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2024-04-24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精选8篇)

篇1: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中文篇名(2号黑体居中。要求简洁、准确、有吸引力)

作者姓名(4号楷体居中)

作者单位(学校和部门名,城市邮编)(小5号宋体居中)

摘要(5号黑体):报道性摘要,具体写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方法模型写出原理和步骤以及特点和优势,结论要具体,不看全文都能具体了解并吸引读者阅读。应该包涵结论部分的主要内容。(5号宋体)关键词(5号黑体):3-5个至少要有一个有工程背景;要在篇名和摘要中出现过;不用缩写词(5号宋体)中图分类号(5号黑体):(5号)

英文篇名(2号黑体居中)

作者姓名拼音(5号居中)

作者单位英文名(学校和部门名,城市邮编,China)(小5号居中)

Abstract:

Key words:

(省略引言的标题)

引言目的是交代研究的背景、意义,通过对前人的工作归纳、概括以后,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研究的主题,阐明命题的依据——立论,交代问题解决的思路(不要具体交代正文的标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避免罗列文献的表述——对现有文献的把握能力也体现作者的水平。措词要精炼。(5号宋体)标题(一级标题,4号宋体)

正文内容:标题,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章节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需要考虑有助于理解和二次文献索引需要。(5号宋体)

1.1 标题(二级标题,5号黑体)

正文内容:要求同上。(5号宋体)

1.1.1标题(三级标题,可选,5号楷体)

正文内容:要求同上。(5号宋体)

正文中图名表名须双语著录,物理量采用国际统一标准的符号和单位表示

参考文献:(5号黑体,参照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序号在正文中标注,文献篇数须超过15篇,中文期刊

论文采用双语著录)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主要负责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期刊文章[J]

[序号]主要负责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必填项).(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C]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负责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负责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必填项).……

其他格式:

(1)版式:页面设置A4即21cm×29.7cm,页边距:上2.54cm、下2.54cm、左1.8cm、右1.8cm。排版采用双栏。

(2)首页地脚:

收稿日期:2012-0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小5号宋体)

作者简介:作者名(1986-),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讯作者名(19**-),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Email:

篇2: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东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

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应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二)毕业设计(论文)考核评议表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

1.封面2.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3.目录4.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7.附录

(五)译文及原文影印件

(六)工程图纸、软盘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一律使用A4打印纸,学校统一纸面格式。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提问记录等资料一般要求计算机打印,字体工整,卷面整洁(如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统一的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提问录、译文及原文影印件、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装订)、软盘等,统一格式装订或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资料袋后上交学院。

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标题应简短、明确,主标题不宜超过20字;

可以设副标题。

(二)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论文摘要应能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主要观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

设计总说明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以1500-20xx字为宜,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

(三)目录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

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

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四)正文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

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和综合,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五)致谢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应列入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着作和论文。

一篇论着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位置为准。

(七)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推演、源程序等。

如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

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按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及综合类等(文科类参照执行),具体要求如下:

(一)工程设计类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程图,其中必须有1张是计算机绘图;

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二)理论研究类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一般不提倡工科学生做理论研究类毕业论文,院系应慎重掌握。

此类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字数应在20000字以上。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在4篇以上。

(三)实验研究类学生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

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中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四)计算机软件类学生须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

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必须完成调试工作。

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

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五)综合类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类内容。

如有工程设计内容,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减,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翻译2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译文连同原文单独装订成册);必须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

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应鼓励学生用计算机绘图,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

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如对图纸规格、线型、字体、符号、图例和其他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院系可参照以上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补充制定自己的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

(一)书写毕业设计(论文)要用A4复印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超过规定的版面,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

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二)标点符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三)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

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四)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

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五)数字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150人”.(六)标题层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

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

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

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七)注释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

(八)公式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九)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

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十)插图毕业设计的插图要求线条匀称、整洁美观。

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

插图应用计算机绘图,也可以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

(十一)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

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圆括号。

以上格式规范要求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其他专业学生可参照执行,或执行本院系制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十二)版面格式封面:按统一的格式(由教材科印发)文章格式:

页面设置:

A4、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5厘米,页眉页脚各1.5厘米。

文章题目:宋体、二号、居中、段前30磅、段后10磅文摘:楷体、五号、左缩进2字符、悬挂2字符、右缩进2字符、行距1.25倍。

目录:楷体、五号、左右对齐,中间隔以小园点、行距1.25倍。

正文:宋体、小四号、行距1.25倍。

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行距1.25倍。

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行距1.25倍。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行距1.25倍。

表序表题:宋体、小五号、表格上方居中。

图序图题:宋体、小五号、图位下方居中。

篇3: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11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83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以及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到校科研经费达到6.2亿元。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中心19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56个,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我校牵头组建的“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学校还建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3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2956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6.5747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69.3万册、电子图书11579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先后与国(境)外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中,获金奖11项,名列全省第一;在“创青春”国赛中,总分全国第6名,排名全国非985高校第1名,捧得“优胜杯”,创造了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刷新了我校参加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整体成绩的记录。

篇4: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X(2009)04一D006-0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历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引领了全省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此路径相适应,为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广东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工业大学要应对和把握广东各功能区域的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自身的优势和办学定位,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本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现特化为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经济活动的竞争性与企业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动力,使产业分布自然趋向集聚,产业集聚创造了区域的竞争优势,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征。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06年年底常住人口数为930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26204.47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9%、7.1%和12.5%。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东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湛江、茂名、阳江)和山区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进行区域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四大区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差异巨大。

2006年,珠江三角洲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2.5%(2005年占81.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37.7%、82.7%、88.5%(2005年分别占40.2%、81.4%、87.9%);人均生产总值47094元(2005年为40259元),分别是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的4.16倍、3.45倍和4.39倍(2005年分别为4.05倍、3.37倍和3.69倍)。可见珠江三角洲与其他三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拉大。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成因

1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结果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对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发展推进战略理论深入浅出的描述。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大胆实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改革,试验并推广流通、价格、财政、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等,成效显著。在中央领导下,广东采取区域推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改革和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结果,为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产业集聚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是某些特定的产业因追求规模报酬、提升产业竞争力、减少运输成本而在空间上趋向于一个特定区位的现象,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营资本发展、外资进入、政府设置产业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目前在广东主要有四类产业集聚区域:第一类是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区域,包括高新技术应用型产业集聚区(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等)、信息资讯及软件开发产业集聚区(广州科学城、佛山高新区等)、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山火炬区、珠海高新区等);第二类是加工制造业企业集聚区,包括珠江口东岸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区(东莞、深圳、惠州等)、家电制造企业集群、家具制造与销售企业集群(佛山顺德)、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广州花都、番禺);第三类是物流中心构成的放射状网络,如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国际性物流中心、广卅l新白云机场等国际性临空产业中心;第四类是跨国公司进驻而形成企业集聚网络,如东莞rr网络、顺德家电网络、广州汽车网络等。”…可见,在广东省,比较成熟并形成较大规模、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这些集聚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3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

港澳对广东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香港,发挥了“前店后厂”的作用,促进了深圳、东莞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广州一深圳双核型城镇体系的形成。这两个核心之间构成了轴带形式,形成珠海、东莞、中山等区域性中等城市以及顺德、南海、惠东等地区性小城市群,并在一定范围内集聚了若干数量的经济功能型城镇。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自1990年以来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白相关特性,人均GDP高的地市其周边地市人均GDP也较高,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一直在珠江三角洲,而盲点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两翼。笔者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7》对2000—2006年各市GDP加以计算,求出各年广州的GDP与其他城市GDP的倍数,结果表明,广州与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小(括号外为2006年的倍数,括号内为2000年的倍数),如:深圳1.04(1.14),佛山2.07(2.37),东莞2.31(3.04),中山5.86(7.22);与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大,如:湛江7.89(6.67),茂名6.58(5.97),汕头8.24(5.54),揭阳12.49(8.01),韶关15.16(12.93),梅州17.39(13.81),云浮24.87(18.10)。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人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一个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好,高素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

多,当地的经济实力就强,发展后劲就足。有学者研究表明,人才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相关度极高、区域人才密度与人均GDP相关度极高、人才数量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度高。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办学目标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东、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969人,其中本科生68010人,专科生19959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全体毕业生中的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2006年,我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为88.64%、4.21%、3.07%、4.08%,与当年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相近。

(一)广东工业大学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继续发展阶段(1984—1991)”、“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8)”;1999年以后进入新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明显地反映了这个过程,而广东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需要培养输送人才。

1起步阶段的人才输送

1978年,珠江三角洲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农村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纺织、轻工、化工、食品、一般日用品生产,开始出现个体、私营经济。我校的机械工程、轻工化工、电力、自动化等专业适应了该阶段的产业及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要求,1979年我校有44.78%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而到1980年迅速上升到61.67%,其后的81、82、83年分别为48.39%、60.14%、59.46%,本阶段平均比例为54.89%。

2继续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珠江三角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轻工化工、基础建设、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电力行业等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城市商业运作活跃,城市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我校建筑、交通、轻工化工、机械工程、电力、自动化、商业服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大受欢迎,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毕业生数量稳步上升,1985年有62.50%的毕业生在此区域工作,1986年则上升到69.73%.1987—1991年分别为51.28%、75.77%、73.95%、73.33%、65.65%,本阶段平均比例为67.46%。

3.加速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同年中共召开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珠江三角洲引领全省进入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迅猛发展,公路、港口、码头、电力、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电力、自动化、材料、建筑、路桥、交通、信息工程、外贸等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1992年我校有70.53%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工作,1993—1998年分别为67.61%、75.74%、69.43%、62.20%、72.28%、78.54%,本阶段平均比例为70.90%。

4稳步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8年起,广东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1998年广东制定“增创新优势”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重点发展装备工业;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东再创新优势,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高加工度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成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材料与能源、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环境保护、艺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增,1999年我校有67.24%的毕业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随后的2000—2006年,到此区域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7.04%、86.01%、75.52%、83.24%、79.58%、81.59%,本阶段平均比例为80.20%。

可见,由于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以及市场发育明显优于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因此珠江三角洲区域在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很快。每当珠江三角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校的毕业生流向该区域的比重就会增加,相应地流向其他三个区域的就减少,见图1所示。在每个阶段的前几年,流向珠江三角洲的比重都会出现明显的增量,如1979—1980年段、1983—1985年段、1999~2000年段分别出现斜率较大的“陡坡”,1992—1993年段出现“缓坡”,而同期流向省内其他区域之和的比重就出现下行。

(二)广东工业大学为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的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和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佛山、中山、江门为核心的家用电器制造产业集群,以广州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成为华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汽车、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工业、服务业都居于领先的城市。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往城市(或城市群)流向也体现出专业特色,特质性明显。1962~2006年。我校共有13个学院(系)有毕业生,流向广州的主要有服务业、经济、管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的主要有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佛山、中山、江门城市群的主要有制造工程类、自动化、材料、轻工化工、建筑类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与上述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

三、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区域目标定位展望

当前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指出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和改革,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以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并主动地、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要制定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规划,把握我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使我校毕业生能适应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价值。

(一)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我校各专业要按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在中心城市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也要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为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惠州将培育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我校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要根据东岸地区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使更多的毕业生在这些新型的职业岗位具有就业竞争优势。

(三)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珠海市为核心,以佛山、江门、中山、肇庆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将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珠海将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并建设高栏港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佛山将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中山将建设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江门将建设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肇庆将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我校机电工程、自动化、金属材料、高分子、能源、信息、环境、化工、管理、建筑等专业,在西岸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培养人才

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成品油管道网络;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我校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将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五)为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相邻地区组成的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下,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粤东、粤西地区将建设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粤北地区将培育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健全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我校的建筑、交通运输、化工、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应把握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使人才培养能同时与这种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让毕业生具有新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10][11]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9]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64—67

[3][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一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6,553—556.75

[4]陈淳.肖玲.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2):49—5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2

[7]冯洁.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与和谐广东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06(4):59—63

[8]卢获.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J].特区经济,2001(7):7~10

[12]曾庆泳,陈忠暖.基干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篇5: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课 程 工程制图 实验名称 AutoCAD 专业班级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班 姓 名

学 号 311300722 指导老师习小英

2013年 12 月 17日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三、实验步骤

篇6:广东工业大学热门专业

其中排名前10的专业是:材料类、自动化、化工与制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业设计、软件工程专业,可以算是广东工业大学的优势专业了。

专业排名专业名称专业批次1材料类一批2自动化一批3化工与制药类一批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批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批6车辆工程一批7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批8通信工程一批9工业设计一批10软件工程一批1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批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一批13信息工程一批14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一批15应用化学一批1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批17环境科学一批18测控技术与仪器一批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批20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批21物联网工程一批22数字媒体技术一批23制药工程一批2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一批25能源与动力工程一批26金属材料工程一批27建筑学二批28环境工程一批29网络工程一批30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批31工业工程二批32包装工程一批33土木工程二批34管理科学二批35商务英语二批3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批37工程管理二批38城乡规划二批39会计学二批40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二批4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二批42英语二批43日语二批4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二批45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二批46经济学二批47国际经济与贸易二批48交通运输二批49生物工程二批50测绘工程二批51风景园林二批52电子商务二批53安全工程二批54土地资源管理二批55信息与计算科学二批56工商管理二批57财务管理二批58人力资源管理二批59会展经济与管理二批60服装设计与工程二批61投资学二批62法学二批63社会工作二批64公共事业管理二批65物流管理二批66旅游管理二批67应用统计学二批68市场营销二批69动画二批70工程管理三批71土木工程三批72物流管理三批73建筑学三批74广播电视学三批75财务管理三批76英语三批7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批78信息工程三批79工商管理三批80会计学三批81动画三批8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批8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批84网络工程三批85经济学三批86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批87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批88市场营销三批89人力资源管理三批90国际经济与贸易三批91自动化三批92新闻学三批93土地资源管理三批94广播电视编导三批

以上就是广东工业大学优势专业排名,希望对大家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广东工业大学热门专业]

篇7: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封面

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班级: 12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班 学号: 姓名:

实验教师: 刘冰茹 实验时间: 2013.11.20

篇8:广东工业大学学报论文

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08级学生和全校学生在2008—2010年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状况,掌握近几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对于提高广东工业大学乃至全省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评定结果

从2008—2010年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表(表1)可知,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时间里,学生优良比例逐年增加,从48.97%增加到65.25%;而不及格率三年时间里逐年减少,从14.43%降低到11.29%。从08级大学生在2008—2010年时间里的变化情况(见表2)得知,变化情况与全校大学生在2008—2010年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从2008年至2010年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3.2 各项测试指标分析

3.2.1 身体形态

通过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人数比例分析(见表3)可知,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过半处于偏轻以下,除标准体重有小幅增加(2009年比2008年增加1.61%,2010年比2009年增加1.58%),过轻有小幅下降外,其他指标相对稳定。对08级大学生三年数据的变化分析(见表4), 08级学生在三年时间里过轻情况有所缓解,其他情况和全校整体情况基本一致。结合表3和表4可以得出,广东工业大学在校学生体重偏轻,而且三年时间里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2.2 身体机能

从2008—2010年在校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表5)可知,在2008—2010年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有小幅下降,下降3.79%,不及格率也在下降,下降幅度为0.78%。从总体上来看,肺活量变化相对平稳。但08级大学生在2008—2010年优良率在2009年出现下降,降幅为3.37%,在2010年优良率又比2009年提高7.26%。不及格率出现逐年下降,降幅为3.98%。

表5和表6的分析结果略有不同,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筛查发现2010年一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和08、09年一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数值出入较大,引起两个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出现误差,但是总体看大学生身体机能状况趋于稳定状态。

3.2.3 身体素质

通过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情况可知(见表7):反映人体柔韧性的座位体前屈三年优良率均超过总人数76%之上,不及格率维持在1%左右,柔韧性成绩非常稳定且好于其他素质指标。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和反映心肺机能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看,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在2009年出现好转,但在2010年有所下降。

对2008级大学生2008—2010体素质评价结果可见(表8), 2008级大学生的优良率和全校大学生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情况和全校又有所不同,2008级大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呈现逐年提高状态,但是1000米/800米呈现下降趋势。

综合表7、表8可以得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身体素质优良率逐年提高,不及格率2009年有所改善,但2010年出现下降;对2008级学生的跟踪分析发现,2008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成绩最好,其次是一年级,再次是三年级。

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广东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场馆建设优越,体育精神文化宣传工作到位,校园俱乐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活动氛围,使得学生体育优良达标率逐年提高,但是,不及格率在2010年出现增长情况,可能与广东工业大学承担2011年广州亚运会工作任务,将体育场馆进行围闭改造,造成与学生体育运动场地不足的缘故有关。08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成绩最好,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差。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一年级学生结束高中生活,大都处在放松状态,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身体素质削弱,而体质健康的测试工作又在每年9月份开始,大一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体育锻炼就马上参加测试所致,但毕竟高考体育加试的底子还在,成绩不至于太差。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体育锻炼,成绩明显得到提高,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不再受体育课的限制,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出现锻炼松懈现象。

3.3 各项测评与总评关联性分析

对各项测试数据与综合评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各项测试与综合评价的内在关系,找出对学生体质变化影响最大的测试项,分析各项测试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各项测试是否合理及其是否有实际价值。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到,在总评和各项测评中优良率所占人数比例最高,所以我们对2008—2010年在校大学生在各项测评和总评中的优良率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内在关系,结果见表9。2008年到2009年总体优良率上升了5.5%,而除了1000米/800米这项测试优良率上升外其他测评项的优良率有所下降,说明2008—2009学年总体优良率的上升与大学生耐力的上升有关。再对2009—2010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总体优良率上升10.37%,各项测试优良率除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外,其他指标都有不同的上升,1000米/800米测试优良率的上升幅度最大,达到8.71%,从而说明耐力测试的优良率上升对总体优良率的上升影响比其他测评项的影响更为显著。

坐位体前屈测评的及格率在1%左右,优良率在80%左右,不及格率远低于其他各项而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项。在和最后总评成绩对比后发现(表10),不及格率远低于总评不及格率,说明坐位体前屈对总评不及格率的影响几乎不存在,而优良率平均高出25%左右,优良率过高,从而说明在这项测试中,学生的测试成绩普遍较高,对学生体质的区分作用不明显。根据《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坐位体前屈可以用握力体重指数取代,所以建议在以后的测试中可以用握力体重指数取代坐体前屈,可能会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广东工业大学体质健康评定情况为身体机能状况趋于稳定,身体形态偏轻,由于受2010年亚运会场馆改造工作的影响,造成运动场地不足,使得学生运动素质下降,但综合评定呈逐年提高趋势。

4.2 对2008级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追踪分析发现,08级大学生在二年级身体素质最好,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差。

4.3 各项测评与总评关联性分析发现,耐力测试的优良率上升对总体优良率的上升影响比其他测评项的影响更为显著,坐位体前屈指标对学生体质区分作用不明显。

4.4 基于学生体重偏轻情况,建议重视体育理论课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膳食与运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用握力项目取代坐体前屈项目,可能会更好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继续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的同时,关注体质下降的学生,开设运动处方,对他们进行定期追踪测试,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实施办法》的通知[J].教体艺[2002]12号.

[2]曾毅等, 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 5:56.

[3]黄津虹, 齐玉刚, 任勇等.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7, (3) :63-65.

[4]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6:124.

上一篇:幼儿识字心得下一篇:BHMS瑞士工商酒店管理学院MBA课程详解