调查, 加深对理论认识

实践性是中学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学时, 开展社会调查是十分有益的。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熟悉一个社区或一个村庄, 甚至一个家庭进行调查, 通过具体数字对比, 纵向对比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新风貌。横向对比说明我们的建设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以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形象及各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入理、入真,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这样的教育是中学生生理特征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多年“政治说教”失败的沉痛反思, 从而使学生坚定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方针,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上一篇:没时间寂寞心情随笔下一篇:呼风唤雨的世纪读书笔记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