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4-04-12

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通用8篇)

篇1: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刍议信息整合课程及其实施方案 Talk Abou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and Project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五村小学

Tel:68630042

E-mail:supercj_98@yahoo.com 目前信息科技课程整合往往将计算机变成一种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工具,应当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科技整合的概念加区分,实施课程整合的目的还在于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提高单位教学时间的效率,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文中还谈到了根据国外目前计算机教育状况的若干思考,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整合教学,并结合现有的小学教材进行了课程整合的设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科技整合学科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随着学校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科课程整合也就势在必行,但是学科整合并不等同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更有别于其内涵。整合的概念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见到,这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粗,越来越需要优势互补的一种趋势。采用整合,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集中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就更需要复合性人才,我们教育的对象也必须符合这一个发展的趋势。

那么对于课程整合来说,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课程资源的优势,能顺利地实施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现某一种学科教学目标的一种工具,更不用说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演示的工具。计算机整合课程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辅助教学只是为了达到某一学科的单纯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即使现在有些学校开展了网络平台的学习,但是整堂课的设计依然是围绕了某一个学科来进行的。而计算机课程整合,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可分割,教学目标同样重要。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总得来说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工具教学阶段,只是阐述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菜单命令的作用,犹如宣读了一本说明书,学生的计算机课一周最多2堂,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学会了这些软件的操作,也不知道应该在生活中如何应用,不经常应用的知识,遗忘率往往是最高的;其次进入了任务驱动阶段,在教授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带着任务的驱动来进行教学,例如办电脑小报来进行WORD的应用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较前一个阶段有了一定的进步,使能学有所用,明白学了计算机有什么用,但还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个系列下来学生学会了计算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为了能使打破时间的限制和让学生更明确计算机学科学习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关系,就必须进入第三个学习阶段——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的学习,这个阶段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能将学科的知识点和计算机的教学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学会计算机,同时又明确了计算机对于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对生活的重要,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数字社会,他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2 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

在与英国利物浦教育代表团交流的时候问及他们的计算机教学情况,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没有在中小学中专门设立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教师在课程中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计算机。当然,比较国外对于我国目前计算机算机的教学的外部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是家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和素养不高,较国外而言,我们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硬件条件发展还是很快的,但是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相对而言还是较少,而家庭拥有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和通讯工具的家庭就更少了,往往很多家庭中使用计算机,都成为孩子的游戏机,或影碟播放机。硬件上的条件不难,相信随着经济的不但发展,计算机的家庭拥有率会得到较好的改善,但使用计算机的素养就需要靠我们的教育来解决,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教学也就成为推动学生使用计算机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次,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国外的信息科技开展较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我们,虽然已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环节,往往是具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者,教师首先有意识,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哪些可以与计算机教学整合,可以设计那些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信息科技知识,又掌握了学科知识。其三,在提高教师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更有利于计算机学科的整合,打破信息科技局限在一门学科和计算机仅为学科服务的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信息科技与各门学科成为互动方式的相互促进的方式。而且,我们的教材中应当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使教师也能设计信息科技整合的课程,使教学变的更有生机。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初步设想

信息科技与课程整合就是为了发展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使学生既能积累知识,又能发展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教材做一个整理,对学科中能与信息科技整合的知识点与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点结合起来,看看使用何种软件,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例如:在上海的美术教材中有一个铺设图案的课例子,要求将设计一个图案然后重复画这个图案进行“铺瓷砖”和“铺地板”。这应当说是一堂很好的实用美术课,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纸张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一堂课往往只能设计一种图案,而且在“铺瓷砖”和“铺地板”时实际上实在进行重复的劳动,而在信息科技课中有画笔的教学,在画笔的教学中就需要教会学生复制和粘贴。这样两种类型的课就可以进行整合,学生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画笔画出一种图案,然后利用画笔中复制、粘贴的方法,可以把图案铺满整个画笔,保存完文件后,在老师讲评以后,还可以在进行修改和创作,这样两种类型的课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既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的限制,又使学生掌握了画笔中的复制、粘贴的本领,不是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吗?

再如:在上海的数学教材中有一个内容是小统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条形统计图,虽然Execl并不包含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之中,但是我们的教师就充分发挥的创造力,将Execl的教学引入到小统计的数学课堂中,利用了Execl创设统计图例的便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统计的概念,又利用统计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Execl,两门学科的整合可谓相得益彰。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勇于实践,我们是不难发现和创设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的教材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整合,我们还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日常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利用Word中的模板来进行应用文体的写作;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后利用E-mail进行相互评价;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使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如何使用信息科技来不断提高单位时间利用效率和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

Now someone has mix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and “have lesson with computer”, so we must distinction them.In fact there m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arget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is coalition the superiority of all kinds 24 of lessons and make all kinds of lessons develop each other.It don’t achieve target of one lessons use the computer.In this article , it has talked about thinking of how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篇2: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教材,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分别阐述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发散和评判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初中英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307034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3-0063-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也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过程。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以牛津译林版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一、创设合理“暗示”,激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的思维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我”。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地、合理地借助“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是永不放弃。该话题与学生不久之前做过的一篇阅读理解类似,于是笔者在导入环节呈现该篇文章大意,并请学生回想练习中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Never give up.)接着,笔者呈现几张Spud Webb中学时期坐在篮球场边的照片,并配以说明shortest,stands;然后是主人公在NBA球场上训练的图片,尤其是与其他队员的身高差异,并配以说明shortest,waiting;最后播放一段NBA灌篮大赛的短视频,并配以说明shortest,proudest。观看结束后让学生猜测图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与发展,猜测不同阶段主人公在篮球事业上的成就。

【设计说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语篇入手进行导入,唤起了他们对于本文永不放弃这一主题的理解,激活了背景思维,快速简捷。shortest,stands-shortest,waiting-shortest,proudest三组说明词中既有变化,也有不变,这三组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主人公职业生涯发展的概括。可以设想,如果没搞清这三组词所表达的意思,在整个文本理解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图片的介入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文章内容,最后达到了优于纯文字暗示的效果。

二、聚焦文本特征,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个难点,即一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往往能说出其中的人物、时间、事件等,但对快速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缺少阅读策略的指导、思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真正获得提高。教师使用文本特征作为辅助阅读的学习,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扫除认知障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略读、寻读、预测、推理、评价等基本技巧。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文本是记叙文,在文章细节处理部分,笔者着重展开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导入环节之后的while-reading阶段,要求学生浏览全文,观察文章的结构,判断文本的体裁,思考文章的结构特征。然后继续向学生提问,并设计如图1、2中的任务。

在post-reading阶段,笔者又设计了以下环节,如图3。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章框架和文本建构方式的分析,学生不难判断文章的体裁为人物传记类的记叙文。设计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且会涉及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类成就,这些认知使得学生对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这几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确定文本思维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文本,而且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并且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增强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让学生的大脑有最佳表现,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在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以“青少年”为话题,制作了表格式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完成表格(表1)。

学生完成表格后,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Everybody has problems,including teenagers.What’s your problem? Do you know how to solve your problem?接着,笔者呈现了一幅流程图(图4),让学生联系初中阶段已学的相关话题并讲述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设计说明】通过整合话题的内容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厘清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思索和联想后,思维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也得到了深入性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制约,进行集中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中占比较高,所以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有意识的设计相关活动,巩固语言的习得,促进思维的发散。

四、挖掘内隐信息,提升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的工具。边阅读边质疑的能力不仅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Lewin认为评判性思维源于反思提出问题。现行的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信息量大,紧贴学生生活,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设置灵活,创新特点十分鲜明,作者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在文本中留下“问题”。这为培养学生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含义的评判性阅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评判性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质疑文本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判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教学片段】牛津初中英语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文本题目为“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该篇课文介绍的是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经历和代表作品。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冲,自幼深受湘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来通过坚持不懈的音乐学习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谭盾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作品《水》十分特别,演出时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颁奖音乐。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的标题即具有批判性思维训练价值,于是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How many types of music do you know? 2.Are there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in music? 3.Do you know any musical instruments? What are they?教师呈现的三个问题顺利激发了学生对标题的疑问,初步打开了质疑之门。

接下来教师继续呈现问题:1.Is the title the best one for the passage? 2.Who can think of a better title? What is it?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这样的标题:Tan Dun’s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 A new type of music――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从而达成了批判性思维训练目标。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标题的讨论与思考,了解了标题中Music与 boundaries的含义,知道了谭盾音乐的兼容并包和大气婉约。最后两个问题通过对标题的质疑训练了学生的批评性思维,根据谭盾音乐的特质,并参考他的音乐理念给文本拟定了新的标题。

五、结语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思维性的语言训练项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高效的、富有思维性的语言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3: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1)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要考虑是否蕴含所要形成的数学知识,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中班学5以内的序数时,为他们提供了五个立体动物卡片:小猫,小狗,小鸡,小猴,小兔,并排摆放,让学生观察“从左向右,又从右向左”排序。这是逆向思维。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想出了纵向思维“从前到后,又从后到前”排序,效果非常好。

(2)巧设创造性思维的提问,设置思维空间。在教大班学生学习5的加法时,我出示图片:树上有2个苹果,树下有3个苹果,让学生编应用题。当学生列出2+3=5算式后,我又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教师多次设问,学生反复动脑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有趣,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1)教学生掌握数学中的语言游戏。如在教“比多少”时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分甲乙两角色,甲有5朵花,乙有4朵花。问题依次是: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多几朵花?谁比谁少几朵花?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数字卡片做游戏。如在教1~10相邻数时,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把1~10数字卡片摆放好,教师出示4,问“:谁是4的大朋友?”学生举起5。教师问“:谁是4的小朋友?”学生举起3。又问“比4多1的是几,比4少1的是几 ?”学生边说边举起数字卡。这种游戏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把音乐游戏贯穿在数学教育中,在学生高度兴奋时,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例如:在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坐火车”游戏:我请5名学生带上数字头饰当火车车厢,其他学生当乘客,每人手中拿一张火车票。游戏开始,乘客举起车票,读出试题,算出得数后才能上相应的车厢,有秩序地排在戴头饰的学生后面,算错的不能上。最后,学生听音乐边唱歌边表演开火车的动作绕活动室一圈。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学生都想坐火车,因此,他们就积极地开动脑筋,努力思考,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1)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悟出真谛。如教“数的组成”时,我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套塑料珠,让学生自行操作:将珠分成两部分,找出一个数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给予启发引导,共同讨论数组成的互换规律和递减规律,使学生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从学生自主操作和自行探索中获得。

(2)在学生数学活动中,进行一题多变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6大于4,要学生把大改成“等于”怎么办?学生可能想:6-4=2,6=4+2。在这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思维和潜在智能的发展。

四、扩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在认识数字“1”时,先让学生在实物中找出单个物体,让学生知道用数字“1”来表示。然后启发学生看图说“一把筷子,一筐橘子”,让学生知道“1”不但可以表示少,还可以表示多。教师又出示识字卡,让学生用拍手、跺脚表示数字。从具体到抽象思维飞跃,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2)小班学生思维能力差,基本属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根据这一特点,我给每个学生一套几何图形,让他们想象生活中与此图形相似的物体,以加深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到了中班以后,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和直觉行动为主,这时候我就利用几何图形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拼出各种物体。在拼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充分发挥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活跃。

篇4: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据处理;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教学手段;创新意识

从计算机能力培养到计算思维养成,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新挑战。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培养和训练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思维教育着眼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和训练,因此对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学习与思维习惯。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为例,重点探讨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1.计算思维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与普及,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的水平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是全社会成员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应该且必须具有对计算机技术深度的运用能力,尤其是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生接受计算机课程的培养已经不仅仅为了学会应用计算机,而是由此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将是终身受益的。因此作为一门课程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合理设计、科学谋划,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研究任务。

2.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这是教育者研究的重心、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思维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思维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方面。

(1)计算思维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程序化的,而是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进行思维。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阐述计算机科学,可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开始就站在计算思维高度来看待专业的学习,注意培养自己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使计算思维的精髓融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2)计算思维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从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因为我们建造的是能够与实际世界互动的系统。目前,计算机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解决了大量计算时代之前不敢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目前计算机能力的有限性,许多科学问题和工程应用问题依旧亟待解决。计算机学科就是在挑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得到发展的,计算思维能力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得到充实和提高。

(3)计算思维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要靠科学素养,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就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和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去理解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计算思维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也是创新人才应该必备的首要条件之一。

3.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

计算思维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可以解决的,需要一系列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习惯,更多的是隐藏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靠学生“悟性”,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建设中,一是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二是思维教育应强调计算机知识的内在统一性与外在差异性,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三是能力培养则着重于基本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与我校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了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新体系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加强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所有课程由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选修。各个层面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从素质培养-思维训练-拓展创新,使其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改革目标。

然而,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建设,还包含以学生为核心的方方面面。面对大数据时代,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充分体现数据的应用价值;思维养成,让学生学会在数据处理中所体现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敢于思考、敢于创新。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1.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方案

计算思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学习与思维习惯,其作用是提供理解物理、社会以及其他现象的一个新视角,指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新途径,强调创造知识而非使用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我们结合自身课程体系新特点,按照“技能—知识—思维”三层教育理念,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新方案,如图2所示。

2.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与提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我们构建了基本的信息素养与学习实践计算机文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充分接触跟计算思维有关的培养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复杂事物进行抽样、分解的能力,认识并热爱对计算机的学习,有兴趣和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计算机文化教学平台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有多媒体软件资源、实验室展板展台布置等多方面。内容包括计算机国内外发展历程,从图灵机模型到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让学生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认知、安装与调试,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再从图灵奖的诞生与获奖者经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创造力。通过计算机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感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学会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未来敢于迎接挑战。

3.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培养现代科学思维能力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大学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时地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呢?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我们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改革新方案,如图3所示。

首先,构建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满足分类分层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这些资源分别以文字、图形图表、动画与流媒体、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展现,其形式多样、简单直观,各种媒体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具体教学内容变化而不断更新与维护,以及扩充新内容。它不仅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力地支撑了教师教学。

其次,加强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随时可以引入新内容、增加新知识,并可以将以前的一些陈旧教学内容转为自学内容放在教学网站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对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不易理解和呈现的知识点,可以充分利用泛在学习教育手段抽象或真实地展示出来,实现以往看不到的看见了、看不清的看得更清晰了。

再次,注重实践教学,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我们设立了各种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拓展实验和创新实验等。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掌握计算机技术,深入理解其技术设计思想与方法。另一方面,突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通过直接触摸计算机设备,让学生感知计算机学科的作用与神奇的力量,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加深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最后,注重学习过程,采用基于学习过程的能力考核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平时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考核,所有平时成绩全部对学生公开,让学生自己决定课程的学习成效。这种基于学习过程的能力考核深受学生欢迎,既提高了学习成效又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与时效性。

4.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

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实践。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点带面,讲思想讲方法,从知识的传授到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构建。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校园泛在学习环境的资源和学习模式的渗透,通过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

为了适应随时随地的学习,以辅助课程教学,我们不仅开展了网上教学,而且还开发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便捷良好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其中,各个知识点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既提供离线学习,又具备在线答疑的功能。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或者是对一些重点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实验设计与实验平台建设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学实践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而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其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尤其是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强,如何实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提出:第一,加强实验内容的设计,设计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验来检验、巩固和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运用;第二,搭建各种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验环境,通过实验平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与能力;第三,加强实验学时比例,采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1:1+1的学时分配方式,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实验作业。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面向全校教学实践服务,除拥有大规模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之外,还设有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多功能面向全校的开放实验室,为全校在校生提供公共基础课实践环境以及课外上机等服务。实践环境以往都配有Windows系统作为教学实验平台,其上是支持各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相关软件,为了让实验教学突破以往传统单一软件环境条件的束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促进能力和思维训练的环境,实验室还选择以开源软件为主的多样化软件实验环境,让学生们思路开阔、心胸开阔,培养敢想、敢做、能做、做好的开放精神。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分析

1.教学实施分析

针对新的课程建设方案,在2012级与2013级两轮的实施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本次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提高:一是课程教学与以往教学的区别,其教学内容从以往单纯的操作技能掌握,到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统一;二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到多元化的集课堂、网络、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模式;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再创新,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是以培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那么,如何体现思维能力培养呢?主要从教学整体的效益、思维能力的体现和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再提高三个方面。而不是说教师教授的越多越好,重在看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收获。所以说,思维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是教学团队建设,良好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二是实验教学平台的滚动发展(硬环境),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三是教学资源建设(软环境),要不断积累与更新,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化培养的手段。

2.教学效果分析

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主题讨论也非常积极,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性。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是否认同,根据教学目标,设定了评价维度:第一,思维与处理问题能力提升程度;第二,培养学习兴趣和严谨的学习态度的作用;第三,课程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第四,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本次参与教学评估的学生分别为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2012级共有两个教学班计178人,其中未能完成问卷者4人,其余174人均参与了本学期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在174份问卷中,认为课程内容对思维与处理问题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的学生有23%,认为对培养学习兴趣及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和较大作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9%,认为课程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很好及较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3%,认为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很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

此外,还对2013级共有两个教学班计176人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估,即对学习本课程前与学完该课程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其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课程后的学习成效远远高于课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尤其是学习提高项目排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技术和组网实验(97.70%)、微机组装实验(96.55%)和数据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93.68%)。可以看出硬件动手实验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与计算机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 计算思维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3] 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 “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4] 王飞跃. 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

[5] 朱亚宗. 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 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6] 王移芝. 大学计算机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8] 王移芝,鲁凌云,周围. 以计算思维为航标,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6):39-41.

篇5: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 要:综合“教学过程”和“过程管理”两个层面的含义界定教学过程管理的概念,并介绍了通过实施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阐述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最终对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程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和生源特点,面临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提高地方高校的教风学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涵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众多学者对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进行了多元化的界定,但究其根本,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整体层面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性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内在相关的维度:为教育所提供的资源质量(投入),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过程),结果的质量(产出)[1]。而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是经历了输入(招生)、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输出(毕业生、评价)三个环节。由此可见,教育实践过程的质量或者人才培养过程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重点关注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要素,有重点地实施,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旨。

教学过程管理究其含义可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的“过程管理”两个层面去综合考虑。关于“教学过程”,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或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而关于“教学过程”的构成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有的学者提出:高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五种因素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因素,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活动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媒体因素[3]。而“过程管理”则是管理学中的概念,所谓“过程管理”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中的运用。根据 ISO9004:2000 标准,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过程具有的特性为: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任何过程都包含有一定的资源、活动和程序;输出结果与输入相比,其价值增加了,这个过程具有增值性;通常过程与过程之间具有联系性,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被认识,而且找到变换方法时,才是可控的过程[4]。据此,教学的“过程管理”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关注人才培养的增值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管理可以认为是“教学过程”的“过程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等关键环节和要素,借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不断地改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过程管理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教学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强调教育增值。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在我国实施首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已逐步建立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高校亟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之行之有效,必须对这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保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实施控制,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5]。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旨在集中学校的精力,着力于完善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监管,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效。

2.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学习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到来,如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而地方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任务,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投入不足和自主性不强的难题。对学习时间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在选拔性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在娱乐方面的投入程度甚至超过了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行为不良化倾向明显,课堂学习参与状况差、逃课、不完成课程指定作业、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频发[6]。教学质量来源于教学过程,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管理好关键控制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学校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此来影响教育结果的输出,优化提升学生学习行为,增加学生学习效能。各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增加师生互动,同时需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投入的有效机制[7]。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地方高校要针对生源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视教学质量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进行观念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观。北京联合大学2010年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从总体层面狠抓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优良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品质提升计划”里以“整合、优化、凝练、提升”为教学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效能、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效能、教学管理效能等八大子计划的提升为重点,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教学过程管理打造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学校围绕“教学品质提升计划”构建了教学过程管理长效机制。

2.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特色性。其动态性表现为质量标准的设定要以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人才需求为依据,而其特色性则表现为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以培养人才的质量优势和创新模式为依据[8]。地方高校要借鉴ISO质量管理理论等管理理念,着力创建关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制度,形成既基于学校的自身定位和发展,又借鉴具有可比性的外部质量标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出台了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建设上出台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与规范等;在教师管理和激励上出台了《优秀教案评选办法》等制度,对本科教学工作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教材建设与选用、考试组织与管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开展专项检查,细化质量标准,保证原则性的质量标准得到执行与落实。

3.创新举措,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是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方高校作为教学为主的院校,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9]。学校创新教师培训举措,牵手重点大学,开展了重点大学课堂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讲课,促进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团队示范教学项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广大教师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过程性考核,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提升教学过程管理的效能

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10]。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地方高校要改进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方式。在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时学分,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监控工具,监控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进行自动预警,实现教师督学,促进学生协作式、自主式学习,强化学生学习性投入。学校改革评价方式,实行“3+X”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形成性评价在全校的实施,并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5.基于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抓手

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网络辅助教学促进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教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性投入,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校于2003年引进“黑板”(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并全力推进平台资源建设及使用,辅助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该平台现有近5,000门课程,90%课程内容板块丰富齐全,课件资源容量1,000余GB,学生日访问量达万次。学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的网络辅助教学运行监控体系,对网络辅助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保障实施效果。

地方高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投入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习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但教学过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对教学目标的保障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和投入等,这都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1).[2]叶志明.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新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4).[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4]岑咏霆.质量管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5]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6][7]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l).[8]刘录敬,陈晓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现状与前瞻[J].社会科学家,2010(7).[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1.[10]栾波,孙爱伟.基于BB平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篇6: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秘书心理学》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文秘专业领班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基础,也是关键。基于领班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秘书心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后效果明显,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老师的自身职业发展。同时发现,由于是初次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仔细分析,从加强小组学习的监督、改进课堂展示的内容和方式等四个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使课程教学完成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领班岗位人才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贯彻落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体现了立足21世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完全符合企业用人的需求。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秘书心理学》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文秘专业领班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基础,也是关键。基于领班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秘书心理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学生反响很大。

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是面向企业,企业对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是很满意,有一企业办公室主任曾说企业要的人学校培养不出来,而学校辛苦培养出来的人又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学校没有错,企业也没有错。错在教育和需求的错位。譬如,企业很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还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有时宁愿录用有一定学习能力、认同企业文化和有较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人,也不愿录取只有分数没有学习能力、没有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技能、技术是短期内可以培养起来的,但是职业道德素养是难以短时培养的[1]。

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还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等都是要通过课程学习日积月累完成的。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生在校学习具有滞后性和有限性的特点,重视记忆性的`知识或是纯粹的技能型操作,往往忽略对理论知识的积淀和对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意识、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协调沟通、热爱工作和忠诚单位等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达到企业所需的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的素质。

(二)高职生目前学习特点

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很明确,但是对于高职生来说,却有点目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与做法。他们在学习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重实操,轻理论

高职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而喜欢学习技能和技术即动手操作。因为不重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就容易导致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阻滞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思永远都是行的高标。

2.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足

在对历年高职生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研究中发现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高中或初中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往往是为了“考上大学生活就很幸福了,不用再辛苦读书,想干什幺就干什幺”的天堂生活才苦撑着学习的。主动自觉去学习得很少。同时,经多次对高职生的课外书籍阅读量进行的调查,学生生均阅读书籍每年不超过3本,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踏进过图书馆,没有借过一本书。

3.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较弱

受长期的学习模式“老师要求怎幺做就怎幺做,上课老师说学生记,然后不断地去背诵、去做练习应付考试”影响,学生自己通常不会找重点,也难以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不要说是解决问题了。到了大学后沿袭旧的学习模式,自己拿到教材基本上是不预习或是自学的。

4.探究学习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高职生之所以就读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学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造成的。大部分学生几乎不会问诸如“为什幺是这样”、“为什幺要这样做”等的问题,而且由于知识储备贫乏,学习的迁移能力也较差,创新能力就难以养成。

5.自控不足,惰性十足

90后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手机不离手,网络不能断,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懒”。学生经常会说:“不是不会干,而是不想干。”平时学习中,几乎是不预习、不思考、不复习。等到考试到了,临时抱佛脚,匆忙背考点以应对。手机管理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生是难以自控的,只能依赖外界的监督与控制。

(三)教学环境

目前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对手是“手机和电脑”。

一方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只要网上一搜,基本上想要什幺就能够找到什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在不断扩大。

另外一方面,手机功能大增,大有取代电脑之趋势。现在手机有交流功能、游戏功能、阅读功能、聊天功能、搜索功能、记事功能、拍照录像等众多功能。高职生因为在中学阶段受高考限制、家长和老师管制,使用手机和电脑少。一上大学,学生买的手机都是智能机为主,加上校园网络信号都很畅通,Q天、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小说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学生一下课往往马上打开手机,聊天、玩游戏、看视频、看小说比比皆是。师生间、同学间不再有亲密的交谈或是交流。有的甚至是上课都控制不住而掏出手机玩的。

(四)课堂教学

篇7: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篇8:基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机电英语,教学探索

1 引言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实际需要, 把英语学习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ESP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作为一种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融合完的整体系, 充分体现了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去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在本质上这一目的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当中。

ESP教学理论是指运用与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从语义、语法、语用、语篇等角度, 探索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它的任务是要解决专门语体内的英语知识和技能问题, 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媒介, 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ESP不同于用英语讲授专业课, 它的教学重点在语言特点和规律, 而不是过深、过细地探究某专业的系统知识。教学方法要能因材施教并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它需要体现两大特点:一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法、句法等使用规律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以英语媒介的课堂活动,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交际能力。ESP教学不仅包涵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 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 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

2 结合学生实际,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1 运用对比教学法,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对比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机电英语词汇教学, 通过比较、辨析, 引导学生找出专业英语在词汇、语义、句法、文体等方面的特殊性。

1) 词义比较。机电英语词汇量大, 且具有专业特殊性。许多看似普通的词语, 却有着很强的专业内涵, 容易导致望文生义。认识词汇的专业含义是学生在ESP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也是理解ESP语篇的基础。引导学生把这类词找出来, 与通用英语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 将其转向专业词义扩展。这样学生既复习了词语的旧义, 又加强学生理解词语的专业内涵。如Thread:线, 线索、螺纹;Finish完成、磨光;Linkage连接, 联合;联动装置, 耦合;Charge指控, 掌管, 充电量, 电荷。

2) 固定搭配辨析。在机电英语中, 固定搭配很多, 而且有独特的规律。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固定搭配, 比较词语的专业含义。如:Drive train:动力传动装置;Gear train:齿轮传动装置;Feed rod:进给杆;Feed mechanism:给料装置。搭配决定着词义, 词语搭配比较训练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机电英语的中词汇搭配的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单独学习, 单独记忆一些术语, 而不能根据普通英语的习惯用法来搭配词语。如Laser processing:激光加工;Ultrasonic machining:超声波加工;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固体自由形态制造;Investment casting process:熔模铸造工艺。

3) 构词法分析。机电英语广泛使用转化、合成、派生构词法, 形成了丰富的词汇。掌握了构词法, 也就等于拿到了扩大词汇量的钥匙。如Drill n.钻机、钻床v.钻 (孔) ;Nanometer纳米;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Miniature微型画, 缩图;miniaturize使微型化;miniaturization微型化;Machine机械, 用机械制造;mechanical机械的;mechanism机械装置。除了一般的构词法以外, 还有“词根+词根”构成的词。如Mechanics力学、机械学;Electronics电子学、电子技术。

对比教学法让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将专业词汇与普通词汇进行词义、搭配、构词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使学生了解专业英语词义和搭配的特殊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构词能力, 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记忆词汇, 掌握词汇的专业内涵。

2.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任务型教学以具体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正如学生的现有水平有高有低, 任务也有难有易。在教学时, 先将学生分为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指定的任务。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完成任务—师生共同点评”的步骤进行教学。在每个小组中,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的高低确定任务的分配,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学要求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 然后再了解句子层面的词汇句法操作, 从而达到通过内容学习英语的目的。以课文CNC Machining Tools (数控机床) 为例。

在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词汇后, 阅读课文, 了解是哪一方面、哪一范围的知识, 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主要内容:1) 什么是CNC Machining Tools;2) CNC Machining Tools的组成部分;3) CNC Machining Tools的特点 (与普通机床相比) ;4) CNC Machining Tools的应用。要求学生课后借助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知识, 并制成含中英文与插图的演示文稿。课堂上, 学生通过PPT阐述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 并进行讨论。再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独特的句法结构、常用句法表达以及文体规律, 同时掌握此类文体的翻译、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最后, 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专业知识本身有难度, 首次接触比较枯燥。靠教师上课讲解, 不但教师累, 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促进了他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在口语教学中, 需要掌握与日常及职业相关话题的句型, 然后设置情景模拟训练。这个过程教师通过提供对话模板提炼句型等方式进行指导, 学生根据情景分配角色表演对话, 再讨论指出优点与不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准备和思考发言中,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生动活泼, 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做中学, 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巩固其所学到的知识,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由于互动性强,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科知识为背景,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学用结合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

2.3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ESP的评价不是单纯的标准化测试, 而是通过多种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做出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对课程内容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考查学生动态的背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中包括课堂表现 (学习态度、小组合作精神、参与表现) 、任务展示 (情景模拟、PPT演示) 、自主学习 (课外作业) 等;终结性评价由根据所给主题拍摄视频 (口语) +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一考核方式, 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估,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能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在专业领域上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岗位上。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

[2]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4) .

上一篇:周教学反思下一篇:数学与应用数学应届生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