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反思

2024-05-05

《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反思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本课的总目标是通过听、唱、舞、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因为学生对这类乐曲欣赏的机会较少,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了;且学生年龄较小,较为专业的音乐术语更加难以领会。因此,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这时候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学习的记忆就是“演”了,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把四者进行结合,而且还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整个课堂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特别是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极高。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1.教唱环节出现了错误,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2.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组织没有做好,整个程序的进行有点乱,应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动作做得再整齐规范一些。

3.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表演中,没有做到全体的参与,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为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观看者。

4.学生在用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改掉这些不到之处,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篇2:《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们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孩子们喜欢的风格,难点地方在一字多音和歌曲中的四度、五度、八度音程较多,很多孩子在聆听了几遍以后,也很难唱准这几个地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听,我唱旋律,让孩子们接歌词以及手势的高低来唱准难点句,当然,如果这些环节没有认真听和唱的孩子,即使乐感再好,也很难一节课就能唱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歌曲更有弹性,衬词中的“啊哈嗬”使歌曲更加舒展、动力感更强,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热情、爽朗的性格,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演唱歌曲,会使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感。

篇3:《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掌握一定的基本乐理知识是必需的,但是难度性却很大。因此笔者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音乐,并具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这样既能让学生易接受,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音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2.有感情的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民间风俗,体验和感受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五、教学难点:掌握二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能够为歌曲编创不同的节奏和动作。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头饰、筷子、音乐器材。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亲爱的小朋友大家好!愉快的四十分钟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高兴吗?(高兴)请坐。

上音乐课自然是离不开唱,那同学们你们做好唱的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好。那我们先一起来坐坐发声练习。请同学们做好来。(抬头、挺胸、做凳子的三分之一、脸带笑容)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小鸭怎么叫,嘎嘎嘎。

公鸡怎么叫,喔喔握。火车怎么叫,呜呜呜。

(设计意图:给学生热身,用可爱的动物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激情导入

1.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模仿一组动作,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动作,会的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来跳。(播放视频音乐老师跳,学生也跟着一起跳。)

2.师:刚刚老师模仿的什么动作啊!(骑马)同学们回答真好。

3.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还有谁知道刚刚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吗?(骑马)是哪个民族的人民最擅长的呢?(蒙古族)回答真棒,表扬。对于蒙古族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他们吃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吃羊肉、和牛奶;衣服很鲜艳;蒙古人喜欢骑马;住蒙古包。

4.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大草原吧。

5.(播放课件)师:这里的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到处绿草茵茵。在牧人动听的歌声中,可爱的羊群好像朵朵白云在茫茫的绿海中慢移,马儿也悠闲地吃着嫩草,一切都是那样的恬静、祥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同胞大多以游牧业为生,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摔跤,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当中骑马是非常重要,他们放牛、放羊是离不开马,外出也是离不开马,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6.了解蒙古族,当然还要来唱唱蒙古族的歌曲,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播放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了解了蒙古族,自然是要来听听大草原的歌声了,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聆听,在歌声里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设计意图:用美妙的歌声来感化学生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草原的歌声美吗?请大家赶快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听后的感受吧。(你最想做什么)

生:听到歌声好像我来到了大草原,和小牧民一起放牧。生:……

2.二次聆听歌曲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拍着手小声的地唱一下。

师:跟着老师的琴声用M唱一次。第二次跟着老师的琴声小声唱歌词。

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刚刚哪一句最不好唱。

学:“啊哈啊哈嗬”这句最不好唱。

师:这句里面有个什么记号,(附点)讲解附点该怎么唱。请同学来说说这首歌里哪里还有附点。

学:“美在眼里喜在心”这句重点拿出来唱。

师:跟老师的琴声演唱一次。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歌曲里哪一句最能赞美自己家乡的美。

学:“草儿青青样儿肥”这句。

师:教唱,草儿这应该怎么唱,有个什么记号,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记号你们从来没看过的。

学:休止符、后十六、前椅音。

师:同学说得真好。讲解这些地方该怎样唱。完整的跟老师琴声大声地唱一次。

(设计意图:这里的跟唱就是为后面的学唱部分做铺垫。)

3.学打节奏

(1)(出示筷子)(示范打节奏)

师:在学习歌曲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是什么呢?(筷子)筷子不仅仅是我们吃饭的工具。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大家来听听。(示范)好听吗?老师也给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一双筷子,请拿出你们的筷子跟老师打一下。跟老师一样拿好啊!仔细听。(生打)老师又换一个,认真听,会吗,同学们。(师生一起打)我又换了,注意看(一起做)。

(设计意图:用自制的乐器来打节奏更能开动学生智慧,也更能让学生对节奏充满好奇心。)

(2)(出示课件)

师:这个节奏就是刚才老师领大家敲打的,我们再分组来敲一敲,第一行节奏就是老师敲的第一组节奏,(师示范,生学打)第二行(继续打)第三行(继续打)。

(3)分组打节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各自先试打一遍你们的节奏,然后我们在一起来合奏?现在看老师,我叫到哪组,哪组就演奏。(师哼唱打击)两遍。

(4)听伴奏打击

师:下面我们和着伴奏一起来演奏一遍。(师生演奏)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吗,哪组同学演奏了两次?这组同学先接哪组,又接哪组?这回我们再和着音乐一起来一遍好不好?大家的表演太精彩太出色了。

4.认识打击乐器

师:出示打击乐:响板、双响筒、铃鼓。教同学们怎样使用。然后请同学们打,其余同学用筷子一边打一边唱。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乐器引入音乐器材里的乐器更加有新意感,这样学生就更能对乐器有兴趣,玩起来就更加顺手。)

创编活动:(1)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歌曲已经学会了,舞蹈自然是不能少的了,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编动作。(2)请同学来展示自己的动作看看哪组最有创意,加以表扬。(3)老师和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再加上我们的打击乐器。

(四)课堂小结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咱们的课马上要到尾声了,同学们请你们学着骑小骏马的动作,跟着美妙的歌声走出教室吧!

(五)教学反思

在歌曲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听、读、节奏训练、唱来完善歌曲的教学,在这几个环节中,节奏训练完成的不是很好,有些同学掌握得还是不够准确。可能用的方式不对,如果换一下打节奏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掌握得更好更快!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难点学生掌握得很好,两个八分音符连唱学生掌握得不好,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开始的两个字就唱跑了,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不自主的就在两个八分音符中间加了一个八分休止。如果在读歌词的时候注意到及时纠正学生就会唱的好些。可见,在备课的过程一定要考虑的周全一些。

篇4:《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学反思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本课的总目标是通过听、唱、舞、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因为学生对这类乐曲欣赏的机会较少,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了;且学生年龄较小,较为专业的音乐术语更加难以领会。因此,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然后让老师与学生共同讲讲有关草原英雄小姐们的故事,感受姐妹俩高尚的品德;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这时候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学习的记忆就是“演”了,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把四者进行结合,而且还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在教学时,我把握了这个基调,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

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看出同学们不但基础好,而且还是很投入的去尽情的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除此,我还准备了好多好听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吉祥三宝〉,这两首歌曲都是很好听的,也都是很美的,能够充分的体现大草原的美丽以及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听了这两首歌,同学们被歌曲深深的感染了,久久的不肯离去,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能深深的打动人,让人久久的难以忘怀,所以说,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把学生领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尽情的去享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魅力。

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是,体验音乐的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学生面前。视与听的结合,营造了强大的震撼力,激起学生随歌起舞的情感。这时拿出我自费为他们准备的筷子,边讲解边示范,很快地把他们引入音乐,变身为骄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乐带给自己快乐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从

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现音乐的时候,总是忽视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学课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分布不均,顾此失彼了。还有就是新学歌曲,唱的熟练度还不够。从这也看出一个优点,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是真实的。

篇5:教学案例我是草原小牧民

建设路小学 毛娜

一、课题:《我是草原小牧民》

二、案例背景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构建互动型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本课是结合听、唱、舞、奏等形式展开的一堂自主、开放、活泼的音乐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本课通过观察筷子舞的特征以及老师的舞蹈,启发学生模仿基本动作。通过欣赏老师的示范,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儿童“好奇”的年龄特点,我的一身蒙古族民族服饰作为课堂的开场、新颖的引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进入课题。通过听、说、想、做、跳等活动进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中玩,玩创,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蒙古族的筷子舞体验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2.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

3.通过听、唱、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喜欢蒙古族音乐。

四、教学难点:能欢快地演唱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难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五、精彩片段:

课堂回放一:听赏筷子舞的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赞美家乡的情感。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和前面的歌曲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听。(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音乐)

生:旋律不一样,一首歌曲是欢快的,一首歌曲是优美的。生:速度不一样,一个速度慢。一个速度快。

师:你们说的很准确,是旋律和速度与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曲不一样。这段音乐有着轻快的节奏,前面我们听到的歌曲旋律流畅,有着连贯的长音。

课堂回放二:学跳筷子舞

师:听了这么欢快的音乐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想跳舞。

师:是呀,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劳动时跳舞、骑马时也想跳舞,你们知道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那些吗? 生;略

师:有挤奶舞、盅碗舞、马刀舞等(边介绍边出示图片),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段舞蹈。(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能够看出这是图片中的哪一种蒙古族舞吗? 生:筷子舞

师:对了,是筷子舞。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下面我就用它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伴奏)

师:这么欢快的旋律是一首蒙古族儿童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我们一同用动作表现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播放歌曲)

师:小朋友,老师跳得好吗?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筷子,和我一起来跳一跳吧!我唱歌,请大家用筷子伴奏。

课堂回放三: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出示歌篇)同学们,让我们想像着美丽的大草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衬词是我国民歌的特点之一,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师:大家的歌词读的很准确。让我们用马蹄声“哒”音来轻声模唱歌曲旋律,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把小牧民自豪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用“哒”模唱旋律)

师:刚才在模唱旋律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不认识的音符。生:略

师:哦,是这个小音符,我来唱一下。(师示范)它是前倚音,写在音符的前面,用来修饰它后面的音符。这样能更好的表现出羊儿的可爱形象。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熟悉了旋律之后,让我们来合作演唱歌曲。我们来合作,我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乐句。衬词的地方我们一同来唱。

生:(与教师合作演唱歌曲)师:歌声让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当我们在草原上喊远方的小伙伴时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先用“哎-----”体会声音传向远方的感觉,两组强弱对比唱衬词乐局句)让我们来试一试。(解决歌曲难点乐句)

生:(师生交换角色演唱)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让我们用舒展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来表现小牧民豪爽的性格,完整、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生:(演唱歌曲)师:我们一同愉快地演唱了歌曲,现在就让我们用筷子和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和小牧民一起来进行一场歌舞表演。一组同学扮演小牧民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跳筷子舞;另一组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在音乐中师指导学生自由分小组练习)师:小牧民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小小的音乐会。把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吧!

(我设计这样教学充分体现探索性教学,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不是老是老师教学生学。让学生自己成为小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真正的实现学生自主)

六、案例分析:

1.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

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模仿性的形体舞蹈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学习,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更深一部的了解。我是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等,给出典型的节奏型,并与学生互动感受筷子舞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注重“美”,以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在情境的创设上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为了营造轻松的环境,我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小朋友,老师跳得好吗?我看大家也跃跃欲试,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筷子,和我一起来跳一跳吧!”等这些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模仿,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

篇6: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情感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唱好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装饰音。教师准备:教学光盘、钢琴、自制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一)复习歌曲做律动

让学生跟着《摇啊摇》、《小酒窝》的音乐做律动,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听一听

激发兴趣

听筷子击出的节奏,启发学生联想:听!是什么打击的声音?

(三)跳一跳

创设氛围

师:筷子不仅是生活用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它还可以作为道具来跳舞呢!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伴奏带,教师跳“筷子舞”。

(四)说一说

师:筷子舞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舞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呢?

二、激趣导入

新歌教学

1、导入: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草原上一群蒙古族小伙伴正唱着欢快的歌向我们走来了。(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师:孩子们,他们的歌声美吗?你们也想和蒙古族孩子一起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放牧时的情景吗?哎!想去可没那么简单,小牧民悄悄的告诉老师,要去必须带去你们最优美的歌声,你们有信心吗?那我们赶紧准备吧!(出示歌谱《我是草原小牧民》)

2、师:同学们,小牧民在歌曲中都为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呀?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啊?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请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齐读歌词。

4、请学生唱歌词

师:草原上的小牧民来迎接我们了。同学们,你们想和小牧民一起到大草原上歌唱吗?小牧民说了谱子中有几个小秘密,让我们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并解决吧!(出示歌谱。教师分别指出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和装饰音,并且范唱)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牧民这种开心、自豪的心情好吗?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小牧民一起放声歌唱吧!

三、歌曲处理

创作表现

师:同学们,你们从歌曲中的哪句感受到了小牧民欢乐的心情?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演唱?(根据歌曲情绪作处理。)

学生边唱边舞。

师:同学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让我们随小牧民们唱起来、跳起来、奏起来吧!学生随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用自己现有的道具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教学

延伸体验 师: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你们感觉到草原小牧民们怎么样啊? 生:开朗、热情、能歌善舞

师:对,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这个民族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有关蒙古族的音乐舞蹈以及风土人情,课后自己可以去收集更多的资料。

师:也请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歌曲、舞蹈唱一唱、跳一跳给家人和好朋友听一听、看一看。

五、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让我们骑上小马跟大草原告别吧!再见,美丽的大草原。

上一篇:2015高中英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中国床垫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