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2024-04-12

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寄以厚望。“积极发展”战略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确立下来,并在积极的推行中。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3年以30%的比例增长,对缓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如何将“积极发展”与“深化改革”、“注重创新”、“提高质量’有机结合,促进我国研究生培养总体水平的提高,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如何发挥积极有效的辅助作用,利用研究生教育推动自身发展,提升学术,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篇2: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研究生论文

相关信息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反映出来。因为一篇研究生论文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体现出研究生培养水平:(1)导师研究课题的前沿性,导师严格的科研作风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组拥有的科研条件;(2)研究生个人的理论基础、专注科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3)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激励手段)。比如,对低水平学生的淘汰和对高水平学生的有效鼓励和支持。好的制度可以使研究生和导师都安心于科研探索。只有在上述三方面均有正效应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优秀的研究生论文。高校学报如果每期都刊登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论文,透过这些论文便可反映出高校研究生总体培养水平。

2.学报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互补互促的关系。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中,根据质量评估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有科研论文发表,因此,研究生每年都产出相当数量的论文,这些论文需要寻找发表的地方并在一定时限内发表出来。而高等院校学报基本是双月刊或季刊,其办刊宗旨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因此拥有两方面的优势:论文发表快和优先录用,这对研究生有很大吸引力,自然成为他们首选的刊物。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由于是面向本校办刊,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稿源不足、选稿余地小。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各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与高校的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际上数量可观的研究生的论文已成为高校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的一个相当大的稿源。

同时,由于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报也是研究院、所研究生论文的重点选择刊物,亦为学报带来部分稿源。稿源增加自然带来了淘汰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但对研究生而言,稿源增加使论文被录用的机会减少,加大了研究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高。

二 高等院校学报录用研究生论文的现状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学报将逐渐成为刊登研究生论文的主要刊物,研究生的优秀论文大都会在学报上刊登。但高校学报在刊用研究生稿件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目前,学报在录用研究生论文方面存在两种偏差:

1.面向本校的录用机制使学报面临很多关系稿、人情稿。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过去近亲繁衍现象严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有所改善,但改善不大。一方面学报的编辑、工作人员相当部分来自于各专业系、所,与各系、所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高校内,研究生的导师基本上是学报的作者并且是相对稳定的作者,有的导师还是编辑的师长、学友、同窗等;另一方面,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对其顺利通过中期筛选和参加答辩甚至就业等有重要作用。另外,加上目前不少学报论文供过于求,这些因素使学报面临很多关系稿和人情稿,可能影响到学报用稿的质量,必须引起重视。

2.认为研究生论文水平不高,一概拒绝录用。与上述现象相反的另一种极端现象是,认为研究生的论文水平太低、数量太多,而一概拒绝录用。这一现象以社会科学版学报比较明显。社会科学版学报一般稿源丰富,对大量的.研究生论文难以招架,且认为研究生论文水平不可能高,所以有的干脆不用。这种偏差不利于发挥学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埋没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对学报发展不利。

三 发挥学报在研究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1.从学报对办刊宗旨的定位看,学报有反映研究生科研状况,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责任。刊登并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促进学校的学术的交流与繁荣,是高校学报办刊宗旨的主要内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基本上反映了本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生的论文是学校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学报对学校科研状况的反映就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促进学校科研总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录用研究生论文的问题上,应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学术繁荣和研究生培养的角度考虑,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力扶持。

2.通过择优刊用研究生的论文,形成激励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报对研究生论文的取舍,要排除各种干扰,既不能为了照顾学生毕业而刊登关系稿和人情稿,也不能一概否认研究生论文的水平,拒绝录用。对研究生的论文做出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坚持质量标准,择优用稿,从而间接地帮助研究生们养成扎实、认真、严谨、潜心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科研作风。并通过择优刊用,在研究生中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激发他们开展科研创新的热情与勇气,使他们的科研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进而培养他们科学、民主、平等、竞争的现代意识,发挥学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积极作用。

3.采取灵活的刊发形式,加大学报的信息容量,为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便利。目前,规模小的本科院校,每年在校研究生人数也有二三百,规模大的每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逾千人。因此,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论文产出是很平常的事。而学报,以月刊计,每年可刊发论文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党的三代领导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三问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台湾贸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CSCL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印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约300篇;以双月刊计,每年可刊发论文约150篇;以季刊计,每年可刊发论文约100篇,况且大多数学报是双月刊或季刊。另外,学报用于刊发研究生论文的版面,通常控制在25%—30%的幅度内,这就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需要。那么,如何挖掘学报反映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能力,为研究生发表成果提供便利呢?我认为,学报可拿出适当的版面,采取灵活的刊发形式,除全文刊发研究生的优秀论文外,还可开辟学术短论,科研简报、论点撷英等栏目,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反映研究生对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成果,从而推动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篇3: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一、高层次人才与高校学报的特点

高层次人才, 广泛的来讲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科技专家的统称, 在海内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为国内所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的人才。

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能快速扩充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 而且对建立科研团队、提升学术能力、扩展学术网络、增加科研产出有巨大推动作用, 能极快地增强学校影响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学报是指一种学术刊物, 由高校主办的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学报是一种学术平台, 主要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也是与其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媒介载体。因此, 办好学报, 服务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服务于学术交流与合作, 是高校学报神圣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二、高层次人才对高校学报的作用

1. 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高校学报特色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 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为学报同仁的研究热点。学报应有自己的特色, 办出特色的基础是建立在学报现有作者群之上的, 建立在人才作者研究方向与学术水平之上的。所以, 学报的特色化与专业化, 与本校高层次人才作者群的水平密切相关。没有高层次人才, 学报的特色、专业化就成为空谈。滨州医学院今年来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引进了9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 连续2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人才先进单位荣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有力的支撑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有力的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有力的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样, 极大地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 《滨州医学院学报》的影响因子和他引频次逐年快速提高与增长。

2. 高层次人才梯队的组建为高校学报提供稳定的学术队伍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必须依托重点学科与优势专业, 所以高校的发展必须发展的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 集约配置资源, 第一位的就是配置好人才资源, 调整好人才结构, 形成从领军人物到核心团队的合理梯队, 保证学科能够不断做大做强。滨州医学院近年来在重点学科、创新平台、优势专业建设过程中, 通过各种优惠条件, 千方百计延揽人才, 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 汇集了大量的学术精英和人才。由于高校学报有近距离接触人才的机会, 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这些学术精英必然成为高校学报一支稳定的作者群体, 以其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 源源不断的向学报输送优质稿件, 对稳定高校学报的作者队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010 ~2013年, 我校共投入3000余万元吸引115名高层次人才专家来校或回校工作, 重点资助了5个创新团队, 通过理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人才工作平台等一系列举措, 有力的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的人才队伍数量、结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优化。重金吸引人才、理顺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同样为人才梯队的优化搭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样为学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作者队伍搭建便捷快车道。3年来,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共在我校学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3篇。

3. 高层次人才引领学术方向为学报提供管理参数

高校学报是人才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园地, 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 办好学报对于高校来讲有两点意义: 一是引领学术发展方向, 二是为学校管理这提供科学依据和参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成果上, 从学术角度看, 高层次人才站在学术的前沿, 不断创新, 不断钻研, 创造的学术成果在学报上发表, 具有一定的学术前瞻性, 能引起校内外教师和科研人才对对其学术成果与研究方向密切关注, 相互探讨, 加强学术交流, 引领学术方向。再者, 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学报刊载的学术信息内容, 通过归纳和数据挖掘出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和参数, 以帮助其作出正确客观的判断, 为学校制订有关政策、规划和管理方法, 提供客观的依据, 从而能使决策、政策具有可行性、科学性, 能更好的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学校改革力度。

三、高校学报应为高层次人才服务

高校学报办刊的宗旨就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可以理解为同时为高层次人才服务。因为学报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平台, 使人才可以在学报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 赢得学术上的话语权和应有的荣誉, 同时也搭建了与校外的同行学术交流平台, 有利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1. 学报编辑要有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意识

学报编辑要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与时俱进, 深刻领会高层次人才对学报工作的重要意义,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地为人才作者服务、为学术作者服务, 在服务于人才建设的同时谋得学报自身的发展。滨医学报编辑部定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找准自身的定位, 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 善于与高层次人才交流沟通, 了解人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结合自身的学术信息平台, 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高层次人才成果交流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体现学报的价值。学报栏目的设置, 尽量向学术人才、重点学科倾斜, 摸清人才的研究方向, 考虑到学科的发展背景和前景, 固定栏目, 舍得版面, 缩短周期, 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滨医学报编辑们, 近年来, 深入研判泰山学者的研究领域方向, 密切关注研究动向, 通过与泰山学者做朋友的方式, 固定了相对稳定的学报栏目, 每期专题约稿, 加强专门领域的研究, 不断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

2. 高校学报要成为培养人才的助推器

高校学报立足于高校, 同教师、科研工作者关系密切, 甚至成为良师益友, 学报自然而然的承担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学校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学报刊登人才的研究成果, 使得研究的学术成果得以认可和交流, 这往往是鼓舞着作者研究更高水平成果的精神动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报对于他们今后学术研究的深入, 个人成长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助推作用。我校不少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与学报编辑接触交流中提到, 他们来校后的首次学术成果往往是发表在自己本校的学报上, 成果的发表, 极大地鼓舞着他们不断进行新的、更深层的研究, 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终使得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有力今天的辉煌。这足以说明高校学报在培养学术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3. 高校学报为学科建设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

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要依托学科, 学科的建设发展当然离不开人才。近年来, 滨医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第一支点。没有人才这个战略支点, 没有这个第一资源, 没有这个立校之本, 一切美好的谋划和战略目标, 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 构建学科人才高地成为学校领导的第一发展战略。学术信息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报作为学术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能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高校学报围绕自己的特色栏目向著名学者和人才专家约稿, 或向校外科研人员进行这一栏目的组稿, 此类研究方向相似的论文刊登在学报上, 必将引起学术的争鸣, 起到引领科研前沿、传递学术信息的作用, 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学术信息, 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高校学报既可以展现高校人才的优秀学术成果, 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和深化高校人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因此高校学报与高层次人才具有相辅相成、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淼炜.高校学报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9) :99-101.

[2]燕娇云, 吉美丽, 褚金红, 等.论高校学报与高校发展的互动关系.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6, 4 (1) :83-85.

[3]倪向阳, 马永军.省属院校学报重点栏目、特色栏目调查分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7 (3) :59-63.

篇4: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探析

【关键词】学科建设;高校学报;学术;科研成果;协同创新

【作者单位】杨荔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TZYKY-15-23。

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章以协同创新为视角,探讨了高校学报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学科发展对学报的依托作用,在此基础上,探寻二者协同创新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其共同发展,实现高校办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协同创新内涵界定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高校的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内部各部门,及高校与其他部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其中,学科建设体系、专业结构的设置等,更在决定成败的因素中占据了更多权重[2]。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发展水平的高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学科建设这一核心工程展开。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基本元素之一,与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对促进学科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1. 传播科研成果,服务学科建设

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以论文的形式体现的,高校学报为科研成果的发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学报刊发宣传,一方面能及时地将本校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众,展现学校的学科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报获取多方位的专业信息,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去,推动学科建设的有序发展,形成良好循环。

2. 培养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梯队建设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学术梯队的组建不仅要通过传统的教学途径来实现,更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去培养。钱伟长院士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育。”[3]以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办刊宗旨的高校学报必然要承担起培养高校学术人才的重任。高校学报立足学校,学报栏目设置等均以本校现有专业学科为基础,因此,学报与学校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等联系密切,在发现、扶植和培养学术新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催生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学科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研究也不断深入,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高校一般都为综合性院校,其综合性便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更容易产生新的学科,要培育发展这些新兴学科,学校的规划、硬件投入固然重要,在学科培育上,学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新兴学科刚起步,相较于传统学科而言,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其科研成果在稿源充足、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期刊上是很难发表的,这就需要学报采取扶持政策,在用稿上对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采取倾斜政策,优先发表,为研究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这些新的研究成果经过学报刊发,就有可能吸引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汇聚一批相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研究,逐渐显露学科特色。这些科研论文又为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促进了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科建设对学报发展的依托作用

1. 为学报提供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和丰富稿源

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和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这是评价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重要保障[4]。为此,很多高校制定各项制度政策吸引、招揽各方人才,不惜重金聘请重点学科的学术精英,同时,还积极扶持本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本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积极组建学术梯队。该学术梯队的组建,在保障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为学报提供了高质量的、稳定的作者队伍,促进了学报的持续发展。

2. 充实审稿专家队伍,保障学报学术质量

高校学报的权属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其在栏目设置、特色定位上均与本校专业学科设置等密切相关。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通过长期的研究,不仅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也比较熟悉。聘任这类学科带头人作为审稿专家,能够比较精准地对稿件做出客观专业的评审,同时,本校审稿专家一般对学报有着天然的感情,审稿时具备其他专家无法比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同时,还有助于缩短审稿周期,提高学报论文的时效性。

3. 为学报特色化奠定基础,凸显学报特色

编辑出版专家邹韬奋曾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 生存已成问题, 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4]因此,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就要避免千刊一面,要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报的特色必须依托于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一般而言,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和发展某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或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或具备现实优势(地域、人才等优势);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或兼而有之。针对这些重点学科,学校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整合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重点发展。高校学报在设置栏目时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密切关注重点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在用稿上采取相应的倾斜政策,通过设置专栏等形式重点介绍本校重点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学报的学术重心,使重点学科的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凸显学报的专业特色。

四、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

1. 正确定位二者关系

高校应将学报工作与教学、科研并重,定期检查学报工作,研究解决学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资金、设备、人才配备等问题上不断完善,厘清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唯有如此,高校学报才能真正发挥其学科建设催化剂、师资培养助推器、科研成果传播器、学科建设成果储存器等的功能,真正为学科建设服务。当然,学报不可能脱离学科的发展而独自前行,必须依托于学校,依托于重点学科,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建立人才培养共享机制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报和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

对学报编辑而言,要摈弃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学科建设。首先,编辑要研究并掌握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积极利用自己的出版资源优势,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引导本校的学科建设方向。此外,编辑也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教学工作,或开设相关讲座等,以实际行动投入学科建设。

对教学科研人员而言,除了积极地向本校学报投稿,学术梯队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还应积极参与学报的工作,如担当学报审稿人,为学报的学术质量把关;学报也可考虑吸纳部分科研人员担任学报的兼职编辑,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报编辑对某些学科的知识欠缺,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校教研人员对学报的认同感。

3. 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学报是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学报开放办刊能带来更多的科研活动互动、科技信息互动以及学术思想互动。这些互动能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还有助于新学科点的产生。首先,学报可以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开设专栏、撰写专稿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学报,也可为学科建设注入新的理念;在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科建设时,也可邀请学报编辑人员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为学报带来更多的优质稿源。其次,学报也可联系校内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共同举办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最后,在数字化出版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报应与时俱进,除了加强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的联系,还应加快学报的数字化进程,扩大学报的影响力,为学报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契机,促进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调创新发展的目标。

[1]张翠芳. 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 教学研究,2015,38(1):78-82.

[2]马逢源. 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261-262.

[3]龚维玲. 对高校教师教研一体化的思考[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9-62.

篇5: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根据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重点阐述了农村合作社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作用,并探索出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我国的农村合作社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将由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社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它既不同于企业法人,又不同于社会团体,也不同于行政机关,自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人民公社,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洋溢着朝气蓬勃,但又隐藏着危机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低级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渐被更高级的其他形式所取代,在现阶段,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彰显着必然性。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以及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社对于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优势

1.合作社具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农村合作社为了农村和服务农村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喜闻乐见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它获得农民认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经营生产的积极性,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农村合作社是基于农村特色资源有农民自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组织形式,这种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并且给予合作社农民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在无形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改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

2.不断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促使了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链接。这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利益互补,也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推动经济发展 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力载体,其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建立农村合作社可将农村闲散农户集结起来进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的经营生产标准、统一的.经营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的农资供应,为打造农村优质品牌,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广泛普及,农产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大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4.实现了农民稳定收入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社中的购销大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稳定宽广的供销渠道,便于引导合作社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经营策略,秉承“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原则,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稳定收入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后,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二、建设农村合作社和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

1.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问题是当前农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虽然合作社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独特优势,但缺乏资金保障的农村合作社缺乏发展动力。鉴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建立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定期进行财政拨款以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也可以在贷款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三是对于合作社建设项目申报与申请资金支持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建立资金扶持相关长效机制,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条件与贷款手续办理适当放松,比如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制度。

2.有效加强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 农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因此,农村合作社发展应高度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建议,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实现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首先,农村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建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并及时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推进。其次,应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高效处理合作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管理机构作用,为合作社发展给予正确引导与支持;要强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实现优质发展。再次,强化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农村合作社要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 国家的领导、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因素,要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单靠外力是不行的。因此,农村合作社应从以下两个途径强化自身建设: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社社员队伍。人才是支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合作社的层面管理,还是生产经营、实践操作,都需要具有娴熟工作经验与高超工作技能人才来支撑。特别是管理层面,专业管理知识、实践管理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必可不缺。第二,合作社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拓展经营与服务领域,以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占领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4.要因地制宜地兴办多种类型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类型繁多,一切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类型都可借鉴。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村应不拘泥于单一合作社建设,要根据自身发展实况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兴办多类型合作社。首先,可建立综合合作社。其次,可建立专业合作社,如购买供应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服务合作社是其主要类型,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可以建立服务性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有信贷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三、结语

篇6: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不可避免地会让大学生陷入心理困扰、产生冲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逐步增加,极端事件日益涌现。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除思想观念、政治文化与道德修养会引发这一问题外,还和心理问题存在关联。因此,本文对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内部关系的探讨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代表一种心态,心理健康的人可正确认识自我、科学看待客观世界,映射着自我调控能力,不存在人格缺陷与障碍。在社会生活中,可与他人友好相处,拥有合理的自我观念,可正确评价他人,心理满足行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指借助心理学原理,面向学生围绕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是该项教育活动的基本任务,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防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坚定、健康、优良的心理品质。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篇7: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识的论文

摘要高校学报在办学规模的扩大的改革浪潮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质量严重下滑。作为学报的中坚,编辑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工作,能通过努力去使得高校学报所处困境得到缓解。编辑工作者的操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是最关键的因素。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工作

由于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出版效果,所以编辑的工作在学生期刊的出版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机制导致的日渐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学术窗口的高校学报,在这股改革浪潮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质量严重下滑。

作为学报的中坚力量,编辑队伍以及这支队伍的工作,如何通过努力去使得高校学报所处困境得到缓解,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编辑应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分成主观和客观的道德标准。编辑职业道德作为编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要求,必然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和制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编辑必备的,它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编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校学报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阵地,必须主要体现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必须正确,文风学风必须严谨,不能离开实际,必须走实事求是的道路。当然,国家的出台的与出版相关的的法规、政策和方针,学报编辑都得学习了解。同时,还不得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高校学报编辑的观点和立场,是通过对筛选和编排稿件体现的。高校学报的舆论导向是通过稿件的安排和评论体现的,可以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学报编辑的导向问题可谓至关重要。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难免遇到一些涉及国家政治、政策等方面内容的文稿。所以在具体工作中,编辑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科学研究、探讨,一定不能忽略学报的社会责任。高校学报编辑要密切注意,时刻把握编发稿件的方式和时机,要考虑发表的文章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高校学报要在倡导学术自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创新,推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走在时代理论的前沿,在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勇于发表那些较成熟或成熟的理论成果。学报编辑要围绕宣传理论工作的需要,遵守宣传纪律,积极编辑发行最新的理论文章。学报编辑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是处理具体问题的杠杆,如果学报刊发的稿件出现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一些内容,就会误导读者,甚至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学习、理解和熟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在编辑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证在编发的稿件中不出现政策性的错误。

2 编辑应具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大家都知道,每期学报出刊后,读者首先见到的是作者的名字及文章,作者的成果被得到认可,而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作出了贡献的编辑却不为人知、这就要求学报编辑放平心态,以此为荣,热爱平凡的编辑事业,乐于奉献。特别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报不重视。在很多高校的定岗定编中,学报编辑不属于主系列,待遇级别低于同等的教师系列,沦为大学里的“二等公民”。而且编辑在学校也属于“边缘化”人群。这就要求编辑安于寂寞和清贫,巩固专业思想。一名合格的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甘为他人作嫁衣”、少索取多奉献的精神,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办好高校学报的思想基础。再次,编辑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由于编辑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对论文的“取舍大权”,所以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具有对编辑工作负责、为读者服务、服从大局、大公无私并廉洁自律,以公平竞争为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报编辑对稿件的取舍态度上,可以体现出学报编辑的道德修养和水平。在编审稿件时,学报编辑应不论远近亲疏,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严格按“在质量面前稿件平等”的原则来决定稿件的取舍。高校学报编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自省、自爱,见利不沽,兢兢业业,扎实工作。

3 学报编辑还应具备现代意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相较于一般的刊物,学报的学术要求更高,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更高。学报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出版的好坏。但是高校学报的编辑,面对学科思想前沿的成果,涉及的面宽,理论性强,以编辑自身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坚持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查问、勤积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水准,就必须提高编辑的现代意识,使之能担当起跨世纪的重任。高校学报编辑的现代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现代性也是多方面的。编辑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第一要素。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在学报编辑活动中,编辑从事编辑活动时的主导意识。它指的是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思想行为。在学报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学报的编辑出版涉及各个环节的工作,学报编辑应充分考虑、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制定好每个环节必须达到的目标,使得刊物能按时以高质量顺利出版。为此,首先应积极组稿、慎重审稿、精心改稿,仔细校对、规范设计。创新意识。学报是发表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高校学报要有独创,有新意,有突破,编辑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考虑问题的多维性。学报编辑的创新,就是编辑者在学报编辑思维与编辑工作中倾注自已的心血,通过自已的智慧和理性思维不断生成新观念、新学术、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创新意识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的适用,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知识的敏锐性,是一种改变自已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编辑在选题设计和栏目的构思中要充分考虑栏目内容所涉及领域的新发展,社会文化的`需要同栏目内容关联的紧密度,而且要根据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来规划,以推出最新的学术性强的刊物,这样才能反映出高校学报的学术价值。

学报对学报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化,必须多方涉猎,既博又专。要求学报编辑具备较高的鉴审能力,研究方法要科学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这就是说学报编辑要具有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学报的定位、策划、审稿、纠错等方面。只有意识到学报定位空泛的问题,才能思考出特色,推动本校的专业学术研究;只有不满足于“等米下锅”的现状,才会用开放性的态度担当起学术引领的重任,精心策划;只有对稿件多提问,结合专家审稿的意见,才会选出具有价值的创新之作;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纠错,努力解决,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报的质量。

刊物的生命在于个性特色。高校学报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专业制定特色,寻找专业的特殊性,主办精品栏目,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学报质量,使学报有生命力。作为反映大学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大学学报,其特色主要取决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特点。任何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总要表现出某些地区的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这正是确定学报特色的基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与其它院校所不同的地方,也叫个性。学报只有在强化专业特色、展现学校特色、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使学报出彩。学报的亮点全在特色上。竞争意识。进入市场竞争环境后,学报就必须创出精品。学报的名牌意识是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共识,也是现在乃至今后我国出版业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与潮流。高校学报要做成精品,编辑必须有竞争意识。为避免学报编辑工作陷入模式化的僵化状态,被海量信息吞没,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学报编辑必须在学术、技术水平上严格把关,在编排、校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有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和掌握了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读者的要求,才能时刻保持选题的独创性、鲜明性,使学报特色明显,与时俱进,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学报编辑要把刊物办好,就得有效组建作者、读者和审者队伍。编辑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作者队伍的组建。刊物要办得有特色、有生气、有活力,关键在于稿子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学报要想办出品牌、办出精品,只有依靠高水平的稿件。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化被动为主动,走出编辑部的深闺,深入教学、科研前线,及时了解各类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瞄准国家(省、部)级自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瞄准高校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成果。最好进行追踪报道,以减少高质量的稿源外流;进一步依托本地区区域的人才优势,科研项目和设备优势。实地开展调研和课题跟踪,尽可能多组织校内外优秀稿件,同时尽量鼓励校内外的优秀青年作者向学报投稿,使学报真正成为一个能代表所在高校、学院学术水平的学术刊物,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刊物。

(2)重视读者群的扩大。一个刊物没有受众,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效益,同时也谈不上社会效益。学报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并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除了改变原有的办刊模式努力成为学术精品外,还得树立经营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逐步扩大刊物的发行量,照顾读者的口味和兴趣,寻找学术期刊与受众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报的“卖点”。学报走专业化的道路之后,便拥有了明确的读者群,就可以针对目标群体采取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针对读者采取一定的广告宣传,加大促销力度,拓宽分销渠道,从而增加个人订户的数量。另外, 学报专业化之后有利于分类,方便了资源的检索,这就增加了各大图书馆及资料室的订阅量。总之,读者是衣食父母,不断扩大读者群是刊物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3)重视审者队伍的建设。高校学报编辑部人手较少,综合性的办刊模式使每个编辑往往要负责编审几个学科的稿件,而哪怕是知识十分渊博的编辑都不可能对所负责的每个学科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编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可以建立一支以专职编辑为主、兼职编辑为辅,建立自己的专家审稿库。

参考文献

[1]王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改革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全文数据库,(10).

[2]赵中波.学报编辑责任意识问题探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0).

篇8: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

1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现状

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可以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武书连按大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将大学分为4四种类型。由于研究性大学和研究教学性大学,主要是发表理论性的科研成果,是以发表论文来评价。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反映出高校学术质量,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也必然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些年这些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检索源的原因。

在高科技时代,高校学报更具有传播高新知识的价值,虽然高校学报传播的高科技信息,具有潜在的商品属性,但论文不同于专利,由于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间接的,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它可以助推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可以显示高校学报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新知识的传播给社会带来的财富,是高校学报在经济收益(发行费和广告费等)等各方面无法比拟的。这就如国家投资高校培养学生,只看到资金投入,没有看到培养学生得到的回报。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条战线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无价的。同样,对高校学报资金的投入,也不能只看高校学报发行费和广告费的数额,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难以估量的作用[2]。因此,对于高校学报的提高和发展,要与非时政报刊的改革有别。对高校学报的创办模式,应作为公益事业去管理[3],也应该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而加大高校学报办刊资金的投入,改变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的现状。

2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内211院校和985院校的大部分高校学报,借助自身高校的科研优势得到的论文成果,使这些高校学报进入美国工程索引(EI)。在1998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92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15种,占总数的16.0%。到了2003年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118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36种,占总数的31.0%。到了2010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246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54种[4]。占总数的22.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0年以来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值得提出的是,在2007年以来,有些高校学报为了提高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将高校学报改名为专业期刊,提高了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吸收了全国的优秀论文,提高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增强了学报的影响因子。例如,电机与控制学报、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和矿业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等,都是由原来大学学报改名成为专业期刊的,这种办刊模式也是值得许多高校学报选择的一种模式,这样的选择虽然有别于高校学报当初办刊的宗旨,但是更有利于高校学报的发展和提高。

高校学报的选择无论怎样,高校学报的征稿范围再也不应该局限在高校自身的师生,应扩大到整个研究领域,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因为在我国学要发表的优秀论文不在少数,只是由于高校学报的各种限制,作者无缘在高校学报发表论文。

1998、2003和2010年美国E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和高校学报数据,如图1所示。2006年以来SCI收录中外各国科技期刊数量的数据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到,1998年到2003年再到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被美国E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呈增长态势,我国高校学报被美国EI收录的期刊数量也呈增长态势,只是增长的速率在2010年不及2003年增长的百分率大;可见,我国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世界三大检索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大,但可惜这些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没有发表在中国的高校学报上,而是发表在非中国期刊上。

图2表示了2000—2006年7年中,中国作者被SCI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每一年几乎都有超过一半的论文发在非中国期刊上,而且近年来呈现增加的态势。这显然可以证明,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和提高在高科技时代的重要性,高校学报要尽快加大投资力度,使高校学报进入Ei或SCI检索系统,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SCI检索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检索之一,在中国的科技界受到的认可程度最高。SCI在200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在非中国期刊SCI论文,是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的3倍以上,显然有接近70%的SCI论文没有发表在中国高校学报上。从另一个角度,应该说许多的高校学报,还不能被中国作者认同,究其原因,虽然说高校学报还存在许多差距,如论文质量上的问题,但实质上还是高校学报管理上存在问题。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和管理政策,使高校学报论文质量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会导致中国作者舍近求远,使论文发表在非中国期刊之中。这一数据也证明,虽然中国学者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是足以保证中国高校学报的刊发量,但是,由于高校学报没有进入世界三大检索,一些高校学报至今也没能达到中文核心或CSSCI的标准,使高校学报没有影响力。显然,要使高校学报达到三大检索的标准或者进入中国检索标准,高校学报论文质量提高和发展道路还很长,不仅需要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要加大创新意识,增加高校学报的投入资金,改变高校学报正常办刊经费都难以维持的现状,才能促成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风气的现象,使高校学报走出困境。同时,高校学报的主管职能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高校学报论文的评价和管理政策。

3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高校学报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相似的,但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这是由于我国高校自身的差异和国家投资的不同,使我国高校分成不同层次,按照武连书《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结构的分类,我国高校可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前两种类型大多是211院校和985院校,这些院校的到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额大,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虽然至今没人对高校学报进行相应的分类,但是高校学报也被检索系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分类,例如,SCI高校学报、EI高校学报、中文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和CSSCI高校学报等。虽然这样的分类与高校的名称无关,但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学报,却可以显现科研能力的不同,再加上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这必然会影响到撰写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应该说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质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高水平作者的投稿数量,二是高校学报的编辑能力。这两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受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有的学校主管部门就对自己的高校学报不重视,明确规定博士生论文发表在自己的高校学报不算数,评职称不算数,这样的管理机制不利于高校学报征集优秀论文,没有优秀的论文如何来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显然,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必须得到主管学校的支持和认同,才能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使高校学报早日进入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进入世界的交流平台。

3.1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与学科队伍建设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从学科队伍建设上做起,要把高校学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把学报论文质量的提高与学科队伍建设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对发表在高校学报的论文给与资助,鼓励和支持高水平作者积极投稿高校学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的高校学报,是指所有的高校学报,高校之间需要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需要相互学习与交流,高质量的论文对于科研工作者都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学科大师还是世界级的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在青年时期撰写的论文都发表在高校学报,但今天,这些未来的教育家、科学家为了需要远离高校学报,把优秀的论文发表在非中国的学术期刊上,不能不说是无奈的选择。因此,要提高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必须注重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快高校学报成为世界三大检索期刊的速度。为我国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可以说,高校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是培养人才的一片沃土,高校学报通过刊发优秀的、高质量的论文来培养学科队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使高校学报的作者队伍和学科建设统一起来,在以科技创新为方向,多出成果,多出论文,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文,使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成为高校学报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才能保证高校学报刊发的论文质量,随着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逐步地发展和提高起来。这样就会使高校学报逐步进入世界著名三大检索,使世界的科技界对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认同。

3.2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与OA实施

高校的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保证。高校学科队伍是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主力,学科队伍的科技成果的论文需要尽快的通过高校学报相互交流,传递高科技的发展信息。因此,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技术是提高高校论文质量的一种模式[5]。

OA技术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倡导推行的出版模式[6]。它的基本手段是利用信息数字化、在线出版和传播,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全文,提高读者的使用权限和自由度。OA出版包括开放存取期刊(OAJ)和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前者是基于OA出版模式的期刊,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传统期刊转变而来;后者是研究机构或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储存。有些高校学报为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参照一些国外OA出版平台的经验,实行了“在线预出版”。这种形式就是把作者投来的稿件,经过同行评议可以被期刊录用但还未经正式排版的文章,称为article in press,online accepted articles等;另一种为在线提前出版(已正式排版,印刷版本尚未出版的文章),称为online first,on-line early articles,accelerated articles等[7]。在期刊界通常认为,文章在线日期即为正式出版日期,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唯一的DOI标识符,标示于在线发表以及印刷的文章中,永久不变。优秀的OA资源会改变中国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状态。因此,中国高校学报采取让作者选择OA的学报出版模式,是提高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度的方向。这种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变革,可以使原本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高校学报带来发展的契机,尽快提高这些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度[7]。

4 结语

中国高校学报在非时政报刊改革中,必须创新管理的模式,使高校学报通过学科队伍的建设,从培养人的角度,使在读研究生队伍和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发展、提高高校学报的队伍之中,使他们成为高校学报撰写论文的主要力量,同时高校学报也要利用校园网的优势,主动为广大师生服务,主动提供高校学报论文的OA实施,这样可以将高校学报论文的时效性加快,方便广大师生在科研工作中得到利用,使高校学报成为科技创新学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使学术水平的价值最大化,这既助推了科研工作的提高,又为高校学科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有利于对年轻学者的发现与培养,又会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度,使更多的高校学报早日进入世界著名三大检索系统。

参考文献

[1]彭波,谢二娟,黎文.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途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6.

[2]刘振兴.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37-438.

[3]朱晓东,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创新的思考[C].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7-10

[4]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2.

[5]张莉,张凤莲.缩短发表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J].编辑学报,2003(5):331-332.

[6]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36-43.

上一篇: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下一篇:人就应学会反省自己个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