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2022-12-12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具体表现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情感上,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新、旧联系,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某个新知识, 既是原有旧知识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又为进一步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而我们正在使用的西师版教材, 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起跑线”, 提供冲刺的“跑道”, 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 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顺利跨越。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结构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类化, 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 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 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 但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 通过灵活转换, 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50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 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 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5000=x:1000x=0.2 (千克)

用分数方法解:1000× (1/5000) =0.2 (千克)

用除法解:1000÷5000=0.2 (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小数比较大小”中, 应建立在整数比较大小的原有知识之上, 但又有所不同。复习旧知识, 它实际就起着“桥”与“船”的作用。第一步, 重视旧知, 建立固定点, 98965○100000 70080○70101, 让学生明确整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第二步, 强化激活, 铺“桥”连接。分别出示0.1○0.2、0.9○0.91、0.9○1.1、12.5○21.05。观察讨论,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各抒已见, 感知新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小结;第三步, 排“疑”解难, 巩固练习, 适时点拨;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有何异同点?通过三步有序训练, 使学生思维立足于旧知, 沿着教师创设的跑道到达了获取新知的彼岸。

平时如果在教学中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上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练结合, 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应时代的呼唤而产生的。所谓“导练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启迪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将教师的教 (导) 与学生的学 (练) 有机结合, 实现由认知到理论、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密切合作的过程, 但它涉及到“导什么, 怎么导, 练什么、怎么练”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导练结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1、说说讲讲教数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作为教育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 重点是看教师导得是否到位, 导得是否有艺术性, 教师只有导得到位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果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不理解的“死”知识, 也就谈不上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了。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 如果教师只在复习的基础上直接说出乘法意义, 那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呆板地记忆, 练习就会错误百出。再如《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这节课, 老师应先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如何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从而掌握3的1/4等于1的3/4 (即3/4张) 。这样引导,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而且又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真正体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写写练练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数学课堂练习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 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 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 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间。因此, 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的绝好平台。例如, 在学习《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 讲了什么是倍数, 什么是因数后, 我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算式来, 然后请同桌说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 如16÷2=8。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拿出纸来写在上面考考同桌, 这样既调节了思维, 又激活了学习气氛。

总之, “导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以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 把教师的“精讲”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相结合, 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教师重在导, 学生重在练, 导与练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发挥老师的潜能,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将不断努力, 勇于探索, 为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上一篇:EPSCM管理模式在LNG项目中应用的探讨下一篇:湿地红线的划定与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