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谈

2024-04-30

草原教学谈(精选8篇)

篇1:草原教学谈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周晓红(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写草原的辽远苍茫而引起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从而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意境,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或知识的情景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天堂》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辽远苍茫的大草原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景。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上马头琴曲,让学生在悠远悲抑的曲调中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悠远的草原曲调中观赏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感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三个过程: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的特点。第二,品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作赏析。第三,研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三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小结语,深化了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如第一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在作者眼中,草原只有苍茫辽远,不可看,而不可看的东西便于想象,并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

第二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心灵私语,是他对草原的深情低诉。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草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对草原的爱,已超越了苍白的表述,这种爱已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三个过程完成后的结束语是:“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原野先生,我从你书香的芬芳中,领悟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景;感受到了你对草原有像母牛、烈马一样的深沉的爱;也读懂了你有草原一样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即将告别草原之际,我由衷地说一声:草原,我爱你!”

总之,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小结语,不仅使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利用合作学习体会语言、挖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协调和谐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学习的小主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衫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这句话做了相当精彩的解释:

“作者把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和草原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和父亲的意象,即由‘我愿意象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联想到母亲用她的口唇亲吻我们的小脸蛋,是那样的温柔;由‘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联想到父亲用宽大的手掌抚摸我受伤的肌肤,是那样的热烈。”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很温馨,传递的爱很真挚,也使学生获得了心意的满足和愉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句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语言生成进行了渲染。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情景

文章的情感并不都是明白直露的,有时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学生怎样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自由读、配乐朗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情悟理,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通过自由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草原具有的景色特点:辽远苍茫;通过配乐朗读,学生体会因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而产生的不自由、局促的感受;通过男女分组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置身于无边的大草原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有许多文字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才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在情景交融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五、文道结合升华意境

“文以载道”,语文课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诗意的唱和,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鲍尔吉·原野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善忘,静默,沉稳而不张扬。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苍茫的大草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他们在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优美生动、结合巧妙的整体意境,使学生不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了语言及读书方法,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得到了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电话:0936-3654286;信箱:zyszhlxm20000@163.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

篇2:草原教学谈

关健词:情景教学创设情景主体性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认识,表达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运用这种情景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情景教学法的特点、创设途径和类型

情景教学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长期进行“情景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1、情景教学的特点

情景教学具有四个特点:①“形真”: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性。②“情切”:是让情感进入课堂,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③“意远”:是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⑤“理蕴”:是让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情景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在认知、教育、发展诸方面的任务,促进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2、情景教学创设的途径

创设情境有六个途径:①以生活展现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生活,去认识生活;②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为中心,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③以图画再现情境:使用挂图、剪贴画、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课文描述的情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④以音乐渲染情境:借助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渲染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⑤以表演体会情境:表演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情景表演让学生情绪激烈,印象深刻;⑥以语言描绘情境:语言描绘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手段。教师运用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从而理解课文。

3、情景教学的类型

情境教学的“五种类型”:①实体情境:是实体情境即以物体原型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所见的山川田野,风云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也是实体情境。②模拟情境: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如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都是属模拟情境。③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④推理情境儿童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属初级阶段,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形象,纯推理的思维还不大可能。推理情境总是伴随着形象进入分析推导事物的有序状态中的。教学寓言和常识性课文,常常运用到推理情境。⑤语言情境: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

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认知与情感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课文语言及字里行间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引导儿童表达这种渗透着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这就使单调而枯燥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美的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课文情趣的熏陶与感染。

二、情景教学在教学活动运用的过程

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的有关资料,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中的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和语言描绘法来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是教学课文的第一段。第一段写的是作者去到草原后看到草原的美景,描写了草原的天空、蓝天碧野、空气、小丘……突出了草原的美。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如何展现草原的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就是这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了。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和语言,把学生带入草原的美景中。

1、音乐渲染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在课的开始,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认识的草原是怎样的,然后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并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出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在图片的视觉冲击下去体会草原的感觉。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笔者先让他们讲述对草原了解,然后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也许作者描写的草原与学生所认识的草原不一样,也许作者写的草原之景与学生的认识是一致,并且作者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这种知识的“不平衡”与“吻合”有利于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在学生对草原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教师在这个时候播放草原的歌和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感觉草原的美。音乐不可触摸,不可见,但它可以给人的是直接的感性认识。再配上图片的可视性,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力。情景就此创设。这让学生对草原有了更多的认识。

2、图片再现法

以图画再现情境,即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用画面创设情境,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在课文内容的讲授中,对课文描写草原的景色的句子,笔者在讲授时附带了图片的展示。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看到所感触到的草原,这与学生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可能会有出入。笔者讲授并辅以图片的展示,会让学生更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这一段课文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的大、绿来表现草原的美。描写敢草原的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等,这都是从视觉方面来说。图片的展示,是一种直接的手段让学生认识草原,体会作者所写的草原的美。

3、语言描绘法

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也是符合儿童认知、情感活动特点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与直观手段结合进行,还是单独运用,对教师运用语言除具有相当的示范性要求外,还要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作者在写草原的美时,蕴含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单纯让学生通过音乐、图片来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情感方面可能还有欠缺。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辅助以语言的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还对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传情达意时,字词的选择上是很关健的,不同的字词表达不同的意思。

三、问题讨论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情景教学法,比较成功的让学生接近课文。但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上还存在不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体会,去理解。

而在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创设了比较接近课文的情景,让学生去体会。但所创设的情景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连接。学生大多数没有去过草原,没有亲自去体验过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而笔者所呈现的都是草原的景色。尽管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但这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这样的情景创设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写的景与所表达的情。如在讲述草原的天空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的环境的天空,与作者所写的天空有什么不同。在我们的身边,可不可能出现如作者所所描写像草原般美丽的天空。

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个体生命。知识是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死的教条。学生者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发挥人的认体性,积极主动地整合、建构、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学生自身内在独立性与主体参与性参与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也只有如此,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才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生命的体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适时的创设各种情景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使学生自主、自由、自觉、自信的进入知识的海洋。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要牢记这个观点,始终贯彻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去学习和反思,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教育学生,很好的完成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李吉林情景教育网

3、陈世傧、李丽玲,《学生主体参与刍议——解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学研究》,2004年1月

篇3:草原教学谈

1 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环境长期的严重干扰, 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最终失去平衡。

1.1 盲目开垦

开垦耕地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开垦区域集中在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草场质量最好的草甸草原地带。

1.2 超载放牧

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 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 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 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

1.3 乱开矿

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 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煤矿矿主不顾草原生态植被, 不按科学综合发展利用, 盲目开矿, 破坏草原植被。据调查, 露天采掘坑不仅破坏草原植被, 而且对附近草原植被也有较强的破坏, 采掘坑附近草原植被, 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 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 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污染也比较严重。

1.4 采药材

草原是天然的中草药园。在草原数千种的植物中, 有大量有名的中草药, 如黄芪、甘草、麻黄、柴胡、防风、知母等, 这些中草药大部分是利用根, 因而采集它必须挖根, 要挖根就要破坏草原。而且大部分采集者都在挖根后留下一个深坑和一堆松土。挖的坑多了破坏草原的面积大了, 这给风蚀提供了大量的沙源。据估算挖1kg甘草就要破坏5m2以上的草地。

1.5 鼠虫害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为害的老鼠主要是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由于近年來老鼠的天敌几乎消失殆尽, 再加上多年來持续干旱, 老鼠种群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鼠害严重的草原上, 长爪沙鼠挖洞扒出的土堆星罗棋布, 鼠洞随处可见, 鼠道四通八达。据调查, 仅长爪沙鼠的一个洞系, 所占面积就达5-7m2, 挖出的沙土就有几十公斤, 草原上成百上千吨的沙土在大风中四处飞扬。

据2009年的调查数据, 呼伦贝尔市草原蝗虫种类主要有:宽翅曲背蝗、鼓翅皱膝蝗、白边痂蝗和亚洲小车蝗等。主要分布在新巴尔虎左旗的乌布尔宝力格苏木、新巴尔虎右旗的贝尔苏木、陈巴尔虎旗的完工镇、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苏木和海拉尔区的哈克镇等地区, 其中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分布集中连片。

2 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1) 全面贯彻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制度, 理顺草原管理体制, 合理利用草原, 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 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 要科学、健康、合理使用草原, 建立草原建设与保护的管理体制。

(2) 科学使用草场, 实行定居轮牧。科学合理地使用草牧场, 改变那种“勒勒车拉套包, 赶着牛羊找水草”的原始游牧方式, 实行定居轮牧的科学生产方式, 划分好轮牧区、打贮草区, 抓好季节性休牧, 使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恢复植被。必要时应对草场采取封育措施, 禁牧一段时间, 直到牧草恢复正常。

(3) 充分发挥夏季草场, 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 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 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 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 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 防止进一步退化。

(4) 严格执行《草原法》, 严惩破坏草场者。《草原法》既然是国家正式颁布的有效法律, 就应该严格执行。严格开垦的审批权, 杜绝越权审批, 更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而无视《草原法》, 非法开垦的草场, 强制开垦者在规定期限内恢复植被。建立完整严密的执法体系, 追究越权审批者的责任, 奖励举报者, 受理举报的最高级别应是国家最高执法机构, 对于乱垦滥开者依法给予严励打击。

(5) 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工作, 以牧区草原为重点, 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 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6) 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一是规范鼠虫害调查技术, 统一思想, 严格要求, 认真做好监测工作。二是加强对主要草原害虫识别和生物学特征了解, 切实掌握草原害虫野外调查方法和草原害鼠分类、习性及草原害鼠系统调查方法, 鼠虫害解剖技术等。三是进一步推进基层监测体系建设, 完善基层监测体系。四是进一步提高鼠虫害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 学习、运用《草原鼠虫害地面采集系统》及《草原生物灾害监测信息统计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五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工作, 落实监测责任, 保障虫情畅通, 做好物资储备, 提高防治水平。

(7) 利用草原生态补偿。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为了保障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 多渠道的草原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正在实施当中, 给呼伦贝尔草原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意义重大。在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要坚持谁使用、谁受益、公平、公正等原则。在支持和鼓励草原牧区更多地承担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责任的同时, 维持和发展社会经济, 富裕牧民, 和谐社会。

篇4:草原教学谈

关键词:草原;问题设计;小学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面涉及比较广,到小学高年级单纯的默写和背诵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要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涉及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启发和引导。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例分析几点小学语文设问启发的技巧。

一、导入设问,吸引注意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课前几分钟结合学生的认知情趣,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抖出问题包袱,以趣味、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深入认知的主觀能动性。

以《草原》一课教学为例,如果一上课我们就让学生读课文,记生词肯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设置问题:“同学们谁去过大草原吗?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这样设问简单明了,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入边读边思考的学习境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值得提倡。

二、细节设问,知识渗透

学知识就不能粗枝大叶。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密,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每一个细节渗透知识,这样才能事无巨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细节设问要在大家通读课文后的逐段讲解环节。精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不光要老师讲,还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思考:(1)本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与下文的情感表达有怎样的联系?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设问启发,就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知识细节。经过这么问,学生就会认真阅读和思考,会发现自己在初次阅读中没有读仔细,没有想明白,就会驱动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阅读,最终掌握相关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情感设问,启发思考

经过对课文细节问题的启发,还需要我们达成情感目标:即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思考内容描述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设问,学生会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完成知识到思维的创造性升华。

对全文的内容和细节有了基本掌握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草原》一文,让他们找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归纳,让他们思考一下作者前后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说一说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认识到:初入草原,从整体上展望美丽的草原,充满豪放之情;然后深入草原感受到蒙古同胞的浓浓深情。如此设问引思,有利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和情感结合起来,便于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空间。

四、适当追问,拓展延伸

经过一系列的设问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时我们再切合文本的主题思想从整体角度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刻理解作者描物达情的技巧,为自己写作过程中完成情景交融奠定物质基础。

《草原》教学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草原的?这其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呢?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层层追问,就可以让学生把握全文总结出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两个角度,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蒙汉人民亲密无间的浓浓深情。

篇5:浅谈草原监理体系建设的几种模式

陈永泉,杨国奇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草原监理是草原执法体系的重要部分,承担着草原执法监督、保护监测、防火防灾、项目建设指导和监督检

查等职能。20年来,各地陆续建立草原监理机构,2003年,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正式成立,全国草原监理机构和

队伍体系初步形成。从目前来看,各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多数是在自我探索和不断

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很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建设模

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很值得对比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探索草原监督管理机

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关 键 词: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S812·6文献标识码:A主要的几种建设模式

1·1 专职机构建设模式

草原面积较大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自治

区都设立了草原监督管理专职机构。机构的名称,有叫监督管理局、监督管理所、监督管理站等。内

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建设,在全国具

有独具特色,其主要特点是盟(地)、旗(县)、苏木

(乡)3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由盟委、行署统一下文

予以规范。其中,盟、旗2级叫草原监督管理局,盟

级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旗(县)级为正科级事业单

位,苏木(乡)级为股级,其人事和财务统一直属旗

草原监督管理局管理,苏木级草原监理站的执法范

围不仅局限于本苏木,它还根据工作需要,同时也

负责临近其他苏木的草原违法案件。

1·2 合署办公建设模式

我国除大牧区以外,其它地区的草原监督管理

机构大多为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黑龙江省、吉

林、湖南、贵州等省属于这一类型,内蒙古自治区

12个盟市(地区)中有一半是合属办公。这个模式

主要是以原有的草原站等机构为依托,实行一套人

马2块牌子,内部分工负责草原行政执法和草原建

设等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也是一种合属办

公的模式,从其内设处室来看,有办公室、草原监理

处、草原保护与监测处、草原防火处、草原建设指导

处。主要职责是草原行政执法、草原资源监测、草

原防灾减灾和草原建设项目指导等。

1·3 内设机构建设模式

在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立内设执法机构或

专职人员,专门负责草原行政执法工作。草原面积

较小的一些省、市、自治区,在农牧业厅、局的草原

处负责或有专职执法人员。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

督管理所的前身也是这个模式,自治区农牧业厅草

原处有专职监理人员负责草原行政执法工作。经

过几年的探索也采取过与有关部门合属办公等形

式,逐步形成现在的独立机构。

1·4 其他建设模式

有些省市在草原监理体系管理体制上进行了

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宁夏各级草原站所属的草原经

济警察大队与公安厅的草原治安管理支队合署办

收稿日期:2006—07—19

作者简介:陈永泉(1966—),男,蒙古族,高级畜牧师,现从草原监理工作。接受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双重领

导;河北省有6个县成立了草原(水产)公安派出

所,所长由公安局委派,指导员(政委)由畜牧局副

局长担任,其它工作人员由草原站工作人员兼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草原监理所是师所的派出

机构,但团场监理所只能在业务上受师所的领导,人事、财务、工资及一切政务属团场管理;内蒙古鄂

尔多斯市的个别旗在90年代还成立了草原公安派

出所和草原经济警察大队,兴安盟根据地方实际由

法院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共同组成草原巡回法庭,以解决边远牧区和山区草原方面的法律纠纷。几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上面提到的几种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模式,是草原监督管理工作多年经验的总结,各有特色和

优点,也有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象锡盟那样的专职机构建设模式,从它的机构规格和草原监理、监测和防火等专职、专业角度看,可以代表草原监

督管理机构建设的趋势,值得宣传和全面推广。按

照《草原法》的规定,草原面积较大的省区,若要成立专职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借鉴这个经验。

合属办公的模式,是从我国天然草原的地域分布为

根据,结合多年的草原管理和草原执法工作的实

际,摸索出的形式,是从实际出发而定的建设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适合于草原面积较小的地区,如南方

沿海省区和北方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内蒙古呼伦

贝尔市的海拉尔区,成立了草原监督管理局,但它

也是个执法、建设和饲料管理为一体的机构,是比

较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这种建设模式,不管叫局

还是站,都是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为一体,执法主

体不是十分明确,对草原执法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建设,国家从草原保护、建

设、利用的高度,结合全国草原工作实际,成立的综 合型的建设模式。实际上也是种合属的形式,它既 有草原监理、监测、防火的职能也有草原项目指导 的职能。这个模式对国家来讲是比较适合的,在农 业部系统内目前还没有成立其他草原的管理机构 之前,是很符合实际的一种形式。但从行政执法工 作角度来看这个模式的综合性太强,不利于专项执 法。内设机构的建设模式,是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 雏形,大多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最初采取的都是在草 原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设立兼职机构或安排专职人 员,这个模式现在也适合于草原面积较小的地区。这几个模式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属于事业单位, 这是一种过度的、不得已的办法,最好应逐步纳入 机关编制,实行公务员管理。这样既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的规定,又适合草原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 需要。目前全国各地,只有新疆和青海实现了参照 公务员管理。今后的草原监督管理建设模式,无论 是采取什么样的建设模式,都应向依照公务员管理 方向努力,逐步改变人数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很 差,影响工作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草原执法 主体的独立性,才能执行好草原法律法规,从而达 到保护草原和草原生态的真正目的。

回顾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20年,已经初步

取得成效,大体形成了适合草原监督管理工作的体 制框架,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目 前我国的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还有很多急待完 善和解决的问题。草原监督管理是草原管理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草原执法的专职部门,应该 是一支服务于广大农牧民的专业队伍。我们要建 设符合现代草原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不论是 采取什么样的建设模式,编制多少,规格多高的确 定,还是内部的结构调整、具体职责的分工和管理 体制的运做,都应考虑到它的适用性,既不能因人 而设,更不能因一时的需要随意乱设,必须实事求 是,从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和科学论证而设。从草 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看,昨天需要的机构和 人员,今天可能成多余;昨天有效的体制和称职的 人才,今天也就可能不那么适应了,因此草原监督 管理体系建设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根据情况的 变化,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和完善。

篇6:《草原》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图象及声音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先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然后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嫩绿的;很多,到处都是。)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找出了“铺满新绿”,最后知道学生读好词语和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成功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二、积极渲染,激发学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时,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草原,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

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欣赏草原的风景图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荡”一词的含义,并让孩子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紧扣关键,引导学生品味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我从教材中提炼出“醒”这个动词,结合之前学过的《春笋》《雨点》《小池塘》等课文中的拟人句来理解,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的内涵,加深了对“醒”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地出圈门的景象,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抓住机会,鼓励学生表达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都会引导学生谈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 )的草原”?捕捉了这一点,并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篇7:《草原》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4、生

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篇8:浅谈甘南草原草畜平衡

草畜平衡是指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提供的饲草饲料量与饲养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达到动态平衡。实现草畜平衡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实现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实现草畜平衡, 促进草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应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积极完善和落实草原家庭承包政策, 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

对承包政策要坚持长期稳定, 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给予牧民畜牧良种补贴, 牧草良种补贴等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2 对牧民开展草畜平衡的宣传和教育, 改变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

积极地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 改良畜种, 加快畜群的周转, 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和出栏率, 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牧民增收。

3 大力推行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实施禁牧补助

对牧民开展草原围栏, 划区轮牧, 舍饲圈养, 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提高牧民实行以草定畜的技术水平。对已经禁牧的给予补助。

4 建立健全草原监管体系

一方面应积极的开展草原载畜量核定和牲畜数量的清查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对违反草畜平衡规定的牧民要积极劝导, 对长期不执行草畜平衡规定的要依法查处。

5 加强草原建设,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开展人工草地建设, 天然草原改良等措施, 逐步恢复草原植被, 提高草原生产力和承载能力, 缓解草畜平衡。

6 拓宽牧民增收和就业渠道

应该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牧民转产转业。

上一篇:沿边行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数学一年级上册5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