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023-05-27

第一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目录

第一讲科学上网,预防网瘾„„„„„„„„„„„(1-12)页

一、网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1-8)页

二、网络带来的危害最值得深思的地方(8-9)页

三、网络对心理的影响(10-12)页 第二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上手——抑郁症„„„(12-36)页

一、抑郁性神经症常识(12-13)页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六种表现(13-15)页

三、抑郁症的预后如何(15-16)页

四、抑郁症的治疗(16-17)页

五、心理医生谈“抑郁”(17-19)页

六、抑郁症的成因及形式(19-20)页

七、抑郁症的表现以及治疗方法(20-32)页

八、常见抑郁症症状表现有哪些(32-34)页

九、抑郁症的中医治疗(34-36)页

第二篇:武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主讲人:周芳

一、你我都处于压力之下 1.生活就是压力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但首先来源于这个时代,这个加速度的时代。

速度是这个时代的压力。以前出门坐火车,现在短途坐汽车,长途坐飞机,可我们还是嫌慢,总寄希望于新的交通工具,以缩短坐车时间;电脑,告别了286,386,486,迎来了奔腾时代,可还是有些人手拿着鼠标,嘴里念叨着“快快快”;以前做饭,要用30分钟,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现在守着微波炉、电磁炉,可人们还是不断地在看表;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说,大学毕业生5年的增长速度,等同于美国等国家30-40年的速度。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其身份就已从精英变成了大众。

我们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赶时间成了这个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似乎不赶时间,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现代身份。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压力:30岁之前,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买房子、结婚、生孩子;40岁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孩子学习要看出点眉目;50岁时,子女工作、事业、婚姻都要有点层次,自己的生活也要重新思考安排……总之一句话:活着就有压力。

女性的压力就更大了。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同样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压力指数就会更高。如离婚,男性承受的压力就相对小些;家人死亡,男士可能比较容易忘怀,女士却耿耿于怀,很难从悲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女性对自己同时完成多种不同角色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协助丈夫、教育孩子,在相夫教子的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有些人把女性比喻成“是一种愿意给自己加压的动物”:头上新添了一根白发,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腰围长了一寸,体重加了一斤……这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一些女人带来了容颜不再、青春不再的压力。

当然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工作。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做为一名教师,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的更加迅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骤然增加的信息量,要面对过高的职业压力,要面对时常感到困惑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面对紧张的工作时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数量,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种种责任。如果这些压力是短期的,还可以缓解,可是教师的工作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开学初抓的紧,不等于学期中间就可以松口气。所以,一年四季、两个学期,大脑经常是处于紧张状态。

2.压力引发很多问题

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结果便是失眠、焦虑、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心慌、乱发脾气。于是开始频繁的进出医院,今天拍片,明天心电、化验、按摩,甚至CT、核磁,最后医生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意见,只是告诉你:注意休息、别累、别生气!要求倒是不高,可是,我们做得到么?于是就又有了抑郁、倦怠、矛盾、困惑、彷徨,甚至麻木不仁,备感茫然无助(恶性循环)。长期下去,终究会摧毁常人的心理防线,破坏完整的心理结构,动摇本来就脆弱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导致疲惫不堪、心灵扭曲,乃至精神崩溃……

所以,压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卫生组织不是有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吗——21世纪将是一个心理障碍的时代!

的确,加速度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淡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挤的生存环境。这些难以抗拒的外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所有这些辐射性刺激的过量、突发性刺激的增多,都会加大个人的心理负荷。正如尼采所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3.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可以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增加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心理辅导的个案,压力使人向命运投降,令人退缩,令人暴力,令人自杀。更多的人则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工作竞争太大,有压力,病退回家;街上建筑物太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招牌,太刺激,有压力,不上街;都市里噪音太多,汽车声、收音机、录音机、行人嘈杂,有压力,就哪也不去,躲在自己构建的王国里;有的人开始乞求神灵的保护,搞起“迷信”活动;有的人则开始酗酒,在酒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就等哪一天两腿一伸,和现实说“拜拜”,来结束那毫无意义的一生。

那么,压力就真的那么可怕,一无是处吗?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到底是好还是坏,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塞翁失马,焉之非福?而塞翁得马,又焉之非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互相依附的,他们互相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圆形,福到尽头可能就是祸之开始,祸到尽头可能就是福之来临。所以,压力有时也难以定性它的好坏。你说压力一定是坏?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串串压力组合而成的,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呼吸,是因为生理需要构成压力(你刻意憋气);进食,是因为有压力,有饥饿的本能,身体需要营养,所以有了饥饿的压力,到时候你就主动去吃饭;男女相爱也是基于压力,从心理上讲,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而得之,乐不思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生理的要求就不用说了。

所以,是呼吸的压力使人呼吸,从而得到呼吸新鲜空气的趣味;是饮食的压力使人饮食,从而获得饮食的乐趣;是男女相爱的压力使人去追求爱的满足,从而使世人得以延续;宗教方面,也是由于追求解脱的压力,或是受到罪恶感的压力,才有那么多的人去信教。

可见,压力是有好处的。不但是生活离不开压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一样离不开压力,世界上的一切发明,都是因为压力而来。人先是发现某方面的问题——生活带来不便(压力)——发明家动脑筋,努力解决(压力)——压力解除。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份压力,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消除了一份压力,世界上就增加了一项贡献给人类社会的发明。

疾病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SARS的传播,给医学研究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着手寻找病源,研制疫苗——新的药物出现——医家压力解除——世界上又多了一种治病的良药。

科技的发明是这样,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进展也是这样。个人角度也是如此,“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如果你能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有时就变成了动力,能帮助你成功。

4.全面了解健康 说起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自觉地追求身体的健康。这些年来气功热、健身热、健身器材热、养生补品热,可谓是一热未止,一热又来,而且是常热不衰。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使自己的免疫能力更加提高,但有些人对身体保健的认识还是有些偏差。

有一幅漫画,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的保健观念--一位中国的父亲,腰扎“神功元气袋”,嘴里含着鹿茸,一手拿着“三株口服液”,一手牵着小孩;小孩喝着“巨人脑黄金”,手里拿着“巨能钙”,父子俩坐在椅子上看老外。一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后面跟一小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

这幅漫画入木三分,对中国人的身体保健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实际上,我们不但在身体保健方面发生了偏差,在精神保健方面也走入了误区。本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人们是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健,但不知从什么时开始,在人们意识里,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追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有的人对身体的不适非常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打针吃药,对心理问题却不够重视,讳疾忌医。

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那么多的压力,有那么多人心情抑郁苦闷,而长期的精神压抑,不是比发烧感冒更可怕吗?可是又有多少人,主动向心理医生求助呢?可见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显然还更没有“热”起来,还处于初春的萌芽状态。

实际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他们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因素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心身疾病我们又叫它心理生理疾病,就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统一的完整的生命体。机体是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界和社会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

一般而言,健康,不仅是指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是指生理的、心理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整合的稳定,一些病因是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或者可以说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一些病理现象是生物性的,而它的发生却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

面对心理保健,首先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健康好象只存在两种状态,那就是“正常人”和“不正常人”。似乎除了那些正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外,任何人都是“正常人”,都不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不是白就是黑的二元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区。

5.情绪起伏亦属正常 有一位中学教师,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活泼可爱的儿子,事业有成的丈夫,以前,一提起这“爷俩”,她是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可是前段时间,她却一脸愁容,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对我们娘俩发火,一会儿又亲热起来,反复无常,像个精神病。”

一名28岁的年青女教师,因为失恋,再加上工作忙,逐渐出现失眠,白天打不起精神,讲课心不在焉,后来心情越来越抑郁,经常在夜间回忆起那份失落的爱。

郑老师是一位市级优秀教师,一年前因为给儿子买房结婚,经济负担加重,出现失眠、记忆力差、没有食欲,讲课时大脑反应迟钝,有几次无缘无故对同事、学生发脾气。

王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到学校,由于工作出色,第三年就被聘为教研组长,但因缺乏工作经验,某一天的工作没有安排好,校长批评了几句,后来就不愿讲话,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无精打采。 以上这几位情绪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工作或生活的事情没有处理好而引起的,都属于“间歇性心理异常”。那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发生间歇性心理异常现象呢?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如当人本身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去发泄(发脾气);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也会激起情绪的“抗议”;再有就是天气的影响,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都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生活的变故以及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给心理异常埋下“伏笔”。所以,没必要把异常心理看成是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异常心理现象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时代的要求

2.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心理健康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倾情付出却常常不被理解

2.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教师群体之间的业绩竞争及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4.来自家庭和情感方面的压力

5.教师的工作性质相对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 6.角色冲突

7.由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带来的压力。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里把健康的内容扩展为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包括一般心理健康标准,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2.具有健全的人格 性格开朗,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信心坚定,意志顽强,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观等。

3.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1)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

(2)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3)能客观地了解和理解别人,能够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4)与别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即尊重、理解、赞美、喜悦多于仇恨、怀疑、妒忌、厌恶等。

(5)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懂得与同事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能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随便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关系。

5.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特点富有创造性的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能很快接受等。

6.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反应适度,行为有序,安详稳妥地处理学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冷静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

2014年2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武备中心中学

第三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三、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尤其是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

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

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 其实在中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

(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

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 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好,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学生心理辅导讲座材料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 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位思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

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我放松;(在音乐伴奏下,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依次用力将拳头握紧后再放松——牙齿紧后再放松——皱眉后再放松——脖子挺硬后再放松——下肢用力伸直后再放松。每次练习半小时,直到能够随意将身体的任一部位放松为止。以后再有焦虑情绪时,就可以这样慢慢地放松,这样焦虑就可以慢慢地得到缓解。)

(2)转移注意力;紧张和焦虑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某一事物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可以通过听相声、看小品、听音乐等办法,来把我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放出来。

(3)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学生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培养自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因此立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硕果。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能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光彩的法宝就是自信心。缺乏自信,变得不相信自己,那后果怎样,别人叫你唱支歌,你却说:“我不行,唱不好。”不管什么事,你都不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不相信你能够胜任这件事。而自信的人,别人叫他弹首曲子,他大胆地走上前,充满自信地弹出优美动听的歌曲,遇到任何事,都相信自己能行。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拥有自信心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勇于胜任老师交给的任务,勇于担当任何职务。自信心可使我们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我们同学交流的活动空间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其他同学解决,要给缺乏自信的同学机会,鼓舞他(她)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们就可以赞扬那个同学,他便会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市。一个星期天,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路上行走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在散步,那小孩有点顽皮,不小心掉进路边的泥沟,泥沟里没有什么水。中国留学生想冲上去把小孩救起来,这对年轻的夫妇却阻止了他们,并且说:“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结果,小孩通过多次努力,终于从泥沟中爬了起来。

这个故事里的父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一个3岁的孩子掉到泥沟里,自己不去拉他上来,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拉他上岸,也有人认为这似乎有点太残酷。但是,这正是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在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自信能孕育信心,你能通过充满信心的活动使别人对你和你的意见产生信心。其实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困难,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你的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心态,增强你进取的勇气。 如何培养自信心,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2、每天清晨醒来是,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缺点加以改正。

6、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只要去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让我们大家都充满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它就是登山的阶梯,过河的木舟;自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因为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当流星划过,我们都许下自己美丽的愿望:我能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

愿同学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相信自己:我能行!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讲座理念】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由天真烂漫的儿童过渡成长为有一定责任心和事业心的社会成员。这期间的许多问题都曾困扰着他们,有待他们去解决,如像“为什么活着”的人生观,“认识自己和认同自己”的自我成熟问题,继承和掌握前人经验的学习问题,友情、爱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困扰,使他们成为“多事之秋”。他们会因为意识到人生的责任和自身的发展变化而焦虑和烦恼。由成长而引起的心理冲撞和动荡,理想和现实在胸中的激烈冲撞,会波澜壮阔,心涌澎湃。为了帮助中学生摆脱迷茫,彷徨和无助,我们在这讲中将指导中学生怎样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讲座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194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不能适应目前的中学生生活,那就说明你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问题。我们许多同学来自于外校甚至外县,离开了熟悉的学习环境,很长时间也未找到朋友,未融入新的集体,因此感到孤独和痛苦;为很长时间也未找到适应高中课程学习的方法而苦恼,这些问题都可以统称为心理问题或称心理素质差。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呢?世界卫生组织也制定了七条标准: 第

一、智能良好

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废话,我们都是中学生,哪个傻啊?的确,哪个都不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智能”,不是单纯的智力,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发现问题

2、认识问题

3、分析问题

4、解决问题。 社会上有很多现象,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比如类似于一些简单的街头骗术,法轮功等,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识破,世界上怎么能有“水变油”,“意念移物”的事哪?人的腹中怎么能有法轮哪?可是就有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偏偏对此深信不疑,便把握不住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犯了是非的错误,这些错误是智能上的错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根本,所以,我们的智能提高应该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成立学习小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深刻认识问题,会处理解决问题,

第二、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内在反映。人的情感世界,外在与内在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内心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乐观,豁达,老是乐哈哈、笑嘻嘻,他过的一定很轻松、愉快,一个人整天斤斤计较,愁眉苦脸,就会觉得事事不如意,活着很累。所以要经常调节情绪,使自己处于轻松、愉乐的状态。 第

三、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要具备几个特点:

一、

目的性:

目的要合理。做为一名高中生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也就是上高中干什么,为什么来学习?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做为一名新生,我看第一个目标就是如何适应高中的生活,如何适应在青铜峡市一中学习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适应生活,才能有好的心情,才能提起来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制定目标的高低要以你的能力能够实现为准。要把目标分成阶段,最好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我们刚刚升入高中,适应新的环境,可以当作近期目标,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可以当作中期目标,升入理想中的大学或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可以当作长期目标或三年目标。目标对我们的行动起激励作用,每一个目标都好比一颗挂在枝头的桃子,跳一跳能摘到的才是自己的好桃子!

二、调整你自己的心态

不管你在原来的学校多么辉煌,现在走进新的学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有一个让大家从新认识你的过程。原来你一直是班长,现在连小组长都不是怎么办?你歌唱的好还拉得一手好琴,可学校不组织文艺活动,使你的才华不能表现出来,得不到别人的赏识怎么办?这些问题现在有,走到社会更多。所以,我们要调整心态,全面认识自我、合理调适自我、科学发展的自我。

三、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学习是最苦最难的事,学习需要不断地学,努力的学,终身地学,知识无穷无尽。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许多知识枯燥无味,让我们没有兴趣,有些课程老师讲的不好,听不懂,在加上长的不怎么靓丽,使你很烦燥。但这是主课又必须学怎么办?这就靠你的坚强性和自觉性去主动克服困难。再不靓丽的老师看时间长了也就觉得习惯了。把坚持上完一节枯燥的课,当作上帝给予的修练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感激之情,就能学好。

四、果断性和自制性

自制性就是自己控制自己,果断性和自制性跟一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储备是有直接关系的,经历丰富,你的果断性就强,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当断则断,而有的人就粘粘糊糊,其原因除性格特征外,就是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想做到果断和自制就一定先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打扎实了,你才能自由的有效应对。

五、人际关系和谐

进入高中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成为影响高中生个人健康成长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中,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他就会消除孤独感,产生安全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否则,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等于"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亲密"。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极大地提高,个人的独立性也已经大大地增强,每个人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生活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

我觉得人际关系和谐对大家来说最为重要,同学们7点多就来到学校,下午5点多才离开学校,班内几十人每天相处近10个小时,如果看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心也不顺,这日子怎么过呢?各人有各人的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大家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来到这所新的学校,又组成新的班集体,进入高中的你,一定已经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视的是与他人在思想认识和生活体验上的交流、在生活上的必要关心和帮助以及互通信息等方面,而不是形式上的形影不离和亲密无间。如何能良好的适应新的集体环境要解决的第一问题便是人际关系要和谐,怎么才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呢?

1、要热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2、要理解尊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3、要以诚相待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

4、要宽容谅解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们周围的同学(包括自己)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常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在许多问题上同学间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5、消除依赖感

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依赖感过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象父母兄姐一样关心自己,凡事都要别人替自己拿主意,这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过强的依赖感还会发展成为控制欲,他们强求别人和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复习功课,向自己通报行动计划,甚至限制别人同其他同学的交往。这是一种人格缺陷,应及时加以纠正。

6、能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人定胜天”这句话是错误的,应该说适应是绝对的,改造社会是相对。青年人喜好幻想,常把幻想当现实,然而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了,幻想实现不了怎么样?反正实现不了,那就放弃吧!结果一事无成,其实我今天讲座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适应,学习的任务重了要懂得适应,班级环境差要懂得适应。学校的要求严了要适应,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这是自然法则,在适应的基础上讲改造,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今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讲,以后的系列讲座,我们还会陆续推出。让我们了解心理知识,运用心理知识,争做心理健康的人。

谢谢大家!再见!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另一只羊羔旁栓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里的狗在急噪、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中学阶段是人生当中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发展的黄金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且是中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

青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讲述】: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中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性机能的成熟导致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下面介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第

一、独立性方面。中学生从完全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向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和其它活动任务,独立地选择人生道路过渡。中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与成熟引起心理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感到自己长大成人,这种“成人感”使中学生强烈要求自主独立,对成人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实际上,中学生虽然在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方面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这就形成了中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不同步现象。这种独立与依赖并存,构成了中学生心理发展上十分尖锐的矛盾,也充分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的特点。第

二、认知活动方面。中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活动方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的认知活动方式过渡。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强。第

三、个性方面。中学生从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向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过渡。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迅速发展并趋于稳定的时期,无论是个性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信念、理想,还是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都存中学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中有了显著的发展,逐渐形成稳定的中学生个性差异。

总之,中学生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幼稚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有时由于体形身高的变化被看成是大人,有时又由于不懂人情道理缺乏生活常识而被完全当做孩子看待。在挫折面前,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是处在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孩子的时期,是哪边也靠不上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上不上,下不下”的极不稳定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 包括 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经过问卷调查,有

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

10、8%的高中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对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升入初中或者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有的同学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小学或者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初中或者高中的几百名。这时就会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特别是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时就会产生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了。还有的同学,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这样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有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的学生有在样的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例如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就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这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这样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流路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么去做。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会给我们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

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不和对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通常使学生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所以父母不和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其

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

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映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定化,在一定的情景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方式如影随行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加强心理健康调节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中学生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就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回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们中学生必须: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

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 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

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 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要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上一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卷下一篇:中小学补习班招生策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