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报发展管理论文

2022-07-03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闻学报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学报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持续性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博物馆作为视觉艺术中非营利性机构,它是属于艺术行政研究领域,因此在管理中既要考虑其内在文化的展示,又要加强其外在的宣传创益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着眼点在于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介入生态博物馆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以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为先的最新可持续性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可持续;模式创新

1博物馆概念阐释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如故宫博物馆、艺术类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科学与技术类如广西科技馆、综合类如陕西自然博物馆四种类型。

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述

2.1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简介

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广西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在近几年逐步形成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博物馆中拥有各个民族的婚娶、饮食、服饰等最原始、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结合博物馆的分类情况,笔者认为广西系列民族生态博物馆属于集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简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同时又是广西生态文物最多的县,境内共有各类生态文物达591种,其中被列入国家保护单位的有2处,被列入省级保护单位的有1处,被列入县级保护单位的有11处。

3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持续性发展管理

3.1持续性发展概念

持续性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其包括环境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三部分。

3.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持续性发展管理

3.2.1对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环境与生态要素的管理

环境与生态要素,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开发建立必然涉及到对三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开发研究,才是最持续性发展的途径。

3.2.1.1现状

1)计划性开发造成环保意识的淡化。2003年底广西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相继建成南丹县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贺州市客家生态博物馆。 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于2005年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计划共建设10座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生态博物馆。有效的实施计划让“计划意识>环保意识”,在如实有效的实现计划内建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环保意识,淡化了环保思想。

2)现代科技的融入对环境造成威胁。每一个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之上多多少少掺杂现代科技的因素,比如电力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电力辐射以及电路老化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后患威胁。如:2009年11月13日在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即独峒景区内因电气故障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共烧毁吊脚木楼196座296户,鼓楼3座,戏台1座,造成1121人受灾,5人罹难。破坏强度如同强震。

3.2.1.2管理办法

1)体制建设,硬性规定保持原生态面貌。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每一个博物馆的建立,硬性的规章制度是不可缺的,着重加强在保持原生态方面的制度,特别注意将现代技术融入到博物馆进行比例控制,从而保持展示物品的原生态特点,达到持续性发展。

2)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灌输。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好展示物品保持其原生态的同时,也应该对博物馆内部的安全做好防范意识,包括展示物品的受损程度的保护,以及电力、空气湿度等对博物馆造成的威胁。对博物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周期性、集中性灌输是加强博物馆安全系数的关键做法,安全系数增加能够有效的保证环境的原生态面貌。

3)成立博物馆管理委员会。针对十一个生态博物馆成立一个统一管理委员会,明确让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把职能转向强化行业管理、规划监督、业务指导和部门协调,明确文化部门统筹保护、建设、开发和指导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力量,通过对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包装,获取投资回收,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保护之路。

3.2.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社会要素的管理

社会要素,指仍然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评判一个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在于我们对未知世界永恒的探索中,能否与公众分享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认识,激发人们对土地的情感、理性与责任,在继承和弘扬人类的先进文化中,促进本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江地区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这一特殊机构,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人们共同价值观念的建立,从而促进三江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3.2.2.1现状

1)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博物馆还面临着一些社会活动集团的压力,它们要求博物馆更全面地满足它们的要求,换句话说,在多元社会中更充分地表现它们的历史。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面临同样的问题,前往观赏的游客认为三江侗族有那么多的民族风情习俗,有那么多彩的侗族节日,有那么丰富的侗族歌舞,为什么在观看完之后印象不深刻呢。专属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多元扩充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合理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2)博物馆内部要求变革为其发展带来压力。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部的管理程式化,造成内部人员管理的木讷与尴尬。因此变革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社会性压力虽然尚未成为头条新闻,但它们确实是博物馆管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3.2.2.2管理办法

1)创新创意元素加入。在博物馆中加入创新元素是保持其持续性发展的一个良好的途径,但博物馆创新元素融入要与保持生态原貌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江侗族博物馆中对外开放的展览包括《三江民族风俗展》、《鼓楼风雨桥模展》 及《三江民俗摄影美术展》等。分单元进行展出乃是现代博物馆一贯的模式,是不是借鉴故宫的做法,将三江侗族的音乐、服饰、民俗等文化融入到硬件设施的建设当中,从而形成软硬结合的创新侗族博物馆。从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对博物馆内部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人员进行严格考察聘任制度,考核的知识要求方面可以涉及:a.对三江侗族有相关的了解与认识;b.专业上对口最好是学博物馆管理相关专业;c.针对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日常博物馆之间的差别等方面。其次是对其素质要求:a.热爱博物馆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b.道德感强等方面。

3)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实行“按岗定酬”+“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博物馆、文物馆等一并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工资系统按岗定酬,这样的工资系统容易让人生懒惰之心,因此针对这样的“死板”制度,进行灵活改动,对人员施行聘用制度,在按岗定酬的基础上施行能劳者多得的办法。加强人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3.2.3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经济要素的管理

经济要素,指必须在经济上有利可图。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经济效益上的考虑是全面的,通过“馆村结合”的方式能够清晰的体会到当地政府在针对旅游创收方面的良苦用心,因此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中经济要素的涉及是必不可少的。

3.2.3.1现状

1)市场化的介入造成混乱。博物馆是具有非经营性质的机构,大多数的博物馆是从政府中拨款进行维持。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随着博物馆建立者中政府、专家、村民三方管理团体的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等政策的实行,村民在能够看到物质性的利益才会亲力亲为的去为博物馆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此,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非经营性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机制”的介入。直接将门票、工艺品销售等融入到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还发展生态旅游等活动,从而造成人们意念中博物馆非经营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

2)公共资金的缺乏造成经济上的不景气。民族生态博物馆随着建立的数量之多,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所能够利用的公共资金的支持随之减少,因此在公共资金方面的缺乏造成经济上的不景气,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市场机制介入的最直接的原因。

3.2.3.2管理方法

1)将生态旅游纳入生态博物馆中缓冲市场机制带来的恶果。社会资金供给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建立起来,然而在发展过程当中却面临经费不足的尴尬,因此发展与生存举步维艰。从实际出发,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纳入旅游开发之中,探索一条有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之路,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市场歪念创收的苗头;另一方面又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填补。可谓是“双赢”。这也是博物馆现在正在进行并完善的措施。

2)发动当地群众进行公共资金的融会。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在当地人支持与鼓励下进行的,因此进行融资来建设相关的博物馆也是不错的途径。同时在游客高峰期间放宽对群众经营的政策,让当地个体的群众能够借助博物馆取得经济效益。

3.2.4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要素的管理

广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各个民族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因此民族文化是紧紧贴切博物馆的建立,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一个价值观念和独特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可持续性发展管理中民族文化要素是最为值得考虑的。

3.2.4.1现状

1)无形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侗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诸如民间语言、工艺美术、风俗礼仪等正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

2)博物馆中列展民族文化要素体现效果不明显。三江侗族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在节假日会迎来游客量的高峰期,馆中所能够陈列的以及实地的村落都是游客可以欣赏的地方,然而有部分游客认为馆中陈列的不管是物质非物质文化体现的效果不明显。

3.2.4.2管理方法

1)发展民族生态博物馆主题化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讲求的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展现与保护,其中,主体化模式应遵从的原则为:a.民族:“最炫侗族民族风”;b.生态:“最现侗族生态源”;c.文化:“最展侗族文化情”,只有文化上的持续性发展,最原生态的展现,博物馆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2)树立文化品牌。乍看树立文化品牌像是多此一举,因为本身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代言。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嵌入,将博物馆的衍生产品打造成品牌进行产业化运作也是传达侗族文化,保护侗族文化遗产一个不错的路径。

4结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维护了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于这份“独属性”文化的深入认识与探析。然而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任重道远,只有采取更为创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让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欣欣向荣,一直保持活力展现最独特的民族风范。

参考文献:

[1] 凯文·穆尔.博物馆管理[M].

[2] 罗赤,李海涛,张娟.我国博物馆建设现状与趋势[M].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李岩,李强.当代艺术下的视觉艺术管理[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

[4] “六元要素”与“五化手法”创新打造博物馆展览模式[J].

[5] 孔旭红,孙宏实.从封闭走向开放——博物馆业切入旅游场的设想[J].经济大观.

[6] 成堃宜,李裕民.“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尴尬[N].法制生活报,20050720.

[7] 毛里奇奥·马吉.关于中国的报告——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议[J].博物馆理论.

[8] 尹华平.广西凸现生态博物馆群[N].广西日报,20050311.

[9] 王京传,康红光.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现状与对策[N].中国旅游报,20040202.

[10] 肖星,陈玲.基于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11] 牛志男.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开发的博弈[J].时事观察.

作者简介:徐娜(1988—),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

作者:徐娜

新闻学报发展管理论文 篇2:

依托“四个课堂”探索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必要性的分析,提出通过依托手心课堂、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和模范课堂“四个课堂”,通过灵活运用新媒体、将党员教育融入课堂与文体活动内、树立党员模范等措施,杜绝“不切实际”的党建工程,积极探索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新途径。

关键词: 学生党员 党建 创新

高校党建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基层党建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基层学生党建的内容和方式应与时俱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强调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党员的教育不是形式工程,应该坚持学做结合,大胆创新,依托新技术,真正达到党建常态化。

一、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的必要性

(一)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党建平台和党建途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1.7%,尤其是在高校中普及率接近100%,网络新媒体已对生活、思想和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可以利用的一面,也有消极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面。互联网信息来源多样化、传递及时化、内容多元化、受众全面化,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和党建环境。高校必须认真分析积极应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载体,从而提高新形势下党建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二)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应当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分解与重组,管理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特别是应用型教育的推广,都给高校党建带来很多新的特点,也使高校基层党建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让思政课堂变成课堂思政,依托课改创新党建,已成为党建发展的新方向。

(三)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高校学生党组织处于校园文化的第一线,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推动者,学生党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群体,学生党员文体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党员的相互团结,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党员发展靠学校、考培训的做法已不适应这种新变化。新形势下,高校要抓住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向心力,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发展,保证学生党员健康成长。

二、“四个课堂”的主要内容

(一)手心课堂

手心课堂是指通过基层网站党建专栏、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学习党员知识的新途径,将网络作为党建关键性的宣传场所。首先是在高校基层主页内创建《党建工作》专栏,定期上传学习资料、视频,宣传党的基本信息、入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视频党课。通过大环境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党性修养。其次是建设党总支公众号,成立网上党支部,由专门的党员负责运营。内设党员学习、党员活动、党员榜样等,要求一定范围内党员关注,鼓励支部内党员定期投稿。另外,可以建立党总支和支部微信群,定期开展微信会议,传达相关精神,确保每个党员连在“线上”不掉队,还可以让党员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中,互相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学校党建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中是党建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一方面尝试将党员教育融入一部分课程教育,如在形体课和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党建元素,编排课堂舞蹈时可选择《黄河》、《抗战烽火》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充分表现了我党和人民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精神,通过舞蹈背景和舞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党性修养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将党的相关方针和研究成果带入部分课堂,如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堂市政课,齐卫平教授讲授的其研究成果“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吸引了所有听课学生,把党建融入课堂、融入科研是党建发展的新方向。

(三)实践课堂

实践课堂的开展包括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和党的文体活动,首先,组织支部内学生党员开展“党员服务敬老院”、“当一天清洁员”、“帮扶一户困难群众”等党员活动,让高校党员走出课堂,体验基层生活的同时,服务百姓,树立合格党员的标尺。其次,党支部组织定期举行类似“党在我心中征文、演讲比赛”、“党的纪念日文艺演出”、“党员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党员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模范课堂

模范课堂是指以模范的力量带动党员的成长,一是老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结对子”,言传身教把握入党质量关,老同志用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大学生中传播知识,发挥老党员的模范作用。二是开展《党员大讲坛》,邀请学校、学院先进教师、党员校友、高年级优秀党员担任讲坛嘉宾,以身边的例子作为学习榜样,助力青年党员的成长。

三、“四个课堂”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建党建创新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制定任务书,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重点和计划进度,将工作分解,将具任务落实到小组成员个人,明确每项任务的名称、任务内容、任务完成时间、具体项目负责人等,召开试点教学课程改革的教师教学研讨会。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专人建立网站党建专栏、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相关课程教师教学研讨推进会议,研讨制订“教学思政”的具体方案;制訂党员活动计划书和《党员讲坛》活动策划书,明确党员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内容、实施时间、参与人员、经费等,明确《党员讲坛》拟邀请的嘉宾、讲坛的主题等相关事宜。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专人负责运营党员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在实践中完善平台的板块设置,从基层学生党员中收集素材和稿件,及时报道组织内外新闻,上传学习材料,相关课程教师尝试探索将党员教育融合到课程中,开展党员活动,组织开展党员文体活动,邀请优秀党员开展《党员讲坛》活动,并及时搞好自查自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申报项目。全面总结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反馈实际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等资料,探索“教学与党建将结合”的党建新模式,形成论文在刊物发表。

四、结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我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发展管理工作,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文件在为环境下党建工作提供指导的同时,对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刻理解文件的新要求,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四个课堂是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一种尝试,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必须站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建的伟大工程的政治高度,以制度为保障,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载体创新为抓手,以内容创新为方向,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党建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洪志.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2010(05).

[2]王琪,朱帅.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2):208-208.

[3]赵旭伟,王名.浅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J].学理论,2011(10):228-229.

[4]赵静,翟昭东.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J].共产党员:河北,2015(15):40-40.

[5]李琼.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2017(1):00167-00167.

基金项目:2017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项目(项目编号:D1711)——依托“四个课堂”拓展基层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阶段性成果。

作者:闫绪

新闻学报发展管理论文 篇3:

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摘 要:社会转型加快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如何加强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已成为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全面地总结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中国梦的层面,治理与善治的视角研究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与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结果可以为社会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治理与善治;社会组织;管理

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了我国的主要社会组织。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社会成熟的现代政治学是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三种力量的基本均衡点。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需要,社会领域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为基础,个人自愿的组织。社会组织是培育公民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协助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监督公共权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體现。社会组织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作用日趋见易。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政府、规范市场秩序、行业协会上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再一个就是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起到了有益补充的作用。社会福利、医疗、民办教育、卫生、体育组织、贴近群众、发挥群众、机制灵活等等方面的特点。提供公共服务薄弱环节的不足、公共服务扩大供给、社会保障的不同需要。

一、“中国梦”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融合

国内社会组织的概念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家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随即把原来的“民间组织”这一叫法改为现代的社会组织。这一新概念社会组织主要分为第一,人民团体类组织。如工会、妇联、青年团、作家协会、新闻协会、贸易协会、红十字会、基金会等。第二,由政府发起成立的事业单位。第三,由政府发起成立的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第四,民间发起成立的互益性社会团体以及管理下的组织。第五,挂靠在合法组织下的各种民间组织,社区内部活动的各种民间组织,单位,或者在合法民间组织下的分级机构和以企业法人身份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第六,街头兴趣组织和群众团队组织。还有由民间发起,游离于政府制度之外的民间组织。再有一种是民间发起的,多以非法的地下形式存在的政府绝对禁止的政治反对组织。

1.中国梦思想与社会组织管理实践理论融合

“中国梦”宏观上建构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层面,微观上架设在华夏子女的共同梦想层面。“中国梦”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将“中国梦”新的思维理念融入现存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之中。社会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中国梦”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的融合?第一,实现国家历史使命教育,当代国家的历史使命教育是“中国梦”融入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回顾中华民族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敢于抗争,奋勇前进的历史。“中国梦”的提出依赖于华夏子女的共同参与和奉献创造,是激励国家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中国梦”的提出再次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与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教学目标与内容[1]。“中国梦”与历史使命教育的融合共同引导当代国家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进一步实现当代国家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第二,“中国梦”与现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二者融合是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展开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同时需要“中国梦”新的思维理念作为创新发展的理论支撑。“中国梦”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及价值观建设的发展趋势,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价值观教育是架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4,5]因此,“中国梦”与现代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是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高效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2.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发展

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多领域性、多主体性以及多环节性等重要特征,协同创新是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2]。国内社会组织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人才,协同创新是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发展与协同创新之间相互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目标一致性、系统开放性、机制协调性以及作用非线性四个层面。“中国梦”的提出融合了社会的多元文化理念,强调了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也折射出对社会各个子元素的开放性与协调性。“中国梦”融入协同创新共同服务于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是实现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就要求各个参与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协调创新机制,保障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全面发挥功能。社会组织管理方法需要引入新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协同创新是实现社会组织管理具备科学性与针对性的重要基础。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展开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导,同时需要融入“中国梦”新的精神价值作为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展开的理论支撑。国内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协同创新的新观念,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专业的协同创新队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内社会组织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培养社会人民的综合能力,全面实现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延伸,是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梦”的提出为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内容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同时为国内社会组织管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导向与规范。国内社会组织管理是关系国家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实践中要将“中国梦”与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进行有效融合,转变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内各个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治理与善治提升社会组织管理的公信力

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视,我国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及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社会各个阶层管理工作逐步趋于系统化。社会组织科学管理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初步具备一定的组织性,管理工作比较注重组织管理制度的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加强国家组织管理的基础,当下的国内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基本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发展符合国情实际、切实可行、科学的路线。国家社会组织管理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社會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向科学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来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

治理与善治是提升社会公信力的关键。社会公信力的外溢性来源主要由社会组织的管理定位、管理水平、组织力量以及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来综合体现。社会的管理水平主要表现是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的综合水平。社会组织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发展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整体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对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强化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思想,拓展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理论知识面,促使社会管理组织人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社会组织理论教学过程要以社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理内涵和文化修养,培养社会管理组织人员明确的政治导向,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实践工作中要建立系统科学的领导管理机制,常规化调查长效机制,完善日常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创造民族团结文化育人机制,切实把调查等实际可用的好方法落到实处、长期坚持,实现权责明确、清晰,真正地把国家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心里,促进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是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延伸与最终检验。社会实践是管理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培养社会管理组织人员创新能力的根源,能够有效培养了大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了大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社会社会管理组织人员毕业后,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将直接反映社会对社会管理组织人员的教育管理水平与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三、结语

国内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建设科学、合理的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提升国内社会组织管理的社会公信力。国家社会组织应该具备治理的责任,协调、有效的制衡机制,以此提高项目的运作水平,开展社会组织活动,实现社会组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国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於钰.我国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甄骁龙.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3]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13-121.

[4]杜艳玲.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廖鸿,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2-58.

作者:郑会霞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光缆接续质量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