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草原牧歌

2024-04-14

教案草原牧歌(共8篇)

篇1:教案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的特点。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草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六课《草原》(板书课题)

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草原风光图)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听着这样的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草原。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第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二、研究学习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段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

2、学生交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天空 明朗 可爱

草地 一碧千里

小丘 马 牛 羊

3、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不理解的词语先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重点指导理解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的意思。

勾勒:用线勾边。

渲染:用颜色直接涂抹。

让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与渲染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____地朗读课文)

现在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研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推选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读第一段,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了写自然风光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评价指名读得怎么样?

3、交流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什么?能概括一下吗?(板书:低吟)

什么是高歌?什么是低吟呢?

过渡: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低吟”后再“高歌”行不行?请你再次字字入目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为什么?

同桌之间先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能换。因为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作者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后面他看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

作者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满心的愉快,出示草原的天空以及文字: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之情。

5、学习草原美景

过渡:是什么样的景色让作者沉醉其中呢?谁来读一读草原美的句子?指名读。

(1)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草原是一碧千里?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绿”的词语?

“并不茫茫”指什么?(草原虽辽阔,但能看得清楚)

这样的草原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谁能读好这句话?

过度: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中了。草原是美的,它又美在哪儿呢?

(2)出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小丘是美的”美在哪儿?你能读出小丘的柔美吗?自己试着读读 指名读

b“羊群是美的”美在哪儿?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一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 比作 。

这样的比喻好在哪里?

你能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是呀,在作者的眼里,普通的小丘是柔美的,熟悉的羊群也是美丽的,让我们再次饱含喜悦之情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齐读草原美景。

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6、体会作者的感受

欣赏了草原美景之后,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交流

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为什么“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也是写作者愉快的心情?(对景物的感觉跟人的心情有关)

练习用“既……又……既……又”造句

五、总结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过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在歌声中结束今天愉快的草原之旅!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评析: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出示草原美景,播放美妙的音乐,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为上好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文中“勾勒”、“渲染”两个词语是专业术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在学习草原美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体会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再次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整堂课充满情趣。

篇2:教案草原牧歌

第一单元以“歌唱祖国”为主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选取《国歌》、《爱我中华》等具有鲜明爱国热情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中,感受、体验、理解歌曲内涵。单元附增歌唱的基本要求、基本姿势、基础发声练习要求及旋律、常见的演唱形式等内容,使学生在开学之初就要注意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以“缤纷舞曲”为主题,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同时又非常浅显易懂的一类音乐体裁。教材选取了国外的圆舞曲、波尔卡、探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舞曲等具有典型性、普及性、愉悦性的舞曲类型,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第三单元以“草原牧歌”为主题,选取蒙古族长调、短调歌曲各一首,又增添了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民歌曲目,为学生展现出一条具有时代色彩的民族音乐发展道路。教科书中呈现的曲谱、歌谱及精美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立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我国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发展。

第四单元以“欧洲风情”为主题,教材选取了意大利民歌、俄罗斯民歌和苏格兰民歌,以及一些欧洲特有的民间器乐曲。重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认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感受外国民间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异同,为学生以后能够认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单元以“劳动之歌”为主题,选取中国民歌中重要体裁之一“劳动号子”,通过船工号子、森林号子、农事号子代表的几首歌曲,让学生在演唱和欣赏中加强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积极参与到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创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力。

二、教材重难点

第一单元的重点是用准确的节奏、节拍,饱满的情绪背唱《国歌》,难点是对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休止符、附点音符等的把握。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把握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能用正确的演唱方式演唱《青年友谊圆舞曲》。难点是对各类舞曲特点、风格的准确把握。

第三单元的重点是能够准确把握《银杯》、《牧歌》的风格,并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难点是对长调、短调歌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特点的准确理解,演唱时声音的控制以及对大跳音程音准的把握。

第四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二声部合唱中,有感情地演唱《桑塔·露琪亚》。难点是二声部声音的协调。

篇3:教案草原牧歌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一种极其典型的毛肉兼用型品种, 产肉性能略低于纯肉羊, 产毛和皮张价值远远超过纯肉羊, 它体现着品种的多个经济增长极,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民生、社会、民族和生态效益。

显著的民生效益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羊毛进口国和消费国, 进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1/4, 羊毛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0%。服装生产中的羊毛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27%, 同时又是世界羊毛纺织品和服装最大的出口国。但与之相比, 中国细毛羊已不足3000万只, 产毛仅10.72万吨, 而我国2012年毛纺工业羊毛年加工能力已达到41.2万吨, 可供工业使用的国产羊毛不到总用量的1/4, 其余全部依赖进口。平均每年耗资10亿美元进口羊毛30万吨以上, 尤其是19μm以细的羊毛几乎依赖进口。因此大力发展细毛羊产业, 提高国产羊毛产量和质量对保护民族毛纺工业、掌握细羊毛贸易话语权与实现农牧民增收意义重大。

甘肃高山细毛羊从育成至今的30年间, 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细毛羊品质提升, 从细羊毛数量和质量上有力地支援了民族毛纺工业, 并且以其优秀的品质为各细羊毛主产区赢得显著的民生效益。以2011年为例, 该站当年创造国毛销售价格历史新高, 其中80支特等毛58元/kg, 70支特等毛51元/kg, 66支特等毛46.5元/kg, 64支特等毛40元/kg, 污毛均价49.5元/kg, 较2010年增长了90.38%。受该站的支撑和技术示范带动, 细毛羊主产区肃南县、天祝县、金昌市永昌羊场的细羊毛均创了新高, 其中肃南县细羊毛均价达到了36元/kg, 天祝县达到了30元/kg, 永昌羊场达到了34元/kg。按甘肃细毛羊目前存栏量约300万只, 产毛量1.3万吨计算, 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4.42亿元。全省改良后的细毛羊只均年增收80元 (只均产毛4kg, 每kg增收20元) , 仅我省300万只细毛羊年增效益2.4亿元, 户均年增收约1.2万元。

突出的社会效益

甘肃高山细毛羊如此优秀的种质资源引来同行业的分享, 带动起整个行业的复苏。据不完全统计,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细毛种羊6000余只, 30年间累计已向甘、青、宁、陕、藏、赣、鄂等省区的86个县市的农牧户推广优质细毛种羊20多万只, 累计改良细毛羊2000多万只, 社会效益极其显著。

2011年国家超细毛羊联合育种工作启动, 由于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培育的甘肃高山细毛羊超细品系品质在全国极其优秀, 国家超细毛羊联合育种项目组把该站确定为中国美利奴超细型新品种的主要育种基地, 承担起了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超细毛羊联合育种任务, 并形成了国家《“十二五”中国美利奴超细型新品种和中国美利奴肉毛兼用新品种选育方案》。截至目前已有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的知名养羊专家到该站考察引种而不去国外, 这在甘肃细毛羊育种史上还属首次。

长远的民族效益

我国细毛羊集中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以及甘肃省, 广袤的草原和高海拔为细毛羊繁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说, 细毛羊是这些省区众多少数民族生存的根本和富裕的希望, 它承载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重大使命。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育成甘肃高山细毛羊后, 经过长期不懈的改良和培育, 羊毛品质指标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仅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四个少数民族地区30年间累积引入甘肃高山细毛羊10万多只, 改良当地细毛羊1000多万只, 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

潜在的生态效益

从全省来看, 细毛羊主要养殖在肃南、天祝、金塔、永昌、山丹等沿祁连山的狭长地带。祁连山作为石羊河流域的发源地, 不仅影响着河西绿洲的存亡, 而且牵动着甘肃经济发展的命脉。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从培育出甘肃高山细毛羊开始, 逐步改变了祁连山县域经济带广大农牧民的养殖品种结构。原来农牧户多养殖马、牦牛、山羊等对生态破坏严重的畜种, 后来他们被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价值所吸引, 很自然逐步淘汰了这些畜种。

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还始终坚持科研成果体现生态价值, 严格执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为全省祁连山牧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中禁牧草地达到5万多亩, 轮牧和休牧草原达到12万亩, 夏、秋、冬季草原休牧时间分别达到10、8、6个月, 给草原生态自然恢复和休养生息以足够的时间。强化草原防蝗、灭鼠、清除毒草的研究与实践, 在已经退化的草场上人工补播牧草种子, 加施肥料, 使其逐步得以恢复, 改良的天然草原达到1万多亩, 天然草原补播面积达到5000多亩, 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万多亩。目前, 该站19.9万亩草原植被覆盖良好,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重现。草畜平衡、生态与保护利用相得益彰, 为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典型的案例。

篇4:天籁草原 壮美牧歌

一、乐曲创作背景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于2007年9月11日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首次上演,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富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牧歌音调,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如同素描般地勾勒出了一幅宽广辽阔、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风光,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幅蓝天白云、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草原生活画面。据笔者了解,在首演之前作曲家已三易其稿。该曲初稿创作于1996年,原是应一位舞蹈家而写的舞蹈音乐,但因其具有强烈的交响性,经修改后再次以交响乐形式上演。该作品在经过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校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演出,又经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多次执棒,于“第三届内蒙古警官音乐会”、“内蒙古交响乐团2009年新年音乐会”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首届音乐节”等多次上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今年9月,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获得了内蒙古政府奖——“萨日娜”奖。作曲家对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追求上的各自不同方向,也使得《牧歌》这首民歌更具魅力,并在原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标题的新颖性不仅在于“牧歌”是悠扬的,而且更是“壮美”的。作品体现了标题与音乐表现对象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充分展现了草原的广袤与蒙古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坚韧性格。此曲标题的“壮美”二字凸显之处便在于此。

二、主题写作及创作意境

乐曲一开始在小提琴、中提琴高音区很弱的长音衬托下,仿佛是描绘着云朵的飘逸,使听众感受着时空的冥想。定音鼓以四分音符轻轻地进入,仿佛把人们带入了远古时期,又像是一位巨人缓缓地由历史渐渐走入了现代,更像是远处的雷声唤醒着沉睡的大地。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先后奏出了《牧歌》主题四度、三度上行的主题动机:

这个动机就像是一粒种子,深埋在土里,预示着音乐将由此展开、长大。紧接着由乐队管乐的男演奏员用古老的“潮尔”演唱风格吟唱出了“敕勒川,阴山下”浑厚、庄重、沧桑的音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即刻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音乐的演绎方式很有特点,使人印象深刻,畅想着那是草原的圣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定音鼓模仿巨人的脚步由远而近、由疏变密时,圆号号角般地奏出了牧歌的灵魂动机,预示着一个民族心灵的呼唤,《牧歌》主题的优美旋律由此展开。

弦乐和木管宽广的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展现了草原辽阔的壮丽景色。音乐进入了呈示部分的A段。紧接着在竖琴六连音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了由主题衍生出的温暖的B段旋律,犹如一位勤劳美丽的牧羊姑娘在歌唱着美好的生活,赞美着富饶家乡的真挚情感。弦乐组六连音的衬托,就像小草轻柔的摆动,更显出草原的柔美和妩媚。

在乐队齐鸣般地再次鸣响出主题后,音乐改变了节拍,加快了速度,进入了展开部分。在小军鼓、铜管与弦乐催征般的节奏引导下,木管组奏出了“牧歌”主题的裂变动机,并把这部分动机在G主羽、D下属羽以及C属宫调上连续作了紧缩变奏,弦乐组也奏出了呼应性的乐句,极富动感的音乐律动把我们带到了牧人跃马驰骋放牧的紧张、刺激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场面。这部分音乐与呈示部分的音乐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在木管组节奏轻盈的伴奏下,低音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在音色醇厚的中低音区奏出舒展的、男性般自由奔放的旋律,长笛与弦乐在其属调上飘逸出了色彩明亮、似锦如缎般的答句,犹如姑娘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歌声,旋律的构成依然是主题旋律的衍展。

几小节的连接后曲作者笔锋一转,弦乐组在中低音区全部用下弓奏出铿锵有力的动力性主题音型,把听众带入了万马奔腾、紧张刺激、充满期待的场景中。

进入连接部后,音乐节奏再次紧凑起来,并伴随着高音区乐器与低音区乐器阶梯式进行的和声节奏,加上打击乐器奔腾似的律动敲击,把音乐带入了再现部分的A段。此时,在铜管、打击乐和竖琴烘托和渲染下,木管与弦乐采用3/4节拍把《牧歌》的主旋律拉长了,放大了。

曲作者没有采用完全再现的简单重复式手法,而是对音乐进行了动力再现,主题旋律更加恢宏壮观。接着小提琴用

6/8节拍在中高音区奏出了轻柔飘渺、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引出了双簧管更加优美动听的B段旋律,清新活泼的三拍律动的曲调,好似姑娘们在欢快地舞蹈。

在经过了数小节的过渡后,乐曲进入了尾声和高潮段落。乐队全体以更加辉煌的音响再次奏响了“牧歌”的灵魂主题动机,管乐奔腾般的和声节奏和着打击乐密集的节奏型,再加上弦乐强有力的和弦烘托,整个乐队交相辉映,展现了牧民载歌载舞、感恩大自然、赞美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恢宏场景,壮美牧歌的音乐在极具张力的长音中结束。

三、结构与调性布局特点:

乐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调式为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大致分为五部分:1.引子;2.呈示部分;3.展开部分;4.动力再现部分;5.尾声。

曲作者熟练地将西方传统和声语言与民族五声调式旋律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对主旋律中偏音的出现以及在展开部分旋律中运用的偏音,则是以调式交替的方式予以处理,从而保持了音乐的五声性民族调式风格。从和声节奏布局来看,全曲基本上是以松弛的和声节奏加以处理,这与线条式的旋律相吻合。只是在两大部分的连接中使用了一些紧凑的和声节奏作为过渡,使音乐的进行更具有推动性和接力性,进而保持了音乐的内在逻辑动力。正可谓疏密有致,张弛有道,心手相致,收放自如。在长线条、长气息的旋律流动中巧妙地运用各种配器手法烘托着优美的曲调。弦乐组长音的铺垫,暗合着延绵不断的草原一望无际。弦乐组与木管组交替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联想到白云涌动,莽原起伏的草原风情。铜管雄壮的共鸣声,表现着蒙古民族的刚毅和坚强。小提琴六个十六分音符一组的分解和弦,描绘着河水的流淌与小草的摇曳;乐队在高潮处的全奏,则是一个民族内心的呐喊与呼唤,表现了天人合一、荡气回肠的草原情愫和大爱情怀。

四、以蒙古族风格为“母语”的旋律风格

管弦乐音诗《壮美的牧歌》的创作,应该说与作者生于草原,从小即沐浴着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阳光雨露有着极大的关系。曲作者虽然是一名汉族音乐工作者,但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经历,使其对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了解与感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因此,作者在旋律写作上对蒙古族风格的娴熟把握就不难理解了。

这首管弦乐音诗表现了曲作者对蒙古族音乐艺术深刻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民歌的大量积累、研究,为我们奉献了这首色彩丰富、颇具感染力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管弦乐作品。它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和充分交响化的表现形式,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有爱,笔下有情。作为一位内蒙古本土音乐的创作者,满怀着眷恋草原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在民族音乐交响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创作者懂得对草原的感恩、敬畏和赞美,因而作品在这些方面情感的表现也就更加自然、充分。指挥家姜金一先生听了这首作品之后很是欣赏,并亲自指挥内蒙古交响乐团及八省市的部分演奏家进行了公演,2008年7月22日晚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进行了播出,使这首作品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邢长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副教授

篇5:草原牧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2、在学唱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欣赏《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状及演奏形式。

4、通过学唱和欣赏蒙古歌曲,让学生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蒙古族歌曲的特点及马头琴的音色特点。

2、对内蒙短调歌曲的了解。

3、《银杯》中的大跳音程。

三、教材分析

《银杯》是内蒙古的一首祝酒歌。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歌曲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万马奔腾》这首曲子是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所创作。是他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该曲运用马头琴独特的演奏技法和特有音色,描绘了马群在草原上奔跑、经过时的壮观场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复唱上节课所学习的《牧歌》,回顾“长调”的内容及特点。

内蒙古民歌除了上节课所学的长调》牧歌》外,还有“短调“民歌——《银杯》。

2、学唱《银杯》。

(1)聆听范唱,初步感受歌曲节奏和情绪。

(2)教师教唱,歌曲比较短小,因此难度不大,教师需要注意提醒歌曲中的大跳音程以及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3)学生有感情的自行演唱歌曲。

长调和短调是内蒙地区的两种歌曲艺术形式。我们分别学习了长调歌曲《牧歌》以及短调歌曲《银杯》,其实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除了歌唱,他们的器乐曲也十分有名。

大家知道蒙古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什么么(听音乐思考)? 马头琴。

3、教师介绍乐器“马头琴”。

(1)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把它叫做马头琴? 为什么雕一个马头,而不是羊头呢或是别的呢?据老师所知这里面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老师讲述传说并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教师适当展开讲述传说)。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关于马头琴的来历,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听说过。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于是,苏和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达出人民对牲群、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夏夜,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场上,或是城镇的街道旁,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这便是马头琴的乐声。

(2)通过图片大家能发现马头琴和哪种乐器演奏方法比较像? 二胡。

那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有何区别?以后我们听到时能否分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马头琴和二胡的区别。

(3)二胡,被成为“中国的小提琴”,其表现力十分丰富。二胡较为适合表现汉族人或者与汉人渊源较近的民族的音乐。基本特点是采用五声音阶,大调式比较多,转调少,气息匀称,演奏随意性不大。

马头琴音乐主要是草原音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些年我国和蒙古国政府共同取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长调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歌唱性极强,虽然亦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小调式为主要调式(以6为主音称为小调式),有的音拖得极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幅度可达一个半八度之大,声韵悠扬,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袤天地中,与自然做伴的宽广胸怀。

教师视频展示二胡和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以及音色区别。

4、欣赏马头琴音乐《万马奔腾》。(1)介绍演奏者

齐·宝力高先生出生于1944年2月2日,蒙古族,出生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朱赤的后代,原科尔沁草原莫力庙第五世**,是当今马头琴艺术世界第一人;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家;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蒙古国马头琴协会名誉主席;日本国马头琴交流协会名誉会长。1986年创建“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1993年获国际青年艺术节大使奖,1996年获全国色拉西马头琴大赛大师奖,2001年《万马奔腾》获攫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蒙古国授予成吉思汗奖章,2005年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举世瞩目的马头琴专场音乐会。他先后三次改进马头琴,多次演出访问亚、欧、美、非四大洲国家和地区。

(2)乐曲创作背景 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写了这首乐曲。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齐·宝力高和80名马头琴演奏家以及40名舞蹈演员共同演奏了这曲《万马奔腾》,给所有的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入选奥运会的民族器乐节目。

(3)欣赏《万马奔腾》。这首曲子的主题是一个快速激烈的乐句,在马头琴华彩演奏中,展现了马头琴各种复杂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全曲自始至终都是快速激烈的节奏,将群马驰骋的速度、精神、声响,以及骑手之紧张、观者之兴奋,特别是万马冲刺刹那间的壮观场景描绘得十分逼真,听者如身临其境。表现了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景象。

五、延伸拓展

篇6:教案草原牧歌

教学内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草原图、唱名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入: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大草原画面)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5、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提问: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6、跟录像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7、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 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三、复习学过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要求:演唱时声音亲切、自然。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音乐,学跳了内蒙舞蹈,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银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2、了解什么是“大调”“小调”“中国民歌”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银杯》歌曲教学

1、揭示课题,让学生先用口风琴进行识谱

2、学生自学时间

3、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学生将歌曲完整吹奏一遍

4、抽查个别学生的自学情况

5、讨论交流学生吹奏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小结中进行纠正。

6、可让学生提问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进行解决

7、学生清唱歌曲旋律,问:歌曲具有怎样的情绪?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8、交流、小结:热情的、积极的声音演唱

9、再次清唱,思考:歌曲的调式?

10、(五声调式).宫调式:1 2 3 5 6(1)

.商调式:2 3 5 6 1(2)

.角调式:3 5 6 1 2(3)

.徵调式:5 6 1 2 3(5)

.羽调式:6 1 2 3 5(6)

10、复习五声调式的音阶,可用琴带,可用清唱

11、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12、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乐器、歌声)

三、音乐知识介绍:

1、由《银杯》的短调特性导入

2、短调:蒙古族的一种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起伏较大,表现感情细腻,音乐结构工整。

3、长调:旋律悠长辽阔,起伏较大,情绪热情奔放。

4、中国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

四、旋律创编

1、引导学生用五声调式的各音进行旋律的创作

2、要求:八小节、4/4拍

3、学生小组活动

4、各组汇报创作的情况

5、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六、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黄鹂鸟》《筷子舞》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2、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3、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教学重点: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教学难点: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学生自带的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小黄鹂鸟》教学

1、初听歌曲,设问:

(1)听一听,你能听出歌曲的调式吗?(五声宫调式)(2)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齐唱、轮唱两部分,但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3)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短歌?长歌?(短调即短歌)(4)学生听后针对以上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

2、再次复听,感受以上所提到的调式、风格等等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3、学生单独借助口风琴进行学习,由于轮唱部分的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学习第一声部即可。

4、全体学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吹奏第一声部。

5、随琴视唱歌谱,利用头声唱法仍是歌唱教学的重点。

6、组织学生与同桌为伴,用口风琴合作练习歌曲的轮唱部分。要求: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把握稳定的速度。

7、学生练习时间

8、鼓励更多的合作小组为同学进行表演,观看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提出的要求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10、全体同学分组进行合作表演

11、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赞颂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筷子舞》学习

1、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口风琴部、筷子部、碰铃部、手鼓部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部自行分析谱例

3、在老师的组织下各组进行粗线条的练习

4、分组分声部各自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试奏

6、各声部进行合成

7、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各组进行演奏

四、课堂小结

篇7:《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者: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雅居乐小学

贺清先 《草原牧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我在游仙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会上展示的一节观摩课。本课通过欣赏《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两部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风格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掌握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长调、短调这一知识点。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篇8:蒙古少年的草原牧歌

辽阔的草原是孤清冷寂的,这孤寂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自然之子,如何与草原中的万物生灵交谈;辽阔的草原又是热火奔腾的,这喧闹教会他们如何能歌善舞,如何豪爽不羁地在五色彩带飞舞的帐篷中演奏马头琴一曲。他们都是脱缰的野马,又有着自己的理智。他们都是初生的牛犊,却又聪明灵秀,对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如此特殊,从不畏惧,从不私心,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草原将最甘美的乳汁注入他们的灵魂。

所以,铭记着,草原的孩子永远不会褪去那欣欣向荣的颜色。

蒙古少年的马头琴

蒙古少年档案:鲍尔吉·一凡,14岁。就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旗中学,初三。是个肩膀壮阔的蒙古孩子,皮肤黝黑,爱笑,总露出一口白牙。胸前时时佩戴团员徽章。他生活在内蒙古陈旗的草原,家里饲养着几百头羊、牛和马。他是七岁就会策马飞奔,十岁就会演奏马头琴的天才少年。

永远怀念的蒙古狗

鲍尔吉·一凡提着马头琴走出帐篷门,名叫“吉雅奇(牲畜守护神)”的母羊温存地看着他,咩咩叫了两声动了动它小小的尾巴,她可爱的小羊正在她的脚边钻来钻去。

一凡绕过挡在栅栏门口的十几头牛,走向草原的更深处。当他的家变成一个小白点的时候,少年坐了下来,调弦,用跳弓试验了一下音调。然后他深吸一口气——闻到草原特有的充满着活力的气息——宽阔的肩膀上起下伏,把背脊挺得更直了一些。

他没有立刻开始演奏曲目。而是手握琴弓细细听着草原的声音,嗅着草原的气味。他手中心爱的马头琴曲线优雅的“马头”上系着彩带与三个铃铛,在微风中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草叶生长时发出的那样。偶尔能听到从远处的家里传来的犬吠声,那是古乐腾,与一凡朝夕相处两年的蒙古细犬。而马头琴上的三个铃铛则是用来祭奠一凡的前三只好伙伴的,它们都与他有过美好的时光,最后的结局也都令他感到深沉的痛苦和自责。一凡想着,慢慢抚摸三个铃铛。他还记得阿日斯兰(雄狮)和赛因吉亚(幸福安康)在暴风雪夜消失时自己的难过与无措,也记得巴日死去时自己的眼泪。风卷起铃铛,应和着远处古乐腾生机勃勃的叫声。

“蒙古狗死去,代表着它代替主人承担了祸患。要记住,我们蒙古人的狗永远是照顾主人的那一种。”

一个粗悍的嗓音突然在心底响起。一凡怔愣了。

一直崇拜的人

远处的蒙古包里,阿妈正用昨天待客剩下的奶茶煮米粥吃,阿爸在用剩羊排逗弄古乐腾,他房间里的劣质音箱里飘出《圣母阿拉豁额》的曲调。而坐在草原中心的蒙古少年一凡,开始怀念那粗悍的嗓音,怀念有着那嗓音的男人。

帖木儿巴根大爷是他一直崇拜着的人。一凡对马头琴的兴趣是从大爷那里得来,他永远记得幼年时,夜晚坐在篝火边,铁架上的烤肉发出“滋滋”声响,每个人的脸都被火焰烤得通红。帖木儿巴根大爷捧着马头琴低头拉得如醉如痴。他自来卷的凌乱头发贴着头皮,显出刚毅直率的线条来……

帖木儿巴根大爷不仅仅是马头琴高手,他更是雄壮的蒙古汉子。是自治区常年散打冠军,更是一名老警察,总是穿着警服皱着他的大鹰钩鼻子带着警员执勤,倒剪双手的样子仿佛随时打算跟扰乱治安的家伙摔上几跤。一凡手里运弓如飞,想着大爷皱着深邃的眉宇用鹰一样的眼神打量四处的样子,不由得微笑起来。

一凡的骑术也是大爷教会的。一凡犹记得七岁时,大爷第一次把他扶上了马背,一凡在大爷的指点下学习着与马交流,怎样驾驭他的坐骑,怎样抓紧缰绳,怎样迎风飞驰。他是如此痴迷于在草原上策马狂奔的感受,以至于有两次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都毫不在意。

那时大爷在痛快地笑着,在一凡扶着腰硬气地回答他:“我没事”的时候,他拍着一凡的头说这样才是真正的蒙古孩子!

在草原上策马奔腾

草原深处突然传来一声长长的马嘶,然后是有力的马蹄声。一凡抬头,看到一匹毛色油亮的棕马用雄健有力的四蹄飞奔而来,又从他身边飞奔而去。马蹄声似乎能震裂大地,鬃毛在大风下飞舞起来,纯黑色的眼眸只望着远方的一片绿色。这匹孤独而骄傲的马如同从神话之中狂奔而来,马蹄上不带凡尘的泥土,似乎随时能就这样一跃入天。

一凡如同受到感染。他手中的马头琴突然也嘶鸣了起来,琴弓如飞,手指上下快速地滑动着,演奏着万马奔腾。他披着藏蓝色蒙古袍的肩膀上下耸动着,头颅也激动地左右摇摆,这一瞬间,他,鲍尔吉·一凡,整个人都投入万马浩荡的感受之中。他的手指下是奔腾的骏马,他的身下是最古老的原野,他的头上是无限的天空。手中马头琴的声音似乎已被草原嘈杂的万物之声所笼盖,似乎又是仅有的独一无二响彻在这片天地里的乐章。

“愿您英灵永存,帖木儿巴根大爷。”他喃喃着。

天空上的云,慢慢地飞远了。

踮足舞蹈的蒙古少女

蒙古少年档案:萨仁,14岁,就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旗中学,初三。一个清纯可爱的蒙古姑娘,为了方便干活总是干净利落地笼着头发。开朗活泼,有一点小笨拙,非常体贴他人。和最爱的父亲母亲以及小自己两岁的妹妹生活在一起,不上学的时候喜欢牧羊,家门口有一条清澈的河。

来自草原的信

阿拉塔姐姐:

其赛白努(你好)!好久不见了,你在城市里生活得还好吗?我和白丽格玛(自然的女儿)都很想念你,她偷偷给你留了四季节的马奶,作为姐姐的我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嘻嘻,千万别告诉我阿妈哦,别看她见了你一口一个“红格尔迷你(宝贝)”那么热乎,对我俩可严厉了。

说到演唱,斯琴姑姑还在好来宝社团做业余演员吗?昨天我阿布(爸爸)还给我看了她表演时的照片,姑始穿着那身红色的蒙古袍真的太美了,在灯光下衬得她的脸庞特别红润有光泽,跳顶碗舞的姿势也那么优雅,真让我羡慕不已。什么时候我顶着碗原地转圈的时候不会歪身子呢?现在我天天都抽时间练习舞蹈。我的天赋不如白丽格玛,她已经能跳“筷子舞”了,我却还停留在“安代舞”与初级“顶碗舞”的阶段,不过我不会灰心,能有一天像姑姑那样站在舞台上,向更多的人展现蒙古族特有的魅力。那真的很棒!

夏之湖节是前两天的事情了,阿妈弄来了些狍子肉,亲戚们又坐了一大桌热热闹闹地过这个节。有人说蒙古族是天生能歌善舞的民族,此言非虚。我和白丽格玛就端着奶茶兴致勃勃地看着这帮大人白酒和奶酒喝醉了一个接一个像夜莺一样唱了起来。

后来乘着酒兴我额吉和几个姑姑婶婶拉开桌子跳了几段随性的舞蹈,风韵关丽无比,我们都看得啧啧称奇。

吃的东西当然不用说了,超级棒啊!桌子上摆满了奶酪丹(奶豆腐)、奶酥,红食更是丰富多彩,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主食当然就是“崩”(炒米)喽,怎么样,都是你喜欢的吧?就算不是传统的“八珍”也够惹人口水了吧?现在是不是归心似箭了?

期待着白月节再聚呦!

你的妹妹:萨仁(星星)

舞出草原上美丽的花朵

“唔……写完啦!”

“姐姐,写完信了吗?”白丽格玛的小脑袋从门框边探出来,“额吉要教咱们跳舞啦!附近的姐姐也未了,你快点儿哦。”

“哦哦,这就来。”一直坐在桌边写信的女孩儿伸了个懒腰,一把抓起椅背上的蒙古袍边往身上穿边往外走,“额吉说了今天要教什么吗?”

“额吉说你绕臂抖手做得不好,今天练舞步和这个。”白丽格玛冲着姐姐萨仁吐吐舌头,“你要把进度调快一点儿哦,不然下次咱俩就没法同台表演了。”

“瞎操心,我能输给你吗?”萨仁没好气地戳了戳妹妹的小脑袋,白丽格玛扮了个鬼脸笑着跑开了。

“真是的……”她低笑着边喃喃边摇头,拉开帘子就看到家门口的那条河河岸已有几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舞动着,她的额吉穿着湛蓝色的衣裙耐心的教授着她们一个个动作……

“草原那草原我可爱的家乡

马背呀马背吆生命的摇篮

你用深沉的歌声为我催眠……”

她不禁唱了起来,边唱边慢慢移动起自己的脚步。手臂如风中的草浪一般柔软地上下伏动起来,脚步移动得出奇地平稳,衣角在风中慢慢舞动成羊角上扎着的彩带的飘逸。她觉得身体无比的轻,在这阳光炫目下她的灵魂感到一种温柔的力量层层包笼过来,抚慰着她的每一寸肌肤。太舒服了,舒服得让人想放声歌唱,让人想纵情舞蹈。

那达慕飘舞的战旗

蒙古少年档案:朱弈坤,13岁。就读于内蒙古满洲里初中,初二。是个活泼可爱的汉族男孩儿,个子高高的,穿起蒙古服装非常好看。作为生长在草原的汉族孩子,他对于草原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这一次学校组织集体参加那达慕大会,他热情参与并且刻苦地练习旗舞。

热爱,我的那达慕

坐在前行的大巴上,我慢慢咬了一口面包,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城市和前方无限辽阔的草原,内心禁不住有些汹涌澎湃。

那达慕。我把这个词在心里念了一遍又一遍。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正身着统一的蒙古服饰,手持彩旗奔赴那个号角嘹亮万马奔腾的地方。那里将有飞鸟群群于奶茶香气飘扬的天空中,也会有美丽的蒙古姑娘捧起一杯奶酒跳起优雅自如的顶碗舞,还有在马背上纵情放歌的陈巴尔虎汉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在这场盛会中扮演一个角色!这足够让我昨晚兴奋得几乎整宿睡不着觉了。

一辆辆大巴在草原上飞驰着,草原已经将我们收拢入她的怀抱。已经能看到奔跑的骏马了,它们油亮匀称的身躯在草原纯粹绿色的滋养下看上去那么灵动,还冲大巴里的我们长嘶,仿佛知道我们也将是万人那达慕里的一员,于是此刻要尽一尽地主之谊。这些热情好客的草原生灵啊。

就在我愣神的这一会儿带队老师已经在组织同学们下车整装了,我们按先前排练过的顺序进行入场准备,一些女生手捧哈达到场地的另一边去了,而手持彩旗的我们紧紧跟上马队一一扮演成吉思汗远征的大军。

“砰!”

一声巨响,庆祝的彩雾在草原上空澄澈如洗的天空弥散开来,它们像蒙古人爱扎在栅栏上的祝福彩带一样艳丽缤纷,围观的人们纷纷站立起来举起双手向天欢呼着:“他恩依/巴雅尔楞/乌格图雅!”紧接着是百鸟齐飞数与马头琴齐声演奏,骏马的长嘶与蒙古姑娘嘹亮的嗓音回荡在天地之间。只有在蒙古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时候才能给世界的感受——那种清澈明晰,那种荡气回肠,此刻充斥了我的胸膛。我深吸一口气,嗅到草原腐烂的青草与奶香气,握紧手中的战旗跟随着马匹上雄壮的骑手走向前去。

灵动的舞步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成吉思汗西征的军队,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怀着开拓疆土的信心……”

在主持人激动的话语中,我们抬手举旗,有条不紊地做出种种动作。时而我们模仿被风吹动的茂盛牧草,时而模仿蒙古姑娘舞动的裙角,时而是战马在冲锋陷阵,时而是蒙古包在据守安宁。手中的旗仿佛是一种古老的魔力,它操控着我,而不是我操控着它。我在旋转的时候抬起头看到彩旗舞过的天空,那么蓝,那么通透,那么广袤,似乎能包容一切。

舞旗的步伐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现在却才刚刚明白这些美妙的步伐有着怎样的意义。我们转腰尽力地舞动,又在下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全力向前奔跑唯恐不能再现当年蒙古勇士冲锋陷阵的激烈与勇气。我们聚成方阵,呐喊着,奔跑着,挥动着手中的战旗。我们欢腾跳跃,仿佛越过障碍的战马;我们纵声大喊,仿佛这样能震碎天壁;我们舞动双臂,仿佛摔跤场边激动的观众。

这一瞬间,我们遗忘了自己。我们是这片草原从未分割过的一部分。我们仿佛生来就在马背上腾跃,我们仿佛是喝着奶茶长大的脸庞红彤彤的蒙古孩子。

我飞快地奔腾跳跃着,心里不知为何一遍遍重复着这样的话语:给我一条腰带,我想与最强壮的战士摔跤。给我一把琴,我想为我的草原母亲演奏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

远处有牧羊成群,近处有战旗纷飞。在这广袤的天地中,我听不见自己的心跳,因为它已是属于草原的,它与草原的万千生灵一同震颤。

上一篇:互联网与营销创新心得下一篇:赴韩国留学高中有哪些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