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02

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用10篇)

篇1: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发言稿

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弄懂,从不清楚到清楚,整个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从加强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环环紧扣,使每一步落到实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活泼自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理解起来有困难,造成不能及时消化老师讲的知识,从而积累下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有思考的余地,因为开动了脑筋,故而对学得的理论理解容易透彻。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组织者,策划者的作用,当然这个组织的背后应该是对课堂活动的精心规划,老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比如说在新教材中涉及到的银行利息问题,对六年级的同学普遍理解起来有困难,若布置学生事先去银行去存一次钱,知道一下存钱的步骤,储蓄单有哪些内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对涉及到的有关本金、本利和、利息、期数等概念不会因为一时的陌生而由老师一人灌输,而在亲身实践后,课堂上会出现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其次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形式活泼,样式新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某些章节的引入使用了当前比较热门的问题,应用题部分也使用了比较新式的,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例子,这些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如有些例子过于烦琐,有些引入走了弯路,使原本容易理解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带来了难度,这就要求老师精心钻研教材,剔除不利教学的地方,而有些章节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最近我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我和备课组其他老师一起制作了与每节课配套的课件,包括ppt和几何画板的使用,在学习中,由于会涉及到一些动点的位置,光靠三角尺的粉笔是说不清楚的,而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板书无法替代的不足之处,能使教学活动能非常顺利地展开。

另外,对学生的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说,有的同学基础很差,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量降低难度,重在把一些知识点说得透彻一些,甚至可用一些较通俗的口诀等帮助学生记忆,并不一定要完全按书上的原话去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接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动力与渴望,有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有趣味性的情景创设,使学生感到奇妙不已,从而主动愉快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如在上“可能性” 1

教师发言稿

一节课时,通过“掷骰子”,“投硬币”,“翻扑克牌”等游戏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这节课很有趣味性,对这节课上所涉及的公式,理论学生记得特别牢。

最后我觉得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业务修养,不断地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教学上不断地反思,争取精益求精。

当然这些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甚至是意料不及的困难,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改进,使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2.本讲提供的若干教学策略中哪几种对你启发最大?

答:(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

(2)教师要吃透教材,从而进行拓展。

(3)教师的教学要有趣味性、要有幽默感。

(4)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计划学生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如何理解“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化易为难)”的关系。

答: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难道较大的内容浅显化、简单化,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浅显的问题进行拓展,深入。“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它有区分,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是基础;“化浅为深”是更高层次的拓展。

篇2: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

1.充分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科对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使每个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出发点,要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每位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6.优化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不惜言辞,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但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所以我们要尽量优化课堂评价,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7.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我们要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的。另外,有些教师留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太短,练习的要求又太单一,或者要求实践的作业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这些做法,都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得控制练习的数量,要少而精,切记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

篇3: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和探索新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时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达不到教师所需要的效果,致使课堂教学流程没有节奏,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构建真实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青少年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如在学相遇问题时,让两名学生扮成汽车演练相遇过程,变抽象为具体,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很容易探索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信心。然后鼓励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探索追击问题,分两种情况讨论:1、同时不同地,2、同地不同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培养学生的团结、交流、合作精神,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成功与否,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因素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提高了学习兴趣,才能坚定学习意志,提高学习能力,影响学习行为。在教学中,我常常讲一些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祖冲之、陈景润,高斯,华罗庚是怎样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在教学中设置问题由易到难,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较难的能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根据问题的难易,在课堂环节上适当设置学生交流合作,师生交流合作,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是上师生感情,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教师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手段。语言幽默风趣,形象具体。我在教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时,先让学生作出底边上的高,然后提出问题:这条高还具有什么性质?鼓励学生通过折叠,度量得出结论,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教师要给以学生及时肯定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精神百倍,动手动脑非常积极,课堂活跃,发言涌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富有生活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潜在的求知欲,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让生命的力量在课堂上精彩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另外,教师对课堂环节中时间的调控非常重要,才能使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达到预定的效果。我在上课时,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篇4: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即用课堂仅有的40分钟时间,用最省力的教学方式,取得最大的教学收获,也就是追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被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广大教师已经把课程改革推向了新的高点,开始探索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优化教材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相当丰富,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但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对教材加以优化,灵活运用。在优化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结合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教科书定位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因此,教师在优化教材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在优化教材时,要化静止的画面为生动的场景。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实物代替纯数字,联系生活,直观展现数学教材内容。尽管教材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毕竟不能照顾到全部学生,有些内容取材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如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都在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方法时,要以教学目的和任务为基本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对象,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学生是教学方法的实质对象。由于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方法、逻辑思维方式、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感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气质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复习课时,有老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把本节课称作是“火腿肠上的数学问题”。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小刀和一个圆柱形小火腿。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动手削完整的塑料外皮,并提出问题:包装一个小火腿,用塑料纸多少平方厘米?教师同时紧接着又提出,如果使包装更为美观,先包一层保鲜膜后,再装入一个精致的长方体盒子中,这个长方体盒子至少得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如果我们把火腿肠切成几段,表面积如何变化?还有学生把火腿肠切成最大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或体积吗?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展示在学生脑海中,根据这么多的问题,小组交流能解决吗?这节课,学生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三、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关键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完全能做的、能懂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例如,我在教“通分”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折纸的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出示几组信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豆腐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粮食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请学生比较哪个含量更高?哪个更低?

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所以不仅可以使组内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优良品质。探究式学习是教学的高层级阶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加以引导,而且学生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四、优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评价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评价制度改革能否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扮演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没有发言权,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制订评价目标、掌握操作步骤,也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自己的评价。

新课程倡导开放、发展的评价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逐步使评价更加民主化。这种评价方式,以被评价者本身为主体,注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了学生自身纵向发展过程的比较,使学生能够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之外的另一种情感,别样的人文的关怀。

参考文献:

篇5: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与运用价值等,即“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整体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关注课堂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退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实,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之根本。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有效情地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中主要内容之一。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给学生讲《骄傲的9》这个故事:在数学的王国里,从0到9这些数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数字9发现它在这些数字里是最大的,就开始骄傲起来,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全都比我小,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我是你们大王。”为了帮助教育9,其他数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好办法。让数字1站在9的最瞧不起的数字0的左边,变成一个新的数。数字9看到这个新数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骄傲不起来了。从此,数字9和其他的数字又成了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该故事把思想教育和“数”有效的结合,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效地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既好动又好奇,因此,让学生做数学,动手操作更为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次一次的讲解。同时,动手操作也有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对后进生的转化具有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是互相矛盾的,而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动手操作的要有效,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2、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例如:教“8+3=()”时,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出现三种情况:①把8根小棒与3根小棒和在一起数是11根小棒。② 先从3根小棒中拿出2根小棒放入8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③从8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放入3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指导: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让大家评议,这样做行不行?在这几种做法中,哪种较好,为什么?经过讨论得出②、③种方法较好。这时再出几道类似9+2=()之类的题,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过渡。

3、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教学概念。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小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和飞跃。

1、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动手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渗透数学思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四、有效地课堂评价,优化课堂的效果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篇6: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思维呢?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大家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1、故事情境―充满儿童情趣。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2、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3、活动情境―启迪深层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一是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二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三是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四是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心理学》;

[2]《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作者:冯文忠;

篇7: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篇8: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新课程要新理念支撑, 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需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 不断地改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结构, 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在转变观念, 更新理念, 理解新数学课程理念下, 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 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 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 对数学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

二、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方法形成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

高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数学不同, 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就会在数学上栽跟头.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改变思维, 进入真正的高中数学学习, 当然就更谈不上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了.初中阶段, 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目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 因此, 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式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和逻辑的复杂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 使学生意识到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同, 建立学生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三、优化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掌握重难点是最基本的.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否则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教材, 明确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 重点、难点出示及时, 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 抓住思维的主线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升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身心, 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 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 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但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而且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五、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 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 课堂上, 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 采用一种形式, 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 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总之,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还要注意创设条件, 因材施教,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名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 逐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红丽.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09 (10) .

[2]秦文婷, 杨泽忠.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要求[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

篇9:例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接触数学公式和图形时,常会感觉陌生、枯燥。同时,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有起伏,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上,作为教师是需要教学智慧的。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如何将抽象的函数图像与实际生活相对应时,就是通过创设一系列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来体现的。

片段一:“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嘲笑乌龟爬得慢,乌龟不服气,它们决定比赛一场。乌龟拼命地爬,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先打了个盹,自以为很快就能追上乌龟。乌龟一刻不停地爬,当兔子醒来时,发现乌龟已经到达终点。其中,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像中哪个图像与故事情节相吻合?为什么?

教师: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大家可能想不到这里还蕴含着我们刚刚学习过的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知识吧。有四个同学听了这个故事后,把这个故事情节用函数图像表示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他们画的图像(见上图),选出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图像,并说出理由。

学生1:A和D肯定不对,乌龟和兔子并不是同时到达的。应选B,因为后来兔子睡觉了,所以路程一直不变。

教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下面再请三位同学分别根据另外三幅图像编写三个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颇有新意地用一个熟悉的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几乎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大家熟悉的故事,把抽象的函数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进行辨别比较,正确识别。先由个别学生辨析,再由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二、精心设计梯度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常,教学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的练习题,但这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尤其是在综合性的复习课上,练习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一定的能力梯度,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考水平和解题能力。

片段二:药效分析。某医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预防“禽流感”的药品。经试验这种药品的效果得到: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y(微克)随时间x(小时)的变化如图1所示。当成人按规定剂量服药后:

(1)服药后_________时,血液中含药量最高,达到每毫升_______微克,接着逐步衰减。

(2)服药8小时,血液中含药量为每毫升

微克。

(3)当0≤x≤1时,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

(4)当x>1时,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

(5)如果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为2微克或2微克以上时,对预防“禽流感”是有效的,那么这个有效时间是_______小时。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目,观察图像,x和y分别表示什么量?哪些数据是可以从图像中直接找到的?

学生1:当x=1时,y=5;x=8时,y=1.5。这是两个已知的点。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先解决哪几个问题?

学生2:第(1)小题和第(2)小题可以完成。服药后1小时,血液含量最高达到每毫升5微克;服药8小时,血液中含药量为每毫升1.5微克。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出每毫升血液中含药量v随时间x的变化分为两个函数,分界点是什么?

学生:x=1是分界点。

教师:当0≤x≤1时它是什么函数?

学生3:经过原点的直线是正比例函数。

教师:当x>1时它又是什么函数?

学生4:一次函数。

教师: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解析式。

学生完成第(3)、第(4)小题。

教师:第(5)小题,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求哪一段的时间?

学生观察图像并思考。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运动演示得到第(5)小题的思考思路。

教师:如何来求得这一段时间?

学生5:只需将y=2分别代入两个函数解析式中,求出x的值再减一下就得到了这一段时间差,也就是有效时间。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图像还能否设计出其他的问题?

学生6:几小时后血液中已经不合药物了?

教师:很好,请你指定一位同学回答。

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全班同学一起计算。

这个练习由5个小题组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思考的发展过程。第(1)、(2)小题只需观察图像就可以直接解答。第(3)、(4)小题在解题中渗透分类讨论的重要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第(5)小题有一定难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运动演示分析思路,通过启发讲解和学生回答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层次安排,学生能轻松面对数学课堂,后进生也能接纳,不再感到数学的障碍。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指定他人回答,他们兴趣高昂,纷纷举手发言,通过这个问题,大家把这道题理解得非常透彻。

三、拓宽训练角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拓宽训练角度,提升数学思维的品质。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计多种角度的练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如以下两例,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片段三:我去应聘

有两则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1)

我公司现要招聘产品推销员若干名,每月底薪300元,凡推销出我公司产品,可获得10%的利润提成,有意者请与我公司联系。电话:XXXXXXXX

招聘启事(2)

我公司现要招聘产品推销员若干名,售出我公司产品可得25%的利润提成,收入可观,名额有限,有意者请从速。电话:XXXXXXXX

你能用你所学一次函数知识对应聘者提出一些建议吗?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是你会应聘哪家公司?你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如何将这道题和我们今天所复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有的学生说选第一个,因为第一个即使不推销也有300元的底薪;有的学生说选第二个,多劳多得;还有学生说要根据每个月推销出的产品数而定……

教师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整理、归纳。

学生根据自己组讨论出的结果画出函数图像,并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评价。

作业拓展:用图编题

某移动公司有甲、乙两种收费标准如图2所示,你能根据图像,设计出恰当问题,并予以解决吗?

这两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两题考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编写题目这一题,先要将图形看懂,再结合情境编写题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让他们能主动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篇10: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南康市赞贤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有的课堂,预设过渡,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内化为学生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7、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1)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都想找个好办法解决老师出的难题,于是出现第一次认知冲突,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

(2)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圆纸片周长而得意时,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校园内圆形花坛的周长?”在新的矛盾面前老办法又一次束手无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个认识冲突。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花坛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花园的周长。

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不围,怎么办呢?于是课堂出现第三次认识冲突,又激起强烈的求知愿望。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同学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后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给学生创设了第四次认知冲突,把本节课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

她说:“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树,可我想知道这棵古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办呢?”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马上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

老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得出:用线子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

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特点,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恰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良好了学习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褪得“繁华”显得“精华”,让学生能体味情境蕴涵的数学本质,这才是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有效地情境创设,要尽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确切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三个人一组拍球比成绩,这时用总数就行。但如果某一组有四个人拍球,学生马上就会说“不能再用总数,这样不公平”——这就是生长点。

“切入”不是过去那种“今天我们来学习习近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表现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的这种直接“切入”,而应该是从生活的现实背景出发,找准切入点,再让学生切入的过程。如学生在一次拍球比赛后告诉我:“老师,我真的拍了12个,但现在变成平均每人拍了8个。”我马上问他:“那你少的4个呢?”学生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我给他了。”

是多的给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这是不是一个数学过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点、生长点?本节课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意义和内涵。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

当今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足,这时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明晰正误,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对"和“错”两个阵营,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推选出代表。辩论开始了: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对折,沿折线把它分成了两份:“我把圆分成了两份,这里的每一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代表点头称是,但不慌不忙的也拿起一张圆形纸,两手随意一撕,圆形纸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份:“你们看,这里的那一份是圆的二分之一?”正方毫不示弱的说:“你们没有平均分,只要平均分就是。”反方又说:“题里没说平均分,你说这种说法对吗?”„„通过辩论,双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用分数表示。这时分数的概念才真正被纳入了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合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一篇:摘枣子四年级作文下一篇:2020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