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公共关系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高校中,公共关系课程是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所以本课程更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较少,没有研究出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为此,本文对根据这一情况,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项目的现状、改革、构建进行研究,为相关的教学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中公共关系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中公共关系教学研究论文 篇1:

宋正富:风正一帆悬

宋正富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兼任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系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新中国成立60年重庆教育知名人物等荣誉称号。

坐在记者面前的宋正富,文质彬彬、内敛含蓄,典型的学者风范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缔造了“西部高职教育典范”的高职学院掌舵人。但事实不容争辩,一部宋正富的创业史就是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史——短短几年,这位高职圈里绝对的“新人”率领着一所由三所中专校“撮合”而成的高职学校,不仅完成了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而且迅速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良好”学校和重庆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完成了从草根到“示范”的华丽转身。

几经岁月更迭,饱经事业磨砺。挑战面前,是什么赋予了他从容跨越的神奇力量?他的回答简短有力:决策、坚持。

理念为“王”

2004年9月,39岁的宋正富被正式任命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掀开了事业征程中崭新的一页。此前,他于24岁担任原四川省涪陵市龙潭坝区副区长,28岁担任原涪陵市农委副主任,31岁担任原涪陵地区一所中专学校的校长,是同事们眼中“年轻的老领导”。

尽管履历如此丰富,但对于高职事业,他是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尤其当他面对的是这所2003年1月刚刚踏进高职门槛、无经验无积淀的年轻高职时,各种挑战扑面而来。

上任伊始,百业待举。多年的从政经历让宋正富敏锐地意识到,凡事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出发。学校尽管刚刚成立,却是涪陵及渝东南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定大有可为。

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宋正富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他马不停蹄地带领学院班子,先从廓清对高职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出发,在厘清学院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明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对人才的需求,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初步制定了“积极、审慎、团结、稳定”的发展方针,树立了“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的办学思想。

在厘清了学院的发展方针和办学思想后,宋正富紧接着从高职教育的服务宗旨出发,按照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涪陵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三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通过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明晰了办学定位,为学院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里,宋正富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发展“雄心”:以服务“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托建筑、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扎根涪陵,立足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面向重庆,以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协调发展。

“当时,我们多方学习、借鉴优秀职业院校成熟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和‘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反复酝酿和实践,下定决心要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与涪陵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在重庆市中部职业教育基地起龙头作用的国内知名高职学校”。采访中,宋正富的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但是有谁知道这其中倾注了他多少心血?

为了变梦想为现实,在明确了学院的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之后,这位首次触电高职的“少帅”便接连抛出了四大“杀手锏”,第一个即是申请更换校名。

熟悉学院发展的人都清楚,该校成立之初的名字是涪陵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总体定位和办学特色,社会认知度较低,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对此,宋正富提出“更名变观念,校名提声誉”的发展理念,使出了上任之后的第一个“杀手锏”。

为了争取上级支持,他四处奔波,多方争取,终于在2006年3月将学院正式更名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突出了学院的专业特色,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形成了“学生进出两旺”的可喜局面,学院的社会声誉直线上升。

2006年10月,是宋正富和同事们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本月,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了重庆市第一家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望着崭新的校容校貌和全校师生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宋正富心里既激动又欣慰——往日那一个个奔波劳碌的日子总算没有白费,第二个“杀手锏”初战告捷。

以此为契机,宋正富率领全校师生一鼓作气,将学院整体建设稳稳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一跃成为占地3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4.1亿元的现代化高职学府,不仅拥有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2个),而且下设工程造价实训室等86个校内实训室,建有万兆级校园网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为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金刚钻,不怕瓷器活。随着硬件建设的节节胜利,宋正富抛出了第三把“杀手锏”——扩大办学规模,用“效益”说话。于是,他结合政府最新职教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提出“以就业促招生”的发展策略,及时调整招生策略,精心部署招生工作,使学院的生源范围由2005年的3个省、市扩大到2011年的17个省、市、自治区,办学影响力与日俱增。

校名更新了,硬件改善了,规模扩大了,接下来宋正富又能抛出什么“杀手锏”呢?正当人们猜想、观望之际,宋正富出招了。2006年11月,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宣称,学校成功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根据高职教育服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方针要求,按照“5W1H”和PDCA”的要求,对原有的管理范式进行重新梳理,实现整合优化。

对此,圈里人笑言,“这正是宋正富的第四把‘杀手锏’”。在一片赞叹声中,他坚定地推出了“贯标促规范、管理上台阶”的管理新举措,率先在重庆市高校中同时建立了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创造了历史,也为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高教是魂

尽管进入高职教育领域时间不长,但凡事喜欢认死理的宋正富“固执”地认为,既然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那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项高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也应该一一承担。

为此,办学之初,宋正富从高职教育的内涵出发,基于高职“姓高名职”的定位思考,在办学思想的制定上特别突出高等性,将高等教育的四项职能实打实地列为学校的价值追求,成为他事业发展体系中的思想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宋正富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细化为“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设置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开发课程,政校企相衔接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多方联动机制建立点对面的互动平台,在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引领下,优化育人过程,提升育人质量。

在他的引导下,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整合教学要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紧接着,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要求,宋正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努力探索“能力为本”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实践中,他不断引导教职员工探索实践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演练结合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初步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共享性教学资源,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结构体系。

记者采访时获悉,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是学院拥有了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1个、市级精品课程4门、中澳职教项目成果推广项目1个、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重庆市高职院校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个。

这正是宋正富孜孜以求的结果。手里有了金刚钻,他将科研工作放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把“研究和推广适应涪陵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列为办学定位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掘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为“三区”产业发展提供特色的应用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他创造性地将培养目标与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品质的培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最终形成了“知行文化”。

这正是宋正富的过人之处。看似简单的文体活动,却营造出了别样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润滋养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实现了多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目标。

平日里,宋正富尤其注重新人的培养。除了在青年教师中积极推动教学能手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外,他还言传身教,对郭军、季小松、况兴碧、李亚玲、陈虹、胡相云、邓小明等多名青年教师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使他们的授课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各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为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职业为根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近年来,学院申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15项;承办银行、基金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8000多人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农民工培训、移民培训等年均5000多人,技能鉴定年均4300多人次……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一所地处西部的年轻高职所为。但宋正富硬是凭借着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毅力一步步将梦想变为了现实。

在他的心目中,职业教育与生产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相连,是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的重要过程,有着天然的“职业性”特质。

为此,他在办学实践中将“保持职业性”作为谋划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尺,在办学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坚持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细化延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倾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

正是在如此敏锐的意识的引导下,宋正富克服时间短、底子薄的办学劣势,不断整合资源,内引外联,持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经过多方奔波“化缘”,他每年为学院实训建设筹集到了超过500万元的经费,一举加大了各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和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新增校内实训面积7236平方米,修建25619平方米的第三教学实训楼,建起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创造了真实的职业氛围。

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张“化缘单”——“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 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资助资金780万元,机电实训中心获得三峡水库库区基金资助160万元……

明眼人都清楚,有实力才能赢得魅力。说是“化缘单”,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何能打动政府行业出手相助呢?为了进一步打通政校企共育人的“职业”发展之路,宋正富率领班子成员深入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于是,振奋人心的一幕出现了,“重安班”“嘉陵—本田班”“太极制药班”“涪陵榨菜班”“华峰化工班”等以企业命名的订单班接连“花落”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宋正富率领的工贸人,在校企一体化发展之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在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的同时,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寓教于文

多年来,宋正富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在承担繁重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执教,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2005年以来,他累计承担了《药事管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领导科学与艺术》《常用礼仪》《团队精神》等课程500多学时的教学任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宋正富认为,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应当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他的要求下,学院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实践中,他十分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院自上而下、层层签订了《精神文明目标工作责任书》,按照《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对各部门进行考核,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采访时,记者发现,宋正富的德育经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入学教育、军训、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活动形式,又有网络、广播、板报、标语等各种媒介,借此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营造出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他的带动下,全院上下吹响了开展“人文校园”的“集结号”——参加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向重庆市“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累计捐款12万元,为西南地区干旱、汶川大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18.35万元,有543名师生无偿献血14.95万毫升,被涪陵区委、区政府授予“涪陵区2010年度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宝剑锋自磨砺出。得益于宋正富倾力打造的“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一大批工贸学子成长为“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次在全国、重庆市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及文化、体艺活动中获奖,毕业生双证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高职院校处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系统中,负有推动经济社会腾飞的历史重任,只有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达到与地区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回首往昔的发展历程,他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宋正富的心目中,有为才有位,这既是化挑战为机遇的人生智慧,更是一种明确目标之后勇往直前的执着。

作者:李士伟

高校中公共关系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构建与研究

摘要:在高校中,公共关系课程是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所以本课程更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相关的资料和事例较少,没有研究出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为此,本文对根据这一情况,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项目的现状、改革、构建进行研究,为相关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人才的培养越来越紧迫,然而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项目尤为重要。在如今的高校中,就面临着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和社会上的工作实践很好的结合,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塑造能力的课程不多,实践不强。所以构建公共关系课程就要通过有效的实践项目来完成,可以使学生更广泛的接收到不同的案例和不同的解决方式,从而更全面的了解,更快速的进步。

一、公共关系课程的现状

公共关系课程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管理等的一门学科,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不同的知识技能进行机智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书本的方式只能使学生片面的了解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处于空想状态,很难发挥出学生的灵活的应变能力。为了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公共关系课程的设计多改变。课本的知识的结构使对实践的不够重视,通过更好的达到学生实践应用的目的,有合理的有效的实践课程设计,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学科的广泛性、人才的培养。

二、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的课程目标与改革

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是公共关系课程的重要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为目标,可以更好的培养出全能的人才。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出实践项目的重要性呢?这就需要我们队对实践课程设计的全面性,明确目标。然而这方面也是我们不足的地方,下面通过几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结合课程的目标,通过书本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公共关系课程的人才培养培训相结合

公共教学课程中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以前的书本教育不同的,实践教育主要是发挥出学生在实践中的各种能力,包括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公共关系实践的项目体系主要是课程中实习、课程实践以及毕业实习,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践体系。有效的结合各个环节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将培训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的活动中也需要有合理的安排,全局控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的接受能力做出有效的判断,实现整体的培养培训的目的。

(二)公共关系实践体系的标准构建

要使实践体系更科学更规范的教给学生,我们就要对公关课程实践提炼出要求和规律性。将实践体系更全面的收集和整理相关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做出一个具有标准化的学科。这样才能给学生们使实践培养提供了理论的标准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深入的理解。将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运用到实践教育中,才能更能更好的达到实践的目的,在通过这种模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改进,完善公共关系实践体系的构建。很好的把实践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培训达到好的效果。

(三)公共关系实践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培养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中实践的能力。在相关的领域中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观点能力、社交变通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等等发挥出来,是学生不断进步。课程实践项目不是枯燥的,而是可以多方面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因此,职业行为能力是公共关系课程侧重考虑的方向,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公共关系实践项目体系的构造

以公共關系课程实践的目的为标准,构建体系如下:

(一)培养应用人才为目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途径

在实践教育中会比理论教学取得的效果更理想,但是没有理论的实践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我们需要充分的学到理论知识中的精华,才能构建出更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把实践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理论知识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从而提高整体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的效果。学生可以到相关的场合或者社会活动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提高课程的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发展

加强实践课程就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提高。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外,加大实践创新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通过各个实例的分析对比,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问题的特点。为此,针对大学生进行实践的培训、讨论实践等多方面的进行指导分析,并要将学生带入各种公关活动中去,结合活动中的出现问题与理论知识对接,才能神武的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的学科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和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才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总之,关于实践项目体系的设计,一方面,在实践的内容方面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岗位结合。由于课程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就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最后才能构建出科学性的、合理性的理论实践综合的体质。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要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事例教学、专业实践、企业实习等结合到一起来实现实践项目体系,达到目标。

在现今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只有传统理论的教学,也应结合实践的方式教学,才能使教育更实用更可用。所以公共关系课程实践教学就应更好的补充到理论的教学中,以实践内容和方法来构建实践项目体系,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构建出更适合学生,更快速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公共福安息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画.基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关系学》实训教学项目设计[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

[2]姚立红,薛质,李建华.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的管理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03).

[3]富吉祥.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

作者:马莉 刘媛

高校中公共关系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卓越人才培养与公共关系素质教育1

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在2010年教育部确立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之后,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具有着深度呼应,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受到更多教育者们的关注,今后,如何在卓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管理者、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公共关系素质教育与卓越人才培养思想要求有内在对应

公共关系学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大学开设,就被公认为是素质类教育的课程,这是由这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特性决定的。

第一,创新性观念。公共关系学进入中国,被社会公众关注的最大看点是其带来的新观念冲击。如主动开放、信息透明、形象塑造、声誉维护、关心公益、危机管理等等,这些知识和做法与中国传统的谦虚、保守、含蓄、低调、自我封闭、家丑不外扬等完全不一样,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使人们传统为人做事的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公共关系内在的公开、平等、民主及主动传播等做法仍然具有极大的思想冲击力,具有开先风的作用。因此,公共关系学在很多高校作为素质课开设三十余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始终是学生比较青睐的课程。

第二,主动沟通技巧。公共关系学非常强调主动沟通,无论是在早期被社会热捧的形象塑造,还是如今非常强调的组织声誉管理,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性使学习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易于形成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面对复杂的社会局面,教师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主动、平等的沟通意识,关注快速赢得他人好感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学,学生还会接受基本的礼貌知识培训、表达能力训练,藉此很快起到點水即化、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很多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上获得了观念改变、心态改变、行为改变、形象改变等,使该门课程发挥着重新锻造个人精神世界与外在形象的明显效果。

第三,危机管理能力。公共关系学融合了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极为关注社会各类组织现实的关系难题,特别是面对新闻媒体报道而带来的公共关系危机,更是公共关系学所擅长解决的问题,这些知识在今天的社会非常实用,不论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力。因而公共关系所谈到的四步工作法,能够有效解决未来工作中面对的公共关系难题,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新闻传播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等,都让学生学有所获,受用不止,其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如开放意识、声誉意识、形象意识、主动沟通意识、新闻传播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对卓越人才今后在各类组织中发挥领导力量具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提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内容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非常积极的补充作用。

第四,国际开放视野。公共关系学是上世纪80年代正式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它的引入与中国传统对人际关系的高度关注形成深度的暗合作用,使上至国家、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对公共关系的作用有热切的关注,组织由对自我的封闭式的研究,变成外向的、对他人、特别是公众的高度关心,对公共关系学的学习使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人员心胸开阔,更多地面向外面的世界,关注组织周边的各种环境变化,这恰恰契合了面向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因此,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专业之外的世界,关注世界大事的变化,树立起了一种面向周边环境、面向世界变化的视野和世界观,得以形成一种全球意识、全局意识的国际化气派,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有极为积极的潜在影响作用。

二、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对卓越人才培养有内在推动作用

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习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进程中,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被称为“六卓越一拔尖”)工作也在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而通过网上调研与咨询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却没有把公共关系学的相关课程列入其中,很大程度说明公共关系学课程作为重要的卓越人才培养素质类课程尚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公共关系学的素质教育作用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这除了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外,更多地应该是高校管理者、参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者对公共关系学素质教育的忽略或不了解。可以说,如今公共关系学课程在高校的地位已经褪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对公共关系的盲目热捧,这些年加在公共关系上面的污名化问题直接成为干扰公共关系学课程开设的负面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学作用的正确认知,使公共关系学的素质教育作用被严重贬低或轻视。

(一)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职场应变能力

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包括公共关系学为主的一系列课程,如公共关系学、公关策划学、公共关系实务、公关礼仪、公关危机管理等等。在以公共关系学课程为主的内容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站在组织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目标公众,平等沟通,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为营造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做出应有贡献。对于在校大学生,思考的起点往往是自身,而非所在组织,关注的角度主要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恰当应对组织的各种情况;处理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听从上司,而非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的声誉而努力。通过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职场要求的基本准备,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考面,有社会需要的现代开放意识,有所在组织要求的职业精神,能够尽快适应社会,成为组织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传播能力

95后一代的大学生被称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大部分被锻造成为了游戏高手,但对现代传播意识则仍然是文盲。公共关系素质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传播与沟通意识带来了重要的教育,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利用媒体传播组织声誉,如何在组织遭遇危机的情况下以恰当的信息传播影响公众。这些是卓越人才培养亟需具备的素质,也是其他课程难以提供的能力。在公共关系素质教育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浅层的礼仪知识,而且还能够初步掌握新闻传播、客户沟通、人际交往、舆论引导等的基本知识,因此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在高校深受学生欢迎,也是卓越人才培养迫切应该开设的重要课程。

(三)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在带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公共关系大量案例体现出鲜明的组织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逐渐明确:一个致力于打造声誉的组织,必须是具有社会责任的组织,因而也要求每一个社会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为达此目的就要使自己成为有社会公德的青年,有职业道德的人员,有家庭伦理的成员。这对卓越人才培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面临自我更新与改革的挑战

今天,从事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的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应主动适应学生与教学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深度加工与精确提炼,在讲授课程时阐释出最具吸引力和最大受益力的课程内容,以公共关系知识武装学生头脑,以公共关系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才能,以公共关系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此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提升公共关系学教师的授课能力

教师必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与技术平台,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时时皆学、处处能学、随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公共关系教师要积极参与慕课创新和翻转课堂的改革,主动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把教学研究的一切出发点放在学生受益上来,在授课前要反复扪心自问:学生要什么?我准备给他们什么?我给的是他们要的吗?他们要的我怎么给到他们手里?如何考核学生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真才实学?只有教师时时心中有学生,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才能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的教师才能为卓越人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夯实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师的知识宽度和深度

要使公共关系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中应有的内容,公共关系学的授课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不能满足于以前的旧知识、老套的教学手法、老掉牙的教学案例,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新知识达人,关注社会最新科技发展前沿,关心国家发展的大事,捕捉最新发生的公共关系案例,呈献给学生最新、最具挑战性的事例分析,让学生及时感受到带有市场火药味的公共关系案例,让课堂学习过程充满获得感。互联网的时代,教师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成为了学生的兄长和朋友,更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疑难问题的启发者、解决困难的点拨者等等。因此,公共关系学的教師一定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广泛涉猎知识,先于学生获得系统、前沿、深度的知识,而决不能与学生一样,满足于手机或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让学生听课如味同嚼蜡。

(三)培养公共关系素质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公共关系素质教育必须如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一样,进行开放式地办学和提升教师实践技能。要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是提升公共关系学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授人以鱼,必须要有授人以渔的技能,然后才能具有“授人以渔”的传授资本,纸上谈兵只能沦为夸夸其谈的伪君子,而无法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公共关系学教师队伍最大的瓶颈是,授课教师大多不是来自于职场,而主要是来自于封闭的大学象牙塔。他们尽管时时躬身俯瞰着天下复杂诡谲的公共关系事务,其实始终都是一个“吃瓜群众”,距离火热的公共关系战场遥远或不在一个时空,因此,课堂对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描述显得生动有余而真实不足,对公共关系实务的展示常有隔靴搔痒的距离感,因而,对学生的课堂讲授效果会令学生难以买账、无法投入。因此,公共关系学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或没有课程的学期投身公共关系专业机构,进行一定的见习或实习,这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实在需要高校、学会(协会)、专业机构等的共同支持,为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真发力、真给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以真才实学给学生真正有用的公共关系学知识和能力。

作者:蒋楠

上一篇:价值工程理论的电力企业论文下一篇:学生自主学习的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