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2024-04-24

霞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精选8篇)

篇1:浅议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 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性任务。

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适应性任务。

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适应集体、适应学习生活, 形成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 防治性任务。

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 使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尽快摆脱障碍,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的特点,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2.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自我。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多给学生带来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

3. 开展团体咨询活动。

小组成员对本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 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团体共识, 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 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4. 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和主题班会。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在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的讨论辨析活动, 伟人、名人受挫成才故事的演讲活动等,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5. 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 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 成立心理辅导室,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7. 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编办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制作“心理专题”手抄报等,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同时,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加强阅读后的内化教育。

8. 成立家长学校。

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 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 促使家长与学校配合, 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试相结合。

心理测试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测量理论和工具, 对学生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其内容主要是学绩测试和人格测试。学校要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和问题, 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建立心理咨询室, 以此为依托, 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实际, 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 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

3. 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一方面, 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 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辅导, 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4. 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

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人类已经步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许多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阶段,青少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处在萌发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所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中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③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中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学生的生活,而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中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篇3:如何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校教育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补救, 而当今重在预防,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而是面向所有同学, 重视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上迅速成熟, 心理认知却不完善的阶段, 情绪、人格都不稳定。学校、老师、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状况, 优越的生活条件很多时候替代了父母的关爱。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普遍的心理问题: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孤僻、冷漠、厌学等 (1) 。由于近几年中小学学生自杀、危害他人等事件时有发生, 学校开始逐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有的学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一门课程, 虽说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 但很多学校仍然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2. 当代中学生面临的压力以及易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从课业相对轻松小学阶段步入到以学习为主的中学阶段, 突然紧张的学习氛围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不适应感, 玩乐的心态还没有完全改变, 意志品质也没有完全建立, 在玩与学之间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再加上有的学校将班级分等级、学生排名次更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教师与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 往往造成他们的厌学心理、逆反心理。

2.2 人际交往方面

2.2.1 师生关系

小学老师的温柔、慈爱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中学时期的老师更加严厉, 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 学生希望教师能充分关心和理解他们, 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 温柔的态度给予学生帮助, 学生则会产生失望的的情绪, 使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2.2 生生关系

中学生会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 与他们朝夕相处的, 则是同学,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尤其敏感, 他们希望得到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希望在班级中有自己的位置, 有归属感。有的同学关系不融洽, 就会流露出孤独感, 他们想要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有的同学会拉帮结派, 甚至孤立某些同学, 这些都是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2.2.3 亲子关系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而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 造成儿童孤僻、溺爱型的家庭则会造成儿童专横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一旦养成, 不仅在家庭中会造成亲子关系不良, 还会影响这些青少年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无法和谐的与同学相处, 这样的关系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1 学会应对来自学习、生活的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压力、困难是普遍存在的, 只要应对得当, 便会不断进步。中学生群体中主要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与人际交往, 学习上, 老师、父母步步紧逼导致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不堪重负选择极端做法放下压力。学习并不是一切, 家长和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学习只是充实自己、提升素养的一种途径。人际交往上, 更要珍惜中学时期这种单纯、纯粹的友谊, 少一些猜疑、妒忌, 多与同学交流, 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压的方法, 同龄人之间往往有着类似的经历, 更能体会彼此的想法, 有不能向大人倾诉的苦恼时不妨对朋友敞开心扉。

3.2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 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目光转向关注、研究人光明面, 研究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弥补而应转向发展, 要以发展的、欣赏的眼光去发掘人类的潜能、能力。在中学阶段, 学生主要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激发积极情绪,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活动、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 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3) 。

4.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的准则

4.1 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 要做到因时制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中学生, 因此, 在制定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科学地使用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用健康的心理为高效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打下基础。

4.2 以积极、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教师在使用标准实施教学时,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功能。现代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将补救转向预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着眼于现在还要放眼未来。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并注重预防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4) 。

4.3 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包括心理团辅、心理剧等, 旨在调节枯燥的学习之余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地心理品质。多采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 如何创设适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环境

5.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除了家庭,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学生在学校中受到老师的教育同样学校环境也会给学生无形的教育, 优良的学风、氛围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引导。校园中的优美风景、人文景观都会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5.2 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充满活力有着无限美好未来的人。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各科老师都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不因为学习成绩差就对学生全盘否定, 不差别对待, 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更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言一行都被学生学习着, 作为教师,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语言得体, 不出言不逊, 行为正直, 不自私自利。

5.3 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 完善相应设施如:沙盘室、宣泄室、放松室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每日坐“诊”, 对每一个来咨询的学生予以热情的接待。

5.4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不与其他学科共用老师, 通过专业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团辅、心理剧等。分析中学阶段学生主要面对的问题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课程教学主要围绕这些展开, 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摘要: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使他们萌生成人感, 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 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真正独立, 因而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学习、人际交往的压力往往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等障碍, 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甚至导致自杀、犯罪。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关键词: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周永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胡博.切实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国文献总库文教资料.2010.7.

[3]苗元江, 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9) .

[4]万晓飞.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方法.中国文献总库.2012.2.

[5]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6]赵雪江.发展与补救——心理健康教育两种基本功能的历史回溯与现实确认[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9) :55.

[7][美]马丁·塞利格曼.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M].任俊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0:4.

篇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在一个山村地区,在国家特岗之列。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可以说家长基本上没有心理健康意识,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考试恐惧症;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早恋问题的困扰。

对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但是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这的家庭普遍是种苹果的,有的家长们不关心孩子们学习的问题,想着孩子们不上学的时候能帮着种苹果,或者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给孩子们的心理上没有了积极性,学习也不刻苦了。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经常和家长沟通,并办一些心理辅导班让家长学习,提高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并让家长重视起来。从而可以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引导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总之,对于教育者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让孩子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篇5: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创设育人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 同时, 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 指导他们自我调控, 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 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 做到既是学生的倾听者, 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 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 除了安排心理咨询师外, 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庆幸的是我校也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 使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了辅导。几年来, 学生没有因心理问题而导致重大违纪、违法的事件。

三、发挥教师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学生喜欢老师上的课, 学习有了兴趣, 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 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等生漠不关心, 对后进生全盘否定, 出言不逊,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 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 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学生、每个问题都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 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等, 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 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 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 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 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 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篇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意义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智力问题。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2.情绪问题。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4.人格问题。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长期以来我们社会比较注重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劳动者,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这种教育倾向过于注重社会价值取向,而忽视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1)攻击性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2)逆反心理。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不合群现象。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人际圈子狭隘,易嫉妒的个体,敏感多疑,气量狭小,很难与人敞开心扉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谊。”

二、解决措施

1.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2.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校刊、校报、橱窗等形式,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四、结论

我们坚信,依据全面发展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但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9-15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7: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 它涉及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认识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个性情感品质等。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 生物遗传因素

1. 遗传因素。

一般来说, 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 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 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 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 病菌或病毒感染。

临床研究证明, 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 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 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 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

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 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 毒害中枢神经系统, 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 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4.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

(二) 心理环境因素

1. 认知因素。

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 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 也可能是不协调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 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 维持平衡的动机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不能实现, 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2. 情绪因素。

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 使人心境愉快、安定, 精力充沛适度, 身体舒适、有力;相反, 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 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焦虑, 精力涣散、失控, 身体衰弱、无力。

3. 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 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研究表明, 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 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 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 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 易受暗示、喜欢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 很容易导致癔病症。

(三) 社会环境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

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 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 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 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 家庭气氛冷漠, 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如专制粗暴、强迫压制、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 出现意外事件等。

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 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活紧张事件增多, 矛盾、冲突、竞争加剧。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坚持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打下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 “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就是说, 仅仅具备了没有疾病、没有患病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健康, 完整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整状态。因此, 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包括心理健康成长。

2.把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内容安排进正式教学日程, 通过课堂教学这种规范的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述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懂得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包括自知、自爱、自强、自制、自尊、自持, 以便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心理素质, 增进心理健康。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 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特殊要求。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 因此对他们进行包括性教育和性成熟卫生知识等内容在内的青春期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使中学生认识性生理发育是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 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及性烦恼, 正确引导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

4.针对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方法, 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加强师生的交流和心理沟通, 掌握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个别特性, 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及时疏通和化解。

5.加强社会实践, 积极参与社会动活, 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心理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社会环境及现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 要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力心理品质, 必须创造条件, 让他们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出社会, 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6.学校应加强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 密切配合, 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不同, 但目标是一致的。必须各方面协调一致, 密切配合, 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会为指导, 以学校为重点, 加强正面宣传和教育, 辅以反面内容。让学生引以为戒, 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7.重视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 设置多样心理咨询窗口, 为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咨询, 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在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存在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 学生能够完全解除思想顾虑, 充分表达难言之隐。咨询内容主要是包括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咨询的方式可采取谈心、家访、电话、信函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上, 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爱莲主编.中学生班主任工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篇8: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最大,心理最不稳定。面对日益深入而广泛的社会变革,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面对升学与就业的艰难,心理问题明显上升。而这个时期又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怎样抓住这个时期,采用有效方法帮助青年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呢?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

1. 学科化倾向明显

目前,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与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课程一样,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开设,有固定的教材、课时、教学计划,甚至有些学校还会安排期末考试。这种定位将对主观世界进行传授和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对客观世界进行传授和探索的学科课程等同起来,容易使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误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也组织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多是为传授知识服务。这种重知识传授的学科化倾向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忽视学生的主体探索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活动常常运用如角色扮演、心理剧、讨论和辩论等形式,一开始可能很受学生的欢迎,也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很多活动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活动成为传授和掌握知识的一种形式。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的高中生而言显得过于表面化,久而久之,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更渴望与同龄人沟通,渴望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调整自己。

3.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客体的学生自身的主观世界与其他的客体是不同的,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注意这一点。没有真正的思考、升华和创造;没有引导学生从自身独特问题出发,将外在的知识和活动与主体的探索结合起来,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相关知识、探究问题,获得内心的感受和体悟。

通过多年对学生的了解和深入调查,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抓队伍、造氛围、架课程、充内涵、强结合,我们把它比作人的手的五指。

1.以班主任为重点,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请专家定期作心理辅导讲座,不定期印发心理辅导材料。重点是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联系班主任工作案例具体深入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组织示范观摩活动,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方法,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班主任逐步成为一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骨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专职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以课堂为重地,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教育行为。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内容,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课堂。因此,我们除了使校园布置人性化外,着重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

3.从课程切入,架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

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课内课外的、直接的、外显的、有预定目的,对学生进行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教育以课堂教学、校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形式。主要由心理教研室、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以及部分任科教师实施。

4.以环境和活动为载体,丰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心理教育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它以不明确、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来影响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5.创设结合点,凸现显性、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注重突出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军训、运动会等。我们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性和实践性,以学生更易接受积极参与的方式进行。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作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与广大学生的接触中强烈感受到他们需要心理辅导,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成长发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了困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危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应有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地把心理品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并列为德育的四项内容。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势在必行。我们的工作刚起步,还有许多不足,没有专业人员,没有现代化的心理检测手段。我们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帮助,增强这项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将这项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不俗气的祝福语下一篇:写康乃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